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日益增多,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资源越来越有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保护城市绿地和自然环境,构建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北京市城市规划协调性和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为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北京市环城游憩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探讨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等领域中的相应问题。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环城游憩带的概况和发展历程。
(2)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
(3)环城游憩带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4)北京市城市规划和环城游憩带的协调性研究。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环城游憩带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补足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
(2)实地调研法:对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的实地调研,以获取生态环境、社会人口、经济状况等方面资料。
(3)模型模拟法:应用模型模拟技术,研究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类型、空间布局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4)其他方法: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三、研究结果和预期成果1. 研究结果(1)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分析,进一步明确北京市城市规划和环城游憩带的协调性问题。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化分析,可以为环城游憩带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等领域的相应问题的分析,可以为环城游憩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2. 预期成果(1)本研究可以为北京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参考。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Vol.21 No.6Jun.,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6-0585-08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冯维波1,2(1.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重庆400045;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摘要:首先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结构、演化、评价、规划设计与游憩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重点领域;中国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游憩、城市游憩空间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游憩”主要是指居民在城市附近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也是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游憩者(本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游憩设施一般是政府无偿投资的,具有非盈利性。
而“旅游”则是指游客(包括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的出游活动,旅游设施一般是由开发商投资的,具有明显的盈利性。
当然游憩设施有时也供游客使用。
关于“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秦学[1]的观点,即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表现为游憩景观。
但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城市游憩空间的内涵,笔者认为,它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前者是外在表象和载体,后者是内在机制和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和过程。
因此,本文基于这种理解,通过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的评述,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希望推动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史。
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
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引言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民的休闲娱乐、健康锻炼、社交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著。
对城市公园游憩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公园的使用情况,为提升公园功能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园游憩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北京海淀公园概述北京海淀公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是北京市最大的公园之一。
公园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是海淀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公园四周环绕着高层住宅区,交通便利,十分适合居民进行户外活动。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为了了解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我们选择了问卷调查和观察两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1. 问卷调查我们在海淀公园内随机抽取了50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了游客的基本情况、到访目的和频率、喜欢的活动内容、对公园环境的评价等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游客选择来海淀公园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其中健身、散步和观赏花卉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内容。
此外,游客对于公园环境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于公园的卫生状况和管理服务有一定的不满意度。
2. 观察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对海淀公园游客的行为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我们在公园内不同区域设立观察点,观察游客的活动内容、时间分布、社交行为等情况。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公园内的游客活动主要集中在花坛、草坪和健身设施等区域。
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喜好也有所不同,年轻人更倾向于健身和打球,老年人更喜欢散步和休闲。
三、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因素。
1. 人口特征我们发现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人口特征对于游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年龄较轻的游客更偏爱活动性较强的项目,而年龄较大的游客更倾向于休闲和社交。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
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
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
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
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
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
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北京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4A
怀柔区 怀北镇大水峪水库管理处 40.459546
70 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 4A
怀柔区
九渡河镇西水峪村
40.418252
71
司马台长城景区
4A
密云区
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
40.660442
72
黑龙潭旅游区
4A
密云区
石城镇大关桥
40.559149
73
桃源仙谷自然风景区
4A
密云区
石城镇南石城村
40.550312
经度 116.293988 116.160495 116.127199 116.358986 116.232484 116.308106 116.196828 116.192588 116.215349 116.03762 116.093809 115.78105 115.952929
4A
北京市A级景区
经度 115.940343 115.606468 115.706057 116.748887 116.683709 116.698953 116.80496 116.078663 116.368551 116.406274 116.441037 116.379211 116.335109
4A
北京市A级景区
景区申报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景区名称、范围、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及发展状 况等。通过审核的景区,进入景观评估程序,未通过审核的景区,一年后方可再次申请重审 。
(二)景观价值评价。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建由相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评 议组,听取申报景区的陈述,采取差额投票方式,对景区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景区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辐射力等。 通过景观评价的景区,进入现场检查环节,未通过景观评价的景区,两年后方可再次申请重 审。
城市游憩空间
城市游憩空间1、三个宪章:从历史上看,包括游憩空间在内的城市空间整合的内涵经历了功能组合(《雅典宪章》,1933)——人文综合(《马丘比丘宪章》,1977)——有机整合(《北京宪章》,1999)这三个发展阶段。
2、21世纪是一个休闲时代,其主要特征:1.经济休闲化,即指经济发展不再主要依靠简单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因素,而是越来越依赖人们的休闲消费观念、休闲消费行为和休闲消费支出2.文化休闲,主要表现在文学娱乐化、影视作品通俗化以及艺术表演大众化等几方面3.消费脱物化,指人们的休闲消费行为开始脱离具体的物质产品的限制,而转向注重精神内涵的享受4.生活娱乐化,娱乐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活动都能使人得到愉悦和幸福5.活动虚拟化,指人们借助电脑网络构筑了一个无穷大的虚拟休闲娱乐空间6.运动极限化,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在心理和生理上尝试体验极限活动带来的刺激和感受。
3、休闲的内容:休闲的主体(人);休闲的时间;休闲的场所;休闲的活动。
(休闲本质:自主性、自由性、参与性、消遣性和健身性)4、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开放空间是以城市空间中底面的那一部分由实体所围合的空间。
(分为城市人工开放空间、城市自然开放空间)5、城市公共空间概念:指城市公共产权空间,即属于公共所有或者公共价值领域的那一部分城市空间,是一种公共物品。
6、城市游憩空间概念:指在城市或城市近郊能够进行游憩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它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复杂系统。
7、国外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指标法、系统层次法、空间均衡法、需求导向法8、城市空间复杂性主要体现: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构成要素之间关系复杂性、环境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运行机制的复杂性9、城市空间结构大致存在以下三个尺度的空间状态:1、建成区空间,它是在市区范围内由各种活动功能连接成的具有内在差异性的一种地域结构,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实体,也是城市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核心,它的演化和发展最能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和趋势2、都市区空间,包括建成区、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及城市边缘的乡村等,它反映了城市生长和可能的演化方向。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游憩区与旅游景点城市绿地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绿地,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游憩区与旅游景点,并详细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一、游憩区游憩区是城市绿地中的一种分类,它主要用于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
游憩区的设计和规划应兼顾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既要保留自然景观,也要提供各类娱乐设施。
以下是对游憩区的一些标准和要求:1. 环境质量游憩区应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控制等。
合理的植被覆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此外,游憩区还应该设立垃圾分类回收设施,保持整洁和环保。
2. 娱乐设施为了吸引人们在游憩区度过休闲时光,这些区域应提供各类娱乐设施,如游泳池、运动场地、露天剧场和烧烤区等。
这些设施的设计和布局应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3. 绿色交通为了减少汽车交通对游憩区的影响,规划者应考虑步行和骑行交通的便利性。
合理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和停车位,以方便居民前往游憩区。
二、旅游景点旅游景点是城市绿地中另一种重要的分类,它们主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文化。
以下是对旅游景点的一些标准和要求:1. 文化遗产和景观旅游景点应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以吸引游客。
这些景点可以是历史建筑、博物馆、公园或名胜风景区等。
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和景观,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进行修复和保养工作。
2. 旅游设施和服务旅游景点要提供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导览服务、停车场、餐饮和住宿设施等。
同时,游客的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设置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
3. 宣传推广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旅游景点的宣传推广工作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景点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旅游指南和旅行社等渠道进行宣传。
北京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北京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心圈层:北京的中心圈层主要包括故宫、天安门广场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商业设施,以及大量的人口和交通流量。
2. 功能圈层:从中心圈层向外,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
例如,第一圈层以政务功能为主,包括国家政府机关、重要的外交机构等;第二圈层则以商业功能为主,包括CBD、金融街等;第三圈层则以居住功能为主,是大量居民的居住区。
3. 交通圈层:在功能圈层的基础上,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还表现为明显的交通圈层。
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都集中在中心圈层和第一圈层,随着离中心圈层的距离增加,交通设施逐渐减少,交通压力也相应减小。
4. 生态圈层:在城市的边缘,北京设置了生态圈层,这个圈层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
这个圈层内主要是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北京的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表现为中心圈层的密集、功能圈层的分化和边缘圈层的生态保护。
这种结构特点既保证了城市的高效运行,又兼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城游憩带
环城市游憩带(2007-04-16 19:16:49)转载刍议城市旅游的环城游憩带问题一、研究背景城市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集散地和目的地,城市旅游现在也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体。
统计表明,在2003年我国的174. 06亿美元的入境旅游创汇中, 22 个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创汇达到110.114亿美元,占据全国旅游创汇总量的63%以上[i]。
另有研究表明,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
现代的城市功能,除了以往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居住、工作、与交通外,作为城市旅游研究的一部分的城市的游憩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城市旅游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在空间上依托城市作为载体, 在内容上是以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城市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基本功能所提供的服务为主体,兼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一种旅游形式,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有些学者认为,研究城市旅游一方面要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
另一方面还要将城市作为旅游的一个客源地来研究。
卢玲认为城市旅游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旅游的特征之一是城市旅游内涵扩大。
城市旅游的内涵在不断外延,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农家乐”、“渔家乐”和“民俗游”等, 按其性质应列入乡村旅游或民俗旅游, 但是现在不少城市将其纳入旅游体系内, 成为城市旅游的组成部分。
这些景观大多居于城市近郊, 有人称之为“都市休闲”[ii]。
通过对以上学者观点的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休闲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应成为现代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张岩就认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这是城市发展的必需,也是城市扩展的过渡和衔接。
很多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现城市空心化,从城市结合部到郊区形成环城市旅游度假带。
所以,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发展,也是城市特色的发扬,通过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可以进一步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使城市旅游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条件,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方向[iii]。
环城游憩带的研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休闲度假活动的逐步普及化,城郊休闲小城镇应运而生。
与给知名风景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旅游小城镇和旅游古镇不同,城郊休闲小城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讲,城郊休闲小城镇还只是具备了初步的雏形,发展还很不成熟;但是可以预见,这类小城镇不仅将成为旅游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有望成为旅游小城镇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类型。
一、研究背景(一)城郊范围的界定城郊学术化的表述就是城市边缘区。
目前,学术界通过城市边缘带、城市蔓延区、城乡接合部、城市阴影区、城乡交错带等方式来描述城市边缘区。
按照鲁斯坦的研究,城市区域被分为五个部分:城市中心区(城市核心建成区)、内边缘带(靠近城市中心区,绝大多数土地已用于城市建设或已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外边缘带(农村土地利用的特征明显,但城市影响已经渗入,在公路边分布着独立的住宅、商业网点等等)、城市影响区(自然景观受城市的影响小,但已有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存在,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影响)、农村腹地(可以发现一些城市影响,如非农业人口建立的第二家园,基本上全为农业用地)。
因此大体上看,城郊对应的是城市内边缘带、外边缘带、城市影响区和距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农村腹地。
从城郊休闲小城镇的角度看,城郊的范围是小城镇内存在一定休闲经济的区域,从空间维度看,这些区域可能集中在空间距离与城市中心区150公里以内的地域内,从时间维度看,这些区域一般在车程2个小时以内。
同时,在这些区域内存在一定的休闲经济活动,这些休闲经济活动可能在小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区内,也可能在人口相对分散的乡村内。
而从行政划分看,这些城郊休闲小城镇虽然多数隶属于其所在的城市,但是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出发,隶属于某一城市的休闲小城镇可能会以另一城市为主要客源市场。
比如,河北省的某些休闲小城镇因为距离北京市的距离较近,实际上是以北京市民为主要客源,而不是以其省会石家庄市为潜在客源市场。
此外,在实际分析中,城郊范围还要取决于当地中心城市的旅游消费的辐射力。
北京市森林公园游憩带空间特征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204~208Journal o f No rthw est F or est ry U niversit y北京市森林公园游憩带空间特征分析收稿日期:2010 11 16 修回日期:2011 01 26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建设项目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质量升级关键技术研究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CXYBL2008 2010);北京市科技计划 北京宜居城市绿化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Z0006066000071)作者简介:卞斐,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林业。
*通讯作者:刘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研究。
E m ail:lyong@ 。
卞 斐,刘 勇*,马履一,贾黎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对北京市37个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回转半径、离散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北京市森林公园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发展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6个行政区,空间离散指数0.544,平均距城中心距离45.9km ,标准距离为52.1km 。
北京市森林公园与国道、高速公路关系密切。
北京市森林公园数量随着时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近10a 呈现加速增长。
北京市森林游憩带可以分为中心城区游憩带、近郊游憩带和远郊游憩带,不同的游憩带之间具有重叠现象,森林公园空间布局能够方便市内居民和游客的旅游。
建议今后北京市森林公园建设重点转向森林公园内部的建设,北京市东南区是新建森林公园或郊野公园的重点区域。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森林公园;空间结构;旅游;森林公园游憩带中图分类号:T U98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7461(2011)03 0204 05Analysi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 ics in the Recreational Belt of Forest Parks A round BeijingBIAN Fei,LIU Yong,MA Lv yi,JIA Li ming(Forestry Colleg e,Be ij ing Forestry Univ ersity ,Be ij ing 100083,Ch ina)Abstract: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 istics and dynamic developm ent mo del of forest par ks in Beijing w ere discussed based o n the data co llected from 37forest parks in Beijing.Radius of gyr ation,deg ree o f dispersion of the parks w ere calculated.The parks w ere m ainly distributed in 6districts.The deg ree of disper sion w as 0.544.T he average distance fr om the city center w as 45.9km and the standard distance w as 52.1km.T her e ex iste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 een parks and highw ays.T he number of the forest parks in creased g radually,especially in recent 10year s.Beijing forest recreational bel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city center r ecreational belt,subur ban recreational belt and the ex urb recreational belt.The overlapping phenom enon w as found among different belts.Fro m all o f the abo ve distr ibution,the southeast distr ict of Beijing w as the key area for the dev elo pm ent of new forest parks.Key words:recreatio nal belt around city;fo rest park;spatial structure;tourism;recr eational belt of fo rest park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都市居民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加,人们需要利用短暂的周末或节假日来放松自己。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21 年 6 00 月地来自理 学 报 ACT A GEO GRAPH I CA S NI I CA
V_ .5. O6 0 6 N . 1
J e. 01 un 2 0
北京市郊 区游憩空 间分布规律
王润 , 家 陈 田 田 江 刘 明, 大 ,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京 10 0 ; . 北 0 1 1 2 中国科 学院研究 生院 , 北京 10 4 ) 009
研 究。在前期研究 的基础上 ,结合 网络 、文 献、调研收集数据 ,将游憩空 间按照功 能划分 为 3 类 :公共游 憩空间 、商业 游憩空 间与附属游憩 空间 ;将不 同功能 、不 同经营主体 与不 同土地 利用 的游憩 空间组织起来 ,从 而建 立北京郊 区游 憩空间采样数据库 ,采用 GI 空 间分析 的技术 S 手 段得 出结论 。研究发现 ,北京郊 区各 类游憩空 间布局具有 空间分异规律 。公共游憩 空间 中 风 景名胜 区分 布在远郊 的山区 ;城市公 园与城市形 态相关 ;郊 野公园属 于政 策导 向型的游憩 空 间 ,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 了资源本底条件 造成 的游 憩空间不均 匀分布 。商业 游憩空 间呈 现产 品的空间分异 ,并 与交通 、水 系条件密切 相关 ;乡村游憩设施依 托于大型景 区 ,并与农业 传 统相关 。北京郊 区的游憩 空间已经初步具 备网络结 构并 向纵深发 展 ,出现 了产业 集 中区。最
7 57 4 4 — 5 页
地 理 学 报
6 卷 5
较 正 式 的分 区方法 ;1 6 9 2年 , 国户外 游 憩资 源评 价委 员 会 ( rR )提 出 了一 种 六分 系 美 OR t e 统 豫 18 年 ,美 国林业 局 制定 了游 憩机 会谱 的六 分 法 ,是 E前较 为 常用 的旅 游空 间模 式 92 。 t
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_杭州案例研究
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吴必虎,伍佳,党宁(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LOCALRESIDENTS'RECREATIONPREFERENCEAROUNDURBANAREAINATOURISMCITY———ACaseStudyinHangZhouMunicipalityWUBi-hu,WUJia,DANGNing(TheCenterforRecreationandTourismResearch,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Abstract:Asoneofthetraditionaltourismcities,HangZhoureceivesmoreandmoretourists,especiallyinthe"Goldenweeks".WhenthetouristsandlocalresidentstravelorrecreateinthesameparksaroundWestLakeorotherdestinationsinnerthecity,theyallfeelthelimitationoftheenvironmentalcapacity,whichre-sultsinaconflictbetweentouristsandthecitizens.Atthesametime,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aroundthedowntownofHangZhouisdevelopingfasttheseyears.WeekendrecreationmarketputsmoreandmoreinterestsintheReBAMunderthedistanceeffect.Facingthesitua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factorswhichaffectrecreationchoicebehaviors,putsforwardaResidents'RecreationChoiceActionModel,andfocusesonthebehaviorsoftheHangZhoulocalresidents.BasedonaquestionnairesurveyonHangZhoulocalresidents'recreationstatus,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irrecreationchoicebehaviorsanddestinationpreferencethrougheconometricapproaches.Fourhundredandfiftyquestionnaireswerereceivedrespectivelyfromsixinnerdistricts(ShangCheng,XiaCheng,XiHu,GongShu,JiangGan,BinJiang)ofHangZhouduringthe"May1stGoldenWeek"in2005.Dataaboutdestinationchoicebehavioroftherespondentsinthesixdistrictswerecollectedanddealtwithcomputer-aidedtechniques.Thebehaviorcharacteristicsandspatialdistributionofthecitizens'recreationchoiceareillustratedunderdifferentsitua-tionsandconstraints.ResidentspreferReBAMtoinnerrecreationsitesinholidays,butresidentsaremorein-terestedinnaturalresourcesatweekends;Residents'recreationfrequenciesshowathree-leveldistributionac-cordingtodistance;Withthelimitationof"outandhomeinoneday",theresidentstendtochoosethedesti-nationsnearthegatewayintheirborough,whenthelimitationcomesto"twodays",people'schoicesappearthe"anti-attenuation"phenomenon.Price,transportationandinformationarethethreemainaspectsthatin-fluencepeople'srecreationpreference.Keywords:ReBAM;recreationpreference;tourismcity;localresidents;HangZhouMunicipality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2-0027-05提要:杭州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市区内外都有大量的游憩用地。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收稿日期:2003207209;修订日期:2003212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1036) 作者简介:苏平(19722),男,新疆库尔勒人,硕士。
曾多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现在深圳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工作。
通讯作者:吴必虎(19622),博导,教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苏 平,党 宁,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以外14个区县中的2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地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9种类型,根据北京市情况可归并为4类;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话调查等技术手段,将四类23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分别进行了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关 键 词: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空间结构;北京中图分类号:F592199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4)03204032081 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出游流量更为集中。
2002年“十一”期间,北京市民在京旅游为381万人次,同比增长518%,旅游收入3414亿元[1],周边区县成为市民假日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这种城市近郊出游现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业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早有研究。
一些旅游研究将城市周边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早在1987年,Stephen L 1J 1Smith 就在其《区域旅游资源分析》一文中,在国家尺度上将旅游划分出城市旅游、户外游憩、度假/划船、城市边缘旅游4个类型[2]。
北京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研究.
养生山吧——怀柔山吧
32
生态渔村
发展特点: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 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 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 闲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 发展典型:密云渔乐圈。渔乐圈以国家生态县建 设为基础,密云县以清水河、安达木河、汤河三 河为线、雾灵湖、沙场水库、穆家峪碱厂为区, 结合区域内山水景观,打造“三区”“三线”生 态渔村,突出吃鱼、钓鱼、赏鱼、养鱼功能,丰 富渔文化内函。
19
3.2 民俗旅游村
截止2009年年底,全市共有13个区县的 344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工作,其中市级 民俗旅游村167个,占现有民俗村的49%;民 俗旅游户已发展到2万余户,从事民俗旅游 接待服务的人员约6万余人。 北京市郊区民俗村依托资源类型包括两 种一是大型旅游景区的民俗村,一是民俗村 自由旅游要素。
7
自发发展阶段(98年以前)
主要特点: 一是旅游形式以郊区农村风光、学生郊游 和农家乐为主; 二是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 三是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 善; 四是尚未出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 准和制度,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8
数量扩张阶段(1999年—2002年)
主要内容:“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 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 主要特点: 一是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 三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 四是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
20
大型旅游景区的民俗村
借助景区的知名度和良好的旅游设施来进行自 我发展。形成了“观在景区,吃住在民俗村” 发展模式。 房山区十渡镇九渡民俗村就属于此类型。该村 位于十渡风光旅游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旁,游客 在这里既可以领略到十渡美丽的风光,可以在 拒马河边戏水,也可以体察风土人情,品尝到 农家风味的饭菜。
环城游憩带
环城游憩带(ReBA W):发生在大城市的效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
RBD(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ses Distriot):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第一章: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和社会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历史的承继性,文化的差异性,社会的创新性。
3、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的定向性,旅游资源的可创新性。
4、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之间的密切关系?1)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旅游资源质量影响旅游业发展水平。
3)旅游资源影响旅游业的产业结构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1、分类的依据:成因、属性、功能、时间、其他。
总共五点。
2、旅游资源分类的层次,包括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
请参照书本14-15页分类表图。
第三章:旅游资源的调查1、旅游资源调查: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旅游资源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与资料,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旅游经营管理者提供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第四章:旅游资源的评价1、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评价包括哪些?1)旅游资源的独特性,2)旅游资源的功能性。
3)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
4)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5)旅游资源承载容量。
旅游资源承载容量又称旅游资源承载力和饱和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能够容纳的旅游者人数和活动量,这样的接待人数和活动量既不会破坏旅游资源也不会影响旅游者的人个体验。
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特征及结构
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特征及结构河道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生态与景观资源,其亲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特征为营造良好的游憩空间提供了基础条件。
本文在论述城市河道特征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点、线、面的结构构成,以促成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优化布局。
一、基本概念游憩游憩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为恢复更新,其概念最早出现在《雅典宪章》中,一般是指人们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使人恢复脑力和体力,摆脱工作的疲乏单调并获得愉悦感的所有行为的总称。
学者吴承照认为,游憩是非强制性的,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一种状态、过程和体验。
这种活动具有多样性的形式,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载体才能进行,并呈现出多元共融性的行为。
黄羊山认为,发生在居住地、没有旅行、只有游玩、耗时一般在12小时以内,有一定的花费但不多,且消费地和收入来源地相同的活动,统称为游憩。
俞晟指出,游憩是人们离开居所所进行的休闲活动,所以它是休闲的一部分。
游憩空间游憩空间,泛指人类进行上述休闲活动的场所。
在城市中,这种游憩空间由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共同构成,人可以进入其中进行休养、散步、交往、购物、观光、旅游、锻炼等多种休闲活动。
学者马惠娣在对游憩和游憩空间中英文名字的渊源进行考证后认为,要创造就要有休闲生活,就要有游戏,要有适当的游憩活动,要为活动者提供合适的空间场所。
可见,创造城市中高品质的游憩空间,能满足人们休闲的天性,使人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促成了城市美好景观风貌的形成。
城市河道作为现代城市中重要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其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空间结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其景观布局的合理性和游憩功能的发挥。
二、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特征城市河道的游憩空间,能使休闲者产生亲近自然、亲近水的空间愉悦感,其多样的生态环境除了能帮人们缓解压力,还能让人们通过水、陆等各种参与方式,产生各种自发的休闲活动。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
否会采取行动避开拥挤时”,76%的游客选择“是”, 可见“游客密度”对游憩体验的影响较大,应作为游 憩环境的分类分级指标。 2.2 游憩环境分类指标的确定
当前中国的旅游分类多为资源导向模式,即根 据资源类型和风景质量来划分,而很少考虑游客体 验和游客需求,游憩机会谱的分类分级理念是基于 游客需求出发,本研究在广泛调查游客需求和偏好 的基础上,结合森林游憩机会谱游憩环境的三大属 性和美国林务局的分类指标,提出北京森林游憩环 境分类的相关指标。
第 30 卷 第 6 期 2011 年 06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30, No.6 June, 2011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
肖随丽, 贾黎明, 汪 平, 李江婧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 要:20 世纪中叶,到森林中休闲游憩的人数剧增,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美国 林务局的管理者和专家发展了游憩机会谱(ROS)理念和管理框架,其主要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指标对游憩区进行分类分级,编制游憩机会清单,对资源进行清查、规划和管理。本文 在介绍 ROS 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民森林游憩的需求特征和森林游憩区当前的管理体制和开发利用现状,筛 选出“自然程度”、“偏远程度”、“游客密度”和“管理强度”4 个评价指标,分析提出了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将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区分为城郊开发区域、城郊自然区域、乡村开发区域、乡村自然区域和半原始区域五个游 憩机会等级,并结合目前的北京市游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现状,用 GIS 作图直观展示了各游憩机会的分布,分析比 较了各游憩机会的供需状况,为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 键 词:游憩机会谱;森林旅游;游憩承载力;旅游资源分类;北京城郊山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207209;修订日期:2003212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1036) 作者简介:苏平(19722),男,新疆库尔勒人,硕士。
曾多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现在深圳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工作。
通讯作者:吴必虎(19622),博导,教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苏 平,党 宁,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以外14个区县中的2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地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9种类型,根据北京市情况可归并为4类;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话调查等技术手段,将四类23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分别进行了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关 键 词: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空间结构;北京中图分类号:F592199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4)03204032081 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出游流量更为集中。
2002年“十一”期间,北京市民在京旅游为381万人次,同比增长518%,旅游收入3414亿元[1],周边区县成为市民假日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这种城市近郊出游现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业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早有研究。
一些旅游研究将城市周边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早在1987年,Stephen L 1J 1Smith 就在其《区域旅游资源分析》一文中,在国家尺度上将旅游划分出城市旅游、户外游憩、度假/划船、城市边缘旅游4个类型[2]。
1993年,David B 1Weaver 根据旅游活动随距离衰减的现象,将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划分为专业旅游带、中心商务区、地方邻里区(local neighborhoods )、胜地带(re 2sort strip )和乡村外围(rural periphery )5个带[3],显示出旅游研究者对城市周边旅游的特别关注。
Donald G etz [4]、Randell A 1Smith 与John D 1Lesure 1[5]、Scott 2D 1[6]等人的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周边旅游的特征。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城市周边旅游研究逐步出现[7214]。
1999年,吴必虎等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 )理论,对城市周边旅游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并初步建立起规范研究的框架[15,16]。
该理论将发生于第23卷 第3期2004年5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Vol 123,No 13May ,2004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目的地,一起称为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ReBAM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
一些学者探讨了环城游憩带内旅游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如沙润、吴江认为,城乡交错带内,近城区可以选用或借鉴风景名胜区模式,近郊和远郊区宜选用森林公园模式[17];符全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5种模式,即风景名胜区、主题公园、观光农业园、度假区和森林公园模式[18]。
肖胜和从空间角度提出郊野公园、户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农业旅游区的郊野旅游开发层次,并提出旅游杜能圈的概念[19]。
王云才对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作了11大类30个景观类型划分[20]。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地揭示了城市周边旅游地分布的规律,但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已有研究在定量方面尚待深入。
为了进一步揭示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分布的关系,作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采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等方法对北京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其空间规律进行研究,希望能以此为案例定量地分析城市周边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
2 研究方法211 数据搜集以北京市旅游局提供的《北京周边旅游景点纵览》、《北京市旅游局1998年景点综合统计表》为基础,参考一些景点宣传材料,得到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以外14个区县中的2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
为了确定各景点的现状、类型、准确位置等方面的数据,对超过四分之三的景点进行了电话调查核实。
212 空间测量根据1998、1999、2000年的北京市旅游地图,对照北京市旅游景点介绍材料及部分区县旅游地图、景点介绍,确定235处旅游地的分布位置。
对部分缺乏图件资料或图件标注有出入、文字记述不详尽的旅游地,采用电话调查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方位,并标示在地图中。
为了比较各旅游地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变化关系,引入旅游地城市中心距离的概念,将北京市周边旅游地分布图导入AutoCAD 软件,并调整图幅大小至与原地图的比例尺相同,利用软件中的距离工具测量各旅游地与北京城市中心的距离。
213 计量方法采用回转半径法、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等计量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21311 平均城市中心距离 将旅游地与城市中心点的距离定义为城市中心距离,用字母d 表示。
在研究以前作为北京市中心对同一类型的所有旅游地,分别测量其d 值,并求出该类型旅游地距离城市中心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即为该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其数学表达式如下:d =Σdn(1)其中,n 表示旅游地数量。
21312 回转半径法与空间分布曲线 回转半径法即以中心点为圆心作圆,不断变化半径尺度,观察要素点在不同半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进而发现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
在404 地 理 研 究23卷回转半径法数据的基础上,以距离为横坐标,以某一距离上旅游地数量占该类型旅游地数量的百分比为纵坐标,利用Excel 软件做出旅游地数量与空间距离对应的空间分布曲线图。
借此比较不同类型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21313 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受距离条件约束的强度不同。
我们利用SPSS 软件计算标准差和平均值的比值,以此来衡量旅游地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或者说旅游地空间离散程度,称为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用a 表示。
其数学表达式为:a =S d(2)其中,S 、d 分别为某类型旅游地的标准差及平均城市中心距离。
3 北京周边旅游地类型划分对旅游地分类较早的方法是两分法和三分法,均以吸引物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两分法将旅游地划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三分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型(或人造型)。
随着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仅仅根据旅游地吸引物属性进行的类型划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21]。
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新方法不仅考虑了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属性,同时也考虑了旅游活动的性质。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特征,本研究采用旅游地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属性交叉组合的复合分类法确定北京市周边旅游地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空间分布的规律。
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可以将旅游地划分为自然旅游地、人文旅游地和人造旅游地三类;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又可以将旅游地划分为观光旅游地、游戏娱乐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
上述两个分类体系交叉组合,得到9种旅游地的理论类型,即:自然观光旅游地、自然娱乐旅游地、自然运动休闲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文娱乐旅游地、人文休闲旅游地、人造观光旅游地、人造娱乐旅游地、人造运动休闲旅游地。
将上述9种旅游地类型与北京市旅游地相比较,发现其中有几类旅游地数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可以归并到其他类型中,如将自然娱乐旅游地归并到自然观光旅游地,将人造观光旅游地归并到人文观光旅游地,将人文娱乐旅游地、人造娱乐旅游地合并为人工娱乐旅游地;有些类型的旅游地,其旅游活动性质对旅游地类型具有主导作用,旅游资源的属性已经不构成旅游地类型划分的标准,如三个运动休闲型旅游地可归为一类。
根据北京周边旅游地实际状况,对上述9种旅游地类型进行调整,归并为4种类型:自然观光旅游地:包括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田园山村等;人文观光旅游地: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古建园林、科技文化艺术博物馆等;人工娱乐旅游地:包括游乐场、主题公园等;运动休闲旅游地:包括运动场馆、度假村、会议中心等。
这一分类与吴必虎等在对上海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研究中对上海周边旅游地的分类基本相同[16]。
采用上述分类方法,对北京市周边235个旅游地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
各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见图1。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周边区县的四种旅游地类型中,自然观光旅游地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数量最少的是人工娱乐旅游地。
这是因为北京市周边地区多山,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体的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并且旅游开发投入少、游客规模的门槛值小,因而自然观光类型旅游地数量较多;而人工娱乐旅游地具有大投入、高消费的特点,需要较大规模的游 3期苏 平等: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405客量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也更高。
表1 北京周边区县旅游地统计表T ab 11 Statistics for attractions inner B eijing or around区县人文观光旅游地自然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合计朝阳区50409丰台区601310石景山区315312海淀区1273224门头沟区6100521房山区5160930昌平区8105225顺义区10179通州区20046大兴县11316平谷县0110213怀柔县2162222密云县1202124延庆县7103424合计591022945235 资料来源:《北京旅游景点纵览》,北京市旅游局统计处1998年景点统计表。
图1 北京周边不同类型旅游地空间分布图Fig 1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ttraction categories inner Beijing or around表2 北京市周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统计特征T ab 12 Metrological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attraction C ategories inner B eijing or around旅游地类型平均城市中心距离(km )空间离散指数人文观光旅游地3519001680自然观光旅游地6416701324人工娱乐旅游地3117701643运动休闲旅游地4713201517 资料来源:作者应用SPSS 软件自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