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六章 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宪法学详细笔记汇总整理精华

中国宪法学详细笔记汇总整理精华

中国宪法学详细笔记汇总整理精华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

中国宪法学是对中国宪法及其法理进行研究的专门学科,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宪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中国宪法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中国宪法学的基本概念中国宪法学是指研究中国宪法内容、原理和制度的学科,它旨在了解中国宪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讨论宪法的适用和发展。

中国宪法学包含宪法原理学、宪法制度学、宪法实施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是中国法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

第二部分:中国宪法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宪法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的起源和发展、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宪法的适用和解释等方面。

1.宪法的起源和发展:本节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中国宪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包括1840年以来中国宪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及不同时期宪法发展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背景。

2.宪法的基本原则:本节主要介绍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如国家的人民主权、民主集中制、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宪法权威和宪法保障等。

同时,还会讨论这些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具体体现。

3.宪法的内容和结构:本节主要对中国宪法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和解读。

包括宪法的总纲、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基本制度、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4.宪法的适用和解释:本节主要讨论宪法的适用和解释方法及其重要性。

包括宪法的解释权和宪法解释的种类、途径和原则等。

第三部分:中国宪法学的研究方法高质量的宪法学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本部分将介绍中国宪法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文献法:文献法是指通过研究宪法法规、司法案例、学术论文和相关书籍等经典文献,阐明和探索宪法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2.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比较与分析,评估中国宪法的优劣和改进的研究方法。

3.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宪法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了解中国宪法制度历史沿革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方法。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八章 民族自治机关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八章 民族自治机关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民族自治机关的宪法地位一、民族自治机关宪法地位的历史演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宪法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以实现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目标。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维护国家统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的前提;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结合。

2.民族自治地方(1)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它是具有特殊性的地方行政区域。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如下原则:①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②共同协商原则;③民族平等团结原则。

(2)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①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②以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同时包括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自治地方;③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性质(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双重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在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两重性质:①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与普通地方国家政权机关担负着共同的任务,即作为地方国家政权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的产生、任期、职权、工作制度等与普通地方政权机关相同;②因自治机关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在自治机关的组成与权限等方面又有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自治机关行使的自治权。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b.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比例,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决定;c.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应有代表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学各章节知识点整理汇总复习资料

宪法学各章节知识点整理汇总复习资料

宪法学各章节知识点整理汇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语称1、在汉语中,“宪”、“宪令”、“宪章”等语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不过它们的含义不同于今天的“宪法”。

具体而言,这些语汇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或制度。

其二是指效法,法令的公布、法律的实施等。

2、在近代中国,根本意义的“宪法”一词一般认为由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首先引入,郑氏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中国最早在法律文件中使用近现代意义的“宪法”一语,是1908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

4、西方古代也有“宪法”这个词,但西方古代的“宪法”在很多情况下指的是政治体制。

4、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对constitution的使用则型构了近现代宪法的基本内涵。

二、宪法的界定关于宪法的界定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两种。

(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它能解决诸如“英国没有宪法”这样的问题,因而为许多人所采信。

形式意义的宪法则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西方国家的宪法绝大多数都是成文宪法,法国的托克维尔说:“英国没有宪法”,就是从形式意义而言的。

)三、宪法的形式特征(一)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要有一个特别的机关。

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

我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曾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我国宪法修改也较为特殊,我国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的,但是通过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来修改,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颁布的。

2、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

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情况:(1)由立法机关以绝对多数通过。

宪法学必背知识点大一

宪法学必背知识点大一

宪法学必背知识点大一在大学学习宪法学课程时,有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是大一学生需要掌握的。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特点和结构等方面内容,对于理解和学习宪法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大一学生在宪法学课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宪法的定义与特点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政权组织的基本原则、国家制度和权力的行使规范。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石,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权威性和约束力等特点。

二、宪法的分类与发展宪法分为正式宪法和非正式宪法。

正式宪法是以明文形式制定的宪法,如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非正式宪法是指未以明文形式表现,但具有宪法性质的制度和准则,如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三、宪法的原则与价值追求宪法的原则包括国家行政权力分立原则、国家权力受制于法律原则、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原则等。

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人权保障、民主法治、社会公正和国家统一等。

四、宪法法律体系宪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与其他法律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位于最高层次,是其他法律的根基和依据。

五、宪法的修改与解释宪法的修改是指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宪法进行修正或变更。

宪法的解释是指对宪法规定的理解和适用。

在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成,宪法的解释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六、宪法的保障与实施宪法的保障是指保障宪法的实施和有效性,主要包括监督、救济和制度保障等方面。

宪法的实施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保证宪法的贯彻执行,确保宪法的权威和效力。

七、宪法与公民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等。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并对公民行使权利的范围和限制进行规定。

八、宪法与国家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包括国家元首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等。

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

九、宪法与区域自治宪法赋予地方自治机关一定的自治权,并规定了地方自治的范围和方式。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导论 宪法学的基本范畴)【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导论 宪法学的基本范畴)【圣才出品】

导论宪法学的基本范畴一、宪法学概念与特点1.宪法学概念宪法学是指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反映了宪法发展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宪法学的这一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1)宪法学是一门法律科学,反映了宪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和法学的性质。

(2)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现象,即与宪法有关的社会现象都可纳入到宪法学研究范围。

(3)宪法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包括研究和揭示宪法现象的不同分支学科。

(4)宪法现象通常指宪法规范、宪法制度、宪法意识与宪法秩序。

2.宪法学特点宪法学诞生于西方社会,并随着资产阶级宪法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宪法学的专业化角度分析,宪法学的具体功能有:(1)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形式。

无论在公法领域还是在私法领域,宪法学提供了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在宪法学原理的指导下,获得原则与体系的统一性提供依据,构成国家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基础。

(2)宪法学是整个法学体系的基础。

(3)宪法学在国家法制统一中的作用。

从宪法和法治的关系看,重视宪法学的理论价值、建立科学的宪法学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而立法又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立法的基本理念是民主化与科学化,只有遵循民主与科学的原则,才能制定出良法,实现立法的民主价值。

(4)宪法学是人权之学。

通过宪法学的学习与研究,人类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体的价值与尊严,强化人的目的性价值。

(5)宪法学是培养法律人宪法思维的知识与技术。

宪法学在执法活动中的功能首先表现在法律人宪法意识的培养,即以宪法学的理念与知识为基础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才的宪法思维。

(6)宪法学是一种普及人类宽容精神的基本知识。

宪法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妥协与宽容是现代宪政的基本精神,而研究宪政精神的宪法学充满着人类的和谐与宽容精神。

(7)宪法在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中的作用。

宪法学是价值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它是制定与调整国家统治政策的基本依据。

宪法学不仅要解释宪法现象存在的理论意义与具体原理,而且要积极地把宪法学理论价值转化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之中。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四编 国家机关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四编 国家机关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四编国家机关的宪法地位第十三章选举制度一、选举制度的基本范畴1.选举制度的历史与概念(1)选举制度的历史选举作为古老的社会权力与政权组织形式,反映了人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理性。

选举制度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①选举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当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时,社会需要公正、公平且具有权威性的政权组织形式,通过选举活动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重视民意的价值;②选举制度所体现的价值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选举权的扩大是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取得的积极成果,选举的发展为民主政治价值的体现提供了有效的表现形式与内在的动力;③选举制度的发展与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④选举制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价值的统一,历史、传统与文化对选举制度发展的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具体方法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①广义的选举制度包括选举代表机关代表与特定公职人员的选举,选举主体的范围比较广泛;②狭义的选举制度是指选民依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表机关代表的制度。

2.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1)1953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对全国与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与原则作了具体的规定。

(2)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1953年选举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要求与经验,通过了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选举法。

在选举制度方面的主要发展是:①进一步扩大普选的范围,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②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将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到县;③实行差额选举,将各级人大代表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规定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人名额;④调整划分选区的方法,将选区划分方法改为按居住状况、生产单位、事业单位与工作单位,便于选民参加选举;⑤改变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方法,规定任何选民或单位有3人以上附议,都可推荐代表候选人;⑥规定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程序;⑦规定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宣传候选人等。

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宪法第一讲

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宪法第一讲
法学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体系 三,宪法学的研究意义 四,宪法学研究的方法
一,宪法学研究对象
宪法学以宪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研究宪法的有关理论 2,研究宪法的历史 3,研究宪法的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4,研究本国宪法的同时研究外国宪法与宪政制度 宪法学是以宪法理论,宪法历史以及宪法所规范的国 家根本制度和原则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四,宪法学研究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本质分析 3,历史分析 4,比较分析 5,系统分析 6,其他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
中国宪法
主讲人: 主讲人:韩大元
第一讲
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一,宪法学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体系 三,宪法学的研究意义 四,宪法学研究的方法
课程结构
第一讲:宪法的基本范畴 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 第三讲: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讲: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第五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六讲:选举制度 第七讲:国家机构 第八讲:政党制度
二,宪法学的体系
宪法学的学科体系是宪法理论知识的结构和排列秩序. 相关问题:宪法学体系与宪法典体系 学科体系是理论知识的结构和排列次序. 我国的宪法典由序言,4章,共138个条文(不计 入宪法修正案)组成. 宪法学的体系安排以宪法法典的体系结构为依据的.
三,宪法学研究的意义
1,便于掌握法学的基础 2,便于推动建设法治国家 3,便于推进体制改革 4,便于公民素质的提高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四章 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四章 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地位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全国人民赋予的最高国家权力,向全国人民负责,受全国人民监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具有全权性,包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向它报告工作,接受它的监督。

任何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不能和它并列。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通过的决议和决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以及所有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地位(1)在横向的最高国家机关层面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从宪法的有关规定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最高国家机关;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决定全国性重大问题的机关;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监督地位。

(2)从整个国家权力体系的结构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同,它不是只代表某一特定行政区域的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是代表着全国人民,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最高体现者。

①全国人大与执政党的关系在法律上,全国人大的地位是最高的,执政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对政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应予追究。

然而,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全国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下运作,全国人大要接受党的领导。

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全国人大处于国家权力的最顶层,它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全国范围内行使最高国家权力。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二章 我国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体系)【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十二章 我国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体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我国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体系一、平等权1.平等与平等权概念(1)平等的理念平等是一种表明同其他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以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为前提。

宪法意义上的平等概念是一种以宪法规范的平等价值为基础,在宪法效力中体现平等的内涵。

(2)平等权概念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与原则。

平等权的具体特点是:①平等权的性质具有双重性,即作为主观权利与客观秩序的规范性质;②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公民有权要求国家提供平等的保护,不因公民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等原因给予差别对待;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③平等权概念意味着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④平等权概念意味着它是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或手段。

2.平等权的历史发展平等观念与法是同时产生的,平等是法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法追求与维护的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地发现平等价值,不断地扩大平等范围的过程。

3.平等权的宪法地位(1)平等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①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与生命权、自由权具有同等价值的权利;②平等权与其他基本权利一样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向往平等与自由的必然结果;③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平等权的存在形式有其特点。

(2)平等权既是基本权利,又是宪法原则平等权一方面有其综合权利体系的性质,同时又有作为宪法指导原则的性质。

权利性与原则性是平等权的基本特征。

4.平等权内容(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有:①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②任何公民都受法律约束,不允许有超越法律规定的任何特权;③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实施法律、执行法律和适用法律上平等;④法律面前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上的平等,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并不表示行为能力上的平等。

(2)禁止差别对待与合理差别判断差别正当性的基本原则是:①是否符合作为宪法核心价值的人的尊严原则;②确定差别措施的目的是否符合公共利益;③采取的手段与目的之间是否有合理的联系等。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三章 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三章 宪法规范)【圣才出品】

第三章宪法规范一、宪法规范的概念与特点1.宪法规范的概念(1)宪法规范的定义宪法规范是指以宪法典为基础调整宪法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这里讲的“各种规范”是由宪法典规定的,表明宪法规范内部的各种构成要素。

宪法规范通常由宪法制定规范、宪法核、宪法修改规范与宪法律组成。

(2)宪法关系①宪法关系的特点a.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泛;b.在宪法关系中国家或国家机关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宪法关系既包括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c.宪法关系是法治国家中最根本的、基本的法律关系。

②宪法关系的类型a.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它是最基本的宪法关系,是国家民主与法治发展的基石。

在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与权力关系中,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是国家权力的产生和运行的基础;b.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的关系;c.国家与政党之间的关系;d.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2.宪法规范的特点(1)宪法规范的政治性①制宪过程是一种政治性的选择,制宪的社会背景、制宪力量、制宪程序等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法律形式,它与一定的政治力量与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

②宪法规范具体内容的确定反映一种政治选择。

在一个特定国家制宪过程中,宪法规范的内容与所调整的宪法关系体现国家的基本政策与政治理念。

③宪法规范的调整方式与调整过程受一定政治利益的约束。

(2)宪法规范的限制性宪法典或宪法性法律中存在着大量的限制性规范,除对国家权力运行本身设置各种限制性规定外,人权保障规范本身强化了规范的限制功能。

限制人权的合理界限的确定、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控制等有助于强化宪法规范的限制功能,以保证宪法规范发挥其调整社会生活的功能。

(3)宪法规范的最高性①宪法规范最高性的概念宪法规范的最高性是指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具有优位性、妥当性与实效性,约束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与政党的活动。

②宪法规范最高性的表现a.宪法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准则,它构成一切政治社会的基础。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三编 人权与基本权利)【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三编 人权与基本权利)【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三编人权与基本权利第十章人与人权一、人自第一部成文宪法开始,“人”就成为宪法的主体。

宪法上的人的核心价值是拥有尊严。

二、人权1.人权的概念人权最初是从道德权利中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自由。

人权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享有的权利。

(2)人权就实质而言,是国内管辖的问题,是一种法律权利。

(3)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2.宪法文本中人权的表述人权在各国宪法文本中有不同的含义与表述方式。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表述模式:(1)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人权;(2)宪法文本中不直接出现人权字眼,但解释上人权表现为基本权利或基本权;(3)严格限制人权在宪法文本中的含义,直接以基本权利规定人权的核心内容;(4)文本中同时出现人权与基本权利、基本的权利等表述,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宪法解释规则确定其具体内涵。

3.宪法文本中人权的含义(1)在宪法文本中人权与基本权利、人权与基本权等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人权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标准。

(2)从宪法文本中人权概念存在的基本特点看,人权实定化以后便成为基本权或基本权利。

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主要是:①人权是一种自然权,而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②人权具有永久不变的价值上的效力,而基本权利是法律和制度保障的权利,其效力与领域受到限制;③人权表现为价值体系,而基本权利具有具体权利性;④人权源于自然法,而基本权利源于人权等。

三、权利概念1.权利概念的发展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一种行为。

人权的法定化首先表现为权利形态,而权利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权利形态。

2.权利的基本特征(1)权利是公民的一种法定资格。

权利的类型、权利的范围、权利行使方式以及权利主体活动等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权利的法定性是权利活动合理性与合法性保护的基础,赋予公民从事合法行为的资格。

《宪法学》考试笔记与重点--马克思主义教材

《宪法学》考试笔记与重点--马克思主义教材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一个国家制定宪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认和巩固有利于统治者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2.宪法学研究的对象:宪法文本宪法理论宪法规范宪法现象及宪法运行过程3.宪法学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法——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社会主义宪法从不掩饰国家性质,集中体现无产阶级的根本意志,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分析法——把研究对象置于它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加以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宪法中的某些规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它可能失去合理性而成为影响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所以,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各种宪法现象,才是正确评价宪法的科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更为重要的是将不同国家的制度置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脉络中去考察,辨析其实质上的差异,避免生搬硬套或盲目照搬规范分析法——主要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和目的解释等方法来阐发宪法规范的内涵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国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宪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宪法学的历史发展》1.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2先验——.通常意义上理解,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3.法律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其主张法律是人定规则,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4.规范法学派——法律研究方法上,只从逻辑形式上去分析法律,无需作任何政治、道德或正义的评判.认为后者不是法学的任务;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等级的结构体系,低一级的法律要服从高一级法律,最终都要服从设定的基本规范;法律的效力与等级体系是一致的.该学派认为国际法应优于国内法,反对国家主权的概念,反对公法私法的划分和“三权分立”的学说《宪法学的分类和特征》1.近代宪法学——以反封建为目标,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安全与秩序,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私人生活2.现代宪法学——加入了“福利国家”的理念,一定程度上积极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经济活动秩序必须以保障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为前提,主张财产权也有社会义务3.宪法体现的高度政治性,决定了宪法学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4.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二编 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二编 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第二编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基本原理第六章旧中国宪法的历史遗产一、旧中国宪政史的简要回顾1.清末立宪时期中国宪政运动的帷幕是由戊戌变法拉开的,戊戌变法对于中国宪法思想的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立宪目的十分明确,工具主义的宪法观十分明显。

这从根本上妨碍了将立宪推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

(1)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其为将来制定宪法时的准则。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宪法”来命名的宪法性文件。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清廷为了收拾人心、挽救危局,于11月3日颁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2.民国三权宪法时期这一时期的宪法,无论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是袁记约法、贿选宪法,在形式上都采用了三权宪法的制度,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制衡。

3.民国五权宪法时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宪法是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在形式上采取国民大会制和五院制。

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思想是在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

二、旧中国宪法史的遗产与传统1.引入了近代宪法,初步体验了宪法的价值。

《钦定宪法大纲》正式引入了宪法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宪政价值。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务》)的颁布施行,让中国第一次试验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开了宪政的先河。

在中华民国时期,《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不仅在约束袁世凯上取得一定的功效,还成为1917年旨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护法运动”的战斗旗帜。

2.制宪技术日渐成熟,宪法典逐步完备。

从宪法的条文上来看,条文数目呈逐渐增多的态势;从内容和体系上看,从仅仅规定皇权而无民权,到否定皇权而肯定民权,到主权与民权、中央与地方、重要的国家机构、宪法的修改与解释等宪法的基本制度都包括其中。

3.吸收西方有益的宪法文化,同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理论发生冲突时,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采取盲目照搬西方宪政制度的做法,而是对不同的宪政体制进行了比较,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韩大元 宪法史话

韩大元  宪法史话

宪法史话韩大元中国是一个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

尽管几千年前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了“宪法”一词,但其含义仅指普通的典章法令,而与作为“法之法”的现代宪法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压制人权和自由,践踏民主和法治的专制制度,最终导致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

专制制度导致中国沦落19世纪80年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盛事危言》一书中提出“立宪法、开议院”的主张。

随后,1900年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戍变法”,要求“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

“戊戍变法”没能乞求来民主宪政,反而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残酷镇压,但它揭开了中国近代立宪运动的序幕。

郑氏首创,康梁实行一、旧中国宪法发展简史(一)清朝末年的立宪运动“戊戍变法”失败后,晚清政府为了欺骗人民,苟延残喘,不得不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假装“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以日本的1889年帝国宪法为蓝本,企图用根本法的形式把封建专制的皇权统治巩固下去。

但是适得其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晚清政府用3天时间炮制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宣布正式立宪,可是这一切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其覆灭的命运。

三天立宪(二)中华民国的立宪活动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它确立了“主权在民”和“权力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但仅凭此一纸约法,并不能束缚袁世凯的手脚。

袁世凯及其继任的北洋军阀们先后制定了“天坛宪草”(即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袁记约法”(即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曹錕的“贿选宪法”(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以及胎死腹中的段祺瑞《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用民主宪政之名行军阀专政之实。

1928年,蒋介石在南昌重建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1928年《训政纲领》、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五五宪草”(即《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以及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来维持其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统治。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二章 宪法制定)【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二章 宪法制定)【圣才出品】

第二章宪法制定一、制宪权范畴1.制宪权的概念(1)制宪权的定义制宪权是宪法制定行为的依据。

宪法制定就是制宪者运用制宪权创造国家基本规范的行为。

(2)相关概念辨析①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与权威的体现。

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与权威都源于主权。

享有主权者实际上拥有制宪权;②修宪权是一种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③从权力的位阶关系看,宪法修改权是属于宪法核心内容的,某种意义上高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具体权力形态,其功能存在严格的界限。

立法权是根据宪法授权而产生的权力,属于制宪权与修宪权的下位概念。

2.制宪权的产生最早系统地提出宪法制定权概念并建立理论体系的学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学者埃马努埃尔·约瑟夫·西耶斯。

19世纪中叶,在实证主义宪法学盛行的德国,拉邦德和耶林内克等法实证主义者们否认了制宪权概念本身的合理性。

他们认为,宪法制定权、宪法修改权和立法权是同一概念,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施密特从宪法理论上区分了制宪权和修宪权的界限,论证了宪法与法律在效力上的位阶关系。

3.制宪权的基础从宪法学的发展历史看,制宪权理论源于古代雅典、古罗马的法制及其中世纪根本法思想,并与近代国民主权、立宪主义思想的结合中逐步形成为综合性概念。

4.制宪权的正当性制宪权首先要具备正当性基础,并运用正当性的制宪权创制宪法,建立统一的实定宪法秩序。

制宪权的正当性主要说明权力的依据与基础问题,直接与权力的存在有关。

宪法是否具有正当性是宪法发挥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合法性范畴共同构成宪法存在的形式。

5.制宪权的性质主权是一种国家统治形态的最高决定权,制宪权作为最高的政治决断权,实际上包含在主权范畴之内,即制宪权转化为主权。

6.制宪权的界限制宪权是一种受制约的权力,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界限,主要表现为:(1)制宪目的的制约。

从各国制宪过程看,制宪者本身有自己的制宪目的,不同的制宪目的产生不同性质的宪法。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九章 中国宪法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九章 中国宪法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九章中国宪法的基本原理一、中国宪法的基本结构1.宪法结构概念宪法结构是指宪法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

同样的宪法内容因排列方式不同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宪法结构。

宪法结构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

形式结构是指将宪法规范的内容加以编排的方式;内容结构是指将具有相同性质的宪法规范编排在同一内容之中,使宪法关系中的相同规范具有合理的表现形式。

2.我国宪法结构(1)宪法序言①宪法序言的特点。

宪法序言是指写在宪法条文前面的陈述性的表述,以表达本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发展方向等。

宪法序言规定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特点体现了宪法基本理念和精神,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宪法的内容和基本精神。

②宪法序言的内容。

我国宪法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历史发展的叙述。

宪法以叙述性的语言回顾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明确规定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b.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规定国家的基本国策。

包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等。

d.规定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效力。

③宪法序言的效力。

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是宪法演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宪法作为法律应具有的基本属性。

宪法序言的效力具有统一性、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特点。

宪法序言法律效力的肯定说是合理的理论,符合宪法发展的一般特点。

a.肯定说宪法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作为宪法规范组成部分的宪法序言自然具有法律效力,只是这种法律效力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能把序言的法律效力与法律效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相提并论,认为宪法序言中的历史发展叙述等部分没有法律效力。

b.否定说宪法序言只是表明了宪法制定的历史与国民的意志,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信念的体现,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二十章 宪法解释)【圣才出品】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复习笔记 第二十章 宪法解释)【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宪法解释一、宪法解释的概述1.宪法解释的概念(1)宪法解释的概念①宪法解释的定义宪法解释是一种探求宪法规范客观内涵的活动,具体指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作的一种说明。

宪法解释的概念一般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a.广义的宪法解释主体比较广泛,除有权机关外,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学者等对宪法的解释。

b.狭义的宪法解释专指有权机关依法对宪法规范内涵所作的说明。

②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的区别a.宪法解释是把宪法规范适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与活动,解释过程与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与社会基本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般法律的解释并不必然与社会共同体或与价值体系问题有关;b.一般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具体而明确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解释或解释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而宪法规范中包含着大量原则性与抽象性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宪法规范客观上都存在解释的空间;c.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法律解释通常是通过具体的规范分析方法解决法律与社会的冲突,而宪法解释思维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从宪法价值体系的宏观角度揭示宪法的意义与内涵。

(2)宪法解释的要素宪法解释是一种体系化的过程,构成其内容的要素有:宪法解释主体、宪法解释的方法、宪法解释的问题与需要具体化的宪法规范等。

宪法解释的基本目标是宪法问题的解决。

(3)宪法解释与宪法实践宪法解释的主要意义①客观地认识宪法,在具体的宪法问题(宪法事实)中寻求和认识宪法的价值。

其实质功能在于:一方面发现宪法问题,另一方面判断与决定宪法问题;②通过宪法解释活动,为宪法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基础,使宪法在持续性与变化中满足开放性的现实要求;③宪法解释在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有助于维护宪法尊严,为及时地解决宪法冲突提供有效的机制;④宪法解释在一定条件下启动宪法变迁机制与程序。

2.宪法解释的性质与宪法学体系(1)宪法解释与宪法学分支学科在整个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中宪法解释学处于基础的地位,直接影响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为整个宪法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价值判断与方法论基础。

宪法学核心知识点

宪法学核心知识点

宪法学核心知识点
嘿,咱来聊聊宪法学的那些核心知识点呀!宪法,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里的老祖宗,地位那叫一个高!
你想啊,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这就像是给国家这辆大车定好了前进的方向和路线。

没有宪法,那国家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
还有啊,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可太重要啦!就好像是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把保护伞,让我们在社会的大风雨中能有个安稳的地方躲一躲。

选举权、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享有的呀!要是没有宪法来保障,那还不乱了套啦?
再说说宪法的权威性。

宪法那可是说一不二的呀!其他的法律都得听它的指挥,围着它转。

就好像是军队里的将军,一声令下,大家都得乖乖听话。

要是谁敢违抗宪法,那可不得了,肯定得受到惩罚。

咱中国的宪法那也是与时俱进的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宪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就像我们人一样,要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你看看,宪法多重要啊!它就像是国家的基石,公民的护盾。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

这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得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比如,我们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就是在践行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呀!我们还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也是在维护宪法的尊严嘛!
总之,宪法学的核心知识点那可真是多得很呢!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宪法的精神贯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幸福。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宪法地位

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宪法地位

作者: 韩大元[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法学评论
页码: 3-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地位;民主正当性
摘要:内容提要:自1954年宪法以来,在一院制下设置常设委员会的我国人大构造中,大会的宪法地位问题一直颇受关注。

特别是在1982年宪法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之后,常委会不仅享有了立法权,而且在立法数量以及立法权限等方面有时超出了其宪法界限,现实运作中常委会修改基本法律的宪法界限也被悄然打破;在决定权、人事权、监督权方面,大会的宪法地位出现了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为了维护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有必要完善现有的人大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大会的职能,加强大会对常委会的制度性监督,保证全国人大的民主正当性与合法性。

宪法奠基国家的根本法地位

宪法奠基国家的根本法地位

宪法奠定国家的根本法地位-法律宪法奠定国家的根本法地位宪法系列讲座之主讲人:韩大元上一讲诠释了宪法的定义,这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原则。

宪法的重要地位宪法具有法的属性,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

从宪法与国家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首先,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调整范围十分广泛。

宪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标志等。

其次,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特殊。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在制定程序方面,一般设立专门机构按照特定程序制定宪法;在修改程序方面,修改内容、修改时间、提议修改主体、修改权主体、修改程序等方面较之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如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而普通法律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一方面是为了使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获得最高效力的正当性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宪法的稳定性。

最后,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具体表现在宪法是一切立法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任何法律的制定必须根据宪法;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法律、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违宪的法律、法规是无效的。

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所确认和包含的根本方针和准则。

这些原则决定了宪法发展的基本方向,规定了公民行为的根本准则,确定了立法活动的基础和指导方针。

1.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第2条宣告了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规定了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既有直接民主,也有间接民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一、法院宪法地位的历史演变
法院的宪法地位是指法院在一国国家权力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在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中发挥作用的形态。

1.人民法院宪法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1)1954年宪法在法院职权上,首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2)“文革”期间的1975年《宪法》曾取消了审判独立原则。

(3)1978年《宪法》中法院的地位虽然有所恢复,但仍然没有规定审判独立原则,甚至规定对重大反革命案件与刑事案件应当发动群众讨论,提出处理意见。

(4)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出台与1982年宪法的修改,1954年宪法关于法院宪法地位的规定被全面恢复。

2.构成人民法院宪法地位的基本因素
(1)人民主权原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的委托,宪法要通过不同方式体现其制约公权力、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

围绕该原则形成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民主集中制理论。

①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现
我国的国家性质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民主集中制理论表现
在处理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体现为:在民主的方面,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在集中的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的一切权力,其他的机关都从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2)执政党的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惟一能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识和社会实践中去的政治力量,保持共产党的政治权威是中国能有序地建设宪法秩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中国特色宪政道路的集中体现。

(3)宪法权威
从完善宪法规范和宪法实施两方面入手,提高宪法自身的权威,对巩固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4)法官与公民的宪法意识。

①法官对宪法精神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与情感形成了法官的宪法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案件审理当中,就是要强化对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意识,在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中体现宪法所追求的价值;
②社会公众对宪法的认知程度(即宪法意识)也影响着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5)人权保障的国际化趋势
当代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越来越强调中立的司法机关在人权保障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强调公约的实施与本国宪法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相结合。

3.研究人民法院宪法地位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清和把握宪法学研究的理论导向及其价值。

(2)有助于探究如何解决司法改革中的难题。

(3)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宪法保障制度。

二、人民法院宪法地位的文本分析
1.宪法文本上的“国家的审判机关”
(1)要明确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它表明人民法院行使权力代表了国家,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各类纠纷进行裁决的。

(2)人民法院是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即人民法院是专司审判职能的国家强制机关。

(3)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在国家权力配置体系中是第二层面的范畴。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我国国家权力体系的第一个层面是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第二个层面是权力机关之下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军事权。

2.宪法文本上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即“审判独立原则”。

(1)从条文的字面意思看,审判独立主要指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独立,即在国家权力的分工中,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机关不得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更不受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从条文所蕴含的价值来看,还包括了法官的独立和人民法院系统内部的独立。

3.人民法院的宪法保障功能
宪法保障是指所有能够使宪法实施过程顺利进行,各类主体严守宪法,并使宪法规范贯彻实现的制度的总称。

(1)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活动,将宪法的价值在执法活动中体现出来,各种审判制度本身也可视为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

(2)违宪审查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是专门针对各种违宪情形而设立的宪法保障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立法机关审查制,现行的违宪审查体制并没有明确赋予法院对违宪问题的判断处理权,即违宪审查权,但最高法院享有建议权。

三、宪法实施与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1.人民法院在宪法实施中的作用
(1)维护了宪法的权威,保障了国家法制的统一。

(2)体现权利保障的宪法价值。

①对于已经通过法律法规具体化了的宪法基本权利,人民法院在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适用法律法规裁处纠纷的过程本身使这些基本权利得到维护;
②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遇到了没有被法律法规具体化的宪法基本权利,或者在多数人实现
权益的过程中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了明显侵害时,人民法院通常运用司法解释或通过法定渠道促进立法等途径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③在审理案件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对可能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作出辨别,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最终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3)体现权力制约的宪法价值,防止权力滥用,提高国家机关的管理效率。

2.宪法实施面临的问题
(1)审判权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倾向
①由于地方人民法院的人、财、物皆受制于地方,审判权的行使受到限制,甚至被曲解和利用,审判权明显出现地方化的倾向;
②审判权行使的行政化色彩严重,办案中领导非程序性的随意要求,人民法院请示、报告的现象和内部层层汇报、批示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宪法所确立的审判独立原则在一些法院很难得到落实。

(2)各类国家权力对审判权行使的不当影响
除了一些地方党委及其负责人利用其掌握的人民法院人事管理权对人民法院判案直接作出不当干预外,现实生活中,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当干预现象。

(3)宪法保障方面法院所面临的困境
任何一个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都有违宪的可能性,各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存在违宪或违法的机率可能会更大。

3.强化人民法院的宪法地位
(1)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违宪审查要求”的程序
人民法院作为适用法律的机关,是最能够结合案件审理发现违宪问题的,因此,人民法院应当以主动的姿态,依照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违宪审查工作。

(2)建立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与法院实施宪法有机统一的机制
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构及工作程序的改进
a.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成立法规审查备案室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具体负责审查有关违宪的规范性文件或行为,并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审查意见,由全国人大或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作出具体处理决定。

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部分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中的具体宪法争议直接依据宪法条文作出解释,并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其下位的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违宪与否作出裁决。

②人民法院相应作用的强化——违宪审查庭的建立
在取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的前提下,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成立正式的专门审判机构,即违宪审查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