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

12、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

诗人临终前悲枪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

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首句中“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收复故土,诗人不由反问道:“西湖歌舞几时休?”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中,“汴州”曾是北宋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华,后被金侵占。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登上阜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钾,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说教材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

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

《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2说学生六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已经不少了,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能力,但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学生都不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能讲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2、能够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以故事引入:公元1210年的除夕之夜,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昏黄的油灯忽明忽暗。

我,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卧病在床,生命垂危,恐怕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面对死神,我一点儿也不恐惧,唯一使我痛心的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铁蹄下的遗民欲哭无泪??唉,我们南宋的军队何时才能挥师北上,收复中原呢?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于是,我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千叮万嘱,颤颤巍巍地写下了我的临终遗言——出示《示儿》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2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先请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指名答)二、读通古诗,疏通诗意1、运用过渡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 看到怎样的画面?
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 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 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 情的是哪一句?
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 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 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书写指导:忄的左边垂点 稍大、右边侧点靠上,土 字要扁、下横要长。
我会写
āi
哀痛 哀
结构:上下 音序:A 部首:亠 组词:悲哀 喜怒哀乐 造句:小猫不幸去世了,我哀痛
了好几天。
书写指导:上横要长,口字要 扁窄,下边撇和捺上边相连、 舒展,竖提在撇上部起笔。
我会写

不拘一格 拘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扌
我会写
hài
己亥杂诗 亥 结构:独体字 音序:H 部首:亠 组词:丁亥 辛亥革命 造句:我特别喜欢龚自珍的《己 亥杂诗》。
书写指导:上横要长,下边 撇折要短小,首撇要长、下 撇要短、点要重笔。
我会写
shì
依恃 恃
结构:左右 音序:S 部首:忄 组词:仗恃 恃才傲物 造句:小明依恃着家里有钱,从
来就看不起同学。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己亥杂诗》。(重点) 3.通过诗歌题目和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而
读懂古诗表达的情感。(重点) 4.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相关资料: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示儿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1。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12.古诗三首生字组词:祭:祭拜祭祀祭奠祭天祭坛祭文乃:乃父乃至乃至于有容乃大熏:熏风熏陶熏肉熏染臭气熏人杭:杭州苏杭杭绸亥:亥时恃:自恃有恃无恐恃强凌弱恃才傲物哀:哀伤悲哀哀悼哀怜哀兵必胜拘:拘束拘谨拘禁拘管不拘一格多音字:几:jǐ几个jī茶几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xūn:熏(熏陶)薰(薰衣草)shì:恃(有恃无恐)侍(侍候)形近字:祭:(祭拜)察(观察)杭:(杭州)抗(抗争)恃:(自恃)待(等待)《示儿》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鉴赏:①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

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己亥杂诗学情分析《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

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教学工具学习本首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这三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

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

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

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1)诵读《己亥杂诗》。

(2)联系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愿望。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悟诗情,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分享资料,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诗。

2、全班齐读诗题,理解《己亥杂诗》的意思。

读了诗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3、课前同学们查阅并收集了关于龚自珍以及这首诗写作背景的资料,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生汇报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林升的《题临安邸》、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文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文的意境,掌握诗文的表达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临安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古诗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人教部编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4单元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人教部编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4单元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王昌龄 - 唐代著名诗人所属类别:文化人物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古诗《示儿》,感悟其中的意蕴。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朗读古诗,理解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含蓄的语言表述,领会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2.黑板、彩色粉笔3.PPT课件4.音响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对诗歌的简短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介绍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古诗《示儿》,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

3. 关联课文通过讲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作品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示儿》。

4. 启示与讨论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示儿》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默写古诗《示儿》的部分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板书设计•《示儿》•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通过导入、学习、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动讨论,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祝教学顺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共30张PPT)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 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 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南宋偏安
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 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经历了“富平之战”, 金虽战胜但金军主力留驻西北,南宋得以立足江南。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岳 飞被杀害后,秦桧独相专权毕生,迫害抗金派,任 用奸佞,贿赂公行。秦桧死后高宗仍实行降金求和 国策。
写在南宋都 城临安的旅 店墙壁上的 诗。
题临安邸
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我们曾经也学过一 些题壁诗,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崔 护的《题都城南庄》,由于古代印刷能力有 限,这样写在墙面上的诗歌,大大的提高了 诗歌的阅读量,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是一种 非常好的“发表”方式。
我在小时候读这首诗,总觉得它带有一种 轻柔、恬淡的气息,所以格外喜欢它。而且它 描画的地点也很美,在哪里?
王师北定中原日
他盼到了吗? 没有
那么王师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呢?今天 我们将在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中找到 答案。
题临安邸
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诗句。
书写指点:
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 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 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 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华的时代。北宋时 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 文化繁华。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 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 ,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 了联系 ,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从这段中我们知道了宋代的综合国力,其 都城汴京,人口多达百万,而北宋也被很多学 者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华的时 期。汴京如此繁华,究竟为何拱手让人了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课主要内容为三首古诗的欣赏和学习。

这三首诗分别是《己亥杂诗·其一组》、《己亥杂诗·其二组》和《己亥杂诗·其三组》,它们都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这些古诗以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主题,文字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己亥杂诗》来说,它的创作背景、诗意和表达手法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如图片、音乐、故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古诗内容,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等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己亥杂诗》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朗读《己亥杂诗》;4.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己亥杂诗》的意境;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难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情感; 2. 融会贯通古诗中的意义和现实涵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教师朗读《己亥杂诗》,让学生跟读;•解释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分析古诗中的意义和情感;•每组展示分析结果,让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4.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中的深层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教学延伸•让学生尝试写一首类似《己亥杂诗》的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组织学生朗诵古诗,培养其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记录《己亥杂诗》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词语;•引用古诗中经典的句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备考《己亥杂诗》全文,准备朗诵;•写一份读后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

以上就是本次《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的集体备课内容,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

12 古诗三首
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 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 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 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这些达官贵 人们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 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12 古诗三首
人 教 五 年 级 上 册
示儿
陆游
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 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谁来猜 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 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12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 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 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 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 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活的讽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
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
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
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12 古诗三首
悟诗情
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简直。作:当作。直 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 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 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 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 怒和无穷的隐忧。
醉生梦死
12 古诗三首
悟诗情
3、填空《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忧国忧民 ),对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和辛辣讽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己亥杂诗》其五、其六、其七。

这三首诗都是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内容主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己亥杂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句;了解诗人龚自珍的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诗句。

2.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龚自珍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龚自珍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与其相关的知识,如《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等。

然后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己亥杂诗》其五、其六、其七的全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操练(10分钟)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翻译诗句,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诗人47岁,因厌恶仕 途而辞官南归,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 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




龚自珍(1792—1841),清
末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破旧
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
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 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 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 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拓 展 延 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 伸
狂胡,下马草军书。”
67岁时,从军边关,陆游高唱:“飞霜掠面
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
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语 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要 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这里的“生
素 气”是发脾气的意思吗?“风雷”
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雷吗?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

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
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
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
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
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8岁时,缠绵病榻,陆游写下了:“僵卧孤村 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 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5岁时,陆游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 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板 书 设 计
不见——悲之切 示儿
无忘——盼之深

后 作
背诵并默写《示儿》。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通过创造了“风雷”“万 马”“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 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 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 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
板书设计
己亥 杂诗
现实 希望
恃风雷 究可衰 死气沉沉 重抖擞 降人才 不拘一格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理解诗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渴望变革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 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 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 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12《古诗三首》
资料简介
“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己 亥年就是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下时,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 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这 315首诗被称为《己亥杂诗》。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写作背景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 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 吏贪污腐败。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渴望变革 和出人才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词语解释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 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示儿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
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