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二单元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二单元含答案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3.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4.简述孟德斯鸠、伏尔秦、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2.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3.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人文主义观点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影响。

[情景导学]材料下图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塑像。

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但是,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众神的人格化。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古希腊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教材导学]1.历史背景(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1)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要观点①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4)历史意义①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轻巧识记]智者学派[深化拓展]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含义是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就是人的大脑对真理的思考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实质上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实质上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八单元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八单元含答案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课标要求:1.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世界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世界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十二课文学的繁荣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背景、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2.掌握现代主义文学、苏联文学、亚非拉文学的主要成就。

3.认识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学会区分不同的文学流派。

[情景导学]材料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撒!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思考:作品风格与他相似的你还知道有哪些人?提示:雨果、拜伦等。

一、浪漫主义文学[教材导学]1.背景(1)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原因①欧洲各国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②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2.特点(1)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

(2)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3.代表(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轻巧识记]文学流派的判断方法对一种文学流派的判断,一定要全面把握这种流派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地位。

时代特征决定作品风格,作品风格反映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五单元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五单元含答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材料两则漫画漫画1漫画2《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教材导学]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开眼看世界”[易错易混]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导学]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六单元含答案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孙中山救国主张的。

3.探究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其与中共民主纲领的异同。

[情景导学]材料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什么变化?提示:由改良到革命。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教材导学]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或方案,但屡屡碰壁。

(3)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4)流亡国外的孙中山,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等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4.评价(1)性质: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轻巧识记]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易错易混]“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宋明理学》(含答案)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背核心语句1.北宋二程兄弟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知识纲要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探究升华]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

三人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学派,反映了隋唐以来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

“三教”是指哪三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儒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儒学、佛教、道教。

(2)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促使儒学家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与进步,为程朱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程朱理学 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材P13“学思之窗”问题提示]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提示:程、朱提出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求探求事物的本质,具体做法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积少成多。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的设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第1课〝百花怒放〞局面的构成班级:姓名:小组:评价:【高考纲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怒放【学习目的】1.掌握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念;2.经过自主学习、协作探求,经过资料进一步看法儒家思想的外延和百花怒放的影响;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表达。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以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资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小人去仁,恶(乌)乎成名?小人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资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开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兴旺,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征;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明人才而论,那么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天文概述»请回答:(1)依据资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外延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资料二中关于财富与品德的主要观念。

(3)依据资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明开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现代学术开展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从诸子百家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你所支持的观念,结合当今理想说明你支持的理由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阶级生动并受重用。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开展思想文明: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官方〞解析:第(1)问,依据儒家在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停止回答。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含答案)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含答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核心语句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记知识纲要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是主要问题。

(2)“两个凡是”的禁锢。

(3)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过程(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①内容: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意义: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究升华]下图是邓小平的题词。

你知道它是直接针对什么观点提出的吗?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两个凡是”观点。

(2)有利于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形成过程2.内容(1)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2)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3.评价(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教材P87“学思之窗”问题提示]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示:后一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同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还不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国情相适应的。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含答案)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含答案)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背核心语句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记知识纲要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历史背景(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1)研究领域: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要观点: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③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④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探究升华]关于神,我无法知道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

因为有许多障碍使我们得不到这种知识,一则这个问题晦涩不明,再则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1)普罗泰格拉与古希腊人崇拜、敬畏神的意识的区别是什么?(2)材料中的观点有什么影响?提示:(1)对神提出质疑,而且将精力投入到对人的研究上。

(2)这些思想挑战了神学的权威地位,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教材P23“学思之窗”问题提示]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提示:(1)积极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重视人的作用,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局限性:忽视人的道德,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

二、“美德即知识”1.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严重。

2.提出者苏格拉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四单元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四单元含答案

课标要求:1.了解经典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改进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十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学习目标:1.简述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2.概述伽利略和牛顿对经典力学分别作出的贡献。

3.简述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概述其意义。

4.简述量子论的主要内容,概述其意义。

[情景导学]材料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的乌尔姆市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犹太人。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被称为“20世纪的牛顿”,列宁说他是自然科学的“大革新家”。

1979年3月14日,为纪念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36,全套1枚。

邮票图案是爱因斯坦素描头像及相对论公式,构思新颖巧妙,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票面布局简单,但含义深刻,主体突出。

主图为爱因斯坦肖像,再现了这位科学巨匠的独特气质。

思考:近代以来,物理学领域除爱因斯坦外,还有哪些彪炳史册的科学巨匠?提示:牛顿、伽俐略等。

一、经典力学[教材导学]1.背景(1)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伽利略的贡献①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1)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特征:①以实验为基础。

②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意义(1)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1)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习题】1.C 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

答案为C。

2.C 依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

这是反对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

3.C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所以应该选择C 项。

4.D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到了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D 伏尔泰作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是崇尚民主、自由的,而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也就是注意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周礼)的要求和规范即严格的等级名分制度。

这是其不可能推崇的。

6.(1)①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②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深,因为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发展,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1课(2)1.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形成⑴政治: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逐步改良政治。

⑵思想: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⑶教育思想:①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办私学);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④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⑷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和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性本善”。

③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⑵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3.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应该积极汲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抛弃的?可取和抛弃: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宣传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文化专制色彩是不可取的;2、“君权神授”,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但对限制君主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3、发挥仁政思想,减轻农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是积极可取的。

4、三纲五常中的封建糟粕是不可取的,但其中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是该肯定的。

1、【答案】D【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2、【答案】C【解析】做好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所限定的关键词语“中央集权”,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筛选、辨别,去伪存真。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和B项都强调统治者要实行“德政”,C项强调的是思想上的统一,符合题意,即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项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3、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形成了单一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

答案C4、(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思想基础: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评价: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第 2 课宋明理学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2 结合课本,北宋危机3.反王安石变法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④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①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心即理”。

他认为身体的主宰是心,心之所想便是意,意之本性便是知,而意之所在便是物。

还进一步论证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的学说。

②“知行合一”。

他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③“致良知”。

即就是克去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之本来面目。

“良知”就是“天理”。

王守仁将“致良知”视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可设计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