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回归 生活综述

合集下载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需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教育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合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体系,以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回归生活课程理念回归生活课程理念,是指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实践能力、情感交往能力、认知能力为目的,融合各种课程元素,开展具有生活性、游戏性、情境性的课程活动。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出现,是从对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的。

传统幼儿园课程普遍将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注重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幼儿表现个性、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

此外,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幼儿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旨在为幼儿提供与生活相关的真实学习经验,以及创建有利于幼儿综合发展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这些活动是实用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跟进幼儿的生活和发展情况,并根据幼儿对于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的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证课程的实效性。

1. 建立有效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以园所特有的文化、经历、价值观和性格特征为基础,为幼儿整体发展打造的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课程。

因此,幼儿园必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方案,设计出实用而又富有乐趣的园本课程。

在设计园本课程时,应该注重课程的可行性和实效性,让课程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地体验、感受和探索生活。

2. 注重幼儿个性化需求在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兴趣点。

因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发展的速度和方式都不同,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生活背景。

在开发园本课程时,应该充分地了解幼儿个性特点和目前的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课程活动和教育资源,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最广阔、包容万象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知和深刻的认知。

让教学充分地联系生活,这也是当前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生活化教学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教育理念。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必要性1.学科性质的特殊性。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虽然与语数外同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同语数外等文化性课程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时,并不只是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点,更不是简单的了解和背诵知识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启发。

简单来说,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学科,是为学生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

既然要为学生提供人生的指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不能不引入生活的具体情境,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普及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的大背景中去。

2.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道德与法治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就与生活息息相关,譬如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学生应该如何积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要遇到、真真切切关心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谈实际,否则这样的教学便不够深入透彻,更遑论令学生受益了。

3.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生动有效,是否能够令学生终生受益。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然是要放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去完成的。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高度共鸣和自觉反思,才能从内心修正态度与三观,养成健全人格,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帮助自己锤炼精彩人生。

4.学生认知水平。

任何教学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否则这种教学就是盲目的,是低效的。

而低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也非常有限,假如教师只是单纯为学生讲解教材内容,那么教学就显得生硬干瘪,学生没有实感,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样做,理解不够深入,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都会一并受到影响。

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论文

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论文

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常宁市宜阳小学魏艳江《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导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设计: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困在四堵墙之中,让他们只听讲、记笔记、做题目。

这种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知识的魅力。

所以,我们应该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给学生呈现一个立体、逼真的场景。

比如,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各个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身临其境。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他们亲眼看到历史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比如,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

比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乐理知识,并组织音乐会、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品德与社会相统一。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

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

关键词教育;生活;课程改革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回归生活促使课程改革深化,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课程改革重视课程整合,加强同生活的联系,使得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实学校教育离人的生活愈来愈远,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把远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比作“鸟笼式”的教育,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该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

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意蕴学校教育对生活的远离体现出教育的工具理性化倾向,学校教育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理想和生存。

教育回归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

回归生活 立足实践综合评课

回归生活    立足实践综合评课

回归生活立足实践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大封社区学校王秀丽9月30日,我参加了全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第七轮翻转课堂第二共同体第二次展示活动。

在这次活动上,我听了王瓜店街道李文英老师和老城街道李征图老师分别执教的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种子贴画》一课。

听了两位老师的这堂实践课,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

在活动中他们做到了扶放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又给了学生适时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

下面就这两堂课谈一谈我的体会:1、过程精彩,主题明确。

在今天的这两堂课上,两位老师都能在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气氛,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的氛围中自主探究。

两位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小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制作种子贴画的基本方法。

学生利用任务单,通过自学、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后,通过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激发创作兴趣,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这一环节上,两位老师都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利用翻转课堂完成任务单,目标明确。

2、合理分工,亲密合作。

这两节课,老师们通过视频展现给了孩子们一幅漂亮的种子贴画,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了制作贴画需要的材料,接着人人参与实践,充分展示了个性;随后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亲密合作,提高了作品质量;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亲身体验的,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3、气氛活跃,参与性高。

两位老师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较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都做的很好,教师的调动性很强。

4、注重培养,探究力强。

这两堂课的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两位老师就种子的选择太单一,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这个季节各种各样的种子很多,不应该只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子,应该拓展到各种植物的种子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享受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精心整理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

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

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的是:时发现他的教育价值、发挥他的教育功能,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的教育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挖掘。

特别是在今天,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生活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

爷爷奶奶们把孩子宠如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爸爸妈妈更是疼爱尤加。

很多孩子在家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是小皇帝;“开口要,敝口到”,满嘴是“金口玉言”。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孩子逐步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以我为中心”处世态度;也使很多孩子喜欢与疼爱自己的大人在一起,而不愿与同龄人相处。

让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生活,是现在教育所必须面对的;如何教会孩子与人相处,让孩子具备健全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

“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而反之“受怎样的教育便过怎样的生活”,生活影响着教育,但教育也改变着生活。

为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素材,发掘教育的契机,利用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逐步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了一段动听的小插曲。

只要我们有一双双慧眼,孩子的生活时刻为我们的教育开辟着新的篇章。

里,行艺术的加工,艺术地开展。

第二天一早,我一到校就听说,昨天的电动车摔得比较厉害,修理了好长时间,但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事情还留着后遗症,教育更没有结束。

更何况,这件事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孩子承认是自己造成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敢于为这件事承担责任。

生活中的这一意外,我为什么不让它成为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呢?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课堂,作为教材的教本是教之依,学之据。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本初的目标,变得功利化、应试化,甚至与生活脱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教育回归生活,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贴近生活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的。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样。

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实践,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个性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人生自主、自立、自信。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要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全面的成长,实现个性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生活,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回归校内心得体会

教育回归校内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回顾过去,我深感教育的魅力和教育的力量。

而在教育回归校园的过程中,我更是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教育回归校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回归校园的意义教育回归校园,是指教育从线上回归到线下,从虚拟回归到现实。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线上教育虽然方便快捷,但无法完全替代线下教育。

回归校园,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回归校园有助于学生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回归校园,教师需要面对面的教学,这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4. 促进教育公平。

回归校园,可以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二、教育回归校园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回归校园,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每一个学生。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回归校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3. 课堂管理的加强课堂管理是教育回归校园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纪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4. 家校合作的加强教育回归校园,需要家校共同参与。

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回归校园的思考1. 教育回归校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要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家庭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回归现实生活,走出英语写作教学新路

回归现实生活,走出英语写作教学新路

教学篇•教学创新写作教学质量低效、学生写作水平低下是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也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对写作教学的实践和探讨,总结出低效的主要原因: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根据这一原因,笔者对写作教学进行大胆尝试,找到改进写作教学的新路子:回归学生生活,打造“生活即教育”的英语写作课堂。

下面,重点论述英语写作教学的回归生活的主要途径和实践策略。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使写作回归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大舞台,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在这里认识老师、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

学校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不同的学科教学,教师的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呈现的不同的情境、采用的不同方法、实施的不同策略等,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校设施的了解,如教学楼、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等都有学生的足迹;English Club,Singing Club,English Corner等都有不同学生参与的身影;他们认识的新朋友,性格各异、兴趣爱好不同;操场上、秋千上、单双杠上是他们尽情锻炼的好处所……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单元Task的教学要求以及单元的主题话题,合理地将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写进作文,学生的英语作文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写出来的文章就基本避免东拼西凑、应付差事之嫌。

如,学习7上Unit1时,让学生以Myself为题介绍一下自己;教学Unit2时,与其让学生写My neighbour,不如让学生写写My best friend,My teacher等。

学习八年级的School life时,让学生写一写My ideal school life,或者直接介绍My school;学习teensger problems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烦恼、朋友的困惑,征求他人意见解决烦恼,给朋友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解决困惑等,这样的写作教学,学生会感到亲切,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唾手可得,写作起来易如反掌。

教学实践综述报告(3篇)

教学实践综述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本报告对近年来教学实践进行了综述。

二、教学实践现状1. 教学方法多样化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课程设置合理在教学实践中,课程设置逐渐趋于合理。

一方面,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为提高教学质量,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已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1. 教学方法单一尽管教学方法多样化,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未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教学评价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过分强调成绩评价,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4. 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教育部门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提高课程质量。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600字》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600字》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1)(二)国外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3)(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6)参考文献 (1)(一)国内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现状我国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20世纪初期,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国努力实践“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根据中国的国情,陶行知批判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系。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将教育需要的素材、工具、方法扩张到社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

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实践中、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说“我以为世界上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脚行动的人。

”陶行知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陈鹤琴吸收与再创造了欧美“新教育”和“进步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课程来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学要精选儿童熟悉的主题和内容,才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用心去探索和发现知识,最终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熟悉的世界。

陈鹤琴的课程内容观真正体现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数学教育家及一线数学教师开始重视并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生活化。

胡林瑞在1990年用国外数学问题对中国的初高中生进行测试,研究表明知识基础好的学生不一定能自然转化为数学能力强,我们的数学教学大多侧重于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胡林瑞认为“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如果不引导学生去进行发现,不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而只要求学生记公式定理、套题型解法,则有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发展的停滞,聪明才智被扼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展开研究,首先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活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

最后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回归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研究,回归,实施方法,评估,意义,未来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生活实践的体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回归生活实践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活实践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旨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中,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实践活动综述(3篇)

教学实践活动综述(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推广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背景、内容、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实践活动的背景1. 教育改革的需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了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1. 校本研修:教师通过参加校本研修活动,了解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课题研究: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研讨,共同提高。

4. 校际交流:教师通过参加校际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

5.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6. 学生实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实践活动的效果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校与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宽教育资源共享渠道。

四个回归引导教师工作总结

四个回归引导教师工作总结

四个回归引导教师工作总结一、常规教学回归引导工作总结:本学期,我负责教授初三年级的数学课程。

经过四个回归引导教师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演示、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且能够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帮助和解答。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后作业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组织了补充练习,并在每次课后进行讲解和答疑。

同时,我也注重与家长的沟通,提醒他们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与我联系。

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三,我意识到自身的提升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

同时,我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对我的认可和信任。

最后,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学习动力上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鼓励、奖励和关注他们的学习成果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还开展了一些集体活动,如学习交流会、学科竞赛等,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二、班级管理回归引导工作总结:作为班主任,本学期我负责初三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

通过四个回归引导教师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首先,我注意到班级的纪律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我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并向学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同时,我注重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好的行为,以树立正面的榜样。

通过这些措施,班级的纪律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其次,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我与学科教师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这些措施,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体验。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呢?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

有时几人围坐,像个小家庭;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

如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

如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成为他们的实验标本……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

如教跟四季景色相关的课文,就让学生把教室打扮成绿色的大自然。

如何理解“人在教学中”

如何理解“人在教学中”

如何理解“人在教学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生就是教育”,从定义上说,“人生教育就是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人在教学中,并理解“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

一、我们从“世界”来廓清“在教学世界中”在海德格尔之前,传统哲学将“世界”理解为存在者的总体,即实体的固定存在物。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不是物性的存在者,世界是属于人的,是人生命存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从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组建“存在”的结构。

他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表明,教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空间,人所处的世界就是教学世界,人处于教学中。

二、“在之中”的意蕴一种理解是:“一现存物在另一现存物‘之内’”。

如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桌子在教室“之中”。

是两个互为外在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认知、交流、理解、体验和领悟等方式与周遭的一切进行互动,通过对“在”的超越,来规划“将在”,从而构建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空间存在,即存在于世界之中,又面向世界。

三、“谁”在教学世界中人在教学世界中就是人“生活”“在”教学“世界中”。

教学作为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由生活主体、生活时间、生活空间、生活关系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作为“生活”在教学“世界”中的人,他们“在”教学世界中,他们的“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身体与灵魂的融合,是“超越”、“创造”、“生成”的连绵。

学生的人生历程是一种全情投入的人生活动,以“全人”的姿态出现,在教学的世界里,他们与身边的各种现实事物、事件发生着各种联系,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流感情,以认知、体验、理解、感悟等方式“活”在教育的世界里。

教育的世界就是一个“人”。

教学既是一个媒介,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的活动过程。

教师和教师是认知生命的一个整体,它“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不少人认为,生活性只是针对基础教育对象才有用,而在专业性教育中意义不大。

正因为如此,大学教材一般注重介绍原理,而很少将趣味性的生活性的内容载入教材之中。

大学教学也变成了规则理论讲解课,显得冷漠和刻板。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2][2] 王国梁. 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7).
2.上教育回归生活所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质应该是教育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确定性,重建理性生活;教育要关注个体生活,但更应该提倡回归“公共生活”。

徐智娟崔国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与辨正
3.教学与生活:“回归”的反思与“后回归”的设想罗祖兵在讨论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时,要把“事实层面”上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意义层面”上的教学“意味”着“生活”区分开。

进而言之,提出“教学意味着生活”,不是在事实上把教学变成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而是把教学“看作”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或手段,也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它本身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生活。

研究者认为,提出教学“意味”着“生活”,在知识价值的基础上,努力在理论上为教学追求伦理美德和审美感受提供前提和认识基础,其目的是超越单纯的教学认识论。

4.有研究者认为,把“生活世界”等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世界,把“回归”等同于“回到”,并以此认为生活世界具有不可教性,是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主张的歪曲;“回归”不意味着抛弃、背离“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教学而仅仅去教“经验”和教“生活事件”。

“回归生活世界”在于凸显教学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

[7]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32-37.三是研究学生的多,研究教师的少
5.。

由于中考和高考的考分成为几乎唯一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标尺,必然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各种被给定的、确定的知识点成为教学活动的唯一对象等等不良现象,因而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类似于欧洲科学将实证科学的客观结论当成最终目的一样的“危机”。

这不是笔者有意“夸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而是因为如再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笪文周序段会冬
6.有学者提出教学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回归未来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8][8]李长吉,秦平.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10).。

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教学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的学习也容易出现无法联系实际、内化程度低、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7.(五)考试升学的压力——精英主义价值取向的应试教育体制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在中国有着深厚而广泛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意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是每一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即使现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

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苦读十几年,为的就是去挤那条独木桥,总以为只要过了这条独木桥,展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康庄大道。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常常偏离其本身丰富的内涵,仅仅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来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