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
【解题技巧指导】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重难点精讲】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 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 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教材中的什么史实,然后 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重难点精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重难点精讲】
易误辨析: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百家争鸣,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大都能
从诸子百家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学思想,经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当时的“显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重难点精讲】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 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史料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史证 史料一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史料二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 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一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人而不仁,如礼何 • C、为政以德 •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① 政治主张:“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 伦理观:“性本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 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
接近的是 B
• A、老子 B、孔子
• C、孟子 D、王夫之
3.(山东平邑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考试)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 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 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 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 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 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 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件5 )(可用)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 1课
主讲:程 明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教育: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异
以德、礼治国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的成就
•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 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晚年对《诗》《书》《易》《礼》《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 样评价孔子,“他是唯一有 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 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 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
“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等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 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 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荀子是儒家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单 元 解 读
宏观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升降 演 变
微观上: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孔庙——杏坛
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 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 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 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 成《孟子》一书。尊称“亚 圣”。
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
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 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主张从六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来培养学生
4、文化成就:
整理编纂了《诗》、《书》、《礼》、《易》、 《乐》、《春秋》,合称“六经”,、对发展儒家 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孔子政治思 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 “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封建地主阶级要 求积极进取的风貌
代表作:《墨子》
五、墨家——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A、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C、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1、含义:
数量多: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各阶层根据他们利益,对宇宙万事万物作出解释,通过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自己的见解。
“争鸣”:
2、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道:老子、庄子 儒:孔子、孟子、荀子 墨:墨子 法:韩非子
(4)李悝,他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
(1)商鞅 ,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
四、法家
(3)慎到 ,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1、代表人物:
2、韩非思想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思辨提升2 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从中可看出其思想最终目的是?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代表了什么阶级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和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春秋战国→儒学出现,比较成熟
秦汉→立为正宗,成为主流
宋明→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明清→受到质疑,地位不动
2.掌握一个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形成的。
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背景下分析评价。
3.儒家大一统意识、民生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4.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⑴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⑵百家争鸣;
⑶儒家思想的形成。
⑴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⑵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
1.概念: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社会:不同阶级需要不同的理论
文教:学术下移造就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现实: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3.意义:
⑴
⑵
⑶
⑷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儒家思想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哲学:仁核心思想民本
性相近仁与礼的关系?
政治:礼克己复礼保守性
德以德治民
教育:有教无类
⑴在当时:
⑵在后世:
⑶对世界:
〖思考〗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1)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3)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5)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2.孟子:
3.荀子:
三、其他学派
1.道家:
2.法家:
3.墨家:
〖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
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等
3.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
己等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
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 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故D项错误。
(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
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