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17——20课段落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整理汇总(word文档物超所值)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整理汇总(word文档物超所值)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知识点整理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

第二小节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第三节则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3、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4、“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 还……”造句。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第1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还有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判断的依据是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4、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蜡烛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

蜡烛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

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4、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二.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到……去(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15)既出,得其船。

既:……之后(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17)不复出焉。

焉:于此,从这里(18)停数日。

停:停留、居住(19)咸来问讯。

咸:都(20)设酒杀鸡作食。

设:准备,安排(21)武陵人捕渔为业。

为:以……为(2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全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国宝——大熊猫》课文解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国宝——大熊猫》课文解析

《国宝——大熊猫》课文解析1980年11月5日下午3时,德国柏林机场铺好了红地毯,挂起“热烈欢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的大字标语,机场上挤满了手捧鲜花的欢迎人群和记者。

【段析】本段描述了德国柏林机场迎接“贵宾”的场面,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品味】“铺好了红地毯”“手捧鲜花”写出了德国对大熊猫的重视。

“热烈”“欢迎”等词写出了德国人民的热情。

从侧面表明大熊猫的珍贵。

来自中国的专机刚刚降落,人们企盼已久的中国“贵宾..”终于露面:黑眼圈,黑耳朵,一身乌云盖雪的皮袍!【段析】本段着重介绍了大熊猫的外貌,交代了人们迎接的对象,照应第一自然段。

“贵宾”从侧面说明大熊猫的珍贵及其受到的优待。

哦,这是一对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名叫“天天”和“宝宝”。

(①有人认为:“前三段文字写的是大熊猫在德国所受到的‘贵宾’待遇,与主题无关。

”你的看法怎样?)【段析】介绍大熊猫的名字及来自的国家。

【品味】从大熊猫的名字可以看出它们的珍贵。

“宝”字照应文题。

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

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

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团作一团,漫..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

大熊猫一经过训练,就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乐的笑声。

(②这段文字从哪两方面,是怎样说明大熊猫的可爱的?)【段析】本段分别从大熊猫喜欢嬉戏和善于表演两个方面着笔,直接介绍了大熊猫的可爱。

本段采用了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品味】四个“有时”构成了排比句式,把大熊猫嬉戏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

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摸”。

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獏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

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实验梳理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实验梳理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是(相反)的,利用(镜子)、(水雾)或(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

第二单元热传递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麋鹿》整理复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麋鹿》整理复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麋鹿》整理复习一、词语飘浮漂浮飘拂麋鹿悄无声息警觉迅即林茂草丰哺乳沼泽跋涉驱赶觅食繁殖怀孕销声匿迹惨遭厄运杀戮饲养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珍异珍异繁衍茁壮别墅公爵二、生字组词涉殖沛三、形近字:姜子牙安然无恙哺乳捕食铺路肉脯沼泽超越昭雪跋涉拔萝卜拨灯芯繁殖植树值日充沛肺子柿子销声匿迹保佑偌大诺言四、注音。

悄无声息哺乳沼泽销声匿迹惨遭厄运繁衍茁壮杈角产一仔五、多音字悄泊仔六、解释: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动静。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或不公开出现。

课文中指麋鹿极少,几乎绝迹。

漂泊不定: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颠沛流离:生活困苦,流落他乡。

七、填空:1.《麋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2.最大的麝鹿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3.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中华鲟、白鳍豚、藏羚羊、扬子鳄等。

4.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

我国古代小说《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

5.麋鹿是一种草食性性哺乳动物。

它站着的时候,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蹄子宽大,可以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为棕灰色。

八、书后习题1.“……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中的“放养”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

“只有……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中的“饲养”是说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

2.“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中的“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被人盗往欧洲。

“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中的“相继”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九、知识链接★成语:表示生活不安定:流离失所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含“鹿”【蠢如鹿豕】豕:猪;蠢:愚笨。

笨得像鹿和猪一样。

【铤鹿走险】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XX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17章—20章)

XX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17章—20章)

XX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17章—20章)第17章动物的运动1、动物运动方式: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2、动物运动的意义: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3、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4、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①身体呈现流线型,可减少飞行的阻力②前肢特化成翼,体表被覆羽毛③骨骼薄、中空、坚固④胸骨附着发达的肌肉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飞行消耗能量)⑥有气囊,呼吸能力强5、动物运动的能量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食物───→细胞───→能量───→动物运动6、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足和翅膀;爬行动物-----四肢;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7、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8、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当骨骼肌受到刺激时,骨骼肌骨骼肌会产生收缩和舒张的反应,牵动相应的骨着关节转动而产生动作。

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细的称为肌腱。

一块肌肉两端的肌腱一般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9、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10、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第18章动物的行为1、动物的体态、发生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行为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是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②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十分重要):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警戒色(黄蜂、毒蛙)③生殖行为:求偶、占区、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哺乳④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行为、冬眠行为⑤社会行为: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白蚁、蜜蜂、蚂蚁、黑猩猩)3、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1.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1.字词: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2.作者简介王家新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3.文章体裁: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3.文章内容:“山”和“海”两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4.诗歌结构:痴想——沮丧——诱惑——坚信5.写作特色(1)语言朴实凝练。

如“诱惑”、“枯干”、“铁青”、等词语意蕴丰富。

(2)运用多种修辞。

如设问、比喻、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再现。

(3)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的思想感情。

6.重点语句理解。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许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1.字词: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2.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文章体裁:记叙文(六个要素)4.文章思想内容: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原文素材苏教版2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原文素材苏教版20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领着弟子庞(páng)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huī)、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这地方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晚上到哪里住宿呢?忽然,庞宪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kuò),便拉住了李时珍的衣角:“先生,你瞧!”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yu án)残壁上长满了青苔(tái),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

庞宪用陶碗舀(yǎo)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kěn)干粮。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

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yàn)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yān)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è)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

”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

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

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xián)滑;鹅肠草,生嚼无涎……”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感》课文解析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夏感》课文解析苏教版

《夏感》课文解析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①的旋律②。

【字词全解】①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句解】概括,夏天的特点,是全文的总领,下文即紧扣夏“紧张”“热烈”“急促”三个特点来写。

第一部分(1):总写夏天的特点。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③泡、冒气而终于沸腾④一样,山坡上的芊芊⑤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⑥长墙。

【字词全解】③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⑤草木茂盛。

⑥青黑色。

【句解】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过程。

从“沸腾”一词可以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轻飞曼舞⑦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字词全解】⑦形容姿态优美曼妙。

【句解】通过视觉写出夏季的景象。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句是抓住夏天哪些景物来描写的?朋确: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抓住了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的典型景物来描写大地的夏景。

]金色主宰⑧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字词全解】⑧统治.【句解】通过视觉和嗅觉写夏天的景象。

那春天的灵秀⑨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⑩成一种磅礴○11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字词全解】⑨逐渐形成。

11气势盛大。

○【句解】这句话与段首相呼应。

语意的重点是“酿成”之后的内容,这样写,结句说“夏天到了”就显得很自然了。

]【段解】通过写夏天的自然景象,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写夏天的色彩作铺垫。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句解】照应了上段中“金黄的大地”“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12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13,如夕阳,如红叶,标志○14着事物的终极。

【字词全解】12红色。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梳理

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梳理第17课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2、声音信号剌激、光信号剌激、体内感受信号刺激以及较为高级的语言信号刺激是四种常见的典型刺激形式。

3、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

个体之间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4、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5、人的反应存在两种基本状况:一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一种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即由思维定势做出直接反应,这种情况的反应速度比前一种快。

第18课从刺激到反应1、脑是我们的身体里的“司令部”。

2、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

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应。

3、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路径:感觉信号——周围神经——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做出反应。

4、因为人体感受器分布密度的差异、神经信息传递距离的差异等原因,人体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存在一些客观差异。

5、按皮肤的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肤、手背皮肤、肘关节外侧皮肤、膝盖处皮肤。

6、脑在处理信息时有时也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是人脑的正常现象。

7、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

脊髓分布在能弯曲的脊柱中间。

8、脊髓虽然被脊椎骨和软骨包围着,但还是有可能受到伤害。

一旦脊髓受损,轻则身体麻木,重则瘫痪。

因此,我们在运动时要注意自身安全。

例如,不要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做下腰动作,在剧烈运动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第19课我们的大脑1、脑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2、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80%。

3、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每课复习要点概括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每课复习要点概括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每课复习要点概括1《走,我们去植树》复习要点1、这是一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

2、最后一句“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与开头首尾呼应,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点明了全诗的中心。

3、“迈开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表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愉悦心情。

4、“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这句话是说: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栽下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5、“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

”一句中,“版图”指国家的疆域,“染”字形象地表达了只要我们大家坚持植树造林,我们的祖国就回成为一个绿色世界的含义。

6、课文中,“绿色工厂”指树木有光合作用,“绿色宝库”指的是森林,“绿色的希望”指小树苗。

7、植树的好处有:送来清新的空气、绿化祖国、能叫风沙低头,让百鸟起舞。

8.一棵树就是,片片树叶都是,给我们,让每个人。

9.多栽一棵树,就;亿万棵树连起来,就。

10.今天栽下,明天长成。

叫风沙,让百鸟。

这三段诗告诉我们植树好处多,你能概括地写出植树的好处吗?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由1--2课引申出的词语成语古诗句千()万( ):千辛万苦、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家万户、千真万确、千差万别描写树:郁郁葱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树高千丈、枯枝败叶、枝繁叶茂形容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眨眼间、顷刻间、一瞬间、一刹那、一眨眼、弹指间、霎时间、骤然间形容时间短暂的成语: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关于“杏花”的诗句:A、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学写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有:——○?△。

1.老师,您好!1.《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

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蜡烛、铺路石。

2.《老师,您好!》中,老师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读了这首诗,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真伟大!。

”3.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教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

4.“昨天”“今天”“理想”这是两个比喻句中的词语,诗句中“昨天”指过去的历史。

“今天”指现在;“理想”指未来。

诗人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现状和未来,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向幸福的明天。

5.“春晖”:比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朝霞”:比喻教师的教学像早晨的霞光,给学生带来光明、美好的一天;“春蚕”:比喻辛勤的老师;“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师心情劳动的工作成果;“甘露”: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幸福开放的鲜花”:比喻幸福成长的学生。

2.但愿人长久1.《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只。

“愿”是希望、祝愿的意思。

“长久”的意思是长久地活着,心怀美好的情感。

题目的意思是:但愿大家都能健康生活,美好的情感常留心间。

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手足情深,分别七年)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

课文中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是先“心绪不宁”,接着“埋怨”,后来“宽慰”。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可以用课文中的“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来解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第二段〔 5 至 7 自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师徒俩啃干粮、喝泉水, 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一点 也不觉得苦。 第三段〔 8 至 13 自然段 写师徒俩不顾劳累,在月光 下记录寻访所得。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常年李累时月珍地和奔弟波子,庞为宪民因品为尝 一草心药赶,路最,终错编过成了了客?本店草,纲最 后目在?一,座流破传败至的今古。寺 过夜。 他俩趁着大好月色,把当天 寻访所得 记下来,当时,李
时珍已经是快 50岁的人,还
四、学习12自然段 1.文中“两种草〞鸡指肠草 鹅肠草,它们的叶子 相似, 药性不同。
2.对草药,李时珍不仅要细 看,更要品尝,表达了他严 谨 的工作态度。
课经很后深第了5题,可师徒俩能然在 答研究:文草药章结,为尾民通造过福环。境描写 表现了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苦 一心修订?本草纲目?,为 民造福的精神。“风啸鹰叫 说明师徒俩夜宿古寺的艰苦 生活。“皓月当空〞写出夜
主大珍泉录药不的水寻要的本医,访顾内故文年学不所容事记家顾得岁:。叙大和劳,了,药累尝我为物借草国修学着药古订家月、代好李光辨伟时记草 ?本草纲目?,长期在外察 访药材,为了赶路错过客店 住在破败的古寺,啃干粮喝
描红抄词 药材 徒弟 灰尘 煮沸
破庙 修订 砖头 打量
扯下
一、读准字音 庞宪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隐隐约约 轮廓 舀来
断垣残壁 行囊 笔墨砚台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二、形近字组词 肯〔肯定〕 徒〔徒弟〕 啃〔啃食〕 陡〔陡坡〕
拢〔合拢〕 著〔著名〕 庞〔庞大〕 煮〔煮饭〕
三、词语解释 晓行夜宿:指白天行走,晚 上找地方住宿。 常年累月:指时间很长。
饥餐渴饮:指饿了就吃饭, 口渴了就喝水。
断垣残壁:指房子的墙壁 倒塌了,开裂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7课《西地平线上》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7课《西地平线上》ppt课件

西地平线上的的三次落日先后使作者惊呆、落泪甚至
惊骇,现在我们一边研读文章,一边填写表格,感受落日
的雄伟壮观之美。
背景
落日的景象 特点
手法
苍茫远方 群山之巅
灰蒙蒙混 沌的荒原
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
血红色
安谧、慈爱
硬币灰白色 辉煌庄严神圣 血红色 停滞 悲剧感
隐在云后
烧红了天空 和大地
神奇
比喻 拟人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 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 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 即将消失,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 起敬。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 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合作探讨
2.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引发了作者的联 想和想象,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说说有 什么作用?
薄:bó 厚今薄古、单薄、日薄西山 bò 薄荷he báo 薄地、情分不薄
形近字 燥:缺少水分—燥热、山高地燥、干燥 躁:不冷静—烦躁、急躁、不骄不躁 噪: 噪音、声名大噪、名噪一时 句子辨析
例:我国一向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因为, 诉诸于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文中: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 带给更多的人们。 诸:之于 诉诸:就是“诉之于”,把……告诉给……
(2)由第三次落日联想到: 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
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再 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 经历的斗争。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具有同样的精 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即使要逝 去,仍要勇敢地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这与太 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是极其相似的。
1.为课后《落日》《火烧云》图 片(任选其一)配一段解说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 17---20课 )
17、石头书
★重点段落:
第6 - 11自然段——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对话课文)1、结构方面:
构段方式:承接关系(按事情发展顺序“对话”构段)
2、语言方面:
(1)“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反问句句式起到强调作用。

(2)通过“雨痕、波痕“的描写认识并列句式;并通过岩石的颜色等特点体现“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8、小稻秧脱险记
★重点段落:
第二自然段——小稻秧生病的原因。

第三——五自然段——小稻秧脱险
1、结构方面:
(1)构段方式:承接关系(按事情发展顺序构段)
2、语言方面:
(1)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有气无力”等词语将杂草、小稻秧等拟人化,凸显科学童话的趣味性,语言优美,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

(2)对“小稻秧脱险”的描写时采用问答形式的句式;运用“一边……一边……”的句式。

19、航天飞机
★重点段落:
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航天飞机外形大、速度快的特点和在人类航天事业中的神奇作用。

1、结构方面:
构段方式:承接关系
2、语言方面:
(1)偏正短语: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2)用“……却……、……只……、……就……”关联词突出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航天飞机的特点。

(4)“两万米、几十万米”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航天飞机的特点。

(5)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航天飞机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

20、军神
★重点段落:(对话课文)
1、结构方面:
构段方式:承接关系
2、语言方面:
(1)“一声不吭汗如雨下脸色苍白”等词语描述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医生态度的变化)
(3)感叹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