关于调整高中《文化生活》教材二三单元架构的建议..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调整高中《文化生活》教材二三单元架构的建议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我国的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与此相对应,上一轮普通高中政治教材改革方案在2004年初出台之后,增添了一门全新的《文化生活》(以下简称《文化》)。

今年秋,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

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内外最新形势,新一轮政治教材修订和改版工作即将展开。

《文化》作为上次教改全新编排的教材,与其它三本必修教材相比,最富时代感也最需要在架构和体系上予以改进和完善。

木文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对现有《文化》教材架构改革谈点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行和教育前辈的探讨。

一、现有教材的不足
(-)部分内容体系混乱造成文化的色彩不够明显
现有教材一共分为四单元。

前两单元介绍文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后两单元介绍屮国传统文化和当前文化建设,符合从一般到具体的思维规律。

总体来讲,单元之间的衔接较好,分工明确。

但是,在具体的编排上,存在着部分内容体系混乱、条理不清的缺点,大致有这么几处。

第一,第四谍先讲传统文化的继承、第六课再讲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之前就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明显是先示次序颠倒,易造成思维混乱。

第二,第七谍“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
展”存在着密切关联,却硬生生地被分割到了两个单元。

实际上,我们的民
族精神的传承木身就是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最生动代表,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时代的创新,二者难以分开。

第三,通篇教材学习下来,有这样一个感觉:《文化》教材的文化色彩不明显,按照意识形态色彩来划分的文化体系使得:文化味”不浓,不符合文化知识本身的一些特点。

比如,在党和国家当前的一个战略中,“创新”是一个高频率的词语。

《哲学》讲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文化》再讲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二者明显是部分重复。

笔者认为:文化创新当然重要, 既然《哲学》已设单独一课,《文化》当中就没有必要再单独开设一课的必要。

现有《文化》讲创新的有关内容,最好的方式是精简Z后放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里面。

否则,翻來覆去讲创新,学生学得烦,教师教得累,应适当改一改。

(二)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斗争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入挖掘
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当中提到了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但是,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里面却没有系统介绍世界上主要文化的代表,对于中外文化在历史上和当前的交流和传播介绍太少,而对于二战后越发明显的以西方基督教文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和阿拉伯国家文化、儒家文化、东欧国家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发达国家自认为占有文化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输出等问题则丝毫未提。

对于学生而言,容易形成这样的疑惑:第一课明明说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但到底是哪种文化对哪种文化进行渗透、又是如何渗透呢?世界文化既然是多样的,多样性体现在哪里呢?很显然,现有的第三课以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两个突出表现,不足以进一步回答“什么是文化渗透”、“文化与政治到底如何交融” “为何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何要提
倡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做到一律平等”等一系列深刻影响当今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极为重大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当今世界的很多冲突背后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传播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关,不同的文化之间不仅有融合和借鉴,同时也有对抗和斗争。

如果学生连世界上现存的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及其特点都不知道,就不清楚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也就不了解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较量屮的复杂性,谈何深入理解文化多样性?现有教材第一课和第三课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挖掘,文化多样性与传播这个问题本应是重点问题却被当成次要问题。

知识层面的问题没有解释到位,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层次的培养就失去了依托。

学生因为不知道文化多样性之间包含的斗争性和复杂性,也就不太清楚我国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紧迫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提法就沦为了泛泛而谈的政治性口号。

相反,如果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不仅第一课和第三课的关系存在呼应,而且还可以和第八课“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思想道徳建设”等内容前示呼应,在世界文化多样性、斗争性和复杂性形势下对辨别西方文化的复朵性、加强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大有裨益,可谓一举多得。

二、调整的依据与思路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T•重大问题的决定》。

与此相对应,
综上所述,
2012年2月15 口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 规划纲要》。

毫无疑问,这两个文件将成为今后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研究这两个文件,有两个比较新的特点。

第一,这两个文件的开篇都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最新 环境进行了深刻剖析。

《文化》教材的核心任务是如何结合文化本身的特 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帮助高中生认清国家进行文化建设所处的国 内外形势,在知识、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多方面认同和支持国家实施文化 强国战略,自觉培养起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有 必要在介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传播中,增加有关世界主要文化形态分类、 中外文化在丿刃史上交流与融合的大致丿力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外文化相互交 流和借鉴、当前外国文化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有关知识点,重点 対“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进行扩容。

第二,《决定》指出“屮国共产党从成立Z 日起,就既是屮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 者/《纲要》有关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当中,大致也是按照“如何继承、 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如何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 社会思潮”两条线路来展开论述。

因此,《文化》教材应该有针对性地讲 清这两大问题:一是屮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继承和创新问题;二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弘扬主旋律。

现有教材已符合这个思路,
在第二个方面做得较好,第一个方面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调整的基木思路是:保留原有第一和第四单元,重新整合第二和第
三单元。

三、调整的初步方案
按照以上思路,根据《文化》现有内容和《决定》、《纲要》的精神,将调整后的《文化》教材架构设计如下(见附图)。

四、调整后的优点
经过对第二和第三单元小范围架构的整合,在保留原來基本知识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较好地实现了以下两大冃标。

第一,调整后的第二单元作为文化的横向介绍,集中突出和明确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传播问题。

因为博人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属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和世界文化多样性问题一起介绍。

之所以需要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因为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之所以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要提倡尊重多样性和坚持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因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交流中存在着文化不平等所带來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世界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竞争、斗争的复朵性,有利于他们进一步领会第三和第四单元的用意。

因为只有科学继承和发展好中华传统文化,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只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抵御四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巨大冲击,依靠中国文化自身建设积极走出去才有可能。

通过调整,突出介绍了我国文化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过程,同时也巧妙地增强了《文化》教材的文化色彩。

第二,调整后的第三单元作为文化的纵向介绍,较好地冋答了中华传
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问题。

在现有教材中,这个问题没有有效地解决,将传统文化的继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分割在两个单元而且次序颠倒。


且,按照现有架构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般道理,不如结合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来介绍来得更加清晰和具体。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固然重耍,但是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博人精深的中华文化不管在以前如何优秀,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变化注入时代特征迟早会被淘汰,所以必须要重点强调如何在继承中创新中华文化的问题。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它的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本身就是如何继承、发展、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体现。

因此,把中华传统文化从何时起源、发展基本历程、在今天的情况、未来如何走向等问题有效串成一条线,将民族精神放到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里曲来处理是恰当的。

以上的调整只是部分的调整,可能会存在着新的不足,但是仍希望这个建议能够对国家有关部门下一步的教材修订工作尽点绵薄之力。

附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文化生活》配套《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人发展人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10-25.
[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网,2012-02-15.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