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演示文稿
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 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
• 与城市职工相比,进城农民工的面临的劳动环 境和社会处境较差,比如劳动时间长、劳动合同签 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子女入学难等。因此, 需要给进城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以使广大农民 工能和城市职工公平竞争,并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 • 这就要求政府应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城 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首先,对农民工与城市户 籍人口一样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保障其合法权益和 人身安全;其次,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 合法权益;第三,清理、整顿、取消各种对农民工 的证卡制度和乱收费等不合理规定;第四,妥善解 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五,国家还应加 大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问题。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通过对劳动者的培训,用质量替代数量,将成 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在现阶段,对 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应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 先,做好农村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新生劳动 力和退役后返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加强 对有意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劳务输 出培训以 及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提高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 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同时,充分发挥劳动保 障部门职能优势,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对进城登 记求 职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 政策咨询等服务,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 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促使农民工平等就业、素 质就业、稳定 就业。
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 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非常容 易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企业处于主动地位, 而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在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 之后,劳 动力资源逐渐变得稀缺,获取和维持必要 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环节,这为提高 劳动者地位,形成新的劳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 在新的劳资关系中,企业要想长期拥有自己需 要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善待劳动者。当然,善待 劳动 者并不是仅仅有利于劳动者,而是能够达到 “劳资两利”的效果。因此,政府应通过精神奖励和 物质刺激,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劳动力保护, 形成新的劳资关 系,善待劳动者,并提高企业的竞 争力,创造劳资两利的新局面。 •
lewis相关概念
lewis相关概念摘要:一、导言二、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三、刘易斯拐点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四、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发展现状五、应对刘易斯拐点的策略与建议六、结论正文:一、导言刘易斯(Lewis)拐点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的名字命名。
他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了这个理论,用于描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并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二、刘易斯拐点的基本概念刘易斯拐点,又称刘易斯转折点,是指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开始持续上涨的时刻。
在此之前,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较低,非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但无法支付较高的工资。
而在此之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非农业部门为了吸引劳动力,必须提高工资水平。
这一工资水平上涨的现象被称为“工资上涨的转折点”。
三、刘易斯拐点在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刘易斯拐点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较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而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转移加速,非农业部门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加速。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已达到刘易斯拐点,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已在21 世纪初越过刘易斯拐点。
在这一阶段,非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工资水平开始上涨。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调整政策,促进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五、应对刘易斯拐点的策略与建议为应对刘易斯拐点带来的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2.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非农业部门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拓展非农业部门的就业空间;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刘易斯拐点产生原因论文
刘易斯拐点产生原因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立足于国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面向世界市场与国际接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大幅提升,“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正是在国家外汇储备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以及国内市场和资源受到限制等宏观经济背景下所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
一、刘易斯拐点产生的原因根据1972年刘易斯发表的《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可以知道刘易斯拐点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刘易斯第一拐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
当二元经济发展从第一阶段转变到了第二阶段,劳动力从无限供状态给变为了短缺状态,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劳动力短缺的原因,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逐步开始上涨,这时“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
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基本相等时,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
总的来说,刘易斯拐点就是指发展中国家从古典经济条件转变到新古典经济条件的过程中出现重大转折点的时间段,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过剩逐渐转为短缺。
在学术界有一种大家都默认的说法是“刘易斯第一拐点”可称为农业产出的短缺点,“刘易斯第二拐点”可称为农业的商业化点。
二、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影响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着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对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亦是如此,既然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已经无法避免,那么清楚认识它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必做的功课。
“刘易斯拐点”是把“双刃剑”,它的到来不仅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1.刘易斯拐点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将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平衡中国经济结构、加快化工业和城镇化进程,走向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增长。
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核心提示:就业市场的逆转,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差不多走到尽头;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已彻底结束。
刘易斯拐点,乃中国经济在今后十年的最大拐点,它将重新定义中国的增长模式,重新设定中国的增长潜力、消费潜力。
在中国做投资,必须洞察刘易斯拐点可能带来的危机与商机。
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
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
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
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
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国制造”产品被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制造产品替代的原因。
中国农民工短缺在2010年变得十分突出。
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
其实,中国目前还没有到农民工绝对短缺的地步,只是农民工流向发生了变化。
在2005年,70.3%的农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中部与西部各占14.4%及15.0%。
在2009年,随着工厂生产线内迁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民工总数的17.0%及20.3%,而留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至62.5%。
同时,内需市场(尤其是服务业)火爆,对低端劳工需求甚殷,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多了一批留家务农的。
不过,刘易斯拐点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政公大鹏老师政公教育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通过二元经济模式提出。
刘易斯拐点现象产生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江西法检考试上饶事业单位考试刷题巩固1、下列关于经济学名词的解释,错误的是()A.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B.基尼系数——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C.寡头垄断——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D.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产量所增加的成本【解析】C。
本题考查了微观经济学名词。
A项正确,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B项正确,基尼系数是联合国规定的用来衡量各个国家、地区、种族和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与人口红利的关系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目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
“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产生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刘易斯拐点
年1月,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区相继出现持续的雾霾天气,空气大范围的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建议加有效的措施,加大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
尽快修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空气质量指标、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措施得力,主体清晰,责任明确。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北京市监测体系中,除了固定的监测站外,还建设了40多个小型地面空气质量检测点,负责监测高度在10建议参考北京的情况,增设小型地面空气质量检测点,同时装备流动监测设备,并在监测地点的选取方面多听取市民的意见,以便更情况,为空气污染治理做好准备。
建立快捷高效的公共媒体空气质量高效发布体系和预警机制。
借鉴天气预报信息发布的成熟经验,建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网与的空气质量高效发布体系和预警机制,向市民提供空气质量信息和雾霾等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
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空气行、锻炼方面的行为建议。
出台应急措施,应对雾霾等重度空气污染。
如,在雾霾重度污染天气发生时,实施限制公车出行,污染企业停工,大型堆场洒水抑尘辆限行,建筑工地停工等应急措施。
建立多城大气污染治理联动机制。
大气污染流动性强,影响范围广,单一城市治理难度大,需要协同治理。
如:科学家测算,北京的污十个城市。
因此,在空气污染治理时,首先应在范围内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行动,而不是只在中心城区强化空气污染的治理,却放松了对。
同时,还应与周边城市及县(市)协商、联动,共同采取措施治理大气污染。
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
尽快制定政策,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要充分挖掘海洋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资源,减少对煤电的依赖。
同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集中式沼气系统、热泵技术等先进能源技大农村地区对煤炭、薪柴等高大气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加强对扬尘的治理。
科研结果表明,扬尘对许多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率在25%以上。
目前,各地在建工地很多,围挡防尘,尘等措施落实的不到位。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华尔街称中国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工资将大幅上涨推动物价升高-渣打银行上周对在华客户进行调查显示,今年工资将提高9%到15%,有45%的公司发现今年招工难度加大。
/hB2uA3 //入门程序员的工资多少?今年也在大幅上涨,Android和iOS程序员更是价高难招”对于入门程序员薪资问题,笔者无从知晓,但提问中涉及到的刘易斯拐点,却是一个应当引起大家关注并重视的问题。
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遂撰本文,讨论刘易斯拐点对中国已经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1.何为刘易斯拐点对刘易斯拐点比较正式的解释是,劳动力供给由过剩向短缺过渡的时间窗口(参阅百度百科刘易斯拐点词条),通俗而言,即“干活的人渐渐少了,不干活的人渐渐多了,以至于劳动力逐渐呈现短缺状态”的时间窗口。
该时间窗口的表现即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招工难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代工厂)的生存日渐艰难等,不一而足。
2.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提到刘易斯拐点,就必须提到与之对应的一则概念,人口红利,亦即是劳动力过剩的更加学术的说法(参阅百度百科人口红利词条)。
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的经济发展,可视为60-70年代婴儿潮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之中得到释放的结果。
而刘易斯拐点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最终因人口老龄化演变成人口负担。
3.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分析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原因,依照学术规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工业化吸纳的结果,由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哈里斯等人发展及补充。
其核心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了无限的劳动力,使得工业化得以在低工资水准中得到发展,当刘易斯第一拐点出现时,无限劳动力逐渐变为短缺,工业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直至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吸纳完毕,农业及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出相等,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此即刘易斯第二拐点。
“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阅读答案
“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阅读答案“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时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概念是“刘易斯拐点”。
这一概念是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
经济学界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红利的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目前,劳动力在城乡普遍短缺和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经接近尾声,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城,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
无论喜欢不喜欢,“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它的到来将对今后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冲击。
以一些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工资普遍的会出现一次持续的上涨,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
另外,工资上涨常态化,将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
但是,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既是危,又是机,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在“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初期,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深化的过早发生,而应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35,这一现实决定“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将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国际产业的变动情况,实行劳动力的使用创新,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用质量代替数量,将成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
在四年之间,5个城市平均外来劳动力小时工资提高 了32.2%,超过城市劳动力的小时工资上涨幅度19.6%, 意味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程度的增强。
标准二:刘易斯拐点没有到来的论据
同时,农民的恩格尔 系数是较高的,食品价格
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至少
从2002年开始,居民的食 品消费价格指数往往超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且 在2004年、2007-2008年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增加 4.8%和5.9%,但是食品消 费价格指数分别增加了12.3 和14.3%。考虑到这一因素 ,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 无疑还会下降。 这些一定程度上是市 场机制在纠正劳动力市场
破解刘易斯拐点悖论:户籍制度 和劳动力转移
1、伪城市化:在目前的户籍制度下,中国的乡—城 人口迁移模式不同于其他很多经济体城市化过程中那 种以永久性、家庭迁移为主导的模式,而多为临时性、 单身、钟摆式迁移。 2、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因素:这种人口迁移模式, 至少会从两个维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保留工 资,从而降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 单身迁移的不菲支出; 住房和教育的限制。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
研究思路 刘易斯拐点
Q1
含 刘易 义斯 与拐 识点 别
Q2
力基 标于 准剩 的余 讨劳 论动
度中 刘易斯拐点的含义 安国 排特 影殊 响制 剩余劳动力识别标准
Q3
Q4
标 基 工资变动识别标准 准于 的工 讨资 论变 动
刘易斯转折点
判断标准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 农民工实际工资的上涨
业工人作为代表,根据北京工程造价信息,他们的日工资 从2000年第一季度的35~42变动到2007年5月的42~47元,上 涨有限。
标准二:刘易斯拐点没有到来的论据
刘易斯拐点
(一)何谓“刘易斯拐点”?判断它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是对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假说,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在第一阶段,农业中有大量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吸收过剩劳动力;第二阶段,农产品逐步出现短缺,工业贸易条件恶化,转移工人工资开始上升,工业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进程减慢;第三阶段,工业在继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农业的剩余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需要,而且农业中的商品化过程也在加快。
等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
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要经历两个拐点。
工业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继续吸收劳动力转移导致工资水平提高,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
此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提高,直至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相等,不存在实质性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消失,长期发展的任务结束,第二个“刘易斯拐点”到来。
俗称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的那一点。
从概念来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城乡工资收入平衡。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渐出现枯竭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人均能够收获更多的农场品,但是由于留守农村的均是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他们的精力和效率都不高,所以总体上的农场品数量并没有增加,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此时市场上的农场品价格上涨,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入,城乡的个人直接经济收入的差距慢慢缩小,由于城乡的福利机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城市的就业者不会立即回到农村,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并不立即得到缓解,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也不会得到立即的改善,农村就业人员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来源,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人口红利的降低甚至消失。
中国拐点
“中国拐点”及其战略意义李昌平一、“刘易斯拐点”及其意义经济学人都知道“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的转折点。
刘易斯拐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发展中国家,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枯竭,工资会明显上涨,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
识别“刘易斯拐点”,对主动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引导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二、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之“中国拐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量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中有没有“中国拐点”呢?全球一般制造业一直是梯度转移的。
在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工业化之前,全球一般制造业的格局是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但在中国加入全球一般制造业梯度转移之后,全球一般制造业出现了“中国拐点”——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转变为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了。
在全球一般制造也出现“中国拐点”之前,一般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国民收入70元,在工业化中后期基本可完成城市化,即85%以上的农民转化为市民,社保、医疗、教育、生态等现代化水平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可是,当全球一般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出现“中国拐点”之后,一般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国民收入只有35-40元了,因此,我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搞了快30年了,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了,但有户籍的农民数量还有9.4亿,比30年前还多出2亿多,社保、教育、医疗、生态等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亚洲“四小龙”及更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
即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
这就是制造业全球梯度转移进程“中国拐点”出现之后的重大改变——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导向”工业化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走不通了。
三、“中国拐点”与“刘易斯拐点”中国有没有“刘易斯拐点?”什么时候出现“刘易斯拐点?”这是中国经济学家乃至全球经济学家们特别关注和经常追问的问题。
刘易斯的中国拐点
---------------------------------------------------------------最新资料推荐------------------------------------------------------刘易斯的中国拐点刘易斯拐点这五个字恐怕是现代中国社会被使用最多、也是最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
但刘易斯拐点具体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实际是一知半解;再追问刘易斯是谁,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论文网威廉阿瑟刘易斯于 1915 年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一个黑人家庭,就学于伦敦经济学院, 1940 年获博士学位。
殖民地黑人身份及成长经历,使刘易斯更加关注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 50 年代后,他开始专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准还是那么低?他发现,如果将关注点聚焦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卢锋向《英才》记者介绍,刘易斯的理论更重视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相信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要最大限度地把经济剩余转化为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分配有利于储蓄阶层或资本家阶级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市场机制下实现的较高储蓄率、投资率,对于发展是1 / 8非常基本的条件。
尽管刘易斯提出其理论后,各方颇多争论,但其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则是无可争议的。
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加纳等国的政府顾问和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的要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979 年,刘易斯与舒尔茨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拐点对于时下曝光率颇高的刘易斯拐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英才》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刘易斯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把产业分成传统和现代两类。
传统产业的低价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
“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
劳动 力无 限供给 , 时劳动力 处 于过 剩状 态 , 资取 决 于维 此 工
自2 0世 纪 8 代 末 以来 , 民工 潮 ” 为 描 述 中 国农 村 O年 “ 成 持 生 活 所 需 的 生 活 资 料 的 价 值 ; 入 第 二 阶 段 劳 动 力 短 缺 , 劳 动力 城镇流 动的专用 名 词 。而从 2 0 进 0 4年开 始 , 民工荒 ” “ 此时 传统农 业部 门中 的剩 余劳 动力 完全 被现 代 工业 部 门 吸 现 象 开 始 出现 在 中 国 的 劳 动 用 工 市 场 中 。 它 最 早 出 现 在 我
收, 工资 取决 于劳 动 的 边 际生 产 力 。第 一 阶段 转 变 到第 二 国 的 东 南 部 沿 海 城 市 。在 2 0 0 5年 , 0 3 的 农 民 工 流 向 沿 7. 阶段 时 , 本充 足的 劳动力变 为短 缺 , 原 当农 村 劳 动 力 被 耗 尽 海 地 区 打 工 , 中部 与 西 部 各 占 1 . 及 1. 。2 0 44 50 0 8年 世 后, 现代 工业 部 门 需要 大 幅增 加工 资 才 能请 到新 的 工 人 。 界金 融危机爆 发使得“ 民工 荒” 度淡 出人 们 的视野 。随着 一 相应 的劳动力 供 给 曲线 开 始 向上 倾 斜 , 劳动 力 工 资水 平 也 中 国经 济 的 逐 渐 回 暖 , 于 “ 工 荒 ” 象 的 报 道 又 开 始 占 关 民 现
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三个疑问
∥锈当代论坛(“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编者注)一、当前农民工短缺、涨薪潮。
是否真的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农民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同步造成的。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的,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城市化,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自然结果。
无论是英国、美国这些老牌工业化国家,还是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城#--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就是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从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变化的过程。
在中国,由于城市436-长期落后于工业化,1978年以来经济改革也是以商品市场的发展在先,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发展滞后为特征,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足,农民工在我国就成了一群候鸟式流动的人群。
几年前曾经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出现过“民工荒”现象,但是,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还是有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过年,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增加,造成隐性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010年,中国经济率先强劲复苏,制造业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幅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再现“民工荒”现象。
需求大于供给,工资就会上涨,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农民工工资,终于引发一轮农民工的涨薪潮。
面对这些现象,国内很多学者开始纷纷认为“刘易斯拐点”已到来,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由劳动力短缺所导致的低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被倒逼调整的阶段。
但本文认为这样的判断值得商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事实来6<当代经济)2010年10月(上Ii,-Ji仑。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以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刘易斯拐点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推出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刘易斯 拐点)能够延续到2015年以后,但是现在好像拐点提前到来了。从停工事件来看,这种拐点实际上已经到来,根 本原因就是现在的泡沫经济。现有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工人正常的生活,所以要倒逼着涨工资,这样的倒逼等于吞 噬劳动力的红利。本来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只有过刘易斯拐点以后,工资才会出现一个迅速上涨的局面,但是 今天这一切提前发生了,起码提前了4到5年,这种因素很明显就是泡沫经济带来的。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企业处于主动地位,而劳动者 处于被动地位。在经济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劳动力资源逐渐变得稀缺,获取和维持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成 为企业制胜的重要环节,这为提高劳动者地位,形成新的劳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新的劳资关系中,企业要想长期拥有自己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善待劳动者。当然,善待劳动者并不 是仅仅有利于劳动者,而是能够达到“劳资两利”的效果。因此,政府应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刺激,积极鼓励和 引导企业加强劳动力保护,形成新的劳资关系,善待劳动者,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劳资两利的新局面。
人口红利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 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增长 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 失的一个前兆。
刘易斯拐点名词解释
刘易斯拐点名词解释刘易斯拐点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劳动力总量的增长超过了新增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农村出现了“过剩”,并由此引起“过度”的城市化问题。
1、从农业转向工业生产时期。
刘易斯拐点是以1900— 1914年英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纵坐标,以1946年人口数为横坐标,绘制的一条类似于刘易斯拐点的曲线。
其中,纵坐标表示人口数,横坐标表示年均人口增长率。
当纵坐标大于或等于1时,表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增加;反之,则表示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减少。
2、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
世界各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转型过程,都会遇到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减少而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萎缩甚至消失,工业发展停滞,经济长期停滞,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超级城市群。
这一拐点的出现表明:农村人口急剧下降和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并存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农业社会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在拐点之前,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还在继续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城市化水平很低;拐点之后,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促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和生产的方式日益便捷,人类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发展正在向“无形”经济的方向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与此相应,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开始相互渗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开始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跨越国界,突破语言障碍,出现了全球化和信息化。
传统的工业社会逐渐向新的工业社会转型,信息化社会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的共同追求。
这一切标志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谓“刘易斯拐点”?判断它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是对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假说,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在第一阶段,农业中有大量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吸收过剩劳动力;第二阶段,农产品逐步出现短缺,工业贸易条件恶化,转移工人工资开始上升,工业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进程减慢;第三阶段,工业在继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农业的剩余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需要,而且农业中的商品化过程也在加快。
等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
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要经历两个拐点。
工业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继续吸收劳动力转移导致工资水平提高,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
此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提高,直至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相等,不存在实质性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消失,长期发展的任务结束,第二个“刘易斯拐点”到来。
俗称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的那一点。
从概念来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城乡工资收入平衡。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渐出现枯竭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人均能够收获更多的农场品,但是由于留守农村的均是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他们的精力和效率都不高,所以总体上的农场品数量并没有增加,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此时市场上的农场品价格上涨,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入,城乡的个人直接经济收入的差距慢慢缩小,由于城乡的福利机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城市的就业者不会立即回到农村,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并不立即得到缓解,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也不会得到立即的改善,农村就业人员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来源,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人口红利的降低甚至消失。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的富余人口严重不足,城市不能够再吸收到更多的劳动力,于是劳动力出现极大的短缺,此时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得到发展的中小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这些企业如果要继续生存下来,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否则企业会因为无法承担高额的劳动力成本而陷入亏损。
总体上来讲,“刘易斯拐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因为一个国家如果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的,只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国家才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二)我国学术界对“刘易斯拐点”之争的几种看法?一、蔡昉:“刘易斯拐点”很可能会在2013年到来。
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或者均衡的经济结构,最重要的转折标志,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消失。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把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该转折点是通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刘易斯拐点”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的事件。
中国自近代以来经济增长一个多世纪了,到现在终于出现了这一拐点。
应该强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并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伴随着两个标志性变化。
首先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
其次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1%略强,越往近看,劳动人口增长速度就会越慢,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就不会再增长。
我国一般的劳动年龄人口大概从2010年到2015年都处在巅峰阶段,接近于占总人口的72%,目前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进程中,这个顶点将出现在2015年,随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就开始逐年下降,到2030年占比将在67%左右。
目前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也在减慢,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据估算,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接近于吸收殆尽,到2015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数量,与城市新增数量持平,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提前十余年,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就此消失。
这个趋势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过程的结果。
这个人口转变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然发生的,不可逆,甚至不能指望以生育政策的调整来改变它。
根据历史经验,劳动力市场制度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都不太起作用。
刘易斯拐点很可能会在2013年就真正到来,所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越来越急迫。
这在以前是根本没有的,是历史性的变化。
二、张丽宾:“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
(一)工资差距大。
第一,从农民工工资水平看,现实中用人单位将最低工资标准视为向农民工支付工资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用人单位向农民工支付的工资就是多少;最低工资标准发生调整,农民工工资也随着发生调整。
1995-2008年的最低工资趋势线与农民工工资趋势线高度吻合。
2004年以前,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放缓,调整幅度缩小,农民工工资增幅就缩小;2004年以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加快,调整幅度加大,农民工工资增幅也加大。
这反映出最低工资标准被用人单位视为一种工资标准。
然而,最低工资远远低于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以山东省为例,2009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9678元,月均2473元,而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为760元,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0%。
这也说明农民工的工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农民工工资增长只是对过去过低工资的一种补偿,与付出的劳动和外出的生活成本相比明显偏低。
第二,比较农民工工资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就全国而言,1995-2002年期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幅为13.16%,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则为4.05%,二者差距为9.11个百分点。
到了2002-2008年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幅为14.10%,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则为8.58%,二者差距缩小为5.52个百分点。
有些省市的情况更为突出,尤其是一些农民工输出较多的省市。
以江西为例,1995-2002年期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幅为16.43%,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则为1.65%,二者相差近10倍。
到了2002-2008年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幅为12.12%,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则为11.86%,二者几乎没有差别。
总之,农民工外出打工所获得的工资增长越来越低于在本地农村从事经营性农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增长。
(二)二元经济依然长期存在从宏观数据看,我国二元经济仍然存在,并将持续较长时期。
首先,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2009年为46.6%,还有一多半人口生活在缺乏现代工业文明、生产力低的农村,与城镇人口的生活差距巨大。
虽然城镇化在不断加速,1978-1990年平均城镇化速度为0.71%,1990-2000年为0.98%,2000-2008年为1.18%,但还远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经济一元化。
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没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二者的差距反而呈现出加大趋势。
197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57倍,2008年增加到3.3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29%。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力与过去相比不仅存在,而且动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没有理由停止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三)、结合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谈谈你“刘易斯拐点之争”的看法。
人口调查的结果以及结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人,占8.87%。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因此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我国即将迎来老龄化的时期,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2011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抽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6元,增长14.9%。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9%。
2010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同比上涨11.5%。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中国城镇人均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这两种现象已经出现了,而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却有着相反的含义,前者表示距“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还有很远,而后者表示该拐点即将到来。
我国的经济学家也对此纷纷莫衷一是,并且都不能够说服彼此。
2010年,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产业西进加速。
以成都为例,先后有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和纬创等电子信息产业巨头落户。
成都市各站点散发的宣传单显示,富士康、仁宝和纬创三大生产基地就需要招收普工40万人。
不仅如此,同处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武汉、郑州等地,重大投资项目也纷纷落地,需要大量工人。
春节之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要求重庆市经信委、市劳保局、各区县政府联合起来,到火车站、汽车站等地去摆摊设点,去把农民工截留一部分。
2011年,郭晓鸣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相对于2010年,今年的形势“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招工难的范围更加扩大了。
因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产业西进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也意味着招工难比过去更普遍、更尖锐”。
“民工荒”的出现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一个特征,但是中国的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没有转向技术密集型、城乡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我国的现状部分符合“刘易斯拐点”到来的特征,部分不符合。
把“刘易斯拐点”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第一,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理论分析中国问题。
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会有差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模式也会有差异。
如选择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的计划经济国家与采取自由工业化道路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工业化模式是不同的;实行城乡同步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与城乡不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也不同;实行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家所有制度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模式不同;开放经济体和封闭经济体情况下,工业化道路和劳动力转移模式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