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依恋与_网恋_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依恋的中介和自恋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依恋的中介和自恋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依恋的中介和自恋的调节作用中文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关键因素。

即网络社交是如何通过依恋和自恋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

本文研究过程: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类型、是否单身上进行差异性检验。

其次,本文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与婚恋观进行了相关分析。

然后,本文对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依恋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自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该依恋的中介与自恋的调节作用。

实验1: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网络社交情境下个体的婚恋观相较于线下社交更消极。

实验2:依恋在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通过激活依恋来控制中介变量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3:通过自恋激活来控制自恋对网络社交与婚恋观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论:网络社交在人口学变量是否单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依恋在人口学变量性别与是否单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自恋在人口学变量是否单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婚恋观与网络社交、依恋、自恋间显著相关。

网络社交负向显著预测婚恋观。

依恋在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自恋在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婚恋观,网络社交,依恋,自恋College students'Social Network Service influence on marriage: attachment mediation and narcissistic adjustment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to explore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love.Proven social networking is how to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attachment and narcissistic right love.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cess:firs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he main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love,social networking,attachment,narcissistic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gender,household type,whether on a single difference.Secondly,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view of love,social networking,attachment, narcissism and love,has carri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Then,in this paper,the network social intermediary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in the attachment and narcissism in the analysis of the regulation.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rough the experiment further confirmed the attachment of the intermediary and narcissistic.Experiment1: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experiment proves,the network social situation more negative than offline social with individual opinions about love.Experiment2:attachment in social network influence on marriage intermediary role,by activating attachment to control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dependent variable.Experiment3:through control narcissism narcissistic activation effects on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networking and opinions about love.Research conclusions:social networking,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re single.attachment on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gender and whether sing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narcissism,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re single.marriage and social networking,attachment,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narcissism.social negativ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and marriage. attachment in social network influence on marriage intermediary role.narcissism in social influence on marriage.KEYWORDS:marriage,social networking,attachment,narcissism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1引言 (1)2文献综述 (3)2.1婚恋观概念界定与有关研究 (3)2.1.1概念界定 (3)2.1.2有关研究 (3)2.1.3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 (4)2.2依恋概念界定与有关研究 (5)2.2.1概念界定 (5)2.2.2有关研究 (5)2.3自恋概念界定与有关研究 (7)2.3.1概念界定 (7)2.3.2有关研究 (7)2.4依恋的中介与自恋调节效应理论支持 (8)2.4.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理论 (8)2.4.2认知心理学理论 (9)2.4.3进化心理学理论 (9)3研究问题的提出 (11)3.1问题的提出 (11)3.2研究目的 (11)3.3研究意义 (12)3.3.1理论意义 (12)3.3.2实践意义 (12)4研究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依恋的中介和自恋的调节作用的调查研究 (13)4.1研究目的 (13)4.2研究方法 (13)4.2.1研究对象 (13)4.2.2研究工具 (13)4.2.3研究程序 (14)4.3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15)4.4结果与分析 (15)4.4.1各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性分析 (15)4.4.2相关分析 (17)4.4.3依恋的中介与自恋的调节效应 (18)4.5结论 (21)5研究二:网络社交.依恋和自恋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验 (23)5.1实验1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 (23)5.1.1实验目的 (23)5.1.2实验假设 (23)5.1.3实验方法 (23)5.1.4结果与分析 (24)5.1.5结论 (25)5.2实验2依恋对不同社交类型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25)5.2.1实验目的 (25)5.2.2实验假设 (25)5.2.3实验方法 (25)5.2.4结果与分析 (26)5.2.5结论 (26)5.3实验3自恋对不同社交类型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26)5.3.1实验目的 (26)5.3.2实验假设 (27)5.3.3实验方法 (27)5.3.4结果与分析 (27)5.3.5结论 (28)6总讨论 (29)6.1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 (29)6.2依恋对婚恋观的影响 (29)6.3自恋对婚恋观的影响 (30)7总结论 (31)7.1网络社交、婚恋观、自恋、依恋人口学变量影响 (31)7.2依恋的中介作用 (31)7.3自恋的调节作用 (31)8研究不足与展望 (33)参考文献 (35)附录1 (39)附录2 (40)附录3 (41)附录4 (42)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3)致谢 (45)引言1引言纵观人类发展史,两性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关注的命题之一。

青少年的依恋与_网恋_的关系

青少年的依恋与_网恋_的关系

1问题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沟通越来越普及[1]。

在众多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青少年网民占到了网民总数的17. 7%,约2867万,我们有必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

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缺少交流的对象,而青少年期又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强烈的情绪冲动和极端的情绪体验为特征,是孤独感发生和发展的高危期,所以青少年更倾向于寻找情感寄托以避免孤独感[2]。

同时青少年对异性也充满了好奇心和朦胧感[3],而中国保守的传统文化使老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过度敏感。

他们认为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需要异性的参与,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与异性的交往持坚决的反对态度[4],严格限制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

而互联网的匿名性(anonymity)、便利性(convenience)和逃避现实性(escape)[5]正好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与人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摆脱父母和老师的限制,自由地与异性交流。

在一项以246名青少年(10-17岁)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中发现,7%的青少年曾经历过网恋,尤其是14-17岁的青少年网恋者,几乎四分之一的网恋者与网友见过面[6]。

由于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网恋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3]。

如何避免网恋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个体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朋友、恋人和配偶之间的依恋)[7]。

与父母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对父母依恋的缺乏而导致的心理不健康,无法通过对同伴的依恋来获得补偿[8]。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恋,转向对同伴的依恋。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作者:楼高行王慧君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1期摘要:探讨青少年依恋性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以500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适合我国青少年现状的依恋问卷和台湾学者陈淑惠所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积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焦虑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和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基本上无显著相关;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中的焦虑性因素均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关键词:家庭依恋;朋友依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中图分类号:G40-05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44-02Bowlby(1969)把依恋定义为“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安斯沃斯在1989年提出依恋的四个决定性特征:趋近行为、分离痛苦、避风港、安全基地。

有研究表明,非安全型依恋的人比较容易发生内部心理问题和外部行为障碍,如抑郁、焦虑、攻击性行为和物质依赖等。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对家庭、对朋友的依恋遭受挫折时,他们有可能将充满互动性、仿真性、虚拟性、开放性的网络游戏当作新的依恋对象。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目前我国对网络成瘾与依恋关系的研究较少,所采用的网络成瘾问卷,如ICS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与依恋问卷,如陌生情景测验、成人依恋访谈、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等,均是西方发明、修订的,因中国与西方在人种、文化历史背景、教育观念及体制上的不一致性,这些问卷在中国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本研究运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安晶卉、张建新、王黎等人编制的适合我国青少年现状的依恋问卷和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等所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工具,以曾玩过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依恋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网恋对青少年的影响 调查报告

网恋对青少年的影响 调查报告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调查报告题目网恋对青少年的影响完成人姓名x x x x x系别x x x x x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2010级3班指导教师x x x x x完成日期2011年10月网恋对青少年的影响Xxxxx(xxxxxxxxxxxx)网络让陌生的人相识,就算天各一方,也因为网络的神奇而变得没有距离感,而我们的世界也因为有了网络而变得更精彩生动。

几乎所有上网的人都会概叹着网络的虚幻缥缈,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抗拒网恋的魅惑,但多数的人却又经不起这样的诱惑,被网络的神秘所吸引,而人的情感也会随着对它的依恋而牵动。

可见没有坚不可摧的情感,当一些莫明的心绪从心头滋生,当一些扰人的感觉在心底蔓延,就算是自以为很有理智的人,也有迷糊崩溃的时候,会被一种曾经不屑一顾的感觉所滋扰,会被一份被无数人证明是虚幻的恋情而悸动。

而这些心动或许就是在不经意中产生的,让人防不胜防,等到发现时已经措手不及,徒然让自己陷入更迷惑的状态中。

那么,有关网恋,是好是坏,是悲是喜?这次,我就对青少年网恋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我高中所在班级的50名同学,男女比例1:2, 90%是网络的忠实爱好者,均由QQ等网络聊天交友工具。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次调查主要调查网龄和网恋的关系,还有网恋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调查结果调查人群中40 %的同学有过“网恋”经历,而且网龄越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学习的辛苦让他们倍感寂寞,在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同时网恋几率就越大。

(二)分析1. 网恋易给青少年带来的一些心理障碍。

青少年长期上网。

每日面对荧屏,缺少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和情感的沟通,在虚幻的世界里,只爱陌生人,愿意和陌生人对话,在网络的掩护下尽情地发泄,倾诉内心的感受,同时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大肆传播对于青春期的一些青少年来说,易使他们产生一些感情的躁动,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又使得他们内心忐忑不安,对心理活动感到不安却又无法排解,造成青少年心里闭锁现象。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454
中国学校卫生 2008年 5月第 29卷第 5期 Chin J Sch Health,M ay 2008, Vol. 29, No. 5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卫生 】
张国华 1 ,雷雳 2
【摘要 】 目的 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 、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 。方 法 以北京市 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男生 213名 、女生 191名 ) ,采用同伴依恋量表 、自我认同量表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 评价 ,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 。结果 同伴依恋的信任 、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 ,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 ( r = 0. 290, P < 0. 01) ,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 ( r = - 0. 191, P < 0. 01) ;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 ,标准化回 归系数 β分别为 0. 271和 - 0. 163。结论 青少年的同伴疏离 、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 ,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
注 : 3 3 P < 0. 01。
沟通
疏2213 3
- 0. 030
1. 000
- 0. 093 0. 2903 3
完成
1. 000 - 0. 1913 3
P IU 1. 00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受到影响 ,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的倾向 。 研究结果也表明 ,发展良好的自我认同对于预防和干预青
少年网络成瘾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年级的升高 ,青少年的学习 压力相对增大 ,伴随而来的还有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和不 安 ,如果此时社会和家庭不能正确而及时地排除他们心中的困 惑 ,对青少年发展自我认同感将产生不利影响 。具有良好自我 认同感的青少年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 ,解决学 习 、生活中的困难 ;而自我认同扩散的青少年则会寻求逃避现 实或消极对待 ,可能更愿意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寄托 ,减轻或 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 ,使心情得到释放 ,他 们也会更多地体验到互联网给自己的现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 响 ,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一种 。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1雷雳,伍亚娜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9)E-mail:dr.leili@摘要: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

该研究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 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和社交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

(2) 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关键词:同伴依恋,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青少年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

正处于生理成熟和心理转型期的青少年正成为互联网用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结交朋友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

但是,青少年在享受互联网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无限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日趋凸现。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某些心理行为变量有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卷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如神经质人格(雷雳、杨洋和柳铭心,2006)、孤独和抑郁等消极情绪(Davis,2001;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2003)、缺乏社交能力及社会支持(Griffiths, 1996;Turkle, 1995)等。

互联网研究既要考虑用户的个体心理特征,也要考虑互联网服务内容的具体特点。

不同心理特征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对某种互联网服务内容产生偏好,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内容的偏好也可能反映个体不同的心理特征。

家有中学生青春期孩子陷入早恋或网恋

家有中学生青春期孩子陷入早恋或网恋
我曾遇到一个女生,是个高中生,喜欢上一个网友,书都不读
126
家有中学生
给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实用秘籍
了,要跑到另一个城市跟网友在一起。父母当然很着急,又不知道 该怎么 做。
父母可以告诉女儿,婚姻是需要长远考虑的事情,关系到后半 生的幸福;来日方长,建议她不要急着作决定,多观察和了解对 方,包括对方的性情、行为方式、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为了安 抚女儿,父母也要多了解对方,适当时候可以请对方来家里玩,逢 年过节两家还可以聚一聚。这样可以防范太出格的事情发生,之后 何去何从,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父母认为对方是骗子,但孩子不肯醒悟,怎么办?父母完 全可以请孩子的网友来家里做客,在饭桌上考察这个人。真正接触 一下,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判断。要圆一个谎容易,圆一堆谎言可就 难了。如果真是骗子,在父母面前也很难骗下去;父母介入后,风 险增高了,真正的骗子就被吓走了。
当孩子遭遇表白
情窦初开后,有喜欢的人或者被人喜欢都很正常,但恋爱不是 只有甜蜜,更多的时候,孩子也会为此苦恼。有些孩子很出色,吸 引了很多目光,他们常常被表白,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反而深感 烦恼。被人表白基本上算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 应对他人的爱 慕。
青春期孩子陷入早恋或网恋
在父母的心中,学生就应该以学业为重。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 恋或网恋,就会如临大敌,担心孩子的学习受到影响。这时候父母 经常会使出一些昏着,因为处理不当,孩子与其翻脸,甚至离家出 走或者自 杀。
父母当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要关注的并不是恋爱,而是如何 避免负面影响。
◎ 初中生的恋爱常常是一种模仿
初中生就开始有这样的烦恼,某一天他的异性同学向他告白, 可能是通过微信,可能是写了一封情书,也可能是直接告诉他。通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心理机制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心理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 心理辅导和咨询
学校干预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长 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 年的网络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添加标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亲密关系,给予支持和 关爱
自我同一性混乱: 青少年在网络依赖 中可能会影响自我 同一性的建立,无 法明确自己的身份 和角色,导致自我 认同的困难。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青少年在网络依 赖中容易失去自我 控制能力,沉迷于 虚拟世界中无法自 拔,影响正常的学 习和生活。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青少年网络依赖者往 往缺乏有效的情绪调 节策略,过度依赖网 络来逃避现实中的负 面情绪。
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生 应对网络依赖
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如心理咨询、团 体辅导等
个人成长:青少年应积极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兴趣爱好,增强 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青少年网络依 赖的心理预防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力。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强化家庭教育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行为习惯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增强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 网络内容的监管,防 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大学生情感依赖问题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情感依赖问题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情感依赖问题的心理分析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情感依赖问题。

情感依赖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特定关系的强烈需求,常常以过度依赖为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成长。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情感依赖问题的原因、表现以及相应解决方案。

原因分析1. 影响家庭教育大学生情感依赖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过度保护、溺爱孩子,未能提供必要的独立生活技能与情感支持,孩子可能形成情感依赖的心理策略。

这样一来,他们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而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2. 社交网络的影响现代社交网络如微信、QQ等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然而,在虚拟社交网络中,大学生往往过分追求别人的点赞和评论,以获取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种心理需求推动着他们不断寻找外部评价和认同,导致情感上对他人过度依赖。

3. 恐惧孤独与不安全感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到独立生活的过渡期,面临离开亲人、适应新环境等多重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全,从而寻求他人陪伴和支持来减轻内心的焦虑与压力。

表现特征1. 情绪波动大情感依赖者常常因为对他人投入过多的期望而导致失望和伤害。

一方面,他们对待任何亲密关系都希望得到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并对此十分在意;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期望的回应或关心时,他们会立即陷入消极情绪中。

2. 难以面对分离和独处情感依赖者对于与他人分离或独处时间会感到非常不安。

即使是暂时分离或独处也会引起强烈的焦虑感,并极力寻找其他途径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3. 缺乏自我主张与决策能力情感依赖者较为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决策,并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而难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他们常常害怕冒险和承担责任,在遇到困难或抉择时更会产生痛苦和困惑。

解决方案1. 培养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大学生应当通过增加自我意识和反省来建立对自己内心需求和价值观的认知。

通过个体经验和反思来形成独立性思维模式,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己独立决策。

恋爱关系与青少年游荡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恋爱关系与青少年游荡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恋爱关系与青少年游荡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阶段,他们开始逐渐脱离家庭,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人生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恋爱关系往往是青少年们最为关注和热衷的话题之一。

恋爱关系不仅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更是青少年们展现自己魅力和吸引力的途径。

然而,恋爱关系与青少年游荡行为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恋爱关系与青少年游荡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恋爱关系对青少年游荡行为的影响恋爱关系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社交关系,它不仅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满足,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然而,恋爱关系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游荡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恋爱关系对青少年游荡行为的促进作用恋爱关系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使青少年感到被关爱和重视。

在恋爱关系中,青少年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倾诉和分享的对象,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可以减少青少年的游荡行为,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与恋人一起度过时间,而不是独自外出游荡。

1.2 恋爱关系对青少年游荡行为的抑制作用然而,恋爱关系也可能对青少年的游荡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恋爱关系中,青少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和经营恋爱关系,从而减少了他们外出游荡的时间和机会。

此外,恋爱关系还可能使青少年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社会形象,从而减少了他们参与不良行为的可能性。

二、青少年游荡行为对恋爱关系的影响青少年的游荡行为往往会对他们的恋爱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青少年的游荡行为可能会使他们与恋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恋爱关系的稳定和持久性。

此外,青少年的游荡行为还可能使他们与恋人之间产生不信任和猜疑,影响恋爱关系的质量和健康。

2.1 青少年游荡行为对恋爱关系的矛盾和冲突青少年的游荡行为往往会使他们与恋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游荡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与其他异性产生交往,引起恋人的不满和猜疑。

未成年人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依恋的理解和表达

未成年人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依恋的理解和表达

未成年人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依恋的理解和表达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依恋关系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成年人在家庭中接受到的爱与关怀,会影响他们的情感稳定、自尊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情感体验和依恋表现,为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家庭是未成年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依恋关系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是未成年人最亲近的人,他们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教育指导和物质保障,孩子在父母身上寻找到关爱和依靠。

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促进未成年人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良的家庭关系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自卑、焦虑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依恋的理解和表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情感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家庭中的权威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依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情感表达方式、教育方式和与子女的互动方式都会对未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和情感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最亲近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依恋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父母之间的关系稳定和和睦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更容易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促进其情感稳定和自信心的培养。

相反,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导致孩子的情感困扰和行为问题,使其在情感表达和依恋关系上出现障碍。

除了父母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互动也对未成年人的情感发展和依恋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与兄弟姐妹的互动学会分享、沟通和合作,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青少年家庭依恋_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家庭依恋_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焦虑性 .184 (**) .180 (**) .175 (**) .160 (**) .142 (**) .129 (**) 分量表 亲和性 分量表 -.065 -.121 (**) -.028 -.011 -.058 -.031
家庭依恋 焦虑性 .166 (**) .163 (**) .160 (**) .158 (**) .107 (*) .123 (**) 因 素 家庭依恋 亲和性 -.109 (*) -.132 (**) 因 素
2009 年第 1 期
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楼高行 王慧君
( 浙江诸暨荣怀学校 ,浙江 摘 诸暨 311800 ) 要:探讨青少年依恋性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以 500 名青少年
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适合我国青少年现状的依恋问卷和台湾学者陈淑惠所编制的 《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 为研究工 具,采用积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焦虑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和性因素与网络成瘾基 本上无显著相关;家庭依恋与朋友依恋中的焦虑性因素均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关键词:家庭依恋;朋友依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0-052.2 Bowlby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 ( 2009 ) 01-0044-02 ( 二 ) 研究工具 1. 依恋问卷 采用王黎的依恋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 ( 家庭依恋和 朋友依恋 ),分别指向父母及好朋友 。 家庭依恋问卷有 12 个项目,朋友依恋问卷有 11 个项目,采用 4 级计分,从 1 分到 4 分 。 两个部分都包含焦虑性和亲和性两个因素 。 家 庭的焦虑性因素有 5 个项目,内容主要与个体不被家人认 同而造成的挫伤和焦虑感有关,亲和性因素有 7 个项目, 内容主要与个体与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个体对家人的信 任有关 。 朋友依恋问卷亲和性因素有 6 个项目,内容主要 与个体对朋友交往的需求 、 个体对朋友的信任有关,焦虑 性因素有 5 个项目,内容主要与个体不被朋友理解和认同 而造成的挫伤和焦虑感有关 。 该测验及其项目具有很好的 心理测量学特性。

心理(关于中学生恋爱和异性关系的总结)

心理(关于中学生恋爱和异性关系的总结)

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成长。

走进花季,色彩斑斓,如诗如画。

但在花季里,也有成长的烦恼。

异性同学交往的困惑,如雨滴,淅淅沥沥,写在我们脸上······其实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中学生在少年期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带来第二性征的变化。

由于性激素的产生和增加,性意识的唤醒,自我意识增强,常想“我长得潇洒(漂亮)吗?”“我聪明吗?”等,经常对着镜子“孤芳自赏”,并十分留意周围人的眼光、态度及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引起别人特别是异性的注意,因此在这个时候就特别注重梳妆打扮以及一言一行。

在与异性交往时,一方面表现出不安、羞涩和表面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在内心里关心、向往甚至爱幕异性,渴望与异性接近,喜欢悄悄议论异性,这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普遍现象。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由于异性交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智力的互补、个性的塑造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拥有异性的友谊是正常和必须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男女同学的交往,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异性交往也存在不正常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异性交往恐怖,二是早恋或有早恋的倾向。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谈谈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好处:(1)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

(2)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

(3)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

(4)有利于活动中互相激励。

(5)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注意点:(1)不必过分拘谨(2)不应过分随便(3)不宜过分冷淡。

(4)不该过分亲昵(5)不可过分卖弄(6)不能违反习异性交往恐惧表现:内心渴望和异性交往,但又缺少胆量。

和异性在一起总觉得不自然,手脚不知怎么放才好,惴惴不安甚至脸红,常常觉得无话可说,缺少异性朋友。

原因:有这种情况的学生性格多为内向,平时沉默寡言。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这与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与老一代相比,90后和00后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网络依赖。

90后是互联网的第一代用户,而00后则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互联网普及度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更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

与此他们也更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更容易接受并使用新兴的科技产品和网络服务,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吸引和影响。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特征也与不同代际有所不同。

90后的中学生经历了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网络世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很强,同时也相对比较容易受到网络中外界的影响,容易受到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侵害,导致心理上的不稳定和焦虑。

而00后的中学生则更多地通过移动设备接触互联网,他们更热衷于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对于网络的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陷入网络沉迷中。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也体现在对网络的使用目的和方式上。

90后的中学生更多地将网络当作获取信息和学习的工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到大量的知识,但同时也会过度依赖网络,不愿意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

00后的中学生则更多地将网络当作社交娱乐的场所,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满足社交需求和娱乐需求,但很少用于学习和信息获取,对数字素养的培养相对较弱。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网络的使用目的和方式上,心理特征上也存在差异。

教育和家庭应该针对不同代际的中学生的特点,合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素养和控制力,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发展。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不同代际中学生在网络依赖以及心理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不同代际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

80后、90后中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更加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交流。

他们在学习、娱乐、社交等方面都倚赖网络。

而00后中学生因为生活与互联网的接触更为紧密,所以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

他们很少离开网络,对于离线世界的经历和经验相对较少,对网络的依赖度更高。

不同代际中学生对网络使用的目的与方式也存在差异。

80后、90后中学生更多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获取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学习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

而00后中学生则更多的使用网络进行娱乐和社交。

他们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也更容易受到网络娱乐的吸引。

不同代际中学生对网络依赖的心理特征也有所差异。

80后、90后中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和使用目的。

而00后中学生由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容易产生上网成瘾的问题。

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00后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容易受到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不良影响的影响。

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容易受到网络欺凌和网络侵权的侵害。

教育机构和家长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教育,提醒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问题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沟通越来越普及[1]。

在众多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青少年网民占到了网民总数的17. 7%,约2867万,我们有必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

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缺少交流的对象,而青少年期又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强烈的情绪冲动和极端的情绪体验为特征,是孤独感发生和发展的高危期,所以青少年更倾向于寻找情感寄托以避免孤独感[2]。

同时青少年对异性也充满了好奇心和朦胧感[3],而中国保守的传统文化使老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过度敏感。

他们认为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需要异性的参与,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与异性的交往持坚决的反对态度[4],严格限制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

而互联网的匿名性(anonymity)、便利性(convenience)和逃避现实性(escape)[5]正好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与人交流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摆脱父母和老师的限制,自由地与异性交流。

在一项以246名青少年(10-17岁)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中发现,7%的青少年曾经历过网恋,尤其是14-17岁的青少年网恋者,几乎四分之一的网恋者与网友见过面[6]。

由于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特点,网恋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3]。

如何避免网恋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个体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朋友、恋人和配偶之间的依恋)[7]。

与父母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对父母依恋的缺乏而导致的心理不健康,无法通过对同伴的依恋来获得补偿[8]。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恋,转向对同伴的依恋。

当他们产生依恋焦虑时,可能会感到恐惧、孤独和不安,渴望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状态,感受到安全感[9]。

依恋焦虑高的青少年通常将这种情感指向同龄中的异性,通过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去减轻或消除压力、紧张、恐惧等焦虑感受,感受到一种“安全感”[10]。

由于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比较敏感[4],所以青少年可能更多地采用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满足与异性交往的需要。

由此我们假设:与父母、同伴依恋关系不良的青少年,更可能卷入网恋。

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尊重、关爱和帮助[11]。

它可以被宽泛地理解为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青少年体验到被他人重视、关怀,意识到自己与这些人联系在一起[12]。

社会支持为青少年认知和评价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发现、交流和发泄自己负性情绪的平台,有问题的青少年能在心理上找到一个可以归属的组织,满足他们爱和人际交往的需要[13]。

所以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保证青少年健康发展,减轻所受到的消极影响有重要意义[14]。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使用存在一定的关系,互联网使用者可以在聊天室或讨论组建立一种真诚的,不受年龄、职业、地域和外表等因素影响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和传青少年的依恋与“网恋”的关系孟庆东1雷雳2马利艳1(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37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青少年的网恋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北京市某中学37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目的是探讨青少年的依恋、社会支持与“网恋”的关系。

结果表明:(1)青少年网恋卷入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网恋卷入倾向显著高于女生,但是青少年网恋卷入倾向不存在年级差异。

(2)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青少年依恋中的同伴疏离、同伴沟通对网恋卷入倾向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依恋中的母子沟通对网恋卷入倾向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网恋,依恋,社会支持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XLX015)、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A070069)资助。

通讯作者:雷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dr.leili@。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9,2(2):75-8075统的以面对面互动为基础的友谊一样,能够提供社会支持,增加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15]。

因此我们假设:社会支持缺乏的青少年,卷入网恋的可能性更大。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抽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共计371名。

剔除不上网的被试和问卷填写无效的被试,得到有效问卷317份,被试的性别和年级分布见表1。

表1被试概况年级性别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总计男生40294434147女生49324445170总计896188793172.2测量工具2.2.1青少年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采用Armsden &Greenberg 编制的青少年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16]。

该量表由75个项目组成,包括三个分量表: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

每个分量表又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信任、沟通和疏离。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要求被试评价项目与自己的符合程度,得分越高,表示与被试的符合程度越高。

其中父母依恋分量表中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0.91和0.86;同伴依恋分量表中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0.87和0.72,说明该问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

2.2.2社会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17]。

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分为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94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测量学指标。

2.2.3青少年网恋问卷改编自Sternberg 编制的爱情量表[18],对其在语言上进行了修改使之更适合测量互联网上出现的爱情,即“网恋”。

问卷的指导语如下:“下面这些项目描述的是在上网聊天过程中的感受,请以你最好的一位异性网友作答,如果没有最好的异性网友,那么请以你目前最关心的一位异性网友作答。

”该量表共由36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在五点量表上评价项目与自己的符合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网恋卷入倾向越高。

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测量学指标。

2.3程序与数据处理在征得学校老师同意的情况下,由心理学专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匿名施测,当场收回全部问卷。

由于测量内容的敏感性,反复向被试强调问卷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会有学校老师的参与。

数据使用SPSS11.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3.1青少年在网恋卷入倾向、依恋和社会支持上的性别差异为了考察不同性别青少年在网恋卷入倾向、依恋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2)。

表2青少年在依恋、社会支持和网恋卷入倾向上的性别差异问卷男(M ±SD )女(M ±SD )t 青少年网恋网恋卷入倾向104.92±42.1184.81±33.46 4.05**母子依恋母子信任37.88±7.7137.54±8.350.38母子沟通30.97±6.9331.09±7.65-0.15母子疏离16.06±4.6715.10±4.45 1.87父子依恋父子信任37.81±7.8136.75±8.08 1.19父子沟通31.01±6.7129.15±7.32 2.35*父子疏离15.71±5.0216.22±4.36-0.97同伴依恋同伴信任41.27±5.9842.35±5.54-1.67同伴沟通31.92±5.3332.69±5.57-1.25同伴疏离17.40±5.5215.48±3.89 3.56**社会支持客观支持9.47±2.629.41±2.210.21主观支持19.08±3.2718.62±3.19 1.26对支持的利用7.61±1.968.16±1.88-2.53*社会支持总分36.16±5.6536.19±5.55-0.04注:**p<0.01,*p<0.05,下同孟庆东等:青少年的依恋与“网恋”的关系76结果表明,在青少年网恋卷入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有更多的网恋卷入倾向;在依恋方面,男生在父子沟通和同伴疏离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与父亲的沟通水平要好于女生,但是男生与同伴疏离的水平较高;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显著高于男生,说明男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较低。

3.2青少年在网恋卷入倾向、依恋和社会支持上的年级差异为了考察不同年级青少年在网恋卷入倾向、依恋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以青少年网恋卷入倾向、依恋和社会支持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

表3不同年级青少年在网恋卷入倾向、依恋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比较问卷初一(M±SD)初二(M±SD)高一(M±SD)高二(M±SD)F网恋卷入倾向90.98±42.25103.93±45.8394.34±31.4189.03±36.17 1.49母子信任39.64±7.6435.44±8.8838.05±6.8436.87±8.64 3.75*母子沟通33.02±7.1930.75±7.5230.76±7.0829.33±7.19 3.79*母子疏离14.55±4.7816.34±4.8015.44±4.6416.16±3.87 2.57父子信任39.27±6.7035.92±9.9737.41±7.3935.78±7.78 3.46*父子沟通31.75±6.3429.70±7.8029.88±6.9428.44±7.21 3.19*父子疏离14.78±4.3415.79±5.3916.25±4.6417.22±4.21 4.05**同伴信任42.03±5.8841.85±6.9841.52±5.1341.99±5.350.14同伴沟通32.01±6.1933.61±6.2231.88±4.4632.22±4.88 1.42同伴疏离16.06±4.5917.87±6.3216.35±4.1215.59±4.18 2.86*客观支持9.53±2.679.41±2.299.52±2.259.27±2.360.22主观支持19.45±3.4118.48±3.5219.06±2.7818.18±3.16 2.59对支持的利用8.28±2.177.79±2.017.76±1.707.73±1.80 1.57结果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母子信任、母子沟通、父子信任、父子沟通、父子疏离、同伴疏离上差异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