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作者:吴忠豪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07期

词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一篇课文中的新词少则七八个,多则一二十个。中高年级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词义,然后在课堂上逐一解释,而学生往往将字典上或其他辅导书里查来的答案读一读。这样教学对正确理解词义当然有一定作用,但学生往往对所学词语的意思理解不到位,特别是不会运用已学过的词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呢?

创设语境理解词义

词语教学,首先当然是理解词义。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方式以直观为主,因此词语教学可以多采用实物演示、投影呈现、动作演示、结合生活或者联系语言环境等方法。我们来看上海市特级教师王林琳指导学生理解《观潮》中“沸腾”的教学课例。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咱们来演一演。(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这样的场面可以用“沸腾”来形容。请齐读两遍。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另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人声鼎沸。

师:我们读出这种人声鼎沸的“沸腾”感觉来。

按照词典解释,“沸腾”是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而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课文中用的是“沸腾”的比喻义,形容情绪高涨。教师没有简单地引用词典的解释,而是现场创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沸腾”的意思,并且通过这个词非常巧妙地引出“人声鼎沸”,可谓一箭双雕。这样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认识了词语运用的具体场合,对他们今后在其他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些词语提供了具体的经验。

我们再来看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曼谷的小象》中“点缀”的课例。

师:“点缀着野花”的“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是不是这样: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

生(齐):不是。

师:那就是从草地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

生(齐):不是。

师: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学生举手)好,你过来,给你这支粉笔,你把这片草地(指黑板)点缀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点缀”是这样的吗?

生(齐):是。

师:啊,我知道了,(一边指着学生画的小圈)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稀一点,没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点缀”吗?

生(齐):是。

“点缀”是抽象程度较高的动词,要用言语清楚准确地解释其意义难度颇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如果照搬词典的解释,学生会越理解越糊涂,因为学生理解“衬托、装饰”的难度并不比理解“点缀”低。用简笔画画出“点缀”,尽管没有给词语做出语言清晰的定义,但通过几幅简笔画的比较,其义已意会在心。

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优秀教师教学词语的重点不在理解词语本身,而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请看支玉恒老师的两个课例。

生:“拮据”是什么意思?

师:你读一读“拮据”那句话。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师:全家六口人,人口很多,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不景气,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你说他们家困难不困难?

生:困难。

师:穷不穷?

生:穷。

师:那你说“拮据”怎么解释?

生:就是说他们家很穷,生活很困难。

师:对了,“拮据”就是很困难,生活贫困,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买了这个买不了那个。

教学《中彩那天》时,一名学生问“拮据”是什么意思。支老师没有给出现成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含有“拮据”的那句话,然后引导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运用的是通过上下文提供的线索猜测、推想词义的方法。猜测、推想是一种最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但推想不是瞎猜,而是一种科学的推测和判断。词义推想成功与否有赖于语境线索,课例中“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正是理解“拮据”词义的语境线索。支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词义的理解,高效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再来看《曼谷的小象》中理解“乖巧”的课例。

师:小象很“乖巧”。“乖巧”是什么意思?

生:听话。

师:很听话只是“乖”的意思。“巧”呢?

生:灵巧。

师:什么活都能干,灵巧、听话、聪明,这叫什么?

生:乖巧。

“乖巧”是一个合成词,由“乖”和“巧”两个语素构成。这是汉语中常见的构词方式。学生一开始认为“乖巧”是很听话的意思,其实只解释了“乖”,没有理解出“巧”的意思。支老师利用课文语境将两个语素拆分开,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分别理解。这个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如果学生熟悉词语中单个语素的意义,就可以利用拆分法理解合成词的意义。

在运用中理解词义

母语学习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不一定能够正确解释某个词语的意思,但能正确运用。比如“学习”“劳动”,要正确解释词义难度极高,但学生可以正确运用。至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关联词、副词等,原本就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因此要说出词义就更加困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通常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让其在各种不同语境的运用中意会词义。一起来看一位教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引导学生理解“甚至”的片段。

师:“这些小鱼都会干死。”“这些小鱼”是多少小鱼?找出课文中的一段话读一读。(生朗读“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读得正确,非常好!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新词,我们以前不太会用,是哪一个?

生(齐):甚至。

师:我们用它说几句话,好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沙滩上的浅水洼,也许有几百个,。田野里的小花,也许有几百朵,。森林里的大树,也许有几百棵,。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几百个,几千个;几百朵,几千朵;几百棵,几千棵;几百条,几千条。前面的和后面的相比,哪个更多?

生(齐):后面的更多。

师:所以,“甚至”用到句子里,就表示后面比前面的意思更进一步,明白了吗?光明白不行,还要读出来。(生齐读: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滩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点击“死”字,变大):大家看,这是什么字?再读!谁将要死去?看着这个“死”字,想着可怜的小鱼,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话,读出伤心和难过。

“甚至”是个连词,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是强调后面的意思更进一层。如果抽象地解释“甚至”是“表示后面比前面的意思更进一步”,学生很难理解。课例中,教师提出“甚至”,先指导学生用“甚至”说几句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几百个,几千个;几百朵,几千朵;几百棵,几千棵;几百条,几千条。前面的和后面的相比,哪个更多?”学生有了这一连串非常具体的语境,就容易体会到“后面比前面的意思更进一步”的含义。

以上列举的只是一些比较典型的词语教学方法。有效的词语教学方法当然不止这些,更多的方法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琢磨,去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