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1)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第32篇 湖心亭看雪

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第32篇 湖心亭看雪

人,客• 此• 。及下船,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
舟子喃喃曰:“莫
••
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
说相公痴,更有痴 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
似相公者。”
痴的人呢。”
作品主旨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 者的雅趣和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园之思 和故国之悲。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补充 ①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文言文梳理
九年级上册 第32篇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1 文学常识 2 作品主旨 3 字词梳理
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重点翻译用铺底标识)
崇祯五年十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
月,余住西湖。大 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
子烧酒炉正沸。见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余大喜曰:“湖中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
焉• 得• 更• 有此人!”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 拉余同饮。余强饮 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
三• 大• 白• 而别。
(和他们)道别。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重点翻译用铺底标识)
问其姓氏,是金陵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
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只有西湖长堤是在雪中隐隐露
长堤一痕、湖心亭
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
一点、与余舟一芥、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两三粒人影罢了。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重点翻译用铺底标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1)

三、听读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 (ráo)一小舟, 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五、试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1、下大了雪三下天了大三雪天,,湖湖上中人行影人、、飞 鸟鸟声迹音全都无消,失寂了静。的什么声音
也没有。
2、拥毳衣炉火
2、(我)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3、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冰花一片充满,天空 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
张岱
绿最
杨爱
——
阴湖
里东
白 居 易
白 沙 堤
行 不 足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湖 心 亭 看 雪
一、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 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 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下船时,船夫 嘟嘟哝哝地说: “别说相公痴, 还有比我们这位 相公更痴的人 呢。”
1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崇祯五年十二月 ) (余往西湖)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出自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湖心亭看雪》1解析

《湖心亭看雪》1解析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 勒物像的画法。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 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 象的描写方法。
延伸拓展
白描画欣赏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 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 如实的交代。
重在神似!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播放 上一页 下一页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大) (孤独) 情景 (冷) 景 对比 情 看雪 景 特写——渺小(小) 对 寒夜 比 炉旺酒沸 独舟 人 拉余同饮 (巧遇 (热) 知己)
西湖孤山
苏堤
白堤
阮公墩
小瀛洲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 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 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 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 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 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 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 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 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 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湖心亭看雪繁体字版本 (1)

湖心亭看雪繁体字版本 (1)

湖心亭看雪繁体字版本 (1)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位于湖边,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建筑。

每当下雪的时候,湖心亭的景色格外迷人。

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繁体字版本描写。

湖心亭坐落湖畔,周围柳树低垂,若隐若现。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渐渐覆盖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湖面如一面银镜,倒映着湖心亭和周围的景色。

整个世界静谧下来,只有雪花轻柔地落在湖心亭的屋顶和栏杆上,发出细微的声音。

站在湖心亭里,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屋檐上的冰挂和雪装点着整个建筑,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

屋内的炉火熊熊,散发出温暖的气息。

有时,几只小鸟会飞到湖心亭旁边的树上,雀跃地欢唱。

它们和雪花一起,为湖心亭增添了生机和美丽。

湖心亭是一个避雪聚会的好地方。

人们在这里畅聊,品茶,或者观赏雪景。

有的人站在亭子的顶端,俯瞰整个湖面,欣赏壮丽的风景。

有的人则坐在湖心亭内,安静地感受着雪花带来的宁静和放松。

湖心亭看雪,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每一片雪花都烙印着时间的痕迹,记录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雪花洁白无瑕,寄托着人们纯洁美好的愿望。

它们静静地飞舞,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湖心亭看雪不仅仅是一场眼观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内心深处的触动。

当人们走出湖心亭时,脑海中仍旧回荡着那一幕幕雪景,心中涌动起一股温暖和喜悦的感觉。

雪花纷飞的湖心亭,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湖心亭看雪,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也让人们理解到自然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湖心亭看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古人早就将雪视为一种美好的象征,雪景更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湖心亭周围的雪景,激发了无数人的诗意和想象力。

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湖心亭和雪景的描写。

湖心亭看雪,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当人们站在湖心亭,凝视着雪花飘落的景象,感受着宁静和宜人的氛围时,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美的感觉。

这种美并不是外部景色的美,而是一种内心的寄托和抒发。

湖心亭看雪,是一场灵魂的洗礼。

湖心亭看雪课文解释

湖心亭看雪课文解释

湖心亭看雪课文解释朝代:明代作者:张岱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注释俱:都。

绝:消失。

崇五年:公元1632年。

崇,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衣,细毛皮衣。

,鸟兽的细毛。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乙】戊寅年八月,(我)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同前往。海塘上 有人呼喊着去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站在海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 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海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 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展翅惊飞。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如同冰花溅起,像百万头雪狮,遮 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迅速奔跑,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 。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那气势像是将要拍打着上岸来。观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 避到海塘下面。潮到海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溅到脸上都湿了。潮水 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像被炮轰的瀑布,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 舞。看了让人惊吓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语段对比
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语段对比
知识
第六篇 《湖心亭看雪》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我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雪
粒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 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于是顺流 而行,遇阻而止,随它吧。就像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13课《湖心亭看雪》 (1)

13课《湖心亭看雪》 (1)

12.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的“痴”,议痴人,悟痴情,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预习: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和西湖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一、示标引学1.导入新课西湖之美,人所共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明确学标,强调重难点。

预习交流(1)介绍湖心亭(2)简介作者和背景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本文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是作者张岱的号,“梦忆”二字意为往事如梦。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3)理解文题:“湖心亭”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代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游记散文。

二、扣标合学1.听课文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节奏。

(1)注意读准字音崇( )祯( ) 毳( )衣雾凇( ) 沆( )砀( )更( )定铺毡( ) 更( )有此人强( )饮拏( )(2)划分停顿,读准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繁体字版本 (1)

湖心亭看雪繁体字版本 (1)

湖心亭看雪繁体字版本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位于中国南方的一座古城中,是这座城市的一颗明珠。

湖心亭建于明代,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建筑。

每逢冬季,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湖心亭上时,整个景色都变得如诗如画。

湖心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它坐落在一片湖泊中央,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

湖心亭的建筑风格独特,它的屋顶呈拱形,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栏杆。

在冬季,当雪花飘落在湖心亭的屋顶上时,整个亭子就像是一座白雪公主的宫殿,美丽而神秘。

每当下雪的时候,湖心亭就成了人们最喜欢的去处。

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衣,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热茶,来到湖心亭,坐在亭子里,静静地欣赏雪景。

湖心亭周围的湖水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更加清澈,湖面上漂浮着一片片洁白的雪花,仿佛是一幅水墨画。

远处的山峦也被雪覆盖,宛如一幅巨大的白色画卷。

湖心亭的屋顶上积满了雪,屋檐上挂着一串串冰凌,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整个湖心亭都被雪覆盖,宛如一个童话世界。

湖心亭的雪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他们拿着相机,捕捉下这美丽的瞬间。

有的人在湖心亭前合影留念,有的人在湖面上滑冰,有的人在湖心亭里品茶聊天。

大家都沉浸在这美丽的雪景中,忘却了世俗的烦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湖心亭看雪不仅仅是一种欣赏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当人们看着雪花飘落在湖心亭上时,心中的烦忧和压力都会随之消散。

雪花的纯洁和静谧给人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在湖心亭看雪,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湖心亭看雪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季的魅力和神秘。

在湖心亭看雪,人们可以感受到雪花的柔软和纯洁,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湖心亭看雪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湖心亭看雪是一种美丽而神奇的体验,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在湖心亭看雪,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在湖心亭看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让我们一起来湖心亭看雪,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吧!。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课件[1]

湖心亭看雪课件[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 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 小。 蜉蝣是昆虫的一科,幼虫生活在水中一 年至五、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 部有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 面上飞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 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
chó zhēn ng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rá o)一 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 ng)砀(dà ng),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有两三粒而已。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 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 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探、攀、缩、倾
4、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道长堤 一点湖心 和我的一 舟中两三个人影 只 的痕迹 亭的轮廓 叶小舟
第二段:
1、见余,大喜曰:“舟中焉得 更有此人!” 非常高兴 酒杯 哪能 还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 尽力
客居,动词
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等到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
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 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 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 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 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湖心亭看雪》 (1)PPT课件

《湖心亭看雪》 (1)PPT课件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1、余挐一小舟
2、上下一白。
(撑,划 )
(全白)
3、雾凇沆砀
4、长堤一痕
(冰花一片弥漫)
(一道痕迹)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等到)
7、焉得 更有此人
8、客此
(哪能)(还)
(客居,作动词用)
二、试译下列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一面》中与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 《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手:“像松树皮” 。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 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探、攀、缩、倾
•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 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 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 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 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 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白描
1、能用本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一下作者 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
张岱:
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别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 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 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 ,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 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 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湖 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崇(Chóng)祯 ( zhēn ) 毳( cuì )衣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第一段鉴赏

《湖心亭看雪》第一段鉴赏

微课设计方案
一、教学地位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这一单元都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本文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典雅,笔墨写意自然;和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本文个人情怀的抒发和前面27课《短文两篇》中陶弘景及苏轼的“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作者本身的高雅情趣之外,更多了一种家国情思的淡淡哀伤,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编者把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编入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目的是骈合郦道元、苏东坡、陶弘景,周密等人的高雅情操、朴素文风集一股凛冽的古风古韵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

二、教学目标
1.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2. 学习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问题设计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雪后西湖的句子
2.让学生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西湖雪景
3.雪后西湖的描写有什么特色?
4.重点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①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课文注释】
①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绝:消失。

③更(ɡēnɡ)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⑨、
只有(淡淡的)一道西湖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课文注释】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一白:全白。

一,全、都。

⑧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⑨芥:比喻细微,微小。

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⑩!”拉余同饮。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课文注释】
⑩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余强⑪饮三大白⑫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⑬喃喃曰:“莫说相公⑭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文注释】
⑪强(qiǎnɡ):竭力,尽力。

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⑬舟子:船夫。

⑭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主旨归纳】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写作特点】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2)巧用白描,形神兼备。

一、默写练习
1、第一轮:重点字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

是日更定矣,余____(ná)一小舟,拥____(cu 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____ ____(hàng)____(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____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____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____。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____ ____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第二轮:上下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轮:理解性填空
(1)《湖心亭看雪》中直接描写雪景美不胜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心亭看雪》中借舟子之口从侧面表现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自述舟中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想像在岸边或山顶某高处眺望湖心亭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物是人非
B.湖中人鸟声俱绝声泪俱下面面俱到
C.余拏一小舟见余大喜余音绕梁
D.更有痴似相公者自力更生更胜一筹
2.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一、3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1.B 2.C
三、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
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
3.(1)一:数词,一;副词,全;第一次;相同、一样(2)是:代词,这;判断词,是(3)更:古代计时单位;还;更加;又,再次(4)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5)焉:副词,怎么,哪里;兼词,相当于“于此”,译为在那里;语气词,可译为呢
4.《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
五、1.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
2.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六(一)1.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余客客于客
2.“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