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

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J I ANG UN 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SOC I AL SC I E NCE) Vol .7No .3Sep t .2008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8)0320273205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金惠红1,刘辉琴2(1.浙江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浙江杭州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科研团队是高校的基层科研组织。

知识转移是科研创新的前提,是提高科研团队知识生产力的基础。

本文分析了阻碍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并从促进知识转移的视角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转移绩效;障碍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及增加社会知识存量的历史重任。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生力量。

随着科研项目所涉知识愈益庞杂,科研规模愈益扩大,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知识生产特征的愈益明显,知识的创新越来越依赖团队化的科研作战,因而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直接影响着科研团队的知识生产力。

如何促进团队科研活动中的知识转移,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应该成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命题。

一、知识转移是知识创新的基础科研团队以知识为基本生产材料,向社会提供知识或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服务,知识领先和知识创新是构建科研团队竞争优势的核心,也是高校科研实力的体现。

在科研团队的知识生产链中,知识转移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个体之间进行转移的过程,它是科研团队实现知识创新的生命线,是提高科研团队知识生产力的基础。

虽然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来自团队化作业,但单兵作战的科研方式愈来愈难以适应现代大科学、大项目的研究需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锻炼。

本文将从路径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一、路径1. 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提升创新能力,大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常规的课程学习,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语言、写作、计算机等实践技能。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基础,才能在创新中有所突破。

2. 培养综合素质除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大学生还应该培养综合素质。

这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适应力等。

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实践锻炼来实现。

3. 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学术讲座、参观企业等方式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发展动态,增加对问题的认知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4. 培养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提升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实际经验。

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践研究1. 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是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了解科研方法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同时,科研项目也是锻炼大学生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好机会。

2. 实习经历实习是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渠道之一。

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实际问题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习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为将来的创新工作做好准备。

3. 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发现创新点和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此举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降低了创新成本,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该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实现了知识和技术 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2、不足案例分析——以知识产 权保护为例
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很 多企业和个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导致知识转移难以顺畅进行。某 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付出 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但研究成果却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
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01 引言
03 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背景 04 案例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移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知识 转移是指将一种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和经验转移到另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实 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本次演示将介绍知识转 移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自秦汉以来,炼丹术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千年传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汉 时期的炼丹家魏伯阳。他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对 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魏伯阳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了众多化学反应 的原理,并首创了诸多炼丹术的概念和术语,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炼丹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从道家走向民间。这一时期,出现 了许多著名的炼丹家,如孙思邈、陶弘景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丰 富了炼丹术的内容,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艺。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炼丹术开始与道教结合,形成了所谓的“道教炼丹”。 此时的炼丹术已经不完全是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宗 教意义。同时,随着中医的发展,炼丹术还逐渐被应用于医药领域,成为制药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

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

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目次摘要 (Ⅰ)Abstract (I)目次 (I)1.绪论 (3)1.1 研究背景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意义 (15)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框架 (16)2. 知识网络结构嵌入的理论研究 (18)2.1 知识网络的定义 (18)2.2 知识网络嵌入性的定义 (19)2.3 结构嵌入性的定义 (20)2.4知识网络结构嵌入的的定义 (22)2.5知识网络结构嵌入的影响因素 (23)2.6本章小结 (23)3. 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24)3.1 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对研发团队创造力影响模型框架及假设 (24)3.2问卷设计 (25)3.3 数据描述 (28)3.4 数据分析 (28)3.5 结论 (30)3.6 本章结论 (31)4.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提升研发团队创造力机制研究 (31)4.1 研发团队知识网络结构嵌入的结论及讨论 (31)4.2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嵌入提升研发团队创造力机制分析 (32)4.3 本章小结 (32)5. 总结与展望 (32)5.1 主要研究结论 (32)5.2 研究不足 (33)5.3 研究展望 (33)参考文献 (35)附录A (37)作者简历表 (42)学位论文数据集 (43)1.绪论1.1 研究背景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致使研发团队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企业的研发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基于共同的研发目标,以达到科研创新的目的,由从事科学研究的企业研发人员组成的群体。

林立于国际竞争市场,企业的研发团队人员需要达到目标共识,并且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统一的研发路线,运用研发相关的知识与信息激发新的观点、思路和创意。

研发团队创造力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核心力量。

具有创造力的研发团队是实现企业“创新-效益-再创新”良性循环的根本。

项目驱动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项目驱动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项目驱动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科研创新能力是评价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日益重要性,如何有效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项目驱动下的科研学习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项目驱动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学科知识,锻炼科研方法,提升科研能力。

项目驱动下的科研活动能够有效弥补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断层,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为全面和系统的锻炼。

本文旨在探究项目驱动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指导。

【接下一页】1.2 研究意义本篇文章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项目驱动下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可以有效促进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2. 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项目驱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深度参与可以促进课程内容与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3.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项目驱动下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研实践对社会的贡献,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4. 丰富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探究,为丰富科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探索和尝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科研人才奠定基础。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当前项目驱动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揭示项目驱动在本科生科研领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深入了解项目驱动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效果,并为未来搭建更加有效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对于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具体策略。

一、加强学术培训。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术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供系统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实力。

可以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学术合作机会,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学术带头人引领等方式,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科研团队。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支持,提高科研水平。

可以通过给予科研团队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项目。

三、加强科研导师制度建设。

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科研导师制度,指定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成果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科研导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

通过科研导师的指导,青年教师可以学习到科研思路和方法,积累科研经验,提升科研能力。

四、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机制。

高校可以建立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和评估机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增加科研经验和实践机会。

可以加强科研项目的审核和评估工作,对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进行评估,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通过组织科研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可以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稿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增加学术影响力。

六、加强科研经费支持。

高校可以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的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立项的成功率。

可以引导青年教师主动申请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资金支持。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包括加强学术培训、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导师制度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机制、科研文化建设以及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

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

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

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基地,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知识转移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机制、挑战和策略。

文章首先分析了校企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包括知识转移的定义、类型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角色。

接着,本文深入探讨了校企知识转移的实践模式,如合作研发、人才交流和技术服务等,并分析了这些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还识别了影响校企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文化差异、信任构建和知识产权管理等,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成功的校企知识转移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建议。

总体而言,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背景下的校企知识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旨在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二、校企知识转移理论基础校企知识转移作为一种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被视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知识管理理论关注知识的识别、获取、共享和利用过程。

在校企知识转移中,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同时,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创新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校企知识转移中,高校和企业是创新系统的两个核心主体。

通过知识转移,高校的科研成果得以在企业中应用,企业的实际问题又激发高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一个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强调组织通过学习获取和创造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校企知识转移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

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推动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大学教师在科研创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研究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对于促进大学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目前,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为大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为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行性方案,以期为推动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提升大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提升策略,提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以验证,对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研究还旨在总结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3 意义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升大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加强大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氛围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途径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升科研创新的基础是扎实的学科知识。

因此,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升。

科研人员应注重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紧跟学科的动态。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论文等方式来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术讨论、交流经验和观点,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2.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培养开放、灵活和批判性思维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参与创新项目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团队合作参与科研项目和团队合作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合作,科研人员可以共同攻克难题,分享经验和资源。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他人的研究和观点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参与科研项目和团队合作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实验和数据分析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科研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能够合理地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他们还应具备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培养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科研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5.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科研创新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过程。

为了跟上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修班或进修课程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期刊和网络资源等方式来扩展知识面。

保持学习的态度,时刻更新知识可以使科研人员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

组态视角下高校专利创新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组态视角下高校专利创新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为此,本刊特推出“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研究”专题,以飨读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高校治理结构的权力逻辑与制度建构”(BFA190056)。

人才一体推进研究◇专题:高校教育、科技、组态视角下高校专利创新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尤 莉,王 瑞[摘 要]高质量专利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基于组态视角,探索影响我国65 所“双一流”高校专利成果产出的复杂因果机制,从而挖掘激发高校专利创新结果的溯因逻辑及其形成的前因组合。

研究发现,知识基础、研发投入、科研人员规模、产学联系、国际科技交流是影响高校专利成果水平的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

对比分析组态的中间解和时空演变差异,高水平专利创新有科研人员规模—产学联系型、科研人员规模—国际科技交流型、科研人员规模—产学联系—研发投入型、产学联系—国际科技交流型4类,多重条件间并发协同效应显著。

面向未来,应充分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加速高价值专利运营转化,深化高校内部专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高校成为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知识型项目团队中冲突与知识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

知识型项目团队中冲突与知识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
Q in nesn和 Fn s i un ,A dr o ikt n认为 知识若 经过转 移共享 , e 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和经 验都会呈线 性增长 ;若 再继续 与他人 共享知识并经问题 回馈 、引 申,则将得 到指 数成长 的信 息和 经验… 。可见知识共享对组织或是项 目团队的重要 意义 。 知识型团队往 往有 如下特征 :团队成员 一般 都有 自己独 特的知识技能 、结 构 ;团队大多 以创造性 为主 ;团 队内存在 信息不对称 ;团队的核 心角色是异质性 、互 补性专业知识 的 集成 、转换 ;团队任务 的完 成依赖于多 种不同专业知识 技能 的共同应 用等 。由于知识型项 目团队的成 员往往都 具有不 同的知识 背景 并且 由于知识结构 、所学 专业等 的不 同 ,团队 中的冲突是 不可避 免的。以往的研究多 注重团队 内不同类 型 的冲突对团队绩效 的影 响 ,而将冲突与 知识 转移相结合 的研 究很少。本 文以知识 型项 目团 队为研 究对象 ,通过对 高校科 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研究 如何有效管理 知识 型项 目团队中 的 冲突 ,减 少冲突中的一些 因素对项到较 高程度 的 知 识转 移 水平 。 本文提出冲突与知 识转移关 系的研 究假设 ,然后通 过高 校研 究团队的 1 1 0 名在校学生和 M A学生就各 自所在 的团 队 B 进行问卷调查搜集 数据 ,对研究假 设进行实证检 验 ,以期 为 企业团队或是高校 团队管 理者更好地管 理团队 中的冲突来达
20 09年第 5期
科技管理研究 S in e a d T c n lg n g me tR s a c ce c n e h oo y Ma a e n e e r h
2 o o5 0 9 N .
文章 编号 :10 00—79 (09 5— 4 6— 3 6 5 20 )0 0 2 0

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实现路径

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20 G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 5 8 2 1 ) 1 07 - 3 1 3 18 (0 2 0 - 02 0 0
团队知识外部化过程即是 团队成员将隐性知识
外部 化 为显 性 知 识 。通 俗 来 讲 , 是 将 那 些 不 易 察 就
高校 图书馆 科研创新 团队是 以科技 创新 为 目的 ,
3 1 2 个人 动 机 ..
相互学习和专 家、 教授带动中青 年实行传 帮带这一
形 式来 实 现 。这一过 程可 通 过讨 论 、 流 、 察 与模 交 观 仿 等方 式来 完 成 , 通 常是知识 转 移 的起 点 。 这
2 2 团 队知识 外部 化过 程 . 收稿 日期 :0 1—1 2 21 2— 5
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的兴起与组建适应了时代发展 的
需要 , 有利于图书馆提高 自 身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1 团队概 念
过程相 比较 , 它其实是知识质变的过程。传统上 , 这
个过程主要依赖于类比、 假设、 倾听以及深度会谈等
方 式 , 感性 知识 上升 为理 性知 识 。 使
2 3 团 队知 识 内部化 过程 . 团 队知识 内部 化 过 程 是 知 识 的 又一 质 变 过 程 。
3 高校 图书馆 科研 创新 团队知识 转移 的影 响 因素
目标 而 由相互 协作 的个 体 所组 成 的正 式 群体 ] 国 3。
内学 者 阎剑 平认为 团 队是 由两 个或 两 个 以上 的人组
成 的 , 过人 们 彼 此 之 间 的相 互 影 响 、 互 作 用 , 通 相 在
行 为上有 共 同规 范 的一种介 于 组 织 和个 人 之 间 的一 种 组织形 态 。 2 高校 图 书馆 科研创 新 团队知 识转 移 的实现 路径 2 1 团 队知 识社 会化 过程 .

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尹洁;李锋;吴洁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0(030)015
【摘要】通过分析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良好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尹洁;李锋;吴洁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2
【相关文献】
1.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实证分析 [J], 杨建超;尹洁;吴洁
2.基于多主体仿真的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J], 田泽;顾欣
3.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孙亮;李畅
4.组织内部知识转移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r——基于组织社会化早期员工的视角[J], 李小聪;王惠
5.国有控股集团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J], 马庆仁;曾德明;禹献云;陈静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任务或领域时,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课堂教学在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基础的教育环节。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同时,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场景,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验知识的应用和作用。

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例如实验课、课外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

其中,科研和创新创业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外科研中,学生可以独立提出研究课题,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同时,创新创业也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市场的经济规律和商业技能,培养出一定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三、参加比赛和活动大学生参加比赛和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根据不同的技能和兴趣,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类型的比赛和活动。

例如创意设计、程序设计、创新创业、演讲比赛等。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代表着学术的新生代,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

由于缺乏经验和积累,很多青年教师在科研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深入研究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希望通过对影响因素、现阶段存在问题、有效提升策略、案例分析及建议展望等方面的研究,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论文的研究将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提升和学术研究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意义青年教师是高校的重要力量,他们将是未来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主力军。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学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对于提升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于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整个学术氛围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促进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影响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1. 学术背景和学术氛围:青年教师的学术背景和所处的学术氛围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所在的学术环境浓厚,能够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和资源,那么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 科研团队和合作机制:青年教师能否加入优秀的科研团队,有机会和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合作也是决定其科研创新能力的一大因素。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实证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实证分析

Re e r h a d I n v t n T a n Colg sa d Un v r i e s a c n n o a i e msi l e n i e st s o e i
— —
An P st e S u y i in s r vn e o i v t d n Ja g u P o i c i
Ab t a t To p o t h n wl d e t nse t i h c e t c r s a c n n o a i n t a s sg i c t o h mp o e n ft e sr c r mo e t e k o e g a f r wi n t e s in f e e r h a d i n v t e ms i i n f a rt e i r v me to r h i i o in f h o g i a o a e r i g a i t d t e d v l p n ft et a s r a z t n ll a n n b l y a e eo me to m .W i 1 6 v i u s o n i sr s o d d b mb r fs in i c r s a c n i i n h h e m 3 a d q e t n ar p n e y me e s o c e t e r h l i e e i f e a d i n v i n t a n u ie st s i in s n n o a o ms i n v ri e n J a g u,we a a y e t e i fu n e f c o f k owld e ta se t i ce t c r s a c d i no t e i n l z h n e c a tr o n l s e g n f rwi n s i n f e r h a n — r h i i e n v t n t a n u i e st sfo f u s e t :t e k o e g r n f re ,t e c n e t fta se ,t ek o e g o r e a d t ek o e g ai e msi n v r i e r m o ra p c s h n wld e ta se r o i d h o t x n f r h wl d e s u c wld e o r n n h n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分析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分析
效 率 直 接 影 响 着 科 研 团 队 的 知 识 生 产
() 2 知识 转 移 。
益 的 不 确 保 性 等 原 因 , 法 在 组 织 内部 无 各 个 成 员 之 间 进 行 分 享 , 识 转 移 的 障 知
碍 也 因此 得 以产 生 。一 个 高 效 的 知识 转
随着 科 学 技 术 的 不 断 进 步 , 织 需 组 要 不 断 提 升 自 身 的适 应 能 力 以应 对 复 杂 多 变 的 环 境 。 知 识 的创 造 、 移 和 获 转 取 便 成 为 一 个 组 织 优 化 升 级 、 升 竞 争 提
转 移 有 两个 方 向 , 即从 附 队 组 织 者 到 团 队 成 员 的 垂 直 知 识 转 移 和 团 队 成 员 问
识 的 内在 化 过 程 。
多 隐 性 和 显 性 知 识 的转 移 , 于 个 体 而 对

从 整 体 角 度 来 讲 , 研 队 就 是 一 科
个 知 识 的输 入 和 输 出转 化 系 统 。科研 队及 其 团 队 巾 的 研 究 人 员 从 本 队 外 部 获 取 技 术 知 识 , 过 冈 队 及 其 成 员 的 经 加工整理 之后 , 成 团队成员 个人知识 形
力 的 关 键 。其 中知 识 的 转 移 和 获 取 , 是
力 。对 于 高 校 科 研 团队 内部 知 识 转 移 的 机 制 进 行 分 析 和 研 究 , 对促 进 和 提 高 将
团 队 科 研 活 动 中 的 知 识 转 移 起 到 积 极
移 机 制对科 研 团 队的发 展 和成熟 至关
对于 高校科研 圊队 内部知识 转移的机制进行分析和研 究 ,将对促进和提 高固队科研 活动 中的知 识转移起到积极

《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0卷(2008年)总目次

《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0卷(2008年)总目次

9 4 2 ) ) )
8 5 ) )
) ) 1 7 4 O 8 3 9 2 J O l 1 2 2
我国移动商务供应链分析及其案例研究 …………………………… 鲁耀斌 , 陈致豫 , 圆圆 董
创 新型高 级人 才培 养模式 探讨 ……… …… …… …… ……… ……… …… …… 彭晨 阳 , 蒲 荣 周 科研 团队管理 的经 济学分 析 …… ……… … ……… …… ……… …… 陈启愉 ,张 凌, 付 晔
— —
以汽 车产 业为 例 … ……… …… …… …… …… ……… 赵 林捷 ,汤书 昆 ,李志 刚 , 等
组 织学 习提升 企业 制造 能力 的路径 研究 …… …… …… ……… 郭海凤 ,陆力斌 , 杨 洋 , 等
组 织学 习与企业 绩效 的关 系
— —
基 于适 应 能力视 角 的实证 研究 … …… …… ……… ……… …… …… 贺远 琼 ,田志龙
基 于对新 加坡 知识 型创 业者 的研 究 … ……… …… ……… …… …… ……… … 薛丕声
衍生创 业企 业 的战略选 择 与绩效 … …… …… …… ……… …… ……… …… … 张 书军 ,苏晓 华
可转换债券对创业项 目价值认识的协调作用…………………………………- ・ ………・方曙红
跨 国公司子公 司特定优 势 的形成 研究
— —
从 知识创新 和流动 的角度 ……… ……… ………… ……… ………… 薛求知 , 亚新 ( -1 李 25 ) 锐 ,李海 刚 , 石金 涛 ( -4 26 ) 成 ( -1 27 ) 敏 ( —6 28 )
影 响知识转移 绩效 的组 织情境 因素及 动机机制 实证研究 … ………… ……… 祁 红梅 ,黄瑞 华 ( —8 25 ) 能力 成熟度模 型在组 织知识 管理 中的应用研究 …… ……… ……… 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杨斌,熊万玲,游静(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基于知识转移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实证研究摘要:知识转移理论表明,提升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文章将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提炼为知识转移主体、转移情景和转移渠道,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探索其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规范明晰的路径。

关键词:大专院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知识创新Ab stract:The t heory of kno w ledge transfer i ndicates t hat t he key to the i ncrease of the tea m.s kno w l edg e i n-novation capacity li es in the i m provement o f t he e fficiency o f know ledge transfer1T h i s paper refi nes the factors a-ffec ti ng the e fficiency o f know l edge transfer i nto t he ag ent,situa tion and channel of kno w l edg e transfer1Then t he pa-pe r discusses t he ir relationsh i ps w it h the know ledge i nnova tion capac it y o f un i versity research tea m s by t he use of questionnaire surv ey in an atte m pt to prov ide a nor m ati ve path for t he i ncrease of t he kno w l edg e innova ti on capacity o f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s1K ey w ords:co lleges&universiti es;research tea m;know ledge transfer;kno w l edg e i nnov ati on根据2008年英国5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6的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能力相差甚远。

2008年我国拥有各类高校2239所,但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入前100名,北京大学排列我国第一,却仅列世界第50位。

因此,笔者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知识创新能力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指在受控环境中,知识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实现从拥有者到接受者,从而缩小成员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差距,并促进成员知识水平和能力共同提高的过程。

1977年,T eece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

肖洪钧和刘绍昱认为,知识转移过程中需考虑知识本身、知识转移主体(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转移的方式及其相关情景[1]。

组织的知识创新是指组织在已有的知识资源基础上,开发、创造并拥有新知识的过程,它包含于组织知识生产、转移和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把组织内部知识与外部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2]。

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是指其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积累知识,以及吸收、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如何实现,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且取得了基本一致的共识。

Cohen和L ev i ntha l指出,知识转移是快速应对变化、创新和取得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3]。

N ahapiet和Ghoshal认为知识创新必须经过知识转移过程,通过资源的交换和重新组合才能实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知识转移是专业知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通过知识转移,组织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4]。

A1C1Bau m和P1Ingra m通过实证指出:有效地在组织内部实现知识转移的组织比那些不能有效转移知识的组织更具有生产力和生命力[5]。

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在相关学术领域具有权威性,他们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知识创新必须通过知识转移来实现,组织知识转移效率越高,其知识创新能力越强。

因为知识转移越有效,知识到达接收方时,其精确性、信息完备性和及时性就更好,使得团队知识共享越充分,更容易进行知识转化和再创造,即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2研究假设关于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最终可归纳为知识特性、转移主体、转移方式、转移结构、转移情境五大因素[6]。

知识特性也就是指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的可表达性与可转移性,由于知识特性与知识主体本身的高度相关性,笔者不对知识特性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专门的探讨。

由于转移方式和转移结构都是指向团队知识的流动问题,因此,将转移方式和转移结构合为一类,称之为知识转移渠道。

鉴于此,笔者将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归纳为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渠道和知识转移情境三类。

211知识转移主体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移是个有关主体心理态度的行为,主体的特征、主观意愿以及主体间关系会支配主体在转移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效率。

因此提出假设H1:知识转移主体与知识创新力提升具有相关关系。

从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角度出发,笔者将知识转移主体归纳为以下5个维度。

1)主体转移意愿,包括主体向其他成员传出知识的意愿和接受者接收外来知识的意愿[7]。

G rant认为知识本身就有独享性,因此知识拥有方必须要有转移的意愿才能促使转移行为发生[8]。

知识拥有方分享知识的意愿越强,则传出的知识信息就越多,接收者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或选择[9]。

而知识接收方如果做好了接收信息或知识的准备,会尽可能多地准确地接收到传递出的知识。

因此提出假设H1a:知识转移主体的转移意愿与知识创新力提升有正相关关系。

2)主体间年龄差距。

一般认为,转移主体之间的年龄差距越大,则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会存在差距,这种差异会使成员间产生理解、沟通的障碍,影响知识转移效果。

提出假设H1b:转移主体之间年龄差距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负相关关系。

3)主体转移能力,包括主体转移知识时的表达能力和接收知识时的学习能力,尤其对隐性知识的准确转移至关重要。

若转移主体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则知识失真率会降低;且主体掌握的转移技能越多,越容易根据知识特性找到合适的转移方法,使转移效果更好。

但若接收方无法理解或识别转移出的知识,则知识转移是无效的。

提出假设H1c:转移主体的转移能力与知识创新力提升有正相关关系。

4)主体间知识差距。

在进行知识交流时,如果主体双方的知识差距较小,即使知识发送方表达不够准确和生动,对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小[10]。

而如果主体双方的知识差距大,尤其涉及到跨学科或非主体研究领域的知识,则可能导致知识接受方出现理解滞后或理解困难,知识转移的效率就会降低,从而影响知识创新能力。

提出假设H1d: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差距与知识创新力提升有负相关关系。

5)主体的前期经验,是指转移主体在加入本科研团队之前的经验知识。

如果转移主体之间前期经验相似,则有助于知识发送方揣摩接受方的需求,也就能更准确地转移接受方需要的知识。

对于知识接受者来说,在评价和消化新知识过程中,与知识源拥有相似的经验知识至关重要,缺乏这种知识往往会造成知识转移过程中大量有价值信息的丢失。

提出假设H1e:转移主体的前期相似经验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正相关关系。

212知识转移渠道与知识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与其匹配的表达方式和路径,能提高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准确度,知识转移效率会更高,从而影响到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

提出假设H2:知识转移渠道与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相关关系。

1)知识转移方式,主要包括书面交流、网络电子交流和面对面交流3种。

知识转移主体采用的转移方式是否符合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有效性影响较大。

比如,若采用网络交流方式传递隐性知识,则可能会降低知识到达接受方时的准确度。

提出假设H2a:知识转移方式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相关关系。

2)知识转移结构,指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内部各成员的位置,也就是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流经路径。

知识流经的路径越长,势必会影响知识到达接受方时的精确性、信息完备性和及时性。

同时,考虑到关系强度、社会融合度和网络辐射度,扁平结构有助于知识转移。

高校科研团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导师)学生型;学生型。

导师)学生型的团队由一个中心控制接收并传出知识,可以将这种知识转移结构称为轮型知识转移结构;学生型团队在知识转移时往往没有核心,成员平等接受科研任务并负责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可以将这种知识转移结构称为全方位型知识转移结构。

提出假设H2b:知识转移结构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相关关系213知识转移情景与知识创新能力笔者认为,知识转移情景会影响知识转移效率,从而影响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提出假设H3:知识转移情景与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影响知识转移效率最大的客观环境是团队的激励机制和合作信任氛围。

1)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谁拥有了核心知识,谁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知识对于拥有者来说具有独占性,而知识拥有者是否愿意分享知识决定着知识转移能否进行。

因此,这就要求团队建立起相应机制,激励知识拥有者共享自己的知识,同时保护他们的利益。

这样可促进主体在团队中进行知识转移,加快知识创新过程,提升创新能力。

提出假设H3a:团队激励机制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正相关关系。

2)合作信任的氛围。

科研团队中若缺乏信任与合作,知识拥有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则团队的知识转移将无从开展,更谈不上知识创新。

所以,有必要在团队中创建一种合作、信任的文化氛围,让主体积极地在团队中分享知识各取所长,创造新知识,发挥整体优势。

提出假设H3b:团队合作信任文化氛围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有正相关关系。

3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维度知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组织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是指组织为支持知识创新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在考虑一个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维度时,既要有用来测度其实际水平的静态指标,也要有反映其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11],另外还需注重各创新主体之间/知识联动0的因素。

有关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具体表现载体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其知识创新能力的测量大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知识基础存量;二是知识创造和应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