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结思考1教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教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二章认识细胞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初中,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经验。
部分学生可能已有使用简单放大镜的经验,但显微镜的使用对他们来说仍是全新的。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耐心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目标生命观念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建立生命由细胞构成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细胞观察实验。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 观察并识别不同种类的细胞。
难点 1. 正确调节显微镜,以获得清晰的细胞图像。
2. 理解并解释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显微镜、细胞切片、实验报告纸、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含显微镜使用视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细胞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它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哪里?”3. 简要介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引出课题《学习使用显微镜》。
4. 讲解显微镜的历史,强调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 观看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聆听教师关于细胞和显微镜的讲解,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对细胞及显微镜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演示显微镜结构及1. 展示显微镜实物,逐一介绍显微镜的主要部件,如目镜、物镜、调节旋钮1. 认真观察显微镜实物,聆听教师讲解。
使用方法等。
2. 演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焦距等步骤。
小结与思考1
B
C
A
B
5.如图在梯形ABCD中 5.如图在梯形ABCD中, ∠DCB=900; 如图在梯形ABCD AB∥CD,AB=25,BC=24.将该梯形折叠 将该梯形折叠, AB∥CD,AB=25,BC=24.将该梯形折叠,点A恰 好与点D重合,BE为折痕,那么CD的长度为 好与点D重合,BE为折痕,那么CD的长度为 ,BE为折痕 CD 7 _________.
(1)成轴对称的 个图形全等 成轴对称的2个图形全等 成轴对称的 个图形全等.
(2)如果 个图形成轴对称 那么对称轴是对 如果2 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
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称点连线的垂边三角形、等 腰梯形的对称性;
1.线段的轴对称性 1.线段的轴对称性
3.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和DF 如图, 是 的角平分线, 和 如图 的角平分线 分别是△ 的高, 分别是△ABD 和△ACD的高,问AD垂直平分 的高 垂直平分 EF吗?请说明理由 吗 请说明理由. A E 1 2 F D C
B
操作题 1.如图,找一点P,使点 到AB、BC两边的距离 如图,找一点 ,使点P到 、 两边的距离 如图 相等,且到B、 两点的距离也相等 两点的距离也相等, 相等,且到 、A两点的距离也相等, 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 (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 A 如图点P就是要作的点 如图点 就是要作的点. 就是要作的点 B
小结与思考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一.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区别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和联系
1.轴对称 1.轴对称
沿某直线折叠 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一个图形
2.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
二次根式小结与思考导学案第1课时
二次根式小结与思考(1)学习目标:理解二次根式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基本运算法则,能运用二次根式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我们把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次根式主要有以下性质: ⑴()2a =________(________) ⑵2a =________3、二次根式乘除法法则: ⑴a b = ________(________),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b =________(__________),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次根式化简,就是使二次根式满足: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类二次根式。
6、二次根式相加减,先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
7、二次根式运算与整式的运算比较,相同点是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
二、典型例题例1、在函数34x y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例2、若化简2|1|816x x x ---+的结果为2x -5,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为任意实数B 、1≤x ≤4C 、x ≤1D 、x ≥4例3、下列根式中,与3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8B 、0.3C 、23D 、12例4、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为a 、b 、c ,设1()2P a b c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S P P a P b P c =---(海伦——秦九韶公式),当a =4,b =5,c =6时,求S 值。
高中通用技术 第二章第1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第二章第1节《技术与设计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②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③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形成设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一些案例,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新的技术产品、新的工艺往往都由设计开始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②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思辨成长,最终领会到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打破设计神秘感,形成正确的技术设计观。
②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辨正关系和技术革新对设计的影响2、难点:理解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侧重点的不同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三、教学准备:1.上网下载蜜蜂建筑的蜂房图。
2.收集手机和自行车演变的图片以及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
3.准备一些实物如:手机、电熨斗和电吹风等。
4. 制作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图:蜜蜂建筑的蜂房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物课上有没有学过蜜蜂建筑的巢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色?[学生]:思考、回答:……蜜蜂的蜂房是由无数个六边形巢室构成,每个巢室边挨着边,紧密的连在一起,没有一点空隙,巢室的基部由六个三角形组成六角锥。
[教师补充]:蜂巢的这种六边形结构早就被科学家们证明是用料最少、容量最大的结构。
[教师陈述]:马克思曾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是把它建成了〞请问,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动物的活动是由它从物种遗传而来的本能所决定的,而人类的劳动,那么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人类从事任何活动,事先都要有所谋划和构思。
第二章 有理数小结与思考(1)教学设计
第二章 《有理数》 小结与思考(1)六合区励志学校 孙德萍教学目标:1.经历梳理有理数的概念及有理数的运算的过程,使本章所学知识系统化.2.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矫正在概念理解及运用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并能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3.感悟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和归纳能力,本节课关注学生在有理数运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明晰算理,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纠正问题,巩固知识技能,优化方法,提高认识.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使用 教学难点:能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有关现实情境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导学稿》预习作业典型错误讲评2.展示本章知识的框架结构图二、常见错误辨析1——相关概念1.有理数相关概念2.数轴3.绝对值、相反数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起来:三、常见错误辨析2——加减计算1.法则2.运算律3.当堂训练212,(2),0, 3.2-----计算:四、实际应用蚂蚁从点O 出发,在一条直线上来回爬行。
假定向右爬行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左爬行的路程记为负数,则爬过的各段路程依次记为(单位:cm ):+3,-1,+5,-6,-4,+7,-5(1)你能描述蚂蚁最后的位置吗?(2)在爬行过程中,如果每爬行1cm 奖励一粒糖,那么蚂蚁一共得到多少糖?五、课堂小结通过以上辨析,谈谈你在学习本章时需注意的问题,与同学交流一下.六、布置作业1、《评价手册》小结与思考(1)2、《导学稿》小结与思考(2)预习1(1)1(2)4----(2)22(4)(2)4+-+-+1913(3)( 3.85)()( 3.15)44+---+-。
2.9回顾与思考(1)二次函数小结
想一想P49 3
函数y=ax² +bx+c的图象
我们知道,作出二次函数y=3x2的图象,通过平移抛物线 y=3x2可以得到二次函数y=3x2-6x+5的图象. y 3x 2 6 x 5 怎样直接作出 提取二次项系数 函数y=3x2-6x+5 3 x 2 2 x 5 3 的图象? 5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 2 3 x 2 x 1 1 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 1.配方: 3 2 2 整理:前三项化为平方形 3x 1 式,后两项合并同类项 3 2 化简:去掉中括号 3x 1 2.
b 4ac b 2 它的顶点是 2a , 4a .
根据公式确定下列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
1. y 2 x 2 12 x 13; 2. y 5x 2 80 x 319;
1 3. y 2 x x 2; 4. y 32 x 12 x. 2
序号 1 2 3 4 … n
探寻 规律
求数 字和
1 1 3 1 3 5 1 3 5 7 1 3 5 2n 1
显然, 其规律是求n个求连续奇数的和.
1
4
9
16
n2
显而易见, 第n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为自然数n的平方.
做一做P77 17
二次函数的应用C组: 3题
小结
拓展
回味无穷
函数y=ax2+bx+c(a≠0)与y=ax² 的关系
2.不同点: b 4ac b 2 (1)位置不同(2)顶点不同:分别是 2a , 4a 和(0,0). b (3)对称轴不同:分别是 直线2 x 和y轴. (4)最值不同:分别是 4ac b 和0.2a 4a 3.联系: 函数y=ax2+bx+c(a≠0) 的图象可以看成y=ax² 的图象先沿 b b |个单位(当 >0时,向左平移; x轴整体左(右)平移| 2a 2a b <0时,向右平移),再沿对称轴整体上(下)平移 当 2a | 4ac4a b |个单位 (当 4ac4a b >0时向上平移;当 4ac4a b <0时,向下 平移)得到的.
小结与思考(1)
例3.已知方程组 与
5x+y=3 ax+5y=4
x-2y=5 5x+by=1
有相同的
解,求a、b的值.
巩固提高:
1. 已知 x y x y 3 0 ,求x,y的值.
2
ax+y=2 2. 甲、乙两人都解方程组 2x-by=1
,
甲看错a得解 解
x=1 y=2
x=1 y=1
,乙看错b得
3x 4 y 2.9 (2) 5x 2 y 0.5
例题讲解:
例1.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使得 x 1 x 2 都是它的解,并且
y 1 y 2
求出x=3时的方程的解.
例2.对于等式y=kx+b,当x=3时,y=5; 当x=-4时,y=-9,求 当x=-1时y的 值.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苏科版)
小结与思考1
基础练习:
1.下列各组x,y的值是不是二元一次方
3x 4 y 2 程组 2 x y 5 的解?
x 3 x 2 x 2 (1) (2) (3) y 1 y 1 y 2
2 x y a 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 x 2 y b
x 3 的解 y 5
求a,b的值.
3.根据下表中所给的x值以及x与y的关 系式,求出相应的y值,然后填入表内:
x Y=4x Y=10-x
y 4x 的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 10 x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上表找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解二元一次方程
x 2 y 5 (1) 3x y 1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前预习: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4.我的疑问:做一做:请几位同学分别说“我爱学物理”,其他同学闭上眼睛。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是谁呢?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呢?【学点一】音调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酒瓶中装有不同的水,弹奏《小星星》。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学生预习良好。
培养学生主动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 大小应大致相同)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音调就 _______ 。
(阅读课本19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 跟踪练习: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1 2分组实验,动手探究学生将探究实验中的所得所思所想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趣和求知欲。
通过学生现场感受,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到______。
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学点二】响度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图形与证明(二)小结与思考(1)
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案第一章小结与思考(1)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小结与梳理,进一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中位线定理,并会灵活运用.学习重点: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030,则顶角的度数是 度.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长为 .3、 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中位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B :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C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D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4、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B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C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D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5、如图在A B C D 中,∠ABC 的平分线交AD 于E ,且AE =2,DE =1,则A B C D 的周长等于 . 6、如图,点D 、E 、F 分别是A B C △三边上的中点.若A B C △的面积为12,则D EF△的面积为 . 二、例题学习1、如图,在等腰R t △ABC 中,∠ACB =90°,D 为BC 的中点,DE ⊥AB ,垂足为E ,过点B 作BF ∥AC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CF .(1)求证:AD ⊥CF ;(2)连接AF ,试判断△A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第5题)B A CF ED2、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O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是E,连结AE、DE.(1)试判断四边形AODE的形状,说明理由; (2)请你连结EB、EC.并证明EB=EC.3、如图,在直角梯形纸片A B C D中,A B D C∥,90A∠= ,C D AD>,将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边C D上的点E处,折痕为D F.连接E F并展开纸片.(1)求证:四边形AD EF是正方形;(2)取线段A F的中点G,连接E G,如果B G C D=,试说明四边形G B C E是等腰梯形.4、如图,已知AD与BC相交于E,∠1=∠2=∠3,BD=CD,∠ADB=90°,CH⊥AB于H,CH交AD于F.(1)求证:CD∥AB;(2)求证:△BDE≌△ACE;(3)若O为AB中点,求证:OF=12 BE.三、作业:见作业纸。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回顾与思考教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回顾与思考》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回顾与思考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体问题.课标对于“了解”的要求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课标对于“理解,会”的要求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课标对于“能”的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之,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课标对于“体会”的要求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二、教材分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经呈现了一些关于不等关系的相关知识,学生知道生活大量存在着不等关系的量,了解“大于”、“小于”等符号的用法和意义,能比较两数的大小,并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不等式的模型思想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不等式的模型思想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活动能力基础:经历探索、发现不等关系的过程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整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建构本章知识联系图,体会知识之间的发展脉络与内在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是:1.通过梳理本章内容,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及类比的思想方法.2.通过基础过关题组的训练,进一步夯实基础,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并体会不等式函数、方程之间的联系.3.通过深度研讨环节,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4.通过实际应用,能够建立不等模型,能够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五、学习重难点重点:梳理本章内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并体会不等式、函数、方程之间的联系.难点: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及类比的思想方法,能够建立不等模型,能够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六、评价设计根据课标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的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环节进行: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本章思维导图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偏差,并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2.通过“基础过关”、“当堂检测”来检验教学效果,并在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3.通过深度研讨环节,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思想相互碰撞,思维得到提升;4.通过自我评价表和组长评价表,对本节课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作业,反馈信息,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以便查缺补漏.七、学习过程依据“目标导引教学”的理念和“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交流复习目标1:通过梳理本章内容,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及类比的思想方法.1.通过小组分享,制作思考评价学生思路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合理;2.通过提问,检测学生是否能快速的回答这些问题.1.学生通过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思维导图,并且分享制作思路,对本章内容进行梳理并且再一次画出本章的结构图.2.教师引导,总结本章的核心数学思想以及做题方法,并提出如下问题(1)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它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2)接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3)举例说明在数轴上如何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4)举例说明不等式、函数、方程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整理,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 通过画本章知识联系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对比分析的能力,学生可以互相进行比较、补充,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二、基础过关、大展身手目标2:通过基础过关题组的训练,进一步夯实基础,掌握不等式的基通过独立完成、教师提问、自我评价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基础过关题1.给出下面6个式子:①3>0;②x<-2;③4x+3y≠0;④x=3;⑤x-1;⑥x+2≤3. 其中不等式有()A.2个B.3个C.4个D.5个2.有下列四个命题:①若a>b,则a+1>b+1;②若a>b,则a-1>b-1;③若a>b,则-2a<-2b;本性质,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次不等式(组),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并体会不等式、函数、方程之间的联系.组,进一步查漏补缺.④若a>b,则ma<mb. 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3.若x>y,且(a-3)x<(a-3)y,则a的值可能是()A.0B.3C.4D.5归纳总结:不等式的性质.4.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①3x-7>0;②2x+y>3;③2x2-x>2x2-1;④x+1<7.A.1个B.2个C.3个D.4个5.解不等式113xx+-<.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6.解不等式组3(2)42113x xxx--≥-⎧⎪⎨+-<⎪⎩,并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总结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以及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7.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A.x<0B.x>0C.x<2D.x>28.若关于x的不等式mx-1>0(m≠0)的解集是x>1,则直线y=mx-1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9.如图,直线y=3x和y=kx+2相交于点P(a,3),则不等式3x>kx+2的解集为 .总结归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设计意图要建高楼大夏必须先打好基础,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用数轴表示其解集起到了很好的检测目的,然后让学生先独自完成上述各小题的解答,然后教师提问,让学生自己来作评判,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教师给予鼓励,使学生对本章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三、深度研讨、再度提高目标3:通过深度研讨环节,能够举反三,灵活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探讨、小组分享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较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参的不等式的问题解决.问题四:含参数的不等式相关问题.10.已知不等式组+21x m nx m+⎧⎨-<⎩>的解集为-1<x<3,求(m+n)2018的值.11.若不等式x-2≤m的正整数解只有3个,则m的取值围为 .12.已知不等式组2xx a⎧⎨<⎩>.(1)如果此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2)如果此不等式组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数学思想:.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做题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与应用,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再次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四、建构模型、实际应用目标4:通过实际应用,能够建立不等模型,能够用一元次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同学分享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不等模型,模型建立后,能否找到符合实13.小丽去文具店买铅笔和橡皮,铅笔每支0.5元,橡皮每块0.4元,小丽带了2元钱,可以买几支铅笔几块橡皮?14.甲、乙两家超市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为了吸引顾客,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过300元时,超出部分按原价的8折付款;在乙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过250元时,超出部分按原价的85际情况的解. 折付款,设一顾客预计购物x(x>300)元. (1)分别写出该顾客在甲、乙两家超市购物所付的费用y甲(元),y乙(元)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该顾客到哪家超市购物更优惠?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设置,进一步体会不等式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五、归纳总结、反馈评价培养归纳能力,养成反思习惯.并检测目标1、2、3、4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能否完整清晰地说出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困惑,了解学生理解知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通过“当堂检测”,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达标情况.总结归纳说说本节课又学习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有什么困惑吗?当堂检测:1.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A.2x-4>5y+1B.3>-5C.4x+1>0D.4y+3<1y2.若a>b,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 1122a b< B.-5a>-5bC. a-3>b-3D.4-a>4-b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x ax⎧⎨⎩>>b,其中a、b在数轴上对应点如图所示,则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A.x>bB.x>aC.b<x<aD.无解4.不等式3x+12≥0的所有正整数解的和为 .5.如图,直线y=ax+b经过A(-2,-5)、B(3,0)两点,那么,不等式ax+b<0的解集是.6.小聪用100元钱去购买笔记本和钢笔共15件,已知每本笔记本5元,每支钢笔7元,小聪最多能购买多少支钢笔?通过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学会提炼和阐述自己的认知,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并通过反馈检测样题,评价知识技能的达成度,确保课堂实效性.在学习指导书的最后附一份个人评价表,对本节课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1.必做:完成课本61页复习题第2、4、7、9、12题(AB组全做)2.选做:完成课本63页复习题第13、15题(B组做)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结构多媒体核心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1.本节课的重点在让每个学生建构本章知识体系. 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练习和交流,同时充分暴露出存在的问题,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2.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 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图、习题组等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3.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4.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生物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割裂的基本观点,掌握细胞割裂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割裂产生新细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学会分析细胞割裂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胞割裂在生物体发展和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割裂的基本过程,掌握细胞割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胞割裂的过程,以及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离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细胞割裂的动态图和相关文字说明。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显微镜、玻片标本等,以便学生观察细胞割裂过程。
3.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割裂的过程。
4.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割裂在生物体发展和发育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如“生物体是如何形成的?”“细胞是如何割裂产生新细胞的?”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细胞割裂的过程讲解(1)教师演示细胞割裂的动态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细胞割裂的过程。
(2)教师讲解细胞割裂的三个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特征和区别,强调细胞割裂的重要性和意义。
(3)学生小组讨论:在细胞割裂过程中,哪些物质和结构的变化最为关键?这些变化是如何实现的?(4)教师总结细胞割裂的关键变化和机制,强调细胞割裂是生物体发展发育的基础。
3. 实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生物体割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细胞割裂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学生对细胞割裂的理解和掌握。
4. 实验操作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和材料,如显微镜、细胞模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模拟细胞割裂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细胞割裂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细胞割裂的重要性和意义,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细胞割裂的理解和掌握。
小结与思考(1)学案
第六章《二次函数》小结与思考(1)学案课型:复习课 时间:2011-1-4 主备:熊诚燕 审核:九年级数学组 一、学习目标:注重知识梳理,让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注重问题解决,将类似的问题联系起来,形成方法的总结;重点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⑴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⑵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确定其最值;⑶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⑷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三、复习指导:问题一: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部分图象如图1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问题二:问题三:(1)若把图1的函数图象绕着顶点旋转180度,则能得到函数的表达式是 ,若再将得到的函数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 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新函数问题四:根据图象回答问题:(1)在此题中,方程ax 2+bx+c=0的根的情况如何确定?为什么?(2)m 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x 2+bx+c=m ,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没有实数根?问题五:根据图象回答问题::41B 01)0(22)两点,则,(),,(交于与该抛物线,若直线如图-++=≠+=A c bx ax y k m kx y ;的解为方程 )1(2m kx c bx ax +=++;的解为不等式 )2(2m kx c bx ax +>++;的解为不等式 )3(2m kx c bx ax+<++。
或填,则)也是抛物线上的两点,(,若),(___4B )y A(-2,2121=<>y y y ;则所示抛物线上的两点,)是图,(,若2121___12B )y A (-3,y y y -??m 12B )y A(m,212121y y y y y m >=+②则①取何值时,当所示抛物线上的两点,)是图,(,变式:若四、反馈练习:1、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1232--=x x y 化成()k h x a y +-=2的形式是 .2、已知二次函数32++=bx x y 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是1,则b= .3、已知抛物线()8122++-=x y ,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 ;求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是 .4、已知直线y=x+m 与抛物线2x y =相交于两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m ﹥41-; (B)m ﹤41-; (C)m ﹥41; (D) m ﹤41.5、若一条抛物线c bx ax y ++=2的顶点在第二象限,交于y 轴的正半轴,与x 轴有两个交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 ﹥0,bc ﹥0; (B)a ﹤0,bc ﹤0; (C) a ﹤0, bc ﹥0; (D) a ﹥0, bc ﹤06、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下列5个代数式:ab ,ac ,a -b+c ,b 2-4ac ,2a+b 中,值大于0的个数有( )A. 5B. 4C. 3D. 2 7、课本34页第7题。
第3课时教案(回顾与思考(1))
课时课题:第一章回顾与思考(1)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姜屯中学王翠华授课日期: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第1节课教学目标:1.梳理全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熟练运用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除法进行运算.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应用意识,提高应用代数意识及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法及学法指导:采用“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 .基本程序设计为:教师提前进行预习稿设计,课前发给学生尝试预习,收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引导释疑、反馈运用.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稿的完成情况,收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信息.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自我展示活动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本章知识框架图,并进行说明.活动目的: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感受幂的运算与整式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活动注意事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图可能在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书写详略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有代表性的框架图进行全班展示,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框架建立的过程.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呈现一个比较简单明了的知识框架图[]235223636532633224424432432153232333)().(102010.9.8)()().(76)2.(6)()().(5)(.4)(.3)(.22.1m m m a a a a y x x y y x x x a a a b b b x x x x x x x a a a m m m m m -=-÷--===÷-=-⋅--=-====-=-⋅-=-=-⋅=⋅-÷⨯⨯++第二环节 知识串联活动内容:将本章学过的所有法则及公式快速加以复习,同时让学生回答出法则及公式中的注意事项.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种运算法则,类比纠正学生在认识上模糊的地方,为下面的练习做好准备.活动注意事项:在学生串联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是否存在法则的混淆,是否能较好的区别法则,是否理解法则的文字叙述和符号表示等,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可以适当的举例讲解.第三环节同场竞技活动内容:1、快速判断以下各题是否正确2、计算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单项式的乘 单项式的除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 ÷-031)2010(231()2(-+----π)(2()1(22c a ab -⋅-()⎪⎭⎫⎝⎛+-223431963)4(a a a a )2)(4)(2()5(22a b b a b a ++-()()224232)3(b ab a ab --)2)((4)2()6(2y x y x y x +---,1、用小数或分数表示.=-52=⨯-51047.22、探索规律:下列单项式则第n 项是。
第二章 小结与思考(1)
教学后记:
(3) 的算术平方根是9(4)0.06018精确到0.001是0.060
例4、在数轴上作出与 对应的点。
(四)课堂小结 , , , , 八个实数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A.5 B.4 C.3 D.2
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B.不带根号的数是有理数
(二)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回答课本P69:1、2、3、4、5的问题,并要求回答这些知识获得的过程。
(三)知识应用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3.14、 、 、 、 、 、- 、0.15、0
无理数集合{…},正实数集合{…}
例2、估计 与0.5哪个大
例3、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1) - 的相反数是 - (2) - 的绝对值是 - ()
C.无理数就是开方开不尽的数D.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3.点M在数轴上与原点相距 个单位,则点M表示的实数为,数轴上到 的点距离为 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4.已知x,y都是实数,且y= ,试求xy的值.
6.实数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x的绝对值为 .求代数式x2+(a+b+cd)x+ + 的值.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7,0.32, ,0, , ,- .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2.9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5)0的立方根是___, 的平方根是_____.
3.请写出3个负的无理数:_________;请任意写出一组勾股数:________.
4.在棱长为5的正方体木箱中,想放入一根细长的直钢管,则这根钢管的最大长度可以是________.
课题
小结与思考(1)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回顾与思考教案(1) 北师大版
第二章回顾与思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2.在丰富的情景中,抽象出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把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对象(点、线、面等)的数学化过程.2.在探究说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又可以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异同,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
二、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归纳总结;第三环节:知识应用;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第五环节:纵向延伸;第六小节:查缺补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识这个标志么?生:(反应异常激烈)认识,是大众汽车的标志。
师:你们知道它的含义么?(同学陷入了思考。
)一个同学举手,有些迟疑地说:“我看它象由三个V组成,是不是表示他们这个品牌必胜、必胜、必胜?老师高兴地赞扬:你真棒,跟设计师想的一样!(另一名同学小声说):真的假的?我还觉得上面是V,下面是W呢!老师:哎呀,你也很厉害。
V和W是当时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名称的字母缩写。
是标志的另一重含义。
歪打正着的同学得意地笑了。
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
BD EBC 老师乘胜追击:看到这个标志还想到什么?同学有些不知所云,老师再问:你们不觉得这个设计师几何学得特别棒么?他用几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就完成了汽车史上赫赫有名的设计。
同学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活动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复习课却往往比较枯燥无味。
在这里,以同学们几乎天天见的大众标志为数学情境引入,是为了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她不神秘,却应用广泛。
数学高中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数学高中必修一第二章教案教学题目:代数基本概念及集合教学内容:代数基本概念的引入,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包括方程、不等式等;2. 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算法则等;3. 能够进行代数式的简化、展开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代数基本概念的引入,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
难点:代数式的简化、展开和因式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高中必修一》;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出示一个简单的代数式,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式子的值。
2. 引出代数的概念,说明代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二、代数基本概念(15分钟)1. 解释方程、不等式、代数式等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讲解代数式的简化、展开和因式分解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三、集合的概念及运算(20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元素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四种基本运算法则,并进行实例分析。
3. 练习集合的基本题目,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四、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代数基本概念和集合的理解。
2.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认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代数和集合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代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小结与思考(1)学案 苏科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小结与思考(1)学案 苏科版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复习负数,有理数的概念,数轴,绝对值,相反数的意义,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学习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教学过程一、知识小结:1. 大于零的数叫 ,在正数前加一个“-”号为 . 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2. 和 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为:3. 规定了 、 和 的直线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 表示,但并不是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数轴上的原点表示数________,原点左边的数表示_____,原点及原点右边的数表示 .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⑴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 .⑵正数都 0,负数都 0,正数 一切负数;⑶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5. 数a 的相反数是 .数a 的倒数是 . 的相反数大于它本身, 的相反数小于它本身, 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的倒数等于它本身.6. 一个数a 的绝对值是指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 距离,记作 .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 即:如果a>0,则|a|=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 如果a<0,则|a|= ; ③0的绝对值是 . 如果a=0,则|a|= .反之: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相反数,则这个数是 ;即若|a|=a ,则 a 0;若|a|=-a ,则a⎪⎪⎪⎩⎪⎪⎪⎨⎧⎩⎨⎧⎪⎩⎪⎨⎧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0.7.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⑴同号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⑵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加数的符号,并用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 ;⑷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即:⑴若a >0,b >0,则a+b 0;⑵若a <0,b <0,则a+b 0;⑶若a >0,b <0,且a <b 则a+b 0.【课后作业】1. 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 ,最大的负整数是 ,最小的正整数是 ;2. 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的数是 ,距离表示-1的点有3个单位的数是 ;3. 数轴上的点A 所对应的数是4,点B 所对应的数是-2,则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4. 写出所有比-5大的非正整数为 , 比5小的非负整数 ,到原点的距离不大于3的所有整数有 .5. 绝对值等于3的数有________ __;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_____ ________;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有_____________;相反数大于-1但不大于3的整数有________ ____.6. 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10±0.05(mm),表示零件标准尺寸为k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_______,最小不超过___________.7. 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的大括号内:-11 4.8 73 -2.761 -8.12 -43 -π 0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整数集合{ } 非负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8. 已知a >0,b <0,且a <b ,试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a ,-b ,并用“〈”连结.9. 已知|a|=3,|b|=2,则a+b 的值为 .10.⑴已知|x -5|=x -5,求x 的取值范围; ⑵已知|a -3|=3-a ,求a 的取值范围.11.已知1<x<3,化简|x -1|+|x -3|的值.12.⑴若|x -2|+|y -3|=0,求2x 2-y+1的值. ⑵已知2-a 与2+b 互为相反数.求a+b 的值.13.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为2,求m cd b a +++3的值.14.计算:1101109110411031103110211021101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北京路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23) 主备:阮燕 审核: 日期:
2015.9.1
第2章 小结与思考(1)
【教学目标】
1. 回顾和整理本章所学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3.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
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什么叫成轴对称?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2.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与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轴对称的性质是什么?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1:找出下列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并一一画出来.
探究活动2: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的方格纸中,有线段AB 和直线MN ,点A 、B 、M 、N 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在方格纸中画四边形ABCD(四边形的各顶点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四边形ABCD 是以直线MN 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点A 的对称点为点D ,点B 的对称点为点C. 三、精讲精练、交流展示: (一)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一张长方形纸沿AB 对折,以AB 中点O 为顶点将平角五等分,并沿五等分的折线折叠,再沿CD 剪开,使展开后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对角线所构成的图形).则∠OCD 等于 ( ) A 、108° B 、114° C 、126° D 、129°
例2、在棋盘中建立如图的直角坐标系,三颗棋子A ,O ,B 的位置如图,它们分别是(-1,1),(0,0)和(1,0). 【修改意见】(二备内容)
(1)如图2,添加棋子C,使A,O,B,C四颗棋子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请在图中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
(2)在其他格点位置添加一颗棋子P,使A,O,B,P四颗棋子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请直接写出棋子P的位置的坐标.(写出2个即可)
(二)课堂练习:
1. 下列四句话中的文字有三句具有对称规律,其中没有这种规律的一句是()
A.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B.保卫diao1yu1dao
C.清水池里池水清D.蜜蜂酿蜂蜜
2.下列图形:其中所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之和为()
A.13 B.11 C.10 D.8
3.如图,动点P从(0,3)出发,沿所示的方向运动,每当碰到矩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2013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点P 的坐标为
第3题第4题
2
A、(1,4)
B、(5,0)
C、(6,4)
D、(8,3)
4.正方形ABCD边长为a,点E、F分别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过点E、F 分别作AD、AB的平行线,如图,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等于()A.a2B.0.25a2C.0.5a2D.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二备内容)
(一)情境导入:
(二)师生互动预设: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四)学法指导:
(五)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