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大连信息高中:顾双飞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教材内容详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但因文字及图形信息容量大,提取信息,把握重点,发现规律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二、学生分析本课是高三复习课,涉及教材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

但因过去时间较长,具体内容遗忘很多。

农业区位相关内容已经复习过,学生掌握很好。

但区域知识薄弱,为分析问题设置障碍。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思想;2.能够通过地图提取东北地区位置、自然条件等;3.实现知识迁移,能够独立分析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推断其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规范分析问题步骤,学生把握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2.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3.开展讨论探究,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培养探究区域发展的爱好和热情2.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对农业发展方向探究,熟悉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规律性,树立遵循自然规律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2).教学难点:地图读图;农业发展方向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猜猜看”——出示几组农作物图片,请同学竞猜农作物名称。

第一组为粮食作物;第二组为油料作物;第三组为杂粮;第四组为纺织原料;第五组为糖类作物……学生能够说出农作物的作用,知道农产品的味道,但它长的什么样知之甚少。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表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情况分析优势: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比(第一章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我校学生还具有绘画的特长。

不足: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三)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启发教学为主的学案教学。

依据上节课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本节课对东北地区的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这三大方面展开的。

利用学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本节课板书采用的是框架式,把区域农业的分析思路清楚地呈现给学生。

为了强化学生对区域农业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最后环节,选取了研究“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和已有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确定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高中地理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3课时)(人教版必修三)导入新课从东北地区的发展实例中可看出,作为决策者,实现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形成的地理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使产品适应市场,形成地区特色,向优质、高效、高产方向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了解这些区域的情况,对今后同学们走上社会进行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进新课师阅读并完成第75页活动题1~3题。

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区域发展。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三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活动探究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

活动探究二: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集中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地回收利用。

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

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两性发展。

活动探究三: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

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饲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清单项目内容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4.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5.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农业布局特点6.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7.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8.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9.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0.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1.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13.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4.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考点梳理考点1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例1】针对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A.商品粮、棉基地B.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C.商品粮、油菜基地D.商品棉、林业生产基地【解析】东北地区的自然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三方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1.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2.以某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问题及整治措施学生用书P196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①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 (1)气候大部分属于②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③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弊易受④低温冻害影响(2)地形:包括高原、⑤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⑥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⑦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微探究1 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吃起来口感要好于南方大米,为什么?答案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2)⑧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2)D 大兴安岭,E ⑫小兴安岭,F ⑬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⑭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⑮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⑰专业化生产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⑱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各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a.根据GIS数据分析,绘制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分布图。
b.列举三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简要说明原因。
c.针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4.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短文,不少于500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从地理角度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地理背景,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2.讲解东北地区农业地理特征,包括主要农作物、畜牧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结构等。
3.分析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政策等。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
(2)课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1)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探讨农业发展问题。
(2)组织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提高表达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请学生认真对待。
(2)结合国家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开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开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开展的方法与途径。

在处理这一局部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开展条件作铺垫。

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

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假设干要素,理解比拟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开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开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东北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为开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开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开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比照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开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开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国民好米〞-五常大米,20xx年10月10日,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在哈尔滨举行,五常大米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著称,五常安家五优稻4号在251份参赛大米中脱颖而出,与鱼沼产越光大米并列荣获金奖。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综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

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 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 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 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5 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 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 教学目标
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学习能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知,
力分析 但是对地图的解析能力还是比较薄弱
1.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选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
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 4.5
学生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
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高?
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
水量丰富?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是什么?
(3)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 P62
思考: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
些?(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承上启下:我们综合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来看一
下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

思考: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该如何布局?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东北农业土地利
用类型图
总结:填表: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二、本节教材分析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三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

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四)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五)设计思路《区域农业发展》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他们的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创设“多样性”情境,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创设“新颖性”情境,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

必修三一般在高二年段进行教学,学生处于高中的中期阶段,其思想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并能够对相关事务现象进行分析,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注重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并在问题解决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完成应对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换位思考等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通过描述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生:(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66页阅读进行对比。

生:(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从自然条件上来说,既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以玉米带为例,自然条件的相同点有: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产;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较高。

其不同点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

从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其最大的区别是经营方式的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另外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要高于我国。

师:(阅读课本,合作探究)P66活动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生:(学生回答,教师点拨)①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②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生:(教师点拨)有道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人均耕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耕地减少,粮食供应越显紧张。

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荒)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生:(教师点拨)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完善农业基本设施,确保稳产高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等。

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拓展1: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生:东北粮食单产低的原因有: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少,加之秋涝、冻害等灾害。

而长江三角洲田块分散,人口稠密,农业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农田设施完善,因此单产高。

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拓展2.东北地区中部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生:相同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不同点: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无霜期略短,土壤肥力低些,单产相对较低。

师:(设疑导思)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各类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

出示东北地区今昔对比的图(图片4.11、4.12)。

生: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耕地面积扩大,用水量加大,湿地萎缩,森林面积减小,土地荒漠化严重。

师:振兴东北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各抒己见)略。

师(承上启下)由此可见,东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思维引导:1.确定一地的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农业区的发展消除贫困是核心,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农村摆脱贫困,要提高优特产品的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生:建设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如学生回答出改善生态、控制人口等也应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师:由于东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

生(学生阅读,合作探究)理解不同区域发展方向与重点。

师:对平原区而言,该地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保持优势特色生产,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师:(教师点拨):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区)在确保国家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基地的综合开发,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课本图4.13为绿色食品农业基地的一种模式,是东北平原式的生态农业。

(读图理解综合利用的内在规律)略。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题,主要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师:(教师点拨):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师(出示图片,从实例得到启发)森林资源的开发应以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发展重点是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师:(教师点拨)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生(小组学习,达成共识)从课本图4.14西部草原区和中部产粮区的协作关系可以看出,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协作,这也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师思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完成)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师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师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

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

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

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师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

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

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师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教学总结1.新课程学案应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体现功能本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新课程学案的辅助配合,新课程学案至少有三个功能,课前:引导学习功能(如课程标准,自学提示,疑问记载);提供半成品材料供学生探究;知识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