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2. 说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路线;3.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影响;2. 分析地图,促进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2.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难点】1. 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背景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2.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4.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地图分析1. 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2.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了解其航行范围。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六、作业布置1. 绘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2. 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地图分析、总结与评价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故事教育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故事教育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启发他们的海洋意识和审美情感。

下面,我们将根据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的要求,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设计一堂幼儿园故事教育课,从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教案设计。

一、故事内容安排1、介绍郑和的生平和成就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出生于云南昆明,是一名回族人。

郑和曾经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的下西洋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水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被誉为我国古代海上活动的杰出代表。

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场景在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中,他带领着队伍穿越茫茫大海,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这个过程中,郑和遇到了许多不同的风景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都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活动的宏伟壮丽。

在斯里兰卡,郑和的船队见到了高大的椰子树和美丽的海滩;在非洲,他们见到了神秘的金凤凰;在波斯湾,他们欣赏到了火红的夕阳和苍茫的沙漠。

这些景观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3、体现郑和的民族精神和航海精神作为一位优秀的航海家,郑和不仅具有卓越的航海技术,更是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航海精神。

他顶风冒雨,穿越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不惧严寒,坚定勇敢,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国人的团结、勇敢、探险和进取精神。

二、课堂教学实施1、引导孩子对郑和的认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简短的视频等媒介材料,向孩子们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和壮丽景观,让孩子们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故事讲述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联系具体的实例,向孩子们讲述郑和如何穿越重重困难,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活动的壮丽场景。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 郑和下西洋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郑和,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认知能力。

2. 通过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激发幼儿对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勇敢和探索精神。

3. 引导幼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习我国地理知识,了解我国地图和远方的国家。

4. 帮助幼儿了解船舶、指南针等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幼儿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场面,让他们感受到航海的壮丽和辛苦。

2. 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的生平和贡献,向幼儿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带回的文物。

3. 制作地图,以图示的方式向幼儿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4. 通过制作模型船,向幼儿介绍船舶的结构和航行原理,让他们了解到郑和远航所用的船只。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郑和,并了解他下西洋的过程和成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向幼儿生动形象地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并引导他们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幼儿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情景,并引发幼儿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

2. 主体: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以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和带回的文物,并向幼儿介绍我国地理和地图知识。

3. 活动:制作地图,让幼儿动手参与,更好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4. 结尾:通过制作模型船,向幼儿介绍船舶的结构和航行原理,让他们了解到郑和远航所用的船只,同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悟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意让幼儿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互动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小测验或游戏互动,巩固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在教学中,要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②造船术的发达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和历程。

2. 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2. 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和成就3.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兴趣。

2. 学习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a. 介绍明朝初期的国内外形势,明成祖为何派郑和下西洋;b. 阐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3. 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历程和成就:a.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主要港口;b. 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几次远航经历和取得的成就;c.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保护费、带回的物资和兴办的交流港的意义。

4. 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a. 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 探讨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海洋贸易的影响;c. 分析郑和下西洋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5. 总结归纳: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历程和成就;b. 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成果,进行讨论。

6. 拓展延伸:a. 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一次远航,进行专题报告;b. 通过调查和讨论,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其他航海探险的联系和区别。

7.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相关的历史书籍、资料等。

评估方式:1. 学生展示个人总结,并与同学进行互动讨论。

2. 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及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航程和意义;难点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案、学案和课件;
2. 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便于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3. 学生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准备问题提问、小组合作以及展示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郑和下西洋”并和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知新知(15分钟)
1.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地图展示和讲解,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程及主要航线。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对一次郑和航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展示内容;
2. 学生小组依次展示,其他组提问和讨论,进行知识互动和交流。

四、总结回顾(10分钟)
1.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做出回答和澄清;
2. 让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并与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感受;
2. 预习下节课内容,知道明代航海古代航海比较
教学反思:
整体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对于课题的认知度有所提高。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考,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郑和下西洋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了解郑和的成就;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3.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故事内容;2.学会分析邮差的行程和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郑和为什么要亲自下西洋;2.帮助学生理解郑和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学准备:1.课件和图片资料;2.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故事;3.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郑和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郑和的认知和兴趣。

二、学习内容的学习(20分钟):1.呈现图片或PPT,向学生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和行程。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和画面。

2.讲解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以及他的船队多少个人?考察学生对郑和的理解程度。

3.帮助学生分析一封信从中国到印度的传递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更好地传递信息。

三、故事的讲解(30分钟):1.温故知新:向学生复述或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并帮助学生补充遗漏的细节。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成就。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带领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成就。

2.组织学生分享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五、小结(5分钟):1.总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内容,让学生回答关于郑和的问题。

2.鼓励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尊重和传承。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和他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图片、故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案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主要贡献。

2. 培养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主要贡献。

2.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郑和下西洋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和主要贡献。

3.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展示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详细讲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鼓励主动探究和思考。

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课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图片等。

3. 历史资料: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献、论文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网站、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新课:10分钟2. 自主学习:15分钟3. 课堂讲解:20分钟4. 小组讨论:15分钟5. 总结提升:10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加深对郑和下西洋的理解和感悟。

郑和下西洋教案范文

郑和下西洋教案范文

郑和下西洋教案范文教案:郑和下西洋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目的地;3.认识郑和的功绩和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一、背景知识1.明朝初年国际环境的变化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2.中国与西洋的交流和贸易活动;3.郑和的背景和经历。

二、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目的地1.第一次远航:1405-1407年;2.第二次远航:1407-1409年;3.第三次远航:1409-1411年;4.第四次远航:1413-1415年;5.第五次远航:1417-1419年。

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1.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2.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3.对于后来的航海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航海史,是否有听说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2.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授(30分钟)1.呈现背景知识,介绍明朝初年的国际环境变化和中国与西洋的交流贸易活动;2.介绍郑和的背景、经历和重要性;3.具体讲解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目的地。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2.各组总结发言,教师扩展讲解。

四、展示(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准备的PPT或海报,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目的地和意义;2.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展示作品,进行互动交流。

五、综合训练(1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2.学生交流作业,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学习要领;2.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收获;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科普活动,拓宽历史知识面。

教学资源:1.PPT或海报制作工具;2.郑和下西洋相关书籍和视频资料。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表现;2.作业书写质量和思维逻辑。

拓展延伸:1.邀请郑和专家或历史学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2.组织郑和下西洋的实地考察活动;3.设计相关互动游戏和小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活跃度。

郑和下西洋的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的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外交史范畴。

明朝是我国外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无论从航海的时间、规模,还是从到达的地区来看,都无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

探究和发扬郑和精神,使学生人文素养有所提升,是学习这一内容的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在小学社会课学过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教师教学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学习资源有限,需要教师开阔孩子的视野,激活孩子的思维,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引领学生关注现实,走向生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经过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视频创设情境,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与郑和先驱同行------与郑和行者对话------与郑和精神成长-------历史在线四个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今天郑和曾经到达的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因此将其确定为重点。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法和表演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2、难点:如何理解郑和精神?探究和发扬郑和精神,使学生人文素养有所提升,学生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因此我通过分析材料、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

四、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表演法探究式教学法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600多年前,距离今天非常遥远,学生很难感受到郑和航海的伟大和艰辛,于是我通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有机的融合,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郑和下西洋 优秀教案

郑和下西洋 优秀教案

郑和下西洋一、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通过在地图上指示、描绘或者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三、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的条件四、教学过程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然后设问,视频里的郑和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信息?他七次到达的西洋是今天的哪些地方?学生根据课本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回答。

补充郑和的个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

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

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设问,刚才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郑和的船队,你认为只是依靠郑和自己,他能够实现下西洋的目的吗?如果不能的话,有是谁帮助郑和实现下西洋的梦想呢?学生根据观察,回答问题:明成祖设问,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去下西洋呢?材料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郑和材料二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并且结合课本,分小组讨论,得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换取海外珍宝,寻找建文帝。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两篇)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两篇)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两篇)《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两篇)《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一、教材简析: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3、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四、设计理念: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五、设计思路: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

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

通过网络互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教学要点一、学习目标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

教科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三、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

以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者与开拓者。

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郑和下西洋》(播放视频)。

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二、学习新课:(一)、自学指导一(幻灯片展示)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75-78,思考下列问题;(约5分钟,疑难问题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可以讨论交流)1.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5.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6.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拔:1.“西洋”的范围。

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幻灯片展示:西洋)2. 幻灯片展示:郑和,并且介绍郑和。

3.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教案:郑和下西洋【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和相关历史背景。

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影响。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和PPT。

2.《郑和下西洋》动画视频。

3.教学板书。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回顾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

2.教学策略:讲解、视频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郑和下西洋》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o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介绍明成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何派郑和下西洋。

o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详细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的历程,包括航线、到达的地区、事务活动等。

o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例如:“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

请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4.归纳小结:回顾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讨论、口头提问、书面测试。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改进建议。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人物教案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 幼儿园人物教案

幼儿园人物故事教育教案-郑和下西洋幼儿园人物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案主题:郑和下西洋1.2 适用芳龄:3-6岁幼儿1.3 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郑和的故事,了解我国古代的航海历史;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3) 激发幼儿对探索和追求梦想的兴趣。

1.4 教学重点: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郑和的精神。

1.5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理解远航的概念,并将之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二、教学准备2.1 故事内容:提前准备好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并进行筛选,确保故事内容简明扼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2.2 教学道具:地图、小船模型、郑和的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道具,以及幼儿喜欢的玩具,作为辅助教学。

2.3 教学环境: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悬挂相关图片和装饰品,使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2.4 教师准备:老师要对郑和的故事有充分的了解, 并准备好故事讲述的技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问题或儿歌、游戏来引入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例如:“我们知道郑和是谁吗?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下西洋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现在就来听一听。

”3.2 讲述故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幼儿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让幼儿在想象中体验远航的刺激和奇妙。

3.3 交流讨论:带领幼儿讨论郑和的故事,引导幼儿表达对远航探险的向往和好奇。

3.4 游戏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郑和下西洋的历程,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合作精神。

3.5 创作活动:让幼儿进行相关手工、绘画等创作活动,表达对郑和的敬佩,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和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4.1 观察记录:老师要及时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游戏互动、创作活动等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记录幼儿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效果。

4.2 问答评价:根据故事内容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幼儿,了解他们对郑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4.3 表扬鼓励:及时对幼儿的好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故事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

《郑和下西洋》教教事例一、设计背景跟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建性的学习转变,这就要讨教师一定从教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使者转变。

在教课中,帮助学生决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正确门路 ;指导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 ,发展多元认知能力 ;创建丰富的教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足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 ;教师作为学习的参加者 ,要与学生疏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和学生一起找寻真谛 ,能够认可自己的过错和错误 ,改良教课方法。

二、教教事例及教课反省事例一 :在叙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时 ,当我说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他先后七下西洋 ,到过亚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域 ,最后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

”一位学生站起来问 : “老师 ,为何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以致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呢 ?”学生的忽然发问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课思路 ,也使我为之一惊 ,七年级学生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的确不简单。

我当时只回答 : “郑和下西洋主假如为了与亚非各国成立政治、外交关系的政治目的 ,因此缺少地理大发现的强盛动因。

”回答完学生的问题以后 ,我感觉回答不够完好 ,说服力不强。

而后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老师回答得不是很好 ,回去以后 ,不如都去查阅有关资料 ,而后以史料为依照得出结论。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 ,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原由之一是 ,明朝的中国统治者采纳重农抑商政策 ,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刚处于萌芽状态 , 因此 ,远航缺少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原由之二 ,郑和下西洋虽有显然的政治目的 ,但每次远航不单没有像此后欧洲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大的收益 ,反而耗费巨大 ,以致郑和航海被某些政敌谴责为“弊政”,再也没法连续进行 ;原由之三 ,明朝时的中国 ,地平的大地理观根深蒂固 , 否认了全球航行的可能性。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读懂郑和远航的主要内容。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

3.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课文第七自然段给予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出示第七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你也来当个小小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的远航。

二、细读研讨,走进课本:(一)学习“扬帆启航”,感受规模宏大。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

圈画出关键的词句,读一读。

这部分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A:人多:送行的人多;随行的人多。

B:船多;船上的设备先进;船大;“宝船”。

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数字红色显示,渲染宝船的大。

读好句中的数字,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2、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从朗读中体会到郑和的威武、自信、决心和庄严。

(二)学习“友好交往”,感受中国魅力:1、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画面,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次“友好交往”的远航?2.交流:你看到了哪个画面,有感情的读一读。

欢迎:如果你是各国君臣,你会怎样欢迎郑和的船队?惊叹:如果你是当地的老百姓,你会怎样赞叹郑和的船队?高兴:如果你是当地的商人,你会怎样期待郑和的船队? 3.补充材料: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教案标题:郑和下西洋教案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

3. 了解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

3. 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教学难点:1.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

2. 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地图和航行路线图。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吗?他的航行有什么重要意义?知识讲解:1.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包括明朝的国际地位、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和文化影响等。

2.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包括从中国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等地的航行路线。

团队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2. 学生利用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研究郑和船队的船只类型、数量、装备和特点,并记录下来。

展示和讨论: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介绍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比较不同小组的研究结果,探讨船只特点与航行路线的关系。

小结:1.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航行路线和船只特点。

2. 强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提高他们的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1. 教案中的团队合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研究能力。

2. 教案的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教学要点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

教科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三、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

以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者与开拓者。

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郑和下西洋》(播放视频)。

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自学指导一(幻灯片展示)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75-78,思考下列问题;(约5分钟,疑难问题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1.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
5.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
6.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拔:
1.“西洋”的范围。

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幻灯片展示:西洋)
2. 幻灯片展示:郑和,并且介绍郑和。

3.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通晓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4.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5.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幻灯片展示:“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并且动态演示路线图)师生共同总结: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巷(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领船队的规模,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可出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与其他航海家航海活动的比较表;随后,展示:郑和宝船复原图)6. 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第一、宣朱棣的诏书。

第二、赠送礼物。

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幻灯片演示:郑和在西洋各国做了哪些事情?)
7.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主动的外交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影响。

就积极影响来说有以下几点: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的声威,增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谊。

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③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就消极影响来说: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

结果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幻灯片演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随后,师生共同欣赏郑和纪念邮票)
(五)、自学指导二(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P78的内容(3分钟),并完成以下问题:
1.南洋指的是哪里?
2.南洋华侨的由来?
3.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
5.华侨对南洋都做了哪些贡献?
(六)、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七)、检测、点拔:
1.南洋指的是哪里?
今天的东南亚一带。

(幻灯片演示)
2.南洋华侨的由来?
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人到南洋一带谋生,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就成了南洋华侨。

3.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
谋生。

(幻灯片演示)
4.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
促使更多的华人到南洋去谋生,对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南洋华人社会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幻灯片演示)
5.华侨对南洋都做了哪些贡献?
他们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那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幻灯片演示)
(八)、本课小结:可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再梳理,以达到巩固知识要点、形成知识框架的目的。

(幻灯片动态演示小结)
课堂训练
学生做题;教师辅导。

(幻灯片动态演示答案)
1、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皇帝是()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
3、郑和下西洋的最早时间是()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是
()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知识拓展
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不愧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参考答案:因为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民族精神,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交流。

(幻灯片动态演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