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迁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迁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有效教学”中迁移教学法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积极促进的正迁移现象。

一、利用有效课堂,逐步强化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促进学生协作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迁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以拓展知识迁移的空间,使之构筑知识迁移的基础,引导学生搭建知识迁移的桥梁,诱导学生学活思维方式,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做准备,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飞跃。

1、运用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运用先前的知识学习后来的知识。以拓宽其视野,纵向结合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的迁移。

语文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不同知识板块,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在知识整理中迁移。这样学生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为知识的进一步整合,以及能力、觉悟的提高,既做好铺垫,又做好向导。经过多次‘反思’才能犹如蜜蜂酿蜜一样,使之发生积极的迁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质的提

高。这种方式较多地运用于单元复习课和阶段性复习课中。

2、在知识比较中迁移,注重学科渗透,促进其他学科提高。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语文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历史、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通过对相似点、重点、难点知识的比较,再辅以典型例题的分析,在比较中迁移,以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也十分有利于理解语文的知识内容。在学习陆游(宋)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认识源于实践,知识既有从直接经验中得来,又有从书本上学来。读书固然重要,但代替不了实践。”的观点。这样,通过对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使“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道理,艺术生动地展现出来。文学作品中渗透历史的血脉,历史的长河中贯穿着文学的主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文学知识相关的历史作品,使知识互相迁移,适当渗透,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在历史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比如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首诗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儿女造成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源于上一知识点“台湾问题的产生”,又为下一知识点“推动祖国统一的政策”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在“心语心愿”中,一名学生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这样一首意蕴深刻的诗歌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外游

子的思归之情和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将历史知识迁移到了课堂。

4、在练习、试卷的讲评分析中迁移

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圈、点、划、评、记”的五步自读法,能以“法”求“知”,学习迁移由自发而趋于自觉,有效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围绕知识点,设置问题精选习题,使训练系统化,以丰富多样的训练方式巩固知识。达到自由迁移的目的。例如讲授试卷给材料作文时,可以进行类比的横向迁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作文材料进行创新,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例如苏武、屈原、苏轼等例子都可以多角度运用。

5、联系实际,促进语文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

无形中如春风化雨,用生活的甘露滋润教学花朵,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式结构,拓宽学生学习迁移的空间,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应尽量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感受、体会文学的趣味和作用,再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再认识,引导学生将文学知识迁移到社会热点中去。从知识到热点,从热点到知识之间的有效迁移。

6、在课堂创设积极的情境中迁移

“老师具体生动亲切感人的情感‘移情’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来,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同老师一起探索‘文学王国’的奥秘。”对实施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学习古典诗歌、现代优秀人物传记,注重人格魅力的展现,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震撼。这不仅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观点,更能促使学生思想觉悟水平能力的提高。

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以激趣;审美;入情;迁移为核心的联想作用有益于语感迁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介绍过自己的读写体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文成之后,自以为辞意皆己出,他人视之,则认为句句皆从他文脱胎也。”又说:“读之(古人文章)自然有以浑其气、苍其格、高其调、秀其色、脱胎换骨于其中而不自觉,是获益古文者无穷矣。”这里的辞句脱胎于他文,格调肖似古文“而不自学”的情状,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语感迁移”。

二、迁移对高中语文课“有效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语文课通过知识的迁移,“授之以渔”,终身受益。进而促使能力和觉悟产生连动的积极迁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信度,进而更好地落实德育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迁移理论开展高中语文课的有效教学,既注重了挖掘文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拓展分析,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和共同提高。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也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积累来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时必须做到:注意概括,强化通

过文本阅读所学到的知识;强化文本阅读,实现读写结合;创设情境,激活写作认知素材。在进行细节描写内容的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平时积累的细节描写知识来分析课文,提高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写好读书笔记,从中训练培养他们知识拓展延伸和迁移鉴赏评价能力。

迁移教学法正是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有益尝试。它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巧及教学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以觉悟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迁移、提高,是我们高中语文追求有效教学重要方式。积淀文学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语文教学的探讨中不懈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