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理论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善治之道

合集下载

善治视阈下政府治理网络舆论危机的对策探析

善治视阈下政府治理网络舆论危机的对策探析


系紧张 、 社会 和谐遭 到破 坏 、 政府公信力下 降的严重后果 。 ( 二) 政 府 治 理 网络 舆 论 危 机 的意 义 首先 , 有 助 于 政 府 规 范 网络 秩 序 、 促 进 媒 体 和 网 民 自律 , 引 导 网络舆论 正能量的产生 。网络舆论环境 的失序和失范 , 不仅 会造成网络噪音 、 网络暴力等 问题 , 还会 引发现实性 冲突 , 破坏 社会 的和谐和稳定 。 政府在尊重人文价值 、 保 障公 民权益 、 保证 网络媒体健康发展 的基础上 , 采取适 当措施规范 和解决 网络舆
善治视 阈下政府治理 网络舆论危机 的对 策探 析
高旭 红 , 郭 蕊
(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 与经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9 )
【 摘 要 】 近年来 , 因公共事件频发而引起 的 网络舆论危机 , 冲 击了正 常的网络秩序和现 实社会秩 序 , 造 成 了政府 与民众 关系紧张、 社会和谐遭到破坏 、 政府公信力 下降等严 重后果 。目前 , 我 国政府在治理 网络舆论危机 中还存在危机责 任 意识缺乏 、 应对机 制不完善、 法律不健全等 问题 。面对严 峻的社会 问题和 汹涌的网络舆论 , 笔者从 善治视角 出发 , 以责 任、 透 明、 有效 、 法制为基点 , 提 出符合政府和公 民需求的治理对策 , 以增强政府应对 网络舆论危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关 键 词 】 善 治; 网络舆论危 机; 治理对策
【 中图分类号】 C 9 1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 0 3
网络时代 , 公 民通过 网络表达情绪 、 直陈观点 , 扮演着监督 者 的角色 , 对政府提 供的公共 产 品和服务进行 直接 的“ 点评 ” 。 我 国正处在社会 转型期 , 社会问题突 出, 公共事件频发 , 各种社 会舆 论和利益诉求在 网络平 台汇 聚成强大 的网络舆论 。当政府 出现腐败 和滥 用权力 、 当社会 出现严重 的食 品和环境安全等 问 题时, 公 民不满 的情 绪在 网络上尽情 释放 , 由于公 民和媒体在 表达 观点 、 传播信息 方面缺 乏必要 的理性 和 自律 , 政府 自身 的 体制机制建设 不完 善和某些政府 官员 的不作为 , 使网络舆论极 易“ 催化 和发酵” 成网络舆论危机 , 给政府 和社会 造成恶劣 的影 响 。网络舆论 危机的治理不 同于传 统的治理 , 随着互联 网的发 展和公 民意识 的提高 , 强势的治理模式 已经 不能适应新时期政 府的角色定位和公 民的权利需求 。 对 网络舆论危机 的治理需要 在尊重公 民权益 、 倡导合作交 流的基础上 , 以责任 、 透明 、 有效、 法制 的善治精 神为价值进行科学合 理的引导和治理 。善治 , 为 治理 网络舆论危机提供 了新 的思路和研究范式 。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 稿 日期]0 0 1 — 1 收 2 1— 2 0 [ 基金 项 目] 江省 社 会 科 学界 联 合 会 研 究课 题 ( 0 O 3 浙 2 1N19)
主要 针 对党 政 机关 及其 公 职人 员 ,网 民通 过点 击 、
发 布 、转 载 、跟 帖等 形 式 ,大 规模 地 传播 、揭 示 、
20 0 5年 中组 部副 部 长李 景 田在新 闻发 布会 上
快速 发展 和及 时传 播 ,原本 地域性 的群 体性 事件 在
网络 上也得 到 了推动 和相应 。据此 本文 对 网络群 体
性 事 件做 如 下界 定 :它是 指 发生 在 网 络领 域 内 的 ,
坦言 ,当前 中国改 革 和现代 化 建设 进入 关键 时 期 , 并 因此 发生 了一 些 “ 体性 事件 ” 群 ,纠 正 了 国外 记

据 巾 国 巨联 网络 信 息 巾心 ( N I C N C) 《 2 第 5 次 中国互 联 网络 发 展状 况 统计 报 告 》的调查 显 示 ,
网络群体 性事件 的 内涵
截止 20 09年 l 2月 ,我 国 网 民数 量 达 38 . 4亿 ,青 少 年 网 民 规 模 已 经 达 到 1 5亿 人 ;截 至 20 . 9 0 8年 底 ,拥 有博 客 的网 民 比例 达到 5 .%,用户 规模 为 43 1 2亿人 ;网络新 闻的使用 率达 到 7 . ,用户 群 . 6 85 %
化 、利 益 和权 利 的重 新 分 配 ,在 整 个 社 会 中形 成
用 。应 星教 授认 为群体 性事 件是 指 “ 由人 民 内部 矛 盾 引发 的 、十人 以上群 众 自发参加 的 、主要 针对政
府 或 企 事 业 管理 者 的 群体 聚集 事 件 , 问发 生 了 比 其 较 明显 的 暴力 冲突 、 f 现 了 比较 严重 的违 法行 为, I I 对 社会 秩序 造成 了较 大 的消极 影 响 ”…。综合其 他 学 者 的观 点 ,群 体性 事 件 的有 着 如下 特 点 :第一 , 群体 性 事件 具 有 白发 性 和暴 力型 ,没 有 法律 依据 ;

善治语境下的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研究

善治语境下的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研究

本要素 ,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俞可平在综合各家 所 言 的基 础上 , 括 了善 治 的六 个 基本 要 素 :1 法 概 () 合 性 。指 的是社 会秩 序 和权威 被 自觉认 可 、 服从 的性 质
和状 态 , 取得 和增 强合法 性 的 主要途 径是 尽可 能增 加 公 民的共 识和政 治 认 同感 , 使公共 管 理 活动取 得公 民
善治的程度愈高。在这方面, 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 义的双重手段 , 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 (法治。 4 其 基本意义是 , 法律是公共管理 的最高准则 , 任何政府 官 员和公 民都 必须依 法行 事 。() 5回应性 。即公共 管理 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 民的要求做 出及时的和负 责 的反应 。6有效 性 。 f) 它有 两方 面的基本 含义 , 一是 管
公 正 问题 , 从抽 象地 谋 求最 大 多数 人 的最 大 利益 向具
善 治 理 念 的 特点 如 下 : 首先 , 治 强 调 治 理 主体 善 多 元 化 。 当今 社 会 最 典 型 的 特 征就 是 利 益 主 体 多 元 化 。政府 、 企业 以及 社 会 团体 、 民个 人 等多种 要 素共 公 同构 成 了社 会这 个 庞大 系统 , 整个 系 统 内部 各 个子 系 统之 间 、 各个 构 成要 素之 问又存 在 千 丝万 缕 的 联 系和 多种 利 益博 弈 , 单靠 政府 的行政 干预 或 市场 的 自发 调 节是 不行 的 。善治 所倡 导 的是一 种多 元 主体共 同参 与 的治 理 模 式 , 这有 利 于推 动 社 会 的 自我管 理 , 使 政 促
7 4
理 机构 设 置要 合理 , 理 程序 科学 , 管 管理 活 动灵 活 ; 二 是 最 大限度 地 降低 管理 成 本 。善 治 的程 度 愈 高 , 管理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解了很多事件的发展 a 但有一个领域的群体性事件却往往得
维普资讯
得走度分隔效应更加明显 ; ^与 人之 间的 系. 不需要太熟
悉 只需要一箱 单的共同话题 .就有可能在短时朝 肉建立
“ 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 的联系 ( 冲旬更客易被澈发 网络具有特殊的 “ 二】 匿名性” 网 ,
了发展 这些地 区性的社区 、 博客 由 于地域 的关 系.更容 易聚 集一 定地 区的 人员 。 由此 . 也更 容易 因为一些 区域 性的
事件 而形成突 发性 事件 a 而这些事件的发展 , 可能 全止于一
个地 区, 也可能 会蔓延判 食国;可能 会止于网络.也可能在
碗实礼台 中发酵 。
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 形成群体性事件 。 也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特 点
可以断定.如果 以真实身份 出场 ,其行为必会有所颇息
阿络 群体性 事件是指 某些群体 为了实现某 ・ . 目的 利
用网络大规模 发布 、 传撬 某一方面信息 , 以发泄不满 、 制造 舆论 。 困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 类, 以具有群体性事件 所 的主要特点 . “ 即 在相对自发的 、 尤组织的韧不稳定的情况
矛盾化解在 萌芽状态 。
( 四)政府 电子政 务部 门,要时刻
关注重点社 区论坛 现阶段 , 网络群体 性事件主要发生于一些重要的论坛和博 客。 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部门 , 也要有
快捷性 。 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与互联网
结合 , 从互联网上攫取一些有价值的新 闻。 这使得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结合更
可以伸展 到 一些它现在伸展 不到的地
方,以及一些特殊阶层的群体 。 这也使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

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

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作者:贾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8期摘要:网上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些社会矛盾或典型事件引发的,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通过网络自发聚集起来,针对或借助该事件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或表达诉求的一些事件。

网上群体性事件能彰显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民主进程,也能对某些相关个人或政府部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因此,政府要重视并科学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网上群体性事件诉求科学应对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空前活跃。

人们通过网站、论坛、博客、QQ、MsN等方式积极参与对政治时局、政府管理、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讨论,利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渗透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畅所欲言,对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现象群起而攻之。

网上群体性事件随之出现并迅速增加,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什么是网上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我国通常是指那些超出既定社会规范、对社会秩序造成干扰的事件,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什么是网上群体性事件呢?对这个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持否定态度,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是某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是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集群行为。

第二种观点对“网上群体性事件”这种说法持有疑义,认为“群体性事件”具有负面性和贬义色彩,而当前我国的所谓“网上群体性事件”,除了宣泄民众不满之外,也不乏正义之举和赞扬之声,比如汶川地震期间,失量网民对救灾人员的支持行动。

因此用“群体性事件”来定义这种网上行为似乎不妥。

前种观点在分析群众非理性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给予定性。

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形式,网民群体易冲动,很多人具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

这同法国思想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进行的心理学分析很接近。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
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带来了对网络法律法规的新诉求。

近年来日益频繁发生的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其传播快、发展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彰显,其影响有正面的,如方便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等,也有负面的,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由于在一些环节中处置、应对不当最后甚至演变成了现实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形成了影响,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

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比较滞后,容易因处理不当导致网络舆论的升级扩大,有的甚至采用传统的“围、堵、封、盖”手段掩盖事件真相,导致官民情绪对立、政府公信力缺失,影响社会稳定。

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从公共管理学领域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本文针对有一定影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案例剖析,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冲突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政治参与理论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尝试以多学科视角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由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着重从网络政治参与和公共安全管理的角度对政府应对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为判断、认识、处置和应对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一些视角,希望为相关决策、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形象、民意支持和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采取有效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形象。

本文将从监测舆情、舆情引导和科学回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要及时了解网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倾向。

可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和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24小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发现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通过主动了解舆情,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提高政府对社会民意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主动引导网民正面发声。

可以通过组织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等活动,吸纳网民意见建议,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地方政府还可以定期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增加政府公开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要积极宣传政府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依法合规,尊重网络言论自由,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应科学回应网络舆情。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介绍相关情况、说明政府立场,消除网民疑虑和误解,回应社会关切和疑虑。

要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迅速处置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恶化。

要加强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从容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防止出现舆情失控的情况。

通过科学回应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领导论文: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

领导论文: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

领导论文: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第一篇:领导论文: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一、网络民意“借网出海”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体制内的行政机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同时普通老百姓(网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严格说,自从互联网落户中国,网络问政就一直存在。

但在2007年以前,网络问政即使存在,也是零星、分散的,基本处于无意识和原生态。

从2008年开始,网络问政有了极大的飞跃,表现在不仅网民积极热烈地通过网络反映民意、阐述民智、汇集民情,而且官方也对网络民意空前重视,一些地方甚至制定了规章规范问政渠道,督办问政结果。

2008年由此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

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在2010年召开的一个论坛上认为,有关数据表明,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同时也正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

何加正同时透露,此前,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

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

2009年5月再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一个新词条:“网络反腐”。

互联网已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出乎很多西方人士的预料。

10多年前,西方有人提出“中国崩溃论”,一个依据就是,中国将无法承受“互联网之重”。

但是,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像这些人所预期的那种变化,相反,它更多的是拓展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化解了诸多矛盾,加强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而中国的最高领导层也积极通过网络问政创新民主形式。

温总理两度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因此,有网评人形象地形容,很多民意是“借网出海”。

面对网络公共事件政府如何掌好舆论的“舵”

面对网络公共事件政府如何掌好舆论的“舵”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应积极面对自媒体给公共关系传 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以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发布不再 是记者的特权,只要有手机、网络,任何公民都可通过各种网 络社区发布见闻,言论传播迅速且广泛。但这也导致一些问题 出现,如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自媒体散布谣言,使得人心惶惶, 影响舆论走势及公民思考方式等情况时而有之。因此,政府如 何在自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媒体快速妥当处理网络事件,掌好舆 论的“舵”、主导舆论走向,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及政策动态, 建立良好公众形象,亟待深入探究。 自媒体与其他新兴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有传 统媒体、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拿来为其所用; 对于它的不可控、可信度低、舆论传播的非理性等不利因素也 应该全面认识,积极规避。总之,政府应该积极面对自媒体给 公共关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自媒体为政府公共关系传播提供了新介质。自媒体逐渐得 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也深刻改变了我国舆论生成与传播的 格局,使党和政府执政的环境更加复杂化。当下,自媒体成为 了大众参与政治生活、政府了解民生民意的平台,在政府公共 关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性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根本目 标与政府行为努力的方向,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在整个公共危 机治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换言之,当面临危机事件的时 候,政府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来建立与大众的良性互动,以满 足大众的公共利益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来的应对措 施真正符合民意,才能达到缓和矛盾的积极效果,维护好政府 在危机公关中的良好形象。
自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关系传播面临考验。自媒体具有两面 性,除了给大众提供信息需求外,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政府应 对紧急事件的难度。 自媒体时代, 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中, “捂” 、 “堵”、“封”等传统方法难以为继。相反,政府若想得到大 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就应该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第一 时间就将最权威的消息发布出去,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媒体平台 的传播优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自媒体冲击着政府传统的 舆论引导方式,导致舆论危机形成可能性增大。经过近年诸如 SARS、汶川地震、禽流感事件、手足口病等各大公共事件处 理经验的积累,自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已经取得了长足 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类社会矛盾、 危机事件频发,这无疑威胁到了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 时也使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受到损害。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妥善 与否又会影响事件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利用自媒体平台获 得大众的理解与支持,否则就会从一个危机进入另一个更大的 危机。鉴于此,在自媒体时代,政府公共关系传播的策略应成 为政府与理论界亟需研究的课题。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

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

”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

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

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地方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应对探究

地方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应对探究

地方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应对探究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常态化,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日趋激烈。

与此同时,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本文拟从近期发生的S省L县争夺铁路运动的群体性事件分析,探析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共事件;危机;地方政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事实导致社会联系增多、社会结构变化,这使得各种不确定事件聚集成突发事件的概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阶段中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时期,且社会矛盾多样而复杂。

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

加上网络化结构快速扩散事件影响力,稍有不慎,群体性事件便会如蝴蝶效应一样成为群体性灾难的导火索。

因此,作者以近期L县争夺铁路酿成群体性事件为例,简要分析地方政府对于此类事件的应对。

一、L县群体性事件始末达渝城际铁路,又称达渝客运专线,是连接重庆、成都、西安西部三核心城市的连接铁路。

中铁二院编制完成了项目预计方案并已通过专家审查,根据项目所处区位特点和区域铁路网现状及发展规划,以及沿线经济据点的分布情况,设计单位提出了西线方案和东线方案两个初步走向方案供研究参考。

其中,东线方案即途经L县,最后接入重庆市铁路网络。

从全局看,东线方案布局更合理,线路更科学,资金、时间成本更低,没有重复建设且能结束L县建国以来没有铁路的历史,因而在初期得到肯定。

但最终线路走向方案并未敲定,至于继续走东线,还是改走西线,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商讨。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L县上级地级市G市发改委在回复网友咨询达渝城际铁路时称G市只接受西线方案为达渝铁路项目路线具体走向方案,并且已经向四川省发改委上报了G市方面对于达渝铁路选址的态度。

起初有关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网络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事件开始发酵,当晚有100余人滞留在L县高速公路西出口,有部分人员手持器械与现场民警对峙。

浅谈政府如何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

浅谈政府如何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

浅谈政府如何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参与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或者其他的利益诉求,基于正当或者不正当的目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有序或者无序的组织,串联,呼应,从而干扰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

积极有效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占领舆论制高点信息社会的来临使网络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公共领域,网络舆情的随意性、隐匿性影响着网民对事件的判断并通过对偶然事件的聚焦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因此政府应当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正确的引导网络舆情,提高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一)坚强舆情监测,建立网络预警平台在治理群体性事件中,情报信息工作最为关键,掌握了情报信息就掌握了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

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网络信息收集的部门,及时挖掘网络情报信息,完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提取潜在的、有价值的情报,科学的做出预测和判断,及时把握网民聚焦的矛盾。

建立“全天候”的信息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以“发帖量”、“访问量”等指标为预警依据,构建层级警报制度。

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做到“一方预警、多方联动”、“长线监测、短线预报”,从而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

(二)政府坚持信息公开,抢占舆论至高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公众的不知情易导致谣言的传播,一旦官方信息滞后于流言、谣言就会造成“滚雪球”效应。

政府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表明对事件的看法和立场,夺取信息主导权,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络舆论有针对性的进行回复,主动向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民意互动的新渠道。

(三)发挥主流媒体和主流网站的作用首先,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对公众的信息需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政府应当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力量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降低公众内心的疑惑和恐慌,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降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害力。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成为了检验其治理水平和公共信任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地方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信息真实性难易得到验证。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主动了解网络上的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舆情事件。

通过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网络和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以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的蔓延和恶化。

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做好政府工作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主动公布政府工作的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准确有效传递政府声音。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政府工作的宣传推介活动,增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应对。

要加强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在面临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及时召开应急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和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并迅速落实,消除舆情隐患,稳定社会情绪。

四、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在面临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疏导不良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干扰,指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促进社会舆论的理性化和平稳化。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使得政府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化和负面影响加剧。

本文将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义、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义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形象和保障公众权益。

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政府的治理秩序和公共安全。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需要通过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来提升自身形象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

政府还需要通过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来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减少负面影响对公众的伤害。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不及时、处理手段不完善和应对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

1. 信息获取不及时当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政府在获取舆情信息方面存在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政府无法及时了解事件的全貌和舆情发展趋势,难以及时有效地制定应对措施。

2. 处理手段不完善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一些手段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政府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过于依赖传统的宣传手段和口碑营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导致效果不佳。

3. 应对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方面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应对流程,导致在应对危机时出现混乱和延误。

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提升。

1. 建立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一旦发现异常舆情,政府能够及时介入,快速反应,有效遏制舆情事件的扩散。

2. 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建设政府需要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建设,培养一支具备危机应对能力的专业团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危机。

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的应对

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的应对

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的应对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迅猛发展,网民数量激增,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形成原因多样,事发领域多元,①表现形式多变,参与人数众多,这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的困难性和艰巨性,不可否认的是多数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情与民意,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公民抒发意见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但大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规模较大、态势复杂,在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网络信息的泛滥,政治民主意识提升(或者也可以说是法律意识的淡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组织或者境外敌对势力的挑拨煽动等,都是促使网络群体性事件肇始、扩大、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这类恶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已经俨然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型重大问题。

一些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影响恶劣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与现实群体活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一系列对政府的挑战,不仅干扰了公民的正常生活,而且破坏了社会共同体的稳定与和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深层次原因,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自媒体和大数据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的大范围大规模普及,使得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地通过网络得到迅猛广泛传播。

②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社会保障,民主政治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被无限放大,形成网络舆情,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逻辑及演化过程,一般经历初期萌芽组织阶段、形成及政府控制阶段,恢复阶段。

从积极方面讲,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公民的表达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它有利于打造公共话语空间和营造公共精神,推动市民社会成长、民主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消极方面讲,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控制,或者被国内国外的一些别有用心的恶势力所利用,极有可能演变成网络无政府主义,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或分裂。

社会治理视域下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社会治理视域下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

社会治理视域下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其中最显著的是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一群人因某种原因,以某种方式集体行动,引起社会关注和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人群和社会利益,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在社会治理视域下理性地应对群体性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处理群体性事件应当注重法律法规的维护。

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律规定,否则就会被严惩。

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和程序进行处理,不能抵触法律的底线。

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对涉及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惩处,以维护社会正义和法制。

其次,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处理群体性事件应当注重社会信任的建立。

社会信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唯有信任才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倾听民意,公开信息,让公众知情权得到满足,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社会的信心。

针对一些立场极端和有意煽动的舆论,也应加强舆论引导,避免群众被误导。

第三,处理群体性事件应注重社会和谐的维护。

社会和谐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任何一种特殊利益的追求、隐私的侵犯、暴力冲突的发生都可能破坏社会和谐。

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力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

同时,通过合理的谈判和协商,寻找出路,以缓解事件的紧张局面,避免暴力冲突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政府和有关部门还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育,以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

最后,处理群体性事件应当注重全局的考虑。

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和方面,全局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也应当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与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各方面的智力和力量,协力推进问题的解决。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责任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责任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显 著 特 征之 一 , 群 体 性 事 件 的发 生 往 往 而
又与某个 群体 或集 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 , 网络群体性 事 件的参与主体也呈多元化 的趋势 。从 目前情况 看 , 与者既 参 有无 业人员 、 司职员 、 中专 学生 , 有少 数国家 工作人 公 大 也
不 可 回避 的 现 实课 题 。
关 键 词 :网 络 ; 体 性 事 件 ; 府 责 任 群 政
中图分类号 : 6 D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0 ( 0 0)2 0 5 — 4 10 — 48 2 1 1- 0 3 0
络 中 的 群 体 极 化 现 象 :团 体 成 员 一 开 始 即有 某 些 偏 向 , 商 “ 在 议 后 , 们 朝 偏 向 的 方 向 继续 移 动 , 后形 成 极 端 的 观 点 。 人 最 ”
和 群 众 进 行 对话 , 这 一 新 渠 道 中 听取 民音 、 察 民情 、 注 从 体 关 民生 、 纳 民智 , 考 验 一 个 政 府 的 执政 方 向 和 能 力 , 政 府 汲 将 是 躲 不 开 的 一 个 现 实课 题 。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定 义 与 特征
络 中进 行 意见 表 达 , 民个 体 意 见 可 以迅 速 地 汇 聚 起 来 形 成 网
稳定 的情 况下对某一共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川 综上 所 述, 我们认为群体性事件 , 是指由社会原 因而引起 的, 有众 多 人参加 的,并且严 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必须及 时采取 紧急 措 施 予 以 处 置 的 重 大 社会 性 事件 。 群体 性事件不仅 发生在现 实世界 中 ,在 网络上 同样发

些网络群体暴力事件就是源于这一群体极化 的心理基础 。

基于行政法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

基于行政法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

基于行政法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作者:李柔来源:《财讯》2016年第36期网络群体性事件行政法预防对策治理对策面对着网络和自媒体的普及和快速的传播性,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习惯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对一定社会事件的看法或者通过网络来传达自己的相关利益诉求,因此,逐渐形成了以网络媒体为核心的舆论模式。

但是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性,普通事件经过网络的聚焦,可能会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已经出现的社会冲突,有可能被放大或者激化成为危机事件。

政府在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仍然存在着处理不及时、监管不到位等情况。

因此,政府当前亟需探求预防和治理之策。

本文将从行政法的视角来分析如何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管理,以达到网民、当事人、政府、媒体等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稳定。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法治治理的必要性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和网络的普及,在公众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人们试图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化解;二是新时期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使得人们的部分利益得不到保障。

再加之政府缺乏对网络事件的科学管制,导致不良事件频繁出现。

这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较完善、运行良好的法治体系进行约束和治理。

王扩建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归结为网络、网民、政府三个方面,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并非突发,而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其中网络特性是外在诱因,求实与追责是内在机理,制度供给不足是本质特性。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会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平台,传播热门事件或谣言、发表自己的言论或造谣或批判或宣泄,将事件扩大化,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国家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高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旗,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占据重要地位。

网络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因此,预防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当下我国完善公共行政运行机制,构建法治型社会的重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 前 , 府与社会 、 民之 间缺乏有效畅通的对话 沟通机 制 , 政 公 导致公 民通过 网络来表 达 自己的利益诉 求与
不满。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 的核 心理 念 , 剖析 了政 府在处理 网络群体性 事件 时“ 失语、 禁语、 后语 和妄语”
的话语误 区, 出了 语理论视 角下政府 处理 网络群体性 事件的善 治策略 : 提 话 疏通 官民 网络舆 论场 , 建 官民 网络 互 搭
动平 台; 善待 意见领袖 , 引网络舆论走 向, 善 掌握 网络舆情主 动权 ; 完善 网络立 法, 力促 网络话语 真 实性 ; 广纳 民意 , 建立 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 关 键词 话语理论
LI Chu x a g JANG o u U n in I Ya h i
l co l f ul mi sa o , h n nnU iesy C agh 40 8 ) h o bi Ad n t t n Z o g a nvri - h nsa 103 S oP c iri t
Absr c Atp e e t n f te p i r a s so e n t l c v h v o st e lc fe e t e d ao u c a im e we n g v ta t r s n ,o e o r h ma y c u e fI r e l t e Be a i r i h a k o f c i i l g e me h n s b t e o — nt Co e i v e me ta d c t e .Th s n e th s b c me t e c t e s a x r s er d ma d d d s a sa t n m n ii ns n z u ,i t me a e o i z n p t t e p e st i e n s a is t f ci .Ba e o o e i e lg f h i h o h n i o sd n c l o o y o d p s — d m u l d a n sr t n d s o r e t e r h e p p ra a y e o e n n ic u s e e t n c p n t me t Co l tv o t mo e p b i a r i itai ic u s o y,t a e l z sg v r me ts d s o re d f c si o ig wi I me l i e c o h n h c e
第3 O卷 第 1 2期 21 年 l 0 1 2月
情 报
杂 志
V I 3 No 1 o. O .2 De . 2 1 c 0 1
J OURNAL N ULGENC OF I TE J E
话语 理 论视角下 政府应 对 网络群体 性事 件 的善治 之道 术
刘春 湘 姜耀辉
Be a ir h vo .Th tae y o o en n sas su sdf c l n ldigde gn u l oc oa o st itrc v afr ,p re — esrtg fg v r me ti o d c se o a y,icu n r d igp bi v ies st e 叩 nea t epltom l i l c i ef c
近年来 , 网络群体性事 件频发 , “ 如 南京天 价烟局 长事件 ”、 邓 玉 娇 案 ” “ 家 鑫 事 件 ” “ 猫 猫 事 “ 、药 、躲 件 ” “ 上最 牛 的官员 语 录” “ 刚 事件 ” “ 、史 、李 、 杭州 飙 车案事件 ” 以及最 近发生 的“ 7 2 ’ ‘ — 3 甬温线 特大铁 路 交通事故 ” , 等 已引 起社 会公 众 广 泛关 注。面对 网络 群体性事件不断 “ 管涌 ” 的新 情况 , 府如何 及时有 效 政
G 0 26
网络群体性 事件
政 府 善 治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9 5 2 1 )2 0 1— 5 02 16 (0 1 1 —0 3 0
中图分类号
Go d Go e n nc n Go e n e " Re po s o I t r e l ci e o v r a e o v r m nts s n e t n e n t Co l tv e Be a i r f o t e Pe s c i e o s o s h v o r m h r pe tv fDic ur e The r oy
tn e ilto o b o ta t e tct f n t r ic u s d wi ey a s r i g p b i pi i n o o sr c n e ii n- k n d l i g l g sa n t o s u h n i i o ewo k d s o r e a d l b o b n u l o n o s f r c n tu t g d c so ma i g mo e i y n c i wi l l tr a t i ai n h t mu t a e a p r c p to i l i Ke r d s o re t e r i t me o l c v e a i r g v r me t g o o e n c y wo ds ic u s o y h n e tc le t e b h v o o e n n o d g v r a e i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