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1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
(3)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
三、神经生化基础
1、心理异常的症状与几种中枢神经递质有关,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氨基丁酸(GABA)和脑啡呔等到。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四、发展与纵横研究
五、实验法
1、实验法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最适合用来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伴随着它的其他变量的变化,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奠基
1、对异常行为的实验研究
(1)克雷佩林是实验心理病理学的奠基人。
(2)1906年普里恩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杂志《变态心理学杂志》
2、从生物学原因理论到医学模式
(1)德国精神病学家格莱辛格19世纪中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生物学原因的理论。
3、心因性理论的奠基
1、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2、应激反应
(1)塞里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分三个阶段。
1)警戒阶段
2)抵抗阶段
3)衰竭阶段
(2)一般认为,应激源以人的认知系统作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心身变化。
挫折而受力的个体差异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1)生活经验。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他的挫折耐受力就会很低。如果一个人一生坎坷,他就有很强的挫折耐受力。

题变态心理学串讲题目

题变态心理学串讲题目

• A、被控制感
• B、假性幻觉
• C、思维被插入
• D、思维被广播
B
17、单选:病人感到周围环境变得 灰蒙蒙一片,没有生气,似乎隔着 一层膜,这种症状最可能为:
• A、幻觉 • B、非真实感 • C、交替人格 • D、意识朦胧状态
B
18、多选:假性幻觉的特点是:
• A、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 • B、存在于主观空间 • C、由外部器官感受 • D、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准确
ACD
26、单选:医生问:“ 你叫什么名字?” 答:“ 红绿灯,五台山,花儿对我笑,农业 大丰收……”是:
• A、强制性思维
• B、思维贫乏
• C、思维破裂
• D、夸大妄想
C
27、单选:关于思维破裂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患者思维联想松弛,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
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 B、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患者可能说出或写出完整
ABCD
22、单选:随境转移主要见于:
• A 、精神分裂症 • B 、神经衰弱 • C 、躁狂症 • D 、精神发育迟滞
C
23、多选:思维奔逸的临床表现包括:
• A、 思维活动量增多 • B 、固定思维反复出现 • C、思维转变速度快 • D、联想速度很慢
AC
24、多选:关于思维奔逸的说法,正 确的是:
34、多选:妄想的特征包括:
• A、信念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 B、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与个人利害有关 • C、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消除 • D、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
ABCD
35、多选:思维内容障碍包括:
• A、思维涌现 • C、强迫观念
B、超价观念 D、思维内容减少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

三、相关法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

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

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

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

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

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

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

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

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1名词解释题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10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2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13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4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5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

16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7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

18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19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20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自考“医学心理学”串讲资料

自考“医学心理学”串讲资料

第⼀章 绪论 医学⼼理学:是⼼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理因素在⼈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规律的⼀门科学。

旧的医学模式:⽣物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物-⼼理-社会医学模式 技术运⽤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理问题。

变态⼼理学是研究⼼理异常现象的发⽣、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

在理论上,它与普通⼼理学在⼀起,从正、反两个⽅⾯更全⾯地说明⼈的整个⼼理现象。

健康⼼理学也可以说是⼼理学和⾏为医学在公共卫⽣学和预防医学中具体应⽤的必然结果。

它着重研究在促进和保持⼈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鉴定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病因学和诊断学问题以及改进医学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等有关的问题。

影响健康的⼼理因素:情绪、⼈格特征、⾏为习惯、动机冲突、谚语暗⽰。

⾏为:指机体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动。

习惯:指⽆需经过特殊训练,只是由于经常重复⽽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动化的需要或倾向。

不良⾏为习惯:指那些能损害⼈体健康的需要或倾向,如不良饮⾷⾏为、不良性⾏为、吸烟⾏为、药物滥⽤和酗酒以及赌博⾏为等。

"医源性疾病"是⼀些医护⼈员出⾔不慎⽽给病⼈不良暗⽰造成的;某些精神官能症如神经衰弱和癔病往往是由理暗⽰造成或加重的。

简答:医学⼼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医学⼼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门基础理论学科,是以⼼理社会因素在⼈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规律为其研究对象的。

其任务有: 1.研究⼼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起作⽤的规律。

2.为发挥⼼理因素的积极作⽤⽽提供全⾯、合理、有效的理论⽅法和措施。

简答:⼼理因素对⼈体健康的影响是医学⼼理学的⼀个基本观点P15 论述:情绪对⼈体的影响P16 简答:⼈格特征对⼈体的影响P17 简答:⾔语暗⽰对⼈体的影响P19 第⼆章 ⼼理应激 调查统计,⼆战前,死亡原因主要是传染病,⼆战后,主因转变为与精神因素(或说⼼理应激)有关的⼼脑⾎管病、癌症、意外事故等。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自学考试名师授课《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

它是心理学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分类、解释,阐明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及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所以,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2、为什么说变态心理学尚不完善?由于受整个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善和确切,对许多类别的异常现象还不能圆满解释,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尚属开始阶段,所得结果多不一致,因此,变态心理学还不能说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

3、心理失调:指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

5、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上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

7、心理变态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指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

对变态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它并没有贬义,实际上只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和异常。

8、变态心理的类别(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应用的心理异常分类体系或方案,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2)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是1990年修订的第10版ICD-10。

(3)最近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第四版DSM-IV。

(4)现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9、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谱系观点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个连续谱系:当前的诊断系统以症状学-量别取向为主,病因学为辅,故在精神疾病中总有一些疾病因为症状类似、同时或交叉存在不同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要求而导致诊断的分歧。

使最早是Lewis在1934年提出连续谱系观点受到重视.谱系观点是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障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移行的.健康与不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复杂的情况:症状是交叉的、重叠的.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社会人群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较少或较少。

3、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

(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4、经过系统治疗,心理异常的部分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5、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知识点】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研究:(1)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2)个体心理差异;(3)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3、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知识点】1、变态心理学发端于公元前400年。

2、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3、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的新见解是:(1)心理异常与大脑功能有联系;(2)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释(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2)潜意识比意识重要;(3)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起因。

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0

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0

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0)第四节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CCMD-3对精神分裂症的分型为:单纯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偏执型分裂症,以及未定型分裂症,其他型或待分类的精神分裂症。

1、单纯型(1)青少年起病(2)起病缓慢(3)持续进行性加重。

(4)表现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5)情感逐渐淡漠、对生活学习的兴趣愈来愈减少、对亲友表现冷淡;(6)行为退缩,日益脱离现实生活。

(7)临床症状主要是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

一般夫幻觉和妄想;(8)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2、青春型多在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1)言语增多、内容荒诞离奇、想入非非、思维零乱甚至破裂;(2)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3)表情做作,扮弄鬼脸;(4)行为幼稚、愚蠢、奇特,病人的本能活动亢进,也可有意向倒错。

3、紧张型大多数起病于青年或中年。

起病较急,病程多呈发作性。

主要表现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

(1)紧张性木僵(2)紧张性兴奋4、偏执型偏执型为精神分裂症各型中最常见的类型。

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

(1)起病较缓慢,起初变得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

被害妄想最多见。

(2)在整个病程中仍以妄想为主者占多数。

病人的幻觉和妄想内容内较离奇、抽象、脱离现实。

(3)内向性症状除表现为不暴露自己的病态体验外,绝大多数病人都沉湎于幻觉或妄想体验之中,行为孤僻离群,不与周围接触,对外界不关心。

5、其他型(1)妄想痴呆(2)精神分裂症未分化型(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第五节病程阶段及预后一、精神分裂症的病程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过程,传统上分三个阶段:预兆期及发病早期、活动期和残留期。

二、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

临床表现的主要形式有持续进行了和间歇发作两种。

前者病程不断发展,精神症状日益加重;后者病程在精神症状急剧出现一段时间后,间隔以缓解期。

变态心理学笔记2

变态心理学笔记2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1.◎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3.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则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4.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 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5.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心理异常。

其主要特点为:①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情感障碍以及意志行为障碍等。

②社会适应能力丧失,从专门的工作、技能到一般的人际交往和饮食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③明显的人格改变。

④没有自知力。

(2)轻度心理异常。

①轻精神症状。

②部分的社会适应不良。

③部分的人格改变。

④有自知力。

(3)心身疾病。

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

(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但不包括心身疾病。

(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

(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儿童精神障碍,老年期障碍等。

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耿文秀博士华东师大心理系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目录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第三章临床评估、诊断及心理治疗第四章焦虑障碍第五章心境障碍第六章精神分裂症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第九章人格障碍第十章老化与认知障碍第十一章化学物质成瘾障碍第十二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行为异常第十三章生活应激与应付第十四章抗精神疾病药物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1、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1、《离骚》:屈原——颛顼后裔,名正则,号灵均。

在屈原时代,与世人太不合拍,当时人们可以把他看作怪人2、“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矣,长余佩之陆离”3、庄子:妻死鼓盆而歌4、“竹林七贤”:阮籍,大醉于嫂伴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跨文化/跨时空差异“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对于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有时空的差异。

2、统计学标准:(相对客观)(1)心理测量/标准量如:人格,智商,有量化标准第1页共66页(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发作频率(关注)(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如各方面都有郁闷,应考虑是否是障碍,困惑3、理想模式标准:(1)官方提倡(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3)绝大多数的人接受/模仿(4)自我认同/遵从4、功能标准:(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1、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魔鬼附身”通灵——沟通上天/人世间/地府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变态行为的定义⏹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缺陷:没甚价值。

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行为适应不良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性别差异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变态行为的解释⏹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发展成神经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变态行为的预防:许多精神障碍(disorder)一旦发生,几乎不可能治好一级预防:面对所有人群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加强个人自身的力量来避免心理疾病,教给人们应对危险因素的技巧二级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减少某一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可能性⏹预防的目标:1)防止发生;2)减轻程度;3)延缓发生变态行为(abnormal behavior, AB)概念简史⏹古代社会:AB是异常和超自然的产物⏹古希腊及科学兴起时期:Hippocrates: 观察并记录了精神失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异常和流血有关⏹18世纪及其后:精神病院的出现与改革、与医院的关系,并最终脱离医院预防运动的兴起:为了控制治疗变态行为的费用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基础⏹对变态行为的实验研究(Kraepelin)⏹生物起源理论:心理疾病可以分类,各疾病可以通过不同的综合征来识别⏹Mesmer和催眠⏹Nancy学派:与Paris学派展开对癔症的辩论,导致人们对情绪状态更注意⏹Breuer和Freud:谈话疗法,自由联想,心理分析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法律、伦理问题⏹变态行为和法律如果变态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那么其可能是违法的刑法的职责就是惩罚道德、社会层面不被容许的行为Insanity defense: 实际犯法,但精神层面却不愧疚,是否应该赦免罪责?对精神病的法律诊断:Naghten rule(1943): 针对一方面:自我控制及认知对Naghten test的批判:人脑是一个整体,不可以仅根据认知能力(还有情绪什么的)对insanity defense的批判:辩护者的精神状态不一定良好;通过精神病辩护的人可能犯下更严重的罪⏹民事关禁55%的精神病院患者都不是自愿的关禁的判断标准:1970年之前[有心理疾病即住院],之后[还要有危险性才住院]关禁相关的问题:门诊病人可能被迫被关禁⏹病人的权利得到治疗的权利[以下为法律进程,个性化的治疗、非限制性的住院条件]Wyatt v. Stickney, 1972; O’Connor*大法官之一!] v. Donaldson, 1975; Youngberg v. Romeo, 1982拒绝被治疗的权利: Washington v. Harper, 1990隐私权、尊严、宗教信仰、充足营养、私人寝所、独立卫生间、收发信件…太杂了没意义背不知什么意思→行为治疗、操作、违背自由意志⏹伦理及精神健康职业规范心理学家的伦理守则及行为法典(APA, 2002)BJ-FIR, Beneficence, Justice, Fidelity & responsibility, Integrity[正直+, 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 保密原则:保护私人的、敏感的信息;例外(HIV阳性、自杀、虐待儿童者)知情同意,不要发展处多重关系(一定要保持只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第二章诊断和评估心理评估心理健康专家的首要任务:观察人们所说所做,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数据收集、组织、解释信息,把人们分入不同类别为什么要评估1)描述:对人格、认知、行为、情绪进行准确描述2)预测:现实应用,病人应该被再次评估,检查治疗效果精神障碍的诊断⏹变态行为的分类Kreapelin系统、DSM-IV-TR、ICD(10th edition)⏹诊断的应用决定哪个疾病可能性最大,找出相应诊断标准,看病人符合哪些标准,如果符合某个具体疾病的某些标准,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病人就确诊为该病⏹对诊断的批判1.歪曲了事实,暗示变态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本质区别2.不同疾病之间不好区分3.提供了错误的解释,所谓疾病的术语都不是对疾病提供的解释4.诊断标签可能伤害个人解决方案:用因此分类(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代替绝对分类,更关注量而不仅质,将不同群体、不同信息来源具体化,诊断过程复杂化⏹维护诊断DSM-IV-TR的特点1.具体的诊断标准:疾病的基本特点以定义疾病、相关特点、罗列症状以作为诊断标准、不同诊断标准的信息以区分不同疾病和类似疾病2.诊断的五个轴:临床症状、人格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通常的药物问题、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全面的功能评估3.避免暗示任何病因,除非原因明确对评估标准的评估:信度和效度⏹信度:代表这个结果可以重复测量的程度内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效度: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测量的一致性描述效度(保证某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不会出现在其他疾病中)、预测效度评估中的问题⏹评估员1)个人态度和表现会影响被试;2)对证据的解释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3)其他实际情况的干扰⏹改进办法诊断标准具体化、每个疾病建立强制的要求、更多依靠统计方法或事实判断而非临床判断评估方法⏹面谈法面谈人员对某一具体群体或职业的偏见结构化面谈:限制面谈人员的反应和直觉(SADS, SCID)MSE(mental status exam):对病人外表、语言、情绪、感知觉、思考内容、认知加工定等级⏹心理测验结构性更强,可以勾画潜在的稳定的特征或特质IQ测验、投射测验、人格自陈问卷、检查神经心理损坏的心理测验⏹实验室测验EEG、MRI、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 皮肤电反应)、EMG(肌肉电波图)⏹自然环境观察法关注情景变量而非个人变量缺点:耗时、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评估中的文化歧视⏹黑人更容易被贴上精神病或酒精中毒的标签看,白人的诊断则是抑郁症之类较轻的诊断病人在诊断中使用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会戏剧性地导致不同的诊断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怀疑的态度:行为是复杂的,由许多因素引起⏹科学研究的客观态度: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步骤⏹科学的过程:假设、操作性定义、控制的方法(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平衡,减少期望效应,统计推断)⏹伦理问题:被试必须是自愿参与、知情同意(解释目的、解惑、随时可退出、数据机密性)⏹相关研究:包括个案对照设计、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应随机抽样):研究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研究精神障碍发生的频率和分布发生率:在一段时间内(如1年)新发生的疾病个案数患病率:某一时间点,群体中精神障碍人数的百分率⏹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创造一个类似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情境——相对于人工环境设置,更符合伦理⏹个案研究:基线阶段—治疗阶段;ABAB(Baseline Stage-Treatment Stage-BS-TS)设计,多基线设计(不同行为样本的基线);——外部效度太弱Oct. 17th, 2011, 情绪与行为障碍✍焦虑障碍⏹焦虑:一种可怕的、令人痛苦的担忧感,它的对象是模糊的、未被认识的威胁和困难。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概念: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 CCMD-3.的10种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2021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32)

2021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32)

2021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32)(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众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

(2)消除对自杀行为的误解。

日前社会上对自杀危险信号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如下:1)“表白想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2)“下决心自杀的人都是想死的”3)“自杀危机过后,自杀危险就会结束”4)“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5)“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态的表示”6)“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7)“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他们仅仅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8)“如果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那么他永远都会有自杀的企图”9)“自杀总是一时的冲动”二、自杀的干预1.自杀的干预策略(1)倾听(2)对处于危机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评估(3)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4)不要担心直接问及自杀(5)要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6)做他们的辩护者(7)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8)采取具体的行动(9)有时与专家商讨和咨询(10)决不排斥或回避讨论任何自杀念头的“合理性”(11)不要试图大喝一声就让自杀者翻然悔悟第十七章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康复第一节心理障碍的预防一、心理障碍的三级预防心理障碍的预防可按照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分三级进行,即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1.初级预防就是在问题尚没有发生前便采取办法,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2.二级预防。

预防心理障碍的第二道防线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预后并预防复发。

3.三级预防涉及到,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工作,减轻其能力的丧失,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

预防和控制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案都是一致的,其挨次应当是:第一,努力改变不利的社会环境;第二,在社区内培养应变能力;第三,发生危机后进行调节;第四,努力使出现问题的个体康复;第五,注意病情最为严重的病人。

二、危机干预卡普兰提出的危机的定义:正常个体多维持在与其环境相平衡的状态,当个体碰到一个他自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乱,个体心理反应将变得越来越无目的、无组织性,最后进入情绪危机的不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31)
第十五章心境障碍
第一节概述
心境障碍也叫情感性障碍、情感性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它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第二节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
一、人格因素
克雷佩林提出环性人格者更易于患躁狂抑郁障碍。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一般认为,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令人失望的生活事件,容易使人感到心理失衡进而绝望,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早期环境因素
1、父母被夺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儿童期由于分离或丧失导致母爱被剥夺,是成年后患抑郁障碍的易感因素。

2、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孩子关系的全面破坏,是成年后多种精神障碍,其中也包括重型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

四、脑血流和脑电图研究
脑电较长研究发现,双相抑郁病人两侧前额叶皮层不对称,额叶功能低下和全皮层葡萄糖代谢低下。

五、生物节律变化
人类的体温、睡眠、觉醒、内分泌、消化、代谢都有接近24小时的生理节律。

六、神经递质研究
当情绪冲动,波动也很大时,5-羟色胺的水平很低。

这可能是因为5-羟色胺在对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调节上起主要作用的缘故。

当5-羟色胺的水平很低时,其他神经递质便获得较大范围浮动的机会,从而极易失控,由此导致情绪失调,即谓“许可假说”。

七、遗传学研究
第三节临床表现
一、抑郁综合症
1、抑郁综合症主要的特点
(1)情绪低落;
(2)负性思维;
(3)高兴不起来;
(4)精力下降;
(5)迟缓。

2、焦虑
3、兴趣丧失
4、精力丧失
5、自我评价低
6、精神运动迟滞
7、自杀观念和行为
8、抑郁心境昼重夜轻
9、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10、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的其临床变异型
(1)激越性抑郁
(2)迟滞性抑郁
(3)抑郁性木僵
(4)非典型性抑郁
(5)短暂复发性抑郁
二、躁狂综合症
1、躁狂综合症的核心特征
(1)活动过多;
(2)心境高涨或易激惹;
(3)自命不凡
2、心境
3、外表和行为
4、言语与思维
5、感知障碍
6、其他表现
第四节病程和预后
一、预后因素
对未来病程的最好预测指标是既往发作史。

显然,既往有过多次发作的病人,复发的风险也要高得多。

其他预示复发风险高的因素有:
(1)双相障碍;
(2)社会支持不良;
(3)躯体健康状况差;
(4)伴有物质误用;
(5)伴有人格障碍;
(6)高的神经质特质。

对很多病人而言,抑郁最好被理解为慢性复发性障碍,需要综合性的长期治疗。

第五节心境障碍的治疗
一、对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可分如下几类
(1)支持性心理治疗;
(2)认知治疗;
(3)人际心理治疗;
(4)婚姻治疗;
(5)动力性心理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