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的赈灾措施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川东北灾荒述论

民国时期川东北灾荒述论

民国时期川东北灾荒述论马建堂【摘要】灾荒是一个关系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大问题.民国时期川东北的旱灾、水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较为严重,灾荒发生较为频繁,且发生范围较广,给人民生命、社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政治腐败、人民穷苦的大背景下,政府救灾存在赈灾费用少、无视灾情、救灾不及时、赈灾投机多等不足,整体上救灾水平较低,而民间赈灾能力极为有限,杯水车薪,无法挽救全局.【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6)006【总页数】8页(P115-122)【关键词】民国时期;川东北;旱灾;水灾;赈灾;政府救灾;民间赈灾【作者】马建堂【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Overview of Famine in Northeast Sichua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Northeast Sichuan; drought; flood; disaster r elief; goverment relief efforts; non-govermental relief efforts自古以来,灾荒就是一个关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是一个灾荒频仍的国度,近代以来天灾更为惨重。

李文海认为研究中国近代灾荒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近代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对近代灾荒状况的总体了解,“得到有益于今天加强灾害对策研究的借鉴和启示”〔1〕。

川东北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川东北为考察范围,通过史料分析,揭示民国时期该地区自然灾荒的基本情况、特征、危害及赈灾情况等,期望能服务于当今的防灾、救灾。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达州、巴中、南充、广安、广元及重庆北部地区,该地区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中部为嘉陵江及其主要支流渠江等,气候湿润,冬暖夏热,降水丰沛。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政府救灾探析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政府救灾探析
配 受 灾严重 的 2 县每县 赈 款 1200元 , 2个 1 0 要求 用 于购买种 籽恢 复生 产 , 括临 夏 1万元 , 包 临洮 1万元 , 皋 兰 1 元 , 宁 、 宁各 70 万 会 静 00元 , 山 、 武 天水各 60 00元 , 永靖 、 和政各 50 00元 , 宁定 、 沙 、 和 、 谷 、 洮 西 甘
民政府 振务 委员 会和 行政 院非 常 时期难 民救 济 委 员 会 总会 合 并 , 立 “ 济 委 员会 ” 南 京 国 民政 府 时 成 振 ( 期 多用 “ ” 振 字代 替 “ ” , 振兴 、 赈 字 有 振奋 民心之 意 ) 。 随着 中央救 灾机 构 的建 立 , 北 各 省也 建 立 了 地方 救 灾 机 构 。11 西 9 9年 , 民政 府 特 派 王 恒 晋 、 国 刘 晖、 刘济 坤等 办 理陕西 赈 济工作 。12 90年 陕西 省设 立赈 灾会 (9 1 先后 改为 陕西赈 务局 、 12 年 陕西 省赈 务
21 0 2年 8月
陕西理 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om ̄ o h ax U i  ̄ t o eh o g ( oi c n e) f an i nv i f c nl y Sc Si cs S e y T o M e
Au 2 2 g. 01 V0 . No. 130 3
甘 肃省 筹赈 会改 为赈 务会 , 县成 立赈 务分 会 。 各
Hale Waihona Puke 青海 、 宁夏建省后 , 救灾机构也先后建立 。12 99年 , 青海省民政厅成立 , 负责全省社会救济 、 灾害赈 济 等事务 。13 99年 , 海省 成 立青 海 赈 济 委员 会 。13 青 99—14 9 0年 , 宁 、 化 、 西 循 门源 、 和 、 民 同仁 、 隆 、 化 贵德 、 乐都、 互助 、 大通 、 湟源、 共和等 1 2县相继成立了县级赈济委员会。 _ 5 民国时期 , 国民政府注重救灾制度建设 , 颁布与救灾有关 法律法规共有 8 多部 , 0 建立起 比较完 备的防灾 、 抗灾 、 救灾的法规体系 , 加强救灾管理 , 力求将减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_ 7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1912年至1931年期间,东北地区遭受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这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旨在探讨在这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灾荒中出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并探讨当时的社会应对方法。

1912年至1931年的东北地区灾荒首先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包括旱灾、洪灾、草蝗等。

这些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食物供应严重不足。

经济衰退带来的贫困和饥荒问题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威胁。

面对这一困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通过物资调配、救济宣传等方法,着重保障农民的生计。

一方面,政府组织了救济粮食和物资的调配,确保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向农民普及种植、养殖等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其次,政府在此期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政府投资了农用机械、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同时,通过改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政府促进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农村土地改革政策,通过减免农民的租金和利息等方式,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地方政府与农民合作,共同经营土地,提高了农民的产出和利益。

在经济领域之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了东北地区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成立了慈善机构,通过筹集捐款、物资救济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度过难关。

同时,政府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粮食等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了社会的意识和共识。

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东北地区灾荒问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的资金和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农民的需求。

其次,政府在执行救济措施时,可能出现腐败和不公平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监管和调查。

此外,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灾害情况和需求有所区别,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

民国时期东三省的赈灾组织——东北筹赈会

民国时期东三省的赈灾组织——东北筹赈会

作者: 宋畅[1]
作者机构: [1]吉林省档案馆
出版物刊名: 兰台内外
页码: 21-2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5期
主题词: 赈灾活动;民国时期;东北;组织;东三省;救济制度;民国初年;政局动荡
摘要:民国初年,政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

特别是1928年至1930年间,北方八省发生了持续三年的大饥荒,导致上百万人死亡,其规模之大、灾难之惨烈在中国以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全国各地为了开展赈灾救济,成立很多赈灾组织。

东北根据中央各项赈灾救济制度,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赈捐,有效指引各项赈灾活动的开展,筹济京畿直鲁一带并奉天、吉林、黑龙江各灾区赈灾,于民国17年(1928)10月27日成立东北筹赈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监察委员2到4人。

东北筹赈会成立时,张学良任会长,翟文选、张作相、诚允、万福麟、汤玉麟、吕荣寰、张焕相、孙传芳、赵倜、何丰林、张景惠、阎泽溥、朱庆澜、许兰州任副会长,戴裕忱、张炳汉任监察委员。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关系相对 自由,并从上到下形成 了一个错综复杂 的网络格 局。总体 而论 ,民国初 年的救灾机构从 中央到地 方
都 比清末进 一步完善 ,其业务 范围也逐 渐趋于稳定 ,但 由于 中央政权极不稳定 , 内阁更替频繁 ,致使 中央和 地方 国家机构撤设 变化较多 ,从 而引起救 灾机构 的相形 混乱。
部 , 内务部 。可 以说 ,作 为封 建 中央 一级 救灾 机构 的 内务 部初 创 即举 步维 艰 。就 中央而 言 ,新 引入 的
政 体 掩 盖 下 的 旧势 力 依 然 占有 主 导 地 位 。 民 国伊
始 ,碍于 多方 面 的原 因 ,袁世 凯还 能在 表 面上 顺应 新潮 流 , 内务部 的权 力还 有 一 定可 以发挥 的余地 。 随着 形 势 的发展 ,袁 氏越 发肆 无忌 惮地 要求 复辟 帝 制 。为此 ,1 1 新 官制 的颁 布 ,大大 加 强 了总统 9 4年

12. 0
防 灾科技 学 院学报
第 1 卷 1
其 总长 为赵秉 钧 。8月 8日公布 《 内务部 官制 》 ,其
废典 礼 、考绩 二司 而增设 礼俗 、土木 、卫 生三 司。 稍后 ,黎 元 洪提 出 《 各部 官制通 则案 》【】 议院 1交众 审议 ,其 与 1 1 9 3年之 内容 基本 一致 。 12 内务部 之 中央赈济 地位 . 内务部 ,作为 中央机 构 的一分 子 ,其本 身亦植 根 于政 治和行 政管 理体制 。虽然其 名 义上作 为 中央
关键词 :民初 ;民国政 府; 内务部;救 灾系统 ;地 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 :D 3 . 625
U 刖 舌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1 1 0
自古 以来 ,农本 思想 主 导下 的国家 实体 无不 例 外 地将 救 灾列 为 国家行 政 的要 务 。与此 同时 ,地 方 政 府 也把 救灾 当作 政务 的重要 内容 ,灾害 发 生后 ,

1912--1931年辽宁自然灾害救济研究的开题报告

1912--1931年辽宁自然灾害救济研究的开题报告

1912--1931年辽宁自然灾害救济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审专家、领导: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灾害救济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次研究的主题为“1912-1931年辽宁自然灾害救济研究”,旨在分析当时辽宁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探讨政府如何开展灾害救济工作以及救济效果如何。

为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概述1912-1931年辽宁地区遭受过的自然灾害类型和规模,以及灾情的严重程度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将逐步展现当时灾害情况的全貌。

二、分析当时政府如何面对自然灾害,如何组织救灾力量,以及灾害救济的策略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政府的灾害预警和准备工作如何做到及时、科学和有效,评估救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总结当时的经验和教训。

三、深入探讨当时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非政府机构在灾害救济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政府协同合作,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将分析各种救灾机构的职责、协调机制等,探讨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在救灾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以辽宁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其遭受的自然灾害救济经验,探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同时,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将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估当时政府和社会力量在面对自然灾害中所采取的行动,归纳出有助于提高灾害救济水平的有效经验和措施。

同时,我们还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本人承诺将本项目研究完成,报告写到实际成果,并以最好的态度、最高的热情对待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将严格遵守学术诚信规范,引用和参考他人研究时,注明出处,不抄袭和剽窃。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救灾举措述评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救灾举措述评
的先 例 已经 不 再流行 ,而只 是 象征性 予 以奖 励 。 “ 粟 ”在 民国初年 最常 见 的为移 粟就 民和平 调
些政 策和措 施 。 目前 学界之 所 以否定 政府 救灾 ,
究其原 因 即在 于政 治史 范式 的制约 ,研 究视 角上 过 于拘 泥于 革命情 结 依 旧,取径往 往是 自下 而上 ,北
推动 相关研 究走 向深 入 。
1 治标举措
民国初年,政府与民间社会力量积极配合 ,虽 不能做 到积 极预 防 ,但 对 治标类 措施 实施 还是相 当 重视的。灾后,地方往往根据灾情结合当地的实际
收 稿 日期 : 2 1— — 0046
基金项 目: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 0 0 8年度规划项 目 《 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 8A 70 9 0J700 ) 作者简介:苏全有 ( 96一) 16 ,男,河南省辉县人 ,教授 ,博士后 ,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研 究.
洋政 府成 了漫 忽 的对 象 ,政府 救 灾等 非常重 要 的课
题 自难 以引起 关注 ,这 是典 型 的革命 史范式 的后果 生成 。有 鉴于此 ,笔 者拟 以政府 救 灾措施 为视 点 ,
以民国初 年 ( 9 2 l l )为视 域 ,展 开分 析 ,以 1 1一 9 6
粜之 法 。民国元年 ,浙 江重 荒 ,米 价腾 贵 。其 都督 遂 与 湖南 都督 商定 ,采 办湘 米 ,运至 浙江 境 内【。 4 】 同年 ,南京 民政 长 因米价 飞涨 故 ,函请 商会 米董 , 议 定 一面 由公家拨 款采 办湘 米 ,一面 请市 公所将 丰 备 仓谷 先办 平粜 ,以维持 贫 民生计 【。当 时,亦有 5 j 部 分地 区 因本 省发 生灾 荒而禁 运米 谷 出境者 。民国 元年, 江西遭 遇水 灾 , 其都督 即从严禁 止米谷 出境 , 以防 当地 民食维 艰【。为 了照顾 受灾 区域 ,民 国三 6 】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民间力量赈灾救荒探析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民间力量赈灾救荒探析

民国时期是各种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水灾、旱灾、疫病、虫灾、风灾、雹灾、地震等灾害相互交织,接踵而来。

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极为动荡,军阀割据,战事连连,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民国政府救灾乏力。

于是,各种民间团体及民间力量在赈灾救荒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苦难。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民间力量赈灾救荒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综观历史,民间力量在赈灾救荒中始终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反思和借鉴民国时期民间力量赈灾救荒行为,对于当前抗灾救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其后果民国时期的灾荒令人触目惊心。

据统计,民国元年至二十六年中比较大的灾情就达77次之多,其中“水灾二十四次;旱灾十四次;地震十次;蝗灾九次;风灾六次;疫灾六次;雹灾四次;歉饥两次;霜雪两次。

”最为严重的实属水灾、旱灾和蝗灾。

据官方公布和新闻报道显示,在短短38年的民国历史中,水灾发生率为100%,以浙江、河北尤为严重;至于旱灾,虽无水灾过程猛烈,但过程持续,灾情严重,以西北为例,1928—1933年的持续5年大旱,使西北变成了人间活地狱,百姓生活民不聊生。

“在确定的本世纪十大灾害中,民国时期中国的旱灾就有3次之多”;由于水旱灾害严重,导致蝗灾频发,1914年苏、皖两省蝗灾;1925年冀、粤、桂等六省蝗灾;1929年江苏等八省蝗灾;1933年豫、皖、冀、浙、湘、陕、晋、苏、鲁等九省蝗灾;1944年山西、河南等地蝗灾。

每次蝗灾,都造成大面积农作物被毁,由此导致严重的饥荒。

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战乱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首先,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畜禽大量死亡。

据1935年6月30日《大公报》报道,“全国多省亢旱成灾,麦苗枯毙,收获锐减。

”其次,灾民遍野,大量人口死亡或外逃。

据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死亡率高达25%~35%。

其中,1919-1932年陕、晋、豫、甘等省发生灾害后,饿死1770万人,据袁林的《西北灾荒史》统计,1920-1949年30年间,人食人的记录高达9次之多。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流民的社会救助(1912~1931)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流民的社会救助(1912~1931)

作者: 陈芳芳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6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民国;东北;流民;社会救助
摘要:民国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人口压力、交通设施的改善以及政策的导向作用,大量内地人口流入山海关以东。

针对流民,民国政府采取了诸如移民就粟、垦荒、供给粥食、搭建收容机构等救助措施。

这些救助措施虽然具有浓厚的军阀色彩,但是已经蕴含现代意义的救济理念,救助组织机构亦呈多样化特点。

对流民的救助使社会救济组织机构得以向现代化发展,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现代意识增强。

只是,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依然显著。

国民政府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以1931年大水灾为个案的分析

国民政府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以1931年大水灾为个案的分析
关键词 国 民政 府 ; 灾害 ; 应急管理 ; 危 机 管理 ; 机 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3 4 9 2 ( 2 0 1 5 ) 0 7— 0 0 9 8— 0 9
中 图分 类 号 K 2 6
目前 , 关 于 国民政 府灾 害应 急管理 机制 的研究 , 主要 有 孔 祥 成 的《 民 国政 府 灾 害应 急 动员 机 制初 探 》 一
待于较大的健全和提升 ; 因为救灾资源的应急动员仅仅是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综合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所
以该选 题 和视角 难 以全 面 、 深入地 展示 国民政府理论 和方 法 , 从 灾害应 急 管理 的视 阈 , 以1 9 3 1 年 大水 灾为 典型个 案 , 对 国民政 府
确. . 1 警列 2 0 1 5 . 0 7
LA N ZHo U XU E KAN
■ 历

国 民政 府 的 灾害 应 急 管 理 机 制 研 究
— —
以1 9 3 1年 大 水 灾 为 个 案 的 分 析
孙 语 圣

要 国民政府救济水 灾委 员会是统领 1 9 3 1年大水 灾应 急救 治的最 高全权机构 , 面对 灾 区, 国 民政府 组建
的灾 害应 急管理 机制进 行深 入 、 系统 的研究 和解读 。笔者 拟从 灾 害应 急 管 理机 构 的组 建 、 灾 害 调查 与 评估 、
灾害危机处理、 救灾善后工作处置、 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评析等方面谋篇布局、 架构全文, 根据详实的史料更深
入和 全面地 呈 现 国民政 府灾 害应 急管 理机 制运行 的面貌 。
会借调 , “ 仅从各行政官署及关系机关借调人员逐渐推广工作 , 最盛时期计有 内外职员七千余人” 。 _ 3 扬子江

民国政府赈灾政策研究 - 副本

民国政府赈灾政策研究 - 副本

民国政府赈灾政策研究[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时期,由此导致的灾害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民国时期的灾荒,不仅发生的频率高,而且波及的范围广,很多时候还是多灾并发,因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

灾荒不仅造成了数量极其巨大的灾民并严重威胁着灾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巨大地破坏了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阶级矛盾激化,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

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国民政府还是对此采取了诸多措施来防灾救灾赈灾的。

首先是用法律规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灾程序,而且在不同时期为应对不同的灾害设置了不同的救灾机构,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灾制度体系与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向近代社会社会转型时期的“进步性”。

但是客观来讲,民国时期救灾效果还是比较的有限的,所建立的制度体系并未在实际的救灾过程中并未发挥实际应有的作用。

究其源,国力有限赈灾资金不到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治的黑暗腐败,使得赈灾行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流于形式。

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叹息,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深思反省避免如此。

[关键词]民国灾荒赈灾政策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江河湖泊众多,纵横交错,气候地形环境复杂多变。

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尤为频繁严重,而且各种灾害,大多是同时并发。

据邓拓统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26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单说各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有77次之多。

计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疫灾亦6次;雹灾4次;歉饥2次;霜雪之灾2次。

而且各种灾害,大都是同时并发。

”【1】民国时期的重大灾害有:1917年冀、鲁、晋水灾, 全国受灾达1万平方公里, 灾民635万人, 冀省被灾县份共103县。

1920年华北大旱灾, 1924年, 闽、粤、湘、桂、鄂、豫、赣、冀、鲁、川、察、辽等省大水, 灾区面积 5 千方里, 财产损失12500万元。

沿黄河各县禾稻漂没, 鄂灾奇重, 灾区一百余县, 庐田漂没, 民无所依。

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的社会应对

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的社会应对
收 稿 日期 :O 9 l— 2 2o一 1 0
作 者 简 介 : 虹 波 (9 6 ) 女 , 林 梆河 人 , 林 大 学 文 学 院博 士 , 为 通 化 师 范学 院历 史 系 讲师 。 主 17 一 , 吉 吉 现
民 国 时 期 吉 林 省 自然 灾 害 发 生 频 繁 。 主要 有 水 灾 、 灾 、 旱 灾 民 损失 惨 重 , 已无 家无 所 , 即便 发 放 赈 济粮 款 , 没 有 生 活 也 用 具 生 炊 , 于 此 景 , 地 在 灾 后 设 立 了应 急 的施 粥 厂 以解 鉴 各
( ) 灾 民 生 活 的赈 济 一 对
1 府 直 拨赈 粮 、 款 . 政 赈
由 于 政府 赈 济 力 量 有 限 . 直接 拨 发 赈 济 粮 款 外 , 积 除 还
极 进 行 灾 后 劝 募 工 作 以筹 集 赈 灾 物 资 。 主要 先 发 动 当 地 募
捐 ,民 国十 二 年 八 月 初 , 水 暴 涨 , 河 两 岸 淹 没 大 量 农 田 , “ 河 沿
较 差 。 由于 政 府 忙 于 国 内 的政 争 。 直接 的 物 质赈 济 减 少 , 主要 通 过 对 当 时 国 家政 策 的调 控 来 缓 解 灾情 , 灾荒 的 应 对
时 能 力相 时 减 弱 : 此 时 民 问 救 助 力量 逐 渐 增 强 。 种 悬善 团体 和 个 人 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 与 此 同 时 , 统的 巫 术救 而 各 传
关 键 词 : 国 时期 ; 民 吉林 ; 灾荒 ; 会应 对 社
中圈分类号 :2 3 K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7 ( 1)1 o 6 3 10 - 9 42 o 一o 5 一O 0 0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引言:东北地区在1912年至1931年期间,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荡等等,东北地区的灾荒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进行研究,以探讨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应对策略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东北地区常年面临着严寒和大雪的天气,这给农业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

然而,在1912-1931年期间,东北地区还遭受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打击,如旱灾、水灾、虫灾等。

这些灾害破坏了当地农田和农作物,导致了粮食减产和供应短缺,进而引发了灾荒。

农民们面临粮食不足的困境,同时价格飞涨,极大地影响了其生活。

二、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动荡时期,东北地区也受到了影响。

1912年至1928年间,东北地区发生了数起政治动荡和战争,如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等。

这些政治动荡和战争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破坏。

农业生产受到军队调动和抢劫的影响,工商业也因此停滞不前,致使供应链断裂,经济陷入低谷。

三、社会应对策略面对重重灾难和困境,东北地区的人们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他们互相帮助,以共同度过难关。

农民从临近省市收购粮食,以保证自己的生计,并与邻居互相借贷饥荒期间的粮食。

其次,当地政府出台了灾荒救济政策,包括减免租贷、粮食救济等。

同时,一些富裕人士和慈善机构也积极捐助资金和粮食,帮助受灾人民。

此外,一些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也派遣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提供食物和医疗救助。

四、社会团体的作用社会团体在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民间组织如红十字会、救济会等积极组织救济物资和人员,向受灾人民提供食品、药物和医疗服务。

同时,农民组织如农民协会、互助组织等也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作用。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灾害管理制度研究——基于1920年北方旱灾的分析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灾害管理制度研究——基于1920年北方旱灾的分析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灾害管理制度研究——基于1920年北方旱灾的分析****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国林业文献整理研究”(项目 编号:2017ZY5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重要农林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4WYC048)阶段性成果。

**李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思想史;陈秋羽,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思想史;刘一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 公共事务学曉讲师,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

李飞陈秋羽刘一弘"摘 要:我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 害,历朝历代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灾害管理经验,形成了符合时代发 展的灾害管理制度。

本文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档案、报刊中1920年 北方五省旱灾相关史料进行整理分析。

研究发现,民国北京政府面对 旱灾,按照传统机制进行赈灾救济的同时,开始设立新型灾害机构并 采用现代化救灾方法,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赈灾,注意灾前预 防、灾害救援处置、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近代化的灾害管理制 度逐渐形成。

关键词:民国北京政府灾害制度1920年旱灾198他险t机硏宪第九辑—引言2018年党和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国家应急管理部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调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灾害应对历史经验,探索历史上灾害发生前后的应对管理,能够为完善当前应急管理制度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可以说,此次重大改革是在我国丰富的防灾减灾历史经验基础上完成的。

目前学术界有关民国时期灾害管理研究,多是针对特定某一(或某类型)灾害的应急、救济措施分析,研究时段多聚焦于史料较为丰富的国民政府时期,以孔祥成《国民政府灾害应急动员机制初探》及孙语圣《国民政府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为代表。

两文均以1931年江淮水灾作个案分析,孔文侧重灾害救济中动员机制特点及变化分析,认为在1931年国民政府救济江淮水灾的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差序互补型救灾动员机制形成;孙文则通过梳理灾害管理机构组建、灾害评估、危机处理与善后等史料,试图呈现国民政府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运行的全貌。

早清时期的震后赈灾措施

早清时期的震后赈灾措施

早清时期的震后赈灾措施
李安华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比较多的国家。

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近30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约18次。

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

如此之多的震灾给古代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人们在抗震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地震建立了一套及时的救灾制度。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李安华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备荒赈灾考述 [J], 崔永红
2.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赈灾应对措施与政府角色转换研究 [J], 赖静
3.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 [J], 于文善;吴海涛
4.略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的赈灾措施 [J], 郎元智
5.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的赈灾防灾措施 [J], 马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国时期《救灾准备金法》的实施

论民国时期《救灾准备金法》的实施

论民国时期《救灾准备金法》的实施
苏全有;刘省省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救灾准备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并且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出现的救灾法规.1935年的《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条例》,在机构组织设置和工作程序等方面保障了《救灾准备金法》的实施;《救灾准备金法》在实施过程中却仍然出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资金少无法有效救灾的现象;天灾不断与财政拮据的恶性循环、吏治腐败及统治当局不够重视等是其未能很好落实的原因.【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苏全有;刘省省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3
【相关文献】
1.略论民国时期山西救灾立法与实践——以1927至1930年救灾活动为例 [J], 安介生;穆俊
2.灾难的补偿:1930年《救灾准备金法》之出台 [J], 武艳敏
3.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政策探究——《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实施对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影响的研究 [J], 张萌;姜海洋
4.对存款准备金实施平均法考核的思考——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 [J], 刘云
5.存款准备金平均法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J], 洪传尧;伦祖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年 l 月 00 1
略论 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 的赈灾措施
郎元 智
( 辽宁社会科学 院 历史研究 所, 宁 沈阳 10 3 ) 辽 10 1

要: 民国前 , 东北地 方政 府在赈 灾政 策 中主要采取 “ 民分赈” 旗 的二元化赈 灾体 系 ; 民国后 , 五族共 在
和、 人人平等的旗帜下 ‘ 民分赈 ” 旗 的二元化赈 灾体制被 消解 , 而代之的是按受 灾严重程度 的平等赈济。这种 取 变化不失为民国时期 东北地方政府在赈 灾政 策上 的一大进步。同时, 民间义赈逐步兴起 。这些转变对 于整个近 代 东北地区社会 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关键词 : 民国时期 ; 东北地 方政府 ; 灾政策 ; 赈 地方 史
恶和重 视程 度 。
立专 门 的救 灾 准备金 。在社 会方 面 , 由外 国人 士 和 新 型商人 开 创 了 民问义 赈模 式 ,并建 立起 永 久性 的赈 灾 团体 , 红 十字 会 、 国华 洋 义 赈 会 等 , 如 中 在 全 国各 省设 立 分会 , 立 起 网络 化 、 建 规模 化 的 民 间 赈 灾体 系 。 民 国时期 , 果 遇 到灾情 , 如 政府 大 多会 立 即组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5 2
作者简介 : 郎元智 , 辽宁沈阳人 , 男, 史学硕士 , 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研 究方向: 辽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基金项 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 项 目{ 0 纪初 东北灾疫应对与新生活方式之 建构》 1Y A 70 0 Y. 辽宁省教 2世 (0 J 7 0 2 ) ̄ 3 Jf . 1
中 图分 类 号 : 2 K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9 ( 00 0 — 0 5 0 10 — 2 12 1 )6 0 2 — 5
目前 , 学术界 有关近 代东北 地方政 府赈 灾政 策 及措施 方 面的研究 成果 尚属稀缺 , 故本 文从 近代 东 北地 方政府 赈灾政 策及措 施人 手 , 对近 代东 北地 方


东北近代 赈 灾机构 的 出现
务科 管理 ; 应 地 , 相 县一 级 的社 会 救 济工 作也 由县

级 的内务 科 负责 管理 ,并 在 国家财 政 预算 中设
在 赈灾 机构 的设 立 上 ,民 国政 府 比晚清 政府 有 了很 大 的进 步 ,主要 表 现 在 出现 了专 司赈 济 的 近代 化 机构 。中 国传统 社会 的荒政 经 过 长时期 的 发 展 , 别 在 清代 , 特 已较前 更 加 完 备 , 从 中央 到 但 地方 却 没有设 置专 一 的救济 灾 荒 的行 政机 构 。虽 然在 清末 “ 备立 宪 ” , 立 了 民政 部 , 在其 下 筹 时 成 并 设 民治 司 保 息科 , 责 管理 官 绅 所 办 育 婴 、 恤 、 负 抚 济 良、 流等局 所 及其 善举 各 类 事情 , 栖 以及 各地 水 旱 灾害及 其 变故 的善 后 赈济 、 内移 民 、 殖 等事 国 拓 务 。但 是 , 由于这 些 机构 大 多属 于 临时 设 立 的 , 并 没有 起 到应有 的作用 。国家 财 政既 没 有专 项 的救 灾资 金 , 也没 有专 门负责 的人 员 , 政 的实施 效 果 荒 完全 取决 于上 自皇帝 下 至各 级地 方 官 员 的个人 好
心 之患 ,现 拟于 哈埠 设立 慈 善救 济 会 … …请 由政 府 主持 通 电劝募 。”1 《 天省 长公署 刊 发东 北 [] 奉 在 筹 赈会 吉林 分会 组 设 成立 的通 令 》 中又 发 给 印章 以示 郑 重 :组设 东 北筹 赈 会 吉林 分会 ,经 于十七 “
继之而起的民国政府 ,从巩 固统治地位 的角
第 3 8卷
第 6 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 a o i n gU i r yPis h n oi c ne) or lfL oi n e i(hoo yadSclSi cs n a n vs t l p a e
V 1 3 No 6 o. 8 购买 , 原置 收 价 。四 、 按 应募 工人 前往 时 每批 三 十八人 由工 头 艺人 带领 ,务 于 下月第 一 星期 内起 身 。五 、 募 工 人 以诚 实 可靠 , 通 文 字 为合 格 。 应 粗 六 、如 愿应 募者 须 于告 白宣 布 之 日起 三 日以 内赴
度 出发 ,开 始 自中央至 地 方建 立 起专 司赈济 的机
构 。在 中央设 立 内务部 民政 司办理 赈 灾事务 , 改 后 名为 赈务 处 ;省一级 则 由政务 厅 的 内务科 兼 管社 会 救 济工 作 ;而在道 一 级 行政 机 关则 由下 设 的内
政府赈灾政策变迁进行尝试 陛的分析与探索。
织 一个 专 门负 责这 项 灾情 的机构 , 以急赈 会 、 多 救 济 会或筹 赈 会为名 。如在 《 奉天 省长 公署 为 国务院
等拟于哈埠设立慈善救济会募款筹助 由俄归侨的
训 令 》档 案 中就有 设 立 慈善 救济 会 字样 :该侨 民 “
于过激主义沾濡已久 , 互相传播 , 一旦爆发实为腹
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一般项 目《 近代 东北 灾荒及救助研 究} 20 A 0 ) (0 9 3 3 阶段性 成果之一 。
辽宁 大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学 版 ) 哲 年 十二 月十七 日正式 成立 , 推 张作 相 为会 长 , 并 熙 洽 诚允 为副 会 长 , 松 龄 为委 员 长 , 毓 、 文凌 张 钟 贾 为 副委员 长 , 均各 于是 日分别 就 职 , 经 吉林 省 长 并 公署 颁发 木质 关 防一 颗 ,文 日东 北筹 赈会 吉 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