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四则 医学考试之家

合集下载

真武汤医案四则

真武汤医案四则

真武汤医案四则摘要】真武汤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方含附子、白术、生姜、茯苓、芍药五药合用,共凑温阳利水之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证[1]。

笔者平素喜爱研习古方经方,并在临床上遣用多效,现列真武汤四则验案如下,以资参考。

【关键词】真武汤;临床;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45-02真武汤,见于太阳病发汗之汗出不解及少阴病伴水气者。

五行中,北为肾,为水,而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医宗金鉴》中:“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

”是以从方名可知本方以治水为主。

方中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君,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为臣,佐以生姜之温散,白芍之利水缓急及敛阴防燥,共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之基础方。

虽《伤寒论》中关于本方的记载寥寥不及百字,但本方临床上对很多疾病却有奇效,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水肿等。

笔者于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1.典型病例1.1 心悸周某,女,50岁,2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伴有胸闷痞满,小便不利,时未处理,一周前心悸症状加重,并发有眩晕及双下肢高度水肿,夜间阵发性哮喘,形寒肢冷,时有恶心呕吐,小便难,大便略溏,纳眠差,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滑。

经综合检查后,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现为进一步治疗特来就诊。

诊为:心悸——水饮凌心证。

予以:茯苓30g,附子10g,生姜10g,白术15g,芍药15g,桂枝15g。

水煎服,2次/日/剂。

2剂后心悸症状减轻,小便通畅,水肿较前减轻,续服1周后水肿消失,无明显心悸气短。

按综合患者症状可知病位在心、脾、肾三脏。

心阳虚衰,胸阳无力化水,水邪内停,上凌心肺,发为心悸气短;脾阳不足而运化无力,故纳差便溏;命门火衰,温养无力而畏寒肢冷,阳不化气而水湿泛溢,故见下肢水肿。

故综上可知本患者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当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评选静香楼医案两卷此案为尤在泾先生所著。

先生名怡,字在泾,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县人。

邃于医学,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标心得。

时吴下以医名者,如叶氏桂、徐氏大椿、王氏子接,均煊耀一时。

先生与之联镖接轸,辉映后先,于医道中可谓能树一帜者。

所著有伤寒论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记,均刊行。

惟此案未经授梓,其附刻于读书记后者,仅有三十余条,非全本也。

此本为吾邑吴氏所钞藏,咸丰兵燹后,诒于詹文桥张氏斋头见之,假归钞录。

复就其中选精粹者,得十之五,评录如左。

分上下两卷。

窃念近时医学荒废,其简陋剽袭,毫无心得者,无论已。

间有钻研古籍,不知通变者,动辄以仲景为家法,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目为庸陋。

其实古方今病,往往枘凿不相入,执而用之,偾事者多矣。

及读先生此案,而不觉憬然有悟也。

先生博极群籍,尤服膺仲景之书,所著伤寒论金匮两注,上溯仲景心传,独抒己见。

读其书者,无不知先生之于仲景,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

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沏,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泼地,从不蹈袭成方。

可见食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

彼徒执古书者,不且与王安石之周官,房琯之车战,其弊适相当哉。

是故读他人之案,有不用古方者,或犹疑其服古未深,未能得力于仲景也。

若先生则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其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立方之妥帖易施也如是。

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

用书之以谛后之读此案者。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江阴后学柳宝诒识。

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长洲尤怡在泾著1.内伤杂病门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

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诒按:议论精细,可为用药者开一悟境。

邓评:附子既已不合,则桂亦恐碍浮阳,何不参介类以潜之。

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

益肝体,损肝用,滋养肾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生地白芍小蓟赤芍当归血余丹皮阿胶甘草茅根诒按:此必因肝火而见血者,故方药如此,邓评:论病明透。

八正散及医案四则

八正散及医案四则

八正散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八正散处方大黄、瞿麦、扁蓄、车前子、木通、山栀子、甘草,各一钱。

滑石(二钱),加木香(加一钱.尤佳)。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亦名地竹)、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八正散处方车前子 瞿麦 萹蓄(亦名地萹竹)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热淋、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灯心,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备注方用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萹蓄、车前、滑石、灯心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桅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甘草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

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症因脉治》卷四:八正散处方瞿麦、滑石、木通、萹蓄、甘草、车前子、山栀、赤茯苓。

功能主治中热泻,二便皆滞。

用法用量应下者,加大黄。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局方》卷六:八正散别名八珍散处方车前子1斤,瞿麦1斤,萹蓄1斤,滑石1斤,山栀子仁1斤,甘草(炙)1斤,木通1斤,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1斤。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清·叶天士建档: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後中医学系高尚德主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钱,偏枯在左。

血虚不萦筋骨。

内风袭络。

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 (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於左,口肢麻舌暗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乾(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

复脉汤去姜桂,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叁、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於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乾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後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阳升热蒸液亏〔。

温胆汤医案四则

温胆汤医案四则

中国乡村医药温胆汤医案四则周晓娜 骆学新温胆汤为千古名方,临床应用广泛。

其由二陈汤化裁而来,经过多次演变[1]。

目前临床常用的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方药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2]。

纵观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并行,其功不在“温”,而在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平胆和胃。

浙江省基层名中医骆学新擅长运用温胆汤治疗多种疾病,现将笔者跟师时及自己坐诊时医案运用体会简述如下,以飨同道。

一、化疗后呕吐曹某,女,54岁,2016年9月14日就诊于吾师门诊,主诉卵巢癌术后4月余,化疗后26天。

5月13日患者在某院行卵巢癌手术,术后病理:1. 左、右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转移至盆腔5个淋巴结;2. 右输卵管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局限于黏膜层;3. 左输卵管黏膜上皮异型增生;4. 增生期子宫内膜。

病理诊断为PT3N1M,分期Ⅲc期。

术后已行5次化疗,末次时间为8月20日。

9月13日血常规示WBC 1.9×109/L,Hb 84g/L,PLT 49×109/L。

初诊:患者乏力明显,行走需人搀扶,不思饮食,恶心欲吐,难以入睡,大便尚正常,无腹泻、便溏,苔黄厚润,脉沉细无力。

处方: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枳壳10g,姜竹茹10g,炒黄芩10g,柴胡10g,车前子30g (包煎),薏苡仁30g,焦山楂20g,六神曲20g,鸡内金10g,浙贝母15g,仙鹤草30g,鸡血藤30g,大枣15g,黄芪30g,枸杞子30g,木香15g(后下),生晒参9g。

7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

二诊:患者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胃纳好转,仍有恶心感,但无呕吐,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舌苔厚腻较前好转,脉稍有力。

患者自诉WBC上升,在上方基础上加砂仁6g。

中国近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中国近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中国近代名中医医案精粹近代中国的中医医案中,汇集了许多独特而珍贵的治疗经验和智慧。

这些医案不仅记录了医生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更是对中医理论的应用和验证。

本文将从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医案,以展示中国近代名中医的医术精粹。

第一则医案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相知篇”。

这是一位中医师根据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诊断出患者患有寒热病,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个医案体现了中医的“辩证论治”思想,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诊断疾病,还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则医案是清朝医家吴昆的《温病条辨》中的“伤寒论”。

这是一位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判断患者患有伤寒病,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个医案突出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即通过辨别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种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第三则医案是近代中医名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脉经一病”。

这是一位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患有中风病,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个医案突出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患者的病情,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

第四则医案是近代中医名家钱乙的《钱氏家传医案》中的“风热颈痈”。

这是一位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患者患有风热颈痈,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个医案突出了中医的“辩证施治”方法,即通过辨别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通过以上几个医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名中医的医术精粹。

他们不仅熟知中医理论,还能够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医案不仅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和启示。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

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

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

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陈某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6年余。

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

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

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

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

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

连梅饮医案四则

连梅饮医案四则

连梅饮的临床运用黄利兴发表于 2002年08月24日江西中医学院98级研究生南昌330006提要江西名医姚荷生先生自拟连梅饮,用以治疗厥阴病变阴阳错杂而虚热偏重者,疗效显著。

刘英锋根据姚先生制方配伍特点,将连梅饮灵活运用于杂病,亦收到良效。

文中举述4则验案以佐证。

我院已故名誉院长姚荷生先生,以《温病条辨》连梅汤为基础,联系乌梅丸的厥阴治法,化裁一方--连梅饮(乌梅、黄连、炮姜、生地、党参、阿胶、麦冬),用以治疗厥阴阴阳错杂而虚热偏重者,疗效斐然。

我院刘英锋老师,根据姚先生的这一学术创见,将连梅饮灵活地运用于杂病,亦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下文就他们在这方面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1 连梅饮的制方基础刘老师认为,厥阴为病以阴阳错杂、虚风同挟寒热而内扰脏腑是其主证的发病特点,但若撇开外因的影响,就厥阴本经固有的特点来说,其阴阳错杂之中,不应以阳气偏虚为主,而是以阴血偏亏为主;其寒热同挟之中,不应以挟寒偏重,而是以挟热偏重。

因为厥阴肝脏本主风木,厥阴心包又禀心火之余气,手足同经,风火相煽。

故二经一气,强弱从化之后,尽管以风为主气,但到底含火较多。

更何况厥阴中见少阳,通于相火,故厥阴风动,虽可同时挟寒热,但更易从火化热。

又因为肝主藏血,体阴用阳,病则阴血易亏,阳气易亢;心包亦与血脉相络,病则易伤血分。

更何况厥阴之经阴尽阳生,火热易长而阴血难平,因此厥阴风动更易以阴血亏虚为前提。

所以验之临床,伤寒病变传至厥阴,因为外寒作用,伤阳较重,而诱导寒化相对较多,故而才有典型的乌梅丸证的形成(即阴阳错杂、虚风挟寒较重者)。

但从其寒邪为病,也会动火而挟热、伤气而及血的特点上,仍可看出其中风火相煽、伤阴耗血的内在倾向;至于温热病传至厥阴,内外合热,则不只是挟热伤阴较重,简直就会热走极端,以致表现为纯阳无阴的连梅汤证(见《温病条辨》),故阴阳错杂已较少见。

唯于杂病中,不因外寒外热的主导影响,才较多地显示厥阴阴阳错杂而虚风挟热较重的固有特点,如内科之消渴、心悸,妇科之崩漏、郁冒等。

孙思邈《千金方》治肝病医案4则

孙思邈《千金方》治肝病医案4则

多为 5 0岁 。典 型 症 状 是 疲 劳 和 瘙 痒 。抗 线 粒 体 抗 体 阳性 ( MA) P C的血 清 学 特 点 。血 清 碱性 磷 酸 酶 A 是 B ( L ) 谷 氨酰 转 肽 酶 ( G ) 高 ( A P伴 G T升 3~5倍 ) P C 是 B
最 常 见 的生化 异 常 。 笔者 以三物 黄芩 汤 为 主方 , 重 用 生 地 黄 意 在 滋 并 阴壮 水润 燥 , 调节 免疫 及 提 高激 素水 平 。佐 以赤 芍 、 稀
W ORLD CHI NESE MEDI NE M a c 2 2, 1 7, CI r h. 01 Vo . No. 2
孙 思邈 《 金 方 》 肝 病 医案 4则 千 治
史文丽 孙 永 强
( 解放军第 三0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中心 门诊 中医科 , 北京 西四环 中路 10号 ,00 9 0 10 3 )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一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 炎的临床 基
地 建 设 ( o 9 xlo 5一 1 ) 2o z oo o 7
肝 炎肝 硬 变 , 型 , 动 性 , 腹 水 , 经 中 西 药 物 治 乙 活 并 迭
疗 , 不 显 著 , 2个 月 来 , 情 日趋 严 重 , 1 9 效 近 病 于 9 9年
绛 , 裂 纹 , 苔 , 弦 细 。化 验 :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有 少 脉 丙 ( L ) 2 U L, 冬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S ) 3 U L, A T 19 / 天 A T 14 / 总
氧 化 以及保 肝 降 酶等 功 效 为 君 药 ; 参 能 直 接抑 制 异 苦 常 的免疫 反应 、 过 敏及保 肝 降 酶 、 抗 防止肝 纤 维化 等 功 能为 臣药 ; 地 黄调 控 免 疫 ( 增 强 细 胞免 疫 , 降 低 生 既 又 体液 免疫 ) 提 高 体 内激 素 水 平 以及 保 肝 之 作 用 为佐 ,

不肖体素丰,多火善渴原文及翻译医案四则

不肖体素丰,多火善渴原文及翻译医案四则

一、不肖体素丰原文:墨家老子曰:无用之用是大用。

所谓大用,得似丰衣;所谓无用,得似施身。

施身者,设身以为众人,善施者故,众人皆欲服务之。

丰衣者,设身以为已;只以己为民奔走,民不能尽助己者,亦非理也。

得是施身,用我为大,是以得民而王之。

所以然者何?以得似施身者,所以民君之;得似丰衣者,所以君民之。

不肖体素丰翻译:墨家老子说:没有用处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所谓最大的用处,就像丰富的衣服;所谓没有用处,就像舍己为人。

舍己为人,就是把自己当作众人来设想,善于舍己的人,众人都愿意为他服务。

丰富的衣服,就是把自己当作已经得到的。

只有以自己去帮助民众,而民众不能够全部帮助自己,也是不合理的。

能够舍己为人,以自己为大,这样就能够得到民众而统治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能得到像舍己为人那样的人,就能统治众民;能得到像丰富的衣服那样的人,就能被众民统治。

二、多火善渴原文:多火善渴者,善不从来、行及。

虚不袭身者,着不见身,是亦圣尔。

德善者、不吃等可,其人亦然圣于尔。

多火善渴翻译:多火而且渴,细心细行。

虚心不沾身的人,能在不被人知晓的情况下行圣事。

行德善者,不等人夸奖,这样的人也是圣人。

三、原文医案一:太史公曰:计精数落其可,方成上尽,用其所脱,此皆圆善者;等者人数之所与历邪,于是得之焉,将不争成同焉。

医案一翻译:太史公说:计算精准,数量准确,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利用其中所涉及的事情,这都是圆满善良的人;平等者是按照人数所给予的经验来衡量的,这样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就不会争辩而达到共识。

四、原文医案二:孟子曰:亭下纪才录绍足。

日月解,是可得明耳。

巧匠手,是民所能立。

足,亦身。

身属,足属。

心属,是知耳。

不屈,是从,是可久家良绩。

医案二翻译:孟子说:在亭台下记下人才的经历,传承足迹。

日月有分解,这样才能够得到明晰的耳聪。

巧匠的手艺,是民众所能够认可。

足,也属于身体。

身体属于足,心属于智慧。

不屈从,这样才能够长久的维系家庭的美德。

《医案》四则 医学考试之家

《医案》四则 医学考试之家

《医案》四则[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通过所选医案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医案是我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应很好地学习继承。

3.了解古代医案的体例及内容。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考试交流群:325051813[教授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衽癸浃亘愠桴簧苕闾隧二、繁体字儀憊覺務參劇豈斂遲攝慮複濕滅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朋游譁()然议之。

3、芍药等补剂十余贴()。

4、遂不复致辨()。

5、受误之害甚钜()。

四、重点词语1、(天)甫(明)2、凡(一再行)3、滞下4、袵席5、(及)荐6、阙(其中)7、浃(旬)8、亘(昼夜)9、泠然 10、顾(投) 11、(补)完 12、霍然 13、敛袵 14、噬脐 15、咎(以轻用) 16、初(不言) 17、责(效) 18、(自)讼(曰)19、如鼓应桴 20、(为)厉 21、系铃解铃 22、速(之) 23、簧鼓 24、(甚)钜 25、帏薄 26、小水 27、解维 28、土物 29、比比 30、以邻为壑 31、令(侄女) 32、汛愆 33、(不)宣 34、豁(痰) 35、(奚)白五、指出语法现象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时朱彦修氏客城中。

3、但日服而病日增。

六、今译:1、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2、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3、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为壑耳。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

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4、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卷二清·叶天士本草守护转录遗精陈,厥後,吸短多遗,议摄下焦(阴虚阳动)。

熟地(四钱)、桑螵 (二钱)、覆盆子(一钱)、五味(一钱)、湖莲(三钱)、芡实(二钱)、茯神(三钱)、山药(二钱)。

某四十,梦遗精浊,烦劳即发,三载不痊,肾脏精气已亏,相火易动无制,故精不能固,由烦动而泄,当填补下焦,俾精充阳潜,可以图愈。

○熟地(八两)、麦冬(二两)、茯神(二两)、五味(二两)、线胶(四两)、川斛膏(四两)、沙苑(二两)、远志(一两)、芡实(三两)、湖莲(三两)、金樱膏丸。

马二二,阴虚体质,常有梦泄之疾,养阴佐以涩剂,仍叁入通药可效,六味去丹泽加湖莲芡实五味远志秋石,金樱膏丸。

张,阴精走泄,阳失依附,上冒为热,坎水中阳不藏,古人必以厚味填之,介类潜之,乃从阴以引阳,与今人见热投凉不同。

熟地、龟甲、淡菜、青盐、茯神、柏子仁、女贞子、山药、旱莲草。

某二一,脉左弦右濡,梦遗,咳逆气急。

○熟地、麦冬、萸肉、五味、牡蛎、茯神、女贞子、山药、湖莲、川斛膏、芡实,金樱膏加蜜丸,每服四五钱,淡盐汤下。

杨,脉垂入尺,有梦遗精,议填阴摄固其下。

熟地、萸肉、五味、山药、茯神、覆盆子、远志、线胶、湖莲、芡实,金樱膏丸盐汤下。

刘,先患目疾,流泪,嘈杂不欲食,内郁勃,阳气过动,阴虚不主摄纳,春半连次遗泄,腰脊酸楚,皆肝肾病矣。

熟地、龙骨、萸肉、茯神、丹皮、湖莲、芡实、远志。

某,劳损漏疡,大便时溏,阴火上升,下则遗滑。

熟地、龟版、芡实、山药、女贞、建莲、炙草、稆豆皮。

某,少年频频遗精,不寐心嘈,乃属肾中有火,精得热而妄行,日後恐有肾消之累。

焦黄柏、生地、天冬、茯苓、煅牡蛎、炒山药。

某,脉虚色白,陡然大瘦,平昔形神皆劳,冬至初阳动,精摇下泄,加以夜坐不静养,暴寒再折其阳,身不发热,时时惊惕烦躁,从仲景亡阳肉俽例,用救逆汤法,必得神气凝静,不致昏倅之变,救逆汤去芍。

费,色苍脉数,烦心则遗,阳火下降,阴虚不摄,有湿热下注,此固涩无功(阴虚湿热)。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1. 医案一:“揭阳李氏骨瘤案”原文:有揭阳李氏,年六十余,困于骨瘤,大小如葱茎,悬挂于髋部,沉甚不可动,时作疼痛,牵引腰背,须臾不绝,益甚于前。

巨痛难当,疾曾求医,病难图治,牵引腰背,常卧不安,未能劳动。

吾往探病,背上有三个拳头的大小的硬块,有疫气之状,波涛似漫,旦夕侏儒点点,疼痛难忍,昼夜无寐。

案几数日,吾思此病乃肾所生,未敢轻用温补之品,从以清热凉血、疏利通络为始。

方曰:黄柏七两,芍药四两,丹皮三两,蒲公英三两,龙胆草一两,连翘二两,青皮二两,大青叶三本,葵花蜜五钱,生地五两。

用法:以上药切细,以清酒六升浸,三日后取药渣,静置十分钟,将药渣倒掉,取药液煮至一升即可。

李氏服药两剂后,瘤上渐松,痛既减,三旬愈。

吾至揭阳,李氏挽留,方驾离去。

译文:有一位姓李的老人,年龄超过六十岁,受困于一个骨瘤,大小如葱茎,悬挂在髋部,沉重,不可动弹,时常引起疼痛,拉伸腰背,情况越来越糟。

他遭受巨大的痛苦,曾寻求医治,但病情无法治愈。

他的腰背经常受到牵引,无法四肢活动,需要卧床休息。

我前去检查病情,背上有大小如三个拳头的硬块,似乎有传染疾病的特征,情况严峻,疼痛无法忍受,白天黑夜无法入睡。

经过一段时间检查,我认为这种病是由肾脏产生的,不敢轻易用温补之品,从清热凉血、疏利通络入手。

方剂如下:黄柏七两,芍药四两,丹皮三两,蒲公英三两,龙胆草一两,连翘二两,青皮二两,大青叶三本,葵花蜜五钱,生地五两。

用法如下:以上药品切割细碎,然后用清酒六升浸泡三天。

三天后,取出药籽,静置十分钟,倒掉药渣,取药液煮到一升即可。

李氏服用两剂该方剂后,瘤体逐渐变松,疼痛减轻,经过三十天康复。

我去到揭阳,李氏挽留我,但我仍然要离开。

2. 医案二:“朱门武氏中风案”原文:天顺六年(公元1647年)春,潮州五都府人,朱门武氏中风为病,口齿不清、半身不遂。

举家亦急,因患以求医。

余闻之,往省而问之,讯其病史,为半身瘫痪,口齿故善言少语。

曹颖甫先生医案

曹颖甫先生医案

曹颖甫先生医案门人王慎轩记伤寒门泻痢门诸痛门咳嗽门虚损门妇科门杂证门弁言慎轩昔在■时,尝从一十八师。

专究医学。

而诸师中之经验最富者,首推丁师甘仁。

识胆最大者,首推曹师颖甫。

而慎轩得有令誉于海内者,亦多得益于二师也。

丁师医案,早已刊行。

医林传诵,有口皆碑。

殊不知曹师之医案,亦足与其并驾齐驱耶。

大抵丁师医方稳当周到,长于调理。

曹师医方,精锐猛烈,长于攻治。

吾侪研究医学,必当参合会通,庶无偏执之弊,而有实用之益也。

爰将昔年所录之曹师医案,选其精华,记其治验,略分门类,编辑成书,刊印行世,以公同好。

谅亦医林所乐观者欤。

第曹师医方,精锐猛烈,强弓硬弩,射必中的。

苟无曹师之学,而妄效曹师之方,则杀人更甚于庸医,可不慎哉。

盖必先于仲圣之经书,详细研读,深用苦功,然后读此医案,庶无穿凿之弊,而获无穷之益也。

受业王慎轩谨识□伤寒门(遵伤寒有五之说,凡六淫之病皆属之)◎太阳伤寒。

梅溪街金左形寒发热,头痛项背强,身疼无汗,脉浮紧。

虽在炎暑,而病机实属伤寒。

宜麻黄汤主之。

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光杏仁四钱,炙甘草二钱(记)今之时医,多谓南方无伤寒、夏月无伤寒。

然此方系六月廿四日所开,连服两剂,病即豁然。

七月中旬天气骤寒,患此者甚众。

曹师均用是方,莫不即愈。

慎轩七月廿一亦患此证,承曹师书此方,一服即瘥。

可见仲师伤寒诸方,不仅为北方严冬而设也。

特志之。

与研究斯道者,一商確焉。

◎又,道前徐左贪凉饮冷,卫阳胃气,尽为所遏,发热身疼,腹痛脘胀,食入泛恶。

法当透解。

紫背浮萍三钱,前胡一钱,藿梗二钱,仙半夏二钱,淡干姜一钱,淡吴萸二钱,桔梗一钱,甜瓜蒂六分(记)服此剂之后,吐出浊水甚多,诸恙悉退。

◎太阳风湿,火神庙陈左发热恶寒,一身尽烦疼,脉浮紧,此为风湿。

麻黄加术汤主之。

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二钱,光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生白术三钱◎又,虹桥李右新凉外袭,汗液失宣,因而成湿。

湿留肺经,因而多痰。

脉浮滑,表有热,当宣太阳。

前胡二钱,麻黄一钱半,桔梗二钱,杏仁泥三钱,生白术二钱,生苡米五钱,炙草一钱◎汗后不解,白漾街王左汗已出,热未徹。

张仲景四逆散医案100则(3篇)

张仲景四逆散医案100则(3篇)

第1篇医案一:张某,男,40岁,工人。

患者素有胃痛病史,近日因饮食不慎,胃痛加剧,痛势难忍,反复发作。

就诊时症见: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紧。

诊断为胃痛,证属寒凝气滞,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干姜6g,吴茱萸6g,大枣5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5剂后,患者胃痛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好转。

继服5剂,胃痛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再复发。

医案二:李某,女,35岁,教师。

患者素有痛经病史,近日因经期将至,出现腹痛加剧,腰膝酸软,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沉细。

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血瘀,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小茴香6g,吴茱萸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3剂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腰膝酸软好转。

继服3剂,痛经消失,面色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医案三:王某,男,50岁,干部。

患者素有胸痹病史,近日因劳累过度,出现胸闷气短,心悸不安,面色晦暗,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为胸痹,证属寒凝心脉,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丹参15g,川芎10g,桂枝10g,吴茱萸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7剂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心悸不安好转。

继服7剂,胸痹症状消失,面色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再复发。

医案四:赵某,女,45岁,工人。

患者素有眩晕病史,近日因情绪波动,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为眩晕,证属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白术10g,吴茱萸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5剂后,患者头晕目眩明显减轻,恶心呕吐好转。

中医医案——突然视力下降

中医医案——突然视力下降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等法治愈暴盲四例病案一:邓某,女,56岁。

初诊:1978年11月17日。

主诉及病史:左眼视力突然下降20余天。

诊查:视力:右眼1.2,左眼0.6。

双眼外观端好。

左眼底视神经乳头充血,颞侧边界模糊,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静脉迂曲、怒张,沿颞上支静脉旁网膜有火焰状出血斑,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欠清。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颞上支(左眼)。

辨证:为暴盲(左眼)——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型治法:宜平肝潜阳,养阴通络。

方用地龙丹参通脉汤(经验方)。

处方:地龙15g 丹参15g 生地20g 钩藤15g 生石决20g 决明子20g 知母10g 黄柏10g 牛膝10g 茯苓20g 茺蔚子15g 木贼6g 夏枯草10g二诊:服药7剂,头痛眩晕减轻,视物较明,原方先后减黄柏、知母、木贼、夏枯草,加白芍、菊花、熟地、山茱萸。

共服药5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

左眼底出血吸收,视力恢复到1.0。

嘱服知柏地黄丸,以善其后。

病案二:黄某,女,46岁。

初诊:1979年9月26日。

主诉及病史:右眼视力突然下降3天,诊查:视力:右眼0.2,左眼1.2。

双眼外观端好。

右眼底视神经乳头充血,颞侧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迂曲怒张,视网膜布满出血和渗出,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模糊可见。

患者近几个月来,情志不舒,易怒,胸闷而喜太息,少腹胀痛,月经不调;舌色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涩。

西医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右眼)。

辨证:暴盲(右眼)——肝郁气滞、脉络瘀阻型。

治法:宜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方用疏肝解郁通脉汤(经验方)处方: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川芎6g 郁金10g 丹参20g 当归10g 茯苓20g 栀子12g 甘草5g 二诊:服药1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右眼底出血部分吸收,视力提高。

胡希恕医案194

胡希恕医案194

胡希恕医案194『医案194』韩某,女,31岁,病历号005157。

1964年9月15日来诊,素有慢性肾炎,9月11日复发,腰胀痛不能转动,腹胀,小便频数,日达50余次,夜达30余次。

尿时疼痛甚,有血丝和小血块,尿色赤,口中热不欲食,食后片刻即吐,吐出黄苦水,胃脘亦胀闷,用益肾清热方治之,暂取效。

后用知柏地黄丸配服补中益气丸,又改用参苓白术丸配服六味地黄丸。

12月21日,转本院西医外科治疗。

诊断:1、腰痛待查;2、腰肌炎;3、肾周围脓肿;4、泌尿系感染;5、慢性附件炎;6、人毛滴虫(+);7、下肢浮肿。

1965年1月23日,胡老接诊。

小便频数,日夜十余次,有时反不利,尿道酸痛,左侧腰痛,引及下肢亦痛,头晕心悸,少腹急,口干时渴甚,脉细数。

猪苓三钱,茯苓皮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五钱,阿胶珠三钱,生薏苡仁一两半,大黄五分。

三付。

1月27日复诊:小便色赤减,尿道痛瘥,左侧腰痛减轻,但未尽除,小便次数亦减少,除继服上方三付,再兼予下方交替服之。

茯苓皮三钱,白术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二钱。

三付。

2月5日三诊:小便频数大致已解,尿量亦呈增多,尿道酸痛已大为减轻,腰左侧疼痛逐渐有好转,脉数已,1月23日方三付,1月27日方三付,二方交替服之。

2月13日四诊:尿道未痛,近因有事稍有劳作,腰又较痛,脉亦稍数。

生地黄八钱,山茱萸四钱,麦冬三钱,牡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附子三钱。

三付。

2月17日五诊:上药服三付,近日因小孩有病,不得休息,腰又有些痛。

此前腰已基本不痛了,现在痛也是阵有不适,小便次数间隔时间也长了,排尿亦不痛,饭量较前增加一倍,下肢已基本不肿了。

吴茱萸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白芍四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大枣三枚。

三付。

『分析』一开始诊治的很热闹,中医诊疗是辨证施治,病家从1965年1月23日第一次找胡老诊治,我们就把这定为一诊。

一诊时病家的脉证表现:小便频数,有时不利,尿道酸痛,左侧腰痛,引及下肢亦痛,头晕心悸,少腹急,口干时渴甚,脉细数。

拍案惊奇,麻黄汤医案四条,

拍案惊奇,麻黄汤医案四条,

拍案惊奇,麻黄汤医案四条,麻黄汤医案(16)选自《拍案称奇》1 、某男,55岁,两月前突然发病,视一为二,有时视物变白色。

除此全身无明显不适,也无既往病史,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丝。

诊断;此为寒湿之邪,入手太阴肺经,开成视歧。

法宜散寒湿,利肺气,通经脉,以麻黄汤加减主之;麻黄10克,杏仁12克,法夏12克,甘草10克上方连服六剂,复视消失,视觉恢复正常。

按语;前人对麻黄汤之运用,其要不外太阳“麻黄八症”。

范氏对其应用已大大超过上述诸证,许多内伤杂病用之,亦多获效。

此例复视,并无“麻黄八症”而用麻黄汤,即是一例。

2 、陈华医案;1976年冬晨出诊,系一老叟农夫呻吟在床,问其病由,知其近因兴修水利当风,复淋大雨,夜间感觉不舒,继而怕冷,盖被两床无济与事。

现身酸痛,心中烦闷,饮食不思,小便涩少,坐而视之,举家惊恐,其面目黄染如桔色,形体亦然。

舌苔薄黄少腻,脉象浮紧而弦。

诊断;此乃伤寒表实发黄之症。

所谓“无汗,小便不利,肾病发黄”者,此之谓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本为此而设,然此证寒之有余而热之不足,且发表之力逊者,料难逐邪。

遂投以发汗峻剂麻黄汤大散表邪,加茵陈10克,利尿退黄。

药仅二帖,患者诸症悉除。

陈医生曾以此法治类症三例,均效如浮鼓。

论;此案修水利“当风”者,即是伤寒之义,伤寒而经热外蒸,复淋大雨,即成湿热身黄证,麻黄发汗即愈。

麻黄汤,发表寒以泻卫气,汗出湿热外泄,则病愈而效如浮鼓。

此例小便不利,不是体内湿盛,而表闭实而肺气不降,不能化水,则水不利下,此如上麻黄证10,表实尿闭之病理。

3 、2000年秋,一位37岁的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

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又眼底出血、水肿。

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辩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以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

医话四则医古文原文及注释

医话四则医古文原文及注释

医话四则医古文原文及注释1.书方宜人共识说•原文:国家徵赋,单曰易知;良将用兵,法云贵速。

我侪之治病亦然。

尝见一医方开小草,市人不知为远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细小者。

又有一医方开蜀漆,市人不知为常山之苗,而另加乾漆者。

凡此之类:如写玉竹为萎蕤,乳香为薰陆,天麻为独摇草,人乳为蟠桃酒,鸽粪为左蟠龙,灶心土为伏龙肝者,不胜枚举。

但方书原有古名,而取用宜乎通俗。

假设图立异矜奇,使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际,保无误事? 又有医人工於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於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 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

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注释:•徵赋:征收赋税。

•易知:即易知由单,旧时征收田赋的通知单,单上写明田地等级、人口多少、应征款项和起交存留等,发给纳户。

•侪:辈,类。

•市人:药店之人。

•常山:其嫩叶称“蜀漆”,用于疟疾病治疗。

•远志:《本草纲目》释名:“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立异:标异于众。

•矜奇:夸耀奇特。

•羁延:延误。

•期:必定。

•译文:国家征收赋税,单据叫易知由单,是说它容易让人明白;良将用兵,兵法说以神速为贵。

我们治病也是这样。

曾经见到一个医生开的药方中有“小草”,药店的人不知道这是远志的苗,却用了细小的甘草。

又有一个医生开的药方中有“蜀漆”,药店的人不知道这是常山的苗,却另外加了干漆。

像这样的例子: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等,多得举不胜举。

但是方书上本来就有古名,而取用药物时应该适合通俗的称呼。

如果企图标新立异,炫耀奇特,使人看了不理解,在危急的时候,怎能保证不出差错呢?又有擅长写草书的医生,医案有的人可能不认识,关系还不大,至于药名,药铺里的人难道都能认识草书吗?粗心的人约略抓药就会造成贻误,谨慎的人来回询问就会延误时间。

能不能和同行们互相约定,凡是书写处方医案,字迹一定要清楚,药名一定要大家都认识。

王孟英医案节选

王孟英医案节选

目录1.气血两亏,郁火内燔 (1)2.上痰热,下虚 (1)3.阴亏作寒热 (1)4.双传证 (1)5.痰火 (1)6.虚风秘结 (1)7.暑伏肺经 (1)8.阴虚肝阳陡动 (1)9.疟1 (1)10.肺热 (1)11.热厥 (1)12.暑湿挟秽 (2)14.阳证疮毒 (2)15.阴虚伤寒 (2)16.阴虚火炎 (2)17.少阴津竭或阴分素亏 (2)18.疝厥 (2)19.汗后肢体不利 (2)20.土燥水涸 (2)20.血虚火浮 (2)21.泄泻—土虚木贼 (2)22.类中 (2)23.药用寒凉 (2)24.热痰伏于肺络 (3)25.禀属阴亏,产后血伤 (3)1.气血两亏,郁火内燔许自堂叔岳,年越古稀,忽头面赤肿磊痒,渐及两臂,烦躁不眠,饮食日减,外科治之不效。

孟英脉之弦洪疾驶,重按细软,曰:高年气血两亏,郁火内燔,不可从外科治。

予黄芪、当归、栀、芍、元参、生地、甘草、桑叶、菊花、丹皮、蒺藜、荆芥等出入为剂,十余剂而瘳。

2.上痰热,下虚脉来虚弦软滑,尺中小数,颧红微汗,吸气不能至腹,小便短数,大解艰甚,舌红微有黄苔,而渴不多饮,胸中痞闷不舒,是根蒂虚于下,痰热阻于上。

方用杏仁、芦根、紫菀、白前、蒌仁、竹沥、苁蓉、胡桃肉。

一剂知,二剂平。

去紫、前,加枸杞、麦冬、白石英,服三帖而便畅溺长,即能安谷。

再去杏仁、竹沥、苇茎,加熟地、当归、薏苡、巴戟,填补而痊。

3.阴亏作寒热许兰屿令正,正月中旬,偶食蒸饼,即觉腹中攻痛而寒热间作,以为疟也,请孟英诊之。

脉弦软而微数,此不可以疟论,缘阴素亏,往岁愈后少于调补,仍当濡养奇经,盖阳维为病亦能作寒热,而八脉隶于肝肾,温肾凉肝,病即霍然矣。

方用肉苁、枸、归、白薇、青蒿、苓、茹、鳖甲、楝实、藕。

4.双传证脉来弦软而寸数,舌绛苔黑而神昏,谵渴溺红,胸腹拒按,是双传证也。

宜双解,用凉膈散加犀角、菖、元参。

5.痰火一机匠患寒热,兼痰嗽,形削肌削。

人皆以劳怯治之,久而不效。

脉弦缓而大,畏冷异常,动即气逆,时欲出汗,暮热从骨髓中出,痰色绿且臭,便坚溺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案》四则[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通过所选医案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医案是我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应很好地学习继承。

3.了解古代医案的体例及内容。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考试交流群:325051813[教授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衽癸浃亘愠桴簧苕闾隧二、繁体字儀憊覺務參劇豈斂遲攝慮複濕滅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朋游譁()然议之。

3、芍药等补剂十余贴()。

4、遂不复致辨()。

5、受误之害甚钜()。

四、重点词语1、(天)甫(明)2、凡(一再行)3、滞下4、袵席5、(及)荐6、阙(其中)7、浃(旬)8、亘(昼夜)9、泠然 10、顾(投) 11、(补)完 12、霍然 13、敛袵 14、噬脐 15、咎(以轻用) 16、初(不言) 17、责(效) 18、(自)讼(曰)19、如鼓应桴 20、(为)厉 21、系铃解铃 22、速(之) 23、簧鼓 24、(甚)钜 25、帏薄 26、小水 27、解维 28、土物 29、比比 30、以邻为壑 31、令(侄女) 32、汛愆 33、(不)宣 34、豁(痰) 35、(奚)白五、指出语法现象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时朱彦修氏客城中。

3、但日服而病日增。

六、今译:1、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2、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3、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为壑耳。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

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4、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七、阅读張子心弱冠病瘵其證咳嗽下午熱從兩足心起漸至頭面夜半乃退面色青形羸氣促交睫即梦遺奄奄一息孫診其脈左寸短弱右關略弦餘皆洪大因許可治病者曰醫皆謂火起九泉者死大肉盡削者死咳嗽加汗者死脈不为汗衰者死況當夏令肺金將絕先生獨言可治何也孫曰證雖危色聲脈三者皆有生意兩顴不赤心火未焚也聲音不啞肺金未痿也耳輪不焦腎水未涸也據面青者憂疑不決左寸短者心神不足關略弦者謀爲不遂必因志願高而不稱其心謀爲而不遂其欲殆心病非腎病也經曰色脈相得者生故許可治病者恍然曰是矣予因星士決上科必售予仍落第而同窗者中故怏怏至此今亦忘其病源矣乃爲定方以人參棗仁龙骨为君丹參石斛貝母麥冬五味子爲臣山梔香附爲佐二十貼而病起丸方則考试交流群:325051813人參麥冬五味熟地枸杞龜板茯苓蜜丸服三月而精神健肌肉充矣(姚若琴、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孙东宿医案·痨瘵》)要求:1、给上文标点2、注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3、简答孙一奎医师何以诊断张子心属心病而非肾病。

【正文译文】(一)朱丹溪治滞下案【原文】叶先生名仪,尝与丹溪俱从白云许先生学。

其记病云:岁癸酉秋八月,予病滞下,痛作,绝不食饮。

既而困惫,不能起床,乃以袵席及荐阙其中,而听其自下焉。

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朋游譁然议之,彦修弗顾也。

浃旬病益甚,痰室窒咽如絮,呻吟亘昼夜。

私自虞,与二子诀,二子哭,道路相传谓予死矣。

彦修闻之,曰:“吁!此必传者之妄也。

”翌日天甫明,来视予脉,煮小承气汤饮予。

药下咽,觉所苦者自上下,凡一再行,意泠然。

越日遂进粥,渐愈。

朋游因问彦修治法。

答曰:“前诊气口脉虚,形虽实而面黄稍白。

此由平素与人接言多,多言者中气虚,又其人务竟已事,恒失之饥而伤于饱,伤于饱,其流为积,积之久为此证。

夫滞下之病,谓宜去其旧而新是图,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十余贴,安得不日以剧?然非浃旬之补,岂能当此两贴承气哉?故先补完胃气之伤,而后去其积,则一旦霍然矣。

”众乃敛袵而服。

【今译】叶先生名叫仪,曾经和朱丹溪一同跟随白云许先生学习。

他记述的病案如下:癸酉年(1333年)秋季八月,我患了痢疾病,疼痛发作,完全不能吃喝。

不久困顿疲惫,不能起床,于是把床席和垫席中间挖了一个窟窿,听凭大便自行下流。

当时朱彦修在城中作客,因为同学友情,每天来探望我,给我服药,只是每天服药病却一天天地加重。

朋友们沸沸扬扬地议论起朱彦修,彦修不理睬。

满十天,病情更加严重,痰阻塞在喉咙之中,好象棉絮一般,呻吟声日夜不断。

自己私下里忧虑起来,便和两个孩子诀别,两个孩子哭泣,道路上的人相传说我死了。

朱彦修听后,说到:“唉,这一定是传话人瞎说。

”第二天天刚亮,前来为我诊脉,煮了小承气汤让我服下。

药咽下后,觉得使我痛苦的东西从上而往下泻,共排朋友们于是问朱彦修为什么用这样治法,他回答说:“起初诊得患者气口脉虚,外形上看虽然是实证,可是面色黄而微白。

这是由于平素与人交谈过多,话说多了的人中气虚弱;另外,这个病人务求办完事情才休息,经常饿着肚子干活,吃饭时吃得又过饱,这样的习惯形成弊端就是积滞,积滞久了就形成滞下病。

治这种病证,一般人认为先排出积滞,然后才能受纳新的食物,而我却投用人参、白术、陈皮、芍药等补剂十余贴,怎能不一天天地加重呢?然而没有这十天的补益,怎么能承受了这两贴承气汤的攻下呢?所以首先补足受到损伤的胃气,然后除去他的积食,那么就会霍然痊愈了。

”众人听说后,于是提起衣襟,表示敬服。

(二)沈明生治吐红案【原文】沈明生治孙子南媳,赋质瘦薄,脉息迟微,春末患吐红,以为脾虚不能摄血,投归脾数剂而止。

虑后复作,索丸方调理,仍以归脾料合大造丸数味与之。

复四五日后,偶值一知医者谈及,乃骇曰:“诸见血为热,恶可用参、耆、河车温补耶?血虽止,不日当复来矣。

”延诊,因亟令停服,进以花粉、知母之属。

五六剂后,血忽大来,势甚危笃。

此友遂敛手不治,以为热毒已深,噬脐无及。

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沈自讼曰:“既系热症,何前之温补如鼓应桴,今只增河车一味,岂遂为厉如是?且斤许药中,干河车仅用五钱,其中地黄、龟板滋阴之药反居大半,才服四五日,每服三钱,积而计之,河车不过两许耳。

”遂不复致辨。

往诊其脉,较前转微,乃笑曰:“无伤也,仍当大补耳。

”其家咸以为怪,然以为系铃解铃,姑听之。

因以归脾料倍用参、耆,一剂而熟睡,再剂而红止。

于是始悟血之复来,由于寒凉速之也。

因叹曰:“医道实难矣。

某固不敢自居识者,然舍症从脉,得之先哲格言,血脱益气,亦非妄逞臆见。

今人胸中每持一胜算,见前人用凉,辄曰:‘此寒症也。

宜用热。

’见前人用热,则曰:‘此火症也,应用凉。

’因攻之不灵,从而投补;因补之不效,随复用攻。

立意翻新,初无定见。

安得主人、病人一一精医察理,而不为簧鼓动摇哉?在前人,蒙谤之害甚微;在病者,受误之害甚巨。

此张景岳‘不失人情’之论所由作也。

”【今译】沈明生治疗孙子南的儿媳,她身体素质天生瘦弱单薄,脉搏跳动迟而微弱,春末患了吐血病。

沈明生认为脾虚弱不能摄养血,投下几服归脾汤后止住了。

孙子南担心以后再发作,求丸药调理,沈明生仍旧把几服归脾料合大造丸给了她。

又过了四五天后,偶然遇到一位懂得医道的人谈到此事,就吃惊地说到:“各种见血的病是热证,怎么可以用人参、黄芪、河车等温补药呢?吐血虽然止住,过几天将要再来的。

”孙家请他诊治,于是叫马上停止服用原来的药,改服花粉、知母一类的药。

五六剂药后,血忽然大来,情况很危险。

这位朋友于是缩手不敢治了,认为热毒已经很深,后悔不及。

子南早晨到我这来,恼怒之情表现在面部上,责怪我轻易用了河车药,而盛赞这位朋友的先见卓识,完全不提曾经服过凉药,并且要向老师求疗效,一定痊愈才罢休。

沈明生自己争辩说:“既然属热证,为什么以前用温补药就象鼓声回应鼓槌一样,很快有效果,现在只增加了一味河车药,怎么能造成如此严重的祸害呢?况且一斤左右的药中,干河车只用了五钱,地黄、龟板滋阴的药物反而占了一大半,才服四五天,每次服三钱,积累起来计算河车不超过一两左右。

”于是就不再争辩了。

前去诊察她的脉,跟先前比较变得微细了,于是笑着说:“没有问题了,仍旧应该大补。

”她的家人全都觉得很奇怪,但认为解铃还得系铃人,姑且听从了沈明生。

于是用了归脾方底加倍用了人参和黄芪,一剂药后睡熟了,服第二剂药吐血止住了。

从此才明白血去又来是由于服寒凉药所招致的。

于是沈明生感叹说:“医道确实很难。

我本来就不敢自居是了解医道的人,然而舍症从脉,是从先哲的格言中获得的,血脱补气,也不是乱逞自己的主观见解。

现在人们心中常常持有一个能够制胜的计谋,看见前面治病的医生用了凉药,就说:‘这是寒证,应该用热药。

’看见前人用的是热药,就说:‘这是火证,应该用凉药。

’因攻法不灵,随之就投补药;因补药没有效果,随后又用攻法。

想法翻新,根本就没有固定的见解。

用什么办法才能使主人病人全都精通明察医理,而不被动听的言语动摇呢?对前面治病的医生来说,蒙受谤言造成的危害很小;从病人看,耽误治疗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这就是张景岳‘不失人情’的议论所以发表的原因。

”(三)张志聪治水肿案【原文】予在苕溪治一水肿者,腹大肤肿,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类,小便仍淋漓,痛苦万状。

予曰:“此虽虚证,然水不行则肿不消,肿不消则正气焉能平复?”时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黄,恐脱阳而汗漏不止;以苏叶、防风、杏子三味各等分,令煎汤温服,覆取微汁,而水即利矣。

次日,至病者之室。

床之上下,若倾数桶水者,被褥帏薄,无不湿透。

病者云:“昨服药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注,不及至溺桶,而坐于床上行之,是以床上如此也。

至天明,不意小水复来,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

今腹满肿胀俱消,痛楚尽解,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也,此急则治其标耳。

子之病,因火土伤败,以至水泛,乃久虚之证也。

火即人之元气,必待脾气元气复,而后可保其万全。

”予即解维,写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苍术、厚朴、炮姜、熟附子,每日令浓煎温服。

即以此方合丸药一料,每日巳未时服之,即止其汤药。

半载后,病者之兄备土物来谢,曰:“吾弟已全愈矣。

”予曰;“如此之证,水虽行而正气不复,后仍肿胀,而死者比比……邪之所凑,其正必虚。

若初肿之时,行去其水,正气易于平复。

医者不知发汁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为壑耳。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

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今译】我在苕溪治疗一个患水肿病的人,腹部隆起,肌肤胀肿,长期服用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汤一类的药,小便仍旧淋浊不止,痛苦万分。

我说:“这病虽属虚证,然而水不除去肿胀就不会消除,肿胀不消除,那么正气怎么能够恢复呢?”当时正值夏季,我不敢用麻黄,唯恐脱阳而汗泄不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