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帝元恪的为政举措 扩建新都 喜好佛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阅读题精选之文言文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阅读题精选之文言文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阅读题精选之文言文高中语文阅读题精选之文言文令狐整,字延保,敦煌人也。

整幼聪敏,沈深有识量。

刺史魏东阳王元荣辟整为主簿,加荡寇将军。

荣器整德望,尝谓僚属曰:“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成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絷维?”顷之,孝武西迁,河右扰乱。

荣仗整防?,州境获宁。

及邓彦窃据瓜州,拒不受代,整与开府张穆等密应使者申徽,执彦送京师。

寻而城人张保又杀刺史成庆,与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构逆,规据河西。

初,保等将图为乱,虑整守义不从,既杀成庆,因欲及整。

然人之望,复恐其下叛之,遂不敢害。

虽外加礼敬,内甚忌整。

整亦伪若亲附,而密欲图之。

阴令所亲说保曰:“郡与仲和结为唇齿,令东军渐逼凉州,彼势孤危,恐不能敌。

宜分遣锐师,星夜救援。

二州合势,则东军可图。

然后保境息人,计之上者。

”保然之,而未知所任。

整又令说保曰:“历观成败,在于任使,所择不善,旋致倾危。

令狐延保兼资文武,才堪统御,若使为将,蔑不济矣。

”保纳其计,且以整父兄等并在城中,弗之疑也,遂令整行。

整至玉门郡,召集豪杰,说保罪逆,驰还袭之。

州人素服整威名,并弃保来附。

保遂奔吐谷浑。

具以状闻。

征整赴阙,授寿昌郡守,封襄武县男。

整以国难未宁,常愿举宗效力,遂率乡亲二千余人入朝,随军征讨。

整善于抚驭,躬同丰约,是以士众并忘羁旅,尽其力用。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

周孝闵帝践阼,拜司宪中大夫,处法平允,为当时所称。

进爵彭城县公。

整雅识情伪,尤明政术,恭谨廉慎,常惧盈满,故历居内外,所在见称。

进位大将军。

晋公护之初执政也,欲委整以腹心。

整辞不敢当,颇忤其意,护以此疏之。

及护诛,附会者咸伏法,而整独保全。

时人称其先觉。

卒,谥曰襄。

(节选自《北史?令狐整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岂州郡之职所可絷维絷:束缚B、及邓彦窃据瓜州,拒不受代代:接替C、与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构逆,规据河西规:谋划D、保然之,而未知所任任:任务5、下列各句,都是表现令狐整“沈深有识量”的一组是( )(3分)①令狐延保,西州令望②整与开府张穆等密应使者申徽,执彦送京师③然人之望,复恐其下叛之④召集豪杰,说保罪逆,驰还袭之⑤恭谨廉慎,常惧盈满⑥处法平允,为当时所称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荣非常器重令狐整的德行威望,委以重任。

【古诗文阅读】《三藏法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三藏法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三藏法师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

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进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此辈宫迎法师进后院,挤一重阁宝帐中,仁反问甚薄,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不眠,读经敬待。

”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去礼拜。

就是时渐欲将苍,言久疲倦欲眠,王始还宫。

方旦,法师未起至,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

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

”流泪经释无法已。

命国统王法师,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接走,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乞信愚诚,勿疑不实。

”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

”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

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

”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

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逗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坐于,水浆不Combronde口三日。

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实乃叩头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晚食。

”法师恐其失实,必须王指日为言。

王曰:“若须尔者,恳请共对佛更吴厝庄因缘。

”遂enrolled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带发修行,还日恳请居住此国三,受到弟子养育;仍屈停一月谈《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

”法师皆许,太妃甚开怀,愿意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

【北魏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

【北魏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

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483年~公元515年),元宏次子,母高氏。

太和七年(483年)闰四月,生于平城宫。

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甲午,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十二即位,在位16年。

死于延昌四年(515年)春正月,终年33岁。

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

第一章宣武帝生平一、生平公元499年,孝文帝病死,元恪即位。

即位之后的元恪,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建新都洛阳。

拒绝鲜卑遗老们雨返故里的建议,巩固了孝文帝元宏的改革。

随后,元恪趁南朝正处于齐末帝萧宝卷的昏暴统治下,于公元500年开始南伐。

战事直到公元508年才告结束。

此时,北魏已经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

元恪踌躇满志,回身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的内政中。

但此时北魏已经出现贪官污吏这些蛀虫。

顾命大元恪的叔父元禧昏庸无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盐铁产业。

另一辅政亲王元详,则大搞“官倒”生意。

上行下效,加上元恪没有及时严惩,使得朝廷上贪污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带了元恪统治的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廷更加腐败。

出身卑微的高肇对皇族亲王们满怀嫉恨,利用外甥皇帝的宠幸,逼杀了北海王元详。

又将诸亲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京兆王元愉不满,遂起兵谋反,在信都宣布即位,不久被元恪派大兵镇压。

随后高肇又诬陷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谋反,元恪于是下旨赐毒酒给元勰,逼他自杀。

到了元恪统治末年,人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元恪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将这些起义一一镇压。

公元515年,元恪因病死去。

相关整本阅读/ebook/85c996d69b89680203d82584.html二、后妃及子女后妃顺皇后于氏皇后高英贵嫔司马显姿充华嫔胡氏,后为太后,即灵皇后贵华王普贤嫔李氏子女子元昌元诩,北魏孝明帝女太原公主。

高中文言文阅读: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年十一,以智勇闻。拜拓设,建牙碛北,与颉利子欲谷设分统铁

高中文言文阅读: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年十一,以智勇闻。拜拓设,建牙碛北,与颉利子欲谷设分统铁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阿史那杜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

年十一,以智勇闻。

拜拓设,建牙碛北,与颉利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仆骨、同罗诸部。

处罗卒,哀毁如礼。

治众十年,无课敛。

或劝厚赋以自奉,答曰:"部落丰余,于我足矣。

"故首领咸爱之。

贞观元年,铁勒、回纥、薛延陀等叛,败欲谷设于马猎山,社尔助击之,弗胜。

明年,将余众西保可汗浮图城。

会颉利灭,西突厥统叶护又死,奚利必咄陆可汗与泥孰争国,社尔引兵袭之,得其半国,有众十余万,乃自号都布可汗。

十年入朝,授左骁卫大将军,处其部于灵州。

诏尚衡阳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典卫屯兵。

十四年,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

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杂彩千段,诏检校北门左屯营,封毕国公。

从征辽东,中流矢,揠去复战,所部奋厉,皆有功。

还,擢兼鸿胪卿。

二十一年,以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讨龟兹。

师次西突厥,击处蜜、处月,败之。

入自焉耆西,兵出不意,龟兹震恐。

进屯碛石,伊州刺史韩威以千骑先进,右骁卫将军曹继叔次之。

至多褐城,其王率众五万拒战。

威阳却,王悉兵逐北,威与继叔合,殊死战,大破之。

社尔因拔都城,王轻骑遁。

留郭孝恪守,自率精骑追蹑,行六百里。

王据大拨换城,婴险自固。

攻凡四十日,入之,擒其王,并下五大城。

遣左卫郎将徇诸酋长,示祸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谕威信,莫不欢服。

刻石纪功而还。

因说于阗王入朝,王献马畜三百饷军,西突厥、焉耆、安国皆争犒师。

孝恪之在军,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遗社尔,社尔不受。

帝闻,曰:"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

"帝崩,请以身殉,卫陵寝,高宗不许。

迁右卫大将军。

永徽六年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治冢象葱山,谥曰元。

(选自《新唐书•阿史那杜尔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B.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C.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D.以交河道行军总管平高昌/诸将咸受赏/以未奉诏/秋毫不敢取/见别诏/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陈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汗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古代匈奴、鲜卑、回纥、突厥、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郭孝恪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郭孝恪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郭孝恪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郭孝恪传原文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

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

"令与徐?守黎阳。

后密败,?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

令与徐?经营武牢已东,所得州县,委以选补。

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

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

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太宗然其计。

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王长先龙门下米之功,皆出诸人之右也。

"历迁贝、赵、江、泾四州刺史,所在有能名。

入为太府少卿,转左骁卫将军。

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

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

初,王师之灭高昌也,制以高昌所虏焉耆生口七百尽还之。

焉耆王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

令孝恪伺其机便,因表请击之。

以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伐焉耆。

孝恪夜袭其城,虏其王龙突骑支。

太宗大悦,玺书劳之曰:"卿破焉耆,虏其伪王,功立威行,深副所委。

但焉耆绝域,地阻天山,恃远凭深,敢怀叛逆。

卿望崇位重,报效情深,远涉沙场,龚行罚罪。

取其坚壁,曾不崇朝;再廓游魂,遂无遗寇。

缅思竭力,必大艰辛。

超险成功,深足嘉尚。

"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

孝恪自留守之,余军分道别进,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

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

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

"孝恪不以为虞。

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

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含答案(2021全国乙卷,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

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解析]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

大唐新语卷二极谏第三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卷二极谏第三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卷二极谏第三原文及翻译武德初,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表,以三事谏。

其一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搜狩,须顺四时。

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献鹞雏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卢牟子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赍。

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

陛下所少,岂此物乎?”其二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其三曰:“太子诸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择。

愿陛下纳选贤才,以为僚友,则克崇磐石,永固维城矣。

”高祖览之,悦,赐帛百匹,遂拜为侍书御史。

高祖即位,以舞胡安叱奴为散骑侍郎。

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按《周礼》,均工乐胥,不得参士伍,虽复才如子野,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代,不改其业。

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乃解朝衣露体而击之。

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生法服而为伶人衣也。

’惟齐高纬封曹妙达为王,授安马钩为开府。

有国家者,俱为殷鉴。

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

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

固非创业规模,贻厥子孙之道。

”高祖竟不能従。

苏长,武德四年王平后,其行台仆射苏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获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

”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従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长对曰:“陛下畋猎,薄废万机,不满十旬,未有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译文卷三·论封建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

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

”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

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

”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

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

”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

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史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

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大方。

思阐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

然命历有赊促之殊,邦家有治乱之异,遐观载籍,论之详矣。

咸云周过其数,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于郡国。

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遵皇王之并建,维城磐石,深根固本,虽王纲弛废,而枝干相持,故使逆节不生,宗祀不绝。

秦氏背师古之训,弃先王之道,践华恃险,罢侯置守,子弟无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忧,故一夫号呼而七庙隳圯。

臣以为自古皇王,君临宇内,莫不受命上玄,册名帝录,缔构遇兴王之运,殷忧属启圣之期。

虽魏武携养之资,汉高徒役之贱,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亦不能去也。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纲,字文纪。

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

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挠辞。

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

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

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

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

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

”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

歆事王浅,有阙必诤。

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翌日,帝悟,引纲升御榻,劳曰:“卿不言,我几滥罚。

”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

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帝怒曰:“卿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

”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纲上书太子曰:“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

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太子览书不怿,所为益纵。

纲悒悒不自赖,固请老,优诏解尚书。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

以足疾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

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

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

明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勇废,文帝切让让:责备B.卿羞朕尚书邪羞:羞辱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幸:希望D.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夺:改变7.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纲为官刚正的一组是()①纲矢死无挠辞②臣请正其罪③陛下不素教④优诏解尚书⑤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⑥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后来太子杨勇被废,面对文帝切责,李纲据理力争,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李元纮,其先滑州人,世居京兆之万年。

元纮少谨厚。

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

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

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

俄转好畤令,迁润州司马,所历咸有声绩。

开元初,三迁万年县令,赋役平允,不严而理。

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

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

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

十三年,户部侍郎杨玚、白知慎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

上令宰臣及公卿以下精择堪为户部者,多有荐元纮者,将授以户部尚书,时执政以其资浅,未宜超授,加中大夫,拜户部侍郎。

元纮因条奏人间利害及时政得失以奏之,上大悦,因赐衣一副、绢二百匹。

明年,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顷之,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水男。

元纮性清俭。

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

时初废京司职田,议者请于关辅置屯,以实仓禀。

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

内地置屯,古所未有,得不补失,或恐未可。

”其议遂止。

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

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二十一年疾瘳,起为太子詹事,旬日而卒。

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译文:李元纮,他的祖先是滑州人,世代居住京兆万年。

李元纮年轻时谨慎忠厚、。

最初任泾州司兵,几次升任雍州司户。

当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夺水碾,公主当时正受宠专权,百官都迎合她的旨意,李元纮却判定水碾应归还僧寺。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1、《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

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

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

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

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

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

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昔诗人云:‘何草不黄?何日不行?’‘小东大东,杼轴其空。

’正谓此也。

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

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

”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

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

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

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

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

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原文及翻译(二)原文: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诸将争功,纷纭不已。

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

及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

玄龄等运筹帷幄,固宜居叔父之先。

”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比闻听受辞论,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

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秋七月,房玄龄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與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互有余责。

”乃上表.谏。

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

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绩可寻,德亦至矣。

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理致太平,善归人主。

为唐宗臣,宜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

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勋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

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简介资料宣武帝元恪人物传记

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简介资料宣武帝元恪人物传记

北魏第⼋任皇帝宣武帝元恪简介资料宣武帝元恪⼈物传记 魏宣武帝元恪,是魏孝⽂帝元宏的第⼆个⼉⼦。

太和七年 (483) 的夏天,元恪出⽣于魏都平城(今⼭西⼤同)。

⼈们传说元恪的母亲⾼夫⼈是在睡梦中与太阳变化的神龙缠绵交感,因⽽孕⽣了元恪这位 “龙种”帝王。

其实元恪以次⼦继承皇位,在早已确定嫡长继承制的北魏帝国,并不是命中注定。

太和⼗⼋年 (494),魏孝⽂帝迁都洛阳。

为使北魏成为可以与殷周齐美的华夏正统王朝,孝⽂帝这位鲜卑族君主,在政治、经济、⽂化、习俗等⽅⾯极⼒推⾏其全盘汉化的主张。

鲜卑族本是游牧于莽莽塞上的马背上的民族,虽然远在孝⽂帝之前,即已不断吸收先进的汉⽂化。

但要使⼀个民族遵循⼀位倾⼼于异族⽂明的君主的个⼈意志,⼏乎是在朝⼣之间,改变其服饰,改变其语⾔,改变其传统的⽣活⽅式,实在不可能是轻⽽易举的事情。

元恪的长兄、做了三年半皇太⼦的元恂就站在反对派的⽴场上。

15岁的元恂,体貌肥⼤,⾯⽬举⽌处处显露出他的鲜卑族的⾎⽓。

他不习惯中原盛暑的酷热,他不喜欢困坐书斋、苦读⽗皇指定的那些记述着殷周秦汉如何统治九州的浩繁书卷。

他认为他们鲜卑族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原,就是因为他们⽣于荒漠,长于马背,勇悍善战。

⽽⽣活⽅式的汉化,必将使鲜卑⼈丧失骁勇的⽓质。

他怀念塞上的原野,他阴谋召集牧马,轻骑重返鲜卑⼈的代北家园。

愤怒的孝⽂帝宣布,废除长⼦元恂的皇太⼦资格。

⼏个⽉后,⼜派⼈给囚禁中的⽆恂送去 “赐死” 的椒酒。

次⼦元恪貌美⽽⽂雅、爱读经史、⼀向温顺,于是被孝⽂帝选定为皇位继承⼈。

太和⼆⼗三年 (499),孝⽂帝死后,16岁的元恪登上皇帝的宝座。

第⼆年改年号为 “景明元年”。

洛阳曾是东汉魏晋历代京都。

发达的中原农业,便利的⽔陆交通,使洛阳的繁荣具备着潜能。

从孝⽂帝迁都以来,五、六年间,洛阳已成为当时北中国最为繁华的都市。

然⽽,依然不能忘怀故⼟的鲜卑旧贵族,在孝⽂帝死后,⼜⼀次萌动重返塞上的欲望。

他们向元恪禀称,孝⽂帝迁都时曾许诺说冬天住在河南新都,夏天则回到代北故乡。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徐恪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徐恪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徐恪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

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

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

及帝即位,又复之。

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

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

所至,抑豪右,祛奸弊。

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

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

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其党密构于帝。

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

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

"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译文: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考取进士。

授官工科给事中。

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

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

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

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

《费穆传》阅读练习

《费穆传》阅读练习

《费穆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穆,字朗兴。

性刚烈,有壮气,颇涉书史,好尚功名。

世宗初,袭男爵。

后除夏州别驾,寻加宁远将军,转泾州平西府长史。

时刺史皇甫集,灵太后之元舅,恃外戚之亲,多为非法。

穆正色匡谏,集亦惮之。

转安定太守,仍为长史。

还朝,拜左军将军,转河阴令,有严明之称。

时蠕蠕主婆罗门自凉州归降,其部众因饥侵掠边邑,诏穆衔命宣慰,便皆款附。

明年复叛,入寇凉州。

除穆辅国将军、假征虏将军、兼尚书左丞、西北道行台,仍为别将,往讨之。

穆至凉州,蠕蠕遁走。

穆谓其所部日:“夷狄兽心,唯利是视,见敌便走,乘虚复出。

今王师来讨,虽畏威逃迹,然军还之后,必来侵暴。

今欲赢师诱致,冀获一战,若不令其破胆,终恐疲于奔命。

”众咸然之。

穆乃简练精骑,伏于山谷,使赢步之众为外营以诱之。

贼骑觇见,谓为信弱,俄而竞至。

穆伏兵奔击,大破之,斩其帅,获生口杂畜甚众。

及六镇反叛,诏穆为别将,隶都督李崇北伐。

都督崔暹失利,崇将班师,会诸将议曰:“朔州是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此处不全,则并、肆危矣。

今欲选诸将一人,留以镇捍。

不知谁堪此任?”众曰:“无过穆者。

”崇乃请为朔州刺史,仍本将军,寻改除云州刺史。

穆招离聚散,颇得人心。

时北境州镇,悉皆沦没,唯穆独据一城,四面抗拒。

久之,援军不至,兼行路阻塞,粮仗俱尽。

穆知势穷,乃弃城南走,投尔朱荣于秀容。

既而诣阙请罪,诏宥之。

萧衍遣将军曹义宗逼荆州,诏穆为使持节、南征将军、都督南征诸军事,大都督以援之。

穆潜军径进,出其不意,至既大破之,生擒义宗送阙。

以功迁卫将军,进封赵平郡开国公,增邑一千户。

迁使持节,加侍中、车骑将军、假仪同三司。

与大将军元天穆东讨邢杲,破平之。

时元颢内逼,庄帝北幸,颢入京师。

穆与天穆既平齐地,回师将击颢。

穆先驱围虎牢,尽锐攻之。

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时年五十三。

庄帝还宫,追赠侍中、司徒公,谥曰武宣。

(节选自《北史•费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B.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C.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D.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爵,爵位名。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尔朱荣》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尔朱荣》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尔朱荣》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尔朱荣》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荣所从胡骑杀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

荣孤疑甚久,武卫将军泛礼固谏。

辛丑,荣奉帝入城。

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

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

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

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

又遣使者循城劳问。

”诏从之。

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

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

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

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

”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御太极殿御:登上。

B.从太原王将士从:使------跟随C.贫者襁负负:背着。

D.死复何损损:减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犹执迁都之议B.生既无益既来之,则安之C.荣乃上书尔朱世隆固谏,乃止D.何关君事,而固执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1)、遣使者巡城劳问(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A、(1)(3)(5)B、(2)(4)(6)C、(1)(2)(3)D、(4)(5)(6)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杀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安国寺记_文言文翻译

安国寺记_文言文翻译

维皇清道光壬午之岁,岁在丁酉,地维东夏,天柱南夷。

粤自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天下大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时也,英雄并起,各霸一方,遂有天下者,皆赖其英豪之才,谋略之深。

及乎汉室之兴,天下一统,礼乐再兴,百姓安居乐业。

然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至隋唐之际,太宗李世民应天顺人,削平群雄,天下复归一统。

而安国寺,即建于斯时也。

安国寺,位于洛阳城西南隅,背依邙山,面临洛水。

寺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钟声悠扬,香烟袅袅。

据传,此寺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

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王殿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安国寺之所以得名,盖因其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洛阳,古称洛邑,为夏、商、周、汉、魏、晋、隋、唐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而安国寺位于洛阳市区,地处要冲,自古以来即为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故而,寺名“安国”,寓意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安国寺内,古树参天,翠竹婆娑,鸟语花香,环境幽静。

寺内僧人,戒律严谨,修行精进,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为世人提供一个清净的修行之地。

寺内游客络绎不绝,有求签问卜者,有烧香拜佛者,有赏景游玩者,各得其所。

安国寺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一处文化名胜。

寺内藏经楼藏书丰富,其中不乏珍本秘籍,为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外,寺内还举办各类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学者前来交流。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历经千年风雨,安国寺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洛阳乃至我国的历史变迁。

今日之安国寺,已成为洛阳乃至全国佛教文化的象征。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安国寺的钟声回荡在洛阳市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古寺的传奇故事。

余观安国寺,古木参天,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实为世间难得之胜景。

想当年,太宗李世民削平群雄,定都洛阳,亦曾在此寺中祈求国泰民安。

今安国寺仍存,实为我国佛教文化之瑰宝。

余不禁感慨万千,遂作《安国寺记》,以记其盛。

【古诗文阅读】《禁浮华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禁浮华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禁浮华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禁浮华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北齐〕文宣帝顷者风俗流宕①,沉竞②日滋。

家存有吉凶,力求胜异。

婚姻火葬之费,车服饮食之华,颤抖③竭岁资,以营④日富。

又奴仆拎金玉,婢妾衣罗绮。

始以创下为奇,后以过前为丽。

上下贵贱,不复等差。

今运属惟崭新⑤,恩蠲⑥往弊,反朴还淳,纳民轨物⑦。

mieu事具立条式,并使俭而TNUMBERE3QPHSU⑧。

(选自《北齐书文宣帝纪》)【注解】①顷者:近来。

流宕:这里指放荡,不受约束。

②沉竞:争名夺利。

③动:这里指常常。

④营:这里指寻求。

⑤运:时运,天命。

惟新:更新。

古人把国家建立说成是禀受天命。

这句是说北齐国新建立。

⑥蠲(juān):除去,免去。

⑦纳民:使臣民有约束。

轨物:使事物规范化。

⑧中:相对较低,适当。

【译文】近来世风民俗放纵而不受限制,争名夺利(的风气)日益增长。

家里一存有团圆或后事,一定必须(筹办得)美妙出众。

婚姻火葬的花销,车子礼服饮食的豪华,常常就是耗尽一的财物,去寻求一天的富裕。

甚至奴仆(都)配戴黄金珠玉,侍女(都)穿著绫罗绸缎。

已经开始的人以初次发生为新奇,后来的人以少于前人为华丽。

地位多寡,风流富贵,不再存有什么等级差别。

现在我国东关,欲除去以往的弊端,重归于质朴淳正,并使臣民存有约束,并使事物规范化。

可以根据事实状况(去)具体内容签定条文法规,并使(人们)简朴(一些)而适当。

【演练】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顷者风俗流宕,浮竞日滋竞:比赛b.动竭岁资,以营日富营:经营c.上下贵贱,无复等差等:等级d.今运属惟崭新,恩蠲往弊运:气数,命运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顷者风俗流宕②今者项庄拔刀歌舞,其意常在沛公也b.①车服饮食之华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①动竭岁资,以营日富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①后以过前为丽②吾属今为之虏矣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武帝元恪的为政举措扩建新都喜好佛法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母文昭皇后高照容,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499年—515年在位。

太和七年(483年),元恪出生于平城宫。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为皇太子。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

延昌四年(515年),元恪去世,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为政举措
政治
宣武帝即位后,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建新都洛阳。

拒绝鲜卑族遗老们雨返故里的建议,巩固了孝文帝的改革。

随后,宣武帝趁南朝正处于齐末帝萧宝卷的昏暴统治下,于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南伐。

战事直到永平元年(508年)才告结束。

此时,北魏已经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

宣武帝踌躇满志,回身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的内政中。

但此时北魏已经出现贪官污吏这些蛀虫。

顾命大臣、宣武帝的叔父元禧昏庸无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盐铁产业。

另一辅政亲王元详,则大搞“官倒”生意。

上行下效,加上宣武帝没有及时严惩,使得朝廷上贪污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到宣武帝统治的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廷更加腐败。

出身卑微的高肇对皇族亲王们满怀嫉恨,利用外甥皇帝的宠幸,逼杀了北海王元详。

又将诸亲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京兆王元愉不满,遂起兵谋反,在信都宣布即位,不久被宣武帝派大兵镇压。

随后高肇又诬陷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谋反,宣武帝于是下旨赐毒酒给元勰,逼他自杀。

到宣武帝统治末年,人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宣武帝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将这些起义一一镇压。

宗教
宣武帝非常喜好佛法,每年常常在宫中,亲自讲论佛经,广召僧众,辩明义旨。

僧人将这些活动记载在册,撰写了《内起居》。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宣武帝如此的崇拜佛教,使得下面的官员、百姓也都更加笃信佛教。

到了宣武帝的延昌年间(512年—515年),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庙,共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徒更是不计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