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第1部分 第15讲 第2课时 本讲实验专题 课件 2025年河南省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5讲 第2课时 本讲实验专题  课件 2025年河南省中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

③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P
额=
U
U0 额 R0
(用 U 额、U0、R0 表示).
若步骤②中,在将开关 S1 拨至 2 时,不小心将滑片向右移动
了少许,其他操作正确,则测出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命题点 2 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3.(2022·河南) (双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用该装置 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用 U 形管中液面高度差反映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 B.通电后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C.通电后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D.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 U 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较大
示数,可测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4)继续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2.2 V,此时电流表示数为 0.24 A,
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0.528 W.为了研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与电功率的关系,除了 表格中记录的电表示数和电功率,还需要增加记录的内容是 小灯泡的亮度 .
实验次数 电压 U/V 电流 I/A 电功率 P/W
3.实验结论 (1)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 多 . (2)在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阻值越 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 (3)在电阻和通过电阻的电流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 多 .
例 2 如图所示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部分实 验装置,两个相同的透明容器中封闭着等量的空气.
R 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为 U,实验步骤如下:
①闭合开关 S、S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使电流表的示数为UR额;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课件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课件

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课件实验探究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本课件将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常见的四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之一,通过仔细观察事物的特征变化,来获取有关事物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发现物体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等,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果肉的质地等特征。

通过比较不同水果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而认识到水果的多样性。

二、测量法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事物的大小、数量、重量等来获取数据的实验探究方法。

通过科学仪器(如尺子、天平等)的辅助,我们可以准确地获得实验数据,从而加深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容器,并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高度和宽度。

通过对比它们的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容器大小的变化对其高度和宽度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容器大小与容积之间的关系。

三、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将某一变量与其他变量进行比较,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实验探究方法。

通过比较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原因。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选取不同龄段的植物(如小苗和大树)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生长速度、叶片大小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其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通过对实验进行精确控制,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因素的实验探究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我们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准确地找出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

例如,我们想要研究不同温度对花的开放时间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几朵相同品种的花,并将它们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其他条件(如光照、湿度等)的一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五、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科学假设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实验探究方法。

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云南专版)第15讲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云南专版)第15讲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第15讲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019·桂林)小飞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时,淮备了以下器材:两节新的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 Ω,10 Ω,15 Ω,20 Ω)、开关、导线若干.(1)在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时,开关必须处于__断开__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移到__最左端__(填“最右端”或“最左端”).(2)图1是小飞连接好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后,他发现移动滑片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__不变__,电压表的示数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冲在一旁观察后指出小飞没有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请你在实物图上对连接错误的一根导线打“×”,并用笔补画一根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解:(4)问题解决后,他们接入10 Ω的电阻进行实验,并得出下表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实验结论:__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__.电压U/V 1 1.5 2 2.5电流I/A 0.1 0.15 0.2 0.25(5)接下来他们分别接入其他电阻对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作出了如图2所示图象,请你通过图象中所给信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__1__V.(2019·昆明校级模拟)小彬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恒为3 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 Ω 2 A”字样,阻值分别为5 Ω、10 Ω、20 Ω、50 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补充完整.解:(2)小彬将5 Ω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则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__定值电阻R短路__;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__0.36__A.(3)将5 Ω定值电阻换成10 Ω定值电阻,闭合开关,为了保持__电压__表的示数不变,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A__(填“A”或“B”)端移动,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4)将10 Ω定值电阻换成20 Ω定值电阻,重复步骤(3).(5)实验记录的多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__反__比.实验次数定值电阻(Ω)电流表示数(A)1 52 10 0.183 20 0.09(6)实验结束后,小彬问老师在此实验中能否换用50 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老师指导小彬分析了不能更换的原因.你认为其原因是__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太小,无法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1.8__V__.1.如图所示,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闭合开关前,移动滑片P到最右端是为了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②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的作用是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③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的作用是控制通过电阻的电流保持不变④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的目的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四张I-U关系图线.其中作图正确的是(A)A BC D3.(2019·昆明官渡区二模)某实验探究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使用的器材有:两节新干电池,四个阻值分别为5 Ω、10 Ω、20 Ω、25 Ω的定值电阻,一个标有“10 Ω 1 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和导线.(1)请根据图甲的电路图将图乙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右端移动时电路表示数变小).解:(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放在阻值__最大__处.(3)探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__电阻__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改变__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__.(4)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①依次接入5 Ω、10 Ω、20 Ω三个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__不变__(填“不变”或“改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利用描点法得到如图丙所示的图象;②上述实验中,当把5 Ω的电阻换为10 Ω接入电路中时,闭合开关,应向__右__(填“左”或“右”)端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__2__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③当把定值电阻R换为25 Ω时,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指定值,为了完成实验目的,可更换一个最大阻值不小于__12.5__ Ω的滑动变阻器;④由图象可得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__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__.第15讲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2018·曲靖)小芳同学学习物理后整理笔记,错误的是(A)A.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电压、电流、温度B.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C.调节耳机音量的电位器实质是一个变阻器D.千瓦时、度、焦耳都可用作电能的单位2.(2016·云南)小明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1)电路中有一根线未连接,请在图甲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解:(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__断开__状态,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阻值最__大__的位置.(3)实验中要控制__电阻__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__电压__.(4)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记录如表:次序电压表示数U/V 电流表示数I/A1 1.4 0.142 2.2 0.223 2.8表中空白处的电流值如图乙所示,该值为__0.28__A.(5)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当电阻一定时,__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__.3.(2014·曲靖)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他们使用的器材有:两节新干电池,三个定值电阻R1=5 Ω、R2=10 Ω、R3=20 Ω,一个标有“15 Ω 1 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1)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解:(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断开__,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最__左__(填“左”或“右”)端.(3)实验时:①当电路中接入的电阻为R1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②用R2替换R1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__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__V__,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③用R3替换R2接入电路时,他们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1.5 V,原因是__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偏小(或R3的阻值偏大)__.类型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器材如下:电压为3 V的电源,标有“20 Ω 2 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阻值为5 Ω、10 Ω、20 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和导线.(1)小明把5 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__R短路__.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的位置,当电压表示数为2 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0.4__A.(2)断开开关S,小明用10 Ω的电阻替换5 Ω的电阻,闭合开关S,应将滑片P从原位置向__B__(填“A”或“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2__V时,读出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用20 Ω的电阻替换10 Ω的电阻,重复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次数定值电阻/Ω电流表示数/A1 52 10 0.23 20 0.1(3)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__.(4)本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保护电路和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__.2.(2018·永州)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小唐同学准备了新干电池两节、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若干、导线若干.(1)小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断开__(填“闭合”或“断开”)状态.(2)下表是小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画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图象.次数电阻R/Ω电流I/A1 5 0.402 10 0.203 15 0.134 20 0.105 25 0.08解:(3)根据表中数据并结合图象得出结论: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__反比__.(4)小唐同学在该实验中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寻找普遍规律__(填“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寻找普遍规律“)(5)为了能够完成该实验,所选滑动变阻器的型号最合适的是__C__(填序号).A.5 Ω 3 A B.10 Ω 2 A C.20 Ω 2 A3.(2019·黑龙江改编)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通电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4.5 V不变).(1)如图甲所示的实物电路中存在连线错误,而且只要改接一根导线就可以了,请你把接错的那根导线打上“×”,再画线把它改到正确位置上(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路表示数变小,导线不允许交叉).解:(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电流表几乎无示数,则故障为定值电阻R__断路__(填“短路”或“断路”).(3)图乙是小组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R两端的电压为__3__V;当R的电阻由5 Ω更换为10 Ω时,闭合开关后,为使R两端的电压__不变__(填“改变”或“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右__(填“左”或“右”)端滑动;若实验中R的阻值分别是5 Ω、10 Ω、15 Ω,则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是__7.5__Ω.类型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4.如图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电路.(1)请在虚线框中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解:(2)通过实验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下表所示.(R=10 Ω)实验序号 1 2 3 4 5电压U/V 2.0 2.2 2.4 2.6 3.0电流I/A 0.20 0.22 0.24 0.26 0.30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__.5.(2018·云大附中一模)绮妍同学为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她在学校实验室找来了如下一些实验器材:电压恒为3 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开关一个,阻值分别为5 Ω、10 Ω、20 Ω、50 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一个标有“20 Ω 1 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甲乙(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解:(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最__右__(填“左”或“右”)端.(3)闭合开关,绮妍同学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原因可能是__R断路__.(4)故障排除后,绮妍同学先把10 Ω的电阻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 V,读出电流表示数后,断开开关,拆下10 Ω的电阻,改换成阻值为20 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示数是__2.4__V.要完成这次实验,接下来她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__右__(填“左”或“右”)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2__V.丙(5)绮妍同学还把5 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来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她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测出通过定值电阻R的不同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并记录在下表中.老师看了表中的实验数据后,却说其中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请你帮她分析一下,出错的是第__1__次实验,原因是__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只有20__Ω,电路中电流不可能为0.1__A__.实验次序 1 2 3 4 5 6电压U/V 0.5 1.0 1.5 2.0 2.5 3.0电流I/A 0.1 0.2 0.3 0.4 0.5 0.6(6)实验结束后,绮妍同学向老师提出可以用小灯泡来代替定值电阻,进行“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探究,老师指出这个实验操作是不可行的,原因是__小灯泡的电阻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__.。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飞旋的陀螺》《牛顿的光学实验》微课程设计方案.doc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飞旋的陀螺》《牛顿的光学实验》微课程设计方案.doc

«牛顿的光学实验》微课程设计方案作者信息姓名联系电话 1 7所教利科学所教学段四年级电子邮件单位名称微课程信息主题名称牛顿的光学实验选题意图(请在此处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来做微课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不同色光相混合会产生一个新的色光,但是这种现象在科学上是如何解释的呢?为什么这样解释?利用微视频更直接又直观的让学生理解。

内容来源(在此处注明选自哪本教材中的明部分或者其它出处)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飞旋的陀螺》适用对象适用于小学科学中年级段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这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从低到高的一个过渡阶段,这时期的他们思想也有一定的变化,更加有自己的主意,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因此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会进行思考想办法进行解决问题,所以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他们喜欢的问题点调动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牛顿的光学实验。

2、通过视频知道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合成二3、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用途口课刖预习V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辅导□其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发现光所存在的这种现象,如何科学的解释这个现在?又是谁最先发现的这种现象?利用微视频让学生自主理解、消化并总结。

知识类型V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V答疑解惑型寸情感感悟型□其他制作方式(可多口拍摄V录屏寸演示文稿V动画□其他预计时间(不超过10分钟)2分钟设计意图0-7秒显示牛顿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伟大的科学家8秒至47秒介绍牛顿的光学实验初步了解光的合成与分散现象以及关系1: 12秒至1: 19秒更多色光的合成现象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色光相混合都能够产生一个新的色光。

1:20秒至1:33秒定义三原色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48秒至1: 11秒红、绿、蓝三色的含成现象再次总结这三个色光的相互合成过程但是其他色光都不能混合产生出红、绿、蓝这三个颜色。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一、科学实验探索技巧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要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1. 提出合理的问题: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学生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问题或假设,这有助于他们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同时也要与实验的主题密切相关。

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引导实验的进行,并从实验结果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2. 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时,学生需要考虑各种实验因素,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变量等。

实验材料的选择应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实验的目的来确定,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中,学生需要考虑步骤的顺序和操作的正确性。

同时,学生还要确定并控制实验变量,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观察时,学生应使用各种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记录时,学生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文字等形式,将观察到的数据有条理地整理和呈现。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二、观察技巧的培养观察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实验现象,进而进行分析和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技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调细节观察:学生常常在实验过程中忽略一些细节,从而导致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强调细节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注意到每个细微的变化和现象,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信息。

2. 利用辅助工具:为了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如显微镜、投影仪等。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观察到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火线100天》中考物理(第15讲)功和机械能(含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火线100天》中考物理(第15讲)功和机械能(含答案)

第15讲功和机械能(2014·安徽)攀岩是一项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惊险运动.一位攀岩者体重为520 N,背着质量为8 kg的背包,用时40 min登上高为9 m的峭壁.在此过程中攀岩者对背包做功______J,他做功的平均功率是_______W.(g取10 N/kg)1.(2013·常德)甲乙两种机械所做的功W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从图像可以判断( )A.甲比乙做功多B.甲比乙做功少C.甲比乙做功快D.甲比乙做功慢2.(2013·绵阳)体重60 kg的王健做引体向上,在1 min时间内完成了10个,每次上拉,身体重心上升30 cm,则他每完成一次引体向上做功______J,1 min内的平均功率是______W.(g取10 N/kg)3.(2014·枣庄)俯卧撑是一种常见的体育活动,运动身体可视为杠杆,如图是小华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小华重500 N,每做一次将身体撑起,肩部上升0.4 m.小华身体可视为杠杆,在某次测试中,他1 min钟内完成30个俯卧撑,已知O点为支点,A′点为重心,OA=0.9 m,AB=0.6 m.求:(1)地面对手的支持力;(2)小华将身体撑起一次所做的功;(3)小华做功的功率.命题点2 机械效率(2014·安徽)工人师傅使用一个动滑轮将400 N的重物匀速提升到3 m高处,假如所用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250 N,则( )A.拉力所做的功为750 JB.机械的效率为80%C.若用该动滑轮提升更重的货物,机械效率将保持不变D.若采用轻质滑轮完成原任务,机械效率将保持不变1.(2013·漳州)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不可能达到100%B.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效率可能会大于100%C.滑轮组机械效率一定大于动滑轮机械效率D.杠杆的机械效率一定大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2.(2014·枣庄)如图所示,利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300 N的物体,拉力F 的大小为30 N,若物体和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45 N,则A处的拉力大小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 )A.45,50%B.45,75%C.60,50%D.60,75%3.(2014·呼和浩特)已知斜面倾角为30°,斜面高为2 m.小兵同学用绳子沿斜面将重为400 N的木箱由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拉力大小为300 N,绳重不计.求:(1)小兵对木箱做的有用功;(2)斜面的机械效率;(3)斜面对物体施加的摩擦力.命题点3 机械能及其转化(2014·庆阳)如图是一同学正在体育课中进行实心球投掷训练,投出的实心球在上升过程中(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B.重力势能不变动能增加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重力式能转化为动能1.(2014·荆州)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对于它所具有的机械能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一定不变B.动能一定不变C.势能一定不变D.动能可能增加2.(多选)(2014·潍坊)在索契冬奥会上,我国选手贾宗洋在自由式滑雪比赛中获得铜牌.他在比赛过程中运动的轨迹(a→b→c→d→e)如图所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则贾宗洋( )A.从a点下滑到b点过程中,动能增加B.从b点运动到c点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C.在c点的机械能等于d点的机械能D.在a点的重力势能等于c点的重力势能3.(2013·镇江)如图是皮球落地后弹起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拍摄的照片.由图可知,下落过程中,皮球的速度______,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中,皮球的重力势能,动能减小.皮球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实验命题点1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013·苏州)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小组将对猜想进行验证.(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机械效率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作________________.(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猜想A: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猜想B: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①按图___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是用来验证猜想A,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A是错误的;②按图____ 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用来验证猜想B,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B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4)接着,小组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次数物体重力/N 动滑轮重力/N 拉力/N 承重绳子的段数n机械效率1 2 1 1 3 67%2 4 1 1.73 78%3 4 2 2 3 67%4 4 1 2.5②分析上面表格,由第2次和第3次实验可知,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___________ .命题点2 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2013·抚顺)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请补全下面实验过程:(1)在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应使小球的质量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到达斜面底端时的_________相同;(2)如图1、2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与质量为2m的大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大球将木块推出的距离较远,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_____________.图1中木块被推动时所受摩擦力大小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2中木块被推动时所受摩擦力大小;(3)在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时,应将____图与____图比较,其中____图中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较远.(4)根据实验探究结论,我们明白了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是由于小鸟相对于飞机的_______很大,因而具有很大的_______能.1.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多选)(2014·株洲)在排球运动中,跳发球(图)是最具威力的发球方式,其动作要领可简化为“抛球、腾空、击球和落地”四个过程,其中运动员对排球做功的过程有( )A.抛球B.腾空C.击球D.落地2.(2014·广州)如图,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分别沿斜面和水平面拉木箱,拉力方向和运动方向始终一致,运动时间t ab>t cd,运动距离s ab=s cd,比较两种情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和功率( )A.ab段做功较多B.ab段与cd段的功一样多C.ab段功率较大D.ab段与cd段的功率一样大3.(2014·威海)小刚和小明分别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甲、F乙把同一重物匀速拉到两个斜面的顶端,若两个斜面光滑、等高,甲斜面长4 m,乙斜面长5 m,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甲斜面比使用乙斜面要省功B.甲斜面的机械效率比乙斜面的机械效率C.拉力F甲与F乙之比为5∶4D.两个拉力做功W甲与W乙之比4∶54.(2014·宁波)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工人用力F把重为100 N的物体以0.2 m/s的速度匀速提升6 m.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这一过程中( )A.拉力F的大小为50 NB.绳子自由端的速度为0.4 m/sC.拉力F所做的功为600 JD.拉力F的功率为10 W5.(2014·株洲)在小球从O点由静止开始沿x轴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小球某种形式的能量E随下落高度x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若不计空气阻力,那么这种能量是( )A.重力势能B.动能C.机械能D.弹性势能6.(2014·荆州)一根细长绳的下端系一个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就制成一个摆.把小球拉离竖直位置松手,让它摆动起来,如图所示,可以观察到小球在摆动过程中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最终会停下来,对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小球从高处向低处摆动过程中,势能部分转化为动能B.小球从低处向高处摆动过程中,动能部分转化为势能C.小球在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D.小球依次经过最低点时,动能会逐渐减少二、填空题7.(2013·株洲)工人用力F水平推重为200 N的物体,在4 s内水平推力F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s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这过程中,水平推力做的功为_______ J,推力做功的功率为 ________W.8.(2014·南京)如图所示,搬运工人用滑轮组在20 s内将重为540 N的重物匀速提升3 m,所用拉力为200 N,则他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J,额外功是______J,拉力的功率是_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9.(2014·德州)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拉一重50 N的木块到0.3 m高处,木块沿斜面向上移动了1 m,共耗时5 s.已知拉力为20 N,则拉力的功率为_____W,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10.(2013·遵义)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完成任务后宇航员乘返回舱安全返回,返回舱到达离地面一定高度时打开降落伞,受到空气的阻力而匀速下落,在匀速下落过程中,返回舱的动能______,机械能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11.(2014·广州)滚摆从如图的位置1静止释放,下降经过位置2,继续下降,再上升到达最高点3,这三个位置:滚摆重力势能最大的是_____、动能为零的是_____、机械能最大的是______.(填写位置序号)三、实验探究题12.(2014·台州)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用两根细绳将小球悬挂起来,拉起小球,当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后松手,小球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改变角度θ的大小,重复实验.(1)利用如图两根细绳悬挂小球,而不用一根细绳,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3)利用上述实验,同时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13.(2014·凉山)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用100 N的拉力F将180 N的重物在4 s内匀速提高5 m,若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拉力做功的功率;(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多选)(2013·成都)如图1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85 N的水泥桶,动滑轮重为15 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工人在将水泥桶匀速向上拉的过程中,水泥桶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 )A.水泥桶匀速上升的速度为3 m/sB.0~10 s内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做的功为900 JC.0~8 s内建筑工人对水泥桶做的功为684 JD.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的功率为30 W2.(2014·泸州)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大小为F的水平推力,推着重力为G的木箱m在水平地板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箱运动的距离为s时,下列关于做功的判断正确的是( )A.木箱受到重力做功的大小为GsB.木箱受到地板的摩擦力做功大小为FsC.木箱受到合力做功的大小为FsD.木箱受到地板的支持力做功大小为(F+G)s3.(2014·汕尾)如图所示,小朋友沿着滑梯匀速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他受到的重力不做功B.他的重力势能减少C.他的动能增加D.他的机械能不变二、填空题4.古时候,有端午节吃桃子的习俗.桃子从树上落下,先后经过A、B、C三点,且AB=BC(如图示).在AB和BC过程中桃子重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功率分别为P1、P2,则有W1____W2;P1_____P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2013·雅安)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大众化的一种交通工具,小乔对家里的电动自行车进行了测试,他骑车在平直的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获得如图所示的速度v和牵引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已知匀速行驶时,电动机输入电压48 V,输入电流5 A,由图可知,7~12 s电动自行车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电动自行车匀速行驶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_______%.6.(2014·杭州)用手将一重为G的铁球缓慢放在一弹簧上,放手后,铁球从A位置开始向下运动,到达B位置速度达到最大,到达C位置小球的速度变为零.已知AC间的高度差为h,则从A位置到C位置铁球的重力做功是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量为.B位置到C位置的过程中铁球所受的重力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弹簧所施加的弹力.(整个过程中不计能量损耗)三、实验探究题7.(2014·雅安)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次数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G/N 4 4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绳端拉力F/N 1.8 1.6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4机械效率η74.1% 62.5%(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____(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小组同学再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试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 _____m,机械效率η= ______.(5)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8.(2014·荆州)建筑工地上常用电动机通过“龙门吊”提升重物,电动机带动绕有钢索的轮轴转动,与钢索相连的重物就被匀速提升,如图所示.如果轮轴的周长L=40 cm,电动机带动轮轴每秒钟转1圈,被提升的重物质量m=600 kg,电动机的电功率P=4 kW,g取10 N/kg,求:(1)在1 min内重物被提升的高度;(2)在1 min内钢索对重物所做的功;(3)这套设备的机械效率为多少?第15讲功和机械能考点解读考点1 1. 力力的方向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焦耳 J 2.功做功所用时间做功快慢W/t 瓦特 W 千瓦 kW 103考点2 1. W总= W有+ W额2. 有用功总功ηη=W有/W总小于小于1 无关η=W有/W总=Gh/Fs 竖直匀速高低省减小摩擦增加考点3 做功能量能焦耳 J 运动木块被推动的距离速度高度使两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高度质量举得越大举高的高度物体质量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形变越大考点4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焦耳 J 动重力势重力势动不变各个击破例1 720 2.25题组训练 1. C 2. 180 30 3.(1)动力臂OB=OA+AB=0.9 m+0.6 m=1.5 m,阻力臂OA=0.9 m, 由杠杠平衡条件得:F1L1=F2L2,F1×1.5 m=500 N×0.9 m,F1=300 N, 所以地面对手的支持力是300 N;(2)小华将身体撑起一次所做的功:W=Fs=300 N×0.4 m=120 J;(3)小华做功的功率:P=Wt=120 J×3060 s=60 W.例2 B题组训练 1.A 2.B3.(1)W有=Gh=400 N×2 m=800 J;(2)斜面长2h,η=W有/W总=W有/F·2h=800 J/300 N ×4 m=66.7%;(3)W额外=W总-W有=F·2h-W有=1 200 J-800 J=400 J,克服摩擦力做功400 J,∵W额外=F·2h,∴F=W额外/2h=400 J/4 m=100 N.例3 C题组训练1. B 2. ABC 3. 增大增大减小实验突破例1 (1)控制变量法 (3)①1、3 相等②1、2或3、4 正确拓展训练(5) 2 80% 低例2(1)不同速度(2)动能越大等于(3)1 3 1拓展训练(4)速度动整合集训基础过关1.AC2.B3.C4.C 5 .B 6.C 7. 120 30 8.1 620 180 90 90% 9.4 75% 10.不变减小11.位置1 位置1 位置112.(1)便于控制小球的撞击方向(或便于撞准木块等)(2)速度(3)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或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13.(1)由图知,n=2,s=2h=2×5 m=10 m,拉力做功:W总=Fs=100 N×10 m=1 000 J,人拉绳子的功率:P=Wt=1 000 J4 s=250 W;(2)W有用=Gh=180 N×5 m=900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W有用/W总=900 J/1 000 J=0.9=90%.能力提升1. BC2.B3.B4.等于小于5.35 87.56.Gh Gh 小于7.(1)匀速(2)乙(3)越低(4)0.3 83.3% (5)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8.(1)轮轴在1 min内转过的圈数N=nt=1×60=60转,故重物上升的高度h=NL=60×0.4 m=24 m;2)钢索对重物做功W=mgh=600 kg×10 N/kg×24 m=1.44×105 J;(3)电动机在1 min消耗的电能W总=Pt=4 000 W×60 s=2.4×105 J,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η=WW总=1.44×105 J/2.4×105 J=60%.。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杠杆》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杠杆》教案(2022新版)

15.杠杆【教学目标】[总体目标]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分层目标]1.发展性目标:知道杠杆的作用和用途。

会做杠杆作用的实验适用学生:A、B级2.基础性目标:知道杠杆的作用和用途适用学生:C、D级【教学重难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感受杠杆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测力计;剪刀、钳子、镊子、核桃夹、羊角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前录制的视频(行车途中路遇大石头,利用木棍和小石头讲大石头撬开)。

引导学生说出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科学原理,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一)初步认识杠杆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看看哪几个点起关键作用?(生说)生活中使用杠杆有什么作用?(生可能说省力)所有杠杆都能省力吗?(生猜)(二)探究杠杆的作用1.设计实验方案介绍实验材料:钩码(充当重物),杠杆尺和测力计生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师巡视,询问每个小组的方案并适时引导让学生上台借助老师的教具汇报实验方案出现怎样的结果证明猜想是对的?(引导学生说如果拉力比物重小,说明杠杆省力;如果拉力比物重大,说明杠杆费力)出示温馨提示,以及实验报告单的填写2.实验探究一生动手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实验成果(请多组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师将三种情况的图示粘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不难分析得出杠杆的原理。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结论,这也是进行实验最主要的目的。

对于同一情况下出现不同的数据要给予肯定,允许误差的存在,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多次测数据以减小误差。

中考物理讲义课件 第15讲 第2课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探究焦耳定律

中考物理讲义课件 第15讲 第2课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探究焦耳定律
流的关系时,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注意事项
如图乙所示
1.多次测量的目的: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 结论的影响,得出普遍规律; 2.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 U 形管中液面的 实验分析 高度差判断哪个容器中电阻丝产生的热 量多; 3.焦耳定律的相关计算; 4.实验结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 和通电时间有关;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 实验结论 多;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 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阻和电流相同时, 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6)通过对比观察图乙可知, C (选填“C”或“D”)容器中的电阻丝产 生的热量较多。由此可得出结论: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 大 , 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7)本实验是研究电流的 热 效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是 电 能转 化为 内 能。
【结论应用】当家庭电路中的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时,该处电阻会增大, 容易引发火灾,图 甲 (选填“甲”或“乙”)的实验结论可以用来解 释该现象。
及注意事 图或设计电路图,错误电路的纠正;

实验图
2.连接电路时开关一定要断开;
3.电路中的各电学元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 (1)电压表的量程根据额定电压或电源电压来选取;
及注意事

(2)电流表的量程根据 I 额=UP额额或 I 额=UR灯额来选取;
(3)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根据 R 滑=U-I额U额来选取;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闭合开关前,应该先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 实验操作 片,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 及注意事 流最小,这样能够保护电路中的各个电路元件 项 不至于损坏; (2)接通电源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 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实验15--(考点精讲)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备战2021年中考物理30个专题实验突破

实验15--(考点精讲)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备战2021年中考物理30个专题实验突破

实验15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猜想与假设】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1.主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物体(液物ρρ>)、烧杯、水、盐水等;(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在使用前,需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若没有,则需对测力计进行调零; ②读数时,弹簧测力计需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③测力计示数=大格示数+小格数×分度值.(2)实验中,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来说明浮力大小的变化,F 浮=G-F 示. 2.测量浮力大小的原理:称重法(拉浮F G F -=);3.实验步骤:(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①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如图a ;②把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c 、d 所示;③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

结论一:。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①让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变大,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c所示;②测出物体所受浮力。

结论二:。

(3)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的关系:①把同一物体浸没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d、e所示;②测出物体所受浮力。

结论三:。

【分析与论证】①由(a)、(c)、(d)三组实验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②由(a)、(b)、(c)三组实验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③由(a)、(d)、(e)三组实验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用测力计提着同一个物体,以不同体积浸入同种液体,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关系;②控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变,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不同液体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③控制液体的密度及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变,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相同液体的不同深度,探究浮力的大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 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1课时)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 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1课时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2.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3.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得出“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难点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实验操作.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境教师演示两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一节干电池给一个小灯泡通电后,再用两节干电池给同一个灯泡通电,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2)如图乙所示,用同一个电路给两个不同的小灯泡通电,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对灯泡亮度的观察,你认为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可能存在什么关系?甲乙教师演示两个实验,学生观看.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教师趁机引出课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提纲”见学案答案:1.控制变量2.电阻电压3.正比反比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提纲.知识点1: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问题1:提出问题: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教师提出问题;合作共建压有什么关系?小结:(猜想)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可能成正比.问题2:(设计方案)为了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小结:(1)电路图(如图):(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10Ω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导线.问题3:实验中怎样改变电压?小结: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问题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小结:实验次序电阻R/Ω电压U/V 电流I/A1R=10Ω1 0.12 2 0.23 3 0.3问题5:(分析论证)你打算怎样分析你得到的数据?小结:(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2)画出图像分析问题6: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猜想小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电路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首先个人独立设计,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确定最佳表格.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教师巡回走动,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数据: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2.画出图像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小结: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问题7:处理例1及变式练习1.例1:【解析】表中数据所体现的是当电阻一定时(R=5Ω),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当电压成倍的增大时,导体中电流也随之成倍的增大所以可以得出“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变式练习1:【解析】选A.四幅图中,横坐标为电压,纵坐标为电流,反映了在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也为零,故选A.知识点2: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问题1:(提出问题)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有什么关系?小结:(猜想)电流跟电阻可能成反比.问题2:(设计方案)为了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是否成反比”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小结:(1)电路图(如图):(2)实验器材:有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和导线.问题3:实验中怎样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小结: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问题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实验结论.学生独立完成例1;教师提问,收集答案;教师讲解,订正答案及解题方法教师讲解变式练习1的解法,重点讲解图像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听讲、理解和记忆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小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和最佳电路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首先个人独立设计,然后小组内讨论,小结:学生把实验得出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次序电压U/V 电阻R/Ω电流I/A1U=1.5V 5 0.32 10 0.153 15 0.1问题5:(分析论证)你打算怎样分析你得到的数据?小结:(1)分析数据之间的倍数关系.(2)画出图像分析问题6: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问题7:(评估)你做的实验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怎么改进?小结:根据实际实验数据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问题8:处理例2及变式练习2.例2:【解析】李丽的结论包含了张芳的结论,而且比张芳的结论更具体、更准确,因此李丽的结论更好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5课 名家的实验丨赣美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5课 名家的实验丨赣美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5课名家的实验丨赣美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著名科学家及他们的重大实验2. 通过研究名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1. 名家的实验:介绍几个著名科学家及他们的重大实验2. 实验观察: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三、教学准备1. 教材: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扩音器等3.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水、纸巾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著名科学家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对他们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著名科学家为什么会被人们记住,他们的实验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二步:研究名家的实验1. 介绍课程中的名家及其实验,如牛顿的苹果实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实验等。

2.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实验的图示和解说,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第三步:实验观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2. 针对不同实验,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

例如,实验一:水的沸点变化实验。

- 将一杯水置于电磁炉上加热,并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 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时间。

3. 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回答观察中的问题,并展示实验结果。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1.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过程和规律,与名家的实验做对比。

第五步: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名家的实验以及学生的实验观察,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的贡献和实验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结束后,学生对名家的实验和自己进行的实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培养下实验 15 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培养下实验 15 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培养下实验15 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15,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包括问题的提出、观察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结论的得出等。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实验15 是关于物体的密度的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学会利用水的浮力确定物体的密度。

教学步骤:
引入:介绍实验15 的目的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
2. 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实验装置,理解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采集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物体的密度。

4. 结论得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现象。

5. 拓展应用: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讨论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实验总结: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回答提出的问题,并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与改进措施。

教学资源:
1. 实验装置及相关材料:量筒、天平、各种密度不同的物体(如金属球、塑料球等)、清水等。

2. 实验报告模板: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计算与分析、结论等内容的模板,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法:
1.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与操作能力,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对结论的得出与解释等。

2. 班级讨论评估:学生在班级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对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的讨论等。

备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水平。

人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动手实践理解自然科学

人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动手实践理解自然科学

人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动手实践理解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研究,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初三物理课程,探索如何通过动手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

1. 实验之一:测定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测定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材料:天平、若干物体(可以使用书本、纸张等)。

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并调零。

2. 分别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天平的两个盘子上,记录下每个物体的质量。

3.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测量质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并明白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同时,学生还可以讨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天平的误差和读数的精确性。

2. 实验之二:测定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定物体的密度,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水、一些物体(如小石头、塑料球等)。

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

2. 将待测物体轻轻放入水中,使其完全浸没并悬浮。

3. 记录下物体悬浮和沉没时的水位差,并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即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ρ=m/V)。

学生还可以进行不同物体密度的比较,并探索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3. 实验之三:测量载重滑轮组的力的大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载重滑轮组的力的大小,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材料:载重滑轮组、不同质量的物体。

实验步骤:1. 将载重滑轮组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2. 逐个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滑轮组上,并记录下每个物体挂载后滑轮组的拉力。

3.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测量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力的概念和应用,以及测量力的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第十四年级第十五章教学解析

小学科学实验第十四年级第十五章教学解析

小学科学实验第十四年级第十五章教学解析本文旨在对小学科学实验的第十四年级第十五章进行教学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实验目的本章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电流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第二部分:实验器材包括以下实验器材:导线、电池、电灯泡、电流表、开关等。

第三部分:实验步骤1. 首先,学生应对实验器材进行分类,了解其用途和特点。

2. 接着,学生需要按照老师的指示,正确地连接电路。

连接过程中,要注意导线的接触牢固、电池的正负极正确连接,并确保电灯泡与电流表也正确连接。

3. 在电路正常连接后,学生可慢慢打开开关,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并观察电流表是否有数值显示。

4.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电池数量、电灯泡的强度等条件,进一步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5. 在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应按照要求拆解电路,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第四部分:实验原理和解析1.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在闭合电路中,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

2. 当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时,灯泡不亮;当电路中有电流流过时,灯泡会亮起。

这是因为电流通过灯泡的时候,灯丝产生高温并发光。

3.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会受到电阻的影响,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灯泡越暗。

4. 通过改变电池的数量或灯泡的强度,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来进行观察和比较。

第五部分: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并按照指示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在操作实验器材时应注意安全,避免触碰导线或电源端子。

3. 电池在使用时要正确连接正负极,避免短路或损坏电路。

4. 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要保持实验环境整洁,并妥善处理实验器材。

第六部分:实验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1. 在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什么?2.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3. 有什么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电路的亮度?4. 除了灯泡,还可以使用什么器材来观察电流的变化?通过进行这些拓展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在电路中的作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15科学探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15科学探究
1.5科学探究
- .
目 录
生活中的探究
科学家的探究
我们一起来探究
控制变量法
生活中的探究
停电了!!!
如果在一个黑漆漆的晚上,你家里的电灯一下子全都熄灭了,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你会如何去判断电灯熄灭的原因呢?
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生活中处处都有探究,像是空调坏了的原因,自行车胎破了的原因,房顶漏水的原因······都是通过探究的方式一步一步得出结论的。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就是当一个科学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为了明确这个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往往需要先控制其他的几个因素不影响被提出问题
建立猜想或假设
制定探究方案
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假设
表达与交流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研究方法列举
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效法、类比法、比较法等。
比较法
实验组
对照组
进行实验处理
不进行实验处理
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
书P29
二、盒子里面有什么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初中科学教案: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一、引言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观察和探索科学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进行实验需要一定的技巧,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科学教案中常用的实验探索和观察技巧。

二、实验前准备1. 了解实验目标:在进行任何一项实验之前,首先要对实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告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 系统地收集资料: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与该实验相关的资料和文献。

这样做可以增加对待测物质或现象的了解程度,并为后续的观察与分析提供基础。

3. 制订详细计划:制订好详细且周密的计划是成功进行实验必不可少的步骤。

计划包括实验所需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时间安排等。

三、观察技巧1. 仔细观察: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观察时要注意用肉眼、显微镜等工具来观察待测物质或现象。

同时还要注意记录下自己发现的有趣、有疑问的事物,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2. 描述准确:在对待测物质或现象进行观察后,学生需要准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变化、特征等,并使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这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注意量化:对于一些能够量化的属性,如长度、质量等,学生需要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做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并加深对数值意义的理解。

四、实验探索技巧1. 单变量法:在探究某一现象或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时,可以通过单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索。

即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观察实验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多个样本对比法:在进行比较分析时,学生可以选择多个样本进行对比。

这样做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发现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比来推断原因。

3. 假设检验法:在实验探索中,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中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精品课 第15课 科学探究

中考化学总复习 专题精品课 第15课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题型分析:1.内容以教材中基本实验为基础,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展,对物质的组成、性质设疑后探究。

2.注重考查实验装置的改进和评价,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

3.有结合计算手段进行定量分析、探究的趋势。

4.题型从简单的物质成分探究或某个实验装置特点及改进发展到解决实验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探究及评价地考查发展。

题型主要为实验型,考查题目的知识点不一定很难,但要求学生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灵活应用。

本类知识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设置情景,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应用相关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类试题一般信息量较大,综合性强,对思维要求较高。

难度一般为难档。

真题演练:1.(2016新疆)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初步分析】(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氯化钠溶液.(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结论】(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CO3+BaCl2=BaCO3↓+2NaCl.【实验反思】197(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2.(2016南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进行有关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的药品是浓盐酸.(2)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考虑,装置A属于固液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3)若进入装置D中的氯气是纯净干燥的,则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HCl ,装置C中盛有的溶液是浓硫酸.(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装置D中“石蕊纸花”(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下同)无明显变化,E中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对此,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Ⅰ.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溶解性不大),并能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次氯酸).Ⅱ.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成为氯水,氯水除了具有消毒作用,还具有漂白作用.【提出问题】氯水中的什么物质具有漂白作用?【提出猜想】猜想1:氯水中的H2O具有漂白作用.猜想2:氯水中的HCl具有漂白作用.猜想3: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作用.198199猜想4:氯水中的Cl 2具有漂白作用.【实验探究】【反思交流】①同学们一致认为,不用再做实验对猜想4进行探究,理由是:进行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时,装置 D (填装置序号)的现象已证明了Cl 2不具有漂白作用.②钱程同学认为,由于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用实验装置F 中的蒸馏水吸收氯气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将装置F 中的蒸馏水换成了氢氧化钠溶液,则最终反应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盐类物质是 氯化钠、次氯酸钠 。

《实验探究》PPT课件

《实验探究》PPT课件
他用50mL0.1mol/LFeCl3溶液吸收制取SO2气体的尾气,进行以
下实验:
(1)检验吸收液中的SO42– :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入足量的稀盐酸(_1_分__)_,__无__明_显
_变__化__,_再__滴__入_氯__化_钡__溶__液_(__1_分__)_,__如_果__有__白_色__沉__淀_生__成_(__1_分_),证明F
步骤1:将上述澄清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
步骤2 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m ①若溶液紫红色退去,则假设1成立;
ol/L高锰酸钾溶液
②若溶液呈紫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3 向A试管中滴加1-2滴紫 色石蕊溶液
若石蕊先变红后褪色,则假设2成立; 若石蕊变红后不褪色,结合步骤2中

实验方案6:Al3++3OH-=Al(OH)3 Al(OH)3 +OH-= AlO2-+2H2O
;(6
)该实验的结论是 第三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金属性逐渐。
减弱,而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1.(2014·山东理综,31)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 (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模拟生产过程。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
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再 含有Na2CO3; 加足量0.5mol·L-1BaCl2溶 步骤液2 。 过滤,取2 mL滤液于 溶液变红色,说明固体中含 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 有NaOH。
步试骤液3
【练习3】某同学为了验证Fe3+是否能氧化H2SO3生成了SO42–,
实验序号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实验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气体成分为色不溶物洗涤加入足量白色不溶物可能含有mgco取实验中的澄清液向其中加入少量cacl稀溶液产生白色沉溶液中存在称取实验中所得干燥纯净的白色不溶物226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a和b中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5课 编辑研究报告(2)_浙江摄影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5课 编辑研究报告(2)_浙江摄影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5课编辑研究报告(2)_浙江摄影版1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研究报告框架,学会完善研究报告。

2.通过素材资料的综合运用,合成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了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并能从数据中进行一定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数字生活的第三课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学会开展网络讨论,并熟练掌握word软件操作的基础上,学会完成电子版的研究报告。

主要让学生在已经学会设计报告框架,了解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分析汇总各项数据资料,根据详实数据,取合理标题,制作成精美研究报告。

本课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完成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的压力,首先小组成员间需通力合作,其次在前期确定好了主题13课收集资料,14课网络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数据背后的产生原因,陈述小组成员自己的观点,提出相关建议,再次是将各项资料在word中汇总形成初步报告,最后进行修改美化形成最终报告[来源:ZXXK]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撰写研究报告。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教学难点:报告中数据的整理与综合运用。

4教学过程一、完善、交流、评价(一)回顾已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研究报告,它有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了解如何设计报告框架,撰写报告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完善研究报告。

(二)进入主题2.打开科技研究报告。

3.完善(哪几个方面去完善)(1)标题设置艺术字(学生演示操作);(2)字体、字号、颜色(学生边做边说);(3)插入图片,移到合理位置(学生边做边说,其它学生帮助);(4)其它美化方法。

4.生操作、完成。

5.上传、交流、评价。

6.师点评。

[来源:ZXXK]二、练习(小学生早餐情况调查)(一)楼老师在学习平台中做了一份小学生早餐情况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表统计了我市某小学某五年级某班级学生数据,每位同学撰写一份小学生早餐问题研究报告。

(二)自己独立完成。

(三)上传自己作品以学号命名、交流自己与他人作品优缺点、评价他人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末满分冲刺专题十五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1、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_____(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____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2、现代社会的交通网遍布全球,它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交通中的许多问题跟物理知识有关,其中汽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1)请你将与汽车的部件相联系的物理知识写在对应的横线上:例如汽车的冷冻液→_____;汽车的后视镜→______;汽车的喇叭→______.(2)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有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有50m、100m、200m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确认牌开始到200m标志牌的时间为8s,则他估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km/h.(3)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以上两段距离之和即为汽车的停车总距离.下表是一个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停车总距离/m40 7 8 1550 9 13 2260 11 20 3180 A 34 B100 19 54 73表中数据表明:①速度对汽车制动距离的具体影响是______________,为了确保交通的速度安全,对各类车的行驶速度都有限制.另外,行驶的路面的平滑程度也对汽车制动距离有影响,在雨雪天制动距离将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②当这辆汽车在路面上以80 km/h速度行驶,该司机突然发现离车50m远的路中间有一很大的障碍物,立即作出刹车反应并操纵制动器,则该司机能否安全停车?________3、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______,模拟近视眼的是图______.(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____图.(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0.05mm(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此镜片对光有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4、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呢?人长两只耳朵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声源的位置。

声音从声源处传到我们耳朵时,并不是同时到达我们两只耳朵的。

若声源在人的左边,声音就会先到达左耳,再到达右耳,所以两只耳朵收到声音的先后、强弱都不会完全相同,靠这种差别我们就能确定声源的位置了,这叫双耳效应。

小明等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当小明被蒙上眼睛时,另一个同学在他的正前方拍手,他却指向正后方,另外的同学被蒙上眼睛时,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

两只耳朵都没有堵住。

难道这说明双耳效应是错误的吗?小明与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

小明在“Internet”网上,查阅鸟类资料的时候找到一张猫头鹰的图片,如图3所示。

细心的他发现猫头鹰的两只耳朵不是和人一样对称地长在头的两侧,而是一只耳朵比另一只耳朵低,这样它高居在树上就可以很准确地判断低处的某种声音的位置。

(1)“所以两只耳朵收到声音的先后、强弱都不会完全相同”,其中的“强弱”特指声音的________。

双耳效应是利用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________不相同来确定声源的位置。

(2)“当小明被蒙上眼睛时,另一个同学在他的正前方拍手,他却指向正后方”,请你告诉小明其中的奥秘。

(3)高居在树上的猫头鹰,若它的正前方有只小老鼠活动,猫头鹰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小明那样的错误。

请你陈述理由。

5、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表: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_______.(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 大致是_______cm.(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_____(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______(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基本不变”)6、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调整(选填“上”或“下”);(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 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 ,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移到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屏上得到倒立、___、清晰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4)要想证明实像的左右是否相反,你的操作是____.(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 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23.00cm 、24.00cm 、26.00cm .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错误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再把蜡烛移到B 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_____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乙中的____(填“C ”或“D ”)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7、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i 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每次的入射点均为O 点,然后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 并记录在下表中.实验过程中,他们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物理资料发现不同颜色的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对于红、黄、紫三种颜色的光,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而紫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慢. 表一(红光光源实验)实验 序号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10 0 225 16.4 350 30.7 4 75 40.1 表二(黄光光源实验)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5 0 0 6 25 15.7 7 50 29.4 8 75 38.3 表三(紫光光源实验)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9 0 0 10 25 15.1 11 50 28.2 12 75 36.6(1) 初步分析三个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到初步结论: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在这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越慢,折射角越小.(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①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结论: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同种介质中时,________________;②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结论:不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同种介质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图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后所成的像与广告牌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竖直平面上.(2)记录____的位置;(3)量出小明的位置与_____的距离.(4)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____.(选填“秒表”、“刻度尺”)(5)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__________.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____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分析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像距就越__.(3)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____(填“远离”或“靠近”)同学,同时还应___(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4)他又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