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章三节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集训资料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

集训资料

训诂学

注意:本次资料全部采用RFID文档加密技术,任何网

络传播(邮件、云盘、群共享)均会有痕迹记录,任

何一次非允许传播,将会被取消全部学习资格,处1000

元/次罚款,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资料严禁携带进考场,严肃考风考纪,请各位考生诚信考试。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重要提醒:本资料题型划分依据为历年考情数据分析,仅供参考,广大学员在复习时应该举一反三,透彻把握。【选择题】

1.汉代训诂成就: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郑玄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刘熙《尔雅》: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分为十九篇,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西汉杨雄《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东汉刘熙《释名》: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说文解字》: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2.再度注释的含义、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再度注释指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

3.字书、韵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

(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

(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

《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课本(完)

训诂学课本(完)

1

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儒林传:“景帝时,(丁)宽为梁孝王将军距(拒)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师古曰:口说其指,不为解说之传。)疑者则阙,弗传。”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3

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左传。宣公十二年,之战中楚庄王说:“夫文,止戈为武。”

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4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毛传:“兴也。摽,落也。盛极则隋(堕):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诗。周南。葛覃:“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孔颖达疏曰:“中谷,谷中,倒其文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释文》:“其人能靖者与,绝句,与,音余。”7

“何当,犹云合当也;何合声近,故以何当为合当。杜甫《画鹰》诗:“绦镟光堪摘,轩盈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此何当字紧承上二句之堪字可字,一气相生,言合当击凡鸟也。”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

选择、填空题

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

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第六章 训诂的类型(二)

第六章    训诂的类型(二)
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假借,
本义明而假借亦无不明矣。(《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
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注语)
在《说文注》中,段氏常常指出某字为某字之借。 据统计,段氏破释的假借字就多达一千多条。如:
凡经传云锡者,赐之假借也。(‚赐‛字注
语)
《辵部》:‚辽,远也。‛
一、是对‚六书‛理论作了阐述,并据此‚说文解 字‛。
二、是首创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为後代字 典辞书树立了榜样。 三、《说文》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保存了大量 古词古义,因此,对解读先秦古籍颇有帮助。
《诗· 小雅· 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说文· 禾部》:‚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山海经· 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
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说文· 子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保留的语言材料不仅对先秦典籍,对两汉、魏晋南北 朝乃至更晚时期的文献也有帮助。 《世说新语· 惑溺》:‚充自外还,乳母抱儿在中 庭,儿见充喜踊,充就乳母手中呜之。‛ 贾公闾后妻郭氏酷妒。有男儿名 《说文· 欠部》:‚歍,心有所恶若吐也。从欠,乌 黎民,生载周,充自外还,乳母 声。一曰口相就也。‛ 抱儿在中庭,儿见充喜踊,充就 乳母手中呜之。郭遥望见,谓充 爱乳母,即杀之。儿悲思啼泣, 不饮它乳,遂死。郭后终无子。

训诂

训诂

主要内容: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第二章 训诂的源流(训诂学发展简史)第三章 训诂的内容和方法第四章 训诂的体式第五章 注疏的名称和术语 第六章 训诂专书简介(略)第七章 训诂学的应用(读古文献的一般障碍)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第二节 训诂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 训诂学的功用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毛诗故训传》,“故训”就是“训诂”,也可以写作“训故”。关于它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1、古人的论述(1)许慎的《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此时“训、诂”还是分开来解释的。(2)晋代郭璞《尔雅?释诂》:“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也就是说“沟通古今异言,贯通方言俗语”。(3)唐代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中讲的比较详尽,他说:“诂训传者,注释之别名。”“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以今释古)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道,描写。以易释难)“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说明】孔颖达认为“训、诂”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则用当时的通语去解释。异言有三种:A、古今异言,是由时间因素而形成的,例如:a、现在所说的“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b、《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xiang2),学者三代共之。”B、方俗之别:这是由地域因素形成的。例如:a、《方言?卷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fa2),或谓之干;关西谓之大盾。”b、《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谓之箭。”C、人为因素形成的雅俗之别:a、由等级制度形成的,如:《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b、文字作品中的修辞的需要,如:《贾谊过秦论》:“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训”是“道形貌的”。所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不限于词,还包括句、章、篇;说解的范围也不限于语义,还包括语言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2、现代的论述——以章太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

绪论

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1.由来:

开始朝代:汉代

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

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

“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

(1)唐代孔颖达:

观点: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

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重语指叠音词)

(3)近代黄侃:

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

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传、疏、证、注等)

(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

(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

《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最新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最新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南。关雎)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

✿《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

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

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

✿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

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

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

烦琐寡要、

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

解语法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

最新版(文字训诂篇)

最新版(文字训诂篇)

• 注释: • [1]郭在贻 《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2页。 • [2] 郭在贻 《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2页。 • [3]黄侃述,黄焯编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第 1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4]齐佩瑢 《训诂学概论》第11页,中华书局, 1984年。 • [5]郭在贻 《训诂学》第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 郭在贻先生说:“黄、齐两位先生的话, 虽然还没有把训诂学这门学科所应包涵的 全部内容概括无余,但原则的问题都谈到 了,特别是他们都提到了训诂学要有系统 性,这是很要紧的,因为这正是训诂学之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 [5] • 训诂学是专门研究古书中的语义阐释的一 门科学,它以语义研究为核心,而先秦两 汉的古字古词则是它侧重的研究对象。汉 语文字与词语的特点就是形音义三位一体 不可分离,因此研究语义离不开音韵和文 字,而语法和修辞又是确定具体语义的要 素,语义也离不开语法和修辞。所以应该 从语言的总体中去研究训诂与训诂学,继 承形音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接 雅 罟 驾 粥 裹 裁 寐
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它们的区别是: 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 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 《说文•刀部下》: 有标音成分: 刻 从刀亥声 判 从刀半声 刖 (yue4) 从刀月声 无标音成分: 劓 (yi4) 从刀从鼻 初 从刀从衣 利 从刀从禾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南。关雎)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说文解句读》王筠

《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

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解释工作。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

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

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

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科学

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

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

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

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

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

他)

寡要、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

字强释、不解语法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

书是:《春秋左传集解》

《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023年训诂学概论笔记

2023年训诂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

1.训诂: 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 作动词用时, 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 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P2

“训”本义是劝道、教导, 引申出解释、解说义。“诂”字始用于汉代。也可作“故”

指古语、名词。诂和故是古今字。诂可做动词, 是训释故言之义。训诂一词始源于汉

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

产生训诂的因素: 重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语言发展变化了,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 已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 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于是, 训诂就应运而生了。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

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

3. 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 解释规律, 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

用以指导训诂时间。P8

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4. 造字假借: 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 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汝”, 本来是河流名, 借作第二人称代词。P9---训诂学与音韵学

5. 用字假借: 一般称之为通假, 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 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如借“草”为“艸”。P9

6. 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 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 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

密切关系。P10

7. 形训: 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 指通过度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P11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语言学史发展各时期主要成就

08级对外汉语卢华08024003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一、文字学

二、训诂学

三、音韵学

四、语法学

二、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

(一)语音部分

《文字学音篇》钱玄司“音标”引入,使古音韵研究有所突破

《古读考》《古音系研究》江荣宝

《四声实验录》刘复首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与声音变化

的关系;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语声调

《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现代方音研究,

进而拟测中国古音的系,更进而测定中国的上古

(二)语法部分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以句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重视

教学语法和实践语法的区别

《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现代汉语语法著作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

《马氏文通刊误》杨树达订正《文通》,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

(三)修辞学部分

《修辞格》唐钺用西方的修辞学说来说明汉语的修辞对象

《中国修辞学研究法》郑奠偏重辑录传统的修辞学说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修辞专著;我国第一部修辞学

专著

(四)现代方言学

《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运用现代语言研究方法,进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

开始

《厦门音系》《临川音系》罗常培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

(五)古文字学

以甲骨文、金文作为研究对象

甲骨四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相关著作:《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

训诂学参考书目

训诂学参考书目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诸子集成》国学整理社上海书店1986年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战国策》汉刘向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史记》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59年

《汉书》汉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

《方言》汉扬雄著四部丛刊本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著四部丛刊本

《白虎通义》汉班固著四部丛刊本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中华书局1985年

《释名》东汉刘熙著四部丛刊本

《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著四部丛刊本

《独断》东汉蔡邕著四部丛刊本

《说苑》刘宋刘义庆著四部丛刊本

《世说新语校笺》刘宋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

《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著四部丛刊本

《梁书》唐姚思廉著中华书局1973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著中华书局1975年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著中华书局1975年

《广韵》宋陈彭年等编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

《归田录》宋欧阳修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鸡肋篇》宋庄绰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野客丛书》宋王楙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老学庵笔记》宋陆游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癸辛杂识》宋周密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麈史》宋王得臣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石林燕语》宋叶梦得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北梦琐言》宋孙光宪著中华书局1961年

《梦溪笔谈》宋沈括著中华书局1957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训诂学练习

训诂学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汉代,我国就有了以________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后来所说的________。

2.“训诂”这两个字连始于汉代的________。

3.黄侃先生对“训”二字的解释是:“诂”就是“故”,意思是________;“训”就是“顺”意思是________。

4.从孔颖达到黄侃,训诂学的研究范围已比较固定,方向也日益明确,它偏重在________的研究,研究的语言单位更偏重于________。

5.早在两汉时代,训诂这门学问就已很发达,但最初的训诂严格的说还没成为一个学科,它只是一种附性于________的专门工作。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________,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6.________是在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另一种训诂的方式。这种训诂方式,影响最大的是汉武帝时就广为流传的________和许慎所作的________。

7.我国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学学的学问被称为________,到清朝时,这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9.《尔雅》共19篇,前三篇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被称为“训诂学鼻祖”的是:

A《尔雅》B《方言》C《说文解字》D《释名》

2.我国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是:

A《尔雅》B《方言》C《说文解字》D《释名》

3.我国第一部几乎全书都用声训来解释的训诂专著是:

A《尔雅》B《方言》C《说文解字》D《释名》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河北《训诂学(0819)》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掌握历史文献材料,结合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将来在古籍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训诂理论、训诂方法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古代汉语》文选解决其中的问题,做到简单应用,进一步在自主阅读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本课程之前,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对《古代汉语》课的深化与提高。训诂学的学习又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打下语言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总论

内容:

1、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①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②黄侃对“训诂”的解释;

③《辞海》对“训诂”的解释;

④什么是训诂学;

⑤训诂学的任务。

2、训诂学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

④分析表达形式;

⑤分析时空关系。

3、训诂的范围;

4、训诂的实践形式:

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毛诗诂故训传》、《尔雅》;

了解训诂学基本要籍的作者及时代;

5、训诂学的原则:

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现实的;

6、训诂学的用途;

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谓、谓之、当作(当为)、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破读(读破)、浑言、析言、辞(词)、如字、转语、互文、今文、古文。

考核目标:

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义皆相近。《诗》“不承權
輿”,《文酌》篇云:“一斡

勝權輿。”《周月》篇云:

“日月權輿。”《大戴礼·诰志

篇》云:“百草權輿。”皆以 “權輿”连文。

说 明
初者,裁衣之始 哉者,草木之始

基者,筑墙之始

肇者,开户之始

祖者,人之始

胎者,生之始也

每字皆有本义,但俱训始,例

得兼通,不必与本义相关也。
Fra Baidu bibliotek
藉以闚其端绪。
自序: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
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
广
其纲。……乃就古音以求古义,

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疏 段序

《广雅·释诂》一:“府,取 也。”
“凡与之义近於散,取之义近
广
於聚。聚、取声又相近,故聚 谓之收,亦谓之敛,亦谓之集,

曰:“作,为也。”《鲁颂·駉》

传曰:“作,始也。”《周
义 与
颂·天作》传曰:“作,生也。” 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 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
使


自序:一字必兼三者,三者必互相
求;万字皆兼三者,万字必以三者 彼此互相求。
王序: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

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


《内则》:“鸟皫色。”亦谓 发白色。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注《大
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
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
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

旅。”……引伸为凡众之称。
经 旁,溥也。注:司马相如《封

禅文》曰:“旁魄四塞。”张

揖曰:“旁,衍也。”《广雅》
曰:“旁,大也。”按,旁读
如滂,与溥双声。
训 “天,颠也。”注:此以同部叠韵

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

也”“尾,微也”“髮,拔也”皆 此例。
许 “吏,治人者也。”注:治与吏同

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叠韵为训也。
禛,从示,真声。注:声与义同源, 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犥,牛黄白色.
注:黄马发白色曰骠,票、麃 同声,然则犥者黄牛发白色也。
颖达:“训者,道也,道物之形
貌”);描写事物形貌的词亦为
训(“释训”)。
诂、训二字本同义并列,“训 诂”又作“诂(故)训”。 《毛诗故训传》,故、训、传 三字并列。
“训诂”又可理解作动宾关系。

(段注诂字:“训诂者,顺释

其故言也。”)
训诂学,以《尔雅》为训诂学 形成的标志。
诂 言 训: 同 训 纂 集
尔 诂言训:词语

亲:亲属关系 宫器乐:房屋器物
天地丘山水:地理
草木:植物
虫鱼鸟兽畜:动物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
言,古声。《诗》曰:‘诂
训。’”故(古)言为诂(“释
诂”“诂训是式”);训故言亦
为诂。
训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

川声。”训之言顺,用言语引导
为训,描写事物形貌亦为训(孔
六章三节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一、《说文》的部首及其排列 体例
1.540部,始一终亥。

2.以形近相系

3.以义近相系

4.先独体,后重叠

5.先正体,后反、倒
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
谓古韵也。玉裁作《六书音均表》,

识古韵凡十七部……俾形、声相表

里,因耑推究,于古形、古音、古 义可互求焉。
一、按古韵十八部列字,11 37个声符分隶十八部
说 二、各部中,同声符字相系
文 通
三、许慎《说文》不收,但见 于许慎说解、叙、偏旁、小徐 本、他书所引者,予以补入。



训诂纂集书。战国开始纂集,
汉代补充。解释六经,其中解 释《诗经》比例较大。
分十九篇。前三篇解释常用词。 后十六篇解释专门事物名称。

作栽……(栽或为兹,兹、栽、

哉古皆音同字通也)
通 古书多叚借,今略为标举。如

基、肇 、祖三字俱训为始……

首,始也。
首者,与鼻同意。《方言》云:

“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

人之初生谓之首。”是首、鼻 其义同。特言此者,人生之始,

首、鼻居先也。



[魏]张揖撰
《上广雅表》窃以所识择撢群艺, 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
同训不等于同义,有同形词
台朕賚畀卜陽予也(賚卜畀皆 賜與也與猶予也因通其名耳魯 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 阿陽)
从经传训释中纂集,有本义, 有引申义,有假借义
引证文献
因声以求义
指出假借
尔 说明引申规律,整理意义系统 雅 义 疏
權輿者,《广雅疏证》以为
“其萌虇蕍”之叚音,则与才、
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 品覈,以著于篇。
广 《广雅疏证序》:其自《易》《书》

《诗》“三礼”“三传”经师之训, 《论语》《孟子》《鸿烈》《法言》
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讖纬
之记,《苍颉》《训纂》《滂熹》
《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
盖周秦两面三刀汉古义之存者,可
据以证其得失;其散佚不传者,可
说 明 本 义、 引 申 假 借
粗,疏也。
注:疏者,通也。引伸之犹大 也,故粗米曰疏。糲米与粺米 挍则糲为粗……引伸假借之, 凡物不精者皆谓之粗。
特,牛父也。
特本训牡,阳数奇,引申之为 凡独之称.一与一为耦,故 “实为我特”,“求尔新特”, 毛云:“特,匹也。”
说 明
说文:作,起也。
注:《秦风·无衣》传曰:“作, 起也。”《释言》《谷梁传》
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 《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

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

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 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

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 易本字,揆诸经义,便以本书,若
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
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诂者,《说文》云:“训故言
也。”从古声。“古,故也。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释
文》引张揖《杂字》云:“诂

者,古今之异语也。”然则诂

之为言故也,故之为言古也。

诂,通作故,亦通作古……

哉者,才之叚音。《说文》: “才,草木之初也。”经典通
作哉……是才、哉古字通,又
通作载……《尔雅释文》哉亦
说文
说解文字:本训、形体、例证

(本训及六书分析以许慎为宗,略有 不同和补充)

通训

列“转注”“叚借”二条。“其一字

而数训者,有所以能通之也。通其所 可通则为转注,通其所不通则为叚

借。”“转注”说明引申义,“叚借”

说明通假义。均先列义项,再举书证。
定声
列“古韵”“转音”二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