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4、位置:○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②山地多,平原少;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和依据1.质的规定性:A 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从发展程度水平来说,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部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依据A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依据: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之相适应,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3.正确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而其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控制力和竞争力。
(3)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适当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所有制结构改革1.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包括资源性领域在内,以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为改革的主要形式。
2.引入市场机制。
3.对国有企业诱导出倒逼机制。
4.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而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五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发展和对外开放。
2、“垄断”:是指垄断主体对市场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秩序。
3、“限制市场行为”:是指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或通过订立协议、团体决定或其他方式排斥或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4、“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为了牟取自身的利益,采用损人利已、违背诚实信用商业原则的竞争手段争夺市场,给市场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的行为。
5、“国家计划”: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而制定的未来行动的方案,是一个国家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描绘的蓝图。
6、“计划体系”:就是从不同角度表述计划容而组成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计划的有机结合体。
7、“公司治理结构”: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
“两权分离”: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
8、“人口的城乡分布”:是指按照城乡及其比例划分的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构成,又称人口城乡结构,反映一定期间、一定地域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例组合关系。
9、“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10、“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途径、手段、方法和形式的总和。
11、“对外开放”:所谓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
12、“经济安全”: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威胁。
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优化的措施
由于国家技术标准、 污染排放标准在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
难以得到执行 , 不少地方发展 了不该发展 的产业 , 加剧 了 产能过剩。
( 三)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对微观经济活动尚有较强
4
2 0 1 4年 第 1 1期 《 发 展 研 究》
的 干 预 动 机 和 干 预 能 力
“ 看不 见的 手” 和“ 看得 见 的手” 相得 益 彰
宏 观 经 济
我 国 生产 力布 局 存 在 问题 的原 因 及 优 化 的 措 施
● 国务 院发 展 研 究 中心 “ 区域 协 调 发 展 和 优 化 全 国 产 力布 局 ” 课 题 组
[ 内容提 要] 优化生产力布局 需要 采取综合措施 , 包括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平衡各地政府提供公共 服务能力; 缩小产业政 策范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业动态顸警平台; 6 t 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 收益的分配制度 , 确保 资源收益分享的公平性 ; 建立从严从 紧的政府规制监 管体 系, 尽快改变区域之间“ 低水平 低层次” 竞争的格局 ; 健全财政金融纪律约束机制, 遏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 , 防范金融风险; 创新政府绩效考核机 制, 引导地方政府创新发展模式;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构建普惠、 均等、 一体化 的基本公共服务 作为公共政策的优先领域 ; 规范产业园区建设 , 积极发挥 国有企业在生产力布局 中的作用; 严格制定环境标 准, 构建有效的环境监 管体 系。 [ 关键词] 生产力布局 空间集聚 财税改革
看重经济增长, 这些使得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做大经济 , 尤 其是要上 马大 的工业项 目, 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的动机较 强 。与之同时 , 政府依然掌控着重要 的稀缺资源( 如土地、 矿 山) 分配权力 和拥有大量的国有资本 , 使地方政府干预 微观经济活动的能力较强 。政府离市场较远 , 难以随时捕 捉市场需求变化的信 息, 其政府对于产业 和企业的选择行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总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建国以来,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实践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1)重点布局时期。
经过三年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进入了有计划建设时期,但在人财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集中力量,在沿海和内地搞了若干工业基地建设的区域政策选择是正确的。
历史也证明它对于尽快形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促进全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均衡布局时期。
1958年大跃进之后,提出各地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区域经济政策主张,于是建设项目星罗棋布,全国总数达20多万个,划为七大行政区推进经济协作。
自成体系的政策实践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浪费,而且也难以发挥经济协作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3)战略布局时期。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均衡”布局转向“战略”布局,“三五”、“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高达68.5%和57.5%。
这种布局在客观上对边远地区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破坏了已有的均衡布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上严重的损失和浪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4)梯度布局时期。
1976年以后,国家投资重点向经济基础较好又便于对外交流的东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投资比重增大,“三线”投资比重相应降低。
进入80年代,三大经济地带的梯度格局基本形成,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益目标的梯度布局观点成为区域政策的主要理论基础。
国家一是投资于沿海地区、进行大中城市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建设和经济特区建设,二是在中部地带进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这一时期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而且对于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这个时期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差别。
(5)网络布局时期。
进入80年代中期,在实行梯度开发的同时,也根据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经济规划试点。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2、特点:(1)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①《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②《禹贡》(《尚书·禹贡》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论述了夏朝各类土地的区别,贡赋的等级,进贡物品的名称,以及进贡的路线等。
将九州的田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
)③《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④《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斯特拉波r(S t ab o),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
约公元前64或前63年生于小亚细亚的阿马西亚,约公元23年去世。
受过良好教育。
后移居罗马,游历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曾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任职。
著有《历史学》(43卷)和《地理学》(17卷)。
西方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1650年写成《普通地理学》(又译《通论地理》),把地理学分为两部分:普通(或通论)地理学、特殊(或专门)地理学。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习题答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运输经济地理-教学大纲
XX学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运输经济地理课程性质:专业教育课程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 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XX年XX 月《运输经济地理》教学大纲课程代码:XX适用专业:运输经济地理执笔人: XX 适用学期:第七学期审核人:学时: 18 制(修)订时间:XX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运输经济地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
《运输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既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本课程探讨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地域组织形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做运输经济业务作好铺垫。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功能在于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等基本理论。
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运输经济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运输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运输实物》《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运筹学》《地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运输经济地理》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经济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的概念,掌握经济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经济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物流经济地理考试重点
物流经济地理第一章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1、我国国土最东境至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
P12、土地资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自然资源。
P33、全国各类用地面积:牧草地居前首、未利用土地第二、林地为第三、耕地为第四。
P44、人均水资源量在3000立方米以下为轻度缺水,在2000立方米以下的为中度缺水,正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为重度缺水,在500立方米以下的为极度缺水;水资源量折合径流深在150mm以下的为生态型缺水。
P65、我国著名的三大共生矿:①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②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③甘肃金川镍铜矿。
P7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是,世界上最多的民族。
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稠密,西部稀少;人口的产业结构上分布是,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业。
P10重要思考题:第二章我国物流基本状况7、我国的物流布局:以沿海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的形成:P12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
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
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
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中国内陆腹地的物流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物流结点,我国的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开幅度较低。
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分为横向联合薄弱。
8、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①计划化原则:物流的组织管理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计划。
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首要条件。
②直达化原则:可以减少商品运送时间,创造时间价值,又可以降低物流费用支出。
物流企业组织物流合理化的主要形式或目标。
③钟摆化原则:④短距化原则;⑤集中化原则;⑥社会化原则;⑦服务化原则;⑧标准化原则。
P149、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以下方面:①外商投资企业(主体)②有新技术的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电子商务③部分国有大型企业。
我国生产力布局历史演进、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摘 要: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条件下,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
文章总结回要顾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历史演进过程、发展现状,同时对未来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展望,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产力布局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生产力布局;历史演进;未来展望关键词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DOIDOI:10.19881/ki.1006-3676.2021.04.04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of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Theory in ChinaChen Wenhui Wang Jingqian(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100029)Abstract: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conditions,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view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the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and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in the current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key points of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theory in China.Key words:Productivity layout;Historical evolution;Future prospectKey words作者简介:陈文晖,男,1969年生,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时尚经济。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1.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2. 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第二章自然结构 (2)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真题)2.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3.我国水热条件特点?4.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真题)5.评价我国的气候6.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7.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8.简述我国河流天然水质的情况9.简述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论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真题)10.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真题)11.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真题)12.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13.简述我国草地资源的概况14.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15.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16.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2010 真题)17.简述我国气候水热条件的特点18 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10)1.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真题)2.试述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真题)及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3.简述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4.简述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真题)5.试述我国海湾港址的缺点及海港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简述海洋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2)1.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真题)2.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简述土地的持续利用3.论述我国大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5.试述西南区农业的现状及其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6.简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7.简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布局特点8.简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9.简述中国建材工业的三大布局趋势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11.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真题)12.论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真题)13.试述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2010 年真题)14.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5.简述我国村镇建设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题)16.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真题)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17)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之处(真题)2.简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真题)3.简述中国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扩散的走向、结果及其成因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18)1.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真题)2.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建设3.论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真题)4.简述中国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5.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保护意义及方法(真题)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20)1.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真题)2.论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空间特征(真题)3.论述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各经济景观地带的主要特征4.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5.试论述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2007、2010 年真题﹚6.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7.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9.论述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25)1.简述区域规划的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真题)2.简述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3.简述区域发展战略的各种开发导向模式4.简述实施我国生产力布局TYIs 战略必须加速的各项建设及相关的国土治理战略第九章东北区……….………………………………………………………………………………1.试述东北区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010 年真题)2.简述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3.论述东北区工业基地建设的现状(真题)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5.简述东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第十章华北区………………………………………………………………………………………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3.试述华北区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措施(真题)。
建筑经济与项目管理1-5章重要考点(精品)
第一章概论考试重点:●固定资产的含义;基本建设的内容;基本建设的分类;建筑业的定义;建筑业的组成分类;建筑业与基本建设的关系;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建筑产品的特点;建筑生产的特点;建筑产品生产经验管理的特点●建设程序;建设程序的步骤;建设程序的主要内容;基本建设管理●建筑市场及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市场运行管理机制;建设项目采购模式第一节基本建设与建筑业一、基本建设基本建设是指建筑、采购和安装固定资产的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工作,是存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获得固定资产为目的的投资经济活动。
英美称其为固定资产投资,我国常用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围绕固定资产建设的相关活动。
(一)固定资产定义: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服务的物质资料。
条件:○1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2单位价值在规定的限额(具体限额按国家有关财政制度和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以上,否则只是低值易耗品。
按其经济用途分为:○1生产性固定资产: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技术手段。
例如:厂房、机器设备、铁路、公路等○2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直接服务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且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
例如:住宅、剧院、教学楼、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是联系紧密但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1固定资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是劳动资料,而流动资产则是劳动对象。
○2固定资产在反复参加生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直至损耗报废才需要进行实物形态的补偿或替换;流动资产在一次性参加生产过程中会改变或消失本身的实物形态,并需要每一次生产周期开始前得到实物形态上的补偿。
○3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期内按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流动资产的价值则是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去。
(二)基本建设的内容1、固定资产的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造和设备仪器的安装。
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造,管道、输电线和电信线的敷设工程等;设备安装工程包括各种生产、实验、医疗、检验的仪器设备及配套的动力、起重、运输、传动等设施的装配和装置工程2、固定资产购置:指对建设项目中所有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苏东水)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1)理论意义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实践意义1.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2.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3.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3)现实意义1.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2.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
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博弈论的分析方法;6.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7.案例研究方法;8.系统动力学方法。
(五)产业的涵义有哪些?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6.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第一章第一节1、广义农业法和狭义农业法的概念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第一章第一节1、广义农业法和狭义农业法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农业法则仅是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我国《农业法》的立法目的。
我国农业法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3、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与现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P2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效益比较低的问题日趋明显;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产业分割\部门分割,严重妨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
P5.6.7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6、保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含义。
P8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犯,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发展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需要.7、农业法与农村政策的关系。
生产力布局与物流空间布局
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
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在西南建设最早的
核工厂(代号:816工程)。 1966年开始了长达17年的建设,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 军,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3个阶段,总投资7.4亿 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到1984年止已 全部完成土建工程、85%建筑工程、60%安装工程。 洞内共有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 井130多条,洞体总长达20余公里。1984年,在整个工 程接近收尾时被中央军委宣布停建。 专家评说此洞特点为“三神”:神奇、神秘、 神圣。
物流园区 (2)专业化设施—各类运输枢纽、场站、仓储设施等。
3. 物流设施空间布局效率
(1)提高既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 (2)加强新建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3)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空间布局与功能完善 (4)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和信息化功能
结束
生产力布局包括相互联系的3个方面的内容:①在特定时间 内,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地区、
地点的选择;②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
空间组合的安排,包括各地区内的投资结构的确定;③各经济 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分 工协作及其发展比例关系的确定。这些构成生产力布局的内涵。 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 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
1.2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1.3 生产力布局的演变与问题
⑴ 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过程 一是三年恢复时期至“一五”时期
二是从“二五”时期到“五五”时期的“大三线”建
设时期 三是20世纪80年代 四是20世纪90年代
⑵ 生产力布局的主要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 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 经135°05′), 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 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 距离5 200公里,跨经度将近62°, 时差在4小时以上。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中国国土分属 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目前中 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新疆维吾 尔族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 时间),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 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并称其为 “北京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它位于北半球, 在全球最大的大陆—— 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 大的海洋—— 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 远。 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 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 53°34′),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 沙附近(北纬3°51′),南北延伸5 500公里, 跨纬度约50°。
第一章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 基本条件
我国地理位置及 自然条件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我国的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人力 资源条件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人口的城乡构成 人口的地区分布
复习思考
第一节 我国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地理位置 疆域 温度带 季风 邻国 海岸线
第二节 我国的人力资源条件
人 口 的 地 区 分 布
【复习思考题】 1.我国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有哪些? 2.试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结构和特点。 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4.我国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向是什么? 5.我国陆地水资源的特点。 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7.试述中国的人口构成情况。
新世纪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
物流经济地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及课件制作: 杨丽红
目录
1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7 8
交通运输业地理
2
我国物流业基本状况
港、澳、台物流地理
3
农业物流地理
9
国际物流
4
轻工业物流地理
10
国际海运布局
5
重化工业物流地理
11
国际航空运输
6
商业物流地理
12
国际多式联运及陆路运输
新世纪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
从南到北,全国(除 青藏高原高寒区外) 跨越了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和寒 温带等5个温度带。
鸭绿江口
北仑河口
第一节 我国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陆地水 海洋 能源 矿产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我国的人力资源条件
人 口 的 民 族 构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