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提炼信息,按照时序完成时间轴上拉丁美洲独立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拉美独立的性质和影响。

2. 完成“亚洲的觉醒”一览表,了解印度、中国、伊朗等亚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 结合课文,填表整理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突出事件、时间、领导者、结果;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世界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完成下列要求。

1. 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在哪些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答案】内因:(1)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2) 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3) 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的增长。

外因:(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不断衰落。

(2) 美国独立的鼓舞。

2. 在下列时间轴上填写拉丁美洲独立斗争中的重大事件,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与19世纪前期的拉美独立运动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拉美革命运动有何发展?据此概括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答案】①海地独立,②巴西独立,③西属拉丁美洲基本实现独立,④巴西建立共和国,⑤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⑥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19世纪前期的独立运动主要任务是:赶走殖民者,获得独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主要任务是:除了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外,还有推动拉美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任务。

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各国相继在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西、葡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

3. 合作探究:拉美新生民族国家虽然赢得了独立,但是却并未像邻近的美国一样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能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唯物史观)。

2.能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问题导学】1、明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措施3、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表现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5、明朝时期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6、清朝的崛起过程。

【概念阐释】明代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君主专制的加强的产物,皇权政治的派生物。

【知识构建】【史料研读】(2022.1·云南学业水平·31)(4分)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

他先后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强化了交流。

但因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费钱粮无数,仅维持28年便戛然而止,令后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谢博等《郑和下西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启示》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结果。

(4分)A.中国是丝银贸易受损的一方B.德川幕府取消了锁国政策C.政局变化影响中国外贸发展D.西方殖民者主导丝银贸易6.(2023春·河南驻马店·高二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校考期中)《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9-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9-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堂检测:1、诗歌用和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蕴含的情感。

3、“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答案: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6、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7、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8、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

答: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0、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答:11、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诗中,作者的思绪从前文的“坚冰塞川的黄河”和“大雪满山的太行”飞到遥远的上古,从上古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 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时空观念)2.知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东汉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史称。

3.措施:(1)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2)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无法主政。

、交替专权。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人民困苦,民间反抗情绪蔓延。

2.概况:年,爆发了由创立太平道的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4.影响: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探究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探究二:东汉衰败的原因探究三: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知识拓展】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3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导学案)

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自然选择的证明生平达尔文(1809—1882),全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

1817—1825年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1827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18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神学。

1831—1836年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观察并收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作品《物种起源》等评价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

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

经过了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两个地区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

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辛亥革命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五、过程自主学习一、辛亥革命爆发1、历史条件①②③④⑤2、爆发二、辛亥革命的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1、原因①②③④⑤2、过程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探究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材料1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导学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导学案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沂源三中崔君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八七会议、三湾改编。

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资料、图片,设计表格等方式学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事件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起义结果的对比分析,理解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井冈山革命道路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问题式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大家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面对着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屏幕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自主学习】教师过渡:在这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过程中,我军的队伍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大家知道建军节是哪一天吗?(学生回答:八一建军节。

)这个节日来自于一个重要的事件——南昌起义。

(屏幕出示南昌起义)一、南昌起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内容,找出下列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1、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南昌起义示意图》《南昌起义部队进军路线示意图》2、起义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强调。

3、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什么?教师过渡: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生的社会背景;2. 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意义;3. 掌握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二、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师放映五四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感受,并讨论五四运动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 学习新课(1)背景知识:讲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青年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并不只是一个标注时间的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加入同盟国,希望能在战争结束时夺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 经过激烈斗争,中国人赢得了对山东的领土和权益。

- 但是,柳条湖会议后,巴黎和会又将山东归还给了日本。

(2)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所学知识,讨论五四运动的经过。

- 步骤二:让学生回顾相关课文材料和资料,再次检查他们的推断是否准确。

- 步骤三: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讲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顶峰,表现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呼吁追求科学、民主和新文化。

- 爱国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五四运动彻底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 形成了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3. 拓展思考(1)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请学生回答“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2)请学生以“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你的影响”为题目,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

三、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展,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结论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武昌起义1.背景(1)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被迫打出“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随着__________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______和__________。

(4)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________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识记类(5)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______年8月,日本______。

②纲领:“驱除鞑虏,__________,创立民国,________”。

③领导:__________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______》。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________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__________,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过程:四川组织______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新军入川镇压。

第13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导学案

第13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导学案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每回答一个问题即得1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一面八一军旗作为奖励。

一、教学目标: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由歌曲《毛主席语录》导入新课——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前置性作业——制作历史资料卡:3.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写到黑板上。

(三)讲授新课板书:一、军旗升起的地方由视频《世纪大阅兵》,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

1.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3,学习南昌起义,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讲述南昌起义的故事。

2. 展示交流:南昌起义红色故事汇-以小组为单位、讲故事的形式学习南昌起义的历史事件。

板书:二、镰刀斧头的暴动1.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4,学习秋收起义,了解秋收起义的历史史实。

2. 展示交流:新闻广角、模拟报道-倾听《秋收起义》模拟报道,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问题3. 探究思考:毛泽东为什么率领工农革命军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板书:三、中国革命的摇篮1.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5,学习井冈山会师,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2. 展示交流:观看微视频-《井冈山旅游宣传》,解说井冈山“历史红”的原因。

3. 探究思考: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歌谣,总结井冈山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展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江泽民)(四) 知识小结:通过总结井冈山精神导入根据地形势图(火种),然后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历史意义。

三、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1、连线题2、选择题(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八七会议(2) 率领南昌起义部队转战湘南的是()A.朱德、陈毅B.朱德、贺龙C.毛泽东、朱德D.朱德、周恩来(3) 每年的8月1日是我国的()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B.建军节C.青年节D.重阳节(4)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5) 井冈山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是()A.毛泽东B.朱德C.陈毅D.彭德怀3、材料解析题江西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13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3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3)纪念白求恩——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写作背景: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时,曾随加拿大志愿军到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

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年。

(文中“50多岁”是当年毛泽东估计的,不准确)3.重难字词:派遣.(qiǎn )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纯粹.(cuì )精益.求精(yì )殉.职(xùn )狭隘.(ài )晋察冀.(jì )鄙薄..(bǐ bó )4.词语解释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

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忱:情意。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

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知识小练】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动机麻木不人另请高明B.植民以身殉职毫不利己C.佩服低级趣味一事当前D.悲痛自私自利满腔热枕2.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狭隘(yì)解放(jiě)微不足道(wēi)B.医疗(liáo)极端(duān)拈轻怕重(zhān)C.鄙薄(báo)纯粹(cuì)漠不关心(mò)D.冀南(jì)派遣(qiǎn)冷冷清清(qīng)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素养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光辉人格和蕴含的精神力量。

第1课时◎重点:快速默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链接牧羊人的橡树林《天空》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登上《天空》杂志封面的,不是社会名流,就是风云人物。

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却是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乡下老人——贾斯汀。

贾斯汀是伦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镇的农民。

18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牧羊鞭的贾斯汀成为一名职业牧羊人。

巴德里小镇的南面,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

每当贾斯汀赶着羊群路过这里时就想:“如果能把这片荒山全部种上橡树该有多好啊!”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毕竟那片荒山有6000多亩,这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很多同乡也非常不解,觉得贾斯汀的想法太荒谬了,可贾斯汀还是觉得要实现这个梦想。

从26岁开始,贾斯汀一边牧羊,一边实施自己的伟大构想。

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每天出门前,数好100粒橡树种子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到了山上,他先把羊群安顿好,然后再把这些橡树种子一粒一粒地种下去,浇水,用羊粪施肥……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他都坚持种下100粒橡树种子。

2010年,英国国家森林学会的科学家来到巴德里小镇,当他们看到这片6000多亩的橡树林时,无不为之惊叹。

科学家们决定采访这位老人,但是他已经去世。

感动不已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他的一张相片,连同他的事迹一同送到了《天空》杂志社。

情境预设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狂风肆虐,村落废弃,只有一个老人孤独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树种种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

许多年后,这里变了,变成了流淌着奶和蜜的田园。

这个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走进这个老人的世界,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导学建议截取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的相关片段,配合播放,增强感染力。

13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13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第四单元沐浴理想光辉三环:自学展示反馈13 纪念白求恩课题纪念白求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文中重点字音,理解并运用文中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

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

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五卷、《毛泽东诗词选》。

冷冷清清:文中是冷淡的意思。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改变。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新课导入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

(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新课展开的写作目的就变了。

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2.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1)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第13课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九下第13课《诗词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基础知识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侧畔.( ) 长.精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万钱()(2)长风破浪会.有时()(3)直挂云帆济.沧海()(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暂凭杯酒长.精神()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C.到乡翻似烂柯人D.拔剑四顾心茫然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2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3)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5、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乐府古题。

诗人李白,字,号,唐代(朝代)伟大的,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

诗人,唐代、,字梦得,洛阳人,有“”之称。

二、自主学习1、听朗读,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
【课后作业】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设计人:审核人:
一.选择题
1.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的文件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拿破仑典》
2.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

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相同之处是()
A.赢得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请列表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

时空观念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基础认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______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______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1年,《_____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成立_____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_____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标志:1954年通过《______________》规定: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______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___自治区先后成立。

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唐诗五首》预习导学案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重点)2.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3.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一)野望1.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其性情简放,清高自恃,放诞纵酒,“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有《王无功文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2.创作背景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考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黄鹤楼1.作者介绍【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2.创作背景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知识链接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主备人:张丽副备人:常红晓、李建时间:2015.3.17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7分钟)
1、复习回顾:(1)明朝为加强专制统治,在地方:废除“”制,设、、和。

在中央:罢,废,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2)清朝皇帝为确立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大力推崇,也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反清思想。

【目标解读】
【学习目标】
1、记住戚继光抗倭战役的地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第一边界条约名称和签订时间。

2、能说出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取得斗争胜利的原因。

3、能说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戚继光抗倭战役的地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第一边界条约名称和签订时间。

二、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5分钟)
一、戚继光抗倭
1、原因:明朝中叶,军备废驰,军队战斗力削弱,倭寇入侵中国沿海,烧杀抢掠。

2、过程:戚继光功勋最为卓著,当时称他领导的军队为“”。

3、结果:年,长期危害中国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倭患基本解除。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殖民者和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

年,荷兰驱逐西班牙在台湾的势力,从此独占台湾。

2、过程:1661年,一直在东南沿海抗清的明朝将领,决心渡海收复台湾。

这年3月,他抵达台湾。

年2月,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结束了殖民统治。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明清交替之际,不断东扩,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等地筑城设防。

2、过程:皇帝时,决定攻打雅克萨。

年,清军攻打雅克萨,迫使俄军投降。

次年,清军攻克雅克萨。

3、结果:年,中俄经过反复谈判,签订了《》。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8分钟)
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
以上人物都是激励人们抗击外敌侵略的旗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他们在反抗外敌侵略方面的主要功绩分别是什么?
(2)从他们身上,你学到哪些可贵的精神?
四、拓展升华,检测评价(1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该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签订的?
(2)该条约签订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谁?
(3)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
当堂检测:(5分钟)
1、我国沿海地区受倭寇侵扰开始于【】
A、元朝初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D、戚继光
2、“开辟荆棘,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是对哪一位英雄人物事迹的赞美【】
A、郑和
B、郑成功
C、岳飞
D、戚继光
3、明朝中后期,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A、宗泽
B、岳飞
C、郑和
D、戚继光
4、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向入侵者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的是【】
A、葡萄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日本殖民者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英国侵略者
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这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最终俄罗斯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黑龙江流域撤走。

该条约签订于【】
A、1662年
B、1684年
C、1689年
D、1698年
总结评价:(1)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