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上课文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逝者如斯夫

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 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
代词,学问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喜欢、爱好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
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顺承
•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论语〉十二章》,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出自经典著作《论语》。

本课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而丰富,学好这一课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意义和影响十分的重大。

所以作为老师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同学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古圣先贤的学习的方法、态度,感受他们高尚的个人品质。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四、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说教法结合“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以问题式、启发式为主,结合讲授式教学方法达到精讲精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语文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语文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论语》十二章/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 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 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 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11 《论语》十二章/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 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 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 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宫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 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 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 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11 《论语》十二章/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 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 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 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 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 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中虚词“可是”字的用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中虚词“可是”字的用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中虚词“可是”字的用法概述本文档探讨了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中虚词“可是”的用法。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我们可以了解到“可是”的主要用途和语法特点。

用途在《论语》十二章中,虚词“可是”的主要用途是表示转折或补充关系。

它常常用于引出不同于前文的观点、情况或者对比。

通过使用“可是”,作者能够突出新引入的内容,对话更具有讨论和辩论的性质。

语法特点虚词“可是”的使用有一些语法特点需要注意。

首先,它通常位于句子的起始位置,以引出新的话题或观点。

其次,它常与逗号隔开前后两个部分,使得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此外,虚词“可是”后面通常会跟随一个意义重复的词或短语,以进一步突显转折或者补充的关系。

例句分析以下是一些《论语》十二章中使用了虚词“可是”的例句:1. “曾子曰: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在这个例句中,“可使治其赋也”表示可以让(某个人)管理征收税赋的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仁者。

“可是”在句子中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引出了对仁和征税的不同讨论。

2. “曾子曰:观其所以,睹其所不能。

”这句话中,“可是”使用得更为隐晦,没有直接出现在句子中,但在意义上起到了类似转折的作用。

整句话意思是观察(某个人)的行为和能力,就能看出他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以上例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虚词“可是”的使用方式和作用,这对正确理解和翻译《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起到了帮助作用。

总结虚词“可是”在《论语》十二章中被用来表示转折或者补充关系。

它的使用有一些语法特点,需要注意起始位置、逗号分隔和后面的意义重复。

通过分析例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帮助我们正确解读《论语》中的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代词,…… 的人
不如乐之者。”
以……为快乐
译文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 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冷水
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对,对于
译文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翻译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 则会变得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 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作者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 思
想家之首。
孔庙——祭孔之所
孔陵——孔氏家族
专用墓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返回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 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疏通文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课件_1267

《论语》十二章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课件_1267

《论语》十二章ppt-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课件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后注释篇二:2013年人教版语文七上课文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三.第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二)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一)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二)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上《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习题-文言文-中考网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七上《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习题-文言文-中考网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部分篇章。

2.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文意。

3. 把握孔子的思想,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二、预习指导
1. 了解《论语》及孔子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伦理、哲学、政治等;语言上简洁、含蓄、意蕴丰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④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知识)。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精神疲倦。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懂得;好:喜欢;乐:以……为乐。

3.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句: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句: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句: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人教语文七上 12 论语十二章

人教语文七上 12 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讲授新课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省翻略译句:式孔:子人说不:“知学(习吾之)后而按(时吾温)习不,愠不
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
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 1、这一章孔子主要告诉了我们哪几个方面 的内容?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连词,表承接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
交往是不章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重视个人修身,不断的进行自 我反省。
你能“对症下药”吗?请用第二章 的话解释的话来解释他的行为。(用原文填空)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 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人。他被称为“孔圣人”、“至 圣”,与“亚圣”孟子合称 “孔 孟”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论语》——
◎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共20篇。
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身
❖ 2、如果不被他人理解的时候,孔子告诉你 该如何处理?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的话回 答)
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手头 有的工具书,与同学合作疏通二 到四章的文意,把翻译写在分发 的纸上。(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
合作探究
第二章
泛指多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倒译装:句孔式子:说吾十:有“五我而十志五于岁学立—志—吾学十习有,五三而 十于岁学时志有所成就,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而 不致迷惑,五十岁时了解了上天的意旨 (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七年级上册《伦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伦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译文、解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

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

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

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

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