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赏析(解析版)
古诗鉴赏艺术手法赏析(解析版)古诗鉴赏艺术手法赏析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古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创造意境。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表达方式。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以物喻人,以物喻事,以物喻景,以人喻事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描写。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将戍鼓比喻为守夜的战士,将边秋的寂寞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借代手法借代是通过特定的符号或象征物来代表其他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
借代可以使诗歌形象更加饱满,意境更加深邃。
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黄河”和“海”都是代指壮阔的景色和壮丽的气势。
3. 径显手法径显是一种通过点到达面的写作技巧,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
径显使得诗歌更为抒情,节奏感更强,引人入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时间的简洁表达,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
4. 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自然事物、抽象概念或人造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或生命等特性,赋予其人性化的形象。
这种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活,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将雨赋予了智慧和情感。
5. 对偶手法对偶是指在诗句里通过形式上的呼应来表达意义上的对立或矛盾。
对偶手法使诗句更加简练明了,既韵味十分浓厚,又容易记忆。
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典型的对偶手法展现。
6. 视觉手法视觉手法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描绘和颜色的表现来引导读者的想象和感知,增强诗歌的意境。
比如《题西林壁》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让读者产生广阔的联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些语言风格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其魅力。
一、比喻与象征比喻与象征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语言风格之一。
通过将两个本来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离骚》中的“维犹冯唐之耳,化被以执绋。
”这里,用“冯唐之耳”来比喻自己的耳朵被苦难所折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而《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相似之处,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
二、对仗与押韵古代诗歌中常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字数、语调等在结构上达到相对平衡,例如《长恨歌》中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即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方式。
而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的尾韵相同或相近,例如《七绝·忆江南》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即采用了押韵的形式。
三、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突出并强化诗句的表达。
排比是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结构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临安羡鱼鸣濑湍,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羡鱼鸣濑湍”与“青青柳色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偶是指将相对或矛盾的两个词语或结构放在一起,产生对比和冲突,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例如《登高》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中的“生气恃风雷”与“齐喑究可哀”形成了对偶关系,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之情。
四、夸张与夸辞夸张与夸辞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处理,形成夸张的效果,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地上霜”夸张了地面上的霜。
夸辞则是指对事物给予高度的褒扬和赞美,例如《将进酒》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黄昏后”中的“怒发冲冠”对诗中主人公的气势进行了夸张的描绘。
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赋予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诗歌的意义和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比喻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亮比喻为地上的霜,既表达了月亮的明亮,又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寒冷。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将戍鼓和边秋的雁声拟人化,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生动。
三、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强调诗歌中的某一观点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能够使诗歌更加有力度和节奏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排比的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循环和生命的无常。
四、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感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夸张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李贺的《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夸张的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豪情万丈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慨。
五、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和内容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对偶能够使诗歌更加平衡和谐,给人以美感和舒适的感受。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如何在古诗文中运用对偶与反衬来凸显思想观点
如何在古诗文中运用对偶与反衬来凸显思想观点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充满了智慧和艺术的结合。
其中,对偶与反衬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古诗文中,以凸显作者的思想观点。
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对偶与反衬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意蕴,让诗词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偶是指在句子结构、词语选择、意象描写等方面进行重复、呼应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的运用,古诗文能够将描绘的内容一分为二,切割出鲜明的对立对称。
这种对立对称不仅仅表现在句子的结构上,还体现在词语的意义对应、意象的呼应上。
古人通过对偶的运用,展示了“中和之道”,呈现出了一种审美效果。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通过“风急天高”和“猿啸哀”这一对巧妙的对偶,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时局动荡和社会动盪的忧愁之情。
同时,又通过“渚清沙白”和“鸟飞回”这一对形象鲜明的对偶,称颂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这两个对偶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又相互呼应,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以细腻的笔触凸显了诗人的思想观点。
而反衬则是通过对照,将两个相反或者相似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产生对比。
通过反衬,古诗文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反衬既可以将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凸显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将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明代文学家杨慎《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清华陵上人”一文就巧妙地运用了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一个清幽的墓地与一位骚人相遇的情景。
“我谓之蹭蹬,并馁上于直北的大门。
门特堕无礼,我躬进堆砌……方出大门间,爬有颓坟十数,瘠然草木,有老老唱对云霄。
”通过对比清华陵与直北的大门,门与墓地的堆砌,清幽的墓地与颓坟上老人的吟诵,作者以一种诙谐的笔调,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清华陵的孤傲和对世俗的蔑视。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凸显了自己与世不同的思想观点,凸显了自己的清高与独特。
综上所述,对偶与反衬作为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古诗文中,以凸显作者的思想观点。
诗中的对偶赏析
诗中的对偶赏析对偶赏析,诗歌中的美学艺术。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对偶的形式,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对偶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平衡的句式结构,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
在古代文学中,对偶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偶赏析的方式,探讨诗歌中对偶的美学艺术,以及对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对偶赏析需要从句式结构入手。
对偶是指诗句中的句式结构呈现出一种对称、平衡的状态。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其中的“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和“低头思故乡”构成了对偶的句式结构。
这种对称、平衡的结构使诗句更加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对偶赏析需要从意境营造入手。
对偶不仅仅是句式结构上的对称、平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偶的方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中的两句诗,通过对偶的句式结构,将山水之间的变幻莫测、柳花之间的明暗交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偶方式,使诗句中的意境更加丰富、生动,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再次,对偶赏析需要从情感表达入手。
对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偶的方式,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王维的《相思》,通过对偶的句式结构,将红豆的生长与春天的到来相对应,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偶方式,使诗句中的情感更加细腻、真挚,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
最后,对偶赏析需要从文学价值入手。
对偶作为诗歌的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句式结构上的对称、平衡,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诗歌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偶的方式,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更加富有意境,更加真挚动人,从而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偶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艺术,为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增添了无限魅力。
总之,对偶赏析是一种审美的过程,通过对诗歌中对偶的形式、意境、情感和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赏析,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如何运用排比与对偶打造优美的诗句总结
如何运用排比与对偶打造优美的诗句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可以通过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打造优美的诗句。
其中,排比与对偶是两种常见的手法,它们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排比与对偶来打造优美的诗句,并进行总结。
一、排比的运用排比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并列,以加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在诗歌中,排比通常用于强调某种情感、形象或观点。
下面是一些运用排比打造优美诗句的示例:1. "你是我生活中的阳光、风雨和彩虹。
"这句诗中通过排比的方式,将阳光、风雨和彩虹三种不同的自然现象与作者在生活中的感受相对应,突出了对某人的深情表达。
2. "春天来临了,花朵绽放了,鸟儿飞翔了。
"这句诗通过排比的方式,将春天、花朵、鸟儿三种不同的景象进行并列,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通过适当的运用排比手法,可以使诗句更加生动、鲜明,增强读者的感受和共鸣。
二、对偶的运用对偶是指通过将两个相对矛盾或相互补充的内容进行并列,以达到强化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对偶常常被用来表现一种反差或对比的情感。
以下是一些运用对偶打造优美诗句的示例:1. "红尘世界,忙碌与宁静,在你眼中平衡;"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红尘世界的忙碌与宁静、你眼中的平衡进行并列,强调了作者对世俗繁忙生活与内心宁静平衡的追求。
2. "黄昏时分,阳光西下,我思念远方,却陪伴你左右。
"这句诗通过对偶的方式,将黄昏时分的阳光西下和思念远方与陪伴你左右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思念的情感与陪伴的行动之间的矛盾。
对偶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丰富,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总结运用排比与对偶来打造优美的诗句,可以使诗歌表达更加凝练、形象化。
通过排比,可以强调诗句中的重点,并增加其感染力与感受力;通过对偶,可以营造一种鲜明的对比,提升诗歌的艺术性与深度。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对偶的方式表达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对偶的方式表达古人的文化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其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是对偶。
对偶是指在诗歌、文章、格言等文学作品中,以形式、内容或意象的对立、矛盾、集合为特点的表现方式。
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用对偶的方式表达呢?一、对偶是一种艺术形式对偶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层次分明,更加精致美观。
将相似或相反的意象、词语进行类比、反衬、呼应等形式,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增强了作品的美感。
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对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
二、对偶可以丰富意义通过对偶的方式表达,古人可以将同一主题或含义在表面之下深入挖掘。
对偶可以用于探索人生、社会、爱情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哲学意义。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在表面的对立或矛盾之下,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真理和价值观。
三、对偶符合古人追求和尊崇的价值观古代文化强调平衡与和谐,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追求平衡与和谐的一种体现。
对偶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作品中存在的矛盾得到调和,体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通过对偶的方式表达,古人更好地传递了他们追求和尊崇的价值观,这与他们对生活中各种事物追求平衡与和谐的态度相契合。
四、对偶有利于记忆和传播对偶的表达形式往往带有韵律感,易于记忆和传播。
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形式上的巧妙,将信息进行压缩和集中,使得作品的内容更易于记忆和流传。
正因为如此,古人为了传承文化、宣扬思想,更乐于采用对偶的方式来表达。
五、对偶体现了中文的特色和美感对偶在中文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因为中文的独特特色使得对偶表达更具美感。
中文的音韵、韵律和词语的多样性,让对偶的表达更为绚丽多彩。
古人喜欢用对偶的方式表达,表明了他们对中文这种语言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古人喜欢用对偶的方式表达有多方面的原因。
对偶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使作品更加精致美观;对偶可以丰富意义,深入挖掘同一主题或含义;对偶符合古人的价值观,体现了平衡与和谐;对偶易于记忆和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对偶体现了中文的特色和美感。
古诗对偶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古诗对偶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文化底蕴,使其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诗的对偶句是古诗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两个字或两个词组成,呈现相对的意义或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的对偶句能够呈现对称美和韵律感。
对偶句常常通过对比和平衡的方式来表现诗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将相对的意义或情感呈现在句子的两个部分中,对偶句能够在结构上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同时,对偶句能够与古诗的韵律相契合,使整首诗的音乐感更加突出。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比山川与自然界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宏观意境,美妙的对偶句使诗歌的整体形象更加鲜明。
古诗的对偶句能够加深语言的表现力和意义的丰富性。
对偶句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呈现出事物的特殊性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事物的特点。
通过对偶句的运用,古诗能够在有限的字词中蕴含更多的含义和意象,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光和霜的对比,既表达了夜晚的静谧之美,又暗示了时间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使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古诗的对偶句能够表达情感的转折和冲突。
对偶句常常通过将互为对立的意义或情感呈现在句子的两个部分中,表达情感的反差和冲突,从而丰富了古诗的情感内涵。
通过对偶句的运用,诗人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复杂多变的情感,使读者在情感的冲击下产生共鸣。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微雨乍润芙蓉小,晚霞漫染柳条红”,通过对比微雨润芙蓉与晚霞染柳条红,表达了从夜晚凉爽到炽热白昼的情感转折,传递了作者秋夜即将结束的感慨。
古诗的对偶句能够增加句子的韵律和节奏感。
对偶句常常通过呈现相对的意义或情感,增加了古诗句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整首诗的节奏更加流畅和鲜明。
通过对偶句的运用,古诗能够在有限的字词中实现音乐和韵律的追求,使读者在诗歌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音乐的美感。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对偶与倒装
修辞手法古诗中的对偶与倒装修辞手法——古诗中的对偶与倒装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修辞手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对偶与倒装是影响古诗风格与意境的重要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对偶与倒装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探究其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与作用。
一、对偶在古诗中的运用对偶是指在表达意境和风格方面将两个相对独立的词语、短句或句子进行呼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对偶形式有平行对偶、交叉对偶和承接对偶等。
平行对偶是指将两个并列的短句或句子,通过语义、音韵或格式互相呼应,形成对比效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与“一岁一枯荣”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重复的节奏感传递草木的生命律动和人事的无常变幻。
交叉对偶是指两个或多个句子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呈交叉排列。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里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与“人生七十古来稀”交叉对偶,通过对比“寻常”与“七十”之间的差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承接对偶则是通过前后句之间的递进关系,使意境逐步升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依山尽”与“入海流”通过承接的方式,将白天的尽头与黄河最终入海的景象进行对比,展现了壮丽且无穷的视野与壮观景色。
通过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古代诗人能够将形象、情感和思想巧妙地表达出来,令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与内涵。
二、倒装在古诗中的运用倒装是指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倒置排列的修辞手法,可使语言更加生动、抑扬顿挫。
在古代诗歌中,倒装常用于句子的前半部分,用以突出修辞或排比的效果,加强语气和节奏感。
倒装在古诗中的运用方式主要包括完全倒装、部分倒装和强调倒装。
完全倒装是将句子的主语完全置于谓语之后,以创造一种独特的语言节奏感。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论律诗对偶的美学功能
律诗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诗体,它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
律诗通常由五言或七言组成,并采用对偶的手法。
对偶是指在诗的两句之间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或意义来表达对比或对立的意思。
在美学上,律诗对偶的功能是使诗歌具有对比性和平衡性,从而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对偶的使用可以使诗歌的句子更加有规律,更易于记忆和朗读。
此外,对偶的使用还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精确,更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在内容上,律诗对偶的使用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通过对偶的手法,诗人可以使用对比和对立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律诗中,可以使用对偶的手法来表达生命的辉煌与悲凉、美好与丑陋、轻松与艰辛等对立的概念。
总的来说,律诗对偶的美学功能在于使诗歌具有对比性、平衡性、音乐性、节奏感和丰富的内容,从而使诗歌更加优美、生动和感人。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
修辞手法对偶的艺术表现
修辞手法对偶的艺术表现修辞手法对偶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通过将两个语言元素进行对比、呼应或相似处理,达到强调、烘托、对比、鲜明形象等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对偶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
对偶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对音、对义、对仗和对比等方式呈现。
在音上的对偶常常通过音韵的重复或变化来表达,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的“光荏”和“月如”形成了平仄对偶。
在义上的对偶则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词语进行呼应或反差来表现,如“红日共尊,白云同好”中的“红日”对应“白云”,呈现出山水交融、和谐宜人的意境。
而对仗对偶则是通过使用类似词语或句子结构的方式来达到对偶效果,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中的“玉碎”和“瓦全”形成了对仗对偶的修辞结构。
最后,对比对偶则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凸显它们的区别和特点,如“山明水秀,城市喧嚣”中的“山明水秀”与“城市喧嚣”形成了对比对偶。
修辞手法对偶在文学作品中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为读者带来美感的享受。
首先,对偶的艺术表现在于它通过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调整,使得作品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古诗中,常常会运用平仄对偶来增强诗意,使得读者在读诗时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其次,通过对比、呼应或相似处理,对偶可以突出表达的重点、强调作者的观点或情感,并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修辞手法对偶还可以帮助创作中的形象和意境得到更好的呈现。
通过巧妙的对偶,作品中的形象或情感可以得到丰富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偶的运用依然广泛而多样。
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散文,都可以看到修辞手法对偶的身影。
例如,在小说中,对偶可以通过对比或呼应两个角色的形象或遭遇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变化;在诗歌中,对偶可以通过运用平仄对偶和音韵对偶来增加诗意和节奏感;在戏剧中,对偶可以通过对话中的对仗对偶来展现角色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在散文中,对偶可以通过句子结构的对等和对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中国诗歌原理
中国诗歌原理是指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音韵规律:中国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节奏感。
古代诗歌以平仄、押韵和韵律的运用为基础,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韵律体制和诗体。
例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中每句有五个或七个字,并且按照平仄和押韵规律进行排列。
对偶和平衡:中国诗歌注重对偶和平衡的表达。
通过使用对仗的词语、平行的句子结构和对称的句式,创造出一种优美的韵律感和视觉效果。
感情表达:中国诗歌注重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情感体验。
通过细腻的描写、比喻和意象的运用,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塑造意境:中国诗歌追求意境的营造。
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创造出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受。
自然描写:中国诗歌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
借助自然的形象和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同时凸显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崇尚和敬畏。
这些原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原理并不是严格的规则,而是对古代诗歌创作的总结和归纳,现代诗歌创作中也可以有创新和变化。
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诗句引言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它通过使用相似结构、相对意义或相对位置的对偶元素来增强修辞效果。
在诗歌中,对偶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使诗句更加美妙、生动,并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
本文将围绕对偶的修辞手法展开讨论,探究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1. 对偶的修辞手法介绍对偶是一种将两个相对相关的元素通过相似结构或语言形式进行对比、对照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使用对偶的元素,增加了文章的对比效果,打破了单调的句子结构,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 对偶在诗歌中的应用对偶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可以将相对、矛盾、对比的主题传达给读者,并以此来描绘人物、事物或情感。
以下是一些使用对偶手法的诗句示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使用了相似的结构和相对的意义,通过对比春风的绿色和明月的光芒,传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时的思乡之情。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诗使用了相似的结构和相对的意义,通过对比人生的生死和丹心的永恒,表达了诗人对民族事业的坚定决心。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使用了相似的结构和相对的意义,通过对比山和水的压抑和柳和花的繁盛,表达了诗人对身处困境后又见希望的感慨。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使用了相似的结构和相对的意义,通过对比落霞的美丽和孤鹜的离去,以及秋水的宽广和天空的无垠,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对偶的修辞效果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它能够让诗句更加鲜明、深入人心,并使得诗句更具色彩、韵律和美感。
1.增强对比效果: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对偶能够增加对比效果,突出诗句中的主题或情感。
2.增加节奏感:对偶的使用使诗句更加和谐,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人耳目一新。
对偶手法诗歌
对偶手法诗歌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通过诗人巧妙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而在诗歌创作中,对偶手法被广泛运用。
对偶是指诗中通过呼应、对比等手法,将两个或多个相对矛盾或有关联的词语、句子、意象等进行巧妙搭配,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对偶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并以具体的诗歌示例进行解析。
对偶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既能够增强语言的美感,又能够带来意义的丰富。
首先,对偶通过呼应的方式将不同的元素进行巧妙对应,使诗歌更具韵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通过“戍鼓”与“雁声”的对偶呼应,既强调了戍边的孤寂,又为边疆士兵的生活带来了凄凉之感。
同时,用“月”与“故乡明”进行对偶,既突出了月夜中的寂寥,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对偶手法还能够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凸显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现代诗人舒婷的《变身诗》中写道:“先是佛,后是魔,先是月轮,后是太阳”,通过“佛”与“魔”、“月轮”与“太阳”的对偶,诗人表达了人生的变化和转折,探讨了善恶、光明、黑暗等对立的存在方式。
对比之间的流动,使诗歌更具张力和矛盾感。
此外,对偶手法还能够通过对句式结构的呼应,增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依山尽”与“入海流”以及“千里目”与“一层楼”进行了巧妙的对偶,呈现出一种鲜明而和谐的节奏感。
这种对偶的结构安排,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对偶手法可以运用在不同的诗歌类型中,并带来不同的效果。
在写景诗中,对偶可以帮助表达景物的多重面向和意义。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雨中黄绮短,灯下白蘋花。
”这里通过“黄绮”与“白蘋花”的对偶,既展示了雨夜中的色彩变幻,又呈现出江南城市的独特氛围。
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诗歌中,对偶能够突出作者的感受和反思。
唐诗中的对偶诗句
唐诗中的对偶诗句一、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璀璨时期,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精妙绝伦的对偶诗句。
对偶,指的是诗句中的两个部分,通过语言的对比、呼应或对立,形成一种艺术上的对称结构,使整首诗显得平衡、和谐。
在唐诗中,对偶的运用常常给人以一种声音的美感,体现了古人对语言艺术的高度追求。
二、唐诗中的对偶诗句1. 音韵对偶(1)明月与闲云,深秋共长天。
——王之涣《登鹳雀楼》(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元稹《遣怀》2. 对景对偶(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月夜忆舍弟》(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味道《春宵》3. 对比对偶(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东篱乱花开不败,冷落红尘白露多。
——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独步遥望洞庭》4. 对立对偶(1)一片冰心在玉壶,待得李鬼尽灯莹。
——刘长卿《玉壶秋》(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王维《相思》三、唐诗中对偶的作用1. 增强表达准确性唐诗中的对偶诗句往往通过对比、对景、对立等手法,使得表达更加准确。
通过对比,使得事物之间的异同更为清晰,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
对景对偶则通过描绘景物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对立对偶则通过对比明确事物的对立面,使得诗句更具张力和冲突感。
2. 增加语言的艺术美感对偶诗句常常追求音韵的和谐与美感。
在唐诗中,通过对偶的运用,使得诗句表达更为优雅,给人一种声音上的美感。
同时,对偶的结构使得诗句显得平衡和谐,整体构思更为完美。
3. 丰富表达手法和意境对偶诗句丰富了唐诗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它使得诗句更富有变化,增加了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通过运用对偶诗句,唐诗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和思想内涵。
四、结语唐诗中的对偶诗句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通过对比、对景和对立等手法,使得诗句的表达更为准确,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美感,丰富了表达手法和意境。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呈现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呈现诗歌作品常常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境赢得人们的喜爱。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对意象的巧妙呈现。
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物象、事象等形式,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和感受。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诗歌创作中的意象呈现。
一、意象的定义意象一般指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表现诗歌中想象性具体事物或景象的语言表现形式。
有的意象具有直接、明确的意义,有的则具有深层次、神秘超脱的意义。
意象是诗歌的实质,它通过文字的魔力,通过词汇、形象等将作者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意象不仅为诗歌传达情感提供了形象的表述,也是诗歌所特有的精神维度的具体化。
二、意象的分类意象可以分为直观意象和抽象意象。
直观意象就是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的意象,如“红日”、“皓月”等;抽象意象则是诗人在思考抽象问题时,提炼出来的给人们以精神刺激的意象,如“爱情”、“自由”等。
此外,意象还可以分为具体意象和抽象意象。
前者是流于表象,并非多义词汇的语意;后者则是抽象的思想概念,需要诗人通过语言画面等形式具体化,无论是直接还是隐喻都可以。
三、意象的呈现意象的呈现有很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比喻、象征、对偶、人称、拟人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比喻和象征。
比喻是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事物相比较,用以加深语言形象的某个方面,在读者心中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通过将海棠与卷帘人做一个未曾想到的比较,来强化与表述诗人这种思念之情。
象征则是通过发散性的理解,利用符号的作用来呈现意象的表达方式。
诗人使用的信号可以被指认为大家将其与它所象征的东西相关联而进一步明白。
比如很多情诗歌作品都有桃花作为意象象征爱情,或者《静夜思》中孤灯的象征,都是暗示着诗人深刻的情感体悟。
四、意象的多样性意象的形式与作品所处的文学派别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诗人个性、思想、审美观念、时代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等有关。
古代诗词的形式美
古代诗词的形式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吸引世人,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展开,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
一、古代诗词的体裁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在于其丰富多样的体裁。
唐代兴盛的诗歌创作,包括七言、五言绝句、律诗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这些规定严谨的形式要求,使诗词显得工整而规整,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秩序。
二、古代诗词的韵律诗词的韵律是其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以唐诗为例,每一句都要求平仄相对,字音宜搭,平仄自然流畅。
这种押韵格式的运用,使诗词具有一种美妙的旋律感,读起来如同音乐般动听。
诗词的韵律要求虽然严格,但古代诗人通过巧妙的运用,达到了音韵之美与意境之美的有机统一。
三、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诗词的格律常常是其形式美的关键所在。
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对偶等要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妙的节奏感。
例如,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每句五言,平仄相间,形成紧凑有力的韵律感;律诗则要求行、韵、字的一致性,通过悉心的构思和排列,表达出深深的意境。
四、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得益于其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古人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借景等手法来增加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追忆之情,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艺术享受。
五、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的形式美不仅在于诗句的工整有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美来呈现出深邃的意境。
意境是通过诗人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来创造的,使诗词的美与意境相融合。
读者在欣赏古代诗词时,会因为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而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沉浸其中。
总结:古代诗词的形式美体现在体裁多样、韵律优美、格律严谨、修辞手法丰富和意境深远等方面。
这种形式美的呈现,使古代诗词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传诵千古。
正是古代诗词的形式美,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
诗词赋联形式通论
标题:诗词赋联形式通论
正文:
诗词赋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形式多样、富有韵律美和艺术感染力。
它不仅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文人士子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诗词赋联的形式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首先,诗词赋联的形式可以分为对仗和对偶两种。
对仗是指诗词赋联中的诗句或词句在语义上相呼应,韵律上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声韵效果。
对偶则是指诗词赋联中的对句或对联在意义上相对应,通过对比和对照展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无论是对仗还是对偶,都要求诗词赋联的语言表达准确、简练,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最佳效果。
其次,诗词赋联的形式还包括叠字和对调。
叠字是指诗句或词句中使用相同的字或词语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韵味和表达的力度。
对调则是指诗词赋联中的对仗句或对偶句在顺序上进行调换,以达到意境和思想的转折或对比效果。
这些形式的运用使诗词赋联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诗词赋联的形式还受到音律和格律的限制。
音律要求诗词赋联中的句子要符合韵律规律,如平仄、押韵等。
格律则要求诗词赋联中的词句要符合特定的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这些限制使得诗词赋联更加规范、规则,并且凸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技艺。
综上所述,诗词赋联形式的通论可以总结为对仗和对偶两种形式的运用,以及叠字和对调的巧妙运用。
同时,诗词赋联的形式还受到音律和格律的限制,使得诗词赋联更加具有韵律美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诗词赋联形式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创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作者:唐慧菊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年第12期
【摘要】对偶句读简短,灵活多变,表现力强,它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对偶句的句子结构的自由、上下句的紧密联系和名词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对偶诗歌意境意象
對偶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方式,早在先秦就已经大量运用,后来它又成为各种文学样式的重要表现手段。
尤其是在诗歌中的运用,它不仅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精美的特点,而且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且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两个短语或句子。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结构形式和表意关系来看,对偶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结构上的对称性。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语言要素的整齐对称,两两并行的句子,字数长短相同,词性对举。
这种工整美观、凝练匀称的句子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语意上的内在联系。
对偶句中,上下两句的两两对举,大大突破了语言线性表达的束缚,增加了上下句的联系,同时由于词语在对偶句中获得了某种独立性,使词语的表意功能极大地发挥,因而上下两句在相互影响中形成了整体的表达效果。
对偶带给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是重大的,尤其是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意境的有无成为判断诗歌优劣的较为重要的标准,意境的创造遵循的是情感与想象的逻辑而非语言的逻辑,而对偶这种修辞手法能突破语法规则的某些束缚,产生一种特有的语效,达到创造意境、情感宣泄的目的。
一、对偶带来了句子结构的自由,使得诗人可以根据意境创造的需要调整词序
对偶的上下两句整齐匀称,前后呼应,顾盼生辉。
单说一句,会让人感觉突兀,语意没有着落,情感无法升华。
例如,如果直接写一句“渭北春天树”,是不可思议,因为这个句子是不平衡的。
从语法上分析,“渭北”和“春天树”之间没有任何语法联系,这个句子无法分析主语、谓语和宾语。
但如果加上“江东日暮云”,则句子就可以成立了,它依靠上下句的对称建立了一个新的平衡。
对偶打破了以动词为中心组织句子的规则,实现了语言结构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对偶带来了句子结构的松散及顺序的随意性,使得诗人对句子结构和词序的安排有了一定的随意性,诗人可以根据诗歌意境的需要对词序作出适当的调整,诗人常常打破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如“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何逊《慈姥矶》)里,动词放到了两个名词的后面,而不是处于中间,两个名词直接并列,呈现一幅清远朦胧的意境: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峻峭的崖壁连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愁思并未随同流水逝去。
再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且不论这句是否倒装,上下句是否调换,仅以“归”、“下”的位置而言,就增加了一种热闹的气氛。
二、对偶带来了词语的独立,便于增加上下句的联系
意境的创造在于把一个个浸透诗人思想感情的局部画面即不同意象组合成统一的、完整的艺术空间。
正如语言的最小独立单位是词语一样,意象也就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所谓“立象以尽意”是传统诗歌的理论基础。
对偶句对语法规则的突破,实际上突出了词语的作用,对于诗歌的意境创造而言也就是赋予诗人意象并置的自由。
对偶句语法规则的弱化,使上下句的词语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影响,各个词语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语义相加,而是相互粘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获得了一种语义上的关联和凝聚力,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整体。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
这里“落花”和“微雨”、“人”和“燕”都不是分割的、零散的,联系上下句来看,可以看到和谐的景象:孤独的词人,久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和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的两只燕子,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对偶句外部形式上整齐相对,内部语义浑然一体,上下句的词语互相影响,增加了语义的信息量,使语言表达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
两句的意象通过对偶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幅无边无际的秋色。
三、名词的自由排列,便于突出诗歌意象的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对偶句灵活自由的句法,动词地位降低乃至完全消失,关联词消失,使得名词凸显出来,以至形成了所谓名词句。
名词句以名词为中心词并可以自由排列,不但没有连接的虚词,连动词、形容词都完全抽掉了,没有任何解释说明,只停留在对画面、场景等形象的列举上,却没有对这些形象做具体描述和细化。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楼船”对“铁马”,“夜雪”对“秋风”,“瓜洲渡”对“大散关”,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
这样一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些和名词句的意象叠加是分不开的。
形象表述上的简约性使得名词句的句义结构实际上是不完整的,意象组合是离散的、模糊的。
但恰恰是这种描述细化的缺失,让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种不确定性,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效果,使诗意呈现开放的状态,语句蕴涵了明显的想象空间,实际上它也是诗人在创造意境上的一种方法: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去体会字句中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就这两句诗而言,它是由多个意象并置而产生的意义的总和远远大于单个意象的意义的简单相加。
“浮云”和“游子意”之间,“落日”和“故人情”之间,由于中间没有连接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模棱两可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读者;另外,诗中有“浮云”、“游子”、“落日”、“故人”四个具体意象,但在诗中看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具体的意象,而是一组动态的、完整的画面。
诗中四个意象实为四幅画面,高低远近,展现给人是一组动态的、变化的单独镜头。
而将这四幅画面连在一起,又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游子即将远离故人的离愁别绪和无限伤感。
可见,对偶赋予了诗人意象组合的自由,诗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其选择的意象进行排列、组合、镶嵌。
同时又把这些意象离散化了,打破了因果有序关系,组合在一起却又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造成了一种模糊的感性空间,这也就是意境产生的过程。
★作者简介:唐慧菊,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