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讲述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课件4—7)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老师概括: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课件8—12)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人教版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1
人教版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1现代教育的发展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开基创业”。
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的教育方针;在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这是本目的一个重点。
教材介绍了人民政府创建新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
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
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教材重点强调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学案
课题: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主备人:裴彦伟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参与人:任欢欢秦巧审核人:任欢欢学习任务: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2.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新中国前17年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4.恢复高考制度和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5.颁布《义务教育法》和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6.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西部教育创设情境: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不分文理科、中考取消择校、不分重点班、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等教育改革决定,很多人拍手称赞,那么历史上中国的教育都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
自学导读:1、阅读第一目内容和P100学思之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A、阅读“人民教育的奠基”第一段,请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了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哪些方针政策,有何意义?会议:方针政策意义:B、阅读“人民教育的奠基”第二、三、四段,请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方针,在新中国前17年中,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得到怎样的发展,有何意义?教育方针:发展:意义:2、A、阅读“教育的复兴”一目,请问中考中断了几年,从哪一年得到恢复?B、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方针?九年义务教育是什么时候提出的?问题探究:1、乡宁县第三中学的前身是万杰学校,创办于2001年,是一所民办中学,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2009年,乡宁县政府出资归公后,改名为乡宁三中,现为一所涵盖初中、高中阶段教育的完全中学,2011年,乡宁县政府免除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和书费,全部改由政府承担。
①、2001年,万杰学校是响应国家那个号召建立的?社会力量办学②、结合教育的目的,请问为什么乡宁县政府对教育如此重视?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2、下图为1991年希望工程《我要读书》的宣传画,画中的主人公现在在当地市里的一家银行担任高管,结合课本知识,请问“希望工程”是什么时候启动的,作用是什么?拓展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3年12月7日的《焦点访谈》栏目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针对“‘一考定终身’弊病多多,那么到底该如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呢?”的问题,提出:“主要有七条改革路径,贯穿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2.掌握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如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壮大等。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同时,教师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讲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展示典型历史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亮点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祖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
2.树立学生对教育的正确认识,让他们明白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亮点四:总结归纳提高历史素养,强化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同时,教师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5.亮点五:作业小结培养研究能力,延伸课堂学习。
教师布置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文。这项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延伸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召开会议(1)时间:________年底。
(2)内容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教育。
2.制定方针(1)时间: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方针: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____________觉悟的有____________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细节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各地___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___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
2.影响(1)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____________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____________的差距拉大了。
细节点拨“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由“革命群众”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的到高校学习的学生。
【问题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2.“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三、教育的复兴1.背景“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_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二、预习内容1.人民教育的奠基从“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和“影响”三方面掌握新中国17年教育概况2. 、动乱中的教育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2)表现(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3.“教育的复兴”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以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
2.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
3.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第一目人民教育的奠基出示知识结构表格。
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
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第二目动乱中的教育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践踏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经过和初步成就,知道党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等重要概念。
2.理解: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领会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3.运用:认清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知道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懂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和【资料回放】,分析【学思之窗】的内容和“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等图表,掌握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教育事业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2.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挑战,我们须更加努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
教育赋予人类智慧与美丽,赋予人类进步的力量。
所以,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所以,希望工程宣传画里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新课学习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人民政府先是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进行初步改革;同时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并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特点: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新导学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专题七建国以来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1.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问题。
2.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召开会议(1)时间:________年底。
(2)内容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教育。
2.制定方针(1)时间: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方针: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____________觉悟的有____________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
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手段,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2)教学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3)教学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4)教学建议①“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第21课现代教育的发展【学习目标】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
【学习过程】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 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983年国庆节前夕,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右图)。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3.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4.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B.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平衡发展C.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D.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
这表明( )A.我国建立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6.1988年9月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三课,也是整本教材唯一涉及教育的篇目,是科技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且与必修一民主政治发展,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本知识串联体现经济政治思想科技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文科普通班学生而言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文科普通班学生而言,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深受“学习无用”思想影响对教育在作用和价值及教育与个人的关系还体会不深。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感性的材料和理性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教育的作用以及地位的认识,树立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基本史实;理解社会主义教育探索中的曲折,分析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探究当前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育三个发展阶段学习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感悟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认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引发学生对教育的重视。
增强为了祖国的发展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四.重难点重点:建国后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该环节请老师们根据自身教学活动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1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对我的启示”的感悟文章。要求如下:
a.围绕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政策、制度及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b.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问题,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影响;
c.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b.现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c.如何评价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b.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c.提交一份资料整理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结构合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a.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教育发展历程、政策及改革措施的了解;
b.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教育发展成就、问题的分析能力;
c.论述题:检验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能力。
3.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掌握新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2.掌握现代中国教育政策、制度及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双一流”建设、素质教育、新课改等。
3.了解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问题,分析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2)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我国著名高等院校的图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学校都属于“211工程”大学。
学生发问何谓“211工程”大学?新课导入●2有哪些同学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呢?(一些同学纷纷举手)大家知道是哪“三好”吗?其实是当年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三好。
大家想不想了解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之下提出这“三好”的呢?基础达标1.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这一方针施行于(A)A. 新中国建立初期B. “大跃进”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可知这一方针应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
2. 新中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于(B)A.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革”时期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 (2014年无锡模拟卷)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下列教育指导思想中,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A)A. “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 “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解析1956—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参考教案1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现行我国的教育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高二学生处在高中学习的中间阶段,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较高一已有所提高,但与高三相比,高二学生整体上缺乏高三学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对教育在当今世界的作用和地位及教育与个人的关系还体会不深。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感性的材料和理性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教育的作用以及地位的认识,树立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学习,为将来走进社会,贡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党和国家为发展教育做出的努力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成就,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字、图表、学思之窗和问题探究,领会概念,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了解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些列措施从而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教学用具:powerpoint演示。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问题教学法等。
学法指导:阅读法、分析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参考学案4
(1)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2)各行各业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___________大大下降(4)中国与________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原因:“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_复出自告奋勇抓___________
2、措施:
时间
措施
70年代末
D.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4.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其主要作用是
A.加强基础教育B.发展高等教育
C.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D.促成教育的立法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该规定出自我国的
基础教育
普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
实行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并举
高等教育
增设一批新兴___________专业,建立___________,改革高校招生与________________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___________
B.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C.苏明娟只是这一工程千万受益者中的一员
D.希望工程只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8、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扫除___________。
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
第3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前预备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育。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就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鲜明的教育方针,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影响,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要了解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国家尤其重视基础教育,同时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学习中要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说明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同时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理想。
课堂同步1.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召开于A 1949年底B 1950年底C 1951年底D 1952年底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 过渡时期B. 十年探索时期C. “文革”十年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3.以下各项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③制定《义务教育法》④启动了“希望工程”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用于保证的普及。
A 成人教育B 高等教育C 中等教育D 基础教育课后巩固1.在办学性质上,“希望工程”属于A 政府办学B 私人办学C 社会力量办学D 混合办学2.“211工程”计划发展的是A.高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成人教育 D.学前教育3.你知道现今我国主要教育制度的结构吗?你正在接受哪个阶段的教育?提速训练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中,2001年与1949年的学校数量和在校人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选科准备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教育,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课堂同步1A 2B 3A 4D课后巩固1C 2A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半工半读教育、自学教育等。
高二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学案【重点讲解】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1.发展历程(1)文革之前的教育: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③制定方针。
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3)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①“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2.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难点分析】一、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迎战的具体做法(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
【学法建议】
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思考感悟】
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知识梳理】
一、开基创业
1、建国初期:⑴接管学校,复课开学,收回教育主权。
⑵制定方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⑴教育方针①毛泽东
②刘少奇
⑶少数民族
⑵成就①逐步形成了
②培养了奠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探索发展
1、失误⑴
⑵
2、全面整顿
3、改革开放后⑴确立提出
⑵提出加快教育改革
①基础教育
②中等教育
③高等教育
④社会办学
三、迎接挑战
1、背景
2、措施⑴国家进一步把教育特别是将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①加大
②大力实施
③全面贯彻
⑵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211工程
⑶支出西部教育
四、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重点突破】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举例说明我国在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
【参考答案】
(1)措施: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成果:21世纪,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教事业的主力军全国高校建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中心,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几十万项。
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一批新型校办企业,发挥了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
势。
【巩固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学思探究】如何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