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师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观 (2)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观一、学生观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
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新课改下的师生观
新课改下的师生观
一、背景介绍
二、新课改的意义
2.1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2 打破教与学的传统模式
2.3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新课改下的师生角色转变
3.1 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3.2 从学习者到合作者
3.3 从评价者到指导者
3.4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四、新课改下的师生互动
4.1 推崇平等与尊重
4.2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4.3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4.4 建立双向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五、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建立
5.1 建立信任与合作
5.2 理解与尊重差异
5.3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4 激发学生潜能与自主学习能力
六、新课改下的师生观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1 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
6.2 提供师资培训和支持
6.3 加强沟通与合作
6.4 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七、结语
以上是对新课改下的师生观的全面探讨,新课改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为他们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理解并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在新的课堂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de)一个最凸显(de)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de)支柱.以人为本,以人(de)发展为本.从尊重人(de)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de)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de)基本理念和灵魂.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de)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de)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de)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de)“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de)“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de)“终身发展”,人(de)发展才是完整(de),符合人性(de),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de)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de)“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de)价值追求.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de)论述:教育(de)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de)“传道、授业、解惑”(de)基础上把教育(de)价值上升到了生命(de)高度.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de)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de)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de)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de)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de)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de)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de)主任,他认为教育(de)力量应是:◆ 给无助(de)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de)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de)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de)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de)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de)人(de)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de)、以学习为义务(de)人.——肖川新(de)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de)潜力和多样性(de)统一,关注潜能(de)开发,把他们(de)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新(de)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de)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de)学生观.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de)不可替代和缺失(de)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de)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de)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de)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de)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学生(de)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de)◆ 缺乏理智(de)挑战◆ 打击和挫折◆ 群体压力潜在性人(de)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de)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差异性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de)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de)提高,各自(de)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de)发展.三、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de)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de)世界与火热(de)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de)联系,要求教师育人(de)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de)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de)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de)转变.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de)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 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有位专家对教师(de)角色作了更具体(de)描述:教师是学生成长(de)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de)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de)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de)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de)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de)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de)开发者.因此,有(de)专家说,不只要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教师自身也应成为“四有”人才:◆ 有灵魂——崇高(de)师风师德◆ 有智慧——先进(de)教育理念◆ 有专长——深厚(de)专业素养◆ 有特性——精堪(de)教学艺术有人把新时期(de)教师形象概括为以下几点:◆ 严正而宽容,深遂而单纯◆ 执着而潇洒,真诚而练达◆ 豪放而儒雅,平实而伟大司马迁说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四、教学观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de)关系,注重培养学生(de)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de)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de)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de)教育环境,激发学生(de)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de)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de)发展.——摘自纲要类似(de)字眼,我们并不陌生,但其表述(de)方式如对关于学生学习(de)一些问题(de)深究,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de)新(de)教学观,是需要我们细读(de),它是至今为止对“教学过程(de)最为符合素质教育方向和要求(de)科学定位与理论描述.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目(de)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究竟怎样衡量呢肖川博士认为教学(de)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经验(de)激活、丰富与提升◆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de)精进◆ 知识(de)建构与应用◆ 情感(de)丰富、细腻与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de)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de)形成、巩固与熟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关注学生(de)学习状态,下面是学生学得最好(de)时机,让我们了解一下:◆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 当学生(de)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当学生受到理智(de)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de)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励和被信任做重要(de)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de)自我期许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学得最好(de)时机,从而增进教学效果.这里有增进教学效果(de)策略,供大家参考:◆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de)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de)学习方式◆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de)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de)方向◆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de)关联◆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de)缺失或错误肖川博士总结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de)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de)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de)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de)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de)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de)内在化◆ 发现学生(de)潜能和性向。
新课改下的师生观
新课改下的师生观
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新课改正在逐步推进。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师长式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淡化,新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更加平等、互动的特点。
在新课改下,老师不再是拥有所有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更像是一位引导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发现知识的导师。
老师的角色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劣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指导。
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而学生在新课改下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他们重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获取知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
总的来说,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这种新的师生关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改正在逐渐展开,这对于学生、教师和
教学观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将围绕着这三个观点来进行阐述。
学生观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观念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现在的学生,随着社
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不仅仅是学校的传统课程,还需要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更注重实践和操作性。
在这方面,新课
改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型思维,将学
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充分调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
与性。
教师观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做的不
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
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同时还应该加
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教学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学观也得到了变革,传统的一刀切教学需
要被改变,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现在的教学应
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BL、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相互交织,在推进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不
断地通过实践进行改进和提升。
只有重视学生、尊重教师的作用,才
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更
严峻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平等与尊重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爱好,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不 再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唯命是从。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 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互动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教 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生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
02
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03
教师需要与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形成教育合力。
05
新型师生关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总结词缺乏对比ຫໍສະໝຸດ 究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缺乏与传统教育模式下 的师生关系的对比研究。未来可以开展对比研究,更直观地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 优势。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影响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个性特征、教师教育观念、学校文化等 ,未来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策略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从管理者转变为合作者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变为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平 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时下,新课程的舂风吹遍祖国神州大地。
本文就此谈一些体会。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升素质,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一、尊重、赞赏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实现这个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理论,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人施教,有效促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优秀生,不冷落后进生,坦诚相待,以心换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他们看做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即使批评学生也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教师不但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哪怕是取得的极其微小的成绩也要加以表扬,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协助、引导学生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
“教学相长”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协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掌握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协助学生学会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但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通过引导可让学生辨明方向,唤起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们持续向上攀登。
教师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动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关心、热爱学生的表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
教师对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要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学生实际,学会应用“中庸之道”。
四、注重、合作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实行沟通配合。
新课程更强调集体备课这个理念,这就要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紧密配合,增强合作,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培养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对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新课程实施已经整整十年了,回顾这十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
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赋予自己的新内涵,重新正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新课改要求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教师不再以“师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师生共同学习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看成是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成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人身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表达,学会耐心倾听,宽容不同意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民主必须尊重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奉献精神应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彼此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教育学生仍然用教训或命令的口吻,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教师应能够主动地俯下身子,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应熟知学生的所想、所思、所需。
应知道用什么方法感动学生,用什么方式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师观:
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和体系也在不断刷新,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师生关系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师长威严、“知识权威”等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人们所否定,而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教育互动”等概念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学的核心。
在这样的一个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通常是主导者,而学生更多的是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重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教育互动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密切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等。
二、尊重学生个性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经历和思维方式,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认同和尊重。
在学生个性化方面,老师不仅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也需要了解每个学生在情感、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长、进步和自信。
三、教育沟通的重要性教育沟通是师生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开放、真诚、有效的沟通,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在沟通方面,老师需要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耐心,了解学生需求和困难,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学生也应该认真倾听老师的建议和反馈,积极参与教育互动,推动教育进步。
四、激励和鼓励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希望和动力去面对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奖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信心,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五、建立亲和力和信任感建立亲和力和信任感是增进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尊重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1. 尊重和理解
•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是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基础。
尊重教师的学术知识、经验和专业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理解教师立场:试着理解教师的工作和压力,尊重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决策,即使你可能不总是完全同意或理解他们的做法。
2. 沟通和合作
•积极沟通:与老师建立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包括在课堂上提问、办公时间讨论问题、电子邮件沟通等。
•合作学习: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项目,与老师和同学合作,分享和交流观点和想法。
3. 自我管理和尊重
•自我管理:在课堂和学术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
尊重规定和期限,以及教师对作业和考试的要求。
•尊重时间:尊重教师的时间,如办公时间或指定的咨询时间,提前预约并准备好你要讨论的问题。
4. 感恩和反馈
•感恩和认可: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当你受益于他们的指导或教学时,表达感谢和认可。
•接受反馈:接受老师的反馈和建议,将其视为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
5. 尊重多样性和差异
•尊重多样性:尊重老师和同学的文化、观点和学术差异。
接受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6. 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
•积极参与: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表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发展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都是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个相互尊重、合作和理解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人发展和成长。
新型师生观
新课程下的师生观新的课程标准使课程由传统专制走向合作民主,使教师由高高在上走向引导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下走向主动探究,使课堂教学由“三尺讲台”走向“表演的舞台”。
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主导课堂,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了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新课程下的教师观课堂上长期以来只是教师具有“有所权”,可以控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制定教学内容,评判学习成绩;可以左右学生的爱好;可以规划学生的安排;可以让学生言听计从。
教师总是习惯根据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一株英姿焕发的小树剪掉枝,修掉叉。
不准学生有任何不服从“领导”的行为和举措,按自己铺好的路让学生去走,是绝对的权威,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下教师观截然不同,教师重新调整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提问者转化为参与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剪枝修叉者转化为施肥浇水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
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由过去的“一刀切”转变为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由过去的抑制转变为培养、激发、鼓励。
传统教育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被合作,探究学习所代替,教学过程不只是过去的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合作,共同质疑,共同思考,共同解惑,共同体验的过程,也是朋友之间同发展的课程,共同体验的课程,共同丰富的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导演”,课余生活中的朋友,闲暇时的知心人。
二、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新的课程理念,更为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为注重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呼声。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收录机”,无论上什么课只是打开开关“录”下来,在头脑中录制下来,形成“磁带”,在老师提问或考试时候“播放”出来,老师让什么时候“录”就“录”,让什么时候“播”就“播”。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及学生观
模块一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无视过程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三、教育技术的定义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
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X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表达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X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开展趋势:1. 网络化2. 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多重感观刺激。
②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
③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X围广。
④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⑤交互性强。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根底的研究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模块二一、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学设计定义: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展具体方案、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三、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方案性与灵活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2. 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3〕沉思型与冲动型3.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1〕内控与外控〔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朱永新
男 1958年出生,
江苏大丰人,现为
苏州市副市长、苏
州大学教授、博士
研究生导师,中国
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本土心理学
研究》顾问,江苏 省政协委员。
信、望、爱、学、思、恒
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 《创新教育论》、《享受教育》……
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
——目标、组织、专门人员
卢梭: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斯宾塞: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教育表述为使命或一种召唤。……只有当我 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感 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 义。”
——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师观:
原始社会: 长者为师 能者为师
•主体性教育观 •情感性教育观 •创造性教育观
•发展性教育观
观念决定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 胸怀决定规模
广义的教育: 有目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
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互动、动力、背景
狭义的教育: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 展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倡导全人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教学观价位的转移: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以学论教)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活动体验、方法获取)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 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 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育观:
大教育观 终身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个性化教育观
新课改下我的新师生观
新课改下我的新师⽣观2019-10-05随着新课程改⾰的不断深⼊,越来越体现出学⽣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氛围和背景之下,师⽣关系也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逐步向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师⽣关系转化。
作为⼀名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的学⽣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直在探索⼀种轻松快乐的管理⽅法,让我们从⼀些琐碎的⼩事中⾃我解放出来,让学⽣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培养⾃我教育、⾃主管理的能⼒。
只有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师⽣关系,才能真正让学⽣亲其师、信其道,发展学⽣的智⼒,培养学⽣的能⼒,促进每个学⽣全⾯素质的提⾼。
⼀、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和谐严格的要求与宽松的环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严格要求是建⽴宽松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宽松环境是实现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为创造⼀个和谐、宽松、奋发向上的环境,学校必须狠抓“教风”、“师德”及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集会等各种集体组织的活动。
这些制度⽅⾯的校园⽂化,对全体教职⼯来说,既有⼀定意义上的强制性与约束⼒,⼜有强⼤的号召性与感召⼒。
学校制定了⼀系列量化考核⽅案,并与物质精神奖励挂钩,有效地调动了教职⼯的积极性,发挥了教职⼯的潜能和创造⼒。
学校重视教师在思想上的认同,请优秀教师现⾝说法,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名师形象”⼤讨论,在全校教师普遍的认同下,制定了“教师⾏为规范”、“教师⼗不准”,产⽣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和谐。
教师的⼀⾔⼀⾏、⼀举⼀动,对学⽣有重要的影响,要竭⼒建构⼀个教与学的和谐共同体。
⼆、环境育⼈,处处为⼈师表,促进和谐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让每⼀处环境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
近年来,我校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重新调整更换了学校⼀些重要部位的牌匾,精⼼挑选了恰当的“名⾔警句”、“科学家画像”等;学校还设⽴了⽂化长廊,坚持每周的升旗仪式;各科室、教研组、各教室都进⾏环境美评⽐。
这些作法强化了环境⽂化建设,也体现了环境⽂化的思想性、情感性和教育性,形成⼀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了感化、熏陶的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上教师职业的功能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从历史上来看,经历了以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的演变过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
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几种论断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这一观念形成以后,教师角色被用各种比喻性的说法来加以描述、概括和定位。
较为流行的话语是:教师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等。
这些观点被概括为“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和“桶水论”等。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
主要内涵有: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
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
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
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
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
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
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大中小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不同年代的不同教师均有不同的回答。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成效的显现。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
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
凝聚着几代人不懈探索的心血,以学科整合为主要标志的新课程应着素质教育的呼唤疾步走来。
实施新课程,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建构评价体系是导向,提高教师素质是根本。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观问题受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原理。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基于其作为人的这一主体存在,是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是既享有一定权利也承担着一定责任的责权主体。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享有下列权利——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寻找、追求理由的权利;批评的权利;行动自由的权利;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人格受到尊重的权利;给予公正对待的权利等等。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色彩最斑斓、生命成长最迅速、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教师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虽然知识很多,但他们的知识还是无序的。
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头脑中许许多多无序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之科学化、有序化。
面对这些“观其外表,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的中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体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赋予责任意识,明确是自己要学习,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做什么。
例如我国中学生普遍回家要做家庭作业,因为这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如果老师不留,学生就不做,大家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在美国,如果你问学生作业不做老师会不会批评,他回答: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老师为什么要批评?只有有了“自己要学习”的责任意识,学习才可能变得主动。
新课程下的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走路,自己去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责任,主动学习。
二、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个性,是指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该个体同他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又经过后天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
现代科学表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是与他人不同的。
“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砂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我们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安排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只引导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里思维,而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个体发展的速度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结果有不同,实施新课程应大力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这是教育最低程度的公平。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最大的缺欠是把知识性、甚至是强制性的知识学习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情绪以及个性发展的关注。
实施新课程,教育的成功不能只是一部分人的成功,而应是所有学生的成功;不能是学生一时的成功,更应是学生一世的成功。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千差万别。
其实,在新课程中,这些差异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实施新课程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观,因材施教,使教学真正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其次,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
教师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机会。
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三、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运动、自我、交往等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
布鲁姆也曾指出,一般理智健全的儿童,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就启示我们,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我们为之创造条件,其潜能终将会被开发,素质也将得以完善。
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
教师应视之为教育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新课程提倡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作为教师不能对某些学生放弃这种发展的可能,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它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其每一个可能素质作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依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个体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
在理念上,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行为。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教师要正视学生正在成长发展的特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克服不足;教师要认识和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据此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现有基础开始发展,重视学生现有的心智水平,重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重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努力程度,关注未来潜力。
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是现在不会,你不能由此推断他永远不会,他只是现在无能,你更不能由此断定他永远无能。
教师只要用善待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用有力的行动去帮助学生,这样才会避免“赢在起点上,输在终点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