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建高塔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6 建高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塔的设计与建造,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找到最佳的建塔方案。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各种科学概念和实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建筑原理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建塔问题,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塔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建塔的基本原理,能够独立设计和建造一座稳定的高塔。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建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建塔的规律。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建塔任务。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材料和工具,如积木、纸杯、牙签等。

2.划分工作区域,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为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中国的塔、埃及的塔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塔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任务:设计和建造一座稳定的高塔。

同时,简要讲解建塔的基本原理,如稳定性、结构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长负责团队成员共同设计一座高塔。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开始动手搭建高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并能解释高塔倒塌的原因。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在建构高塔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稳定性这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性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

2.难点:学生能解释高塔倒塌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建造出稳定的高塔。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借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并观察高塔的稳定性。

3.讨论: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讨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

4.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高塔倒塌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稳定性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5.优化: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重新建造高塔。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关系的理解。

7.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塔的基本结构以及稳定性原理。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但搭建高塔的实践经验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学会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搭建稳定的高塔,掌握吸管塔的基本结构。

2.难点: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创新高塔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吸管:若干根,长度适中。

2.剪刀:用于剪裁吸管。

3.胶带:用于固定吸管。

4.辅导书、PPT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塔的基本结构吗?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结构?”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吸管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吸管塔的结构,思考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塔的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建高塔”,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搭建稳定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搭建吸管塔》是该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使用吸管这一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并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搭建和制作活动充满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知识,但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搭建稳定的高塔,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学会使用吸管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学会使用吸管搭建稳定的高塔。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搭建出稳定且高度较高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吸管、剪刀、胶带等。

2.场地准备:宽敞的教室,每个学生有一张桌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定性?为什么有些结构能够稳定站立,而有些则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吸管塔的搭建方法和技巧,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使用吸管搭建高塔。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总结搭建稳定高塔的规律和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引导学生尝试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吸管塔。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尝试完成挑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学会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设计和建造高塔。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

但在实践活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动手操作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设计和建造高塔。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高塔设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设计和建造。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的卡片、剪刀、胶水、绳子等搭建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搭建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高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高塔稳定呢?”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三角形应用于高塔设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设计和建造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高塔,分享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搭建高塔,并观察和分析高塔的稳定性。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讨论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总结和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学生进行一些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搭建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对塔的形象不陌生。

但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活动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知道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搭建吸管塔,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吸管塔的搭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塔,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吸管塔的稳定性与吸管形状、大小的关系。

3.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搭建吸管塔,观察和记录吸管形状、大小对塔稳定性的影响。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吸管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直观的原则,突出吸管塔稳定性与吸管形状、大小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吸管塔稳定性实验2.吸管形状、大小对稳定性的影响3.实践操作步骤4.注意事项八. 说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掌握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原理,知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掌握高塔的承重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高塔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3.分组准备,每组一台电脑,用于搜索和分析高塔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的吗?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稳定?”让学生思考高塔的建造原理。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分析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承重能力,让学生明白高塔的建造不仅仅是追求高度,还需要考虑稳定性和安全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建造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承重能力和美观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上2.6建高塔

六上2.6建高塔
• 本身的重量 • 其他重压 • 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猜猜看: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
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呢?把你们 的猜想写下来。
寻找这些塔的形状与结构的相同之处
我的 猜想
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镂空结构, 空气阻力小,可 以很容易让风通过, 3.还有许多三角形构造,增强 了铁塔的稳定性。
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说一说
介绍世界 上著名的塔
比 萨 斜 塔
倾斜的大理石塔
埃 及 金 字 塔
方锥体三角形石料建筑
中 国 应 县 木 塔 八角形木结构塔
桥 塔
泰晤士河上的双塔
大 本 钟 塔
塔钟是塔的一种延伸
方形密檐式砖塔
葫芦形砖石结构的塔群 葫芦形砖石结构的塔群
空 瓶 子
怎样使它们 不容易倒?
我们需要知道三个问题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瓶口向下 最容易倒
下面小上面大
瓶口向上不容易倒。
下面大上面小
瓶里装满东西
最不容易倒。
? 下面重上面轻
上面做得小一些 下面做的大一些
要使物体不容易倒, 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瓦 切 塔 林
正 方 形 青 砖 塔
塔底(加水) 大而重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来制作高塔? 这些材料制造了“高塔”的那些部分
塔尖 小而轻
塔基 增加下部 的重量
捆扎吸管 使塔基固定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塔的底部大,而且还有 个坚固的基座;塔的上 面小、下面大;上面轻、 下面重;重量主要集中 在底座。塔是镂空结构, 风可以穿过塔身, 空气阻力小,抗风强。 铁塔框架上有许多三角 形,增加了塔的稳定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然而,学生对于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知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知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建筑,引发学生对高塔稳定性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

3.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全班进行讨论,总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塔的稳定性原理,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塔的稳定性原理,知道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塔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造高塔的材料,如牙签、橡皮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塔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塔能够屹立不倒吗?”让学生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的稳定性原理,让学生了解塔为什么能够稳定站立。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塔的稳定性与塔的形状、重心等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教科版小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 课件

教科版小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 课件

建高塔
1、底部( B )的物体,不容易倒。
A、越大越轻 B、越大越重 C、越小越轻
2、容易倒塌的结构是( C )。
A 、上小下大 B、上轻下重 C 、上重下轻
3、( C )的物体最容易倒。
A、上小下大 B、上下一样重 C、上大下小
4、( A )的物体放的稳。
A、上小下大 B、上下一样重 C、上重下轻
5、( A )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A、上小、轻,下大重 B、上大、轻,下小重 C、上大、轻,下小重
判断
1、风阻力小的容易倒。( × ) 2、一个物体只要上小下大就不容易倒。( × ) 3、上轻下重的物体肯定不容易倒。( × ) 4、塑料瓶瓶口向下最不容易倒。( × ) 5、框架结构铁塔的抗风能力比较强。( √ ) 6、建造高大的铁塔,关键要做到稳定不倒。( √ )
画一张“高塔”的设计草图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有大中小三种瓶子,橡筋可以捆扎吸管 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大瓶在下、小瓶在上,用吸管、橡筋给塑料瓶做一个大 些的塔基,在大瓶中装一些沙子。
画一张“高塔”的设计草图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以下材料做一个又高又 我们的设计草图 稳的“高塔”
• 它们都展现了高大的框架铁塔的特 点:这些框架铁塔都建造的很高, 不但框架结实不变形,还能保持在 各种情况下都稳定不倒。
• 它们要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 从形状结构上来看,哪些
• 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
• 它们都展现了高大的框架铁塔的特点:这些框架 铁塔都建造的很高,不但框架结实不变形,还能 保持在各种情况下都稳定不到。
简答题
请解释铁塔稳固的原因。
答:下面比较大,上面比较小;下面 重,上面轻;采用了大量的三角形框 架结构,既牢固,抗风能力又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高塔建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高塔的结构特点,了解高塔建造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高塔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塔建造的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高塔结构的特点和建造原理。

2.如何设计并建造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高塔建造的原理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建筑材料:如积木、纸张等。

2.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3-4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对高塔建造的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建造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给定的建筑材料,设计并建造自己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高塔的稳定性,解答学生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对高塔进行改进,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座更高、更稳定的高塔?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设计方案,进一步拓展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教材通过图片、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建高塔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和认知。

但是,他们对于高塔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分析,掌握建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高塔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分析,得出高塔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高塔能够站立起来吗?”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搭建不同结构和材料的高塔,观察和分析高塔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

3.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高塔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

4.应用:学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塔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建高塔》教科版(8)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8)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搭建高塔,并了解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对建筑物稳定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建筑物稳定性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入理解和应用建筑物稳定性原理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建筑物稳定性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如何将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和实物模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学具:为学生准备搭建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物稳定性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稳定性、重心等。

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物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搭建一个高塔。

要求学生在搭建过程中,尽量使高塔稳定。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高塔的底面积、形状等因素。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搭建的高塔,讨论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6建高塔 |教科版 (共15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6建高塔 |教科版  (共15张PPT)

说说
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下面做大些、重些
上面做小些、轻些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1、讨论设计建高塔的方法: ①选择哪些材料?要考虑材料的特点。 ②用什么方法让高塔不易倒? ③绘制出本小组的高塔设计草图。 2、建塔要求:让我们的塔又高又稳。 3、限时10分钟。
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上海东方明珠广 播电视塔又被称 为东方明珠塔, 塔高468米,位 于上海黄浦江畔, 是上海地标性的 建筑。
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
仔细观察这些铁塔,从形状和结构看,是哪些 特点使它们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 ?说说自己的猜 想。
1、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2、塑料瓶怎么放不容易倒?
3、怎么做,塑料瓶最不容易 倒?











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
巴黎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
建设地点:法国巴黎战神广场 开工时间:1887年1月27日 竣工时间:1889年3月31日 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 320.7米 建筑层数:4层 结构形式:钢架镂空结构 建筑造价:745万7千法郎 投资单位:法国政府 设 计 人:居斯塔夫·埃菲尔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空气阻力小
高塔欣赏
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
西湖雷峰塔
说一说

2.6建高塔

2.6建高塔
重难点
【教学重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教学难点】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2.6建高塔
教学课时
1
教学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杨誉平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3.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2.6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埃菲尔铁塔
石油钻井井架
上海电视塔(东方明珠)
观察这些铁塔,从形状和结构看,是哪些特点 使它们不容易倒? 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猜想)
本身重量、其它重压、侧面风力
推测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瓶口向下 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瓶口向上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倒? 瓶口向上,瓶子里再装入一些水或沙子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 什么方法?
二、选择题
1底部( c )的物体,不容易倒。 a、越大越轻 b、越小越轻 c、越大越重 2容易倒塌的结构是( a )。 a、上重下轻 b、上轻下重 c、上小下大 3( b )的物体最容易倒。 a、上小下大 b、上大下小 c、上下一样重 4( a )的物体放的稳。 a、上小下大 b、上重下轻 c、上下一样重 5( a )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a、上小、轻,下大重 b、上大、轻,下小重 c、上大、轻,下小重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观察
埃菲尔铁塔简介
建设地点:法国巴黎战神广场 开工时间:1887年1月27日 竣工时间:1889年3月31日 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 320.7米
建筑质量:约为9000吨
建筑层数:4层 结构形式:钢架镂空结构
建筑造价:745万7千法郎
投资单位:法国政府 设 计 人:居斯塔夫〃埃菲尔
课堂 检测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风阻力小的不容易倒。( √ ) 2.一个物体只要上小下大就不容易倒。(× ) 3.上轻下重的物体肯定不容易倒。( × ) 4.塑料瓶瓶口向下最容易倒。(√ ) 5.框架结构铁塔的抗风能力比较强。( √ )
6.建造高大的铁塔,关键要做到稳定不倒。(√ )
反思
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空气阻力小
课堂小结
底部越大越不容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容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 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 不容易倒

高塔 集锦
这些高塔为什么稳定不倒
从形状结构上来 看,这些高塔有哪些特 点,使它们不容易倒?
高塔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验证
用左边的材料做一 个“高塔”,比比 哪个组做的塔又高 又稳定。 准备:几个大小不 同的塑料瓶、沙、 吸管、胶带、水。


说说
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 倒,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下面做大些、重些 上面做小些、轻些, 物体就不容易倒了 。 用扇风试试,“高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抗风能力 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