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今别离》教学设计瑞金市三中学黄文娟一、教学目的二、1.活用“知人论世”掌握诗歌新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2.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4.二、教学重点、难点:5.1.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6.2.难点: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1、诗歌题材分类导入——引出送别诗2、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3、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诗歌赏析1、初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全班朗读)配乐——正字音一(í)刻既万周钟声一(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hū)不见烟波杳(ǎo)悠悠。
——明基调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巨力、快速。
2、再读探析配乐——析意象③分析《今别离》(其一)的诗歌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辨异同④结合《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节选,和黄闿运同题诗作。
分析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意象。
3、三读体悟配乐——讲体验,写感受与黄遵宪的时代相比,当今各种通讯工具又有所发展,而离别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仅导致了意象的改变,是否也引起了离别情感的变化?请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受!4、结语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的脚丫……不管离别情绪如何变化,面对离别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离别!四、教学反思1、学生初读过程中由于第一个人表现优秀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展示,直接进入齐读阶段。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是明代著名曲剧之一,由关汉卿所作,别名《打金枝》。
将乐曲、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艺术形式。
此曲生动准确地刻划了明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曲剧《今别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2、掌握曲剧《今别离》基本剧情;3、能识读曲剧《今别离》中的花腔唱腔;4、能通过曲剧充分领略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以图画欣赏的方式展示明代曲艺家的生活场景和演出场景,让学生通过图画体验明代曲艺在文化、制度、审美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步、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言简意赅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今别离(其一)》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别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步、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选段后的《今别离(其一)》文本,并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识读其中的花腔唱腔。
该部分可采取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同时,感受《今别离(其一)》中不同角色的人生、情感、命运等。
第四步、欣赏(30分钟)开设小型曲剧演出,首先播放曲剧《今别离(其一)》片段,然后请学生观看课堂上的曲艺演出。
演员化装、表演、唱腔、戏曲乐器、布景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全方位领略《今别离(其一)》中反映明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的丰富内涵及表演技巧的独特魅力。
第五步、思考(15分钟)请学生讨论曲剧《今别离(其一)》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神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对此节课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回顾。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剡玉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三、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重点)四、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前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课堂诵读法、讨论法、对比阅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导入1. 由孟郊的《杂曲歌辞.车遥遥》导入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辀。
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这是一首离别的诗,离别、相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翻开古人的书卷,有关离别、相思的诗篇比比皆是…2. 读诗词古代著名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师生共同回答)二、赏诗歌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2.初步感知教师范读,学生示范,自由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容易误读的字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3.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4. 析意象⑵找出本诗的新意象并简单概况其特点。
明确:今:双轮(轮船)、车(火车)、轻气球、钟声、万钧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梁开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材名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课题:今别离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诗歌鉴赏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这首诗是送别诗,同学比较了解,不会有难点,但是这首诗是近代的一首送别诗,在意象、意境以及送别观的表现上都与古体送别诗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时同学可能会出现误区,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体会近代送别诗与古代送别诗的区别,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上课时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诗的意境应通过学生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文本,掌握诗歌新意象,了解作者不一样的送别观;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激发学生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找新意象来表现新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课程资源:李叔同《送别》音频、送别图片教学方法与工具:1、诵读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2、ppt预习任务:1. 整理送别诗相关资料。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遵宪的相关经历,知人论世。
|教学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请今天课前展示的同学,为我们带来《送别之雨霖铃》情景剧。
播放李叔同《送别》音乐,一名同学朗诵《雨霖铃》,两名同学根据《雨霖铃》内容表演送别场景。
情景剧表演、配乐朗诵,营造送别气氛。
二、温故引新佛家说人生有七苦,其中一苦便是“生别离”,古人为拜学求师、求取功名、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难、通讯落后,就变成了“悲莫悲兮生别离”,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以送别诗一直是古诗重要的题材。
谁能根据刚刚的表演说说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及常见的情感?参考答案:|常见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长亭、古道、山、南浦、 |柳、酒、雨、马车、兰州、秋……|常见情感:悲伤、孤独、不舍、留恋、期待、祝福……| 回顾送别诗,检查预习,引出《今别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李影一、教学目的1 . 掌握与离别有关的意向。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播放《无题》诗歌歌曲,感受离别氛围。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二.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课前把脉 |2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三、知识梳理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常表达留恋、伤感、安慰、嘱咐、祝愿、期待的情感)时间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意象:长亭、古道、山。
习俗类意象:柳、酒。
其他意象:雨、兰舟、船、草、水。
四、记忆检测回顾与检测:古代送别诗常见意象有哪些?五、深化点拨1、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忧和愁。
忧那他哪里说到忧和愁?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愁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2、探究、讨论: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心忧”?舟车的特点,哪些句子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关键词是须臾和愁莫,还有顷刻不少留,对应的是钟声一及时,钟声准时响|3起,没有给人停留的时间。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万钧柁是说轮船重,绕指柔是说它的灵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蒋敏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今别离》一、教材分析《今别离》选自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在学习过程中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个方面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因此,《今别离》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结合主观感受、生活体验欣赏诗歌,以及通过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诗人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来欣赏诗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生分析黄遵宪诗作善于反映近代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熔铸新事物,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因此,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平感受,对诗人的作品进行感受,为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其作品的特征不知其然的大有人在,所以这节课我将创设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氛围,运用诵读法、知人论世法、意象分析法等方法来鉴赏这首诗,来领略这首诗歌的美。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1.在导入环节,投影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的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引导大家感受诗作的爱国情怀,进而对本篇课文黄遵宪的《今别离》的导入。
2.在学习过程中,透过ppt知识点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新意象、新意境和情感。
3在最后的小结部分,让同学们进行评价、感受,以达到对诗作风格深化认识的目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的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学生朗诵、感受 Ppt展示诗歌《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精选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明确知人论世教学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解读诗歌。
把握特征,做到深层次鉴赏。
2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以意逆志,体会作者情感,民与国与时代的关系。
3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分析字词句,明确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的意义4学习作者革新图强精神,明确自我时代价值,培养民族感和爱国情怀。
5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德育新人。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身份、追求与革命图强的信仰。
2鉴赏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意义。
3把握人、民族、时代关系,感受革新图强的精神。
4激发单元教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维动态。
5德育新人,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
今别离(其一)——时代变迁的缩影革新图强的心喜与忧伤二知识储备与应用1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新思想:"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本体制和科技革新,日益强盛后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有作为:民族地位低下,美国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
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
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目睹新加坡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洋人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促使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
这是弱国外交家坚守着刚正气节,维护同胞的利益和尊严。
2时代背景:用图片展示真实的大清:包括青年、老人、交通工具、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高官命运。
用照相机,电报机、火车轮船等展示科技力量,反映精神抖擞。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化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与古诗意象选用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赵雷《成都》有句歌词写得很好,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离别总是古今诗人常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文本探究1、这是一首什么诗?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今别离教学设计人教版
- 通过颜色、图案或符号标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和理解。
⑤作者情感分析
- 板书上展示诗人杜甫的情感态度,如离别时的哀愁、无奈等。
- 通过引用的诗句或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在板书中加入表情符号或图标,以生动的方式展现诗人的情感。
- 在教室中布置一些与《今别离》相关的装饰,如古诗文的挂饰或海报,营造一个古诗文学习的氛围。
5. 其他准备: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正常运作,并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今别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今别离》的诗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象性,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背诵。
- 诗歌的表达技巧: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其更好地背诵。
- 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今别离》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今别离》教学目标和《今别离》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今别离》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今别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今别离》学习状态。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彦亮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 备课人李彦亮课题《今别离》(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情感与价值观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导语设计“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变化,我们离别时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吟诵(按照划分节奏诵读)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1、问题导入,提出时代变革导致诗歌意象的和情感的变化。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社会背景。
3、诵读文本,在诵读中体验诗歌内容和情感|2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本诗,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介绍: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
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为近代“诗界革命”之旗手。
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著有《日本杂事录》《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三、诗歌创作背景简介本诗创作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诗人的新风新貌。
四、解题“今别离”题目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五、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六、疏通诗歌大意。
七、分析小序:小序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现代火车、轮船速度之快,从而使人情感上忍受不了。
|八、诗歌内容赏析(一)找出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
明确:别肠转如轮益增中心忧并力生离愁(二)思考题:“益增中心忧”,诗人心中的忧愁为什么会增加?明确:因为“眼见双轮驰”火车、轮船太快速,导致送别人没有时间像古人那样送别。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宋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取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2、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感知诗歌思想情感,进一步引导高三学生复习诗歌。
3、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创新处与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巧情导入课间播放李叔同《送别》伴奏。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每年的6月分外伤感,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离别时,我们今天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可谓应景。
二、鉴赏诗歌 1、检查预习效果齐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进一步检查课前作业,学生彼此之间交流思维导图,整体上把握理解诗歌。
2、明确基调—高三学生鉴赏诗歌(1)学生推荐优秀作业,学生一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
⑵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PPT),适当加以补充。
|⑶进入诗歌形象部分学习,重点分析意象、意境。
人物形象(思妇)事物形象(品质情怀)景物形象(意象、意境)①《今别离》(其一)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学生抢答)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ⅰ、联想思考:古代离别诗常用的意象都有哪些?(如柳、酒、长亭、芳草……)ⅱ、分小组讨论,同学们能否写出含有这些常见意象的古诗词,每组2-3句,派代表上台板书,供大家欣赏。
(附: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ⅲ、教师歌唱李叔同《送别》,提问思考,进入到意境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教学设计
备课人课时安排1课时课题今别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比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情感与价值
观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
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与活动设
计
一、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
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
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
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
的《今别离》。
三、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
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四、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五、诗歌赏析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