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一、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道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工业化为基础,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结合,通过工业化培育城市,通过规模化、集中化的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经济的持续提升。

同时,通过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形成工业和城市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

二、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要推动力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要推动力。

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通过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实现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提供农民的转移就业机会,并为农民提供城市居住权和社会保障。

三、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努力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推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接近程度,同时通过城市化模式的引入,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互补发展。

四、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改善民生和保障人民福祉,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措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点,通过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政府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和统一,制定和实施城市化规划,统一城市化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七、以全面推进的方式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全面推进为方式,注重协调推进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1. 引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种城市化发展模式,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模式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结合全球城镇化发展经验,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探讨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推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土地扩张、资源环境压力、户籍制度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3.1.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作为基础,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在城镇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被置于首位,政府会更加注重公共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2. 统筹城乡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了传统城镇农村二元结构。

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发展机会。

3.3. 生态环境优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城镇化建设中,中国政府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3.4.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优势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相比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具有以下优势:4.1. 助推经济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中国城乡统筹新模式探讨

中国城乡统筹新模式探讨
以洛杉矶 、盐湖城为代表 的美 国中西 程 ,我们 可以发现后发 国家普遍 面I 的 自然 村 中 居 住 ,达 到 规 模 居 住 ,改 临 部散落型 ;( 4)以墨西哥城 、里约热 着快速城市化 与劳动力转移带来 的问 善 生活条件 的 目的 ,完成 由乡村传统 内卢 、布宜诺斯艾利斯 以及孟买 、德 题与压力 ,怎样走一条和谐发展 的城 社会 向城市 现代 社会 的转 变。 里 ( 旧德里 )等为代表 的拉美 型。前 市 化 道 路 成 为 了一 个 世 界 性 的 问 题 。 三种类 型的超大城市 ,有 的以特定的 其次 ,兴建创业 园,搭建就业平 台 ,使 新融 人的农 民工有业可就 。可
国企 业 结 构 和 劳 动 力 就 业 的 规 律 看 , 要打破 主要 对固定 的 事业单位的就 消投资限制 ,允许 回乡农民 承建城 r
9% 以上的企业 是微 型和【小企业 , 5 } j
业职_ 的人 文社会普遍服务模式 ,实 市基础设施 建设 、兴办各类 商业 网点 ]
考 察世 界大城 市和 超大城 市带 , 无 论 是 政 界 还 是 理 论 界 ,正 在 逐 步 达 有 意向返乡建设 家园 的农 民工 ,政府 大致有 四种类型 :( 1)以巴黎 、巴塞 成共识 ,中国的城市化进入 了 “ 马鞍 要 通过政策引导 ,使他们在县城或规
罗那为代表 的欧洲文化 型 ;( 2)以纽 区” ,但 在城 市化 的战略选 择上 仍存 模较 大的建制镇 购买安居房 ,让 已经 约 、东 京为 代表 的经 济集 约型 ;( 在分歧 。考察 世界范围 内城市化 的进 适 应城市生活的农 民工不再 回到偏远 3)
理 论 探 讨 lL OK IT O N O
中国城 乡统筹新模 式探讨
◎ 许正 中

科学规划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之路

科学规划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之路

小 城镇协 调发展
样的调整 中, 我国经 济特别是我 国农业必须充 分发挥 自己的优势 1 实施科 学合理 的城镇化 战略 , ) 实现小城镇合 理有序发 展。 产业 , 才能在竞争 中生存 。然而 , 国的国情和优势之一 , 我 就是劳 2 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 、 ) 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 。 动力资源充足 。要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 根本 方法就是进行 小城镇发展建 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 , 区域经 产业结构 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与 特别是要把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 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棚适应 , 使之相互促进 、 互协 调、 相 共 力转 移出负荷过重 的土地 , 进入城镇 区域其他 产业所需要的 岗位 同发 展 。 上去 , 农业 竞争 力 乃 至整 个 综 合 国力 提 升 上 去 。 而要 实 现 这 样 把 准 确 把握 小城 镇 发 展 的 功 能 定 位 。 小 城 镇 发 展 建 设 要 立 足 的 战 略性 结 构 调 整 , 必 须 贯 彻 城 乡 统筹 的 方针 。 就
于繁荣农村经济 , 实为农业 、 切 农村和农 民服务 , 推进城乡统筹发
展 , 成 城 、 、 经 济社 会发 展 互 动 的 良性 循 环 。 形 镇 村
2 加快城镇化进程 , ) 多方 向转移农村 富余 劳动力。农 村富余
劳动力 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 , 是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 小城镇应 成为基层地 区的经济 、 文化 、 技与信息服务 中心 ,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 科 坚持 大 中小 城市和小 城镇 调发展 , 中 走 带动周边农村 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 、 中城 市周边 的小 城镇要积极 国特色 的城镇化道路 。这 是我们 党基 于对 中 国国情 和社会 发展 延伸产业链, 成为产品营销和信息交流的载体 , 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规律 的正确认识 , 落实好这 一方针 , 要 必须 深刻把 握 中国城 镇化 小城镇应成为提高村镇居 民生活质量 、 口素质和进行精神 道路特点 , 人 在创新制度 、 打破壁 垒和引导服务上做好工 作。 文 明建设的基 地 , 为推动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 在未来几十年 内, 中国的大、 中城市究 竟能提供 多少就业 岗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石狮市对县域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石狮市对县域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 ) 乡收 入 同增 长 , 为福 建 省城 乡人 均 收 三 城 成
主义新农村建设 日新 月异。祥芝镇被评 为全 国创建 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宝盖等6 个镇入 围全 国千 强镇 。农村实现 了村村通 自来水 、 村村通水泥路 、 村 村通公交车、 村村有水泥篮球场 、 村村通数字 电视 、 村村通宽带。先后涌现 了永宁镇前铺村 、 山镇伍 鸿 堡村 、 蚶江镇厝仔村等各具特色 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 建设模式 , 中前铺模式受到 了回 良玉 副总理和 中 其 央农办调研组的充分肯定。2 0 年石狮市荣获全 国 07
作 者 简 介 : 君 良(9 4 一 , , 张 15 ) 男 中共 福 建 省 委 党校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政 治学 和 农 村 发展 研 究 ; 肖庆 文 (9 0 ) 男 , 共福 建 17 一 , 中 省 委 党 校 副教 授 , 主要 从 事 区域 经 济 学和 产 业 经济 学研 究 。
镇城市化、 乡村城 镇 化 三 大 战略 及 相 应 举 措进 一 步 推进 城 乡一 体 化 。 关键 词 : 乡一体 化 : 市化 ; 乡统 筹 城 城 城 中 图分 类 号 :2 1 F9.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1 8 0 ( 0 )2 0 1 — 6 1 7 — 4 22 81 — 1 5 0 0
城乡经 济的迅速 发展 。三次 产业 结构 由18 年 的 98 4 .:3 : . 1 3. 2 7 5 8 4 升级为20 年的4 :3 :1 ,第一 07 . 5. 4. 9 4 7 产业 的比重下降 了3 . 6 个百分点 。 7 而第二 、 第三产业 分 别上 升 了 1.、7 个 百分 点 。G P由18 年 的 9 1. 6 0 D 98 47 . 亿元增 加到2 0 年的2 0 亿元 。增长 了5 . 0 o7 4. 2 77 9

走向城乡统筹的河南新型城镇化研究

走向城乡统筹的河南新型城镇化研究
态 。2 0世 纪 6 0年 代 , 美 国城 市 学 家刘 易 斯 明 确 主
城镇 化发 展带 来新 的机 遇 , 而 选 择 正 确 的 发 展 战 略 对加 快城 镇化 至 关 重要 。如 何 有效 推 进 城 镇 化 , 积
极探 索 出一条 既符 合 省 情 国情 , 又 遵 循 城 市 化一 般
述 了人类 社 会 的发展 从工 业化 到城 市化 最 终走 向城 乡 一体 化 , 是 历史 的基 本 发展路 径 。 中国 3 0多年 改
普 查 资料 , 凭借 先进 的 统计分 析 预测技 术 , 针对 省情
实际 , 从城 乡 人 口统 筹 出发 , 对新 型城 镇化 发展 策略 进行 分析 探讨 , 以求 推 动河南 城镇 化 发展 。
作者简 介 : 安建 军, 河 南 省 第 六 次 人 口普 查 办公 室 原 主任 、 河 南省 统 计 局 原 巡视 员 ( 郑 州4 5 0 0 0 8 ) ; 金 美江, 河 南
省 统 计 科 学研 究 所 高级 统 计 师 ( 郑州4 5 0 0 0 8 ) 。
基金项 目 : 河 南省 第 六 次人 口普 查 人 口资 料 应 用研 究 重点 课 题 “ 走 向 城 乡统 筹 的 河 南新 型 城 镇 化 研 究 ” ( 0 3 2 ) 。
规律 、 科学 发展 的中 国特 色城 镇化 道路 , 既 是 国之大 略所 需 , 又是 自身发 展所 需 。为此 , 本课 题 运用 人 口
张建 立城 市 中心 , 重建 城 乡之 间 的平等 , 并 提 出来 要 使全 体居 民都享 受 城市 生 活 的好 处 。 … 这些 共 识 阐
从 1 9 4 9年 到 1 9 7 8年 , 改 革 开放前 2 9年 城镇 化

论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论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15
于某种经 济活动 中,那么从事这种 经济活
府 同样具 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和手段来干预
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 。可见 ,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 ,这种 自然 与人 为的关系就表现为市
场与政府的关 系。

内容擒要 l 随着社会 的进步 , 界上的 _ 世
国 家朝 着 城 市 化 方 向发 展 我 蓐作 为 发 展 中的 大 国也 必 然 要 向 这 _ 标 而 努 力 。我 国在 0 的城 ‘ 年 市化建设 中取 得
了 巨大 的成 就 ’但 也 出 现 了诸 如 “ 市 城
动的经济主体 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 须在 某地进行 大规 模生产 。城市 的工业发展需 要大量 的劳动 力 ,而城市 工业的高收入 又 吸引 乡村 剩余 劳动 力大量 的 向城 市聚 集 , 所 以就形成 了人 口向城市聚 集的现象。但 又 有一个 问题 出现 了 ,大 量的人 口聚集 , 作 为城 市是否 能够承载 ,是否超 载? 农 民 大量 涌人 ,相对应 的城 市设施 、环境 、教
迁移是指通过 兴建大量 的小城镇 ,使
农 民 进 城 ,使 大 、中 、小 城 市 的 规 模 扩 大 。 迁 移 的 实质 只 是 实 现城 市 化 量 的扩 张过 程 ,
而不是质 的提高过程 。从根本上说 ,真正 实现城市 化必 须实 现量 与质 的共同提 高 , 即制度法律体 系建 立与人思想观念 的现代 化 。迁移作为城市化 的第一层次 ,实现 了 城 市化量的提高 问题 ,也为城市化质 的提 高提 供了首要条件 ,但 应该注意 的是 ,对 城市 居民的思想改造 ,这其 中包括原有 的 城市 居民和农村进城 的就业 人员 ,这就是 人 员思 想、素质的转换 问题 。所 以,实现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化:日韩两国的经验及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化:日韩两国的经验及启示

3 与西方 国家不 同, 亚洲新 兴 国家的城市 化起步 迟 , 城市化 本 城市化加速 阶段 .这一 时期 由于 1本政府 大力扶 持农业发 在城市 日益繁荣 的同时 , 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 农 城乡收入 进程迅速 , 在短短 的二 j十年里完成 了西方 国家用两百多年 时 展 , 09 , 倍 迁 问才走完 的道 路。欧洲可 以实现 乡村和城市 的同步 发展 , 亚洲 比降到 1: .7 农村面貌一新 。丁业经济快速增长 了 8 ,
【 中图分类号 】 2 1 F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6 (OOO 一140 10一782 l)l08-3 2 . -
国家新兴 国家则普遍采用赶超式 发展 , 在农 业发展还 比较落后
城市 化是 由传 统 的农 业社 会向现代 城市社 会发展 的 自然 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 3 0年 , 南于经济发展战略 的偏差 , 城市化



城 市化 进 程 中也 表 现 出 了极 大 的相 似 性 。 ( ) 一 日韩 两国在城市化初期都存在 明显 3 . ,9 5年城 市 人 口比例 升 至 77 15 % 5 . 这一时期农村发展基本停滞 。15 61 %, 9 5年之后 的 2 年是 日 0
I “ 借 与 示i l i 鉴 启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日韩两国的经验及启示
俞云峰
( 中共浙江省委 党校 , 江 杭州 3 0 1 ) 浙 10 2
【 摘 要 】 日 与韩 国作 为亚 洲新兴 国家, 功地 走 了一条 工业化 、 市化和农业现代 化 的协调 发展之路 , 本 成 城 实现 了经济 的腾 飞。 日韩经验为我们解释 了建 设农村是 否会影 响城 市化进程 以及城 市化进 程 中应如何统筹城 乡发展等 问 题, 为我 国在 二元经济结构 下如何 实现城 乡统 筹、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 了有 益的启 示与借 鉴。 【 键 词】 城 市化 ; 关 统筹城 乡; 日本 ; 国; 韩 经验

新风拂沃野——寻甸县仁德镇探索城乡统筹路子

新风拂沃野——寻甸县仁德镇探索城乡统筹路子

云 南支部生活20 o9 73 7 Nhomakorabea_
小 康 之 路
2 多年前的陇川县 陇把镇 户岛村 , 0 到处都 是黄土坡 和杂草丛生 的沼泽地 , 全村耕地面积 只有2 3 亩 , 44 村民年人均收入 仪有30  ̄ 人均 05, 的跟踪与服务 , 还组织 和带 领广大农 户学 习法 律法规和市场经 济知识 , 发动骨干组织会 员大 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 以市场定 品种 的种 并

系列社会 保障措施 。一 是对 自愿拆 迁 的群众 , 镇政 府
民小 区。认真分析研究 镇情 , 胆改革 创新 , 大 勇于实践 , 在努力 破解城 乡二元结构过程 中 , 德 镇探索 了一 条 f 新路子 。 近 几年来 , 寻甸 县仁德 镇抓 住县 委 、 县政 府将 县城 建设成 各类生产要 素的 聚集 区和 “4 ” 增计划 核心 承 53倍 载 区的大好机遇 , 注重 城市 与农 村 、 经济 与社 会 、 同区 不
安置方式 , 让我们这 些失地农 民变成 了市 民 。” 目前 , 在
建 , 了拆 ……长期 以来 , 建 位
于寻甸县城所 在地 的仁德镇 在城镇 化进程 中 ,始终 没能
伊斯 兰风格 一条街 , 马尧新一样 建房安居 就业 的拆 迁 像 农户达8 户4 0 , 7 0  ̄ 人。 以发展 城市经济 为中心 , 借力发挥好城 市经济 的带 动和拉动作 用 , 以推进城 市化进程化 解“ i农 ” 问题 为着 力点 , 以解 决好推进城 市化进程 中的突 出问题和矛盾 为 突破 口, 德镇党委 书记 马兴 留说 , 仁 处理好 “ 居” “ 安 和 乐
为本的理念 。 马尧新是南钟 社区玉屏 二组的村 民 , 由于 自家承包 的土地 已被征 用 , 他就把 四层 小楼建 盖在 了县城 刚落成

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原则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在目标方面,旨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实践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创业创新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和社会空间格局。

重庆市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他们推行“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以城市为核心,以渝西和渝东南为两翼,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重庆市还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创业创新。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的城乡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安吉县是浙江省的一个山区县,近年来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们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产业小镇。

这些小镇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复制的难度较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趋势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产业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的产业将进一步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

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改造中国农业》——中国城镇化的根本出路作者:周双文中国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高度的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面临升级,但这个升级并非上升到了技术升级,而是演变成了产业转移。

◆中国走向城市化的道路是城乡统筹之路,也就是城镇化,这是由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西方有200多年的市场经济,而我国只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人说中国用了30年走完了西方用了200多年的市场经济,真是这样吗?最近几年中国提得最多的词是“产业升级”,说中国的制造业必须面临产业升级,提出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OEM加工到自主品牌,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各地风起水涌,大力发展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以光伏产业为代表新兴产业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如江西的赛维,其发展速度可谓是“超英赶美”。

说产业升级是对的,正如人的消费一样,没钱的时候喝啤酒,有钱的时候就想喝红酒,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致,如同一个人有饭吃才会去注重品牌消费,才会购买品牌服饰,才会注重形象消费,才会去游山玩水。

任何一个国家,当它的产业高度发展之后,就必然面临产业升级,像美国现在主要以高科技,信息化产业为主,大部分的制造业都转移到其它国家去了。

说中国的产业面临升级是对的,但那只是局部的升级,而中国目前来说更多的则是产业转移。

近些年,中国产业升级却并没有大规模的发生,相应的产业转移在这几年却是来势汹涌。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高度的竞争使得整个产业面临升级,但这个升级并非上升到了技术升级,而是演变成了产业转移,所以这几年大部分的沿海企业不断将工厂迁移到了内地,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后愈演愈烈。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中西部崛起如此快的原因,尤其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代表,大批沿海制造业纷纷迁移到该地,包括富士康这样的巨头都纷纷内迁。

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多的是产业转移而非产业升级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致。

中国用30年时间把沿海一带建设起来了,但中国的内地差距还非常大,许多地方还依然很落后。

朱泽君:统筹城乡 以城带乡 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

朱泽君:统筹城乡 以城带乡 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

朱泽君: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用5至10年时间,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山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样板,切实提高梅州城市承载力和城乡宜居宜业宜游程度,让全市干部群众更加幸福和自豪。

本报讯昨日上午,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在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隆重召开。

市委书记朱泽君指出,全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梅州提出的“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同心同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全力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把梅州建成“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大公园”,着力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

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谭君铁主持。

林碧红、张远方、黄伟闻、李纯德、翁永卫、彭耀新、管林海、叶胜坤、张丽霞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嘉应学院、市法院、市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和中央、省属驻梅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各镇(街、场)及相关重点村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为了让与会人员更加直观地找准差距、学习先进,会议首先播放了近1个小时的《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题片》。

该片以大量的实例案例,曝光了各县(市、区)部分区域存在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等“脏乱差”现象,直接反映出我市各地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与会人员触目惊心、感受深刻。

该片随后展示了南宁、洛阳、昆山等先进地区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品位的经验做法和明显成效,以及我市院士广场、雁南飞、雁鸣湖和拆违建绿工程等“洁净美”的好榜样,极大地增强了与会人员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朱泽君在讲话中指出,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干部群众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论文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论文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探索[摘要]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党和政府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视。

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作为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制,实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

本文总结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方面的发展诉求,并结合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的实践.提出了实施城乡统筹规划的措施和实现城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建设管理的创新目标。

[关键词] 城乡统筹城市主体地区经济城市规划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瞻性地开展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探索研究,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以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坚持把新民居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将村庄建设规划纳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在城乡统筹中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把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和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把新民居建设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相结合,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促进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统筹规划的意义要尽快完成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总体上对全市城镇体系、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公共设施等进行谋划,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城乡统筹发展。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调整城镇布局形态, 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

坚持龙头导向、全域规划,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条件。

坚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是提升规划科学性前瞻性的必要途径。

1.1坚持规划引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着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是龙头、是基础。

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其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理论层面,文章系统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层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比较等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总结了城乡融合发展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章结合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以期为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城乡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生性,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曹 新(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 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让农民变市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城乡;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54-04作者简介曹新(58),男,湖南娄底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城镇化。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过程与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工业产业实行工厂化生产,是一种集中化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而且机器大工业越是发展,越是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为了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被所需要的市场、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困难,工厂化的生产要求集中在城市。

而随着企业的增多以及相应的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反过来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进入非农产业,城市也因此而不断扩大,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工业化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过都市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

从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试论以城市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试论以城市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同时 加快 乡镇 企 业 的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发 展 农 副 产 品深 加 T 和现 代 物 流 ,通 过 科 技 创新 ,发 展 “ 绿 色农 业 ” ,促 进 农 业 增 效 ,农 民增 收 ;重 视 县域 经 济 的 发 展 和州: ,县域 经 济 是 城 乡经 济 的 结合 大 部 ,对 推 进城 乡一 体 化 至关 重 要 : 发展 壮 大 县域 经 济 ,必 须转 变政 府 职 能 .构 建 县域 内乍 发 展机 制 ,激 起 民 营经 济 的 创造 力 ,确 定各 地 的 比较 优 势 ,确 直 每个 县 的优 势 产业 和 主 导产业 ,充 分 利 用 资 源 禀 赋 和产 业 集 聚效 应 ,集 中 力量 进 行 重点 开发 ;把 小城 镇 建 设 与专 业 市 场 、乡镇 T 业 园 区 建 设 有 机 结合 起 来 ,发 展特 色 经 济 ;扩 大 劳 务输 鼓 励 农 民走 向城 市 ,并 住 此 过 程 中给 予 相 应 的帮 助 ,将农 村 劳 动 力转 移 作 为现 阶段 最 大 的 农 村致富 I : 程 ( )统 筹城 乡社 会 发展 规 划 ,构 建和 谐城 三 乡关 系:统 筹城 乡礼 会 发 展最 重 要 的是 要 加 大 农 村教 育 、文化 、医疗 、卫生 等 各 项 社会 事 业 的公 共 财 政 力 度 ,彻 底 改 变公 共 财 政 “ 重城 轻 农 ” 的 现 象 :此 外 ,对 于农 村 信息 服 务 、科 技 眼 务 、劳 动 力培 训 、资源 环 境 保 护 等都 要 和城 市 一 起 统 筹 考 虑 ,避 免 现 同样 国 民 、两 种 待 遇 的状 况 ,令 力构建 和偕城 乡关 系 : 二 、完善 对农村 的支持 体系
论体 系。
关键词 : 市化 ;城 乡统筹 ;发展 城 中图分类号 :2 0 文献 标识码 : F9 A

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

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

城乡统筹规划从认识中国国情开始——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汪光焘城市化或城镇化水平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数量化表述,其本质应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城乡统筹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历史经验,为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城乡统筹的实现过程中,城乡统筹规划必将发挥“龙头”作用,担负起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担。

这既是城乡统筹的历史使命所要求,也是城乡规划的行业属性所决定,更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所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城乡规划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乡规划的任务所在。

编制立足发展现状、着眼长远未来、追求统筹协调的城乡统筹规划是城乡规划行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如何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领作用,需要理解城乡统筹的战略意义,需要掌握城乡统筹的工作特点,需要明确城乡统筹规划的历史责任。

一、正确理解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1、从城乡关系看,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实施农村支撑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思路。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和统购统销经济制度,配合人民公社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限制人员城乡流动的系列辅助政策,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抽取农业剩余迅速建立了新中国现代工业。

改革开放后,除了短暂时间外,随着经济建设投资向城市的过度倾斜,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城乡二元制度下的“土地剪刀差”和“工资剪刀差”的出现,城市发展仍从农村获取大量支持。

虽然这些年农村发展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到2000年左右,三农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城乡间的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形成了巨大差距,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2年的3.11:1,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值,已经从1978年的1.177:1扩大到2002年的1.225:1,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扭转,必将使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的要点探索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的要点探索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的要点探索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公路将改造成为城市道路。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城乡结合部公路的设计规范,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设计理念。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创新并实践城乡结合部公路的设计理念十分必要。

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公路的特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经济性、可扩展性、协调性、动态适应性等四个方面提出城乡结合部公路设计理念,对城乡结合部公路的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作为工业化城市和农耕化乡镇结合的城乡结合部,是现阶段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相对集中地地区,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该区域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在对城乡结合部道路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该区域存在人口密集、安全意识薄弱、交通设施不完善、运营管控不力等现象,因此,想要降低该区域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2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比例增大,中国道路交通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人们的交通观念日益增强,交通状况有所好转,但交通安全程度仍然不足。

道路设计不规范、混合交通严重、交通安全设施不足等仍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根源,城乡结合部的表现更为突出。

长期以来,城乡结合部被认为是比较难以管理的地方,主要居住着外来与城郊人口,相对于城市来说,其社会治安混乱,环境更加复杂。

城乡结合部又可以称之为郊区,就是介于城市与农村区域的结合区域。

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员数目更多、构成复杂、有乡村原住民或者是追求廉价出租房的务工人员;医院、学校、菜市场等基础设施相对城市比较落后。

城乡结合部交通高峰期时,同样会有拥堵等情况的发生,如果道路交通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无有效的设计,会致使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现象,还严重威胁行人的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析与“成都实践”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阎星高洁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

然而,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给文明带来动力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诸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即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由于特殊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路径,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深刻的制度背景,已演化为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适宜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成为了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家于2007年6月设立成都市和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的即在于通过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析(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化道路选择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域之间或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普遍表现为现代城市部门与传统乡村农业部门的对立与互动。

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看,城乡二元结构是各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渡形态,伴随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进程,而在此进程中,基于对城乡二元结构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有所差异的城市化道路。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该模型认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现代部门的优先发展以及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

也就是说,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转移,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

这一模型所描述的正是发达国家所普遍经历的以“工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从实践来看,由于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城市化过程,使得发达国家有更多的时间逐渐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应对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可能导致的不平稳固化和极化效应等问题,其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普遍是通过漫长曲折的自我演进,在市场作用下实现的。

与发达国家不同,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早已不存在早期现代化的一些有利条件,他们大都面临着经济起飞和加速工业化的历史使命,经历着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化进程。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没有摆脱劳动过剩的特征之前,出现了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难以完全依托市场力量得以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已难以通过重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必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化道路。

加拿大学者麦基通过对亚洲国家的研究而提出的Desakota模式、麦克·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北部的研究而提出的Rural-Urban Integration(城乡一体化)模式、Qadeer 通过对印度、孟加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而提出的“就地城市化”等均是发展中国家对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总的看来,由于高速发展更易带来不平稳固化和极化效应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问题,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采取相对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路径我国的城乡关系,主要形成于我国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重点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以及服务于此的制度构建和变迁,前者使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步入城乡二元发展的轨道,而后者则使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了深刻的制度背景,演化为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

1、建国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建国后,为了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与轻工业先行发展的工业化一般规律相反,我国实现了以“赶超”为特征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一方面,重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形成重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积累,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功能是构建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的通道。

在这一路径的作用下,工业部门很快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且成绩斐然,而农业由于资金和其它要素的投入严重匮乏,其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迅速形成。

另一方面,重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我国这样资本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这一战略,必然使资本和劳动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建立了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 城市粮油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也消除了农民进城的可能性。

通过一系列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初步形成。

2、改革开放后“城市偏向”发展战略下城乡二元体制的固化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善了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市场化方向的体制改革,为乡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和市场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曾使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城乡发展差距也曾一度缩小。

但其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减弱,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国家事实上采取了“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乡分割体制得以延续。

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依然存在, 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其次,在城乡交换关系上, 仍然存在的价格“剪刀差”阻碍了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

第三,国家城市偏向的收入分配体制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农民负担沉重。

第四, 金融体制对农村吸多贷少, 造成农村资金大量流失。

第五,不合理的土地流转使农民遭受重大损失。

上述各种分割体制长期累积使得城乡二元体制固化, 成为制约农民向城镇转移,从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障碍。

(三)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形成了城乡失衡的要素配置机制,造成了城乡发展环境的二元分化,城乡经济主体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便利程度和成本差距明显,经济二元结构与社会二元结构相互交织,这使得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非但未能如传统理论所描述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弱化,反而日益加深。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城市范围内的基尼系数约为0.38,中国农村范围内的基尼系数约为0.34,但将城市和农村一起进行衡量时,基尼系数可高达0.45,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全局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战略问题。

基于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更加不能回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大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大统筹”中的首位,并于2007年6月设立成都市和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统筹城乡发展转变过去将城市、农村分开考虑的观点,把城市融入到区域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强调城乡间的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衡化。

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上述深刻的制度背景,在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际上是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加快建立城乡机会平等和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推进市场机制在城乡有效作用,奠定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二元结构向一元转换的体制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制度的优势,通过政府作用减弱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和政策。

这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即在承认城乡差别的前提下,从制度上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系统来对待,整体考虑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民的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城乡统筹的城市化之路。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成都市于2003年开始在全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制度为基础、市场化制度为核心、集约化发展机制为补充的城乡统筹的体制。

(一)城乡一体化制度在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中,都把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置于完全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

但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基础尚未完全破除、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条件下,政府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政府需要对原有的城乡分割的体制进行变革,另一方面需要对高速城市化可能带来的负效应进行矫正。

成都市主要从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城乡一体化制度。

1、推进规划一体化。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

打破过去城乡分割的传统做法,按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提出了“全域成都”的总体布局,将城市中心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并且以此为最高准则调整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总体规划,实现“三规统一”,在“三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公共服务等各类专项规划,保证城乡规划一盘棋、各项规划高度衔接。

二是改革规划管理体制。

实行规划统一归口管理,从市、县到乡镇都组建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和规划工作监督机制,加强规划的编制和监督。

2、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58项,占原行政审批事项的66%。

进一步扩大区(市)县审批管理权限。

建立了市和区(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服务代办点。

二是改革行政管理架构。

推进市和区(市)县行政管理架构改革,先后实施了涉及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30%左右的乡镇、47%左右的村,精简乡镇机构各类人员5000多名。

三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了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3、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培训体系,实行就业实名制和劳动保障网络化管理,2007年开展各类就业培训68.6万人,城乡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7%。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26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行应助尽助,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

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学校结对子发展等工程,完成45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乡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3%。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新增90.6万人和120.9万人,农民参加综合社会保险60.5万人,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

建立城乡一体的文化发展体系,全面启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基本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