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1篇)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1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精选11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篇1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或思想品质教育,这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
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
因此在编排教材时体现着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然而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
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例如在教授《蚂蚁的救助》这一课这课讲述的是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也告诉人们应该要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5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5篇第1篇示例:语文学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至关重要。
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语文学科作为学生接触最广泛、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塑造性和感染力。
教育专家认为,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修养和人格素质。
所以,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课文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通过《孔子家语》中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的仁爱之道;通过《弟子规》中的教诲,引导学生学会尊师重道。
2、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感情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赏析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高尚品质,促使他们自觉继承和传承传统美德。
3、名人传记鉴赏。
通过学习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品德和事迹,激发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的愿望,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文化传统教育。
语文学科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让学生真正认识、热爱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
通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应加强对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解和实践,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
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语言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
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
三、语文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直白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文章里。
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本文将试做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一、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开心喊道”、“迫不及待”、“捧起”、“看了又看”、“全种下”、“舔了舔”、“神秘”、“兴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小猪、小牛、小猴的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他们三个的动作中体会小猪、小牛、小猴高兴的心情和不同的做法,从而体会土地爷爷称赞小猴“你真聪明,你真能干”的思想情感。
这样就发挥了课文的感染作用:不贪吃,把少变多,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再如在教学《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
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精选7篇)语文科德育渗透总结篇1语文德育渗透总结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我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
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的推动力,确保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更大的成效。
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个情感世界。
我运用情感教学和巧妙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又获得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道德的熏陶。
课本中的德育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显而易见。
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体的,思想教育渗透在学科知识的各个方面。
总之,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加强德育渗透,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道德情操。
4.将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提升素质的另一种途径。
课余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各种语言活动,收集简报,制作手抄报,举办研讨会,发表演讲。
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让学生们投入到受他们思想的影响,被他们积极的感受所激励。
例如,背诵古典诗词,讲习语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和说话的技能,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致形象和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既是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常常包含一些具有艺术性的文章或诗歌,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领悟到文学的美,还可以从中汲取到诗人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智慧。
从而引导学生在品味美的也能延伸到人生的思考和道德的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文学作品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让学生读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文章,让他们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思考,从中领悟到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来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发展。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并将之转化为行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演讲和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培养一种包容和尊重的品德。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汲取各种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通过选取适当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共五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共五篇)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重要途径。
下面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
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例如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
《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
《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语文老师在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德育渗透的作用
语文老师在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德育渗透的作用摘要:高中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感悟教材,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集体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作文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老师若能挖掘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那么在提升学生道德方面将大有作为。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宝藏”翻开高中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我们会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人类社会美好情感都能从中找到影子。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为例,《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同志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对母校的依依深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对母爱的炽热的歌颂与眷念,《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置个人得失、荣辱于不顾而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记念刘和珍君》中热血青年对正义的执著追求和英勇献身精神,《小狗包弟》中巴金的敢讲真话、敢于自责、反思人性,《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的严谨谦虚、热心肠,《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洗刷耻辱后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体现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包身工》体现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的愤怒控诉,《飞向太空的航程》体现为崇高事业而孜孜探索的精神……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感悟教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品格,使他们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做好德育渗透
艺术并 重的作品 ,为初 中语 言教 学进行德 育的主要 内容 。初步分 类 如下 : () 表现社 会 主义优 1
语 文 教 材选 文 多 以经 典 为 主,使学 生打破时空的界限 ,与
文 学 、 思 想 大 师 进 行 心 灵 的 沟
熟 ,好奇 心又强 ,容 易受 影响 ,
人们常说 : “ 近朱 者赤 ,近墨者 黑 。 “ 界上最 困难 的事 ,莫 ” 世 过 于认识 自己” ,其 实 ,现 实 中
中则 要不忘德育渗透 ,它犹如 和 暖轻 柔的春雨滋润着幼苗 ,使它
们发 芽 、开花 、结 出累累果实 。
金 、高尔基等人 的作 品。这些作
品是 多 民族 、多 国家 、多 地 区
的 ,是 不 同思 想 、不 同 流派 、不 同 风格 的 ,有 文学 的 、有 历史 的 、哲 学 的 、科 学 的 、艺 术 的 ,
文质兼美 的语 文教材 比其他
教材 有着得 天独厚 的育 人 因素 ,
能陶冶人的情操 ;语文教学 中的
它们不只是语言运用 的范例 ,更
有效地进行德 育渗 透提供 良好 的
图豳嗣
素 材 。只 要 我 们 语 言 教 师 充 分 挖 时 ,宽 容 和 忍 让 就 是 不 可 缺 少 的 了 ,尤 其 是 对 老 人 和 孩 子 。尊 老
有计划地结合语文 知识 传授 、语
文能力培养 ,对学 生有 效地实施 德 育 渗 透方 能 顺 应 素 质教 育 要 求 ,真正实现语 文教育的 目的和 价值 。
二 . 高 渗 透 意 识 , 善 于 挖 提 掘 渗 透 点
过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 为了转
变学生的思想 ,教学工 作作 为学 校 工 作 的 主 流 ,更 是 应 该 坚 持 这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较之其他各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而且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耳闻目染,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
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一个小村的故事》时,可以抓住课题“故事”二字,提出问题:这个小村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会了解到: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
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这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学生通过这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明白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而得到教育的作用。
二、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些低年级的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只重视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拼读巧,白白地浪费了在拼音教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教师在教“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老师口头编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脱帽敬礼。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8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8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1)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一)课堂教学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
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
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
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学会阅读、写作、表达等基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文教学是以学习文本为主要内容的,不同的文本内容会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思想性、情感性的文学作品,如《小狗包强》、《小草》等,通过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情感、人物形象、情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情之心、友爱之心等良好情感。
二、注重语文修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修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语文修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了解和认同一种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作品,如《小兵张嘎》、《狼图腾》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念,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语文修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勇敢坚强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有志者事竟成,懂得珍惜时光、珍惜人生,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通过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春晓》等,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和艺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通过文学鉴赏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尊重、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美的情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滋养。
2024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2024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一、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
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
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
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文科学科,更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者。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是反映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就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贯穿始终、融入方方面面的过程。
首先是师生相处的过程。
语文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
语文老师的行为举止、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修养,要成为学生良好的榜样。
其次是教师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善意,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友爱之情。
此外还应该注重诗词歌赋的教学,让学生在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接受美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使学生在品读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到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
语文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有益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这些文学作品包括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哲理,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课文内容的引导。
语文教学要注重在课文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去品味人生,领悟生活的真谛。
此外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教会学生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使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中明白仁爱、孝道、常乐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
三、教师角色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更是语文教学的使命和责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首先,通过文学作品教育学生。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教学中选取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茶馆》等,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人生道理、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责任感和同情心。
其次,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品德的引导和塑造,通过自身的示范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另外,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刻感受到这些主题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心。
此外,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诗词赏析、散文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友爱、宽容等美好情感,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最后,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评价和奖惩。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惩,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和品德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纠正,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行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选材、言传身教、主题教育、情感教育以及评价和奖惩等方面的综合运用,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5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5篇第1篇示例:语文学科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可以渗透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从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入手,进行一番总结和探讨。
语文学科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语文学科是学生接触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不仅仅是教授汉字、词语、句子等语言知识的学科,更是一个渗透着丰富的道德意义和人文精神的学科。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意义的文章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体会到其中的感人之处,从而感悟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是德育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格。
在阅读《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时,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深刻道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语文学科的表达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通过语文学科的表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在表达时能够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语文学科的实践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晨读朗读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写作或演讲比赛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可以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教育的一大亮点,它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渗透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021年教育文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021年教育文档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
这项原则是根据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根据语文训练中智育、德育统一的规律。
根据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特点确定的,在一个方面体现了语文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粗浅体会。
一、教师的示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视教师为知识、真理的传播者和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对学生影响甚大。
人们常说:“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行去影响感化学生。
教师备课既要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
又要备思想感情的感染。
对优秀的课文,教师要首先深刻理解其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其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以鲜明的观点、丰富的感情去教育感染学生,让学生与课文作者、课文的思想感情沟通,去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
二、要以教材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
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应遵循教学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列出思想教育的要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一一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要重视解读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让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因为作者的思想总是蕴藏在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所以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领会文章含义,从而受到教育。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摘要: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合格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主力军是教师。
教师通过教书,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目标,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关键词:语文优势思想品德素质教师培养造就语文课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知识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初中语文课教学在实施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恪守文道,统一原则,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发挥其思想内容,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技能,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一、寻找最佳的思想素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搞教条化、抽象化和公式化及概念化。
既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或“文学课”、“语言课”,也不能生硬地“联系实践”,更不能千篇一律地按固定的模式讲析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而必须是根据课文固定的思想内容,有取舍和重点地进行教育。
要求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善于在教材中寻找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找好了,教育目标随之明确,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就爱听,也容易接受,育人的目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在记叙了朱德的母亲勤劳的一生之后,文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及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热情赞美,这是文章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
这就是本文育人内容的切入点,教师抓住这个切入点,并结合《母亲架设的桥》一文进行比较,明确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进而明确这与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应当贯彻思政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工具,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
通过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学习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重要的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传统文化的赏析和现代文化的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文本内容的选择和解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更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语文教学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而思政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这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学素养,更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社会等重要议题。
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
通过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想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渗透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摘要: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合格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主力军是教师。
教师通过教书,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目标,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关键词:语文优势思想品德素质教师培养造就
语文课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知识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初中语文课教学在实施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恪守文道,统一原则,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发挥其思想内容,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技能,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寻找最佳的思想素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搞教条化、抽象化和公式化及概念化。
既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或“文学课”、“语言课”,也不能生硬地“联系实践”,更不能千篇一律地按固定的模式讲析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而必须是根据课文固定的思想内容,有取舍和重点地进行教育。
要求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善于在教材中寻找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找好了,教育目标随之明确,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就爱听,也容易接受,育
人的目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在记叙了朱德的母亲勤劳的一生之后,文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及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热情赞美,这是文章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
这就是本文育人内容的切入点,教师抓住这个切入点,并结合《母亲架设的桥》一文进行比较,明确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进而明确这与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题发挥,生发开去,启发诱导学生回忆《荔枝蜜》中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情讴歌。
重温《背影》中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所说的四句朴实话语,以及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刻画所体现的怜爱儿子的深情的品味,从而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父母,自觉养成孝敬老人的习惯,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德,要先人后己、先国后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戒骄戒躁、勤俭节约,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用艰苦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二、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体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的内容,可谓异彩纷呈。
它从多角度,以多种体裁,多种形式体现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内涵。
教师只要联系学生实际和当前形势,努力去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容,对学生因势利导,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例如:《沁园春·雪》通过北方壮丽雪景的
描绘,历史风云人物的评价,既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又歌颂了历代风云人物,更褒扬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反而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揭示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联系到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英雄,学生会自然而然得出人民战士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最可爱的人,而且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是最可爱的人的结论。
再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留芳;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遗言感人泪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述,给人深刻的启示;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等正面的精神食粮,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并引导得法,学生定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促使学生从对自己家乡、山水、风土人情的朴素的爱,升华到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深沉的爱。
进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
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
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随榜样的示范,才容易产生好的效果。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合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
”这说明授课教师必须有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才容易被接受。
“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的佳话,欧阳修写“环滁皆山也”的经历,这些历史文化的闪光点,大家都有口皆碑。
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更为我们
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他讲授骨学时“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起初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
”可见他对课堂教学准备得何等充分。
至于讲解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在研究室,“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骨头中间,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杂志上发表出来。
”叙述了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可见先生批改作业是何等的及时和认真,一位忠于职守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肃然起敬。
学生在这样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以及治学求实的老师熏陶下,定会得到良好的启迪和感染。
如果授课教师设计课程不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不紧凑,语言枯燥、板书凌乱、作业批改草率、批评学生高声喻斥简单粗暴,怎能启齿对学生进行尊师内容的教育,怎能培养学生求实而严谨的科学精神。
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言行中受到感染、熏陶,积量变为质变。
四、把作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既要使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
为此,作文教学首先要注意命题,题目要具体,力争思想性。
在指导学生选材立意时,通过社会调查、采访、组织课外活动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知识传授中,恪守文道统一原则,辅以言传身教的途径,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成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