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史书体例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新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解析
新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杏花雨”指春雨、“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指月亮,“巾帼”指女子等。
B. 《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名篇,也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
C.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社戏》便是这样的文章。
D. 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鲁迅的《社戏》不是散文,是小说。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第11讲:北人食菱、因、江、定后、史书体例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
“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
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
地不有?”
译文:
——《雪涛小说》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
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5. 或:有人。
6. 去:去除。 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7. 其人:那个人。
8. 9.
以:来、用来。 亦:也。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涛小说》
10. 何地不有:什么地方没有?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 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 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 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涛小说》
词汇(十一)
识: 仕: 食: 并: 或: 去: 其人: 以: 亦: 何地不有: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 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 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 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涛小说》
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
根据以上文言文猜一个成语:凿壁借光
文言文 《北人食菱》
文言文 《北人食菱》
初步感知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
1. 识:认识。
2. 仕:做官。 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
3. 食:吃。
新部编中考 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学常识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也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B. 古代对人的称谓常常要用到敬辞和谦辞,“鄙”“愚”“笑纳”“阁下”都属于敬辞。
C. 科举考试,童生应岁试,录取人县学,称为“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
D. 边塞诗,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答案】 B【解析】【分析】B.说法有误,古代对人的称谓常常要用到敬辞和谦辞,“鄙”“愚”“笑纳”都属于谦辞,“阁下”属于敬辞。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为“诗三百”。
B.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名表,文中以实情、实礼、实事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C. 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集《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先河,许多优秀文章如《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被收入其中。
【答案】 D【解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选自《呐喊》,而是选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时需要平时进行系统的识记,然后灵活运用即可。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是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古代文化常识五:史书体例【共30个专题,陆续更新中】
4.纪事本末体
(1)指以_历__史__事__件__为主的史书体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 《__通__鉴___纪__事__本__末__。》 (2)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补 _编___年__、__纪__传__体__之不足。
5.国别体
(1)以_国__家___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2)《__国__语___》_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由西汉刘向编纂,记录战国 时代历史的__《__战___国__策也》是国别体。 “二十四史”中的《___三__国__志__》也属国别体。
彩蛋:古代编史人的伟大
古代史官的职责是有什么事就记录下来,别人不能干涉,统治者也不 例外。春秋的时候晋国的史官叫董狐,他秉笔直书“赵盾弑君”,这 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1.下列史书,不属于“前四史”的一项是( ) A.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B.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 C.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D.东汉班固的《汉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举个例子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卷】 唐纪六十六懿宗昭圣惠孝皇帝上咸通元年(庚辰、860 )
春,正月,乙丑,裘甫帅其徒千余人陷剡县,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越州大恐。 时二浙久安,人不习战,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郑德更募新卒以益之,军吏受 赂,率皆得孱弱者。德遣子将沈君纵、副将张公署、望海镇将李将新卒五百击裘甫。 二月,辛卯,与甫战于剡西,官军大败,三将皆死,官军几尽。
拓展: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即官方正史,都依照_《__史__记___》,以__纪___传__体(史书体例)编 纂。且“二十四史”除了__《__史__记其》余均属断代史。
大家感受一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
作家作品
《战国策》原名《国事》是西汉刘向编辑整 理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 集,共33篇,分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 和行动,反映了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 方面的动态。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讽喻性的小故事都出自于此。
字词检测
昳丽 yì 窥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 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 或拟乐府
主旨: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 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 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 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 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 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 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 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 后世影响很大。
检查下列字词读音:
(1) 曹刿( guì) (2) 又何间( jiàn)焉 (3) 肉食者鄙( bǐ ) (4) 弗( f ú)敢加也 (6) 小信未孚( fú) (7) 公与之乘( chéng) (8) 战于长勺( sháo ) (9) 下视其辙(zhé) (10)登轼( shì)而望 (11)彼竭(jié)我盈(yíng ) (12)望其旗靡( mǐ )
部编中考 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文化常识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文化常识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B.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等。
C. 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 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B.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巴黎圣母院》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等,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
2.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史书体例
1、 《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 、 史记》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以典制为中心, 典制体, 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 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 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 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 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 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 的体裁。 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 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之前有刘知几 杜佑所撰的 刘知几之子 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之前有刘知几之子 刘秩所著的 政典》 杜佑《通典》 所著的《 刘秩所著的《政典》,杜佑《通典》在其基础上 加以扩充,故其书为《通典》所代, 加以扩充,故其书为《通典》所代,未流传于 世。) 元初,马端临撰 文献通考》 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较 卷 通典》有所增益。 通典》 文献通考》 《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献通考》都 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 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 。 史记》 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 以外,均为断代史。 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 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 三国志》 就既是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 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精编初中语文专题辅导资料 史书体例(解析版)
精编初中语文专题辅导资料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中考语文专练文化与文学常识(解析版)
热点07 文化与文学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以选择题为主,侧重于考查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历法、职官、节气、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满分技巧】文化与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要求学生平时识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限时检测】1.(2020年衢州中考)读高三的小文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你觉得下面加点词中,与他年龄最接近的一项是()A.始龀,跳往助之B.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答案】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
高三的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
始龀:七八岁;不惑:四十岁;加冠:二十岁;豆蔻:十三四至十五六岁。
故最接近的是C故答案为:C2.(2020年南充中考)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艾青重回诗坛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我爱这土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B.要保证口罩的合格生产,熔喷布质量是重要条件。
(“质量”一词本身包含好与坏两方面,句中“合格生产”与“质量”犯了一面对两面的语病)C.闾,居民聚居处。
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D.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
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答案】 A【解析】【分析】 A“充满土地的忧郁”和《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前期的特色和作品。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3.(2020年聊城中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C.《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
古籍分类史书体例
古籍分类纪传体(正史)“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
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
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人教版中考 上学期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ppt1(课件+试题,打包10套) 课件下载 3
后读厚积——文本拓展
素材运用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大禹治水的里程碑意义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
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
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
采取疏浚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
答案
延伸探究
有人认为: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 趁其衰败适时实行变革,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八书的根本原因。 请你结合本篇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 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从而网罗古今,包括 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为编年史)、以地域为划分(如 《国语》为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 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 世家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都有纪、传 不能代替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 综合体史书。
美文深读
[思悟要点]
新“大禹治水”传奇①
①本文题目有什么好处?
今有大禹者,非古之大禹也,不部前,带头人对 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
他兀自一笑:“让地方时政来栽培你,我不亲自 章借“大禹治水”之名,
上阵培育你了。”大禹一听便暗道:此乃“险恶” 写“大禹治理城市”,
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才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
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
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运用示例
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第9章《史记》专练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1、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年代为序,按年记载历史事件的一种体例。
如《 左传》、 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中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的一种体例。
如司马迁的 史记》。
3、通史。
通史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的一种体例。
如 史记》。
4、断代史。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一种体例。
如 汉书》。
5、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一种体例。
如 通鉴纪事本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西汉史官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1)《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艺术成就①《左传》显示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触目地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尤其一些战争的叙写最有特色),从而体现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
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
②《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虽非完全着意而为,却也时有渲染、夸饰之笔,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
③《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视为某种规范;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④《左传》思想深邃、文风朴厚,叙事、状物精彩而富于多样性,留下了许多久经传诵的佳作,其中不少业已成为后世人们称文的典范。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历代堪称“观止”的优秀古文,所收《左传》各篇(节)竟达三十三则之多,可见一斑。
此外,《左传》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还作为一部分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利用和发挥,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3)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国别体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创始于《国语》,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也属于这一类。
(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艺术特色,一是长于记言,二是有虚构故事情节。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的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近代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
5.断代史(1)《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2)班固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三点剖析考点:《史记》《战国策》《左传》等常识。
重难点:作家作品对应关系、作品朝代考查。
易错点:作家、作品与体例对应。
题模精选题模一:编年体例1.1.1名著阅读。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_____①_____所作。
《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______②_____发生的一次战争。
《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____________③________过程的描写。
【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
例1.1.2《左传》是记录我国_________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史学典籍,《左传》与《战国策》这两部史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描写曹刿简短、果敢的_________,刻画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形象。
【答案】春秋;言行(语言行为)【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题模二:纪传体例1.2.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