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
•相关推荐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1
如今的我们,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和平的世界上,相安无事,不曾有过很大的烦恼和悲伤,无法去真正体会当时打仗的时候,同伴之间生离死别的沉痛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愿意去遐想一下,就会发现,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美好。
我们生活在这太平盛世,过得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一切美好都迎来了结局,世界发生了极大的扭转与改变,无忧无虑,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相安无事、苟且偷生的活下去,还是英勇地拿起武器,保卫这个守护了我们千年的美好家园?
或许这一切离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可要知道,纵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太深地沉浸在这和平的世界给我们创造的蜜罐温床中,要时刻谨记自己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长大以后的我们应该要为祖国做出奉献,这才是我们生下来的真正使命。
当一切迎来结局,美好走到了终点,我们一定不要沉浸在伤痛中,而是应该勇猛地保卫这个让我们成长的家园。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400字2
一切景语皆情语。
——题记
在文学作品的评论中,总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
语。”字面意思解释有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龙源期刊网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李奇钊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1年第09期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三首》写的都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美景,但因诗人各自的遭遇不同,心境不同,美景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看出,敬亭山很美,只是李白孤身一人,没有心思欣赏美景,这和诗人当时的境遇是分不开的。那时,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倍感孤独寂寞。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和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望洞庭》这首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表现洞庭湖的美!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用准确的比喻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抒发了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因为当时的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他踌躇满志,于是在路过洞庭湖时,便用生动形象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欢快的心情。
《忆江南》一诗描写的是江南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草一样。从“能不忆江南”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江南美景的一往情深。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对江南人民的怀念之情。
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还要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和心境,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写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他们浓浓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的昔人,指清代前期诗论家王夫之,他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译文:如果不能运用写景之语,又怎么能抒发自身的情感呢?
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因此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要求把情放在首位,景服从于情并表现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但二者相较,情语更难写好,所以王夫之认为,不能写出寓情于景的“景语”,便难写出以景见情的“情语”。
王国维继承和发展了王夫之关于“景语”与“情语”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景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就是“情语”,因而更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诉求,更具有科学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译文:前人谈论诗词,提出景语、情语的区分。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写景之语,实际上都是在抒发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通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尤其是对散文诗歌的鉴赏。“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佳句赏析
笼
园
山 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雨霖铃》 佳句赏析
口屈培 君
宋代是我国词发展的鼎盛时期, 词人灿 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风格异彩纷呈。在这 众多词人中, 提起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就 不能不说到《 雨霖铃》说到《 , 雨霖铃》就不能 ,
不称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和“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四句词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 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
人说 ?
中学语又1 地 c'l:.Ca.I 1 I:l
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方
法, 选取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充分地表现 了离别的愁绪:如烟波般的绵长, 如沉沉暮霭 般的浓重, 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作者连
用这些苍茫辽远的景物来衬托 自己只身远
为愁浓。 可是, 醉有醒时, 愁则如李白在《 宣州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 抽刀断水水 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经过麻醉后再醒过 来的愁就愈发不能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 愁的景象, 岸边杨柳, 水上微风, 高空残月交 融在一起, 这情景确实难耐。可见这两句中, 词人集中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人词, 构成 凄凉的意境,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情 怀。 酒醒梦回, 愁绪依然。 值得品味的是醒来 后所见之景, 所感之境。杨柳岸晓风残月” “ 的 景象, 加倍地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也会让每位读者置身其中,去感受诗人内心 的那份孤独与凄凉,为词人的处境而愁肠百 结, 潜然泪下。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的《 雨霖铃》 情景 交融, 句句是别, 字字关情, 情为景用, 景为情 设, 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堪称为后来写
红楼梦分回赏析(四十九)
红楼梦分回赏析(四⼗九)
红楼梦分回赏析
第四⼗九回琉璃世界⽩雪红梅脂粉⾹娃割腥啖膻妙⽟,独⼀⽆⼆的才⼥,浑⾝是诗的灵,你在第四⼗⼀回闪光之后,直到如今,⼜才姗姗⽽来啊!等你够苦啊!⽽你的来,怎不正⾯见⼈呢?(我看,你是在借他⼈之酒杯,浇⾃⼰之块垒!)琉璃世界⽩雪红梅,写雪地红梅的景⾊好不漂亮。⼀切景语皆情语也。从内容看,似是写薛宝琴⾝穿⼤红披凤⽴在雪地⾥的美景。⽽实际上,这⽩雪,这红梅,都是指妙⽟。妙⽟⾝在佛门,孤标傲世,⾝⼼⼀⽚洁⽩,可谓琉璃世界也。但她是在世难容的境地中⽣存着的,她美丽如兰,如红梅,她的⼼更如雪地红梅,她虽然⾝处佛门,但她是⼀个青春少⼥,有⾃⼰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恰似雪地红梅,在寒冷寂寞中开放着。脂粉,指众⼥孩,⾹娃,指宝⽟。割腥啖膻,是吃烧烤的⽣⿅⾁。这回写⼥⼉国的国王和他的⾂民们在赏雪吃烧烤,⽽最精彩的⼀节⽂字却是宝⽟赏梅花:顺着⼭脚刚转过去,已闻得⼀股寒⾹拂⿐。回头⼀看,恰是妙⽟门前栊翠庵中有⼗数株红梅如胭脂⼀般,映着雪⾊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精度⽟便⽴住细细的赏玩⼀回⽅⾛。“⾹拂⿐”,这个“拂”字,有温柔抚摸之意,亏作者想得出。(也亏你能赏析!)他本作“扑”,哪有这“拂”字有味?宝⽟在栊外⽴雪赏梅,实际上是在思恋⾥⾯的妙⽟。⽽妙⽟呢,也正在想他啊!她不知宝⽟曾来她的墙外慕她想她;⽽是认为他此刻正在和众姐妹在亲热呢!唉,热闹是她们的,我妙⽟孤独⼀⼈呆在佛堂中,什么也没有;我不是羡慕贵族,⽽是为⾃⼰爱的寂寞⽽叹。我的宝⽟啊,你知道我此时此刻对你的⽆限思恋吗?⼗⼆钗中,命最苦,最寂寞的是妙⽟。黛⽟、宝钗、湘云虽然也是悲剧命,但她们在前半⽣还有快乐的时候,像这⼀回她们在⼀起吃烧烤,有怡红公⼦相陪,好不热闹!⽽妙⽟呢,终⽣锁在尼姑庵内,孤苦伶仃。当然这是她⾃⼰选择的路,贵族虽贵,却是吃⼈之地,不如当尼姑,虽寂寞,却也清静。当然妙⽟出家,也有她的理由。这使我想起了法国⼤⽂豪巴尔扎克的《⾼⽼头》中的鲍夫⼈,当他(她)⼈拼命往贵族圈中钻的时候,这位贵族中的姣姣⼥⼈,却悄然隐去。这什么?因为她太⾼尚,太美,⽆法见容于这个肮脏的世界。巴尔扎克的⼀部⼏百万⾔的《⼈间喜剧》,我只爱,只崇拜鲍夫⼈⼀个⼈。因为她,和妙黛⼀样,是诗,是灵。我的妙⽟,我敬佩你,像崇拜鲍夫⼈那样崇拜你。不知还有像我这样的读者,能体验你的⼼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情语皆景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的表达形式要以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来表现,以此来唤起感受,也是象征性地表达某种情感。
人们可以从景物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也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如,一片绿草,可以使人感觉清新,一片碧波,可以使人感觉宁静,一片落日,可以使人感到醉人,一片枫叶,可以使人感觉温暖,一片森林,可以使人感到神秘莫测,一片云雾,可以使人感到神秘而又神秘。
景物的美丽,可以唤起人们的各种情感,比如喜悦、惊讶、感动、伤感等等,人们可以从景物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
一片湖水,可以让人感受到清澈甜美,使人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一片蓝天,可以提醒人们永远憧憬着未来,一片白云,可以让人感受到随心所欲,一片绿叶,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思念,一片花海,可以让人体会到无尽的美丽。
景物的美丽,可以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让情感得到释放,让心灵得到升华。
一片海洋,可以使人感受到宽广的情怀,一片森林,可以让人感受到清新的凉爽,一片湖水,可以让人体会到柔和的温
馨,一片落日,可以使人感受到温柔而温暖,一片枫叶,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而美丽。
情语皆景语,每一处景物都拥有它独特的魅力,可以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与快乐,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情感与感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情感得到释放,让心灵得到升华。
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杜甫作《春望》时,正被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所以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苦闷。带着这种情绪,诗人放眼春天已经到来的长安城,借景抒情,感慨万千。
触景生情,情寓景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令人触目惊心。一个“破”字,言简意赅,与“山河在”形成反差,山河依旧,而世事变迁,怎能不令人无限感伤!一个“深”字突出了草木非常茂盛的特点,描绘出荒草遍地,林木苍苍,一片荒芜的情景,令人满目凄然。面对此景,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便不难想象。
以美景衬哀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鲜花盛开本是赏心悦目的,却因为“伤感”而“落泪”;鸟儿鸣叫本是婉转动听的,却因为“恨别”而“惊心”。这两句诗中,一个“溅”字道出了诗人的万千伤感,一个“惊”字道出了诗人的无限凄凉!正因为心中充满忧伤愁苦,所以平时看来美好的事物,不但不能带来愉悦,反而令人忧伤,这就是“以美景衬哀情”的表达效果。——赏析《春望》借景抒情手法
一首感怀诗,
字字显忧愁——探究《泊秦淮》的情感表达
《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的触景感怀之作,诗人以在秦淮河畔看到的官僚权贵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讽刺了他们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诗人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冷寂,“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寂寥的水色夜景图;接着叙事,点明时间、地点,引出后面两句论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文: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文: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每个人眼里看到的同一处景都是不一样的。一处一模一样的景色,两个心情不同的人,看得就相差太远了。
我们能举的例子有成千上万。大部分人眼里的秋天是凄凉的,一阵阵秋风带来的是寂寞,是孤独。而有位诗人在秋词(其一)里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说秋天太美好了,胜过了春天的清晨。他的心里是豪迈的,他眼里的秋天也变得更生机勃勃了。他就是性格豪迈,做事豪爽,写作品与众不同,从不人云亦云的“诗豪”——刘禹锡。
宋代李清照的女佣认为花朵没有情感,认为暴风雨后的海棠还是如以前相同鲜艳、茂盛。这又怎么可能呢?经过雨水地滋润,绿叶变得更加油亮、茂盛了。可那美丽的海棠花却变稀疏了,却凋谢了。诗人李清照赋予了花无限的生命、无限的生机,为她的凋谢悲痛。
开创田园诗的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因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便辞官在闹市区做下了房子,却听不见人赶马的喧闹声。你肯定会问我怎能做到呢?因为呀,我的心在高洁的地方,而不在你虞我诈的官场之中,才能生活得如此幸福美满,如此悠然自得。
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的:“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寂寞沙洲冷。
蒲公英的约定
今夜有雨
揭开蒙着眼睛的曼纱 心中的伤痕慢慢弥散 你把浩瀚展现给我 在你深情的微笑里 今夜有雨 冲刷着裹着灰尘的城 市 心中的窒息慢慢淡去 你把清洁展现给了我 在你们深情的微笑里 婉于夜色 未进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丝竹之和鸣,
疏梅溶淡月。
使人无法名状,
只有颔首微笑而已。
送别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回,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映 日 荷 花 別 樣 紅
接 天 蓮 葉 無 窮 碧
光 不 與 四 時 同
風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畢
名人名言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关于诗的特征,说法不一,但无论是“诗言志”,还是“诗者,吟咏性情也。”都离不开一个“情”,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诗人情发于心,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
术形象表现出来就有了诗。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
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有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故意隐去真意,
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
透露给读者,言在此意在彼,而把情寄寓在景物中不失为一种很好
的选择。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感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
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
推动情节发展。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
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
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
有以下六种:
一、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我
们读诗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品位其妙用。
如比喻能更形象生动:“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
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
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书三匝,何枝可依”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
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此启发他们,不
一切景语皆情语张云帆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或是梧桐一叶;或是大雁南归;或是细雨闲花;或是草长莺飞……情景相应,情随景动,情因景活。
如同赤壁对于苏轼。一生坎坷的苏轼几经贬谪,来到赤壁观览,雄伟壮阔之景尽收眼底,而想到古今英雄之于赤壁,那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再想到自己“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谪的敕令,洛阳亲友的思念,真可谓“可怜白发生”,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可施,只能将伤感与悲痛寄托于赤壁,那高大伟岸却险峻的赤壁正是他一生的缩影。“大江东去浪淘尽”,他站在赤壁之下,听江上之清风,他顿悟!哀吾生之须臾不如托遗响于悲风。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他寄情于赤壁,诉说着他的崛起与不屈。
亦如同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南归之后,他只剩下了一根羊毫软笔,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醉里挑灯看遍,梦回吹角连营”,可见,他是多么想征战沙场。但朝廷不许,他只能登上建安亭,看着涛涛江水,痛拍栏杆,“无人会,登临意”,他只能把悲痛寄情于山水,无人可解。
山水无情,人心有情,所思所感即是所见,景语即使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切景语皆情语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水浒传》
来自百度文库1、三言两语 妙笔点染。
《水浒传》景物描写内容广泛, 从人间的民俗风物到梦幻中 神地仙境, 从阴晴雨雪、风云雷电到荒坡野岭、山川湖海, 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到村庄山寨、陋室草屋, 从鸟兽花草 到城镇市井等。但作者无意为写景而写景,为了表现人和事 而点缀景物,往往三言两语,妙笔点染,把景、人和事,构 成一幅图画。所谓点染,原是绘画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被 成功地移用到写作中。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 右着意渲染之。
叶子、风、阳光、虫鸣鸟叫
以这四中事物为依托写一写期中考试结束后你走出 考场时的心情。
天冷了,记得添衣!
同时,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紧密揉合在一起,还有力地 映照了人物的性格发展。如,刚开始时对那时而明、时而灭 的“火”的描写,就映照了林冲心潮的起伏。待亲闻陆谦等人 的陷害阴谋后, 林冲怒火迸发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 刮刮杂杂的烧着。” ―― 正写出了林冲此刻心底怒潮的奔腾 发动之态。林冲铤而走险后,性格变得果断、大胆,且带有 三分粗暴,判若他人。此刻,“地炉里而焰焰地烧着柴火”。 火光反映在他的眼睛里,显得这样明亮、活跃――更衬托出 他,积愤发泄后的痛快惬意。这里作者将那风光、景色、物 态全都溶化在故事中、人物的思绪、动作、性格中。情景交 融,妙合和谐。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散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散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散文
我苦苦思索我是何时沦陷在太阳的谋划中。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已经不真实,温暖而不炙热的阳光,恰到好处的拥抱我。像恋人结实的臂膀,却轻轻蜷曲。还有每一个充满生气的清晨,在那条我常走的小路上,他常常毫无顾忌的讲着令我脸红心跳的情话。此刻,若树叶看不下去,他就穿透树叶,覆盖了树叶的探寻的目光,澎湃着树叶的每一颗心脏,映射着叶子的每一条纹理。现如今我却贪恋他的温暖,每一次的相见都令我雀跃欢笑。
我甚至还是某条小河的情人,我融化在他的每一次含情脉脉的注视中,他那翠绿的'眸子,像极了埃及的祖母绿宝石,散发着莹莹的光。在我遗忘他时,便怒气冲冲地闪耀粼粼的波纹,我无法直视。
与银杏的故事就显得不可思议,我和他邂逅于某个十月。他告诉我当时他只是闲着无聊,就召唤风来戏弄我,他跑到我的脚边,头发上,我带着怒意的瞅着他,他像个孩子恶作剧得逞后的哈哈大笑。哦,不只是他,还有他的同伙“沙,沙,沙,沙”,于是我小跑的走掉。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他的微笑和每一次的小把戏,但我绝不告饶。
我已化身为自然的情人,我在他不倦的情话和拥抱中苏醒、睡着。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散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子摘抄
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子摘抄
以下是一些含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经典句子摘抄:
1.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2.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3.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4.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6. “情景相生而且相得,无不妙合无垠。”
7. “以景生情,情中寓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
8. “一切情感都融化在景物之中,景物因情感而更加生动。”
9. “情感与景物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10.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景物的灵魂。”
11.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2.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生情,情景交融。”
13. “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4. “以情感为灵魂,以景物为载体,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
15. “情感与景物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美妙的艺术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区教研室王晓红
[课前准备]
在早自修时让学生先自学印发的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准备一个录音机,录好《平湖秋月》的民乐曲。再准备三首乐曲的片段:1.《出水莲》、2.《三六》、3.《楚歌》,以备课中音乐比较的环节所用。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
生1: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
学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还有一句描写荷花品格的?
学生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配音朗读一起走人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意境中。
(老师配音朗读,所配音乐为《出水莲》和《平湖秋月》两首乐曲的组合。)
师:好!欣赏完了,我们先来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课文哪两个自然小节是直接写荷塘月色的?找一找。
(学生们找)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看看英雄所见是否相同。
(学生一起朗读4、5两个自然段)
(师板书:处、曲、脉)
注音:独处、曲折、脉脉的流水
师:这几个字有没有别的读音?
学生回答:有。
师:好,哪个同学回答?
生2:还可以读:处处、歌曲、脉搏
师:接下来我们品读这两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朱自清是用什么方法把我们带入这意境中去的。一般来说写景抒情的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写了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写,第三个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师板书:什么、怎么、怎样)
师:好,我们先一起来学第四小节,这一小节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学生齐声回答: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板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那么这些荷塘的景物在作者笔下的形态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荷叶,作者说它像什么?
学生回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师板书:像裙)
师:那么这个“裙”本身说明了荷叶的什么特点?亭亭舞女的裙,大家都看过芭蕾舞女演员舞裙旋转起来的样子吗?那么整个荷塘里面的叶子像舞女转起来的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大而又高。
师:说明高的还有“亭亭”。另外荷叶还有什么特色?弥望的是什么?
生齐回答:“田田的叶子”。
师:那么“弥望’’说明什么?“田田的叶子”又抓住了叶子的什么特征?
生齐回答:多而且相连。
师:一片一片很多。我们再来看荷花像什么?
生齐回答:像明珠、像星星。
师:用了两个比喻句,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3:明亮。
师:为什么会是明亮?
生3:因为在月光下。
师:好。那么我们再比较两个比喻有什么不同?刚才我们说相同点是“明亮”。不同点,前面一个比喻是单一的比喻,后面的比喻有几个?
学生回答:有两个比喻。
师:哪两个比喻?“碧天”和“星星”,请同学们找一下本体。
生齐回答:荷叶和荷花。
师:所以这两个比喻把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的那种洁白、明净、光亮的特色描写了出来。那么老师觉得作者在写荷叶、荷花的时候,有些词语可以写得直接一点,比如:“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老师把它改一下:“零星地开着一些白花,有已经开着的,有刚刚含苞的”:同学们比较一下,作者的用词和老师的用词意思一样吗?
学生回答:一样。
师:但是有区别吗?作者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4:生动一些。
师:生动体现在哪一个词语上?
生4:“有袅娜地开着”、“点缀”。
师:“点缀”与“出现”的区别在哪里?
生4:“出现”就是整个地出来,“点缀”说明花很少。
师:“袅娜”跟“已经开着”有什么区别?
生4:它的形态要美一些。
(师板书:形态美。)
师:因此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种形态美。那么,他又是如何来写花香的呢?林黛玉在《游海棠》中有一句好诗“见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的魂在于一缕香,荷香该怎么描绘呢?“香喷喷的”、“很香”,这样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生齐回答:“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比喻
生齐回答:通感。
师:很好。那么是哪两种感觉互通呢?
生齐回答:嗅觉和听觉。
师:噢,是嗅觉和听觉。同学们考虑一下,一缕缕清香,远处高楼上传过来的歌声,那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齐回答:淡淡的、隐约的、微弱的、断断续续的。
师:好。词语用得非常好。而且是一阵一阵地过来的。接下来他又写了荷叶,这时荷叶与前面的荷叶有什么不同吗?“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有一丝的颤动。
学生回答:动态。
(师板书:如星、如歌,动态美)
师:荷叶如星,荷香如歌,然后他再一次写荷叶的时候抓住了它的动态美。接下来写荷波、流水又是抓住它的什么特色来写的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在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好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常用一个词语叫“脉脉含情”或“含情脉脉”,所以流水是含情,荷波是凝碧,又是怎样的美?
生5:静态美。
(师板书:凝碧、含情,静态美)
师:这时流水是“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