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和他的“下放地书写”
《悲伤或永生》读后感
《悲伤或永生》读后感《悲伤或永生》是韩东的一部重要诗集,它是他对自己40年诗歌写作的全面总结。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韩东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这本诗集展示了韩东对现代汉语写作可能性的穷尽追求。
他挑战传统观念,并坚持个人存在的诗意书写。
他的作品精确而沉郁,通过他独特的表达方式,他创造出了当代诗歌史上的全新经典。
韩东的诗歌充满了让人心碎的悲伤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的诗句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中的苦难、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以及对时间流逝的不安。
在读者面前,韩东的诗作展示了一个内心颠覆而又执着的灵魂。
《悲伤或永生》中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悲伤和死亡的思考,它还包含了对永恒和生命的热爱。
韩东试图在极度的悲伤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并通过他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存在的思考。
他的诗作并没有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希望。
与其他传统的诗人不同,韩东的诗作更加关注语言的表达和创新。
他运用戏剧性的形象、节奏感和音韵美,将诗歌的语言推向了极限。
他曾提出过「诗到语言为止」的划代理论,试图通过诗歌的力量去颠覆传统语言的束缚,并探索汉语的魅力。
《悲伤或永生》是一本令人动容的诗集,它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情感的共鸣,也给人以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韩东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躁动和对于存在意义的思索。
这本诗集展示了韩东作为一个重要的代表诗人的独特才华和对汉语表达的独特追求。
总的来说,《悲伤或永生》是一部精彩的诗集,它深情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独特的诗意书写和对语言的挑战,韩东创造了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本诗集对于珍视诗歌的读者来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阅读体验。
韩东《艺术家的大手》赏析
韩东《艺术家的大手》赏析(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韩东的《艺术家的大手》2.主题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主题二: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主题三:作品的价值观和意义5.结论:总结全文,对作品的评价正文一、引言《艺术家的大手》是我国著名作家韩东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其大手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艺术和艺术家的态度,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韩东,原名韩文平,1961 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受到广泛关注。
《艺术家的大手》是他于 2000 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寓言的方式对现代社会中的艺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
三、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象征主义手法:作品中的“大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既代表了艺术家的创作力量,也象征着社会对艺术家的束缚和压力。
2.荒诞性:作品的情节具有一定的荒诞性,艺术家因为拥有一双大手而受到社会的关注,但这双大手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这种荒诞性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艺术的扭曲态度。
3.讽刺手法:作品通过讽刺艺术家及其大手的遭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艺术家的困境和无奈。
四、作品的价值观和意义《艺术家的大手》通过对艺术家及其大手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艺术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作品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家面临着诸多困境,而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也存在诸多问题。
艺术家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作精神,不受外界干扰,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艺术,为人类创造更多美好的艺术作品。
五、结论总的来说,《艺术家的大手》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辛辣讽刺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艺术家及其大手的描绘,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艺术家的困境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关爱。
韩东的诗歌
韩东的诗歌韩东的诗歌韩东,著名诗人作家,1961年5月生于南京。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韩东的诗歌,欢迎大家阅读!两项以内我必须接受睡眠以后的白天必须在习惯以后回到夜晚两项以内我必须依次选择钟摆在时钟窄小的内部回荡增加或减少,火柴杆针对外面的火柴盒衣服的式样变了,但不会有另外的尺寸葡萄酒从瓶中倒入杯中再放上平台一只笔吸足红墨水,因为蓝墨水使我厌烦而流出的血,可分别红和紫我在黑暗的里面进入了较小的'黑暗我比较大地的长和大地的宽车靠右行,仍从原路回天空的高度以及海洋的深度圣人说:飞鸟水中的影子同时是鱼一根头发的末端我坚持分岔还是那根生自头皮的头发渡河的队伍此刻一支队伍在渡河此刻地面上两条河流交叉在一起一条是不动的平静的真正的河一条是黑色的向上进入对岸的山区一条河经过一夜就要消失那条不动的平静的河很久以前就在这里一条河流经另一条河缓慢地谨慎地响起了那水声此刻这仅是一支渡河的队伍在以后的一百年里来往于这条河上从这里过去从下游回来八十里外最后一名士兵上岸时已洗净铠甲上的血污沉默者我在沉闷的生活里不说话我在欢快的生活里不说话我有沉重的上腭和巨大的下腭象荒芜的高地上原始的石缝即便是家的季节里,唇齿间也不生长绿叶的言辞我嘴部顽固的石锁,圆石上泛着青光或许就是两片石磨间的相互消磨象反刍动物从母亲那里带来我就象马的石象咀嚼沉默白墙的阴影是我寂寞难咽的草料那蒙面哭泣的妇人是沉默者年迈的母亲--她把他从唠叨中诞生出来--自觉受了伤害好吧,就让房间里充斥我口哨般的喝汤声在桥上你将我领到一座桥上我们看见架在同一条河流上的另一座桥当我们沿着河岸来到它的上面看见我们刚才俯身其上的拱桥和我们在那里的时候完全不同有两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的身影伏在栏杆上,一个在看粼粼的水波一个在闷热中点燃了一支烟与我们神秘地交换位置当你俯身于河水的镜子我划着火柴,作为回答我们是陌生人的补语亲密者的多义词只有河上的两座桥在构造上完全相同。
冷静但不冷酷的日常书写——韩东诗歌的语言赏析
冷静但不冷酷的日常书写——韩东诗歌的语言赏析被称为“中国新诗两大派系之一”的韩东诗歌,一直是国内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冷静而不冷酷,使用了丰富的带有文学性的语言,表达了充满深度的思想内容。
因此,一直有人探讨他的诗歌语言的赏析以及如何将它们的魅力表达出来。
韩东诗歌以深邃的思想形象、含蓄的厚重语言及细致的审美为特点,深受读者和学者所赏识。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种冷静的审视者,集中了一切重要元素,把繁复的现实和隐喻混杂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尘埃落定的多年累积,带给人们深思与安慰。
韩东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体现在诗歌的语法结构上。
他善于将长句“嵌套”到一句话中,表达出层层推理、思绪交织的内在复杂性。
由于诗句语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体现出诗人把整个世界关联在一起的精神抽象,使读者可以通过仔细的解读,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深刻意蕴。
体现他诗歌语言冷静不冷酷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他也善于在抒情和抽象之间寻求平衡,不追求呈现过于张扬和夸张的文字,也不追求飞扬跋扈的语言。
凭借贴切的比喻、时而言境颠倒的转折、精致简洁的诗歌文字,他用平淡的笔墨和散文话语,把厚重的字句与简练的文字相结合,使诗歌拥有流畅中透出新意的诗歌语言。
此外,韩东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还体现在表达的态度上。
他的诗歌不会夸张沉浸,他只是用尊崇的眼睛审视生活,描绘出不言自明的健康精神,在文字中灌注出久违的安宁与平静。
他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表达现实世界里未给完满的理想,让读者对看似平凡的事物有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因此,从以上,可以得知,韩东的诗歌语言兼具冷静而不冷酷的特色,他的语言用细腻而丰富的语言表达着深度的思想和情感,将其描绘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画般,给人们一种深思与安慰的感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看似平凡的生活。
而真正明白这种诗歌语言的冷静不冷酷之美,就得靠不断地去体会读者带给我们的思想与感受。
韩东诗歌25首
韩东诗歌25首·你见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像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像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最多是这样你见过大海你也想像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我听见杯子这时,我听见杯子一连串美妙的声音单调而独立清醒的时刻强大或微弱城市,在它光明的核心需要这样一些光芒安放在桌上需要一些投影医好他们的创伤水的波动,烟的飘散他们习惯于夜晚的姿势清新可爱,依然是他们的本钱依然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使他们度过纯洁的一生真正的黑暗在远方吼叫可杯子依然响起清脆、激越被握在手中·在深圳的路灯下……在深圳的路灯下她有多么好听的名字“流莺”,有多么激动人心的买卖身体的贸易动物中惟有这一种拥有裸体被剥出,像煮硬的鸡蛋,光滑嫖妓者:我的堕落不是孤立的我的罪恶也很轻微她引领着一条地狱的河流黑浪就来将我温柔地覆盖那坐台女今晚和她的杯子在一起杯子空了,她没有客人杯子空了,就是空虚来临她需要暗红色的美酒和另一种液体让我来将它们注满,照顾她的生意让我把我的钱花在罪恶上不要阻挡,也不要害怕灯光明亮,犹如一堆玻璃让我将她领离大堂我欣赏她编织的谎言理解了她的冷淡我尤其尊重她对金钱的要求我敏感的心还注意到厚重的脂粉下她的脸曾红过一次我为凌乱的床铺而向她致歉又为她懂得诗歌倍感惊讶我和橡皮做爱,而她置身事外真的,她从不对我说:我爱·小姐她的衣服从来不换。
我注意到,它是美丽的、肮脏的,它是表姐的。
穷人无二件。
我注意到她身处的店堂、我们分属的阶级,而性的微尘无理智地来往。
裸体的必要,比穿衣打扮更简单。
服饰比身体更令人羞愧,是可能的。
“小姐,你的穷是空缺的财富。
你的空虚很实在,脸蛋儿被油腻衬托得更美。
”她的青春在搬动桌椅中度过一年。
·消息听说,她要走了我在想,这对我不意味任何东西我们早在三年前就分手了两年之内没再见面我曾经狂热地爱过她像一朵乱抖的火苗现在,触摸这些往事的灰烬我只感到指尖的温暖当我们最后一次做爱谁都不知道那是最后的也许,这也不是最后的消息最后的消息已经来过了·一声巨响一声巨响我走出去查看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小时后我发现砧板落在灶台上砸碎了一只杯子砧板丝纹不动杯子的碎片也是静静的当初砧板挂在墙上杯子在它的下面也是静静的·格里高里单旋律圣歌唱歌的人在户外在高寒地区仰着脖子把歌声送上去就像松树把树叶送上去唱着唱着就变成了坚硬的松木一排排的·这些年这些年,我过得不错只是爱,不再恋爱只是睡,不再和女人睡只是写,不再诗歌我经常骂人,但不翻脸经常在南京,偶尔也去外地走走我仍然活着,但不想长寿这些年,我缺钱,但不想挣钱缺觉,但不吃安定缺肉,但不吃鸡腿头秃了,那就让它秃着吧牙蛀空了,就让它空着吧剩下的已经够用胡子白了,下面的胡子也白了眉毛长了,鼻毛也长了这些年,我去过一次上海但不觉得上海的变化很大去过一次草原,也不觉得天人合一我读书,只读一本,但读了七遍听音乐,只听一张CD,每天都听字和词不再折磨我我也不再折磨语言这些年,一个朋友死了但我觉得他仍然活着一个朋友已迈入不朽那就拜拜,就此别过我仍然是韩东,人称老韩老韩身体健康,每周爬山既不极目远眺,也不野合就这么从半山腰下来了·一些人不爱说话一些人不爱说话既不是哑巴,也不内向只说必要的话只是礼节只浮在说话的上面一生就这样过去寥寥数语即可概括一些人活着就像墓志铭漫长但言词简短像墓碑那样地伫立着与我们冷静相对·在世的一天今天,达到了最佳的舒适度阳光普照,不冷不热行走的人和疾驶的车都井然有序大树静止不动,小草微微而晃我迈步向前,两只脚一左一右轻快有力今天、此刻,是值得生活于世的一天、一刻和所有的人的所有的努力无关,仿佛在此之前的一切都在调整、尝试突然就抵达了自由的感觉如鱼得水愿这光景常在,我证实其有和所有的人所有的努力无关·老楼吟一栋灰暗的老楼人们上上下下进出于不同的门户接近顶层时大多消失不见居于此地三十年邻人互不相识人情凉薄,更是岁月沧桑孩子长大,老人失踪中年垂垂老矣在楼道挪步更有新来者,面孔愈加飘忽老楼的光线愈加昏黄灯泡不亮,窗有蛛网杂物横陈,播撒虚实阴影人们穿梭其间,一如当年有提菜篮子的,有拎皮箱的有互相挎着吊着搂搂抱抱的更有追逐嬉闹像小耗子的有真的耗子如狗大小真的狗站起比人还高一概上上下下七上八下一时间又都消失不见钥匙哗啦,钢门哐啷回家进洞也惟余无名老楼,摇摇不堕如大梦者·轮回躺在宾馆的大床上,抽着神仙烟读一本深入边地的传奇那家伙已陷入绝境,饥寒交迫中回忆起老家舒服的火炕火炕上那将身为人妾的少女听见了屋外吹吹打打心想:还不如死了算了茫茫的幽冥中,一个寂寞的魂灵多么想觅得人身,投入花花世界他合上那本厚书,去楼下的餐厅吃饭回来接着读。
韩东 《有关大雁塔》
韩东《有关大雁塔》赏析一、生命:第三次体验《有关大雁塔》一诗作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由于与新诗既有的格式不大相同,所以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在万夏主编《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有这样几句话:随着共和国旗帜升起的第一代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第三代”人“第三代”诗人的声音和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在朦胧诗光环遮盖下的新一代诗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和摆脱朦胧诗已经没有生气的诗歌氛围,他们高声喊出了“pass北岛” 、“打到舒婷”的口号,可谓震天动地,势不可挡。
罗振亚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称这种现象为“生命本体的喧哗”,并说:“成熟依往往也意味着死亡,不断衍生与变化才是充满活力、希望的象征;一种范式一旦凝固定型,便会容纳不进新事物而导致革命的发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第三代诗人在朦胧诗权威的前面为什么那么“嚣张”了。
“第三代”诗歌反映的是一种后起诗人的生命意识的全面流动,那种仍然凭借阅读朦胧诗时的经验,希图从审美对象中寻觅人性、人道主义与崇高的精神范本的人必将大失所望。
无怪乎有老诗评家说80年代的诗歌是“胡闹的”。
面对外在世界的喧哗,寻寻觅觅的“他们”,只能以“莽汉”的形象出现。
这是实质上是对朦胧诗停滞局限的反动。
内在的痛苦、焦灼和无奈,迫使他们在既有的艺术面前“叛逆”,“反艺术”,另辟天地以求打破当前僵死的局面。
“第三次体验,在1986年这个无法驾驭的年代汹涌来临。
”(徐敬亚《生命:第三次体验》)而这次诗歌运动,韩东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他的《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是公认的其中最早的代表之作。
二、欲望表达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曾说:“生活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同时也是对某种渴望和想象的唤起。
这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依赖文学的根本原因。
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
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聊聊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嘿,咱今儿个来唠唠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
韩东这人啊,写起诗来那可是有一套!咱先说说他那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吧。
他就好像一个能把复杂事情变简单的魔法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就把他的想法给你传递过来了。
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直愣愣地就击中你心坎儿。
这就好比是给你端上来一盘清炒时蔬,没有过多的调料,但就是原汁原味得让人喜欢。
然后就是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就好像他有着一双超级放大镜的眼睛,能看到那些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小细节。
比如说一片叶子的纹理、一只猫的眼神,他都能给拎出来,变成诗里的闪光点。
你想想,本来你没在意的东西,他这么一写,哎呀妈呀,你突然就觉得,嘿,还真有点意思。
还有啊,韩东的诗歌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
他会冷不丁地给你冒出个奇奇怪怪的想法,把你吓一跳,然后又嘿嘿一笑,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脑洞。
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一颗石子,溅起的水花能让你眼前一亮。
再说说他的节奏吧。
他的诗有的像慢悠悠散步的老人,一步一步,不慌不忙;有的又像调皮的小孩在那撒欢奔跑,让你跟着他一块儿心跳加速。
这节奏的把握,那可真是绝了,就跟那指挥家似的,指挥着你的情绪起起落落。
咱不得不承认,韩东在诗歌创作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的这些技巧啊,就像是一顿豪华大餐,有主菜有配菜,还有饭后甜点。
有时候读他的诗,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咱虽然不是诗人,但也能从他的诗歌创作技巧里学到点东西。
比如说,多留意身边的小事,把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给找回来;再比如说,说话的时候简洁一点,不要啰里啰嗦半天还没说到点子上。
总之呢,韩东的诗歌创作技巧就像一本有趣的教材,咱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哪天咱也能写出几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来呢!哈哈,加油吧,朋友们!让我们也像韩东一样,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韩东诗歌代表作
韩东诗歌代表作韩东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一生著有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一些诗歌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本文将从他的代表作中挑选出几首,来为大家简要介绍韩东的诗歌,加深读者对他的艺术的了解。
韩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自然景观,把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梦里独夜行》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中写到:“梦里独夜行,满山雪凌凌。
把花重结结,偏偏又落尽,落尽在远去的时光”,形成一种煞有介事的境界,让读者宛如置身于一副充满伤感和幻想的画面当中。
韩东的这首诗颇具浪漫主义美学的思维,想象力、细腻的表达都让人耳目一新。
自然的风光也是韩东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江花月夜》就处处洋溢着满满的春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把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及其真实生动,读者如果能把自己安放在这幅壮阔的画面里,一定会体会到满满的自然之美。
另外一些韩东的作品里,也穿插着一些反映政治时代的诗句,比如他发表于1922年的《日月照耀中华》,诗中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国度更新,让中国出现了从深沉的黑暗到光明的改变的过程:“日月照耀中华,晨昏纷纷出乡关。
古今鸣禁烟霞外,花香遍野照国山”。
这些新鲜的音调,仿佛把韩东诗歌从安静抽象的领域里拉扯出来,给人以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鲜感。
最后,不得不提《茉莉花开》,这是韩东最著名的诗,诗中温柔的心态和芬芳的香气,将自然之美描绘的淋漓尽致:“茉莉花开,空山翠色随风摇;青草河畔,明月晚照秋河头”,韩东的这首诗歌以其醇美柔美的美感,把大自然、爱情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纯洁而又恬淡的精神象征。
总之,韩东的诗歌无论是从意象之美、自然之景,还是从现实意义上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风格诗歌内容醇美柔美,深入到读者的内心,可谓是“千载难逢”。
只有把自己放进这幅布满神秘氛围的画卷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韩东的艺术世界,了解其诗歌之美。
韩东有关大雁塔
韩东《有关大雁塔》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
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最新长小说《知青变形记》;诗集《白色的石头》(1992)、《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他是光头的。
呵呵。
第三代诗歌和“他们”派:朦胧诗的衰落、新生代的成长、第三代诗歌登上诗坛:1986年的10月,《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介绍了“100多名‘后崛起’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1988参与大展策划的徐敬亚以及曹长青等,在稍作补充后,将“大展”的材料汇集为《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一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出版。
轰轰烈烈的朦胧诗在一片“pass”声中轰然倒地,第三代诗人诗人们打着纷乱的旗号在中国诗坛各立山头,招兵买马,不妨把赵翼的著名诗句改一下,形容中国诗坛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第三代诗人的表演最高潮是1986年的“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在这四五年间,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社团、流派、实验纷纷登场,其‘喧哗与骚动’的声势,是新诗史上罕见的景观。
“身体”的个人言说——论韩东青年题材小说创作个性
7 7
二、 冷隽的语言——精炼语词下的深度叙事 影响不容忽视。在巴尔特那里, 关于语言和人的存在, 提出了“ 零
想” 奠定他那“ 超越现实主义” 墓地”“ 的“ ;王蒙式的长句” 更是让
的叙述 , 展现文学本真。
难忘却不显矫情 。语言的魅力正在于此, 通过作家个性化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 语言学转向” 给文学界带来的深刻 人过 目 度的写作” 零度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 , 。“ 或者说, 非语
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个别化的、 独一无二的、 具有明显特征和相
生活经历、 审美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是在作家的创作实践 固执地认为, 这是最能体现韩东 “ 个人化” 创作个性的文字。 对稳定性的文学品格, 又因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有所 命体验精神感悟, 描绘生活的本真状态, 消解传统道德, 重视思维 发展变化。它通过作家在人物、 主题、 情节、 语言、 文体选择等要 的随意流动。“ 个人化” 的写作也要求在一个相对 自由的创作状 素上表现出来 , 是作家在创作风格上的显现。 态之下进行。不受外界的束缚, 不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出版压力 当今中国文坛, 在西方后现代文论的影响下, 呈现出异彩纷 的影响, 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 , 独自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 传达价 呈的艺术面貌。现代性、 后现代性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关键词。 值判断。这也是文学创作的理想状态。正如黑格尔所说 :艺术 “ 在后现代语境下 , 人们逐渐淡化对创作个性的讨论, 转而探讨消
一
化” 创作个性。 总体而言, 韩东的小说主要由两大题材构成: 一是学生或青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学生或青年题材小说。我 在我看来,个人化” “ 就是用自己的言说方式, 叙述自己的生
、创作个性ຫໍສະໝຸດ 韩东的“ 个人化” 创作个性是一个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概念。创作个性也就 年题材; 一是下放题材。 是艺术独创性。它因作家个人自身的气质、 性格个性 、 思想情感、
(阅读)韩东《扎根》
(阅读)韩东《扎根》
《扎根》所获的华语⽂学⼤奖其实是对它的⼀种误读。
因为它写到了⽂⾰。
“⽂⾰”永远是中国⽂学中的婊⼦,谁碰它都会尝到甜头。
韩东只写他⾃⼰所经历的⽣活,他经历了下放所以他下了下放,他经历了扎根所以他写了扎根,他经历了⽂⾰所以他写了⽂⾰。
他也经历了爱情、友谊、性、猫、黄⼭以及南京,可是他写出来的它们读者和评论家们并不买账。
他笔下的爱情、友谊、性、猫、黄⼭以及南京,只属于他韩东本⼈,只有⼈尽可夫的“⽂⾰”给韩东带来了⼩⼩的声誉。
《扎根》是坚守者韩东⼀不⼩⼼的⼀抹媚眼。
精英⽆意,世俗多情。
从韩东和《扎根》⾝上,可以看到⼀种可能,语⾔可以在⼀部⼩说中君临⼀切,甚⾄就是⼩说本⾝。
他在⽤语⾔控制⼩说,控制⼩说的形象、品质和灵魂,⽽不是像我们中的⼤多数那样正好相反。
韩东的真实和强悍⾜以令当代的中国任何⼀位作家⾃惭形秽。
他远远地站在象⽛塔下⾯,寂寞⽽优越地抽烟瞭望:塔尖上的⼈群、阳光,以及塔⾝投在他脚下的阴影。
海洋性、地方书写与新南方写作:论庞白的诗歌实践
中外文学史上关于海洋的书写,大抵经历了“不可能”和“可能”两个阶段。
在造船技术落后的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海洋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存在,东西方的史诗中,海洋总是象征了无尽的困难、艰险,甚至是世界或人世的尽头。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之后,海洋在欧洲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各种叙述中才逐渐变成“可能”。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稍早(1405—1433),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虽然郑和船队一系列海上探险的目的、航行范围以及相关评价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国人的海洋认知并没有获致根本的改变。
而今天,对海洋的认知已经从科技开发领域延展到文化研究的层面。
一、新南方写作与当代华语诗坛的海洋书写杨庆祥教授在界定新南方写作时,认为“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海洋书写——关于海洋的书写和具有海洋性的书写都是缺席的”,中国经典的古代汉语书写和现代汉语的书写中,即使有关海洋的书写,也基本是“海岸书写”,即站在陆地上远眺海洋,而从未真正进入海洋的腹地。
人与海洋的关系,仍然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变种,因此他呼吁“新南方写作”的海洋性,呼吁一种摆脱“陆地”限制的叙事,海洋不仅仅构成对象、背景,同时也构成一种美学风格和想象空间①。
王德威教授在肯定“新南方写作引人瞩目的地理特征首推海洋”的同时,更提出“潮汐、板块、走廊、风土”四个关键词,拓展“新南方”的文化理论空间,希望这一论述能够“放大地理视野,超越家国界限”②。
张燕玲、东西、林白、林森、朱山坡、曾攀等学者和作家都对新南方写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涉及“新南方”的野性气质、想象思维、地方记忆、地理区域、世界眼光、语言特色、文化心理等③,为后续的讨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
从海洋书写方面来考察,当代华语诗坛较有建树的前辈诗人有郭小川、蔡其矫和洛夫。
其中郭小川出生于河北丰宁(原属热河省),1933年之后迁居北京。
蔡其矫出生于福建晋江,青少年曾迁居印度尼西亚,晚年定居福建。
韩东(1961
韩东(1961谈论作为诗人的韩东,定然绕不开作为小说家的韩东。
反之亦然。
韩东的诗和小说,都用“克制叙事”,具有相似的调性。
不仅如此,其诗与小说,还具有高度的互文性。
韩东的小说《西安叙事》,曾提及他的诗《有关大雁塔》,自曝此诗原稿也曾着意强化某种历史感,后来定稿,却删掉了有关段落。
这是个动人的时刻,因为韩东所删掉的,恰是伪饰和杨炼式唯文化写作的阴影。
1981年,杨炼写出《大雁塔》;1983年,韩东就写出《有关大雁塔》。
前者乃是英雄叙事,后者急转弯,乃是无依靠的审美,乃是非英雄或反英雄叙事。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这个急转弯,好险,好炫。
《有关大雁塔》拆解了《大雁塔》的深度,降落到波澜不惊的零度。
零度写作,或平面写作,绝类法国新小说——难怪新小说,又被称为反小说。
韩东同期写出的作品,还有《你见过大海》,预言般地提前拆解了杨炼几年后才会写出的作品,比如《大海停止之处》。
来想想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场景:杨炼又出场了,甩着长发,开始激情演讲,“你是奥德修斯,就注定得漂流,甚至为自己创造一个大海”;韩东早离场了,趿着拖鞋,发出懒洋洋的嘟哝,“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韩东离场,正是出场,他已经另外生起一堆篝火。
诗人早就打定主意:写作而已,语言而已,“诗到语言为止”,韩东这句话,引来很多的同道,也引来无穷的误解。
回过头来再说《有关大雁塔》,不可否认,两首诗都是后设性的作品,给作者带来的意义也只是某种相对的意义。
韩东自然不会满足于某种相对的意义,很快,他就将零度或平面写作导向了对日常的呈现:自行车、图钉、厨房、街头、铁匠、漆匠,没有正在或将要发生大事的任何迹象。
必须在这里提及的作品,首推《甲乙》,此诗以冰镇过的字词,叙述了甲乙二人下床和系鞋带的过程。
场景极其寻常,细节极其琐碎,氛围极其平淡。
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强行挽住读者,这样作者和读者共同构成了叙述者。
“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
韩东 诗歌
韩东诗歌1. 韩东的诗歌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上了锁的小盒子,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想法。
韩东的诗轻轻一转,“哗啦”,就把那锁打开了。
比如说他的,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歌颂,而是把大雁塔从神坛拉到了人间,就像把一个穿着华丽长袍的圣人,一下子变成了身边熟悉的老友。
这诗读起来,嘿,感觉特别亲近,让你不禁想问,诗歌原来还能这么写?2. 韩东写的诗歌,简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找不着头绪。
可他的诗就像那麻团里突然冒出来的彩色线头。
像,他说“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多简单的话啊。
这就好比你一直想象有个神秘的宝藏,等你真的看到那个宝藏,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他的诗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把很多东西想得太复杂,其实简单才是真。
你难道不觉得这种简单特别迷人吗?3. 韩东的诗歌就像一阵清风,吹到人的心里可舒服了。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韩东的诗,朋友还不信有这么大魅力。
我就给他读了几句,“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朋友听了,眼睛都亮了。
这诗就像一个老友在你耳边轻轻诉说他的故事,让你一下子就走进了他的世界。
你想啊,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有这样的诗像清风一样吹走浮躁,多难得啊。
4. 韩东的诗歌哟,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有次我心情特别低落,感觉周围都是黑蒙蒙的。
随手翻开韩东的诗集,那诗里的句子就像星星点点的光。
就像在里写的那些日常又深刻的场景,他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生活的真相。
这就好比在黑夜里,你突然看到远处有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是足够给你希望。
他的诗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5. 嘿,韩东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
我们在生活里忙忙碌碌,有时候都快忘了自己长啥样了。
他的诗呢,就把生活的样子原原本本地照给你看。
我记得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站在那路灯下,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和事。
他的诗里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镜子不会说谎一样。
飞蛾已经出生,巨著总会完成
152在我笔下出现过的诗人,有的是我的好友,有的见过面而没有深交,有的通过书信和电话,有的从来就没有联系过。
韩东属于/见过面而没有深交0那一类。
虽然没有深交,却不影响我对他的深切关注。
自1990年我比较正式地接触中国内地的现代诗歌以来,韩东一直是我的阅读对象。
作为/第三代0诗人的最突出代表之一,韩东的许多作品都曾陪伴我度过无数个青春时期的难眠之夜。
毫无疑问,韩东一开始就成为我以及我这一代人的/诗歌接受史0中无法绕开的人物,尽管近几年他已经主攻小说而极少写诗,但我相信,无论在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的文学史家心目中,他作为诗人的分量仍远重要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分量。
一韩东1961年5月生于南京。
父亲方之,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韩东受父亲影响很大,但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人格方面而不是写作方面,直到现在,韩东仍觉得自己的性格和父亲很相像:愤世嫉俗,孤僻,不合作。
/文革0开始时,方之受到连累。
8岁时,韩东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虽然有波折,但一家人相处十分和睦。
因为父子这种深厚的感情,父亲去世后,韩东不忍被阅读勾起往事,花了20年才把5方之作品集6读完。
1978年,韩东考上了山东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
在韩东看来,读哲学系对自己后来的写作没有什么帮助,有些时候反而会束缚想象力。
这也许是韩东的诗歌和小说语言简约而节制,很少缥缈的抒情的原因。
19岁时,韩东开始发表诗歌。
最初的写作自然是略显稚嫩而不成熟的,但产量不小。
诗歌风格主要受北岛等人的/今天派0的影响。
关于北岛等人对自己的影响,2003年8月,韩东在接受常立的采访时说:/我们在山东大学搞诗社时,5今天6已经开始流传。
我们,至少是我吧,写诗的直接启发就飞蛾已经出生,巨著总会完成刘春153是5今天6。
0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过于热爱一本内部刊物是很危险的,据评论家李建周说,韩东在读大学时曾经因为传阅5今天6而被隔离审查,并差一点被开除学籍。
发表于5青春61982年8期的5山民6一度被认为是韩东的代表作,被收录进5朦胧诗选6、5新诗三百首6等选本中,2000年左右,还进入了高中语文教材选读篇目。
于冷静中见温情——试析韩东小说
并且用一种淡然 的语气来叙 述 。 很多时候 ,韩东并不 只是从小 说 内容 、情节上来表 达 自己对现实生活 的看法 ,而是直接从小说文本 中跳出来 价值取 向。 《 十把钢丝枪 》讲述一个下放知识分 子家庭 将 自己的创作谈之类与小说混合在一起 ,将 自我呈现了出 的小孩 与其他 农村孩子用钢丝枪打狗 的故事 。 《田园 》 来 ,似乎是将 自己和 自己的文本一起放到了解剖台上 ,作 的中心事件是 母亲洪英的被抓 ,但主人公小松关 心的是 为文本供我们观瞻 。韩东从不放弃 自身亲 自 参与文本 内部 自家小 狗 的走失 。 《 障碍 》 《 西安 故事 》 《 房 间与风 行为的任何机会 ,他总是站在文本 的高台上对其 中人物进 景》《 前 面的老太婆 》 《 去年夏天 》等 ,这些小说文本 行眺望与点评 ,对各种理念生发大段大段 的议论 。如 《 三 无一例外地展 现了人类生存 场景 的琐碎性 。在这些 文本 人行 》中关于 l 生 开放的思考 , 《 障碍 》中 “ 生活与思考” 中 ,韩东不断地 唠叨 曾经存 在的生活细节 ,避开 了其 中 节的内省 。在有的文本 中,还夹杂 了作为诗人的主体性 利用 》 《 下放地》中有关景物 的诗化 『 生 感念。 所存在 的历史沉重感 。他文本 中的人物漫无 目的 ,在人 抒 隋。如 《 生路途 中四处晃荡 。像他那 篇著名的 《 三人行 》,所 言 无可否认 ,叙事主体的介入使整个叙事行为的内涵与节奏 说 的不过是东平 、小 夏 、刘 松三位诗人在行将过年 的 日 变得丰富,也让读者更直接地认识、了解写作者的生活理 J 说 结 子里拿着玩具枪 四处轰 击的无 聊行径 ,描绘 了三个 当下 念,但其过分介入小说文本 的内部建构无疑会削弱/ 生,甚至削弱小说 的可读性与美学意义。然而 , 生存者一次毫无意义 的行走 。当下 的生存造就 了韩东 的 构的整体 l 写作姿态 与价值取 向 ,不 管是对 于当下还是过去 ,韩东 面对现实 ,面对 当前语境 ,韩东仍然冷漠地讲着 自己的话 采取 的是 以当下 的态度切人存 在的书写方式 。后现代 主 语 ,讲着属于 自己个体的话语 ,坚持 自己的写作方式 ,也 义 中心离散 、价值虚无 的阴影 的笼罩注定 了他写作 中历 坚持着 自己的写作风格 。 韩 东在小说 形式创新上并无过分 的野心 ,正 如他 自 史承担 的缺席与虚无取 向的在场的不可规避 。这不仅是 “ 我喜欢 单 纯 的质地 、明晰有效 的线 性语 韩东个人 的宿命 ,以他为代表 的整个写作社群都或多或 己所说 的 : 言 、透 明的从 各个方 向都能 了望 的故事及其核心 。喜欢 少地透射 出这个时代后现代 主义的光晕。 只是 ,韩东并非单纯地把琐碎 的现实生活搬到舞 台 着力 于一点 ,集 中精力 ,叙述上力 图简约 、超然 。”另 上 ,而是 对现 实进 行 了消解 ,以作 家 自我 的理 念重 塑 外 ,他还喜欢 挖苦和戏剧性 的效果 。在他 的小说 中 ,经 生活 ,用小说这样一种文体形式 表达 自己对现实世界 的 常会 出现一些 巧妙的 比喻和一些漂亮 的警句 ,许 多约定 透视与洞察 ,以一个崭新 的面貌呈 现在读 者面前 。可 以 俗成 的常识在他 的笔下有了全新的 阐释 ,从而形成 了诙 谐 ,讽 喻的艺 术特色 。他的小说意韵深长 ,读之却极为 说 ,韩东的小说文本是现实 和非现 实相互融合的产物 , 小说 中的一切都是从他 的观察 眼光 与关怀 视角出发 ,加 平淡 ;他 的语 言干净 、节 制 ,却显得过于单纯 。在韩东 之对 生活 本相 的特殊 理解 ,形 成 作者 心 目中的现实 世 的作 品中 ,历史 和记 忆 ,现实和虚构 ,小事和大时代 , 界。 《 山林 漫步 》中李胡和许静在被抢劫后 肉体 发生结 轻与重 ,经 由韩东不 动声 色的叙述 ,呈现 出了另一种异 合 ,其理 由居然是 :许静喜欢李胡 的懦 弱。这一结局显 端 的面貌 。
片章(韩东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片章当代:韩东1我多么爱你因痛苦而变得有强度就象白天把夜晚容纳进来就象一支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我爱你仍属于我和不属于我的部分我爱你爱我和不爱我的时刻我的爱比我更早地到来当我不存在的时候我借着别人爱你我爱你的爸爸,奶奶,我爱你的旧情人他们反对我又帮助我,毁灭我又诞生我使你的离去变成归来2我的头脑在某个地方睡不着所以我认为自己总是醒着我认为你来到了我的怀抱我用我身体的感觉和空气欺骗了我自己我将我的手伸给你,却被睡梦接受了所以我愿意在醒着的时候睡去3昨天是水,今天是电它们出了问题而我是完好的水管可以被修复,电,自动会来而我的完好在何时破裂?4如果世界足够广阔她走到天边也会回来归来的道路是短暂的,速度象闪电而撞击足够猛烈快乐如同针尖插在心脏上她归来,离去离去,归来飞鸟在风中放纵反复确认着墓地和家园标签他们诗群译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
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
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注释粹然:纯粹的样子。
瑕疵:本谓玉病,这里指文章的毛病。
人为:人力所为,与“天成”相对。
彝器: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无施:没有施加人力的影响,意谓是“天成”的。
汉:汉代。
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
固:本来。
淳纯:质朴敦厚。
漓:浇薄。
胡部: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
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当时称“胡部新声”。
豪竹:竹制的乐器。
哀丝:弦乐器。
后夔:人名,相传为舜的乐官。
期:约会。
这两句说:后夔已成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再写乐曲了,千年以来,还有谁会创作出他那样“纯粹无瑕疵”的乐曲来?关于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东和他的“下放地书写”有关大雁塔,韩东写道,“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言下之意,对一些我们不能深入其中的事物,还是沉默闭嘴的好。
可是有关下放地,韩东似乎有无穷的话要说。
“我八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长篇小说《扎根》中的这句话在该书的前言、后记以及相关访谈中反复出现,像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XX”一样顺口、一样自然。
每当韩东谈到自己,谈到自己的生活,这句话总会第一时间出现。
时间倒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候的韩东,被大家认可的身份还主要是个诗人。
他在一首名为《叙事》的诗中,对他年少时下放的生活有比较集中的描写:披红挂绿的车队驶过大桥锣鼓喧天拍打着江面六口之家奔赴它未知的前程葬礼和婚礼同时在冬天举行下放的家庭和土地结合孩子们翻开了田野的书页被触摸的牛——我的屬相它的真实胜过一根皮带我们是外来者,第一批落户的人我的种族有赖于我是一个男孩提亲的队伍络绎不绝大队书记的千金该不会辱没老韩家的门第……这首诗一如韩东其他的诗作,客观、节制、平实,但里面却蕴藏了大量的信息:关于下放的具体情况,对这段生活的大致认识等等。
可以说,韩东之后的关于下放地的书写,其内容与主题几乎就是在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扩充、深化和展开。
下放地在韩东作品中的位置1995年,韩东的第一本小说集《树杈间的月亮》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部小说集收录了韩东的28篇小说,创作时间从1989年到1994年。
通过这本小说集,大致可以看到韩东开始着手小说创作后其学习与探索的最初轨迹。
他的关于下放地的小说书写应该从1991年的《描红练习》算起。
这个短篇十分详细地叙述一家人从城里到下放地的经过。
接下来的1992年,韩东陆续创作了以下放地生活为素材的《母狗》《田园》《西天上》。
其中《母狗》和《西天上》写知青在下放地的命运,《田园》写下放干部被隔离审查。
以上小说后来都成为韩东长篇小说《扎根》(2021年)的重要章节。
小说《扎根》写作家老陶1969年率全家由南京下放苏北农村的一段生活。
他们企图在当地扎根,打万年桩。
最后,却由于各种原因又离开了那块土地。
小说的题材明显见出韩东个人生活的影子。
前面提到,韩东的第一部小说集名为《树杈间的月亮》,这个名字取自集内的一篇同名小说。
但韩东对这个名字十分不满,他原本拟定的书名是《西天上》——这是这本集子中另一篇小说的标题,该小说被置于该小说集压轴的位置。
出版社未征得韩东本人同意便更换了书名。
对此,韩东气愤不已,指责出版社的行为是一次“对作者的强奸”。
其实这部小说集中关于下放地题材的比例并不占优势,但韩东选择一篇写下放地的小说作为书名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一题材的看重和它们在他创作中的分量。
时隔12年,2021年,韩东终于出版了小说集《西天上》——此举仿佛圆了他的一个梦似的。
除了《西天上》,这部集子还收录了韩东关于下放地书写的质量较高的作品,共16篇。
其中有7篇已收录在《树杈间的月亮》中。
可以说,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下放地之书。
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又说,“有关下放的小说我还会再写。
”下放地的生活对韩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与乡的思考其实“下放地”这一说法是政策性的,它只对有关“下放”这一政治行为的人员才有意义,而对当地农村人或被迫成为下放地的居民来说原本根本不存在这一概念。
因此,当韩东频频使用“下放地”这一指称时,潜意识里便是在提醒自己:我是个外来者。
在关于下放地的长篇小说《扎根》中,仅仅从第一章节我们就能感受到叙述者看待下放生活的立场。
比如谈到上厕所。
“三余人一般是在园子里埋一口粪缸,三面用芦席或玉米秸扎一道本人高的篱笆,上厕所的时候便蹲在里面。
粪缸前没有篱笆,无遮无拦,一面出恭一面可以向外面张望。
”而来自城市的老陶家虽然也在园子里埋了一口粪缸,但那是倒马桶用的。
他们在屋内上厕所,使用痰盂。
虽然这件事情做得很隐秘,但“老陶家人的秘密最终还是被村上的人发现了”。
三余人惊讶于他们在屋里上厕所,“觉得这样的行为很不卫生”。
这一章的结尾是这样的:“可见,仅仅是在如何上厕所才是卫生的这样的事情上,老陶家人和三余人的分歧就很明显,甚至是无法调和的。
”通过这些叙述,我们不难看到:城市/乡村的对比,城里人/乡下人的身份意识一直悄悄地贯穿在韩东关于下放地的小说当中。
但,韩东毕竟是韩东,这种常见的城乡二元对立到了他笔下也会多多少少跟别的作家不同。
以韩东非常重视的一篇《西天上》为例。
为了摆脱当地人的提亲,知青赵启明选择和同样是知青的顾凡谈恋爱。
赵启明绝不会同某个贫下中农的女儿谈恋爱,因为“和这块土地联姻的危险使他不寒而栗。
”当上民办教师后,他更是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脚再踏上杨庄的土地了。
”他看不起乡下人,只和下放干部家庭来往。
同样下放自南京的学生小松成了他的忠实听众与伙伴。
他们用南京话彻夜长谈。
一般作家写到这里也就打住了,也就是将知青赵启明的地域身份认同建立在南京/杨庄,城市/乡村的二者对立之上。
而韩东在小说中,对这一问题的呈现显然并没有停留在如此简单、浅显的层次。
除了想离开杨庄这个鸟不拉屎的乡下,这个被时代环境所困的知青赵启明还怀有更大的梦想——去美国。
他告诉小松:“从南京到杨庄来的人都知道杨庄是乡下。
从美国到南京,南京就是乡下了。
你说乡下好还是城市好?”①赵启明的言外之意是他可是胸怀美国,放眼世界的人。
写到这里,城市/乡村对比的范围一下就被扩大了。
韩东的眼光并非局限在南京/杨庄这样具体的城乡对立中。
这种对立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跟美国相比,由于参照系的变动,南京的身份就不再是城市,转而变成了乡村。
韩东关心的问题,毋宁说是结构性的、原理性的。
同时,它也就跳出了知识分子/贫下中农——那个时期人的政治身份认同的范畴。
正是在这些幽微的地方,韩东显露出其独特的思考。
而这样的处理并非偶然。
在韩东另一篇写女知青的《母狗》中,当女知青小范被当地人奸污后,当地女人的态度是“反正和城里女人睡觉不吃亏,睡一个赚一个,睡一次赚一次,不睡白不睡。
”“我们的男人要睡他们的女人,我们的女人不能让他们的男人睡。
”一般的作家写到这里就止住了。
因为当地人的态度已经明显,知青的困境已经构成,而两者沟通之无望正是题中应有之意。
但此时,韩东却插入议论:“时间向后二十五年,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土,这种论调即变成‘和外国女人睡觉或娶她们为妻是爱国。
反之,被老外睡或娶走了就是卖国’。
看来性关系上的爱国主义是由男人来执行的。
”②这里,韩东的思想没有局限在下放知青与当地人的表面的对立上,来渲染与加深某种仇视与敌对,以致使自身和读者被情绪带入过深。
而是,通过制造一种距离感——“时间向后二十五年,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土”而使自身和读者从故事情境中及时抽离出来,抓住乡人论调背后的逻辑来客观地分析当时乃至现时的現象与问题。
韩东理性的态度、其描写对象与欲表达的落脚点之间的距离可见一斑。
另外,诸如“看来性关系上的爱国主义是由男人来执行的”等调侃语句又弱化了批判、诊断的意味,使小说行文更为内敛。
下放经验对韩东的教育当然,下放的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都有。
许多知青作家都写过同类的题材。
但是,韩东的下放经验与一般知青不同。
首先,有不少研究者都注意到韩东在书写这段历史时采用的童年视角。
大谈该角度如何特别,如何消解了一段惨痛的历史。
这种忽视作者具体的历史的客观条件而夸大作者主观因素的做法并不罕见。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
当人们赞叹于他的仰拍视角与固定机位时,他自己却解释说之所以这样拍,最直接原因是方便使然。
回到韩东。
之所以在关于下放的小说中多采用儿童视角,难道一个实质性的原因不是因为韩东在随全家下放的时候只有8岁,本来就是个儿童吗?因此,与其说他故意用童年视角去“重新打量”那段历史,消解那段历史,不如说他只是如实地写出那时那地可触碰的生活。
正因为是儿童,韩东并非处在时代的荒唐/绝望的中心,成为卷入颇深、负担沉重的主角。
他只是处在边缘,有距离地感知那些人事激荡起的波纹。
其次,由于成长寂寞,突如其来的乡村生活扩大了成长期的少年的眼界,给他原本狭隘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一般的知青小说,因为与叙述者自身前途、命运关系得紧,所以在下放当地的生活中,若说他们得到了更深的认识与教育,这认识往往是人事方面的。
这些人既包括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也包括别的下放人员,也包括他们自己。
但总的来说,大致纠缠在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与命运中。
郜元宝先生曾指出:“当代江苏作家从汪曾祺、高晓声、苏童、叶兆言、顾前直到朱文、韩东、吴晨骏、刘立杆以及后来移居外地的张生、海力洪、魏微等,个性迥异,但又一脉相承,都善于发现人的卑微,人的小聪明、小志气、小情趣、小龌龊。
他们直率地写出被假道学的主流文化掩饰的这种独特的真实,满有宽容与怜悯。
”③其实,不如将这份名单再往前延伸一些。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传统的鼻祖——沈从文。
在对韩东的阅读过程中,有好些使我想起沈从文的地方。
例如,在谈到在苏北农村的童年生活时,韩东说:“这段生活对我还是十分重要的,十分宝贵。
重要之处就在于使我与大地有了某种联系。
人是自然之子。
农村生活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使我与自然、与大地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直接的了解和交流。
特别是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少年时代,伴随我的成长,因而更为重要。
城市的夜晚虽然华灯齐放,但有人甚至长到这么大都没有见过银河,真是太可悲啦!这是很壮丽的景色。
忽略这些也造成了一代人欣赏趣味的低下。
他们不习惯于长久稳定,平静而深邃的光芒。
”沈从文则说:“从冷静的星光中,我看出一种永恒,一点力量,一点意志。
”他们都从自然中得到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的视野。
又如,当评论家向韩东们索要“深度”“理想” “精神”“价值”等东西时,韩东反驳说,他的写作“不是价值意义的取消,而是它的悬置。
它不相信任何先入为主的东西,不相信任何廉价得来的慰藉,不以任何常识作为前提。
”这和倔强的“乡下人”沈从文当初回应批评者的“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我就是不给他们!”何其相似!当然,就出身与背景来说,韩东与沈从文的差异是明显的。
沈从文本来就出生于偏僻的湘西,身上还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
他自称“乡下人”,自卑也好,自傲也好,至少从表面上看,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确定不移的。
而韩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出生在红色的中国/父亲是纯洁的革命者”。
这个本来与自然无缘的城里人,因了时代的关系,有了一段“寂寞的乡村生活”,从此,对城里人的身份变得动摇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一般城市中人不能一样了。
在短篇小说《下放地》的开头,韩东这样写道:“一般很难看出卫民是哪里人,河南或者浙江,或者广东,或者是大概念上的南方和北方。
为此卫民似乎很自豪。
他常说‘我是世界公民。
’似乎一旦看出是哪里的人,这个人就有了局限性。
在填履历表中籍贯一栏时卫民更是随心所欲,一会儿是湖南长沙,一会儿是陕西武功,更多的时候他愿意填目前的户口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