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
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
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
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
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
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
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
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学习目标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
课堂学习《故乡》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备课1. 单元介绍本单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索和传承,以及对现代人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研究这个单元,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自身的价值观有所思考和反思。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掌握相关课文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3.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取法乎上》-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文人使用"取法乎上"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研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名画,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人的思考和好奇心。
- 阅读课文《古人三十六计》并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探讨课文的含义和思想。
- 讲解"取法乎上"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应用。
- 独立写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代文人,模仿他的创作方法,写一篇符合主题的文章。
-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解、实践操作、书写反馈。
第二课时:《修身》-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的重要概念,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修身"的内涵和重要性。
- 阅读课文《仰韶文化与修身》并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身观念和实践。
- 讲解古代士人的修身方法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人应如何修身养性。
- 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修身方法,展示给全班并进行总结讨论。
-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展示总结。
第三课时:《重视与偏见》-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代的教育观念和期望,引导学生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丰富,构思精巧,写法多变语言生动。
其中,《孔乙己》通过小小的咸亨酒店,在简练的描写和对话中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看客对孔乙己的揶揄中展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变色龙》用夸张的情节和精妙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虚伪嘴脸,以及小市民麻木、愚昧的形象,讽刺了当时警察制度的不合理。
《溜索》通过写奇险高山深涧中的一次溜索经历,表达了对马帮汉子的赞美。
《蒲柳人家》(节选)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大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扬了那些淳厚朴实劳动人民。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应在快速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把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
《孔乙己》应侧重从“看”与“被看”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人物关系、环境描写、叙述人称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变色龙》应侧重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夸张、对比、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溜索》应侧重分析如何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深层思考作品主题。
《蒲柳人家》(节选)应侧重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应引导学生写作时先审清题目,再确立中心思想,做到不跑题、不偏题、立意恰当。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的能力。
5.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这篇小说,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写作目标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在写作训练与交流中,梳理审题立意的思路,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二、评价标准1.审题能找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变换不同角度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2.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能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3.立意时表达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能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选取熟悉且能驾驭的素材。
4.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生活蕴含哲理的感悟。
三' 评价任务1.圈画出审题立意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说一说审题立意的注意事项。
2.举具体例子说明审题立意的方法,梳理出不同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3.完成审题立意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评选“立意高手”,并说明依据。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积累素材。
四、习作任务题目1:《翻过那座山》要求: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写作时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不少于600字。
题目2:《写给的自己》要求:最是青春年少的年纪,最是肆意潇洒的时光,有太多的梦想等着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疑惑等着答案,有哪些话,是你最想告诉自己的?以《写给—的自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五' 审题指导《翻过那座山》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山”是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思考。
2.“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
“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因此,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见等。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目录第二单元5 《孔乙己》教学目标1.识记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体会“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感受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多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
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是怎样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当时,虽然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了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荤菜(hūn)阔绰(chuò)踱进(duó)侍候(shì)羼水(chàn)皱纹(zhòu)拭去(shì)颓唐(tuí)门槛(kǎn)蒲包(pú)茴香豆(huí)间或(jiàn)2.感知文章内容。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简案)
5 孔乙己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通过品析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旨,解析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
4.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会对孔乙己这个尝尽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留下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体味一下文中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侍候”“不屑置辩”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默读课文,概述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常在鲁镇咸亨酒店喝酒的下层读书人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和戏谑中混度时日,后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的故事。
◎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层(第1—3段):小说的序幕。
通过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我”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命运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层(第4—12段):小说的主体部分。
以“我”的口吻,描述了孔乙己的遭遇。
第三层(第13段):小说的尾声。
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孔乙己”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吗?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孔乙己”不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是一个绰号。
因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再加上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了“孔乙己”这个具有嘲弄、讽刺意味的绰号。
◎小说中,“我”回忆了关于孔乙己的哪几个片段?哪些是“我”亲历的?哪些是“我”间接了解到的?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书,他争辩“窃书不能算偷”。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寓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难点:分析文章深层次寓意,联系实际生活,感受亲情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寓意;4.实例分析法: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关系等;2.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问题清单:准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寓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电教方式
PPt课件
德育要点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教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播放视频(谈话节目中涉及到徐志摩)
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2、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7、小结: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5、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优秀教案
溜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小说主要人物形象,能理解衬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批注,学生能自主品析小说生动独特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缩的人生态度的厌弃。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学习正衬、反衬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批注、合作学习,品析小说生动独特的语言。
教法阅读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设计一. 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城的小说《溜索》。
什么是溜索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不可思议的旅程》中介绍怒江溜索的片段,时间两分钟.激发兴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正如短片介绍,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阿城,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思考。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同学们读过他的作品吗?《棋王》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希望大家课下可以认真读一读。
阿城作为编剧,代表作有《芙蓉镇》《刺客聂影娘》等。
三.预习反馈,学案检测1.给下列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脑髓()滇西()驮子()锱铢()()黏汗( )盘桓()顷刻()战战兢兢( )2. 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3. 本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他的性格。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作业,直接反馈,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使课堂容量最大化,做到短时高效。
也能使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 四•默读课文,深入思考1. 本文除了写人,还写了什么动物,有什么作用?2.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联系以前学过的《爱莲说》,学习衬托的写法,并分析作用,从而获得人生的启示: 人应该像鹰一样展翅翱翔,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人要在磨练中成长。
)五.批注课文,品析语言除了衬托写法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新颖,值得品味,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1. (第三段)雷总不停,(我)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1)(新版)语文版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
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
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
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主要作品: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四、朗诵课文板书: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关键词:故乡母亲痛苦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溜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 理顺课文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坚韧。
2. 理解小说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
2. 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3. 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1.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 小说中语言艺术的理解和赏析。
3. 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引入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溜索的初步印象。
展示怒江大峡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峡谷的险峻和溜索的惊险,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溜索》的作者阿城及其文学地位,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讲述怒江大峡谷的地理特点和溜索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知识。
3. 课文初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在你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到困惑或印象深刻?”鼓励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导入课文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马帮在怒江大峡谷溜索过江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溜索?它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非常惊险刺激。
让我们通过阿城的《溜索》来感受这种独特的经历。
"2. 朗读课文指导:“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语调,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写作》优秀教案
5 孔乙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重难点】重点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及其形象。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又改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革命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母亲姓鲁,取“愚鲁而迅达”之意。
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3.体会作者态度: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与批判态度,认识到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来反映社会问题。
4.掌握相关语文知识点: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结构等语文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5.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孔乙己》的学习,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强调孔乙己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孔乙己人物形象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孔乙己》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
2.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分析,理解其内心世界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孔乙己》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孔乙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境。
简短介绍《孔乙己》的基本内容和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内容分析(10分钟)
目标:让学生理解《孔乙己》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过程:
讲解《孔乙己》的背景和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
详细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包括其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
3.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与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材分析小说是生活中阅读人群最广泛的读物,它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本单元集中呈现了四篇小说作品,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
《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小说篇幅不长,却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身哆嗦。
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张扬了一种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和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蒲柳人家(节选)》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和奶奶一丈青大娘、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生动展示了北方农村的人文地理风貌和淳朴善良的人性,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审题立意”,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明确题目的要求,确立主要的思想内容,以确保写作时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能够有效地组织材料,合理地安排文章结构。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旨在让学生在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分工合作,制作一本班史,为三年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永久的纪念。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黄蓉智斗书生教案语文版
-线上资源:参与线上论坛讨论,如关于《射雕英雄传》的角色分析、智慧故事分享等。
2.拓展要求:
-学生应自主选择拓展内容,进行阅读或观看,并做好阅读笔记或观后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观后感,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黄蓉的智慧和她运用的策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黄蓉的思维过程。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智慧解决难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将扮演黄蓉和书生的角色,通过对话和互动来展示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黄蓉智斗书生的策略和智慧,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黄蓉的聪明才智和书生的呆板迂腐,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黄蓉智斗书生》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智慧和才智的价值观,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蓉智斗书生的故事情节、智慧和策略。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智慧解决难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使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黄蓉智斗书生的策略和智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变色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变色龙》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变色龙》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变色龙》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奥楚蔑洛夫先后将狗判给不同的人,表现出他的变色行为
人物形象:
-赫留金:诚实善良,但软弱无助
-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虚伪狡猾、专横粗暴
主题思想:
-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批判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改变立场,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教学反思
首先,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视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自然地将问题引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教师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教师将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和知识分享,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将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表达沟通”综合理论《曲折与改变》教案课前预习:1.回忆初中所学过的课文中富于曲折、改变的情节。
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曲折的故事。
3.探究一些曲折为文的技法。
相关课程标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展表达和沟通的重要方式,是相识世界、相识自我、进展创建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实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达。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酷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留意培育视察、思索、表现、评价的实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激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绽开想象和梦想。
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详细运用。
2、驾驭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
3、“曲折”构思竞赛,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详细运用。
教学难点:驾驭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评价任务: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2.多角度地视察生活,发觉生活的丰富多彩,捕获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依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支配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理解和合作,共同进步写作程度。
5.驾驭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共一课时)课前沟通:讲课前,教师有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
(生齐读)多媒体显示:英勇自信的展示自我虚怀若谷的观赏别人团结友爱的合作学习一、诗句接龙,激趣导入: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二、重温经典,再现“曲折”在我们所学的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中,哪些文章波澜起伏充溢了曲折改变?(学生依据自己想到的课文,谈一谈曲折之处?畅所欲言)小结:南宋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明末清初文学指责家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行文要奇巧多变,曲折起伏跌宕,才能多姿多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变色龙教案
第6课变色龙【教课目的】1.掌握故事情节,剖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色。
2.学习本文经过鲜亮生动的对话和细节描绘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心义。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这么一种奇异的动物,它皮肤的颜色能跟着周围物体的颜色而改变。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最擅长欺下媚上、见机行事,歧视他们的人给他们起了一个和那种动物一样的名字,就是“变色龙”。
下边我们就一同学习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诵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阅读全文并思虑:本文写了如何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主要采纳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明确:1. 盛满(ch énɡ)补偿(chánɡ)机灵(línɡ)...醋栗 (l ì)咳嗽(sou)猪崽(zǎi)...牲畜(ch ù)胚子(pēi)魁梧(kuí)...戳 (chu ō)恶棍(lài)筛子(shāi)...2.小说描绘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办理“狗咬人”案件的经过。
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主要采纳了对话描绘的方法来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机行事的性格特色。
二、速读课文——理清构造小求情节一般包含初步、发展、热潮和结局,据此,这篇小说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依据本文的情节,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 5 段 )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遇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
这是故事的初步。
第二部分 (6 ~ 27 段 ) :警官奥楚蔑洛夫办理“狗咬人”案件。
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热潮。
第三部分 (28 、 29 段 ) :案件办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受到恫吓。
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深入研究——人物形象1.奥楚蔑洛夫在办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请填写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难点: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自主学习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三、合作探究学习:作品欣赏(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咽——西风中时断时续。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
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
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
他深感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
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宗璞《废墟的召唤》(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
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四、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五、达标反馈:朗读、背诵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六、学后反思; 亮点:待改进之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诵读,把握感情基调。
(2)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3)品读下阕,感受诗人胸襟气度。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和精讲点拨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2.难点:品读领略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了解毛泽东的另一方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这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学习这首词,来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学生聆听。
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1.诵读,把握感情基调。
2.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3.品读下阕,感受诗人胸襟气度。
学生朗读、明确。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诵读,把握感情基调1.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3.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1.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
2.一生试读。
(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后加以评价。
)3.老师读,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朗读,其实是在考察同学们是否理解了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这时插入背景资料介绍。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7.师: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
5.男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6.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深情赞美地读。
7.女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8.生齐读上阕。
这首词,因为朗读就体现着他对词的理解程度。
老师作必要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诗词。
品读上阕,领略意境1.师: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赏析一词:我认为“”一词好,好在……描绘一句:“”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1.学生自学,讨论2.生汇报学情。
3.生齐上阕。
让学生学习如何领略词的意境。
感受意境的壮美。
品读下阕,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1.师: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
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
2.师:江山如美人一样可爱,使得哪些英雄为之倾倒呢?请细读下阕,找出毛泽东评点了那些英雄人物?你知道他们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吗?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品评五位帝王,老师评判,界定,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感受他胸襟气度,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
3.师: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毛泽东如何评价他们?哪些词体现毛泽东的观点?明确:“惜”字领起这几句,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4.师:如何读这几句?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5.师:那么最能体现词人豪情壮志的是哪几句?请大家气吞山河地读!6.师:何谓“风流人物”,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谁?明确: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
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激励。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师生讨论。
学生评论(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自己就是毛泽东)学生齐读这几句生齐读后三句。
生讨论、探究。
生讨论、探究。
生再齐读后三句,读出自信和豪迈。
结束语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让学生带着激昂豪迈,深情赞美之情再读这首词。
引起共鸣。
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查找“风骚”“风流”多义现象。
3.对一副对联: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祖国!”请根据词的下阕,对出下联。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毛泽东基调:激昂豪迈意境:壮丽雄浑(壮美)胸襟气度:博大豪迈教学反思: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不过老师范读做得不够,若能在指导完后,再进行示范,学生能更直观体会。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这样学生一定会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6、《再别康桥》徐志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