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作为文化思潮的_垮掉一代_

合集下载

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与自由之路

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与自由之路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垮掉的一代认为 战后的社会现实 是虚伪和机械化 的,他们反对传 统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
垮掉的一代对美 国文化和社会现 象持怀疑态度, 认为这些是商业 化和消费主义的 产物。
垮掉的一代强调 个人自由和个性 解放,他们反对 社会对个体的束 缚和限制。
垮掉的一代通过 反叛和颠覆传统 的方式来表达对 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们的作品常常 具有反叛和颠覆 的主题。
争议与批评的声音
批评者认为垮掉的一代对美国 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垮掉的一代被指责破坏了传 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
垮掉的一代被批评为逃避现 实和自我放纵
垮掉的一代的文学风格和主 题被批评为过于消极和反叛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创作:激发了无 数年轻作家的创作灵 感,成为美国文学史 上的重要流派。
文学风格: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写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开创了“自白式”写作的先河。
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该流派的发展起到了关 键作用。
文学地位:凯鲁亚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评价
杰克·凯鲁亚克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过程:凯 鲁亚克在1957 年完成了这部 小说,用了三 个星期的时间
主题思想: 《在路上》反 映了垮掉的一 代的反叛精神 和对自由的追

影响:这部小 说被认为是凯 鲁亚克的代表 作,对美国文 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垮掉的一代强调对传统社会规范的颠覆和反叛 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强调个体自由和内在体验,对现实世界持怀疑和疏离态度 通过自我放逐和流浪的方式,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超越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浅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摘要:“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丈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以塞林格、凯香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时美国现存秋序发起了挑战。

在丈学上,他们拼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塞林格“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一场病态的青年造反运动。

当初,由于这个流派的轮廓不清、形象怪诞,曾激起众多的讥讽、不断的惊愕与困惑。

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们却逐渐重视它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试从“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探究这一复杂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垮掉的一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质并以塞林格为代表来浅析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

一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全部经验和历史发展的生动记载。

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纵观文学史,不同文学流派都产生于其各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深深地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

要研究“垮掉的一代”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集团对外实施冷战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式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政策。

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思想统治下,人民民主权利遭到严重的威胁,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正常的思想交流、严肃地探讨社会问题成了人们相互监视、告密的对象。

于是,许多青年便摆脱了崇高信仰,失去了生活目标,“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川,沉浸在“垮掉的一代”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中。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风行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为“垮掉的一代”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对人们震动很大,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进而促成了社会上各种新思潮的诞生。

中西“垮掉的一代”比较

中西“垮掉的一代”比较

中西“垮掉的一代”比较作者:韩海燕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2期摘要:在美国的20世纪的50年代与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都产生过一场“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显然对中国的“垮掉的一代”产生过影响,但中国的“垮掉的一代”却和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有差异。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美国中国差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三十多年后中国也产生了一场影响不小的“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毫无疑问,中国“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影响,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中西“垮掉的一代”文学的异同:首先,看看产生的背景,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产生可以追溯到“迷惘的一代”,“迷”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产生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美青年被帝国主义的谎言所欺骗参加了战争,充当了帝国主义的炮灰,在战争当中饱受创伤,战后反思,认为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战争,但是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从来不对生活抱怨过多,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单枪匹马地奋斗,他们并不与现实同流合污,对现实进行了反抗,但这种反抗显得有些消极,因为他们不去追究造成自己不幸的社会根源,更不去寻求消灭这种不幸的正确方法,他们只是凭着直觉经验同残酷的现实作斗争,或是在爱情的欢乐中和酒精的麻醉中寻求精神的解脱,或是把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当成精神避难处。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入了一个更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一个方面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一方面加剧冷战,恶化世界空气,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实行法西斯式宣传欺骗和恐怖政策,镇压进步力量,把世界性核战争的阴影严酷地笼罩在人们头上。

“迷惘的一代”的逃避、消极的情绪更加一步蔓延,大多数人们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就在这巨大而沉重的精神困顿面前,出现了一批敏感多思的青年,试图反抗这种精神迫害与行动禁锢,另一个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年轻人的迷惘和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他们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社会的虚伪、庸俗的生活,他们表现得十分沉沦颓废。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长河小说”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最先提出这一说法。

“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小说线条清晰,具有长河一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

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

以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为著名。

“迷惘的一代”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它并非文学实体,无组织无纲领,却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

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的显著特征。

代表作品如《老人与海》。

“硬汉性格”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人物形象的特征,这些人物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等,他们的共同性格特征是:百折不饶、坚强不屈,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时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是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也是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

桑地亚哥的观点“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具有“硬汉性格”的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原则 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

这种原则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而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水面之下,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寒山诗

寒山诗

寒山诗寒山在亚美三大文化圈中的接受截然不同,在中国命运曲折跌宕,在20世纪的美国声名大噪,而在日韩两国则一直较受尊崇。

在中国,寒山诗自晚唐起就在文人及禅门中流传,有人甚至非常推崇,如张镃曾将寒山奉为与陶、李、杜、白、苏、黄、陈并列的诗坛“八老”之一,但他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却不高。

寒山的真正时来运转是在20世纪,其间经历了两次复活。

第一次得力于20—3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寒山诗多用口语白话的特质被胡适、郑振铎等发掘出来,被重新诠释为初唐三大白话诗人之一。

不过,到30年代末白话成功地取代文言,寒山就似乎又被遗忘了。

寒山的第二次复活则充满传奇色彩,因为它的动力来自50—60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他们读英译寒山诗,模仿寒山的衣着言行,自命为寒山的传人。

借助他人的眼光,国内于是重新审视寒山和他的诗。

南宋前,寒山诗已传入日本,并被视为禅宗大诗人,自江户时代起就有多种注本流传。

1916年,作家森鸥外据闾丘胤序改编成小说《寒山拾得》,遂使寒、拾之名广为人知。

据现有资料看,最早将寒山诗介绍到韩国的是高丽朝真觉慧谌1178 1234 ,其后寒山诗影响了众多僧徒的禅学及诗歌思想,甚至导致了一种后来被称为“寒拾体”的诗歌风格。

韩国古近代及现代文人中也颇有激赏寒山诗者。

寒山接受之所以出现这种内冷外热的现象,大约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寒山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闾丘胤序展现的是一个超脱物累、狂放不羁的有道者形象,作为一个诞生于古老文明的传说,因其神秘色彩而颇具吸引力。

其次,寒山诗有三个特点促成了或者说有助于其外传,第一,寒山诗中确有一些好诗,其高洁清雅、飘逸疏朗的情调以及所体现出的乐山乐水、安闲淡泊、返朴归真等气质,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及人文精神传统。

第二,寒山诗文字通俗平易,多用口语,少用典故,质实畅达,在向其他文化传播时,无论翻译还是理解都较之那些意象密集、典故繁多的诗来得容易。

第三,强烈的宗教性、劝世性。

理想与现实的迷惘——浅谈美国“垮掉的一代”

理想与现实的迷惘——浅谈美国“垮掉的一代”

没 有意思 , 去 了其 宗教 、 失 教育 及 有价值 的基 础 。 “ ” 对
章, 呈现 出解 构主义 倾 向 , 言粗鄙 甚 至下流 。 这些 语 但 丝毫 不能 抹杀 他们 的成 就 , 社会 学的视 角来 看 ,垮 从 “
掉 的一代 ”对 后世 的西 方文 化产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被
为 它 对 于 “ 世 界 ” 诞 生 起 到 了 不 可 忽 视 的 推 动 作 用 新 的
关键 词 : 国; 掉 的 一 代 ; 文化 ; 皮 士 ; 进 主 义 美 垮 亚 嬉 激
中 图分 类 号 : 1 G4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0 0 0 - 1 1 0 17 - 9 9 2 1 )5 0 6 - 2
主 义与文化 扩 张主义 , 重点 在 于 自身 的发 展与 统领 其 世界 文化 , 似乎并 不 存在激 进 主义 的“ 床 ” 温 。但 那个 时代 是相 当特殊 的 . 麦卡锡 主 义 的盛 行 造成 了美 国在
整个 5 0年代 的“ 治 恐 怖 ” 年 轻 人 已经 被 压 抑 了 太 政 , 久 ; 性 解放 ” “ 的异 军 突起 , 一定 程 度 上左 右 了青 年们 的价 值取 向 ; 战 、 战 、 冷 越 种族 歧 视 , 一波 未 平 一 波又
然 的隔绝 , 这个 富足 的社会 里 , 活反 倒无 聊 乏味 , 在 生
流 派 。“ 掉 的一代 ” 垮 的成员 们大 多笃信 自由主义 , 他
们 的文 学创 作 理 念往 往 是 自发 的 ,有 时甚 至 非 常混 乱 。他们 的作 品通 常广 受争 议 , 因是 这些作 品 通常 原 不 遵循 传统 创 作 的 圭臬 ,结构 和 形 式也 往 往 杂乱 无

世界文学简史复习资料外国文学考试

世界文学简史复习资料外国文学考试

外国文化考试范围一.填空题1.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一八三零年纪事)标志这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企图改变平民地位,不择手段的向上爬,最后遭到贵族阶级扼杀;与于连命运相连的两个女性是他的两个情人马蒂尔德和德•雷纳尔夫人。

(p224上)2.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副标题外省风俗);主人公农庄主之女爱玛嫁给乡村医生包法利,但是丈夫的平庸使她感到爱情破灭,并先后与地主罗道耳弗,书记生赖昂发生关系,最终在走投无路之际,吞砒霜自尽。

爱玛是一个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代表;包法利是平庸的代表。

(p266上)3.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标志。

作品叙述的是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苦难外出做工而遭到的不幸;主人公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本是受侮辱的人,但是在资产阶级的到的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典型。

作者笔下冒牌本家亚雷•德伯揭露了宗教的伪善;文中塑造的与苔丝相对照的男主人公安玑•克莱在发现苔丝已被德伯玷污后,就暴露了他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揭露并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

(p296上)4.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是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编年史式的长篇记述体作品。

(p44下)5.巴尔扎克以“场景”和“研究”为题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

《人间喜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风俗研究》;第二部分《哲学研究》;第三部分《分析研究》。

《驴皮记》属于哲理研究部分。

6.《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有两个女儿。

(p259上)7.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作者在文中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梅尼特医生就是人道主义的典型。

(p277上)8.《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9.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人物关系:简·爱毕业后,在罗切斯特的庄园工作。

随后两人相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简·爱意外得知罗切斯特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被关在庄园里,于是离开庄园。

美国文学史之“垮掉的一代”

美国文学史之“垮掉的一代”
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他们提出了 “洁净行星”的概念。

2.The spread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普及生态保护意识。最

3.Opposition to the military-industrial machine civilization.
The effects of Beat Generation



1.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2. Fight against tradition and promote personality liberation. 3. Create the rock music to some degree. 4. Some ideas such as drugs, sex are not good for teenager’s grown-up and cause the society’s chaos indirectly.
"Beatniks" "Hippies" Rock and pop music
Beatniks
The term "Beatnik" was coined by Herb Caen of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on 2 April 1958, a portmanteau on the name of the recent Russian satellite Sputnik and Beat Generation. This suggested that beatniks were "far out of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and "possibly pro-Communist".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后现代倾向。

中国先锋小说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先锋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解构传统小说观念的倾向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等程序和规定的叛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特征:矛盾、排列、不连贯性、随意性、虚构事实的混乱,等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故事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小说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结构方式;在叙述方式上,叙事者与叙事视角也不断地发生变换,破坏了了传统小说的统一性;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也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因果制约的逻辑;等等。

②中国先锋小说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后现代自我”,是对“自我”这一逻各斯中心概念的消解,它并不制造新的中心概念。

它不是一个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不意指自我的人格构成,其实是一个非概念或反概念。

许多中国先锋小说都在文本中有意识地消解自我,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

如格非的《迷舟》中的萧,被叙述人有意抽去了本应具有的人性特征,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平面化人物。

余华的一系列充满X腥暴L 的先锋作品中,人也是平面的与零散化的。

③中国先锋小说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中国先锋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动作,就是对历史话语的神圣性和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进行毫不留情的质疑与消解,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

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对历史进行了非常残酷与彻底的解剖和消解,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反历史的特征。

但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们的作品很难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它还受着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呈现出比较复杂和独特的创作风貌。

亚文化—垮掉的一代(2)

亚文化—垮掉的一代(2)

对西⽅⽂化的影响尽管“垮掉的⼀派”基本上是⼀个纯粹的⽂学流派,但这⼀流派对整个西⽅⽂化的影响却是强⼤⽽深远,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个作家或作品上。

从很多⾓度上看,“垮掉的⼀代”都可被视为美国⽂化的第⼀⽀“亚⽂化”。

“垮掉派”⽂⼈是⼆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量,他们对主流⽂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们对⽂化的理解。

“垮掉派”⽂⼈对体验各种极端的⽣活⽅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吸毒等)。

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化最激烈的挑战者。

许多“垮掉派”⽂⼈对东⽅⽂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

以下是艾伦·⾦斯堡于1982年冬天出版的《什么是垮掉的⼀代》中的⼀些引⾔:对于“垮掉派”在艺术上的主要作为可以作出如下描述:⽀持精神⾃由和性解放(或性⾃由)。

例如同性恋权益的⾃由、男⼥平等、⿊⼈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格雷·潘瑟运动”等。

⽀持⽂学作品不受审查制度危损的⾃由。

⽀持⼤⿇和其他毒品合法化。

⽀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节奏⾰命。

事实上,美国50-60年代的⼀些摇滚巨星如甲壳⾍乐队和鲍勃·迪伦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主张普及⽣态保护意识。

最早提出这⼀理念的是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他们提出了“洁净⾏星”的概念。

反对军事-⼯业⽂明。

博罗斯、汉克、⾦斯堡和克鲁亚克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这⼀⽂明类型的厌恶。

克鲁亚克提出“第⼆信仰”的概念。

反对全国性的政府权威,维护地⽅⽂化。

尊重本⼟⽂化和原住居民。

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曾提出⼝号“这个地球是印第安⼈的”。

“垮掉的⼀代”的核⼼理念可以⽤《在路上》中的⼀句名⾔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切。

”向“嬉⽪⼠”时代转变在60年代,“垮掉的⼀代”作为⼀个⽂化分⽀开始逐渐发⽣变化。

活跃于40-50年代的“披头族”们开始被更加活跃的60年代的反主流⽂化群体所替代,这⼀族群的名称也被改为“嬉⽪⼠”。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也是一场病态的青年造反运动。

当初, 由于这个流派的轮廓不清、形象怪诞, 曾激起众多的讥讽、不断的惊愕与困惑。

随着时间的推移, 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们却逐渐重视它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试从“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 探究这一复杂现象的性质和特征, 以期引起对它应有的注意。

一“垮掉的一代”的畸型怪状从何而来? —这是大战后美国社会异化、反动政治高压、保守文化三者合力钳制的恶果。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 可谓站在它力量与繁荣的峰巅了。

统治阶级耀武扬威, 不可一世, 偏偏忽视了它面对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没有为美国的前途作出历史和道德的判断, 反而用种族灭绝、控制论、精神分析学等等新观念摧垮了传统价值标准。

人们刚从大战的杀戮、法西斯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的梦魔中摆脱出来, 又被冷战、热战的阴云笼罩。

于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 物质变成了压迫精神的重担, 人的价值在这毫无理性的资本主义世界上也越来越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 由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统治阶级在国内施行高压政策, 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伯和心灵受栓桔的情况。

”麦卡锡主义煽起的反共迫害狂波及社会每个角落, 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联邦调查局听证会更加疏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人们孤癖离群、谨小慎微, 在不满现实的同时又缺乏勇气去反抗它。

当时的文学领域, 在保守的新批评派和纽约文人集团统治下, 也是一派停滞僵化的景象。

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学运动巳经成为人们不敢或不愿提起的往事, 再度中兴的现代派文学主流尚在欧洲大陆盘桓,因而出现了美国文学史上这一段“批评的时代”。

小说、诗歌、电影和杂志不是受麦卡锡主义的污染, 就是因批评家们学究式的苛责、挑剔而变得毫无生气, 日益局限于高稚的知识圈子里。

种种压抑在青年一代身上造成了一种日益蔓延的衰败迹象。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

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关键词] 学生运动;造反;20 世纪60 年代[摘要] 20 世纪60 年代在西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它有力地冲击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制度。

这次新型的群众运动是在世界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西方社会的重大事件,具有不同于以往革命群众的若干特点。

20 世纪60 年代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伏彼起的学生造反运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前所未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左翼运动的高峰。

这次学生运动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制度,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作了尖锐的批判,震动了西方社会。

它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西方各国,以1968 年为中心的这场西方学生运动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不同的政治派别对它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

密特朗认为,“五月事件”不可能导致一次革命“, 环境还没有帮助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走到一起来”[1 ] (p70) 。

雷吉斯·德布雷认为:“1968 年5 月是新资产阶级社会的摇篮。

”[2 ]格卢克斯曼评论说:“‘五月运动’揭示了一种全国范围的危机折磨着法兰西:它不是革命本身,而是一种使它成为可能的形势。

”“‘五月运动’通过暴力和言辞在两个方面唤醒了社会。

”[3 ]霍布斯鲍姆称:“60 年代末学生的反抗运动,是旧式世界革命的最后欢呼。

”[4 ] (p665) 而沃勒斯坦则高度评价说,1968 年是世界体系内发生的一场革命,它“是我们现代世界体系历史上最伟大的形成性的事件, 是一种我们称之为分水岭的事件”[5 ] (p65) 。

哈贝尔马斯则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原则的造反。

”[6 ] (p21)国外研究60 年代学生运动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晚近我和一位在德国的朋友稍加收罗,就找到了一百七八十种参考书。

_垮掉的一代_作品分析

_垮掉的一代_作品分析

“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是在吸收欧洲的存在主义、东方的神秘主义和美国早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垮掉派”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结束后,人们对战争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感到困惑。

美国成功的研制出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在当时美苏两国进行“冷战”对峙的紧张国际局势下,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人们开始对人性的善恶表示怀疑。

尽管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

人们担心:科技的进步是否真能造福人类?还是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第二,50年代,在当时美苏两国进行“冷战”对峙的紧张国际局势下,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的右翼高压政治横行,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十分压抑。

人们普遍感到个人自由受到威胁、个人权利遭到践踏,很多人的“美国梦”破灭。

“垮掉派”运动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垮掉派”的产生是二战的产物。

一、“垮掉派”思潮和类别(一)“垮掉派”思潮“垮掉派”对美国社会感到绝望,想脱离社会。

他们自称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吹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

[1](p2)他们赞成无政府主义,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只要太阳容你,我也容你”。

他们的人生观就是享乐主义,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只争朝夕,及时行乐”。

这些人经常在一起喝劣等酒、听爵士乐、抽大麻、搞同性恋,生活相当颓废。

“垮掉派”普遍吸毒,他们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就曾说过“在美国,吸海洛因的简直就像在德国的犹太人那么多”。

[1](p2)他有句名言:世界既然无法改变,个人只有借助吸毒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3](p151)(二)“垮掉派”的类别“垮掉派”按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早期“垮掉派”和后期“垮掉派”。

按照卷入程度可以分为“半垮掉派”和“周末垮掉派”。

按照他们对“垮掉派”运动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核心人物和外围人物。

以下是各个类别的特点:1、早期“垮掉派”和后期“垮掉派”早期的“垮掉派”被称为嬉皮士。

《大象》影评

《大象》影评

失色的青春——浅析《大象》摘要:格斯·范·斯特作为“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他的作品中几乎始终体现这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并用其所崇尚的极端的“极简主义”来展现他对那个时代的独特理解。

《大象》一片前半部分讲述校园日常生活,色彩明亮,音乐静谧、温和,看似平淡无聊,但是却孕育着后半部分中所展现的一个杀人计划。

色彩的运用和音乐的巧妙配合给予观众了巨大的冲击,让我们不禁去进行自我反思。

关键词:格斯·范·桑特、垮掉的一代、青春、校园暴力、一、格斯·范·桑特简介及创作背景格斯·范·桑特是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主要导演之一。

他从罗德岛设计学院电影专业毕业后从事广告和电影短片的拍摄,当过电影导演罗杰·考曼的助手。

1985年格斯·范·桑特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邪恶的夜晚》,之后拍摄了《迷幻牛郎》、《不羁的天空》、《蓝调女牛仔》等影片。

格斯·范·桑特在2003年凭借影片《大象》一举夺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标志着他的电影导演生涯达到了一个高峰。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流派被世人称为“垮掉的一代,”,这一流派的做节蔑视社会规则,反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放荡不羁。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结束后抵抗主流文化秩序的重要力量。

这一思潮影响范围很广,几乎涉足各个文化领域,也波及电影领域。

“无可否认的是,因为特别的原因,‘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成员都是同性恋。

”○1他们选择同性恋的生活方式除了自身的喜好以外,存在着对社会规则反抗的因素。

在经历了二战的暴力后,人们对主流的抵抗逐渐采取了非暴力的形式。

嬉皮士、毒品、同性恋行为都是非暴力的社会反抗形式,是集体的无对象的情绪表达。

“从服毒后的幻觉状态到嬉皮,从禅宗到流行音乐,这一切的共同点就是拒绝被名誉地位以及回报原则所社会化,拒绝当代这包括丰盛、社会成功及摆设在内的整个礼拜仪式。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摘要】“垮掉的一代”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反文化思潮。

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垮掉的一代”文学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该流派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霍尔顿的孤独、彷徨、无奈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蔑视,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人生困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文学;20世纪50年代;《麦田里的守望者》“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次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美国评论家约翰•霍尔姆斯说:“‘垮掉’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

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驱使自己陷入困境” [1] (P362)。

“垮掉的一代”文学不仅仅涉及到20 世纪50年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经历、精神创痛、思想心态,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揭露了其异化的实质, 将其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上的千疮百孔撕得鲜血淋漓,展示了其精神荒原的现状及前景,而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垮掉的一代”文学中,J. D.塞林格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1951年塞林格出版的“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成为二战后界于神秘主义和奇想之间的小说代表。

小说刻画的一位出身于富足的中产阶级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小说反映了 20世纪50年代对现状不满的中产阶级少年的情绪:既不能与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与社会隔绝。

当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种种欺骗之后,决意与它分裂。

霍尔顿代表了美国20 世纪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闷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着“垮掉的一代”的许多特征。

小说取名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寓意是深刻而富含讽喻的。

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_垮掉的一代

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_垮掉的一代

《金斯伯格与“垮掉的一代”_垮掉的一代》我相信,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在内心深处构建一座精神的房舍以供心灵栖居,因为就像人不能整天游荡在大街上,心灵也需要一个僻静隐秘的空间。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各占一半,那么,这所房子里就可以存放他生命的一半时光。

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把大多数的时间消磨在这个既狭小又博大的房子里,静静地,等待着痛苦或者幸福的到来,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一种永生难忘的铭心刻骨的快乐。

这次,来敲响我的房门的是一个叫艾伦・金斯伯格(金斯堡)的美国男人,他披散着满头的鬈发,目光炽烈,与一个同性伴侣共同生活至死。

他用惊世骇俗的长诗《嚎叫》,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敲响了我的房门,台风一样的震荡伴随而来,房顶上的瓦片噼噼啪啪掉下来,窗外呼呼响着风声。

那完全是一种地震的感觉,精神的地震。

很长一段日子,我在震荡中时刻感觉到一股冰凉而强大的力量从头顶灌入,然后以液体的形式流向身体各处,我知道,正是金斯伯格绝对自由的品质像高压水龙头在冲刷着我布满尘垢的房子,冲刷着我的五脏六腑。

我真切感受到被打击的快乐,被从混沌中唤醒的快乐,任何人不能给予的快乐。

这就是精神的魅力。

我开始在我有限的空间里寻找一切与金斯伯格有关的东西,我产生了了解他的巨大兴趣,就像少女时代对爱情的狂热。

我的脑海中总是闪过金斯伯格和他的朋友驾车飞驰在美国高速公路上的情景:他的头发在风中飞舞,他双手高扬,在竭力抓住来自身体最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因为金斯伯格,我粗浅了解了美国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战后的一代,他们成长在一个循环发生战争的世界上,有人曾把他们同以海明威、艾略特等为代表人物的“迷茫的一代”做了对比。

循环的战争使“迷茫的一代”脸上布满“一切被剥夺、一切丧失殆尽”的神态,那种带有浪漫情调的失望最终变成了一种幻灭。

评论家们指出,被“迷茫的一代”指责为背叛的艾略特在他的诗歌《荒原》中恰恰表达的就是这种“几乎看不到任何目的地的迷茫感,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便会感受到事物的内在凝聚力已荡然无存”。

希菲洛形象设计论垮掉派青年疲惫风格存在主义风尚

希菲洛形象设计论垮掉派青年疲惫风格存在主义风尚

希菲洛形象设计论垮掉派青年疲惫风格存在主义风尚希菲洛形象设计论:垮掉的⼀代,或称疲惫的⼀代是第⼆次世界⼤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群松散结合在⼀起的年轻诗⼈和作家的集合体。

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有“疲惫”或“潦倒”之意,⽽凯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起。

此后,“垮掉的⼀代的所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代对照。

海明威在⼩说《太阳照常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代,这个称谓来⾃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照常升起》题的⼀句词 “你们是迷惘的⼀代”。

“迷惘的⼀代”指的是第⼀次世界⼤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失去对⼈性的渴望。

“垮掉的⼀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已经丧失了对⼈性的最基本的理解,⽤“垮掉的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群潦倒的作家、学⽣、骗徒以吸毒者当作“代”,是因为这个⼈群对“⼆战”之后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化的形成具有举⾜轻重的作⽤。

在西⽅⽂学领域,“垮掉的⼀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学的个重要分⽀,也是美国⽂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

“垮掉的代”的成员们⼤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他们笃信⾃由主义理念。

他们的⽂学创作理念往往是⾃发的,有时甚⾄⾮常混乱。

“垮掉的⼀代”的作家们刨作的作品通常⼴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章,语⾔耜糙甚⾄粗鄙。

“垮掉的⼀代”对后世的西⽅⽂化产⽣了深远的影响,被⽂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化”。

“垮掉的⼀代“的重要⽂学作品包括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1922 _1969)的《在路的重要素材。

卡萨蒂本⼈并不是作家,然⽽很多“垮掉派”作家却在和他通信的过程中吸取了他的⾃由散漫的语⾔风格,凯鲁亚克曾声称这对他创作所采⽤的⽆意识写作的技巧起到了关键作⽤。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笔记近来,阅读了贝尔先生的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由于本人的专业基础尚显浅薄,对著作中的一些精彩之处不甚理解,即便如此,还是为贝尔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巧妙思辨的能力所折服。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在阅读贝尔先生的此本著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一般认为,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透辟分析,以对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批判,体现了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

他在战后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诸领域有领先地位,在欧美思想界声誉颇高。

此书更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和思想领域五十年来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二写作背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一场文学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喧嚣尘上,性解放,盗窃、酗酒和吸毒逐渐流行,60年代,“披头士”开始被“嬉皮士”------反文化群体代替,与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披头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嬉皮士”将自由主义延伸至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二、作者的立场作为当今美国主要的批判社会学家,贝尔在学术与思想结构上与众不同,贝尔先生反复强调申明:“在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义者。

”(P20根据贝尔自己的看法,他仅仅在文化方面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理由是他“崇敬传统,相信艺术作品的好坏应作出合理的鉴定,还以为有必要在判断经验、艺术和教育价值方面,坚持依赖权威的原则。

”在经济领域,贝尔认为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因为他主张群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主张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人们的欲求,并且认为现代经济中企业产权已不明确,因而企业的真正主人应该是企业的员工,而不是企业股东。

他甚至明确表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完全是有可能的”。

(P279他在政治上是自由者,他对于政治和自由的定义都来自康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5-20作者简介:侯阿丹,女,1974年生,黑龙江绥化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

重新解读作为文化思潮的“垮掉一代”侯阿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垮掉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嬉皮运动的鼻祖,也是受到毁誉最多的反文化群体之一。

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作为文化思潮的“垮掉一代”,对理解当代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垮掉一代” “垮掉”运动 文化余韵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5)01-103-06“垮掉一代”(the Beat G eneration )一直是受到毁誉最多的反文化群体之一。

在二战后的美国,他们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以流浪群居、吸毒酗酒、同性恋等极端体验来释放被现代性压抑的诗意的、非理性的品质,以激进的变革姿态赋予艺术强烈的政治颠覆性。

评论家黛安娜・特里林曾在极具威望的上对它大加诋毁;但玛丽琳・科菲也曾在那篇著名的《那些垮掉的一代》中写道:“在你对《在路上》的解释中出了个错。

他的人物不是在逃避生活,也不是在逃避某种事物。

他们在探索比寻求圣杯更深层的精神。

”[1](P229)时间的流逝产生了宏阔的历史感和距离感。

“垮掉一代”已经超越了文学疆域,成为一种精神和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重新解读“垮掉一代”,会使我们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反叛传统”姿态出现的“垮掉一代”,在看似颓废的表象后存在着强大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他们的行动和作品有着源于青春激情的冲动,也蕴涵着缺失方向感的无奈和虚无。

就其性质而言,这场产生于资本主义体制内部的反叛,暴露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合法性的危机,但是并没有如马尔库塞所希望的———这群年轻人最终会成为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并建立起一个“新感性”社会,这场反文化运动最终为体制所收复,日渐主流化并为体制注入了革命性的新生活力。

一、历史的扭结海德格尔曾说过20世纪是一个上帝已死、世界陷入黑夜的贫困时代。

的确,20世纪是一个文明与野蛮、自由与束缚、物质富庶与精神贫乏、理性与反理性相扭结的时代。

在这个世纪,经济的发展使美国大众的需要得到了空前的物质满足,大众文化兴起,享乐主义盛行,同时,资本左右着国家权力,操纵着新闻传播,把社会从众性强加给大众,把“政治变成了制造虚假和谎言的大本营”[2](P374),迫使大众放弃2005年3月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2005No.1寻求现行秩序以外的任何可能性。

高度的体制化和工具理性也扼杀了人的情感性、整体性和反思性,诚如米尔斯在《白领阶层》中所描述的,美国人更像是“高兴的机器人”,他们不仅与环境和社会离异,也与自身的功能和需要离异。

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人在“廉价的幸福”和“崇高的痛苦”之间选择前者,将生存的悲剧性悬置起来,况且老一代人对美国的一切都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心,认为“不管对也好,不对也好,反正这是我的国家”[3](P31),但是年轻的“垮掉一代”更愿意对传统说“不”,坚信“与其成为标准化、可置换的、无关联的东西,毋宁死”[4](P257)。

“垮掉一代”之所以掀起了席卷欧美六七十年代的巨大浪潮,正是因为在人们普遍感到物质力量与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下所产生的失落感和急切地想探寻自我在社会中角色定位的氛围中,有着广泛的共鸣基础。

他们超越了庸常的传统和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生活观,直视生存悲剧,试图在无拘无束的生命体验中解决人生困惑,其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激进的反传统立场和态度,“在路上”颠沛流离的苦旅则是他们追寻生命价值、寻求理想乌托邦的方式。

二、重新解读“垮掉”:反叛传统“垮掉一代”是the Beat G eneration的中文译称,他们又被称为“避世派”、“鄙德派”、“疲塌派”等等。

在我们刚刚开始译介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时,以当时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很自然地认为:这群以极端方式体验生命和感知生活的年轻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生活所击垮的一代,因为在传统的价值观审视下,他们中的一些人确乎是无所作为,充满颓废和堕落气息。

但是,这样的理解并非客观,“beat”一词有“打败”之意,但也表示当时流行的爵士乐的节拍。

“垮掉一代”喜爱这一新兴的多种含义,它确有“击”、音乐形式,以“垮掉派之魂”金斯堡为首的诗人常和着爵士乐的节奏朗诵诗歌;约翰・霍尔姆斯在谈到“beat”这个词时也指出,它还指心灵,也就是精神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诚,一种回归到最原“祝福”之意;beatific 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

与beat相关的词,如beatitude,含有宗教上“至福”、“快乐的”的意思。

金斯堡和“垮掉之王”克鲁亚克都醉心于东方禅宗,不能否认在他们观含有“有福的”、念中,beat可能包含以上多重含义。

从狭义上讲,“垮掉一代”是一场反传统的文学运动,他们的作品打破了“大写历史的虚假图解”,使表面上欣欣向荣的社会呈现出一派荒谬虚无和无法遏抑的悲剧性。

他们把身体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最尖锐的一种“现成物”,用来否定真、善、美的普遍准则,质疑主流美学的价值观,作为对主张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所呈现的事物必须与生活完全无关为特征的现代主义的颠覆;从广义上讲,“垮掉一代”则是一场包含了从哲学、文化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文化思潮和反体制震荡。

“垮掉一代”是文化意义上的“异在者”和思想叛逆者,其社会身份十分复杂,他们中既有世家和中产阶级子弟,也有来自下层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如同马尔库塞所描述的,他们起初是一个拥有共同反传统精神盟约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追求的是“开放的人生,是欢畅的、没有道德和文化禁忌过多约束的自我表达”[5](P15)。

他们激进而反叛的人生哲学和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对美国各阶层青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垮掉”运动与六十年代的学生激进运动、嬉皮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反文化浪潮。

在“垮掉一代”眼中,传统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们反对社会不平等,反对物欲横流和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异化,力图以一种理想的乌托邦来抗拒弥漫于生活各个领域的权力和统治逻辑。

然而,由于他们从未试图发展一个统一的社会理论或与其处境相适应的政治策略,而只是一种自发式的“革命”,导致了每个青年都“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面临一个似乎是完全无希望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年轻人所必须正视的问题”[6](P6),这使他们乌托邦式的理想难以实现。

三、文化思潮的交融:酒神精神复活20世纪50年代,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从不同领域对日渐体制化和遏抑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和探讨,这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文化思潮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心理行为主义、W・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欧洲存在主义和东方的禅宗思想成为“垮掉一代”的行为指南。

斯金纳在《行为主义辨析》中认为“传统的观点把我们包围了好几百年。

……这些观点已被证明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

针对时弊,在1948年的《沃尔登第二》中,他沿用了梭罗简约和乡村化的自然主义生活,力图建构一个和平与公正的社会。

在沃尔登第二,快乐是首要的生活准则,实行公社制,这是一个远离商业化标准和所谓的“荣誉”价值,是一个“人们生活在和谐的,靠生产他们需要的食物、房屋和衣服而自立的、享有幸福并对其他人在艺术、音乐、文学和娱乐方面的享受做出贡献的世界”[7](P28)。

这样的蓝图,无论其缺陷是怎样的明显,对年轻的“垮掉一代”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与梭罗的清教主义不同,“垮掉一代”在性问题上信奉赖希的性学主张。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对性的约束日益松绑的时代,性的乐趣开始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好事”和享乐形式。

赖希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他把弗洛伊德学说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性-政治学,认为社会的病态和不健全,根源于对性行为/本能的压抑。

在《性的革命》一书中,他论证了压抑性政权正是通过对儿童、青年的自然冲动进行残酷的压抑,把他们变成神经质的、自卑的成年人,应该把无产阶级反对统治阶级及其制度的斗争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人的新的心理结构;他在《青年人的性斗争》中指出:正确利用青年人的“青春期造反”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他的性-政治学和文化革命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异化做了尖锐的批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结构发生变革,十四到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的比例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左右,战后贫困和民权运动对社会不公的全面揭露,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社会批评思想的广泛传播,燃起了“婴儿潮”一代年轻人的反叛激情。

赖希被60年代的法国学生、美国的“垮掉一代”以及后来的激进运动奉为“性革命”的先锋,并对“垮掉一代”、诺曼・梅勒等一批后现代作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欧洲,自尼采以降的存在主义在二战后充分发展,面对荒谬的世界,存在主义者起始于否定,拒绝接受现存社会,认为人类的命运在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尼采认为应该复活希腊酒神精神,以超迈的、活跃的、充沛的生命力去对抗人生的虚无、神秘、恐怖。

这种注重个体体验和超越的精神,“在痛苦也是快乐,诅咒也是祝福”,“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的人生境界正是“垮掉一代”所认同的。

但是,“垮掉一代”的主体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过良好的人文和艺术教育,这种古典的精英教育固然使他们要求独立的人格和安全感,反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实用主义和所谓的“进步”与“理性”,然而,诚如丹尼尔・贝尔所言,这些青年不可能从根本上去颠覆这个制度,整个运动成了一场“孩子们发动的十字军远征”[8](P37)。

当其理想主义的追求由于不切实际而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没有出路时,他们又转而向东方哲学进行自我意识的探究,在“禅”的玄思冥想中寻求自由,这最终导致了他们走向神秘和虚无。

当“青春期造反”的激情消退后,“垮掉”运动最终失去了颠覆性的能量,日渐被主流社会所同化,为自己的落幕埋下了伏笔。

“垮掉”运动:反叛与颠覆四、“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是诗人艾伦・金斯堡、作家杰克・克鲁亚克、威廉・巴勒斯,其他诗人与作家还有菲力普・拉曼蒂亚、迈克尔・麦克罗尔、盖利・斯纳达、诺曼・梅勒,以及社会下层“垮掉一代”的代表尼尔・卡萨迪等。

这些反主流文化的英雄是一群怀抱救世思想的叛逆者和艺术家,极端的感性和波西米亚气质使他们更乐于追寻形而下的生存体验,以看似怪诞的方式进行着“大拒绝”———“以天使般的恶作剧把现实的恐惧和丑恶抖露出来,向人民展示摆脱冰冷的技术社会的可能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