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三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高中语文:燕歌行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燕歌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士兵的深切关怀,培养爱国情怀。
(2)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2.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分析。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合作探讨。
3. 实践法:朗读、默写、分析。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 参考资料:关于《燕歌行》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战争场景描绘。
(2)解读诗歌中的战士形象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燕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主题分析短文。
3. 收集其他描写战争的诗篇,进行比较阅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
该诗出自《全唐诗》中的“边塞”章节,详细内容描述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及壮烈牺牲,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坚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燕歌行》,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分析,诗句的背诵。
难点:对边塞文化的理解和诗歌背景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例,分析其表达的忠诚与坚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重点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 诗歌意境: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忠诚与坚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燕歌行》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边塞文化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古代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坚守。
如《燕歌行》中所描述,边塞将士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心系国家,为保卫家园而英勇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的了解。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边塞遗址,增强对边塞文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
高适《燕歌行》优质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之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唐代诗歌》的第二节《边塞诗》,详细内容为对《燕歌行》的解读、分析以及诗歌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诗意、背景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感受边塞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将士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详细讲解《燕歌行》的每一句,分析诗中的意象、背景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两个典型例题,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创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七言古诗4. 诗意解读:边塞风光、将士英勇、离别之情5. 表达技巧: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边塞印象》为题,写一首七言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王昌龄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边塞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1.2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1.3.2 体会诗歌中传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1.3.3 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燕歌行》的诗意。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1.3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2.2 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2.3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1.2 介绍《燕歌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3.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知诗意。
3.2.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2.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3.3.1 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3.2 讨论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3.3 探讨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4.2 解析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4.3 分析诗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3.5.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敬意。
3.5.2 体会诗歌中传递的爱国情怀。
3.5.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燕歌行》优秀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盛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燕歌行》(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燕歌行》(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一.知识积累。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研读诗作,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通读全诗,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作大意,理清诗作所写事件的过程:出师、战败、被围、死斗。
2、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及读音,并强化记忆。
3.出师时的恩明确关键:将帅们金鼓震天而行,一副大摇大摆的姿态,不可一世,自鸣得意的形象。
这样与下文军情形成鲜明的反衬,从而为抨击挞伐张本。
遇和行军时的状态如何?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
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
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
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
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二、介绍背景。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是针对《苏教版高二选修》中的《燕歌行》一课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对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与实践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 熟悉《燕歌行》的韵律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赏识诗歌的能力。
3. 通过讲解、阅读、听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告诉学生《燕歌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 介绍《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燕歌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授课、讲义、PPT等方式进行面授,向学生介绍《燕歌行》的作者、背景、思想感情等相关知识。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燕歌行》的全文,注意韵律和语言特点,了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模拟表演法:分组模拟唐代宴会场面,让部分学生扮演高适、李白等唐代名人,学习和演绎《燕歌行》中的典故和情节。
4. 现场朗诵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熟悉《燕歌行》的节奏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视听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呈现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风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整体设计第一步: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唐代盛世和匈奴入侵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二步:解读《燕歌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讲解、阅读和听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达《燕歌行》的主要思想和感情色彩。
第三步: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形式解析《燕歌行》的韵律、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让学生熟悉并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学特点。
第四步:模拟唐代宴会,演绎《燕歌行》典故和情节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唐代宴会,角色扮演,让学生领略唐代文化和典故故事,理解《燕歌行》的社会和人文背景。
高二语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让学生思考“燕歌行”的含义。
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如“燕山雪花”、“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燕”、“月”、“花”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抒情技巧。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进行讨论,分析其象征意义和抒情效果。
5.诗歌鉴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燕歌行》的鉴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抒情美。
6.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燕歌行》。
以“燕歌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向学生介绍高适的其他诗歌,如《塞下曲》、《渔家傲》等。
引导学生关注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进行诗歌比较阅读。
本节课通过分析《燕歌行》,让学生领略了唐代边塞诗的韵味,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燕歌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浓厚兴趣。
家长反馈:孩子在学习《燕歌行》的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故事,引入《燕歌行》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内容(10 分钟)-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15 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诗人的情感(10 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
6. 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从《燕歌行》中体会到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燕歌行》 学历案
《燕歌行》学历案一、课程背景《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燕歌行》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因此,设计一份关于《燕歌行》的学历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燕歌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2、学习难点(1)体会诗歌中复杂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理解诗歌在唐代社会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五、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燕歌行》。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培养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诗作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诗作的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___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___的报国宣言。
然而,理想和宣言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___的《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作背景是公元738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部下___借___的命令攻打奚族,以便邀功请赏。
他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
由于___偏袒___,他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隐瞒了___的事情,而只报___获胜的情况。
这件事后来泄露了。
这时,一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___家做客,和___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___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
___深受感动,写下了这首和诗。
该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共28句,每节选取2句改写成8句,配合图画题诗。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改写:榆关悬崖峭壁间,___伐鼓战旗翻。
行军路上旌旆飘,勇士奋战逶迤行。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改写:战士奋勇冲锋陷阵,痛苦半死半生。
将帅纵情声色享乐,美人帐下翩翩起舞。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改写:少妇独守城南望,思念___如断。
燕歌行教案3语文版优教案
燕歌行教案3语文版优教案《燕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燕歌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民族的独特风情。
【教学准备】1.《燕歌行》课文及相关资料2.多媒体设备3.图片或实物:《燕歌行》描绘的燕赵风景相关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燕歌行》描绘的燕赵风景。
2.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导入(10分钟)1.介绍《燕歌行》的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成就。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阅读《燕歌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整体理解(15分钟)1.教师解读《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感。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燕歌行》中的景物描写。
四、分析评论(15分钟)1.针对《燕歌行》的描写手法和意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中的亮点和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自己对《燕歌行》的评论。
五、拓展阅读(20分钟)1.教师分发或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古代燕赵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燕赵地区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点。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归纳总结《燕歌行》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以及古代燕赵地区的特点。
七、延伸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燕歌行》为素材,撰写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作品,表达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赞美。
【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背诵《燕歌行》的内容。
2.能够掌握《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理解其他文言文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2.背诵《燕歌行》的内容。
难点1.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讲解《燕歌行》的背景与作者。
•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于《燕歌行》的兴趣。
2. 学习内容•用现代汉语简单概述《燕歌行》的内容。
•学习《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此处可以结合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类似文言文的现代文章,并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或者个人练习。
第二课时1. 引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探讨《燕歌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2. 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阐述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分析《燕歌行》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进行仿写。
3. 练习•选取一篇文言文作品,让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引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学习内容•让学生分组阅读《燕歌行》的不同部分,并进行学习和讨论。
•引领学生分析不同部分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3. 练习•让学生编写一个小短文,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是仿写、模拟、“续写”等。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参与与课堂练习。
2.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学习其他经典文言文作品,提升文言文素养。
2.开展文言文阅读比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燕歌行》 学历案
《燕歌行》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燕歌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特点。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2)分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士们的同情。
(2)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燕歌行》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唐代诗人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创作背景此诗具体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但多认为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的边塞战争有关。
当时,边疆战事频繁,战士们浴血奋战,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关怀,高适有感于此,创作了这首《燕歌行》。
3、诗歌体裁《燕歌行》属于乐府旧题,多写边地征戍之事。
四、学习过程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诗歌,品味语言(1)找出诗歌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通过“羽书飞”“猎火照”等词语,展现出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2)赏析诗歌中战士们的形象描写,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将领们的骄奢淫逸,反映了战士们内心的悲愤。
3、深入探究,分析艺术手法(1)讨论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除了上述“战士”与“美人”的对比,还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通过战士与家人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探究诗歌中用典的妙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里用李广的典故,表达了战士们对良将的渴望。
4、体会情感,主题升华(1)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意象、对比、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准备- 教材:《燕歌行》全文。
- 辅助材料:唐代历史背景资料、高适生平简介、相关诗词作品。
-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唐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为学生理解诗歌背景打下基础。
-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边疆士兵,你会有哪些感受?”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 教师首先朗读《燕歌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内容解析(20分钟)- 逐句逐句地分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难句,确保学生对诗句的基本理解。
- 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如何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士兵的同情。
4. 艺术手法分析(15分钟)- 分析《燕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 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如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5. 历史背景联系(10分钟)- 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讨论《燕歌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历史观。
- 通过对比其他时期的边塞诗,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特点。
6.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燕歌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文。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燕歌行》。
-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 考虑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燕歌行》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高适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1.1.2 掌握《燕歌行》的韵律、押韵、平仄等诗歌基本形式。
1.1.3 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2.2 利用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燕歌行》的历史背景。
1.2.3 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燕歌行》中的爱国情怀和战争带来的苦难。
1.3.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3.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2.1.1 带领学生朗读《燕歌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1.2 对照注释,翻译诗句,解释生僻词语。
2.2 课文分析2.2.1 分析《燕歌行》的结构,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2.3 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设问等。
2.3 背景介绍2.3.1 介绍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2 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如战争、边疆情况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熟读并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和主题。
3.1.2 掌握《燕歌行》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1.3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
3.2 教学难点3.2.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3.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2.3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背景和修辞手法等。
4.1.2 采用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
4.1.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朗读、默写和赏析诗歌。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的第三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意象解析、韵律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培养他们的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歌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解析和韵律分析。
重点:《燕歌行》的背景、内容解析和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进而引入《燕歌行》的学习。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3.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意象解析: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
5.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背景及作者简介3. 诗歌内容解析4. 意象解析5. 韵律分析6. 重点知识标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燕歌行》中意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古诗文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季从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抓重点,析对比。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因此本诗教学拟以“赏析对比手法”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对比的内容,分析探讨对比的作用,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诵读,重感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学诗歌一定要多读,读不仅可以博闻强记,还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所以诵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读出情感;三读,品出技巧。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诗文(多媒体显示一首边塞诗):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但使龙城飞将在”,有位诗人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唤:“至今犹忆李将军”。
他,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白刃血纷纷”的沙场——《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三、交流展示(展示使人自信):
1.朗读诗文,划分诗节,整体感知。
明确: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2.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
(见板书)
四、合作探究(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
要求:积极参与,努力思考,踊跃回答。
(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同桌互相讨论后分组交流。
)
(一)出师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作了反衬。
2.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警告了军情危急。
(二)战败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2.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气候条件恶劣;③敌人凶猛善战;④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被围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明确: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死斗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归纳主旨(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观点):
明确: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
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六、板书设计:
军情危急唐军——敌军
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将领作乐战士——将军
将进酒对比
相思之苦深化主题征人——思妇
浴血奋战古将军—今将帅
《燕歌行》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及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知识链接】
1.边塞诗
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将士的艰辛。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
2.作者简介
高适,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3.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歌摐.()金伐鼓旌.()旆()校.()尉
碣.()石塞草腓.()逶.()迤.()蓟.()北
2.请你读两遍后为全诗划分节次。
3. 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
【自学质疑】质疑使人睿智,你有哪些疑惑?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诗中有哪几组对比?请说说对比的好处。
二、合作探究
1.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3.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4.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中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5.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6.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三、发表见解
对《燕歌行》的主旨,有人说重点是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
你是如何理解本诗丰富的思想内涵的?
【学习反思】请你总结一下在本课中学到的解读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燕歌行》巩固案
【课后反馈】
1.“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名连缀,有何表达效果?
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两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除夕之夜,作者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表达诗人怎样的感受?
4.沈德潜在评述第三句时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