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结构图示
贬官谪居 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 事物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谢谢观看
知识链接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 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 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 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 人深思。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 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 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因内容不 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 科学小品之分。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记、随笔、杂 感(或称杂文)、语言、序、尺牍等。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 况。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 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 承 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
作者在描绘月色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 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 界。
词人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词人怎样的 心情?
检查预习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遂( su)ì
藻(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感受其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感受其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苏轼文学成就和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所需的PPT、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学生齐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查阅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特殊句式。
4.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苏轼的文学风格。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8.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描写夜游的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夜雨寄北》等,供学生自主阅读,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
2. 文化探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文人对夜游的喜爱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11.2课 《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文课件
背景链接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 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 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 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两人”—张怀民、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 治水名人。
“两人”—张怀民、苏轼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 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字音节奏巧翻译”
板 块
基础落实
二
字音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suì)/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 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对世界慈悲,是一种包容天下的宽厚; 对自己慈悲,是一种淡然处世的通透。 风光得意总是侥幸,遗憾痛苦才是人生。面对际遇 的无常,要守得住荣光,更要经得住失望。学会跟不如 意的人生和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1 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问题引导
问题二: 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答谢中书书》语言凝练,以四字句为主,一句一景, 一景一意,语句清新明丽,活泼生动。
《记承天寺夜游》先记叙,后描写,再议论,叙事简 约,想象丰富,写景奇幻。
预习问题引导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1
两文分别描绘了怎 样的自然美景?
导 思
3
举例赏析两文中的优 美语句。
格的不同。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5 情感:发挥想象和联想,领会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热爱山水
的情感。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学习目标
立德树人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 态度,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者 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 简
忧郁,但他依然有乐观豁达的胸怀。月夜游承天寺正是
这种心情的写照。
预习资料速查
文
体 知
记
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言知识速查
重
点 字
遂·( suì )
寝·( qǐn )
藻( zǎo )荇( xìng )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
介 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 一 是作者被贬,心情愁闷、孤独
• 二是月色很美
思考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色
空明澄澈,亦真亦幻
思考3
• 写景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直接表 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 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疏通文意 打算 月光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于是,到
念无与乐者,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共同,
卧,睡 一起
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像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少闲人像如吾两人语者气耳词而。已,罢了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 ②特殊句式 • 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
拓展延伸
•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 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 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思考6
• 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隐含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 记叙----寻伴夜游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庭中月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导语】这篇关于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 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游地点在承天寺,佛门之地的孤独
夜游同伴只有两个闲人,作者和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
深入探究:
请赏析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 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 竹柏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深入探究:
相与 步 于 中庭。
(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庭下 如 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 影也。 何夜无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月? 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 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学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学赏析
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透明。
衬托了赏月者的恬静、舒适、愉悦、悠闲的心境。
②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①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②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句,展现了作者心境的微妙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之《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景语皆情语” 的意蕴。 2.提供资料,围绕“闲人”二字探究作者的复杂心境,体会作者 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文本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作者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所作,此时的作 者因“乌台诗案”成为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全文仅仅85字,却能将叙事、描 写、议论、抒情自然交融在一起,不仅叙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通过细腻的 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脱尘忘俗的氛围。同时,借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 在这种特定氛围之下复杂微妙的心绪。文章开篇为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 点、起因、经过。然后写景,运用一个比喻句传神地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 明的月色,营造了一种静谧通透、悠然清雅的夜色之美。最后是议论和抒情,作 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特别是突出了一个“闲”字,表达了自己融孤寂、 悲凉、欣喜、洒脱、平和于一胸的复杂心绪,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张怀民 1083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黄州,刚来时居住在承天寺,和苏轼交情很好。曾在住所旁 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他为人豁达坦荡,从不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 余,以山水怡情养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一词见风流
3.品一品“闲”字况味有几许? (1)结合文章和作者生平,你能读出哪种“闲”味? 因为被贬,有职无权,没有官家事务,所以生活较为空闲。 皓月当空,良辰美景,又有境况相似、志同道合的友人相伴散步,可以看出 作者的闲情雅致。
这一句描写堪称高妙!全句无一月字,却让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积水空明”运 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月色如水,澄澈通透;“藻荇交横”给人一种动态之美,既 承接上句“积水”这一比喻,又借水草的摇曳多姿来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雅致。 这处描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设喻精巧,想象奇特。作者沉浸其中,主客融为一 体,既描绘了月光笼罩之下的清幽世界,又暗含了作者遭受贬谪、身处逆境中自解 自适的生活状态。
文言文-8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版)
语文学科-教案组长审核:《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重点词语解释1、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要2、月色入户户:门3、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4、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遂:于是5、怀民未寝寝:睡6、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7、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8、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9、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少:缺少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五、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
闲事 (记叙)
闲趣 (写景)
闲情 (议论、抒情)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 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 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 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质疑探究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此刻,苏轼与张怀民会说些什么呢?
品味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 行为而自豪,因为有乐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
事件:②__庭__院__赏__月________
孤独
④_喜__悦_
复杂
心情:见右图“作者的情感变化”
起 念 为 怀 亦 相 于 闲 事件
行 无乐 民未 与中 人 与者 寝 步庭
研习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生字词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冤仇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4、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本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 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认为只有乐趣 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色。
其次,“闲人”也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本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奥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承 天
了一个清幽XXX的艺术境域,传达了作
寺
者复杂奥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
夜 游
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解的乐
观豁达的胸怀。
学习目标
1、背会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生字词,能正
记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承
天
2、积累文言词语,能准确译讲课文。(难点)
寺 夜
3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奥妙复杂的情
游
感。(重点)
4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难点)
苏轼,字_子__瞻_,号_东__坡__居__士_,
便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记
介词,同、和 副词,一起
承 天 寺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
名词作动词,漫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愁闷、孤独, 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 文回答)请赏析此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温馨提示: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
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运用比喻,以如积水空明的月 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 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 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 色的明亮与空灵。
描写月亮的诗句:
床前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 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 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 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 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 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 排解罢了。
拓展延伸
1.与作者对话。 2.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 所在。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 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记承天寺夜游》(共14张PPT)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清晰、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 文。(重点)
2.借助课下注释,准确地翻译课 文。(重点)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 者的人生态度。(难点)
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课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怎样理解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 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 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 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梳理文意。 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结合文本注解口头翻译课文。不能解决 的共性问题做好记号,在班内交流解决。
(2)时间:5分钟。
课堂检测
1.解释加红的词语
(1)月色入户
请将本文按照记叙、描写、抒情分层,并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层意。
品读文本,探究主旨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运用何修辞手法?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 ),( ),月色 ( ),欣然( )。念( ), 遂( )。怀民( ),相与 ( )。庭下( ), ( ),盖( )也。何夜 ( )?何处( )?但少( ) 耳。
(
( ( ( ( (
),(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被贬黄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元丰( ),解衣( ),月 色入户,欣然( )。念无与( ) 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 寝,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 )?但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吾两人 者耳。
元丰( ),解衣( ),月 色( ),欣然( )。念( ) 者,遂( )。怀民亦未寝,相 与( )。庭下( ), ( ),盖( )也。何夜无月? 何处( )?但少( )如吾两人 者耳。
被贬谪的悲凉
闲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 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 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 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 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 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 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 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5)
倒霉的苏轼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产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诬陷他攻击新法,导 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地步。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 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 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品析文言深意
3、品夜游之悟
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闲人”?
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悠 闲之人——漫步的悠闲;闲适 之人——赏月的欣喜;闲淡之 人——人生的感慨。
品析文言深意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 定不空闲; 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安逸; 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闲 淡处之; 他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闲情; 他生活穷困不堪,闲逸自在。
认识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 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 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 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guà ài)于迁谪之 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行清高深逸的人。
欣然起行。
起因(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经过(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果(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悟(合)
读出文言味道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 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画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情 感:前者表达了融情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 超出孤独的旷达。
失意官员。 ●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好像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 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 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
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
贬谪的悲凉 可诉说;
人生的感慨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闲情雅致,即空灵自
闲
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赏月的欣喜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
漫步的悠闲 只好夤夜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
此等美景,
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乐趣之人欣赏,岂
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茶淡饭,食之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
开朗。
主旨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 画,创造了一个清幽XXX的艺术境域,传达了作者复 杂奥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解忧郁 的旷达胸襟。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漫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 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 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 人。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 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处境相似, 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
梳理文言词语
古今异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特色
(1)衬托手法的运用。 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 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如竹柏。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 叙事(即写人)。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 楚明了。
3.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描写了怎 样的景物?有什么意境?
描写景物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月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意境: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 夜景。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 洁。
文章结构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 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表达方式是描写,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表达方式是议论,点 明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 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 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 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 的复杂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流
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说说理由。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知音稀少的遗憾
复杂微妙 的情感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 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 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 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 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 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随我 风寄 直愁 到心 夜与 郎 明 ( 西 月 李 。 , 白 )
[ 张 九 龄 ]
天海 涯上 共生 此明 时月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影 (成 李三 白人 )。
低举 头头 思望 [故明 李乡月 白。,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杜 明 甫 。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知音稀少的遗憾
乐观、豁达
拓展延伸: 古人借月抒怀,美词美句美文给 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今天我 就让各位同学发挥自己的想像,也来 借月抒发一下自己内心蕴含的那份情 感吧。
; / 男性保健 bgk940utb 孤独晓寂的脸一下子涨得越发的红了起来“哦、哦,我今天是要赶着去报到,所以有点着急!”未了又真诚的补上一句 “刚刚真是十分抱歉!”
(高兴地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到)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清闲的人)
翻译下列句子。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文中那句话是写月景的?
比喻院中的月 色清澈如水 比喻月光下美 丽的竹柏倒影
承天寺
石家庄第九中学户何琼阙明 难?,似楼,月 全人照在玉今几 。有无人宇夕时 但悲眠间,是有 愿欢。!高何? 人离不 处年把 长合应 不。酒 久,有 胜我问 ,月恨 寒欲青 千有, 。乘天 里阴何转起风。 共晴事朱舞归不 婵圆长阁弄去知 娟缺向,清,天 。,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思考: 古人常常借月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写的与 月有关的短文,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 月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采,他又借机抒 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 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解释加点词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 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 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 一个不是好人。”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 ,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苏东坡: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写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 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贬谪生涯中自我派 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 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吐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 情怀。
绘景:月色 —— 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 —— 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