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名词解释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名词解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指针对急症患者提供紧急医疗援助的一套系统化的服务和组织机构。
在这个体系中,涉及到许多名词,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1. 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机构,主要负责协调指导急救工作。
急救中心通常设立在大型医院内,由专业的医疗团队组成,包括急诊医生、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等。
急救中心负责接受急症患者的报警电话,指导急救操作,并协调各个环节,确保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2. 急救车辆:急救车辆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用于将患者从事发地点迅速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急救车辆通常分为救护车和急救直升机两种形式。
救护车配备有急救设备和药品,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服务;而急救直升机则能够飞越交通拥堵或地形复杂的区域,将患者迅速送达医院。
3. 急救设备:急救设备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对急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
常见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氧气瓶等。
这些设备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和循环等重要功能,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救治。
4. 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一种措施。
通过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恢复心脏的跳动和呼吸功能,以保证血液供应和氧气供给。
心肺复苏是在患者没有及时得到医疗救治的情况下,由旁观者或急救人员进行的,能够让患者的生存机会大大提高。
5. 电子急救病历:电子急救病历是指使用电子设备来记录和存储急救过程和患者病情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纸质病历相比,电子急救病历能够更好地记录医疗信息,并在需要时快速检索和共享。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急救工作的效率,还能减少信息传递中的错误和遗漏。
总的来说,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急救设备、心肺复苏和电子急救病历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急救体系,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援助。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急症科、ICU、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
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院内救护生命绿色通道: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点: 1.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连续的急救医疗服务。
2.三者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
3.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工作,又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EMSS流程:120报警-->救护车出动-->现场救护-->运送至医院并监护-->生命绿色通道-->就医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救护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转变为“暂时等待,稳定伤情后再转移”) 2.意外灾害和伤害事故增加(在我国伤害是第5位死亡原因。
最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高空跌落等。
) 3.疾病谱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要求: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救护、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936年 法国最早建立EMSS 1968年 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急症医疗系” 1970年 日本规定急救车标准 1972年 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听证会 1973年 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法案 1980年 德国运用直升机运送伤病员,称“空中救护车”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院前急救模式
二 、医院急诊科
❖ 医院急诊科(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作时间一周7天,一天24小时 ❖ 首诊负责制 ❖ 以“急”为中心,体现时间就是生命
ER
(一)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
❖ 急诊医疗 ❖ 急救医疗 ❖ 教学培训 ❖ 科研 ❖ 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包含有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批 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等。
❖ 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 ❖ 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坠床跌倒等。 ❖ 批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
(五)急诊科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优化急诊工作流程 (1)救治流程 (2)抢救流程 (3)转归流程 3. 实行分级分区就诊 4. 定期评价与反馈
①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② 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③ 批量患者,如外伤、中毒等。
(五)急诊科的管理
2.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是为迅速、有序地对急危重症患者、批量伤(病)员开 展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预先制定的实施方案。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件
服务质量提升
01
总结词
服务质量提升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从服务流程、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改 进和提升。
02 03
详细描述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应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流程,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 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同时,完善患者投诉和建议机制, 及时收集和处理患者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详细描述
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医院床位紧张、设备短缺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 及时救治,也制约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解决方案
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和优化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降低医疗成 本;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04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挑 战与对策
人力资源不足
总结词
人力资源不足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表现为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专业 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医疗服务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然 而,医护人员数量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愈发突出。此外,急诊科医 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也加剧了人员流动性高的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物资储备
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制度 ,确保急救物资的充足和 有效。
物资使用与监管
对急救物资的使用进行监 管,确保其合理使用和及 时补充。
流程管理
急救流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急救流程,确保 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分流与转诊制度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麻醉性镇静剂(如芬太尼) 吗啡
肝素
氯化钾
镇静剂(如咪达唑仑、丙泊酚)地西泮注射液
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阶段
❖ 转运途中的监测
—气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监测 —生命体征 —各类管道
❖ 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
—管道脱落或堵塞 —呕吐 —突发意识丧失
三、转运目的地患者交接-SBAR模式
❖ Situation(状况——发生了什么事?)
EICU
(二) ICU的布局
❖一、ICU的设置
❖(一)ICU的区域布局与设置 床单元设置
❖1.病室设置
室温、通风与噪声要求
❖
监护站设置
2.医疗辅助区域 治疗室、仪器室
❖
出入通道
❖3.污物处理区域
❖4.医务人员生活区域
v 床位设置
1.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 床位数应占总床位数 的2%~8% 2.一般为8~12张床
动脉穿刺针 中心静脉导管包 压力延长管 压力传感器 有创压力监测仪 加压输液器 输液加热器装置 经皮起搏器
止血钳/止血带 创伤手术剪 外科敷料(海绵、绷带) 脊柱稳定装置
一、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阶段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成人)转运配置药物》
推荐药物
选配药物
静脉注射液体:
异丙肾上腺素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1.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 提高分诊准确率 3.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 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 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效率,缩短平 均滞留时间 7. 规范护理文书 8. 保证护患沟通顺畅
红区 黄区 绿区
一级危急症患者 二级急重症患者
❖ 院际转运(intra-hospital transport):院际转运是发 生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1 概述 2 内容
3
概述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 ) 是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
的“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 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平时的急诊 医疗工作,也适合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发展历程
• 随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建立了日益完备的城 乡急救组织。
• 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重症或专科监护病房三部分有机地联 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
•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科,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 或急救站,综合性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配备了一定的专业 队伍。
我国EMSS的发展和建设
4. 普及社会急救
政府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广泛宣传培训,普及急救技术,如徒手心肺复 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搬运等。意外灾害发生时,在专业人员尚未到达现场 时,现场人员能自救和互救。广大群众在各种场所遇到急诊时,有义务向就近医 疗机构或急救部门呼救。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接到呼救信息,必须从人力,物力、 财力和技术方面给予全力援助。
特点
即刻性
EMSS 连续性
系统性
层次性
应用
• 这四个特点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要是应对地震、水灾、 火灾、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事故造成的 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抢救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
• 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先是人群自救 互救。
步骤二
• 随后带有抢教设备的急救员和救护组来到现场参加急救。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急救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
培训教育
开展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社区培训
组织社区内的急救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05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化急救医疗设备
01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智能化急救医疗
院内急诊还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紧密 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贯的治 疗服务。
院内急诊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紧急处理能力, 能够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 类。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 全面、严密监测和治疗的医疗单
元。
重症监护需要具备先进的医疗设 备和专业技术,能够对患者的生 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病情变化。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 展策略与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
急救站点布局
根据地区人口密度、医疗需求和交通状况,合理 规划急救站点布局,确保急救服务覆盖范围广。
急救设备更新
定期更新急救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急 救需求。
人力资源培训
加强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急救流程优化
服务专业性强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拥有一支 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包括医生、 护士、急救员等,能够提供高质 量的急救服务。
服务效率高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救反 应时间、救治成功率等方面不断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 效保障。
体系特点
1 2
以政府为主导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 业,政府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现状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路漫漫其悠远
2003年非典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30余种新发传染病,我国≻1/2 2003年SARS,2005年禽流感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自然灾害 国际恐怖事件
路漫漫其悠远
现状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 系建设规划》
路漫漫其悠远
院前急救
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现不出公 益性
服务半径过大,反应时间过长 急救不急 整体水平不高,现场急救欠缺,过多转
运 人员流失 急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路漫漫其悠远
院内急救
院前——院内衔接,“绿色通道”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设备老化 人员流动性大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发展进程
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 办法》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 现场医疗救护、伤病员转送、部门协调 、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 救呼叫专线电话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 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 理的通知》
构——救护站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
和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模式
路漫漫其悠远
发展进程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的意见》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 组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 实施现场急救和转运。
114亿国债资金(11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 )
几年时间建立医疗救治体系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名词解释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名词解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紧急、危急和危重病患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的一套完整的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组织结构。
急诊:急诊是指突发和进展缓慢的病情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紧急症状,需要尽快处理的情况。
急诊的特点是时间紧迫、情况危急,所以需要快速的诊疗、观察和决策。
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为患者提供各种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过程。
包括问诊、体检、诊断、治疗、手术、药物治疗等。
体系:体系是指一种有机整合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指由急诊科、急诊部、急救中心、急诊护理部等组成的为应急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整体结构。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急诊科: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负责急诊病患的接诊、诊断和治疗。
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病患。
急诊部:急诊部是医院为病患提供急诊医疗服务的具体场所。
急诊部负责接收、登记、检查和治疗急诊病患,设有急诊就诊窗口、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等。
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为因病或意外等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抢救的危重病患提供综合护理服务的部门。
急救中心设有急救车、急救设备和专业的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急救和转院抢救等服务。
急诊护理部:急诊护理部是负责急诊病患的护理工作的部门。
急诊护士需要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基本护理、监测病情和应对急危重症状。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对急诊病患的快速反应、科学诊疗和有效救治。
通过建立完善的机构和人员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同时,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也需要与其他医疗机构和部门进行协调和合作,形成急救网络,提供覆盖全区域、全时空范围的急诊医疗服务。
第一章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援
3. 重大集会和活动中承担预防意外救护 4. 联络急救中心、医院和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5. 参与非专业人员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念
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标准: 1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 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难事 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 的社会、经济效益。
医院急诊的能 力及质量是医 院管理、医护 人员素质和急 救技术水平的 综合体现
医院急诊科的任务
急 诊
任务
科 究
急救
Company Logo
培训
急诊科运转模式
独立自主型 急诊科运 转模式 半独立型 轮转型
(三)危重病救护
定义: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
国内发展史
• 50年代初期:危重病人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的 抢救室。
• 70年代: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
• 80年代:急救中心(科) 急救医学专科学会成
立
• 90年代: 民航机构与急救中心相结合
急救护理学
• 1986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急救医学学术讨论 会。当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了“急救医学专
2
3
4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院前急救技术指标的评价可控制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需 求
院前急救需求
• 急救反应时间
时 间
• 现场抢救时间 • 急救转运时间
效 果
院前急救效果
院前急救组织质量管理内容
通迅
运输
共性的环节
急救技术
急救器材装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概念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
(2)设置与功能.5.重症监护病房(ICU)(1)ICU的模式.(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1)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建筑要求.(2)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站的设置和配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概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
(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
(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
(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页脚内容1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
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
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
页脚内容2
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
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1)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建筑要求。
(2)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站的设置和配备。
(3)救护车的装备。
(4)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标准。
(5)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6)急诊急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
3.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的统计指标。
4.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的地位与作用
页脚内容3
1.院前急救人员的组成与要求:组织形式、作用与责任、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专业素质。
2.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1)培训目的。
(2)培训内容。
(3)培训要求。
(4)培训方式。
(5)培训的具体范围。
(6)考核方式。
3.院前卫生应急救治队伍的建设。
非创伤性急危重症病情评估与转运
1.非创伤性急危重症病情评估。
(1)呼吸:异常呼吸的观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呼吸评估。
(2)循环功能:脉搏、血压、循环功能评价。
页脚内容4
(3)体温:异常体温的观察、高热综合征、低温综合征、异常体温时的病情评估。
2.非创伤性急危重症救助措施。
(1)持续心肺复苏术:气道、呼吸、循环。
(2)维持呼吸:保持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何况使用呼吸兴奋剂及舒张支气管药物、人工通气。
(3)维持循环及血管功能:严密监护,及时处理致命性心率失常、积极处理低血压休克、抗心力衰竭治疗、处理高血压。
3.非创伤性急危重症的安全转运方法。
(1)安全转运重点。
(2)安全转运方法。
(3)安全转运注意事项。
4.非创伤性急危重症途中监护。
(1)心血管功能监测。
(2)呼吸功能监测。
(3)中枢神经功能监测。
页脚内容5
创伤急救技能
1.急救止血:方法包括直接按压止血法、直接压迫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加压屈肢止血法、钳夹法、止血带止血法及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2.包扎
(1)概述。
(2)包扎伤口应注意事项。
(3)常用包扎法。
3.固定:目的是减轻疼痛,防止骨折移位,帮助防治休克,避免进一步损害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而造成严重并发症,同时便于运送。
(1)注意事项。
(2)固定材料。
(3)固定方法。
4.搬运
(1)搬运方法。
(2)器械搬运。
(3)危重伤病员的搬运。
急诊科的任务和管理
页脚内容6
1.急诊科的任务:急救、急诊、培训、科研、应急、示范。
2.急诊的管理:
(1)适应急诊工作的特点。
(2)急诊的组织。
(3)急诊的部分设置。
(4)急诊的布局和设置。
(5)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工作方法。
(6)急诊科的质量管理。
(7)急诊科的制度管理。
(8)急诊抢救器材设备及药品管理。
(9)急诊科功能部门的管理。
(10)急诊科研工作。
(11)急诊人员培训。
3.急诊科工作特点、与患者沟通特点、急诊病历书写等。
创伤性急危重症伤情审定和紧急医学救援
页脚内容7
1.概述
2. 创伤院前评分:创伤指数、CRAMS记分、创伤记分、现场指数、分类指数。
3. 院内评分:简略损伤分级标准与器官损伤分度、创伤严重度评分。
4. ICU的评分系统。
5.严重创伤的分类:按部位、伤口开发、受伤机制、多发伤和复合伤。
6. 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原则:伤后即刻救治、复苏、稳定和加快后送。
7. 严重创伤的现场急救检查程序。
8. 创伤性急危重症的安全转运方法与途中监护。
(1)根据病情及通道情况决定搬运的方法。
(2)不同部位创伤的转送方法。
(3)创伤性急危重症的途中监护。
群体伤的伤情分类和紧急医学救援
1. 群体伤院前急救的现场组织。
(1)临时组织救护小组,统一指挥。
(2)医疗现场指挥应做工作。
页脚内容8
(3)现场分类人员的任务。
(4)现场救治人员的任务。
(5)现场后送主管人员的任务。
2.群体伤的伤员分类。
(1)分类的意义和目的。
(2)伤员分类的基本要求。
(3)分类站的位置。
(4)分类的步骤及方法。
3.群体伤的院前急救原则和现场救治。
(1)确诊后要决定的问题。
(2)基本生命支持。
(3)高级生命支持。
4.群体伤的伤患后送:后送分类、后送原则、后送要求、后送类别。
5. 熟悉群体伤的院内急救。
(1)应立即通知医院管理部门,协调全院的可利用资源。
(2)做好分类救治区域的划分。
页脚内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