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语境下高校美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合集下载

【独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独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公共课,其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增长大学生的视野,扩大大学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1]。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效性1.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太被重视,而且其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

举例来说,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工具性课程,不太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

另外,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文学教育,认为这门课程偏重人文素养教育,同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不大,因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偏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

也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缺乏明确的定位,致使语文课堂不被重视,相关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而教学分析与讨论更是屈指可数。

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缺乏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章法,导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完全模仿或复制高校本科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整个语文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文饰现象比较严重,过分偏重形式主义,采取上“超大课”形式或以讲座形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2]。

2.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

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取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使用这种“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了,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相似,内容毫无新意,多以传统思想为主,缺乏感染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遥远,没有时代代入感,更缺乏针对性,容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并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从业、职业迁徙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应侧重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其教学应全面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提升职业道德、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基础并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以及为专业服务的通用技能。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就担负着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任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服务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贴近学生的专业,密切联系生涯发展,在教学模式方面以任务驱动式、项目导向等为主导,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理论授课外,适时的安排利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注重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合并、重组或者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这些院校中一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院校或二级学院合并、重组发展而来;另一部分前身则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的。

前身是普通本科院校或二级学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即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是第一位的,专业及课程建设则是第二位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应以社会为导向,其知识结构与业界需要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

尽管这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在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方面经行适应应用型本科特色的改革,但在公共基础课几乎还是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校异军突起,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职业应用技能,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课程,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教学评价环节恰恰强化和辅助了该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实现自身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普通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抽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策略在高校的教学中,《大学语文》属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尽管这门课程的设置时间非常长,但是并没有形成理想的课程设置标准。

想要改变大学语文这一现状,同时更好的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转型,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遵循它的这种独特性,不能一味地照搬一般本科大学的定位,而应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教育。

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总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做好课程的教学评价工作,所以,重视评价工作,做好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由考试来代替,也就是以考代评,不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同样也是墨守成规,无论是评价的范围、手段还是评价的主体都很局限,应用型本科院校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这种现状下,应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探索改革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让其在评价方面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对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趋势形成正向引导,引导大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激励与鞭策当代大学生不断进取,有效学习。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

文章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存的不足出发,从课程设置的地位、课程的定位、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大学语文被称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

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使人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多数学校仍将其列为选修课,在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投人明显不足,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大学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

笔者根据自己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确保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就将大学语文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重视。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当不稳固,在目前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中,仅有“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大学语文不在其列。

至今还有高校未开设这门课。

不少高校都将大学语文当作一门选修课看待。

虽然有的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部分理工类专业开设,但并未普及到所有的理工类专业,即使在同一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开与不开,也很不稳定,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很随意,多数学校都是开设一学期。

这样的状况使多数高校忽略了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究其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教委指定的必要课时作为政策保障,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

基于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摘要:该文调查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现状,依据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以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大学语文的基本能力训练为核心,通过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人学功能——使人变得更好。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一、当代大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现状分析笔者首先调研分析了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象——学生的情况,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如下情况值得关注:(一)学生语文水平现状——参差不齐。

学院学生的语文水平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类学生的语文基础厚实,语文能力较强,学习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准确清晰、明白晓畅,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语文能力依旧很强,这样的学生约占26%;一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知识、技能欠缺,连简单的文档都处理不好,写邮件、发短信错字病句连篇,这样的学生约占29%;还有一类学生语文能力一般,对语文谈不上喜好,但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的学生约占45%。

(二)学生学习态度现状——急功近利。

大部分学生对待各学科的学习存在功利心态,认为语文没有用处,尤其是IT院校的学生,他们整天面对电脑,写字都是偶尔为之,何况写作训练?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专业和外语的学习当中,而对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则不屑一顾。

(三)学生阅读作品现状——敬而远之。

现在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阅读作品——文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需要学习考核过关的科目多,学生没有时间读作品;二是社会诱惑多,信息化时代影视作品丰富、各类网络游戏迭出、网络信息爆炸……如此种种都使学生不能静下心来阅读高雅的文字作品。

二、应用型IT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调研应用型IT院校,顾名思义,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注重的是技能的应用,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我们就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较为灵活。

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因材施教的视角

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因材施教的视角

文 课 程 的 教 学 与研 究 工 作 . 深 感 大 语 教 学 改 革 的 出路 情 绪 、 情 感 和 想象 , 往 往 喜 欢 追 求 浪 漫情 调 和美 感 ” 。 [ 2 1 之 一 在 于 与 专 业 相 结 合 去 进 行 教 学模 式 的 探 索 . 大 学 故 反 映在 学 习过 程 中 . 艺术 类 专 业 学 生 的 学 习 行 为 更 语 文 的改 革 应 改 变 “ 一 刀切 ” 的一成不变 . 而 根 据 受 教 多体 现 出如 下 特 点 : 群体 的专业方 向、 兴趣爱好 、 思维差 异等特 殊性去 因 ( 1 ) 倾 向无 纸化 阅 读 : 由于 受 直 观 和 形 象 思 维 习 地制 宜 . 实 现 教 与 学 的适 配 , 这 也是 现 代 语 境 下 因材 惯影 响 , 那类融合了文字 、 画面 、 声音 、 视频 的 丰 富 、 形 施 教 原 则 的现 代 意 蕴 。 而 大 学语 文课 程 具 体 到 与艺 术 类专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 根据 艺 术 类 专 业 学 生 的 专 业特 征进行教学 内容 、 方 法的调整 . 则 必 须 对 艺 术 类 专 业 这 个 特 定 的“ 地” . 艺术 类 专 业 学 生群 体 这 个 特 定 的“ 材” 的特 殊 性 先 行 了解 艺 术 类 专 业 学 生 的 特 殊 性

性 与 天 赋 而 给 予 不 同 的 教育 方式 . 体 现 了教 育 者 对 学 思 维 互 相 配 合 、 协 同运 行 , 但 不 可 否认 . 艺 术 类 专 业 的 生 个 别 差 异性 以及 这 种 差 异 性 与 教 授 行 为 相 互 影 响 学 生 确 实 存 在 着 利 于 专 业 技 能 学 习 的 重 形 象 轻 逻 辑 的 重 视 从 大 学 语 文 教 育 改 革要 从 内部 突 围 的 角度 思 的思 维 定 势 考. 对这一原则 进行合理继承 与积极创新 . 对 实 现 大 ( 二) 学 习 行 为 上 语 面 临 的 困境 突 围 是 有 指 导 意 义 的 . 它 为 我 们 针 对 艺 行 为 是 思 维 的体 现 . 不 同 的思 维 风 格 可 能 导 致 不

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版面的设计美化、视频和音乐链接搭配等都关系到课件制作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以下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探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应该致力于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

论文从明晰学科定位、完善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于应用性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面的,在高等教育已普及化的今天,很多地方院校纷纷结合自身特色,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开始了办学定位的转变。

与研究型大学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高校更强调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改革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行为。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重要职责。

在其课程性质定位、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选择等方面,应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一、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而工具性文化素质和观念性文化素质,这两点与大学语文的两个基本特征相互照应。

因而,大学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和谐统一。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
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参与度不高、评价机制单一等。

为此,需要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应该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以教授
文学经典作品为主,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更
多与当代社会、学科前沿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应用能力。

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
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应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的
单向传授,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团队合作等教学模式,创建积
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积极参与精神。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
络课堂、在线讨论平台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应该改变评价机制,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当前的《大学语文》
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书面作业、写作作品等,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过分注重文学鉴赏,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教学方法、教材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旨在促进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此研究旨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而言,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可以为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初探

《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初探

《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初探摘要:要完成培养融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效用性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需要探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改革,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以期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板块教学;个性模块一、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根据教育部这一指示,晋中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基础性极强的素质课程,要突破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树立“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要以传统的语文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拓展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体系,尤其是要实现观念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

二、构建《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教好《大学语文》,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一本实用的教材。

目前,相关教材有诸多版本,内容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为找到更合适的教材,晋中学院大学语文组成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自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分为经典美文和说写专题两大体系。

这套教材在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兼顾应用价值型人才的培养,在考虑教材编写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实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应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实用,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一)构建精心整合的板块教学《大学语文》教学在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渗透了人文素养的熏陶。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本科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教育教学改革被视为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

《大学语文》作为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生群体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需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他们的学科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教学内容的优化。

应用型本科生学科背景广泛、专业奠基不够扎实,需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专业识别、基础写作技能、文献检索与利用等。

同时,还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细分需求,特别是对行业前沿动态、实践经验、案例剖析等进行精细化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实践应用。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多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在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场景模拟、课程设计等。

此外,还可以结合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程评估与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对于推动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和监控机制,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控。

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 课程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学习反馈、中期评价、期末考试等方式,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质量监控。

建立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学生档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进行多方位监控和记录。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引言语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大学语文课程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平台。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分注重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忽视了现代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陈旧无趣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动学科发展。

二、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1. 传统模式的弊端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忽视了学生现代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古文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 教材内容陈旧由于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长期未更新,导致学生接触到的内容大多是陈旧的,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

3. 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索欲。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 提高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 推动学科发展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推动学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

1. 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一些现代的语言运用技能和知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

2. 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的,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课堂互动、项目学习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传统上,美术与语文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各自有着独特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将美术与语文整合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背景1.美术学科的发展与问题美术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同时,美术教育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技巧和仿作层面,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2.语文学科的发展与问题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对于文本的解读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存在厌倦和难以激发兴趣的问题。

二、美术与语文整合的意义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与语文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术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而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美术与语文整合可以使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文本阅读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与语文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而语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演讲。

通过整合美术与语文,学生可以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绘画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美术与语文整合的实践探索1.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整合美术与语文整合的第一步是设计合适的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材设计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艺术项目,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学阅读。

同时,可以在语文教材中融入一些艺术相关的文本,让学生通过阅读艺术作品了解艺术的语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一、引言语文课程是大学阶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关注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1. 考试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普遍偏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考核,倾向于以应试为目的,不够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2. 教学目标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外,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相对明确,教学内容也相对实用。

3. 教学资源丰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更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对语文的掌握程度也较低。

2. 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缺少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

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模式不合理在教学评价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对语文素养和实际语文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摘要】随着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首先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对语文课程改革的需求,然后着重探讨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方法创新、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改革实践。

接着对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提出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期许与建议,以期为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需求,重点,教学方法创新,评估体系建设,案例分析,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应用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借助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估体系建设来实现改革目标。

1.2 研究意义语文课程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的改革,意味着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语文课程是大学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改革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需求,使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获益更多。

应用型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语文课程的改革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分析

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分析

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越来越清晰,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很大贡献。

本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实施要素,以及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和现存问题,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是高校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思想品格的重要教育学科。

作为应用型课程的大学语文应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做好教学与人才输出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工作。

本文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方向和计划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人才培养模式简介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思想的引导下,根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规则和评价机制,从而实现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教育主体思想理论,又包括高校层面的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

1.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是“目标+实施”的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其过程的实施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设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设定目标是任何过程的首要步骤,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应首先设定好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合适、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校企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文艺美学人才培养模式等。

1.2.2制定教育教学内容制定教育教学内容要紧扣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人才、创新实践人才等),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动手实践课时,注重培养学生及时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自然科学探索人才、文艺美学情操人才等),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课堂情景演练和理论探讨部分,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学者一般将高等教育划分为学术型高等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两大类。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加强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区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是以培养人才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技术研发和推广为主要科研任务的一类高等教育。

那么,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自身所教大学语文课程对其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明晰了课程定位及课程培养目标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设置为公共必修课。

旨在引领文化,构建和谐、有用的大学语文课程。

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魅力,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职业技能不能单纯从技能出发,而应该以综合素养的提高来带动。

要创造学生的兴趣,真正在课堂中用授课内容感染学生,用课程活动发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内在潜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改善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三是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看,培养出的人才一要素质高,二要应用能力强。

因此,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既要注重文学文化等基本素质的教育,又要重视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充实,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共分三个模块,即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及经典欣赏。

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学习,还是应用知识的学习,都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评价和探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分析,评价教学模式和探讨优化策略,可以为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000字】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探析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和评价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探讨教学评价模式,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验证和展示。

这一研究意义在于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与探索,可以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了解当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评价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优化策略,进一步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正文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 于诸 水 , 莫此为重。 ” 当时 士 大 夫有 相 对 较 好
周 勇( 1 9 7 2一) , 男, 江苏沛县人 , 副教授 , 博士 , 研 究方向为文 学与 文化 关系。

1 1 5・
诗》) “目送 归 鸿 , 手 挥 五 弦 。俯 仰 自得 , 游 心 太 玄。 ” ( 《 兄 秀才 公穆 入军 赠诗 十 九首 》 其四) , 其 中 道家 思想 的痕 迹 , 在 这 组 诗 中 的第 十 八 首 中体 现


宿州 地域 美 学传统 简 述
之 所 以选 择 通 过 地 域 文学 文化 的媒 介 , 而 不 是 普泛 的古代 文 学 文 化 的媒 介 进 行 此 种关 联 , 其 原 因一 是 因为 地域 文化 情 境 与氛 围是 学生 每天 行 走 并置 身 于其 中 的 , 是 随 时 随 地 可 触 可感 的 。二 是 因为教 师对 此 领 域 相 对 熟 悉 , 通 过 学 生 的相 关 习作 , 较易 辨别 学 生 的能力 和 兴趣 点 , 从 而 能更 好 地 帮助 其 寻找 到他 自己 的情 感 与 艺 术 的 “ 乡土” 。
基金项 目: 宿 州 学 院 教 学研 究 项 目( s z x  ̄y x m 2 0 1 3 4 8 ) ; 宿9 ' J ' l 学 院 质 量 工 程 项 目( s z x y 2 0 1 5 k c j g O 1 ) 作者 简 介 : 赵 倩 ( 1 9 8 2一 ) , 女, 安 徽 宿 州人 , 讲师,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为 大 学语 文 。
2学 院学报
J o u r n  ̄ o f Hu b e i Un i v e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NO V . 2 0 1 6
Vo 1 . 33 No .11
种 刻 板 印象所 贬低 , 而 未能加 以有 效汲 取 和利用 。 对 于 这一 点 , 参 照 赛 珍 珠 以宿州 地 域 为 背 景创 作
机 。其背 后 的原 因 固然 是 多 方 面 的 , 但 一 个 重 要 的原 因不 能 回避 , 那 就是 在就 业压 力 重重 的 当下 , 美 术 专业 学生 认 为 专 业 课 才 与 其 就 业 密 切 相 关 , 是“ 有用” 的, 除此 以外 的大 学 语 文 等公 共 课 对 其 未 来 的就 业 没 有 多 大 用 处 。针 对 此 种 状 况 , 大 学 语 文 教学 必须 正 视 学 生 的就 业 处 境 与 修课 心 态 , 做 出适 当的改 革 。而将 大 学语 文教 学 中的写作 内 容, 通 过地 域传 统 文学 文化 的媒介 , 与 其专 业 内容 关 联起 来 , 就是 笔 者教 学方 法 创新 尝试 之一 种 。
长期 以来 , 美 术 艺 术专 业 的 大学 语 文 课 程 无 论 是 以传 授 知识 为 主 , 还 是 以讲究 故 事性 、 趣 味性
的“ 百家讲坛 ” 模 式 为主 , 都 存 在 着 学 生 不 感 兴 趣, 教 学 效果 差 的 问题 , 从 而 面 临着课 程 的存在 危
三是 地域传 统 文 学 文化 在 中古 以前 , 是 领 先 于 时 代、 名家 辈 出的 , 在 近代 则 由于灾 害等 原 因 , 被一
收稿 日期 : 2 0 1 6—0 9—1 5
的、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大地》 就是最好 的 回应 和实 例 。从 这个 意义 上 , 课 程 的此 种 练 习肩 负着某 种重 新认 识地 域 文化 的义 务 。而且学 生很 可 能将 来要 在 本 地 的设 计 企 业 实 习 乃 至就 业 , 自 然 需要 熟悉 本 地 的文 化 习俗 与地域 美学 传统 。 北 宋末 期 以来 , 宿州 地 域 以水 患 为 主 的 自然 灾 患渐 趋频 仍 , 环境 的变 化 , 影 响 了地域 文化 在不 同时期 的文 化 特征 。唐宋 及之 前 , 地域 文化 昌繁 、 人文荟萃; 北 宋 以后 , 则 田园寥 落 沉 滞 、 民风劲 武 有余。相应地 , 地域 内产生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则 随时 随境而 迁 。 魏晋时, 宿 州地 区文 化 丰 富 、 思想包容 , 文 学 家 的创 作风 格 , 不 同 于 晚唐 五 代 以及 后来 的金 元 明清 时期 , 呈现 的是 道家 思想 影 响下 的无 比超 然 。 具有代 表性有 “ 竹林 七 贤” 之首嵇 康 四言古 诗 : “ 肃 肃宵 征 , 造 我友 庐 。光灯 吐辉 , 华 幔长 舒 。鸾 觞 酌醴 , 神 鼎 烹鱼 。弦 超 子 野 , 歌过绵驹 。 ” ( 《 杂
术 专 业 大学语 文 写作课 的 练 习素材 , 引导 学生从 中提 炼 出地 域 历 史 文化 与景 观 中经 典性 视 觉
审美要 素 , 加 以个性 化 与 乡土化 的表 达 , 并给 予讨 论 与评鉴 。又将 本练 习与创 意 写作进 行 简要
比较 , 得 出一 些可供 借 鉴 的教 学方 法 。 关 键词 : 写作 教 学 ; 地域 文化 ; 美术 艺术 专业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6 ) 1 1 . ( ) 1 1 5 - 0 4
应 用 型 语 境 下 高 校 美 术 专 业 大 学 语 文课 程 的教 学 改 革 探 析
赵 倩 ,周 勇
( 宿t ' 1 " I 学院 文 学与传 媒 学 院 , 安徽 宿 州 2 3 4 0 0 0 )

要: 文章 通过 对地 域 文 学文化 的历 史追 溯 与感性 认知 , 以文本 以及 实地调 查 的形 式提供 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