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52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从隐士与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认识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夸父逐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二、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落实文言词句1.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丘不与(之)易也3、翻译下面的语句,指出句式特点: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晨门曰:“奚自?”:自奚莫己知也:莫知己也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固定结构: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二.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一)参看孔子简历: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 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
历经14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14.21)(一)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f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1.弑君:“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完整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doc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 问题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 1] 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 sǎng, 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 55 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 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 岁回到鲁国。
历经14 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 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 分析 14.21)( 一 ) 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 f 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有没有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别人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故事。
3. 总结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因和动机。
教学内容: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向学生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即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但仍然选择去做。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信念、梦想、责任等。
第三章:探讨动机和目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内容: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对某个目标的追求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并讨论如何实现它们。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活动:1. 提供一个案例,描述一个人在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去做的经历。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并讨论他们的动机和目标。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过程】一、题解1、翻译题目(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2、出处(孔子评价别人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的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大家说说这个题目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这句话既然出自《论语》,肯定与孔子有关。
那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别人的话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呢?(学生回答)回答是否正确,答案即将揭晓。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
我们来看“子路宿于石门”这一节。
二、“子路宿于石门”章节学习1、学生个别朗读。
2、翻译、理解句子(两个提宾句)3、“知其不可而为之”褒贬猜测Xxx,请你把这段话朗读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简短的话。
首先是子路宿于石门,子路在石门过夜,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呢?(学生答)早上进城,守门人问他:“奚自”从哪里来。
和前面的句子一样,这也是宾语前置句。
奚是哪里的意思,自翻译成“从”我们翻译成“从哪里来”就是“自奚”。
所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子路回答,从孔氏那里来。
接下来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答)谁说的?(学生答)现在证实了刚才xxx的回答是right or wrong?好的,xxx,你也来猜一猜,守门人的这句话是讽刺孔子还是夸奖孔子呢?(学生猜)。
答案暂不揭晓,让我们便学习课文边找答案。
请大家看第一段“陈成子弑简公”。
三、“陈成子弑简公”章节学习1、全班齐声朗读2、分析主要内容:①起因。
陈成子弑简公——弑君谋权,以下犯上,有违天理人伦②过程。
孔子沐浴而朝——古今异义、原因③结果。
无功而返,“不敢不告”——原因、第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请大家把这一段话齐声朗读一次。
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陈成子杀死了他的国君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自己因此担任了齐国的相国。
孔子对此事忍无可忍,于是沐浴而朝。
这个沐浴什么意思呢?斋戒,包括现在的沐浴、节食、禁欲。
大家可以参考注释二。
古人在进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表示庄重或虔诚。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俞苗锋一、陈成子弑简公。
成子,齐大夫,名恒。
简公,齐君,名壬。
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朝,音潮。
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
臣弑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夫,音扶,下“告夫”同。
三子,三家也。
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孔子出而自言如此。
意谓弑君之贼,法所必讨。
大夫谋国,义所当告。
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沮其谋。
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实际是对三子的警告)。
程子曰:“左氏(《左传》)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
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此非孔子之言。
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
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当是时,天下之乱极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臣,终不从之,可胜惜哉!”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
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
”【我】不敢不告,所彰显的,就是孔子的一种责任心。
虽然心里知道自己的建议,君王未必会听从,也要依据礼制,过问国事。
虽然说了白说,但是必须得说。
父母、师长,有时候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的。
关于弑:崔杼弒其君《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淫乱无道的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弒其君”。
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
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弒其君”,于是也被杀掉。
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崔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所杀。
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弒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1.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历史上和实践中的案例。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理念。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2.1 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3.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3.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3 教学内容:介绍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分析这些案例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实践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4.1 教学目标:了解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3 教学内容:介绍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分析这些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5.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分享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
第六章:面对挑战的勇气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6.2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困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6.3 教学内容:分析面对挑战时所需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七章:坚持不懈的精神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通过改写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不可”也要“为”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与孔子精神相契合)二、文字疏通,分析内容结构。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2、了解句式3、掌握实词和虚词4、成语(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
它反映了追求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俶。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3)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
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5、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讨伐弑君者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仕”与“隐”的论争第三部分:第七章:孔子自我总结三、深入探究文本(一)哪里最先提到课题?14、38。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指示代词,此人。
特殊句式: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道那不能(成功)却(还要去)做这些事。
義之所在,堅持去作2、在你看来,“其”和“之”应该指代什么?其:那指:恢复周礼,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3.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4.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解释这个概念?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让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如下内容:1.苏轼的《赤壁之战》和《岳阳楼记》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故事;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在明知有困难或风险的情况下,仍然要去努力和奋斗。
通过讲解和举例,加深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3. 探讨意义和重要性(3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
4. 分析成功案例(30分钟)选择一些成功人物或企业的案例,比如乔布斯、阿里巴巴等,分析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创新实践(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挑战,通过灵活的思维和勇气去解决或面对。
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6.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有什么变化?•你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四、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展示出良好的创新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保守,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勇气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自己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把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3)学生的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写作练习法: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讲义,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写作练习的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准备相关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2.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学习笔记。
3. 分析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其含义。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讲解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4.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章节二: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章节三: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重要的句子。
2. 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要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2. 讲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章节四: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1.2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中的人们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著名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讨论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并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二章:挑战与机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带来的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
2.2 教学内容:分析困难与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提供一些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逆境中抓住机遇。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在逆境中抓住机遇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出决策。
第三章:信念与决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坚持信念和决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2 教学内容:讨论信念和决心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定性的作用。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坚定信念和决心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
第四章:勇气与毅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勇气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勇气和毅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勇气和毅力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展现勇气和毅力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学习目的1.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3.联系现在的生活说说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看法。
二、学习过程联系注释通读几篇课文。
预习题: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其”和“之”各指的是什么?2.鲁哀公与三子的关系?3.“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的区别?(一)预习导入1.请同学齐读文本,说说题目中的“其”指的是什么?“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恢复周礼2.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是“知其不可”的?“不敢不告”“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3.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孔子不能实现自己恢复周礼这一理想的原因?社会上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臣子居然弑君)世人不理解孔子——人心不古4.编者选择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从而后》和《子击磬于卫》这四则材料来让我们感知当时社会人心不古,这四则材料的顺序你觉得可以换吗?四则材料中的隐士对孔子理想的不认同程度是越来越深,也就是孔子实现理想的外界环境越来越糟糕。
面对如此世道人心,孔子明知他的理想“为时代所不容”“为世人所不解”,却依然“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突出孔子做法的可贵。
5.在选编的这一篇中,孔子想和接舆进行交流但没有成功,如果给孔子一个机会,可以和接舆说上话,你觉得的孔子会对他说什么呢?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遵从大义,积极地面对,改变现状。
这是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
6.作业:在学习了今天7个章节内容之后,你对人生中总会出现的难题,有怎样的认识?课前阅读材料: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孔子参与政治,遵从谋道不谋食的原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办学讲学,正以其所坚守与想望之“道”作为行为的内在动力,他的教育与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他的政治理想进行的,而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也深深感召着他的学生们。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背景强调课程的目标和意义1.2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3 教学方法介绍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概念解析详细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启示和经验第三章:培养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3.1 责任感的重要性强调责任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3.2 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介绍一些培养坚持不懈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坚持的习惯第四章: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4.1 制定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实践计划强调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4.2 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自己的实践计划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反思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性和意义5.2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案例选择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涉及不同领域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人物的决策过程和面临的挑战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分配的案例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角色分配让学生选择或分配角色,模拟案例中的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强调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案例中的复杂关系7.2 情景模拟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进行模拟,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反思模拟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并分享给全班同学第八章:反思与自我评估8.1 个人反思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规划中8.2 自我评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评估自己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成果和成长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九章:成功案例展示9.1 收集成功案例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或他人成功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强调成功案例的重要性和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启发作用9.2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成功案例,并分享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鼓励学生从他人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灵感和动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课程的进展和学习成果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10.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十一章:小组项目设计与实施11.1 项目主题设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主题强调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社会意义11.2 项目计划制定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资源分配强调项目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推进项目第十二章: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12.1 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一系列团队建设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强调团队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12.2 沟通技巧培训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说服和反馈强调沟通技巧在项目推进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第十三章:项目展示与评价13.1 项目展示准备指导学生准备项目展示的PPT、报告和其他辅助材料强调展示的清晰性、条理性和感染力13.2 项目评价组织项目评价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鼓励评价者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第十四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4.1 个人课程总结鼓励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何影响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规划14.2 课程反思讨论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启示和反思强调持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十五章:未来展望与激励15.1 未来规划与目标设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设定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实现个人目标中的重要作用15.2 激励与鼓舞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激励学生勇敢追求梦想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 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
历经14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一)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f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1.弑君:“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2.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
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3.孔子又为什么如此重视呢杀的又不是鲁国的国君。
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如他就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4.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
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
5.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对讨伐陈成子这样的大事,鲁哀公不敢做主,故叫孔子向这三位大夫报告。
这就是“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6.孔子在告三子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复吗当然知道。
“三桓”本身就是陈成子一样的人物,素有无君之心。
但孔子仍去报告,是因为他觉得:弑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
(《四书集注》)7.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即“在其位,就谋其政。
”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司寇,虽告老还家,但依然属于士大夫阶层,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出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其”指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
8.这一章让我们知道了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
而且陪臣执国命。
孔子也知道这样一个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但他还是要去做,而且这一章中孔子已经71岁,过两年就死了,这更加体现了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三、孔子与隐士的对比在这样一个“知其不可”的社会背景中,孔子选择了“为之”,而有些人选择“不为”,我们接下去来看一看孔子与隐士的对话。
(一)字词兮:语气助词何:多么已:停止而:语气词,表感叹殆:危险得:能够省略句:(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二)分析1.接舆的名称接舆:接,迎。
舆,车。
此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当然不知其姓名,因他出现时迎面遇着孔子的车,就把这个叫“接舆”。
下文的“长沮”“桀溺”的称名亦如此。
即指在泥水中劳动的一高一壮的两个隐士。
沮,泥水之处。
溺,浸在水国。
长沮、桀溺,都是因形因情造名。
2.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呢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
楚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首先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
接舆是一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退隐。
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
(讽喻劝告)3.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下,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像,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呢从中你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
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第九》) P13可见,孔子以周德之继承人自居,虽屡遭困厄,但依然不改初衷,当然也不会因为接舆的寥寥数语而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孔子当会以坚决回应之态度应对,可惜的是接舆缺乏一种对话的态度。
(一)字词使子路问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之,代这两个人。
问于桀溺:状语后置,向桀溺问谁以:谁与与,跟。
跟谁,宾语前置。
而:你与其……岂若;与其……哪比的上子路行以告:子路行以(之)告(之)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不可与(之,代鸟兽)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我不和世上的人相处又和谁相处呢与:结交丘不与易也:和,跟。
丘不与(之,代斯人之徒)易也(二)分析(嘲讽挑拨)1.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2.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挑拨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3.桀溺称孔子为“辟人之士”,称自己为“辟世之士”,如何理解这两个称呼鲍鹏山:什么叫“避人”呢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嘛,不择主,只要给富贵就帮他卖力,那是苏秦张仪的作为。
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人个富贵,所以他栖栖惶惶地驾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
所以孔子是“避人之士”。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P29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于是彻底绝望,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嚷襄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
4.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呢这是因为沮、溺虽然刁难孔丘之徒问津,孔丘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
他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乎”,还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其伯夷、叔齐乎”。
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的,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
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孔子说:“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是伯夷、叔齐吧!”5.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沮、溺二人看出天下恶浊,已是遍地皆然无从改,便说改革难成,不如逃避。
一如后来的庄周玩诡辩、倡齐物,谓万物都一样亦是亦非、无是无非,沮、溺认为分善恶、谈改革本身就是荒谬命题,它们似乎超越人类观念的一切局限了,而事实上却是粉饰丑恶、玷污美善。
古今智足以口辩清谈而胆不足以问苍生疾苦的士大夫们,最喜引庄生为同调。
中国向来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
世界纵丑恶,隐者岂真能遁出世外去人和禽兽合不成群,不和滔滔的同类打交道还能和谁在一起要说“滔滔者皆是”而导致改革之难,那么此时正需有人知难而进、知不可而为之,给黑暗以光明,方见君子仁人的分量与质量!若天下已有道,享现成福谁不会,何用我孔丘栖栖惶惶为天下先!话语之诚恳,如见肺腑。
(一)字词1.子路从而后..:子路从(之)而后,“之”代孔子。
而:连词,表承接。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子路拱.手而.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而,表修饰。
2.止:使…停止,即留3.食:使…吃4. 见:xiàn,使得以进见。
5. 省略句:子路行,以(之,指子路遇丈人之事)告(之,代孔子)6.省略句:(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7.如之何其废之:其,语中语气词,表反问。
8. 洁:使…清洁(二)分析(鄙视批评)1.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