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和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贡献。
然后用一句话承接:虽然黄河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黄河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忧患。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不同河段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各是什么。
最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对治理黄河的措施的探究上,鼓励学生针对黄河存有的问题,为治理黄河献计献策。
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定目标。
黄河的教学反思
黄河的教学反思西林中学何彩荣《黄河的治理》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上这节课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自己上课和其他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也给我留下许多反思之处。
一. 成功之处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重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
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表格和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伴着一曲“我的祖国”,学生欣赏优美的歌曲为学习河流做好准备。
接着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激发了学生黄河知识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注入海洋、所流经的省区市及地形区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学生读图,我利用制作的课件,将黄河流域图、流经地形区、流经的省区图动态直观演示,清晰、准确地再现了相关知识,由抽象变具体,使学生一目了然。
地上河的形成是难点,我在教学中用了一个FLASH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还播放了黄河泛滥成灾,小浪底水利工程录象,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2.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列出要自主学习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起来或上台汇报所找的内容,既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黄河的治理
《黄河的治理》一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看图。
我把黄河在上中下游出现的问题分为三部分,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讨论黄河上中下游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讨论完后,我让每一组学生找一个代表发言,并及时纠正学生在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出现的错误。
正确的要及时鼓励,不全面部分我加以补充完善。
在教学实践这节课时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对重点难点黄河的治理问题分配的时间较少,在概括黄河时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
2、让学生讨论时,没有具体引导学生应从哪方面入手。
3、对课堂的临时调整处理能力存在不足。
4、语言不够精炼、准确、课堂气氛较为平淡。
5、局限于教案,没有拓展开去讲课。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在以后教学中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在对重点难点上要具体分析及解决。
1、让学生讨论时时间不宜过长,应及时引导学生从前面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讨论。
2、在以后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堂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景。
3、要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发生在身边。
4、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应当地引入教材以外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结合图形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保卫黄河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梦想。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将黄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给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保卫黄河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反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保卫黄河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态特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黄河的起源、流域和流经地区(2)黄河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3)黄河文明的发展与衰落(4)黄河的治理与保卫(5)黄河文化传承与保护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黄河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态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黄河。
(3)互动:组织学生讨论黄河的治理与保卫,分享保护母亲河的经验和感悟。
(4)实践: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的魅力和挑战。
(5)总结:回顾教学过程,总结保卫黄河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态特点。
(2)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亲身感受黄河的魅力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保卫黄河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态特点,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黄河的治理与保卫仍存在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2.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标要求1.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点,更指黄河的治理。
2。
通过探讨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方法。
教材分析本部份教材要紧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判、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其中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是重点,尤其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阻碍)。
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进展所做出的庞大奉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应给与高度重视;另外课文以提问的方式通过学生读图取得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知识,如此做即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不要刻意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读图、用图取得知识,把一些地理知识落实在图上,图文转换,活学活用,使学生在取得知识的同时有提高了能力。
本节富含智能培育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取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育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进展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阻碍,而且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本节先请学生谈谈对黄河的了解,激发爱好,并将黄河源流概况由学生通过读图自主学习。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已快速进展,因此,这节课巧设悬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能提出大体的解决方案。
本节第一成立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从学习材料的选取上要选择能够较多的表现直观形象性的材料,如:图片、地图、图表、动画、视频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目标:一、读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方法。
二、通过读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进程和方式目标:一、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
教学方法:读图、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表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郑州附近黄河景观图》、《黄河壶口瀑布图》,引导学生判断这是我国哪一条河流的景观图。
(黄河)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地理概况。
(板书)二、黄河的地理概况。
二、讲授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上的问题,让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思考下列问题:⑴黄河的源头及发源地(约古宗列渠,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⑵黄河最终注入的海洋(太平洋的边缘海渤海,它是我国最大的内海)⑶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什么汉字?(“几”字)⑷黄河自西向东流经的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个省区,也可以简单记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鲁)流经了我国的哪些较大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并思考:黄河为什么说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长度仅次于长江,年入海水量只及珠江的七分之一)⑸黄河的上、中、下游的分界是哪里,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上游指黄河源头到内蒙古的河口;中游指内蒙古的河口到河南的孟津;孟津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⑹从图上找出黄河的上、中游各有哪些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青海的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的刘家峡;宁夏的青铜峡;河南的三门峡、小浪底等)⑺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总结黄河有哪些贡献?(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壮丽的景观——旅游资源;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2、黄河的“忧患”黄河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在教授《黄河的治理》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对于黄河的历史和现状了解较少,缺乏对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这可能归因于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只局限于书本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增加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黄河的治理情况,亲身体验黄河的决堤风险和水灾危害。
通过实践,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的现状和治理需求。
2.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上引入问题导向的探究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整理信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黄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使学生对黄河治理的复杂性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兴趣。
4. 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性思考:通过综合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总结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黄河治理的各个因素进行整合性思考。
让学生意识到黄河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科学、行政管理等多种学科相关知识。
5.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参观水利工程等。
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河治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对《黄河的治理》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将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保卫黄河教案反思
保卫黄河教案反思
教案标题:保卫黄河教案反思
教案目标:
1. 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必要性。
2. 掌握保护黄河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面积。
2. 黄河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3. 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4. 保护黄河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黄河的美丽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重要性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现状和问题。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以及他们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黄河。
4. 学习方法:介绍保护黄河的方法和措施,如治理黄河流域、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等。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些成功的保护黄河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保护黄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
做起,为保护黄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和责任感?
4. 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对教学反思的深入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黄河的治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河的治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版本及内容: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揭示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的概况、忧患与其治理。
[教学难点]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教学法、观察法、分析和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相关资料,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请大家先完成两个小练习:(1)思考并回答:别人冤屈了自己,可是没有证据来洗清对自己的冤屈时,而自责地说“我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呀!”这句俗语说明了什么问题?(2)填空: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教师出示事先画好的中国版图的轮廓简图,然后让学生找出图中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中,哪一条是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欣赏黄河。
板书课题:黄河的治理[探究黄河]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探究环节:感知黄河播放课件1:学生欣赏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美丽景观,然后谈感想。
师归纳:看到黄河美景使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太伟大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都镌刻在她脸上,写在她心里,她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承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第二个探究环节:了解黄河概况。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按自然四个组,完成相关的任务,看看哪个组完成的出色播放课件2:合作交流了解概况一、具体要求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
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到前台指着“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和气候类型图”、“中国政区图”作交流发言。
二、学习工具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其他参考资料学生在指图讲解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后,老师评价并以对联的形式做总结。
黄河治理课后反思
黄河治理课后反思1. 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文化中心。
然而,由于河道淤积、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黄河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黄河治理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 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2.1 河道淤积黄河河道淤积是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大量泥沙淤积,造成黄河水位升高、洪水频发,危及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河道淤积还导致水流速度变慢,影响了黄河的自洁能力。
因此,解决河道淤积问题是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
2.2 水土流失黄河流域土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土地贫瘠、农田面积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水土流失还加剧了河道淤积问题,使黄河治理更加困难。
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实施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
2.3 河流污染另一个治理过程中的挑战是黄河的水质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黄河承受着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
水质恶化不仅对下游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人们饮水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因此,净化黄河水质是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3. 改进的建议3.1 加大河道疏浚力度为了解决河道淤积问题,需要加大对黄河河道的疏浚力度。
政府应加大投入,采用机械化设备进行疏浚作业,以保持黄河水流畅通,减少河道淤积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河道管理,合理规划河道维护计划,确保河道长期保持通畅。
3.2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减轻水土流失对黄河治理的不利影响,应加大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划定退耕还林还草区等措施,减少土地的水土流失,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3.3 强化污水处理和环境监管为了改善黄河水质,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的力度,推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工业企业和城市居民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示例(含反思)
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课方案示例(含反省)一、课标要求本课要修业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略。
黄河的概略不单指黄河的水文特点,更指黄河的治理。
经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课中运用地形、天气、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剖析黄河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顿举措。
二、教课方案思想《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课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地点、地形、天气,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
本课的学习,学生经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进而经一步研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举措。
这一学习过程,自己就是和睦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只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感情,并且对培育学生从小养成节俭用水的优秀习惯是有利的,与学生的实质生活联系很亲密。
真实能够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假如“创建情境,指引研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研究中学习”。
详细设计以下:创建生活情境。
教课中密切联系生活现实,不单培育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去解决详细问题,学致使用。
以教课要点为中心睁开教课,采纳察看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观点,在教课方案中充足重申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研究的热忱,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打破了教课要点。
三、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起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大海、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育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略;能解说黄河各河段产生灾祸的原由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进而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想能力;提升学生采集整理剖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剖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育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渐建立人地协调观点及可连续发展的观点。
黄河的治理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哈密石油第二学校张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人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刻反思自己。
周三这节《黄河的治理》课本内容少了不少,学生活动探究的内容也少了不少。
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拓展了空间。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把这节内容设计成四个板块,“走进黄河”、“感悟母亲河、“黄河的忧患”、“黄河的治理”。
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课前也让学生提前进行了准备。
课上利用放录象,看图片,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一:优点:1、利用诗朗诵视屏引入课题。
让学生在欣赏黄河的许多景观图片的同时,又可以感悟黄河,既营造了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课本中提供的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出黄河的地理概况。
3、结合图片,让学生分别找出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存在的忧患,产生的原因及合适的治理措施。
使学生提高了分析能力,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念。
4、通过对黄河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创造性的劳动成果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不足之处1、不过由于本节课准备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有些内容的取舍上显得有些不合理。
课件有30几张幻灯片,对于一节课的容量来说多了一些,感觉25张左右就差不多了。
特别是最后几张练习题上都没有时间来放映了。
2、这部分内容虽然分成四个板块,但是感觉缺少一根联系四个板块的主线,过度不够自然,内容前后有些脱节。
3、这节课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气氛不够活跃,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小组讨论都显得不够热烈。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教师本人心理素质还是不太好,另一方面学生知识储备还是不够,所以在所提问题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也是课前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这样无论提问还是其他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地理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时的教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时的教后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
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等等。
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听过本节课对黄河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优点有:
1、学生自己动手画黄河的轮廓图,边画边记,有利于学生记忆黄河的形状,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于黄河的泥沙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效果较好。
学生从黄土高原的性质、植被等各方面经过分析回答的很完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分析、讨论,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讲得过多;
2、课堂容量过大,展现的知识点过多;
3、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
4、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_黄河的治理_一课的反复教学实践与反思_居加莉
“黄河的治理”一课的反复教学实践与反思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225002) 居加莉 一、问题的提出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教学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主是重点,尤其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
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够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这节课还可以有什么更好的教学策略?在与师傅和同行们充分地分析、探讨之后,我打算再进行一次尝试,重新优化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和谐、多彩的课堂迈进。
【二次实践】经过对第一节课的充分反思和研讨,我再一次走上讲台,这一次我充满了自信。
第二节课的教学流程整体不变,仍然分为三部分:黄河的概况、黄河的贡献、黄河的忧患。
但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作了较大的调整,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改变流行的多媒体教学,采取传统的板画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黄河干流分布图”(如下图),学生通过自学在板画上写出黄河相关概况:标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地;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等。
当学生们看到用惯了多媒体教学的我在黑板上徐徐画出“黄河干流分布图”的时候,惊讶、赞叹全都写在了他们稚嫩的脸上,甚至有学生自己也拿出纸笔临摹了起来。
而更多的学生积极地举起了手,想要在老师的“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这一尝试在我的课堂上新鲜、生动,也让我体会到并不是所有课堂、所有环节都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传统教学方式(如板图、板画等)也会体现出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活动“是真是假”。
学生先自学课本,了解黄河的贡献;教师针对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描述几段话,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是真是假。
如:①龙羊峡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
建国后我国在龙羊峡附近修建了许多水电站,并且黄河上的水电站只位于这一地区。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住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
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示例(含反思)
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示例(含反思)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示例(含反思)一、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
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
”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朱亚芳
第一,先说说教材。
《黄河的治理》一节正文部分,共计十行,298个字,几张地图。
看起来很简单,可是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拓展了空间。
另一方面,本课的地位很重要,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在学完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启下:八(下)还要学习第八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我们认为,本节课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是指黄河的治理,教材的编写就凸显了地理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
为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板块,即五个关键字,感、知、颂、忧、治。
思路清晰,条块分明,易于操作,便于学习。
第二,说说我的设计思想,本节课紧紧围绕四大理念,来设计教学。
1.课堂即解放。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情感的共鸣,生命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智慧的交融,灵魂的升华。
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的眼,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中去锻炼。
”本节课,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
去做、自己去悟,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等。
2.教师即开发。
教师的真谛在课堂。
教师应该是良好氛围的创造者,科学问题的开发者,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自主学习的激励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教师不应该是搬运工:教材──教案──黑板──作业本。
为此,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生即创造。
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时时都是创造之时。
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
做完地上河形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很好。
4.教室即成长。
教室应该是成长的沃土,成长的摇篮,不应该是文明监狱。
比如,课堂游戏的设计、地理诗歌的运用以及最后的快速抢答,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黄河的治理》教学反思
绥中中学
朱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