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某一职务期间,利用自身的职权或者职务便利,以非法手段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避免损失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职务犯罪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法制建设。因此,本文将对职务犯罪案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一、职务犯罪案现状

据调查统计,职务犯罪案件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挪用公款、渎职侵权为主。其中,贪污受贿案件数量最多,占据了职务犯罪案件的70%以上。滥用职权和挪用公款也是较为常见的职务犯罪行为。

二、职务犯罪案的原因

1.利益驱动

职务犯罪往往是由于贪图利益而产生。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甚至经常是直接索取贿赂、受贿形式,发生这种犯罪,其实就是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2.个体心理因素

在职务犯罪案中还存在一些个体的心理因素。某些公职人员可能因为心理扭曲而搞出各种离谱的事情,滥用职权或虐待

职权;一部分官员面对利益诱惑,从而主动地挑动了职务犯罪的火种。

3.缺乏有效监管

缺乏有效监管也是职务犯罪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对于公职人员的监管较为松散,监督机构不够有力,自然会激发出公职人员若干行贿受贿的行为。

三、职务犯罪案应对措施

1.完善监管机制

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管,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和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一系列评估和监管。

2.加大打击力度

严惩职务犯罪,公开整治案件。同时,加强扫黑除恶,建立落地机制,做到旗帜鲜明打击犯罪分子,震慑犯罪分子的活动。

3.提高审查调查能力

提高有关机构的审查调查能力,加强对职务犯罪的调查力度。加强协作,做好信息共享和制度互动,确保职务犯罪能够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一)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一)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一)

内容摘要]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本文试图就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以及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突破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谋略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①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公职人员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在研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之前,有必要了解公职人员和职务犯罪的涵义。

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通常称为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通常,我们以职务犯罪的主要罪过形式不同为标准,将职务犯罪分为职务故意犯罪和职务过失犯罪。职务故意犯罪具体表现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及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中的相当一部

分犯罪;职务过失犯罪具体表现在渎职罪中的过失犯罪。本文所探析的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是以职务故意犯罪心理为主(下同)。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浅析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2 . 贪 婪 心 理
贪婪心理就是 贪得无 厌、 永不满足的一种过度膨胀 的利 已欲求 的 变态反应 。贪婪是 一切罪 恶之源。贪婪心理的本 质是不 劳而获 根据 马斯 洛需要 层次理论 , 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 . 会追求高级需要 . 这 无可厚 非。 贪污者在生存、 安全、 社交 、 尊重需要基本得 到了满 足后 , 正 确 的人 生观 、 世 界观、 价值 观慢慢蜕 变。 他们 蜕变成把享乐 当作 自 我价
1 . 失衡心理
商、 发达 国家公务 员盲 目攀 比, 心 态严重失 衡 。 认 为通过 手 中权 力谋 这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从个人主义 出发 .利用 自己特殊 的地 位 、 权 取一 定利益 “ 是合 情合理 的” . 尤其 是一些 过去 曾取 得过 “ 政绩 ” 的领 势谋取私利 . 而又不惧怕 的一种心理状态。 比如 . 有的领导干部大权在 导 干部 。 认为 自己得到 的太少 而失 去 的太多 . 想 趁 自己还 有职 有权 握 . 滋长起 家长作 风和霸道 习气 : 有 的则 自 恃有 “ 后 台” 、 “ 靠 山” 或关 时捞 一把 。对于企业 一般员工而言 . 因薪酬管 理中分配差距 拉大 。 同 系 , 视所管单位为 “ 独立 王国” 。 凌驾 于群众和企业 、 甚 至法律之上 , 随 龄人 、 同单 位 、 同管 理待 遇有 别 . 同工不 同酬 等 问题 而产 生 心理 失 意损 害群众 利益 . 侵吞企业 财产 。 在企业 管理上搞 “ 近 亲繁殖 ” 、 “ 家 天 衡 。有的人 为 了能让 自己或 家人过着 吃穿不 愁 的生 活 . 同时也 为 了 下” 。倘若有人干预反对 , 则大施“ 淫威” : “ 我就这样干 , 谁能把我 怎么 让 自己能有更 好 的前 程 , 完 全不管党 纪 国法 。 走上 了行受贿 之路 : 有 样? 有 胆量去 告吧, 我不怕 ! ” 在他们眼 中, 自己就是党 , 自己就是法 , 什 的人认 为 只要企 业经 济效 益好 。 就 能“ 一 俊遮 百 丑” 。 开 始 把 自身价 么 党纪 国法 、 国家财 产 、 人 民利益 。 统 统不在话下 , 为所 欲为 . 肆 意践 值定 位于个 人收入 的高低和 生活享乐 上 . 开 始沉溺 于盲 目攀 比和虚 踏 . 持 的就是傲恃心理 。 有社会学调查显示 。 8 2 %以上的腐败分子在腐 荣炫耀 上 ; 还 有的人 只看到社 会生活 中 的消极 、 负面 现象 。 认为现 在 败行为发生 中都怀有可以倚仗 自己的权力或 “ 靠 山” . 花很少的成本获 就是一个 富尊 穷卑 、 “ 笑贫不 笑奸 ” 的社会 , “ 有权不 用过期作 废 ” , 因 得超值的 回报 . 而且被发现检举、 查处 的可能性很低 的恃权心理。 这种 此利用 职务便利 进行权 钱交易 是正常 的社会现 象 . 并 以此 为 自己的 对以权谋私具有高信心指数的心态 . 便是支撑腐败 行为普遍化的腐败 违法犯罪行 为找 到借 口。 者高心理预期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预防的

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问题,也是检察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就一个地区而言,

清楚的了解本地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是搞好本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重

视,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的产生,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党的十六大“加强教

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

要措施之中”的有关精神,针对目前我国公职人员职务犯罪

的状况,我们对近几年来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广

泛的调研,对当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犯罪心理

和预防对策作一简单剖析。

一、当前我国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发生在行政执法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

件较多。相比而言,发生在金融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下降趋

势明显。涉案人员既有单位负责人,又有财务人员,犯罪嫌

疑人也有一般经办人员。其中发生在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案

件,以业务员挪用公款居多,人员年龄相比而言呈年轻化趋

势。作案手段多为截留收入不上帐直接进行侵吞,或收到资

金不上交单位、挪作他用所占比例较大;而企业业务员职务

犯罪则大多是采用收取货款不入帐直接挪用,一些新的作案

方法开始出现,作案方法更趋隐秘。贪污案件的数量相对稳

定,挪用公款案件呈下降趋势,其他性质案件数量相对较少。

二、犯罪心理剖析

为进一步深刻剖析犯案人的犯罪心理,我们在相关企业

做过一个心理测试。同样的工种岗位,由于在不同的企业,

甚至在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却差距甚大你会

浅谈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浅谈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浅谈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作者:闫坤峰

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24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违法犯罪都是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的。当违法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的利益,而只须付出较小的代价时,行为人就会选择违法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渎职和侵权等职务犯罪也不例外。从近年来纪检、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违法犯罪案件来看,公职人员职务违法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十种特征:

一是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违法违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那些具有贪婪心理的人,为了钱财,不择手段,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肆意收受贿赂、挪用侵吞公款。

二是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不少公职人员违法犯罪,都是侥幸心理占上风时陷进去的。他们具有自决心理机制突出的“鸵鸟心态”。一方面,他们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上有保障,不愿意因贪污贿赂而丢掉公职,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往往自认为身份特殊,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得天衣无缝,或者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这种人虽然见钱眼开,打心眼里羡慕大款巨富一掷千金的派头,产生了利用手中权力捞一把的念头,但慑于法律威严,缺乏以身试法的勇气。然而,金钱和物质的巨大诱惑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他们在尝到甜头的同时,又摆脱不了紧张与恐惧,害怕自己的罪行暴露。做贼心虚正是这种违法犯罪心理的真实写照。

职务犯罪的心理探析

职务犯罪的心理探析

职务犯罪的心理探析

摘要: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关键词:职务犯罪危害性心理原因对策

正文:

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管理、支配公共财产、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高智商犯罪,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腐败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对经济建设和政局稳定起着破坏作用,使国家和人民身受其害。当中国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的今天,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命运甚至生死存亡的严峻斗争。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职务犯罪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犯罪主体特殊

性”“犯罪手段隐蔽性”“追求犯罪安全性”“犯罪形式智能化”等多元化特点。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

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探析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的概要描述

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的概要描述

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的概要描述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同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不仅仅是要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也要研究犯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和道德,如此才能反映犯罪人的心理全貌。特别在职务犯罪心理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对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笔者概括了几点职务犯罪心理面貌的特点,希望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及其心理矫治有所参考。

一、迷失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个人的生活态度等。我们注意到,职务犯罪分子都在人生观上发生了蜕变。他们普遍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抛在脑后,奉行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感性的、肉体的享乐,否认人生应有原则和理想价值目标,要求一切事物顺从个人或狭隘集团的利益欲求,给个人或集团带来好处,人生的价值在于现实的利益。这种人生观在现实中必然严重背离国家公职人员应负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理想,成为一种自我陶醉而沾沾自喜。

二、倾斜的价值观。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职务犯罪分子的价值观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甚至是一种寄生心态。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严重错位,强调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置社会或他人利益于不顾。把个人当目的,把社会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国家工作人员本应树立公仆意识,以奉献为己任,而在职务犯罪心理中,所谓奉献往往成为明码标价的索取,借权力谋私,借权力生财,成了寄生于权力的寄生虫。马斯洛分析了正常的而有创造性的人的需要结构。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将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爱与隶属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前四项层次为基本需求,而自我实现,则是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和结果。职务犯罪心理在需求上产生了重大变异,个人需要无限制和不合理地膨胀,完全背离了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方向。尤其是,一些职务犯罪主体甚至把权力的挥霍和对金钱的追逐当作了高峰体验,完全背离了正常的社会的合理需要层次和范围。而需要又决定了主体的犯罪动机。职务犯罪心理对此种需要的支撑源于主体的价值观的合理化:把为人民服务的行为,看作是需要大量补偿的劳苦;把巧借各种机会和名目收受的钱财,视为人之常情;特别在维护小团体利益中,还打着为公无过,大公无私

关于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关于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民主法制南方论刊·2021年第11期

职务犯罪,是指拥有国家公职身份人员或参照国家公职管理的人员,利用自身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或滥用职权、不尽职责,损害了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并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的行为[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发实招、出重拳、下猛药,一连串“虎贪”“蝇贪”相继落网,民心为之一振,风气为之一新。根据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2020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24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1.8万件,处分60.4万人,其中处分金融系统违纪违法人员9420人;全国有1.6万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6.6万人主动交代问题。“天网2020”行动追回外逃人员1421人,其中“红通人员”28人、监察对象314人,追回赃款29.5亿元[2]。透析职务犯罪心理诱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监督管理等工作,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务犯罪的心理动机

发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和手段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不正常心理却有规可循,主要表现在:

(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特权心理。有的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把特权思想与物欲相结合,使得“权钱”联姻,甚至“班子”联手,导致滥用职权、疯狂敛财。

(二)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享乐心理。有的向往“酒绿灯红”“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追求吃要花样、用要高档的享乐主义,蓄意挥霍,毫无节制,甚至为达到享乐目的不择手段,即使明知违法犯罪,也要“潇洒走一回”。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摘要】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际出发,对职务犯罪分子心理活动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在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心理角度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公职人员;犯罪;心理;预防

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通常称为公职人员。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职务故意犯罪具体表现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犯罪行为;职务过失犯罪具体表现在渎职罪中的过失犯罪。在这里我们所分析的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是以职务故意犯罪心理为主。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过程,一般经历初识、试探、交易、结盟、暴露、改造六个阶段,心理过程极为复杂。而心理轨迹往往呈现出需要由常态到畸变的演变、心态由失衡到病态的演变、行为由被动到自动的演变。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的也不例外,当公职人员的“需求”形成欲望和动机的时候,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就转化为犯罪行为。今天我们根据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以及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过程进行探讨,进而对职务犯罪提出一些可行的防范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际出发,对职务犯罪分子心理活动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在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心理角度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职务犯罪心理及其表现

(一)贪婪心理

贪婪。本质上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与人们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心理是过度的、不合理的。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尤其对于贪污、贿赂等常见贪利性职务犯罪而言,是该类犯罪的共有心理,也是该类犯罪的最原始心理动机及诱因。贪欲。让人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铤而走险。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肆意收受贿赂或挪用、侵吞公款,或将之用于个人挥霍、消费、赌博。或借给他人使用从中牟取暴利。

职务犯罪分子多是拜金主义者,崇尚并无限夸大金钱的作用,在金钱的诱惑下,只求“好处”与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蔑视国家律法,将人民群众利益、工作原则、工作纪律、个人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己的自由生命等置之不顾。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大肆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法利益,甚至将自身工作、自身职权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与人交易,将职责范围内应当承办的工作当作筹码换取“好处费”。最终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自毁前程。

几乎在所有贪利类职务犯罪案件中,我们都能见到贪婪心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看,贪婪心理是绝大多数此类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根源。

(二)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指人们希望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的一种内心诉求。其本质上是人们常有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带有冒险性的内心诉求。

在职务犯罪中,侥幸心理表现为犯罪人在形成犯意和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又自我安慰,常作成功的设想。一旦作案而未被发现,侥幸心理就会强化。

浅析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

浅析职务犯罪的侥幸心理


的。
2 . 在“ 行动隐蔽 ” 、 “ 查处 概率低 ” 等理 由支撑 下 , 职务 犯 罪人最 终选 择了实施 犯罪 。职 务犯罪人 在决择 是否犯 罪 时, 会 为 自己寻找理 由开 脱 , 进 行 自我安 慰 、 自我劝解 , 这其 中的 “ 理 由” 是多种多样的 , 如“ 送钱的人是朋 友” 、 “ 确实帮了忙” 、 “ 自己有功于人 民” 、 “ 即使有 问题也会 放一 马” 等等 , 但一 般 来说 , 职务犯罪本身的隐蔽 和查处 的概率低是 推动 职务犯 罪 人 胆敢侥幸 的主要 因素。 3 . 职务犯罪行为未被发现后 , 强化 了侥幸心理 , 继而一发 不可收 。职务犯 罪人 本来 就侥 幸认 为犯 罪行 为不 一定 被 发 现, 犯罪实施后发现果真 没被揭穿 , 正好 验证 了其判定 , 进 而 侥幸心理得到强化 , 更加有恃 无恐 , 大肆犯罪 。如某银行行 长 被查处后谈道 : “ 由于第一 次收钱没 被发现 , 接下来 的几次也 没被发 现, 我的胆子就大 了。 ” 又如北京某 基金财会 人员卞某 认 为挪用一两次公款 , 领 导不一定 发现 , 在第一次尝到甜头后 又认 为第二 次第三次 也不一定 发现 , 于是一 而再 、 再而 三 , 直 至 贪污 、 挪用公 款 2亿余元被查处 。 4 . 审 讯时 , 仍 抱有 最后 的侥幸 , 抗 审拒 供 , 但又 紧张 、 敏 感 。一些职务犯罪人 自以为其行动天衣无缝 , 无人知 晓 , 或者 主观认定行贿人不会 出卖 自己, 检察机关并未掌握证 据 , 甚 至

职务犯罪心理

职务犯罪心理

BE
Careful
(二)犯罪动机: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
职务犯罪以非法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为主 要内心原因,其动力来源于物质性需要的推动 力,可能相伴随的职务犯罪的精神性动机有利 己主义倾向的虚荣心、带有精神力量歪曲特征 的纯粹性占有欲及超强的自我显示(证明)欲 等方面。
(三)意志特征:极端的两极性特征。
职务犯罪心理的研究 及预防
主要内容:
• • • • 职务犯罪概述 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阶段 职务犯罪心理预防
—、职务犯罪概述
定义: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具有国家管理职能、
依法从事公务这种特定身份的个体所实施的危害 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依刑律予以处罚的行为 。
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
四、职务犯罪心理预防
(一)健康人格塑造策略
无论是从现实性或是个体成长性因素考虑,人 格的健康发展都需要良好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良 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主、科学、公正、正义 与法制,它体现尊重人的价值、道德与规范、法律 的协调与统一。就现阶段而言,实施综合治理,营 造一个利于塑造国家职务人员健康人格的环境是非 常必要的。
(三)犯罪决意阶段
职务行为人在完全明确犯罪动机之后,随即 而来就是深思熟虑地计划何时实施犯罪行为、确 定犯罪实施方式等问题目标,此阶段等同于犯罪 动机的定型阶段,常常与犯罪的预备相伴随。

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

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

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作者:王民化

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1期

摘要: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是预防职务犯罪,推进反腐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经典心理效应分析了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过程,如欲罢不能、行为放纵、近墨者黑、失衡心理、侥幸心理、诱惑难拒等。针对这些职务犯罪心理特征,本文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加强廉洁自律的角度,探讨了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提出了认清犯罪心理特征、提高心理防范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确立坚定信念,正确认识自我、胜不骄败不馁等措施。

关键词:职务犯罪;犯罪心理;廉洁自律

中图分类号:D924.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15-03

作者简介:王民化(1979-),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工商管理硕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监察局北京分局,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使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处罚的犯罪行为。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却并不完善,使得职务犯罪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职务犯罪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发现,中青年职务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为隐蔽、共同犯罪案发率高、跨国犯罪趋势明显[1]。这些新特点使得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年龄提前、难度加大、发现推迟。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因此深入剖析和深刻认识党员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心理,对于做好人的工作、有效预防或做好早发现、早干预职务犯罪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有利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推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落实。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摘要】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心理分析对于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职务犯罪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导致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文章讨论了心理矛盾与职务犯罪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提出了预防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措施,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通过深入分析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机制和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维护国家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

1. 引言

1.1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在边防工作中,检查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任务,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严密防范各种风险,保障国家边境安全。一些边防检查人员却背离了自己的职责,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涉嫌贪污、行贿、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的特点在于其具有针对性、隐蔽性和危害性。边防检查

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金钱诱惑、职权膨胀、道德滑坡等

因素。这些心理原因使得一些边防检查人员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失去理智,违法违纪。

边防检查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自私自利、欲望膨胀、

责任心淡漠等方面。这些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往往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

行为,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沼。

心理矛盾与职务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边防检查

人员可能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困扰等问题,使得他们产生犯罪的念头;他们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愧疚和恐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摘要: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

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

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

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进行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点生成机制1.引言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具有国家管理职能、依法从事公务这种特定身份

的个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依刑律予以处罚的行为。职

务犯罪的出现是基于公共权利只能掌握于特定的个体手中这样一种现实可

能性,而掌握权力的人客观上滥用权力,因此公共权力便被转化、蜕变为

个人的权利甚至是成为一种特权,直到其权力遇到有效限制为止。与其他

犯罪相比,职务犯罪普遍具有更强烈的社会危害性。从现象上而言,目前

我国的职务犯罪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大案要案继续上升,且存在着较大的犯

罪黑数,其社会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犯罪手段花样翻新,新的行为方式不

断出现,其智能性的特征更为突出,侦破难度加大;犯罪集中分布于经济

热点部门、党政司法部门及国有企业。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断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中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推

公诉机关:XXX检察院

公诉人:XXX

被告人:XXX

职务犯罪公诉意见书

案号:XXXXX号

案件基本情况:

200X年X月X日,被告人XXX担任某公司财务总监期间,利用其职务之便,采取虚构业务、出具虚假票据等手段,套取公司资金共计XXXXXX元。经公安机关侦查后,将被告人XXX移送至我院审查起诉。我院认为被告人XXX的行为已涉嫌职务侵占罪,遂提出公诉。下面就本案涉及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与推断。

一、犯罪心理分析

(一)贪欲驱使

被告人XXX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期间,负责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具有较高的职务权力和资源掌控能力。然而,被告人XXX内心却存在巨大的贪婪欲望,他暗中觊觎公司资金,并产生了财产觊觎的心理。在具备财务管理权和相应操作权限的情况下,被告人XXX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满足自己的个人贪欲,违法侵占公司资金。

(二)欺骗手段

为了掩盖自己的违法行为,被告人XXX采取了虚构业务、出具虚假票据等手段来隐瞒真相。他通过虚构公司业务并伪造相关凭证,制造了虚假的交易情况,使得公司资金流转的痕迹难以被察觉。同时,被告人XXX还虚增公司业绩,以此蒙骗其他高管和股东,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掩护。

二、犯罪心理推断

(一)犯罪动机

被告人XXX在担任公司财务总监期间,生活并未有任何重大经济压力,而他从财务违规中获得的利益也远远超过正常收入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出被告人XXX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物质欲望。他利用自身职务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公司资金的掌控能力,将公司资金私自占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

贞丰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王芳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是通过犯罪人的特殊实践活动来实现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研究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家公职人员和职务犯罪的涵义。所谓国家公职人员是指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国家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通常,我们以职务犯罪的主要罪过形式不同为标准,将职务犯罪分为职务故意犯罪和职务过失犯罪,本文所探讨的职务犯罪心理是以职务故意犯罪心理为主。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

一、社会环境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环境是指人的心理意识之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既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等等。作为具有一定职权的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同样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公职人员心理素质的发展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是诱发其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其对公职人员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公职人员的贪婪心理。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加上一些媒体过分地渲染西方国家高消费的物质享乐,对社会风气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使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等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有了广泛的市场。一些公职人员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就有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一些以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职人员,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在思想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

3、监督制度的漏洞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职务犯罪受到社会控制能力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控制能力强,就能较有效地控制职务犯罪。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二、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1、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当前,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权力化、权力经济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便会为某些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可能。当公职人员的犯罪心理萌发后,职务或工作上的有利条件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企图利用这一条件牟取私利便成为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2、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为某些公职人员提供了犯罪的土壤。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情况下,旧的计划体制和新的市场体制在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同时,他们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加在一起,给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同时也为一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他们趁转轨时期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和侵吞国家资财。

3、社会分配制度的缺陷,是诱发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催化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和承包者迅速富裕起来。这些都强烈刺激了社会地位较高的部分国家公职人员,为了平衡心理,补偿“分配不公”引起的损失,少数人便产生“用我的权换你的钱”的心理,一旦时机成熟,便贪污受贿。

三、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

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都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当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的利益,而只须付出较小的代价时,犯罪人就会选择犯罪。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少数公职人员之所以沦为罪犯,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外,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驱使他们堕落的因素。他们的犯罪心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其犯罪心理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经历和个性特点所决定,归纳起来,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贪婪是一切贪污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

2、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一些公职人员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这种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我帮他忙,他应感谢我”的这种图报心理作用下,有权在手,未办事先谈酬劳。在他们眼里,权利不过是一种有代价的特殊商品。在这种交易心理驱使下,他们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与按“劳”取“酬”划等号,不送礼不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成为贪婪的“硕鼠”。

3、有恃无恐的攀比心理。改革开放后,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面对这一现实,大多数思想过硬的公职人员,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都不会心理失衡,明白要自己同自己比,过去同现在比,“知足常乐”。但少数意志薄弱者,看到别人有钱心理不平衡,从而放任自己,希望与社会上的富者尽快缩小差距,成了强烈的心理需要。这种人主观片面地认为,现在社会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领导干部都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好处,与他们相比,自己这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一旦遇到适当的物质诱因和客观条件,就有可能成为不惜“践踏一切法律”的巨大动力。从公职人员犯罪情况看,因攀比心理而坠入犯罪的人员占较大比例,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差,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人员尤为突出。

4、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这种人崇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哲学,在金钱的诱惑下,只要能捞到好处,得到经济上的利益,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品质甚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他们胆大妄为、顶风作案,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自毁前程。有些本来就是好赌的公职人员,屡屡把罪恶之手伸向国家和集体财产。

5、捞了就跑的投机心理。这种人为人处世善于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数在开始作案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后路。如办理的贞丰县长田乡财政所余××贪污一案,案发前余××已逃到省外不知去向,经多次抓捕未获,至今仍未归案。

6、破罐破摔的对抗心理。持这种心理的人不可能主动交待罪行,往往表现出公开对抗、出言不逊、蛮横无理等行为。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坚持不开口、不作供,办案机关就不能证实自己犯罪。

四、突破职务犯罪人员心理防线的谋略及防范对策

国家公职人员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专业知识和法律常识,因而在查办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对抗性矛盾非常突出,这就必须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案情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以突破其心理防线,进而侦破案件。如何洞察职务犯罪人员的心理状态,是实施心理对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侦查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功。一是分析法,侦查人员将调查所获得的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证据材料以其活动动态等材料集中起来,运用自己的侦查、审讯经验,将其各种表象与以往案件相近,人犯年龄、性格、气质类似,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相仿的受审对象进行类比分析,找出规律,从而推断其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动向。二是观察法,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当外界刺激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时,人体内生理、心理机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体外部机能就会显露出相应的反映,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发现犯罪人员的外部表现、言行活动的异常,并以此分析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

审讯职务犯罪人员是一种心理复杂的活动,是斗智斗勇的过程。因此,要突破职务犯罪人员的心理防线,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挖掘其积极的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适时选择最佳的方法突破,才能收到良好的办案效果。

1、创造环境,选点切入。选准切入点是侦破案件的关健,案件切入点很多,应从具体情况出发择优选用。有的职务犯罪人员在紧张的环境气氛中无法供述,而有的在较松的环境下拒绝供述,这有赖于办案人员对职务犯罪的个性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并决定讯问环境。

2、以势攻心,挫其税气。这是对那些职位高、资历深,或自恃有“靠山”、“关系网”作后盾而盛气凌人的职务犯罪人员采取的策略,侦查人员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有意制造一种“泰山压顶”气势,然后运用法律武器,针锋相对,义正严词地挫其税气,以打击其嚣张气焰。如办理贞丰县农业办公室主任王××贪污一案时,王××态度恶劣,拒不交待其犯罪行为,抵触情绪极强,办案人员掌握其个性特征后,收集证据,突破其心理防线,最终王××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3、以其不意,攻其不备。面对职务犯罪人员的顽固、抗拒心理,当审讯陷入僵局时,侦查人员要寻找最佳时机出示犯罪证据,攻其不备,如果证据出示过早,会使其掌握侦查人员的底细,证据出示过晚,不利于案件的及时突破。因此,侦查人员要正确地分析职务犯罪人员当时的心理状况,掌握其心理活动情况,把握时机,在对方“表演”最充分时,出其不意地出示证据,使其措手不及,置于进退两难境地,逼其束手就范。如办理的贞丰县粮食局白层粮管所勾××贪污一案,起初勾××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拒不供认,当侦查人员出示有利证据质证时,面对所有证据都指证他具有犯罪行为时,勾××哑口无言不得不如实交待其犯罪行为。

4、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对于共同作案,作案后对订立攻守同盟的职务犯罪人员,要将审讯重点放在激化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上,以分化、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使其互相猜疑、指责,进而发生“内讧”;同时要根据各个职务犯罪人员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心理承受力,选准突破口,达到各个击破攻守同盟的目的。如在办理贞丰县龙场镇龙场村村支书陈××、主任王××、统计员徐××贪污一案中,开始3人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拒不供认,侦破案件陷入困境,后来侦查员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让他们产生“内讧”,首先刑事拘留王××,从王××身上打开突破口,针对其个性特征,对症下药,软硬兼施。最后,王××不得不供述与陈××、徐××的犯罪事实,为侦破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5、以情攻心,促其转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狡猾的职务犯罪人员总有情感弱点及要害的一面。对一些讲义气,重感情的犯罪人员,要充分利用其对父母、子女的牵挂之情和对亲友之谊去感化、消除影响他们交代罪行的不良心理,促其交代罪行。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将动之情、晓之以理和戒之以法结合起来。如办理的贞丰县农业局良种繁殖场场长张××、出纳舒××挪用公款一案,侦查人员针对出纳舒××之子刚考上大学不久的家庭情况,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戒之以法的方法,劝说舒××要以家庭为重,为自己儿子着想,最终感化舒××,供述其与张××的犯罪行为,为侦破案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