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初袁世凯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
从议会构成看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
从议会构成看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3月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由此走上了民主共和时代。
以同盟会为主题的革命派,企图建立一种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但这种尝试却以袁世凯非法解散国会而告失败。
传统研究多将这种失败的原因归罪于袁世凯,但这样说是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不能得出全面客观的认识,也无益于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民初议会民主制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从第一届正式国会的构成来考察其失败的原因。
议会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议会制度起源于英国,开始的时候只是几十个大贵族不定期的集会,主要的作用是给国王提供咨询,并通过征税法案。
这几十个拥有武装的贵族在议会上达成协议,这些协议足以在全国推行,即使国王也无力反抗,因为这个会议包括了当时国内主要的政治势力(当然包括国王在内),这些协议是他们相互妥协达成的协议。
后来,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无产阶级的觉醒,通过几次议会改革,使议会容纳了他们的代表,而从前的贵族会议反而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英国的议会之所以一直保持权威,正是议会始终能容纳国内主要的政治势力。
议会的权威来源于议会的广泛代表性,它必须能够始终容纳所有强大的政治势力,这种势力不能以其性质(进步或落后)来决定是否容纳于议会及其代表名额,而应以其实力。
议会本来就是国内各势力调和矛盾、相互妥协的场所,议会所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只不过是各势力在议会中讨价还价达成的妥协,这些妥协因而得到各政治势力的支持。
如果有一种或几种强大的政治势力被排除在议会之外,则议会的法令对于没有参加议会的势力就没有约束力。
由于这些势力的抵制,议会法令就会成为废纸,议会制度也自然无法运行。
政治矛盾的解决只好通过议会之外的手段,暴力动荡继而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民主第三波”的国家的改革者极力要求各势力参加竞选的原因。
第一届国会的选举然而,不幸的是,民初第一届国会并没有议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广泛的代表性。
1912年8月10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了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三部法律:《国会组织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
袁后时代的三大军阀派系
袁后时代的三大军阀派系袁世凯死后的头一二年,三大派系的军阀逐渐形成,首先是皖系形成,段祺瑞以其掌握政府事权的地位,拉拢北洋军人,靳云鹏、徐树铮、吴光新、曲同丰、傅良佐等,依靠过来。
而安徽倪嗣冲、山东张怀芝、福建李厚基、陕西陈树藩、浙江卢永祥、湖南张敬尧、山西阎锡山、两广龙济光、四川刘存厚也是纷纷投靠过来。
直系也逐渐同时形成。
1918年秋冯国璋下台后,曹锟、吴佩孚站到前台,实力急剧膨胀。
张作霖在东北占有全境,利用空档,招兵买马,形成奉系。
几派勾心斗角、翻云覆雨,战云笼罩。
1920年夏,直皖战争爆发。
吴佩孚借口撤防北归,段祺瑞遂在南苑布防,挟总统徐世昌以令诸侯,组成定国军。
第一路司令兼戒严总司令段芝贵,第二路司令兼前敌总司令曲同丰,第三路司令魏宗瀚,第四路司令刘询。
直系则在保定组织讨逆军。
曹锟任总司令,吴佩孚任前敌总司令。
率兵直逼京师。
通电有谓“段氏祺瑞,秉性凶残,专擅恣睢,阴贼险狠……民国九载海内分崩,追原祸始,段为戎首。
”战争打到第四天,直军一路突破,皖军瓦解。
直奉联军进京包围段公馆。
皖系政客作鸟兽散,段氏被逐出北京。
袁世凯死后四年间,北京政局为皖系所把持。
他们聚敛财富,用作庞大军费开支。
为实现武力统一,加紧对国内的经济掠夺。
北京政府的岁入总数中,一半以上用作军费开支。
冯玉祥曾回忆这段时间段祺瑞给他数十万钱,他不要,他说那数字庞大得令他震恐。
左手拿钱,右手又用于打内战的支出,段政府出卖矿山、铁路、电讯的经营权,甚至领土主权,以赢得主政之权。
期间,日本人的上下其手、勾结引诱确不可忽视。
郑孝胥笔下“李季高来,龟井、波多来,谈南北大局及日人处置袁世凯之法”(《郑孝胥日记》1916年4月28日,中华书局版)。
6月7日,郑氏又写道:“袁世凯病死,黎元洪为总统,段祺瑞为总理,日本允以兵力助段,保北京治安,段辞之。
”6月8日:升吉甫至济南,约张怀芝共图复辟,闻今日归青岛,乃日本海军无线电所报。
军阀也爱拉关系
军阀也爱拉关系作者:关山月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第01期提起军阀,你一定不会陌生,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这一连串熟悉的名字曾经激荡了一段中国风云史。
在那“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他们成就了一段自己的传奇人生,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格局。
军阀脱胎于中国传统社会,必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都讲究私人关系,当然,那些左右中国政治格局的军阀大佬们也不例外,并且深谙其中精髓。
那么,私人关系在军阀政治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试看本文为你深度解析。
血缘关系与军阀政治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私人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层关系就是家族血缘关系,这种关系自古以来就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乃至整个华夏族的民族行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军阀政治也深受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
一些军阀在掌握一方权柄之后,就开始分封自己的宗族亲戚,并委以重任,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血缘关系影响军阀政治的事例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张作霖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乱世枭雄,他历经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左右逢源的本事,不断扩充实力,将整个东北地区置于其掌控之下,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张学良在其父生前就备受张作霖提拔,年仅17岁时就当上了营长,后来进入东北武备学堂学习军事,19岁时又升任少将旅长,负责筹划建立空军和海军,为东北军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后来还相继指挥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阻止北伐军北上的战役,在张作霖被日本人阴谋炸死后,张学良成为独当一面、左右当时政治局势的一方军阀。
直系军阀曹锟也是中国近代军阀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出身于造船工人家庭,年轻时当过布贩,后来参军入伍,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时,曹锟得到袁世凯的重用,从此开始发迹,后来一直升到北洋军政府大总统一职。
曹锟共有兄弟五人,其中有三人都曾担任北洋军政府要职,他的一个弟弟曹锳担任第26师师长,同时曹锳之子曹士杰还担任曹锟警卫旅的旅长并兼任保定电灯公司的董事。
北洋军阀五大派系,他们拥有着怎样的实力,又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北洋军阀五大派系,他们拥有着怎样的实力,又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中华大地开始进入军阀割据时代。
当时,全国各地的数十个大小军阀,按照派系大致可分为北洋军阀、西南军阀和西北军阀,其中尤以北洋军阀实力最强,而其内部又可细分为直系、皖系、奉系、晋绥系和西北系五大势力。
接下来,仅用此文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北洋军阀势力,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洋各系军阀:直系、皖系、奉系、晋绥系、西北系在袁世凯去世后,由于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和政权,于是北洋新军的将领们各自为政成为军阀,其中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晋绥系、西北系五大派系,尤以直系、皖系和奉系势力最大,就连北京政府也长期受他们支配。
冯国璋1、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先后以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为首,此外还有孙传芳、王占元、陈光远、李纯、萧耀南、蔡成勋、王承斌、齐燮元等人。
冯国璋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本就是北洋政府的中坚力量,袁世凯称帝时曾试图以高官厚禄拉拢,但皆被其拒绝。
凭借着在北洋中的地位,冯国璋在军阀割据时期迅速崛起。
直系军阀势力最大时期,曾占据河北、江苏、江西、湖北等地。
段祺瑞2、皖系军阀。
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此外还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张怀芝、张敬尧、陈树藩、卢永祥、吴光新等人。
段祺瑞号称“北洋之虎”,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乃是袁世凯手下的重要实权将领,在袁世凯死后的1916年至1920年,段祺瑞曾以北洋政府总理和临时执政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皖系主要势力在安徽,最强盛时期则控制着安徽、山东、上海、浙江、福建、陕西等地。
张作霖3、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此外还有张作相、李景林、韩麟春、姜登选、张宗昌、郭松龄、杨宇霆、孙烈臣、张景惠等人。
相较于前两位,张作霖其实并非北洋正统出身,起于草莽的他在被招安后入仕,袁世凯主政后也并未予以重用,但因其在东北势力太大,袁世凯晚年才任命其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但因其后来也曾掌控北洋政府,故而将其归入北洋系。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疑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疑提要: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共和国。
议会政党政治也于民国初年兴盛一时。
但好景不长,第一届国会仅勉强维持了不足一年便土崩瓦解,议会政党政治在中国的实践也随即宣告破产。
这期间虽有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起着不同层次的作用,但究其本质原因,还是在于议会政党政治与中国国情的严重背离。
在一个刚刚从封建社会转型,各方面社会基础均不具备的国家试图推行先进的民主制度,这本身即是当时士绅阶层一种空想,其失败也是具有相当的历史必然性的。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窥造成民初议会制度失败的各种原因。
主题词:民国初年、议会、革命党清末,各地起义暴动风起云涌,清王朝的根基在风云变幻中摇摇欲坠,各地离心趋势日益明晰。
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之腐朽衰败已然透其骨髓,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苟延它的生命。
终于,武昌首义的枪声爆发出了觉醒志士的怒吼,革命迅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中国。
清王朝的身影在革命党人狂热的欢呼声中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一九一一年,整个中国,期待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而在这时,欢欣鼓舞的并不仅仅是革命党人,因对清王朝极度失望而一反常态地支持暴力革命的立宪党人心情同样不能平静,他们努力追寻了数十年的议会政党政治似乎极有可能在中国变为现实。
而当时的各派军事力量又都没有实力统一全国。
社会亟需一种制度来平衡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
议会政党政治正是在这时进入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它的第一个现实载体,便是临时参议院。
临时参议院是国家处于非常状态时代为行使国会职权的临时机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行大选,成立正式国会。
事实上北京临时参议院的许多议事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点而展开的。
因此我想举一个实例来展现当时民主制度在中国运作的情况。
在审定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大纲时,议员们在确定众议员名额分配方法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首先原案主张众议院代表人民,中华民国人人平等,每八十万人可选出一名众议员。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国民大总统可以说是站在了顶峰上了,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称帝,难道他就没想过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世凯称帝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袁世凯称帝的原因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以为袁世凯的复辟是想要当那种古代的封建皇帝,但是其实袁世凯是要做君主立宪体制下的皇帝,这两者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甚至可以说真正大总统的权势一点都不在正常君主立宪制的君主之下,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还要去称帝呢?首先袁世凯的时代局限性是不可忽视的,出生于封建王朝的袁世凯对于权力最高的地位“皇帝”有着自己的渴望,这是他会选择称帝的一大原因。
袁世凯称帝还和当时的局势有关系,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其实是由地方的各种军阀势力掌控的,他根本不能调动地方的势力,这样导致了国家内部其实还未统一,所以其实当时的中华民国只能说是一个明面上的国家,内部依旧是四分五裂的,所以他需要增强中央集权,约束地方势力,达到真正一统国家的目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不少军阀的支持才敢重建君主立宪制,但是谁知道刚一称帝,这群人就反水了。
其次当时孙中山等人虽说让权给袁世凯让他当了大总统,但是却临时改成内阁制,导致议会权利过大,议员们大多又是没有什么执政经验的人,所以内部很混乱,政治混乱,国家自然很难发展起来,而袁世凯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所以他不会容忍作为议会的傀儡,自然要进行改革,所以在一群人的支持下转而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袁世凯自己走上了称帝的不归路。
袁世凯洪宪帝制民国元年三月,孙中山宣布退位,袁世凯接任成为了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上任之后不久,便开始不安分地各种小动作。
其中动静最大要算1913年涉嫌谋害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这件事也导致了孙中山等人发起二次革命,意欲要袁世凯下台,但最终被袁世凯镇压。
同年10月,国会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进行选举,同意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袁世凯却又以“叛乱”的罪名解散了国会。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袁世凯的动作越来越大,先是用《中华民国约法》代替了《临时约法》,又修改《总统选举法》,将总统选举制改为终身制,大权独揽,积极地为改行帝制做准备。
袁伟时: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
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袁伟时在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中,袁世凯是五大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最杰出的推动者和支柱之一。
就实绩而言,他所领导的直隶在各省区中无出其右。
辛亥革命打破了固有的平衡:财政体系崩溃了,出现巨大赤字。
政治体系崩溃,与内地各省以反满为目的的“独立”不同,蒙古、西藏等分离势力在外国支持下,先后宣布“独立”。
南北内战激烈,汉口、汉阳先后被袁世凯军队夺回。
谁来收拾乱局?革命派和立宪派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国内外和朝野各方把目光投向袁世凯。
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经验及社会威望而言,袁世凯确实是当时的不二人选。
包括革命党人在内不少人期望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
他不负众望,稳定了局势;出任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可说是众望所归。
但是,只有一年多光景,他成了“二次革命”的讨伐对象。
第一届正式大总统任期未满,他走上帝制自为的罪恶道路,最终赔上了自己的生命。
从中国现代政治史的角度看,谴责某个历史人物罪责,尽管需要,但不能为后人留下更多智慧。
我们需要追寻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不能顺利踏上宪政的轨道?革命幼稚病的恶果对孙文说来,南北议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南京临时政府财尽援绝,无法支撑下去了。
革命军北伐,用武力统一中国,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美梦。
和议达成,孙文和国民党是不是真心实意支持袁世凯执掌政权呢?宪政的内在要求,一是约束权力,让它依法办事,不能肆意侵犯公民的自由;二是合理组织国家机关,使之互相制约和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实现高效运行和社会稳定。
成熟的政治家或政党,一定会审时度势,纵横比较,通盘考虑昨天、今天和明天,作出恰当的决策。
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事和政治势力;而依仗革命声威在中央和地方议会系统占有最多席位的国民党则执掌着立法——制定规则的权力。
后者的动向,影响十分深远。
一个基本态势是国民党人不愿意面对现实,冀图把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立即用选票和其他方法夺回来。
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
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袁世凯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史学界对他的千秋功罪,在总体上已有所定论。
但是总体上的定论,并不能代替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是否罪大恶极,无功可言?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商榷,笔者略表管见,求正于同仁。
一、历史疑点武昌起义后短短半年,袁世凯由在野官吏,一变为清廷内阁总理,又一变成为民国总统。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给史学工作者带来了困惑,这颇似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大革命,让一个小丑坐上皇位一样,成为历史之“谜”。
法国的“谜”马克思解开了。
人们在解袁世凯之“谜”时,认为“谜”底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简略为“窃国”二字。
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太简单了把“窃国”结论与历史事实相对照,便会发现一些疑点。
第一,袁世凯如何成为清廷内阁总理的呢?1911年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起用袁世凯的论调愈加高涨。
内阁总理奕劻、协理徐世昌和那桐9月上奏辞职,希望袁氏出山掌政:“其才胜臣等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济艰难。
”(《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325页。
)武昌起义后,更多的人要求“启用袁世凯统兵平乱”(《神州日报》,1911年10月14日。
)。
袁被当做清朝的救星,又致电又派人,催请他出山,清廷从10月14日到26日连发七道谕旨。
先任袁为湖广总督,再任命为钦差大臣,又任命为总理大臣。
相比之下,袁世凯却显得行动迟缓,先以“足疾未愈”辞,后提出山条件,直到10月30日才动身离开彰德。
迟缓并非仅仅为了讨价还价,更主要地是他“颇为踌躇不能自决”,有人记载袁“昼夜环室中,状类发狂,每阅一电,时而喜,时而怒,时而忧,虽家人莫测其意”(《袁世凯轶事续录》,上海文艺编译社,1916年版,第34—35页。
)。
最后在清廷一再催请下,在朋党一再敦促下,袁才决定出山,接受任命。
袁所以愿“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的是报复三年前被黜之辱,又可在争夺权利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袁所以能得到清政府大权,可以说是“时势”造就了这一“奸雄”。
小论袁世凯成功称帝的原因
小论袁世凯成功称帝的原因历史C 李晋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凯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革命党的支持直接导致了清帝的退位,而他的称帝也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而后长期的军阀混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袁世凯的成功称帝呢?我认为,这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组成的。
1、军事原因袁世凯,是当时实力最强,装备最好,人数最多的北洋新军的统帅,也就是说他拥有着当时无人能比的军事实力。
而这也是袁世凯在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的时候,能够镇压的原因。
强大的军事实力,使所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都对他有所忌惮,这是他成功称帝的重要因素2、社会原因在辛亥革命时期,清朝刚刚灭亡不久,封建帝制的残余思想还一直在社会上流传,而且当时袁世凯在中国的声望绝对不在孙中山之下,加之由于二次革命孙中山先生战败流亡国外,国民党被解散,一些维护封建帝制的势力就把袁世凯当成了推崇的对象,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原因也导致了袁世凯的称帝。
3、国际原因袁世凯以割让主权签订《二十一条》等方式争取了如日本一批列强的支持,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无暇东顾,英美俄等国为了称帝后能够从袁世凯初获得好处,纷纷表示“中立”或给予支持,并没有过多干预,所以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导致了袁世凯成功称帝。
4、政党与资产阶级专政方面的原因虽然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资产阶级专政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加之孙中山为了拉拢袁世凯,将大总统的地位和权力交给了袁世凯,更何况当时用于分权的国会由于宋教仁案没能成功组成,袁世凯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军权、政权和民心。
从另一方面讲,革命派的革命纲领并没有完全深入民心和正确执行,在一些地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甚至被理解为“排满兴汉”,一些封建势力就在国民党四分五裂之时制造舆论,为袁世凯的成功称帝制造了机会。
总而言之,袁世凯的成功称帝,与当时的军事、社会、国际、政党与资产阶级专政四方面原因是分不开的。
不管怎么说,历史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这仅仅是我个人一点小小的看法,还期待着大家的见解。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廖一中在考察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历史篇章时,:公须承认,袁世凯倒向共和对于废除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不承认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客观的。
综观袁氏之所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它绝不是偶然性的表现,而是必然性的结果。
一、袁世凯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毋庸讳言,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具有颇高的威望。
他与列强政府、立宪派人.、清朝文武官员有着紧密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包括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与信任,可以说,声誉赫赫,人心相向。
:待别是他控制着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
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他在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袁世凯之所以获得这种声望和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他的政绩中检验出来的。
他的政绩体现了他的才干、志趣与抱负。
在清末重大历史事件中,他皆参予并且表现突出。
初出茅庐即出使朝鲜,果断干练,扑灭“壬午兵变”,挫败“甲申政变”,稳定朝鲜政局。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作为一个不大起重要作用的官员,褒多贬少。
他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博得维新之名。
戊戊告密一事曾使他声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间,时过境迁,哀又与梁启超言归于好,告密丑闻已不能再构成对他声誉的损害。
从小站练兵开始,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军队,博得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赏。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稳定山东局势,未遭战祸波及,参予“东南互保”,推动《辛丑条约》的谈判,在中外统治阶级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被称为“强者”。
他推动晚清“新政”的发展,坚持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创办新式教育;回收利权,推动实业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与行政分离,创前人之所未有。
继而他参予推行君主立宪活动,奏请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率先办理地方自治(即县议会),力主改革官职,实行责任内阁制。
民初军阀界定
11 年袁世凯政府的崩溃 , 96 阎锡山和其他各省的统治 定 的成绩 。 队一项 ,9 2年 , 国军 队 总数为 9 90 军 11 全 588
者 无可争 议 地分 别 占据着 各省 的地盘 ,中 国开始 进入 人 。到 1 1 9 5年 , 国 军 队总 数 为 6 40 全 100余 人I 与 ,
世 凯 虽 不 能 在 大 多 数 省 完 全 重 新 树 立 中央 政 府 的权 央 集 权 , 促进 了 民 国经 济 、 治 、 化等 各 项 事业 的 发 政 文 威 ,但 因大权 在握 ,仍 足 以能 控 制各 省 的首领 。随着 展 。 其是 在裁 兵 和财政 改革 方面 , 尤 北京 政府 取得 了一
CANG S ANG
民 韧 幂 阀 界 定
赵富 民 韩小 泉
摘
要 一 直 以来 , 史学界 将袁 世 凯执政 时期称 为北 洋军 阀统 治 时期 。 笔者针 对 国内外 学者对 军 阀
的不 同界定, 结合袁世凯政府取得的政绩 , 民初军阀做出科学的界定。 民初军阀酝酿于袁世凯执政期 对
一
个 真正 不统 一 的时期 , 即军 阀时期 。
11 年 相 比 , 减 了 3 92 裁 3%, 效 显著 。解 款 一项 ,9 3 成 ll
美 国 学 者 齐 锡 生 的 《 国 的 军 阀 政 治 (9 6 中 1l— 年 , 省 向 中央解 款 5 0余 万元 ;9 4年 , 省 向中 央 各 6 11 各 12 )一 书 , 军 阀政 治起 源 、 队素质 、 济来 源 、 9 8》 从 军 经 所 解 款 10 40余 万元 ;9 5年 ,各 省 向 中央解 款 19 11 75余
间, 成于 袁世 凯 死后 军 阀混 战 时期 , 1 1 ~1 1 年 这 一 阶段 , 形 而 92 96 正是 从地 方 实力派 到 军 阀 的过渡 阶
从《天坛宪法草案》看袁世凯与国会之间的关系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从《天坛宪法草案》看袁世凯与国会之间的关系陶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摘要:民国肇始,总统之位和宪法这两个民主国家的基石都是临时性质的,名为“临时大总统”和“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后,这两个问题急需解决,即选举正式大总统和制定宪法。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成为民国正式最高立法机关,也为选举正式大总统和制定宪法提供了解决的平台。
关键词: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国会一、宪法的起草主导权宪法对于一个刚刚共和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尤是其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政治秩序。
《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中都明确规定,中华民国宪法由国会制定。
宪法关乎政治各方利益,所以群起奋勇来争夺起草主导权。
1913年1月袁世凯向国会提交《编拟宪法草案委员会大纲》和《修正国会组织法》案,企图将国会的宪法起草权转移至宪法草案委员会。
国会则认为应先修改《临时约法》,在提出此案,才为合理,最后将袁提送的议案退回。
但是袁世凯在提出议案的同时,就已经致电各省推举宪法委员,先行一步。
1913年3月8日,宪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同时更名为宪法研究委员会,与国会四党的宪法讨论会相抗衡。
宪法委员会受袁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制定一部体现袁意志的宪法。
8月,宪法研究委员会提送《宪法草案大纲》给国会。
此案24条,较《临时约法》扩大了大总统之权。
国会在制宪问题上团结一致,以宪法讨论会相抗,并于1913年7月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讨论会主要是讨论宪法中的大问题,而非起草宪法。
由于国会四党的团结一致,保住了国会的宪法起草权。
宪法起草委员会移驻天坛祈年殿开会,成为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常驻地址,故称为《天坛宪法草案》。
二、宪法草案的起草宪法起草委员会决议先起草讨论大纲,再讨论宪法条文,没有使用宪法研究委员会提送的《宪法草案大纲》。
1913年8月,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12条宪法大纲。
在线投稿分析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国内背景3篇
在线投稿分析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国内背景3篇在线投稿分析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国内背景1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事件。
其背后的国内背景十分错综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清末政治危机在清朝晚期,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八国联军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庚子赔款的迫切负担等等,这些事件对于清朝政权的冲击是巨大的。
此时国家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混乱的重重困境,政府的机构和效率也日渐低下。
政治市场混乱,各省的权力纷争激烈,各种派系和流派蜂拥而出。
这种政局的混乱、腐败和虚弱,使得清朝政权愈加难以维持,越来越发生问题。
二、北洋军阀的崛起北洋军阀指的是清末和民国初期在中国北方的各个军阀组织,他们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均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是北京政府的领袖——袁世凯。
在此之前,袁世凯曾在光绪政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担任过很多小江湖的头子,在谋权夺利的过程中逐渐逐步扩大影响和势力范围。
北洋军阀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众多军阀共和制的正式确立,同时也为袁世凯成为民国政治首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在清末民初期间,中国的经济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强权外交使中国被迫开放沿海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西方商人的涌入,形成了新的经济秩序。
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华侨资本的介入,大举进入金融、矿业、铁路等行业,资本主义风格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工商业中。
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尤其是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四、巨额外债的迫切负担中国不断接受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赔款和贷款,也不断向外国交纳巨额的外债、赎款和息金。
清朝开始笃信摆脱巨额外债与外援的禁欲主义,蔡锷领导农民政权拒绝交白银(也就是湖南起义时的“交不出去”)。
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借款方案,但是大部分资金都流到了国外,其中利滚利的债务被指责为掠夺国家财富。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复杂关系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复杂关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彻底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而在这场历史性的革命中,袁世凯扮演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角色。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十分复杂,可以从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
从政治角度看,袁世凯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在辛亥革命之前,他以镇压“戊戌变法”而闻名于世,成为清廷走向保守的关键人物。
然而,随着革命浪潮的兴起,袁世凯逐渐认识到清朝已经无法逆转濒临崩溃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与革命党人接触,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积极参与并支持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成为其核心成员之一。
这一行动表明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为其与辛亥革命确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
然而,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他一方面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一方面却又顾虑重重,试图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袁世凯主张将临时政府改组为君主制,以他自己为皇帝。
这个提议引发了许多革命党人的不满和反对,也导致了辛亥革命后期的政治纷争。
最终,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袁世凯的帝制计划未能实现,他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又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重新崛起。
袁世凯在表态支持辛亥革命的同时,又试图通过利用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来满足自己的野心,这使得他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变得复杂且多变。
军事方面也是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关系复杂的一个方面。
袁世凯作为清朝的重要将领,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使得他在革命党人眼中具备重大的影响力和威胁性。
辛亥革命初期,革命党人曾试图与袁世凯合作,希望能够借助他的军力推翻清朝政权。
然而,在革命党人未能取得明确的胜利之前,袁世凯的军队仍然对他忠诚,这使得袁世凯有能力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甚至威胁到他们的革命利益。
袁世凯的军事实力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也是革命派所担忧和需要应对的对象,从而增加了他与辛亥革命的复杂关系。
袁世凯近代家和军事家
袁世凯近代家和军事家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同时身兼家族领袖和军事将领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为当时中国乱局中的重要一员。
本文将从袁世凯作为近代家和军事家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袁世凯的近代家身份袁世凯被称为近代家,是因为他在晚清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后,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家才能,还展现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远见。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袁世凯在国家统一、政治制度改革以及法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袁世凯在晚清时期的事务处理以及地方政务上展现出了他的政治家才能。
袁世凯在湖北任职期间,努力调和各方利益,积极推动民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湖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的改革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社会问题,也为他在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袁世凯对于国家统一和政治制度改革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远见。
辛亥革命后,他培养并支持中国各地的实力派,团结各方势力,以稳定国内局势,并推动了帝制的废除,建立了共和制度。
虽然袁世凯在后来被人们诟病为清末时期统治者的继承者,但他在建立起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作为近代家,袁世凯也非常重视国家的法律建设和司法改革。
他将法律的地位提升到国家重要法律行别之列,严肃打击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并积极倡导宪政、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为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袁世凯的军事家身份除了作为近代家的身份外,袁世凯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他在晚清时期曾任北洋军阀以及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对于中国军队的建设和指挥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才干。
首先,袁世凯在晚清时期担任北洋军阀的职位,通过对军队的改革和训练,有效提高了北洋军队的战斗力。
他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使北洋军队成为清朝末年最精锐的军队之一。
这为他后来在辛亥革命期间对抗各方势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读书清谈之袁世凯
读书清谈之如此翻案为那般广龙子说这个夏天暑热难耐。
江浙火炉,云贵大旱。
南北大水、地震不断。
躲在宅中,一身大汗。
但伴着空调冷风,清酒小菜我还是集中看了几本议论清末民初书。
近来,市场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图书逐渐多了起来。
清末民初,乱世之交,有人概括这段历史是:一个皇帝、两路阵营、三系军阀、四大势力、五派主义、六大领导。
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2004年前后对那段历史的解读截然不同。
先前倒“袁”骂“禧”居多,随着精英派治史,挺“袁”赞“禧”的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何故如此?百年前的死人触动了谁的神经?孝子贤孙何苦出来歌功颂德?那话怎么说来着:“历史就是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或者“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这个国家避免不了矛盾与纷争,同面临着艰难抉择的国家一样,这个国家的人也无法选择逃避。
国将不国,家何以安?对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只是究竟要下個怎樣定論還是在各位看官自己。
清末民初,帝国的衰亡,极权的崩溃,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在一种半新半旧又相互渗透的状态中不断裂变重组。
彼时闻人志士的所有追求与惶惑、困境与出路、误解和洞见,皆因时代而起,也折射着时代的光芒与印记。
看这些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清末民国的历史有了一个认识。
袁世凯,本身就是个农民,当了总统也时常用袖子揩鼻涕,咋能能指望他弄清共和真谛,身后的北洋集团,以控制北京政权为己任,自诩中央正统。
先是北方皖、直、奉连年征伐不亦乐乎,后皖系衰亡,新三强出炉:江西孙传芳、湖北吴佩孚、北京张作霖——也就是历史课本上说的北伐对象。
孙中山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北伐后成为国民党新军阀,军既成阀必祸国殃民,最大的军阀当然是蒋介石,桂系、冯系、阁系与蒋并称“四绝”。
蒋介石“集权派”、汪精卫“改组派”、仇共“西山会议派”、胡汉民“党内民主派”和总理继承人孙科的“太子派”。
五大派合纵连横,与军事斗争相互辉映,煞是精彩。
有些事,有些人,很耐寻味。
“老佛爷”慈禧,在后人看来莫过于帝国最为阴毒可怕、最为愚昧颟顸的女人了!“女人祸国”,即便在她离世后,人们也多不改对她的负面评价,反而日益加深了对慈禧的厌恶。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变迁(精简版)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变迁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主义的变迁从十九世纪后五十年到二十世纪前三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内乱外战,延绵不断,政局动荡,国势渐微,眼见皇位不保,清廷被迫变法以延帝祚,虽苦心经营,亦难挽颓势,终于在督抚的胁迫和革命党造反这两股力量的冲击下一朝瓦解。
在导致清帝逊位的政治角力中,督抚、他们手里的新军及他们所代表的地方势力起着从内部瓦解朝廷的作用,不容小觑。
实际上,在辛亥起事前十一年,大权在握的督抚们已经不露声色地与清廷分从十九世纪后五十年到二十世纪前三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内乱外战,延绵不断,政局动荡,国势渐微,眼见皇位不保,清廷被迫变法以延帝祚,虽苦心经营,亦难挽颓势,终于在督抚的胁迫和革命党造反这两股力量的冲击下一朝瓦解。
在导致清帝逊位的政治角力中,督抚、他们手里的新军及他们所代表的地方势力起着从内部瓦解朝廷的作用,不容小觑。
实际上,在辛亥起事前十一年,大权在握的督抚们已经不露声色地与清廷分庭抗礼,庚子年的“东南互保”与造反无异,清廷竟无奈地忍受了朝臣的羞辱。
地方势力的兴起与他们摆脱朝廷控制的能力逐渐增强,成了晚清政治的一大特色,它奠定了清末宪政预案中地方自治的民意基础和民初的联省自治运动。
在清末民初,虽然地方主义和联省自治都曾被地方势力用作与中央集权做斗争的政治工具,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起到了探索和实验的功效。
清朝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完备的制度,除了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有一层深意:加强对汉人及汉人官吏的控制。
自清朝入关到太平天国起义前的二百多年里,权力牢牢控制在皇帝和满族王室、满族官吏的手里。
清廷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连遭败绩,形势危急,不得不起用像曾国藩这样的汉人募兵平叛;在剿灭太平军之后,又不得不起用李鸿章的淮军围剿捻军。
因作战的紧迫,朝廷给了督抚在地方上募勇练兵、荐官任事和筹饷理财的权力,待持续二十多年的内乱平定后,清朝最有作战实力的军队已完全落入了汉人之手。
拍案叫绝一讽联
拍案叫绝一讽联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的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
联文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
对联作者,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
当时,(一九一五年),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
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此开始的。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
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
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
袁世凯见后院起火,众叛亲离,气病交加,一命呜呼。
仅仅做了八十余天的短命皇帝,从此留下丑名。
这副对联,妙在用中药名入联,寥寥十个字,表现了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辛辣的讽刺,令人叫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 04 11[作者简介]邓亦武(1966 ),女,湖南怀化人,历史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当代政治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北洋政府政治改革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5JJD770116。
论民初袁世凯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邓亦武(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摘要:袁世凯和地方实力派在处理双方的关系时均表现出两面性特点。
袁世凯利用地方实力派的依附与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又担心地方实力派壮大而经常限制他们的发展。
地方实力派则始终将袁世凯作为谋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当袁势力强大统治稳定时,他们竭力奉承与巴结袁,当袁之统治出现危机时,他们便纷纷反袁。
袁世凯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与潜在的不稳定性是与地方势力派的依附与反对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袁世凯;地方实力派;关系;两面性中图分类号:K25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0238(2007)03 0049 06!! 二次革命 前,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主要占据北方各省,南方各省在革命党的控制之中;通过 二次革命 ,袁世凯赶走了革命党人,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份,至此北洋势力达到最盛,只有边疆少数省份在地方势力派的控制之下,如山西的阎锡山、东北的张作霖、云南的唐继尧、广西陆荣廷等。
袁世凯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与潜在的不稳定性是与这些地方势力派的依附和反对分不开的。
一、袁世凯与阎锡山阎锡山(1883 1960),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留日期间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员、监督、新军八十六标标统等军职。
武昌起义后,联合新军将领同盟会会员赵戴文、乔熙率部响应,攻占巡抚衙门,击毙巡抚陆钟琦,光复太原,被新军拥为山西都督。
后清政府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1911年11月5日,吴禄贞在石家庄被袁世凯派人刺杀。
袁世凯借口山西兵变,拒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山西革命党人致电孙中山求助,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警告说:如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和议破裂,亦在所不惜。
袁被迫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于1912年3月15日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阎锡山为了保住都督地位,自4月4日回到太原后,不惜以四十万重金贿赂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又派袁早年的把兄弟董崇仁到北京疏通关系,甚至将他的父亲送到北京作人质,以结好袁世凯。
[1]在建都问题上,阎亦向袁输诚,与盛铎、许世英、林学成、骆成骧、王大员、周渤等联合发表通电,赞同建都 以北京为宜 ,并分析说: 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目前自无舍北就南之理 。
[2]阎锡山在依附袁世凯的同时,也与之有矛盾。
1912年4月10日黎元洪提出了军政分治的主张,袁世凯对此十分赞赏,力图马上付诸实施,遭到了地方势力派的反对。
阎锡山在此问题上也与袁意见完全相左,并多方联络,反对中央集权。
1912年5月25日,阎锡山接到了广东都督胡汉民主张各省分权、反对中央集权的电报,立即表示拥护。
[3](P95)7月19日,阎致电李烈钧吁请他迅速主稿并挈衔电京力争说: 为今之计,首应取消军民分治之说,仿中国行省旧制,与各国属地总督之例,授各省都督以行政权,限以年岁,使其历行整理。
[3](P101)在复电李烈钧的同日,阎锡山致电陕西都督张凤,祈赐赞成阻袁集权。
[3](P102)7月27日,广东都督胡汉民来电,主张各省联合一致监督北京政府,并请阎锡山 极力提倡,联络各省,一致行动。
[3](P 102)于是,7月30日,阎锡山致电陕西张凤、贵州唐继尧动员他们反对中央集权说: 赣都督连日来电,极论军民不宜分治,联络各省力争,事关安危问题,敝处极表同情,并电催各省联492007年!!!!!!!!!!!!!!!!!!!殷都学刊合会电中央。
[3](P103)1912年8月11日阎锡山致电李烈钧,商量由奉天都督赵尔巽领衔发电报反对军民分治。
[3](P98)由此可见,阎锡山并非真心实意的拥袁,只要有风吹草动,危及到自己的利益,就会马上起来反袁。
而在袁世凯方面,对阎也是时时心存戒心,担心其发展壮大起来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也不敢轻易委以重任。
1912年在沙俄的怂恿下,活佛哲布尊丹巴无耻宣布外蒙 独立,1912年11月3日沙俄与外蒙签定所谓∀俄蒙协约#,11月13日阎在致袁世凯政府的电中要求: 准我亲率马兵一独立旅,步兵一混成旅,屯驻包头,相继进攻,万一事机决裂,即占领内蒙各盟旗,然后进窥库伦,袁世凯担心阎的势力扩展到绥远,对阎主张 亲征一事搁置不议。
1913年5月俄国唆使外蒙军分东西两路大举内犯,阎于5月27日再度请缨亲征,中央又以山西防务重要,坐镇无人为词,未准亲征。
[3](P122)二次革命爆发后,阎锡山虽有心反袁,但苦于实力不够,不敢冒然倒向任何一方,因此主张对 二次革命进行调停。
据阎锡山的部下回忆: 时已民国二年,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等蓄志反袁,酝酿二次革命,向阎征求意见,阎和我们商酌,仍本辛亥革命前辙,只要湖北发动,陕西、山西立即响应。
否则不能衔接,势必为北方军阀各个击破,事甚危险,不能唐突。
[4]所以,阎锡山 衡诸当时本党同志所能掌握之武力,实不足与袁军抗衡,审时度势,遂一面联合各省呼吁和平,一面连电黎副总统请其迅速领衔调处。
[3](P125)1913年4月28日致电黎元洪: 惟有仰恳我公联合各省都督及热心同志或派代表,或征求意见,速筹排解之方针,各抒调停之善策。
南方革命党人与袁公开对立后,阎仍在推黎调处,他于5月24日致电黎希望他继任调停之责,并认为南北双方应 各自守其范围,不得横生异议,勿徒逞激烈之谈,挑拨衅端,勿再肆攻击之语,加增恶感。
[3](P125) 二次革命期间阎锡山虽无反袁行动,但袁世凯仍对他心存芥蒂,1913年派心腹金永到山西任内务司(后来被提升为山西巡按使)。
金永到山西后镇压反对帝制的人士,还公然与阎锡山作对,阎总是 以退让和缓之。
[5]尽管如此,金永对阎锡山的嫉恨还是有增无减,阎锡山仍然退让,并暗嘱平阳镇守使董崇仁与警备队统领时起争端,董与金永均与袁世凯有旧,因之相互向袁攻讦。
于是金、阎之争得以暂缓。
二、袁世凯与张作霖张作霖是清末东北旧巡防营的统领,并无多大势力。
辛亥革命时驻防奉天的新军第二混成协,在蓝天蔚领导下响应革命,赵尔巽急电张作霖入卫奉天。
张率骑兵星夜赶回,将蓝天蔚赶走,控制了奉天局势,并 参预省政。
1911年9月赵改巡防营为二十七、二十八两师,张作霖乃升为二十七师师长,势力大增,渐成奉天一带较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
民国建立前,袁世凯为赢得革命派的妥协准备赞同共和时,张作霖仍坚持君主立宪之主张,并没有随声附和,因此,1911年12月31日他通电联合直隶、河南、山东、黑龙江、石家庄、吉林等各地军人反对共和,旨在出师勤王与袁对抗: 武汉倡义数月∃∃内阁遣使议和,原为维持人道,希望并和起见,而革党恃强蛮事,无理要胁,主张民主共和,揆之人道,按之民情,万难实行,南省都督残杀相寻,陕晋匪党害及中外,人民程度如此,乌足议政?徒党名为救国而其行为非为造我人民幸福之人,乃为残害我同胞之罪魁,现在国是阽危∃∃和局已无可望,际此危急之秋,正我军队维持国家保卫全局之时,现得南省军队秘密通信颇多,同志果使大军一出,反正指日可期,除将本省防务布置外,由东省发起,就现有军队编成劲旅,共任勤王,先发制胜,由齐豫分兵南下,誓灭彼党,非达君主立宪之目的不止,我军人要在协和共济艰险,振奋军气力拯国危,已电内阁主持军事,以表同情,盼电复共筹进行。
[6]清帝逊位后,袁世凯正式通电布告各省,翌日各省均回了赞同之电,唯有东三省两日之后尚无回电,其原因主要是张作霖曾杀害民党柳大年、张榕等人,恐归顺民国难为民党所容,遂胁迫奉天都督赵尔巽不让其赞同共和。
后来,袁世凯任命张锡銮为奉天都督,张派其子张石微服赴奉劝令张作霖等人,张才改变态度,接受共和主张。
[7]袁世凯上台以后,首先在建都问题上与革命党发生分歧,袁世凯极力主张建都北京,并声明不能建都南京的理由: 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各国。
[8]张作霖闻之,立即致电附和袁世凯: 大总统已公选全权,为天下之人贺,惟莅宁一节,军界不甚允协,仍以北京为妥,如必莅宁恐有他变。
[9]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巩固民主共和50殷都学刊!!!!!!!!!!!!!!!!!!!2007年计,坚持定都南京,并派专使蔡元培等到北京迎袁南下,袁世凯以军队哗变相要挟,张作霖再次发电报声援袁氏说: 东三省逼处强邻,土匪每藉以肆虐,极力保全,尚虞危险, 倘总统离京,恐匪徒乘机破坏,酿成交涉,至为可危,如本身不保,全局立坏。
[10]张作霖本来就比较精明能干,加上在建都这样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又表现出上下一致、与袁同心同德的精神,博得了袁世凯的信任和赏识。
1912年11月蒙古叛匪在沙俄怂恿下进犯奉、吉两省,为了讨伐叛匪,袁世凯在东三省设 筹防处,任命张作霖为总办。
1913年3月31日,袁世凯首次召见张作霖,称赞:自辛亥以来 东省形势危险,全仗(你)军威镇慑,赖以有今日之安宁。
嗣后自当振刷精神,为东省人民谋幸福,本总统有厚望焉。
张作霖受宠若惊,答曰: 维持大局,保护公安,乃是军人之天职,断不敢稍有疏懈,致负大总统之委托。
张作霖回奉后,立即订购机枪十二挺,子弹一万发,以充实讨蒙武装,袁为此授予他一等勋章。
[11]张作霖对袁效忠的同时,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这对袁世凯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1914年8月袁欲以护军使的头衔调张到内蒙,张得此消息后,立即致电陆军总长段祺瑞表示不满: 赣、宁癸丑之役,大总统注意南方,皆作霖坐镇北方之力, 中央欲以护军使将军等职相待,此等牢笼手段,施之他人则可,施之作霖则不可。
[12]并且拒不从命,袁世凯无奈,只得作罢。
张、袁的关系貌合神离。
袁世凯对张兼有笼络利用与猜疑防范两种心态,笼络利用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猜疑防范是怕他功高震主。
而对张作霖来说,当袁世凯统治如日中天时,竭尽巴结之能事,以达附袁取利之目的,对袁并非忠心耿耿。
三、袁世凯与唐继尧唐继尧(1883 1927),云南会泽人。
出身于一个 累世均以科名显于乡里,父为邑中名宿的封建世家。
[13]1904年留学日本,随后加入同盟会。
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
回国后,先后任云南督练公所提调、讲武堂教官、监督,新军十九镇参谋官,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等职。
云南光复后,被任命为军政、参谋两部次长。
袁世凯刚刚上台时,唐继尧表面上也拥袁。
先是在建都问题上支持袁世凯。
为此他通电说: 窃以燕冀形势便利,实胜南都,新命旧邦,足资控驭,兼之大局危迫,更无从容坐论之时,神京所宅,可勿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