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批评性校读法的创立——解志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要旨说略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畅、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
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文艺而文艺”,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期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
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
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五卅”运动后,诗社活动停止。
4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
《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
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化积淀和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
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论解志熙的“校读法”和“文学行为分析”
文 学 研 究 在 当代 性 和 历 史 感 、主 观 性 的 批 评 激
情 和 客 观 性 的学 术 规 范 之 间 达 至 某 种 合 理 的均 衡
①
1 34
解 志熙 : 《 现代 文学研究论衡 》 , 开封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 0 0 5年版 , 第1 0 1 页。
中国现代 文 学研 究 的新路 径—— 论 解 志熙 的 “ 校 读法 ” 和“ 文学 行 为分析 ” 的考 证 和文 本 细 读 . 证 实 了这 些 思 潮 不 仅 在 中国
江/ 6 -  ̄  ̄学研 究
2 0 1 7年第 1 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论 解 志 熙 的“ 校 读法” 和“ 文 学行 为 分 析 ”
高会 敏
摘 要 : 解 志熙 自从 事 现代 文 学研 究 以 来 , 经过 近 2 0年 的探 索 , 提 出并 实践 了用 于考 辨 、
学研 究应 加强 “ 史 学 的品格 、 理性 的节 制 、 客 观
虽 然解 志熙 早 期 的专 著 《 生 的 执 着—— 存 在
主义 与中国现代文学》 和《 美 的偏 至— — 中 国 现 代 唯美 一 颓 废 主义 文 学 思潮 研究 》 无 不 受 惠 于西 方 文论 . 但 他 重 视史 料 和 传 统 治学 方 法 则一 以贯 之 在这 两 本专 著 中 . 解 志 熙 以史 家 的眼 光追 根 溯源 . 考察 存 在 主义 和 唯美 一 颓 废 思想 的兴 起 、 发
理 论 如 叙 事学 、 结 构 主义 等 成 为 现代 文 学 研 究 的
理论资源 . 为 研 究者 打 开 了进 入 文学 世 界 的 另 一 扇窗. 也 为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带 来 了活 力 . 并 由此 产 生 了一 批 相 当有 分 量 的研 究 成 果 。然 而 . 利 与 弊 总是相生而存 . 过 于 热 闹 的方 法 热 . 也 容 易 导致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的眼 花 缭 乱 和求 新 急 切 的空 疏 学 风: 不 重 文 学史 料 的发 掘 、 整 理 工作 , 而是 忙 于用 一、学术 路径 的古 典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作者:高会敏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第01期摘要:解志熙自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以来,经过近20年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用于考辨、批评现代文学文献的“校读法”和对某一或群体作家、作品进行综合透视的“文学行为分析”。
两种方法、路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发明,并体现为以下特点:学术路径的古典化,小问题与大视野的融合,叙论笔致的祛程式化。
此方法、路径不仅在其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所采用的“札记”“叙论”文体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述学范式。
关键词:校读法;文学行为分析;古典化;小问题;大视野;祛程式化自1980年代兴起“方法热”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如叙事学、结构主义等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为研究者打开了进入文学世界的另一扇窗,也为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活力,并由此产生了一批相当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利与弊总是相生而存,过于热闹的方法热,也容易导致现代文学研究的眼花缭乱和求新急切的空疏学风:不重文学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而是忙于用各种时髦理论阐释现代文学的诸多命题,也产生了一些主观臆断之论。
在西方理论方兴未艾之时,已有学者意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呼吁建立现代文学的史料学。
而始终为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增砖添瓦的解志熙,也认为现代文学虽不算久远,但已成为一段有起止时间,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历史对象,理应给予更加客观、全面的审视,不仅要重视史料,还要遵循严格的古典学术规范。
针对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解志熙还提出现代文学研究应加强“史学的品格、理性的节制、客观的精神和传统的学术规范,而不是一味追求批评性的激情、当代性的兴趣和主体性的发挥”{1}。
当然,他更希望研究者能做到两者互补,让现代文学研究在当代性和历史感、主观性的批评激情和客观性的学术规范之间达至某种合理的均衡。
一、学术路径的古典化作为一位颇具学术个性的学者,解志熙始终保持着对史料的重视和对传统学术方法的钟情。
当很多同行开始尝试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跳出现代文学领域进入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时,他却紧步为现代史料学奠基的前辈樊骏、马良春、孙玉石、刘增杰等学人的后尘,在现代文学这块领地内辛勤耕耘,先是把传统文献学的“校注”吸收转化为批评性的“校读”,用于现代文学文献的考辨、校注和批评;后又提出并践行了“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的研究模式,把作家、作品及其一切与之相关的文学背景综合起来,进行叙述和透析。
07煜编【中国当代文学】考研资料
[煜編]文學考研資料彙編[中國當代文學]這段歷史中,有我要走的影子、道路和腳印。
——落煜[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前言我,落煜,河南新乡人,现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
在2011年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
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
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
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
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之中。
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
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
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
所以,你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
说明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
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
(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秦、古小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
)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或word2007,字库内有楷体_GB2312、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
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
(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
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精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精讲一、名词解释1、“八事”: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进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言之有物、不仿古人、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随后加入的有冰心等。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冰心等〕在创作上出现了“问题小说”: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5、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假设、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6、“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以内心情感的表现方法,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第一人称为表达视角,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从而形成作者、表达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这种小说被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7、乡土文学:1923年左右,“乡土文学”崛起,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台静农。
他们对故乡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思念遥远故乡的亲人,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描摹与揭示。
乡土文学作品现实主义色彩强烈,其创作方法基本是写实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doc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doc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第一个十年“八事”: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
学衡派以1922年1月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反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
双簧戏文学革命长岛过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刘半农福新辩驳,在《新青年》刊登,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弃医从文,《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呐喊》等,1930年发起成立做脸,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字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明显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
《狂人日记》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百花短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
《阿Q正传》鲁迅《呐喊》,展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有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章回体,典型人物阿Q、赵太爷、吴妈、王胡、假洋鬼子……《野草》散文集,以诗的意向呈现作家这时期内心的紧张,与对绝望的反抗。
《朝花夕拾》10篇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五四时期,由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人生”,引领现实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初中现代文学批评知识点归纳
初中现代文学批评知识点归纳现代文学批评是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解读和探讨的一种方法和理论体系。
通过批评的方式,可以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内涵和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从而增进人们对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现代文学批评知识的重要时期,以下是对初中现代文学批评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批评与评论: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涉及作品的创作技巧、艺术表现和主题内涵;评论则更侧重于对作品的表述和评语,注重对作品的感受和主观评价。
2. 性质和任务:现代文学批评着重探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意义和社会影响,能够揭示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审美趣味。
3. 批评的方法:批评可以采用文学史、文体学、诗学和心理学等方法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创作技巧和意义。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1.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创造出的形象化的、具有审美价值和人文思想的艺术形式。
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内涵和风格特点。
2. 文学的艺术特点:文学作品具有情感表达、形象演绎、节奏韵律和审美功能等特点,批评家应通过文学批评来理解这些特点,并将其运用于作品的分析中。
3. 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既反映了作家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
批评家应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作品的意义。
三、现代文学批评的学派和代表人物1. 形式主义: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意象和语言表达,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普罗普里耶托夫和捷克的霍斯蒂奇等。
2. 主题批评:关注作品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鲁姆和法国的巴尔扎克等。
3. 结构批评:注重作品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鲁克和德国的泰杜曼等。
4. 史实批评:侧重于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宾塞和英国的威廉斯等。
四、现代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汇1. 题材: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内容。
2. 风格:作品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如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作为一种批评的“校读法”——读解志熙《考文叙事录》
作者: 屠毅力[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06-21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叙事;读解;读法;批评;现代文学;2009年;文学文献;中国现代
摘要:�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是解志熙教授近年来对现代文学进行辑佚、考证、校读等系列工作成果的一个集合,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主要针对宗白华、刘梦苇、林庚、吴兴华、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的部分佚文进行了辑考和校读,并对抗战和40年代的话剧文学、现代“知性散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1 / 11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名词解释: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
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
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2 / 11名词解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摘要:解志熙自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以来,经过近20年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用于考辨、批评现代文学文献的“校读法”和对某一或群体作家、作品进行综合透视的“文学行为分析”。
两种方法、路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发明,并体现为以下特点:学术路径的古典化,小问题与大视野的融合,叙论笔致的祛程式化。
此方法、路径不仅在其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所采用的“札记”“叙论”文体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述学范式。
关键词:校读法;文学行为分析;古典化;小问题;大视野;祛程式化自1980年代兴起“方法热”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如叙事学、结构主义等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为研究者打开了进入文学世界的另一扇窗,也为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活力,并由此产生了一批相当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利与弊总是相生而存,过于热闹的方法热,也容易导致现代文学研究的眼花缭乱和求新急切的空疏学风:不重文学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而是忙于用各种时髦理论阐释现代文学的诸多命题,也产生了一些主观臆断之论。
在西方理论方兴未艾之时,已有学者意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呼吁建立现代文学的史料学。
而始终为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增砖添瓦的解志熙,也认为现代文学虽不算久远,但已成为一段有起止时间,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历史对象,理应给予更加客观、全面的审视,不仅要重视史料,还要遵循严格的古典学术规范。
针对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解志熙還提出现代文学研究应加强“史学的品格、理性的节制、客观的精神和传统的学术规范,而不是一味追求批评性的激情、当代性的兴趣和主体性的发挥”{1}。
当然,他更希望研究者能做到两者互补,让现代文学研究在当代性和历史感、主观性的批评激情和客观性的学术规范之间达至某种合理的均衡。
一、学术路径的古典化作为一位颇具学术个性的学者,解志熙始终保持着对史料的重视和对传统学术方法的钟情。
当很多同行开始尝试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跳出现代文学领域进入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时,他却紧步为现代史料学奠基的前辈樊骏、马良春、孙玉石、刘增杰等学人的后尘,在现代文学这块领地内辛勤耕耘,先是把传统文献学的“校注”吸收转化为批评性的“校读”,用于现代文学文献的考辨、校注和批评;后又提出并践行了“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的研究模式,把作家、作品及其一切与之相关的文学背景综合起来,进行叙述和透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0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1五四文学革命1917-1927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3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现代文学批评
现代文学批评1. 引言现代文学批评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着眼于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重要理论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2.1 文学批评的起源2.1.1 文学批评的定义和作用2.1.2 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2.2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起2.2.1 文化背景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2.2.2 新的文学理论对批评的启发2.3 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2.3.1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2.3.2 后现代文学批评2.3.3 文化批评的崛起3. 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3.1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3.1.1 符号学的应用3.1.2 语言结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3.2 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3.2.1 反叙事和碎片化3.2.2 多元化的声音和视角3.3 文化批评理论3.3.1 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3.3.2 文化批评的社会意义4. 现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4.1 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启发4.1.1 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结合4.1.2 批评的反思与创作的推动4.2 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影响4.2.1 批评的解读与文学作品的理解4.2.2 批评的争议与读者的思考5. 现代文学批评面临的挑战和展望5.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5.1.1 跨文化对话与文学批评的发展5.1.2 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与传统的冲突5.2 科技革命对文学批评的影响5.2.1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5.2.2 数字化工具对批评的创新5.3 现代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5.3.1 跨学科研究的需求与机遇5.3.2 异质性批评与文学批评的更新6. 结论在现代社会中,文学批评在推动文学发展、引领文化思潮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学批评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文学创作和文化进步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文中包含了引言、议论文的结构以及一个可能的小节划分,但没有直接标注小节标题,符合要求。
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
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现代化”是一个颇为正面、美妙的字眼,似乎它本身不证自明、颠扑不破,因此掩盖了其中负面的东西,尤其是掩盖了它与西方的权力关系。
下面是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欢迎参考!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实存”观念认为,事物和人的实存是特定的“这一个”的“在场”方式,它先于本质,对可能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优先性。
具体到文学研究,每一个文学现象、作品、作家都是实存的,需要置于具体的历史之中去考察,而不能以某些类别或本质简单涵括。
解志熙本人的文学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这样的路子,对单个作家的研究在其中占据了大部分——这在同代学人中并不常见,即使是对存在主义的文学影响和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其中也比较注重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别。
这样看来,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解志熙没有“学科拥挤”的焦虑。
在原则上,解志熙并不反对文学史(历史)研究的现实性、当代性,自然也不反对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但是由于他把历史的实存看成是第一位的、无可替代的,他往往非常警惕这些研究倾向、方法会造成对实存的僭越。
因此,解志熙认为“历史研究真正本己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现象的实际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弄清了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历史恰恰是这样的?”在另一篇文章中,解志熙拓展了这一思考:“历史研究以至于一切人文研究,必须注意区分并辩证处理历史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都是历史化的存在,不可能超越历史,但一切历史存在的意义却不一定仅止于其存在历史的范围,倒可能有超越这历史范围的深广意味。
”但是“历史存在的意义”“仍需接受历史的检讨,仍然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视域中来看。
”5解志熙在“历史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意义”之间所作的区分,侧重点仍然在于前者,甚至是为了使“历史存在”免受侵扰。
在根本意义上,历史研究的本分工作仍然是对历史实存的描述和解释。
这种界定冒着极大的被误解的风险,会被以为放逐了对历史的价值评判,甚而被误解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6历史观的变体。
历史的探源与袪魅——论李遇春的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来表现既定的理论、观念。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前三十年,文学批评主要是以革命现实主义作为理论尺度。
进入新时期后,当代文学批评主要以西方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为基本理论来阐释文学。
在一定的理论观照下,文学作品显示了某种观念的纯粹性,具体作家作品也常常被看做是特定抽象理念的具体化对象。
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学院化进程加快后,这种阐释型的文学批评更是占据了主流位置。
理论阐释型的文学批评能充分显示文学作品的深度意义,能彰显作家的精神特征。
但是,也落下了缺乏历史感、缺乏实证的诟病。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走上了侧重实证的文学批评的道路。
李遇春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总体上看,李遇春的文学批评最显著的特点是“历史”批评。
这里所讲的“历史”批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批评,即注重文学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必然”关系的批评观念。
“历史”批评作为学院批评的一种新形态,有别于阐释型的文学批评,它注重实证研究,推崇史料,强调文学的历史连续性视野。
“历史”批评,注重把文学还原到具体的、复杂的历史场景之中,注重文学作品之间、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复杂的历史性关联。
一李遇春自1996年跟随於可训先生学习伊始,就踏入了文学批评的领域,屈指算来已有十五年的历史。
李遇春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具有鲜明的阐释性特征,他们都以某个(些)理论武器来阐释作家的文学创作。
最初,李遇春痴迷于精神分析学,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苦难的象征———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探析》即主要以精神分析学和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研究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张贤亮,取得了张贤亮研究上的一些重要突破。
随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於可训先生的指导下,李遇春扩展了研究对象,也拓深了研究方法。
他开始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融贯话语研究的方法,对20世纪40—70年代的文学展开总体研究,这一成果汇聚在他的专著《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为上个世纪 8 0年代跨 人 中国现 代文 学学 界 的少
年才俊 , 志熙的学术起 点相 当高 , 一本 专著 《 在主 解 第 存
义 与中国现 代文 学》 称填 补学 术空 白之 作。它的 意义 堪
不仅在 于客 观翔 实地论证了中 国现代 文学 的哲 学性 质和 世界性质 , 而且也具 有鲜 明 的当下 中国社 会现 实 的指 向 性, 可以说是对新 时期 以来 中国社 会 的存 在 主义热 作 出
的工作 。这在他 的第二本专著《 的偏 至》 美 中表现得就更
作者简介 : 毕新伟(92一 , 河 南平 玉人 , 阳师 范学 院文 学院副教授 , 17 ) 男, 阜 主要从事 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
①解志熙 :存在主 义与中国现代 文学》 第2 — 3页, 《 , 2 2 台湾智燕 出版社 19 90年版( 此书 19 99年改 由人 民文学 出版社 出版, 书 名为 : 生的执 著——存在 主义与中国现代 文学》) 《 。
的一个学术性 总结 。不可否 认 , 存在 主义 哲学对 于深 化
是一种对人进行 严肃 思考 的学 说 , 如果 以扮酷 的形 式把
其庸俗化或作 为 日常生活的调味品 , 它的价值就丧失了 。
中国民众 的主体 意识 和个性 意识 , 击长 久 以来形成 的 冲
狭隘 的阶级性 、 治 性人 学 观念 , 到 了 巨 大 的推 进作 政 起 用 。但存在 主义作为 一门深 奥 的 、 内部 观点 不一 的非 且
到中国 , 为弄清其传播路线 图, 志 熙单 辟一章 分析 现代 解 中国哲学 界和 文学 界 的不 同反应 , 分缕析 , 镜源 流 。 条 考 存在主义 丰富 了 中国现 代作家 的现 代性 体验 , 对现 代 文 明 中人 的生存 样态 作 出了深 刻 的思考 , 鲁迅 、 至 、 冯 钱钟 书等均 为此作出 了重要 贡献 。这就说 明 , 存在 主 义其 实
成为现 代文学研 究的当务之急 。 注重现 代文学 研究 的历史感 和学 术性 , 使解 志熙触 及到了现 代文学 研究 的根本 问题 , 也即现 代文学 研究 的
起笔 不凡 的解 志熙从一开始就特 别关注历 史问题和
文献 问题 , 的学 术研 究追 求历 史感 , 他 要论 从史 出 , 让事
理性哲学 , 并没有在 上个世纪 8 0年代 的中国大地植下根 实说话 ; 而要让事 实说话 , 就必 须重 视文 献 , 考镜 源流 作
基 , 却开了花 、 了果 , 但 结 以至于人人 都谈存在 主义 , 却不 收稿 日期 :0 0— 7一l 21 0 7
中过度 阐释 、 逞臆妄说 的主观主 义批评 , 力莫大 焉。让学 术成 为学术 , 而不是成为什么沽名钓 誉 的干禄 之具 , 是解
志 熙一 以贯 之 的 学 术 追 求 。 解 志 熙 学 术 演 进 的 路 线
世 的人生观念 成为时髦的趋势 , 这就 不足为训了 。
解志 熙在 存在 主义哲学在 中国已经发生偏 执的情形 下开始了他 的学 术清 理 工作 , 从存 在主 义哲 学 的存 在本
61
加清晰 了。这本研究“ 国现 代唯 美一颓废 主义 文学思 中 潮” 的专著的形成 , 用说既 有纯粹学 术清理 的原 因, 又 有对 9 0年代以来 中圈社会轻 逸化或 美其名 日艺术 化倾
向 的 【 应 。进 入 9 = 旦 I 0年 代以 后 , 着 中 国体 制 改 革 而 引 进 随
评性校 读 法 , 于矫 治学术 研 究中 过度 阐释 、 臆 妄说 的主观 主 义批 评 , 大 焉 。近 些年 来 , 界一 直在 反思 文学 对 逞 功莫 学 批 评 中的 西方影 响 问题 , 西方 的理论 有 多少是 为中 国的 文学量 体裁 衣而 制成 ?在 这样 的语境 中 , 自然 就会 明 白, 我们 解 志 熙的现 代文 学批 评性 校读 法的 创立 , 确实 是深远 的 。 意义
( oi 性 校 读 法 的创 立
解 志 熙 中国现代 文 学研 究要 旨说 略
毕 新 伟
( 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 阜 安徽 阜 阳 2 6 4 ) 30 1
摘
要 : 国现代 文学 学者解 志 熙潜 心研 究中 国现代 文学 的历 史 问题 和 文献 问 题 , 中 创立 中 国现 代 文学 研 究 的批
体论 、 实存状态观 、 自由选择观以及在 世关 系论 等方面解
析其哲学思想 , 既在“ 人的存在 总是 ‘ 的存在 ’ 亦即人 我 ,
的存在具 有个体 的唯一性 , 不可 重复和 替代 ” 的意义 上
论证其合理性 , 充分 注意 到其 悲观 、 无的思 想认 识 ; 又 虚 在此基础上解析存在 主义对“ 在世 ” 的承担勇气和对 自由 选择 的期许 。存在 主义思潮旱在“ 五四” 之前就 已经传播
21 00年第 5期 第2 3卷 ( 19期) 总 0
海南师 范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VER TY SI
No 5 2 0 . 01 G n r]No 1 9 e ea .0 V0 . 3 12
关 键 词 : 志熙 ; 代 文学 ; 评性 校 读法 ; 解 现 批 历史 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2 6 0 I 0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4— 3 O 2 1 ) 0 0 6 — 6 1 7 5 l ( 0 0 一 5— 0 1 0
清华 园聊 寄堂 主 人解 志 熙 , 十数 年 功 力 , 无旁 清楚什么 是存 在主 义 , 有甚者 , 有流 为一任 虚 无 、 积 心 更 竞 厌 鹜, 潜心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的历 史问题和 文献 问题 , 立 创 中国现 代文学研究 的批评 性校 读法 , 于矫 治学术 研究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