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固体表面

合集下载

固体化学(第一章) 绪论

固体化学(第一章) 绪论
Solid State Ionics
11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 Thin Solid Films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 Matter.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Journal of Materials 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7
70 年代又把新型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
技术誉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
80年代,为超越世界科技水平,我国政府 制订的“863”高新技术计划又把新材料作为
主要研究与发展领域之一。
18
大量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 材料科学,因而也就离不开固体化学。 例如: 半导体材料的设计推动了今天的半 导体工业、电子工业、计算机和信息产业;
本章基本要求:
1、熟悉固体化学的定义; 2、掌握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
3、熟悉固体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4
第一节 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
1、 什么是固体化学 在固体科学中,有许多相互交叉的领域,如
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科学、陶瓷学、矿物
学和冶金学等。 其中,固体化学是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 是固体科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什么是固体化学呢?
固 体 化 学
主讲教师:宋鹏
1
主要参考资料
1、固态化学—吕孟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2、固态化学导论---苏勉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固态化学及其应用---West A R 著,苏勉曾,谢高阳,
申泮文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传热学第1章答案

传热学第1章答案

传热学习题集第一章思考题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

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

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

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

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

第1章 材料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1章 材料表面的基本特征
一般清洁表面是指经离子轰击+退火热处理后的单晶表面。 由于原子在体内部和在体表面受力不同,则引起表面原子的排
列与内部原子的排列具有较为明显差别。 这种差异经过4~6层原子之后,原子的排列与体内原子的排列
已相当接近,这个距离也可以看作是实际清洁表面的范围。
延伸
清洁表面原子排列结构 1、表面原子的排列方式虽然与体内有差别, 但仍作对称
继而导致材料强度、韧性、导热、导电、介电、传感、腐 蚀、氧化、催化、能量交换、摩擦磨损、光的吸收与反射 等材料功能改变。
二、界面
定义:一个相与另一个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 多晶材料的界面分类
同相界面:相同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晶粒间界面,如 晶界、孪晶界、畴界等。
异相界面:不同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区域间界面,如 同质异构体界面、异质异构体界面。
其中:k-常数,T-绝对温度,εv-形成一个表面空位的激活能。
(3)实际上,通过LEED等表面分析结果证实,许多单晶体的表面 实际上不是原子级的平坦,而是呈现出台阶、扭折、空位以及自吸 附原子的情形。
L-台级,T-平台,K-台级处的扭折, Suv-表面空位,SLv-台级处空位, SuA-表面自吸附原子, SLA-台级处自吸附原子
表面与界面关系 物质的气液固三态的界面(液-气、固-气、液-液、
液-固、固-固),已习惯将液-气、固-液(固-气)界 面称为液体表面、固体表面。 固体表面实际上是由凝聚态物质靠近气体或真空的一个或几 个原子层(0.5-10nm)组成。 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了固体表面有着与固体体内不同的特 点:1.原子排列不同,2.组分不同。
2、调整方式: (1)自行调整,表面处原子排列与内部有明显不同(驰豫、重 构、偏析、台阶); (2)靠外来因素,(如吸附杂质-化学吸附,生成新相-化合 物等)。

《传热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传热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传热学习题集第一章思考题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

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

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其中,-热流密度;-导热系数;-沿x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其中,-热流密度;-表面传热系数;-固体表面温度;-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其中,-热流密度;-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

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

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

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烧坏。

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BET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解读

BET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解读
第一章 理论介绍
1. 吸附
气体与清洁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 于气相,这种现象称吸附(adsorption)。吸附气体的固 体物质称为吸附剂(adsorbent);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 附质(adsorptive);吸附质在表面吸附以后的状态称为 吸附态。 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分子与固体之间以化学键力结合, 并对它们的性质有一定影响的强吸附。 物理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分子与固体之间以较弱的范德华 力结合,而不影响它们各自特性的吸附。
第一段:先形成单层吸附,拐点B指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第二段:开始多层吸附 第三段:毛细凝聚,其中,滞后环的始点,表示最小毛细孔开 始凝聚;滞后环的终点, 表示最大的孔被凝聚液充满; 滞后 环以后出现平台,表示整个体系被凝聚液充满,吸附量不再增 加,这也意味着体系中的孔是有一定上限的。
Ⅴ型等温线(墨水瓶型)
5.活性表面积的测定
BET法测定的是吸附剂总表面积,而通常是其中的一部分才有活性,这部分叫活性表面,可采 用“选择性化学吸附”方法测定活性表面的面积,如表面氢氧滴定方法。 许多高比表面积的吸附状是孔状的,对于这样的物质经常要区分外表面和内表面。外表面是指 独立颗粒或结块的外 围面积。但因为在原子尺度上,固体的表面很少是光滑的,因此要准确定义 是有困难的。一般约定为:外表面包括所有突出物以及那些宽度大于深度的裂缝的表面。 内表面 为所有深度大于宽度的裂缝、孔、洞的 壁。
较少见,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 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 有时在较高P/P0区也存在毛细管凝聚和滞后环。
Ⅵ型等温线 又称阶梯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映的是固 体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如氪在某些清净的金属表 面上的吸附)。实际上固体的表面,尤其是催化剂表面,大都 是不均匀的,因此很难遇到此情况。 等温线的形状密切联系着吸附质和吸附剂的本性,因此对等 温线的研究可以获取有关吸附剂和吸附质性质的信息。例如: 由Ⅱ或Ⅳ型等温线可计算固体比表面积;Ⅳ型等温线是中等孔 (孔宽在2-50nm间)的特征表现,同时具有拐点B和滞后环, 因而被用于中等范围孔的孔分布计算。

固体物理讲义第一章

固体物理讲义第一章

固体物理讲义第一章前言:固体物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从微观上解释固体的宏观性质并阐明其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晶体的物理性质与内部微观结构以及其组成粒子(原子、离子、电子)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晶体结构(基于X射线衍射)●晶体结合与晶体缺陷●晶格振动(基于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研究固体热学性质)●固体能带论(基于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研究固体的导电性)第一章晶体结构内容:晶体中原子排列的形式及其数学描述主要包括:●晶体的周期结构●十四种布拉菲格子和七大晶系●典型的晶体结构●晶面和米勒指数●晶体的对称性固体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固体的原子以及它们的空间排列。

例如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导体)、碳60和金刚石就有明显不同的特性。

1.1晶体的周期结构晶体结构的特征:周期性组成晶体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或它们的集团)在空间的排列具有周期性(长程有序、平移对称性*)对称性晶体的宏观形貌以及晶体内部微观结构都具有自身特有的对称性。

晶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原子或一组原子以某种方式在空间周期性重复平移的结果。

晶体内部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是晶体的主要特征,另一个特征是由周期性所决定的对称性(表现在晶体具有规则的外形)。

周期排列所带来的物理后果的讨论是本课程的中心。

(对称性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些图形或花样的几何性质,后来经过推广、加深,用它表示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相互作用/物理定律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对称性最初的、狭义的意义,即几何图形和结构(不管有限还是无限)的对称性。

虽然眼睛看不到晶体中的原子,但是原子的规则排列往往在晶体的一些几何特征上明显的反映出来。

实际上,人们最初正是从大量采用矿物晶体的实践中,观察到天然晶体外型的几何规则性,从理论上推断晶体是由原子作规则的晶格排列所构成。

后来这种理论被X衍射所证实。

)布拉菲空间点阵和基元●为了描述粒子排列的周期性,把基元抽象为几何点,这些点的集合称为布拉菲点阵。

布拉菲点阵的特点:所有格点是等价的,即整个布拉菲点阵可以看成一个格点沿三个不同的方向,各按一定的周期平移的结果●格点:空间点阵中周期排列的几何点●基元:一个格点所代表的物理实体●空间点阵:格点在空间中的周期排列在理想的情况下,晶体是由全同的原子团在空间无穷重复排列而构成。

第一章 固体的表面特性 摩擦与润滑技术

第一章 固体的表面特性 摩擦与润滑技术

§1-1 表面形貌
• 在给定的场合下,除了表面的物理、化 学、机械特性、金相组织和润滑状态等 对摩擦与磨损有重大影响以外,另有一 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表面形貌。特别 是表面粗糙度,它对两表面的接触力学 性能和摩擦磨损过程与机理的影响极大。 因此,首先研究表面形貌构成和特性。
一、表面形貌
• 固体表面,即使光滑的工程表面,在显微镜下 观察时,也都好似大地上布满了峡谷、高岗和 山岳。这就是说,从微观角度看,任何固体表 面都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我们通常所说的 固体表面几何形状包括有:微观粗糙度、宏观 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而摩擦 学中关注的主要是粗糙度和波纹度,也就是摩 擦学中称谓的表面形貌。有时又称表面织构。 如图1-1所示。图1-1(b)中的T和S以及H和h 分别表示宏观和微观粗糙度的波距和波高。
三、表面晶体缺陷及其分布对表面性 能的影响
• 1.点缺陷及其畸变的影响 • 图1-18所示分别表示空位、置换型杂质原子和
间隙式杂质原子等点缺陷晶格畸变的示意图。 无论是间隙原子或置换原子,它们尺寸的大小 对晶体性质和晶格排布(点阵周期)规律都有 很大影响。例如,若杂质原子比较大,则使晶 格产生挤压应力而变形;若杂质原子比较小 (尤其是空位),则产生收缩应力而变形。这 种畸变在各个方向上波及的范围约达5-10个点 阵周期的距离,如果沿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各 取10个周期,则发生畸变的范围包含1000个 晶胞,由此可见,点缺陷及其畸变对晶体结构 和性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 这些电子绕着两个原子核运动,将两上原子结合起来 形成共价健分子;金属键则所有的原子都失去其价电 子变为离子,在晶体中规则地排列起来,所有游离的 自由电子则穿梭于各离子之间作离速运动,形成所谓 “电子云”。电子云与各离子之间强烈的静电引力使 金属坚强地结合起来,而离子间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 力则与这种引力相平衡,使金属处于稳定的状态。金 属中的电传导和热传导就是由上述价电子贯穿金属的 自由运动造成的。金属在应力作用下表现出塑性,是 由于在某一局部地区,一群正离子在破坏了它们的键 合后滑移到一个新的位置上又可重新键合起来。而在 离子晶体中则不可能出现象金属那样的导电性能。各 离子的运动只能导致微弱的离子导电。在承受应力作 用时,离子晶体多倾向于沿某原子面解理(破裂), 而不象金属那样发生塑性变形。而共价键晶体亦具有 低的导电性能,但硬度高。

第一章表面张力

第一章表面张力
会有界面 • 界面的类型取决于物质的聚集状态:液-气、液-液
(不互溶)、液-固、固-气、固-固。
• 若其中一相为气相:固-气、液-气,通常把这种界面 称为表面。
• 凡在相界面上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称为界面现象 或表面现象。
液体内部的分子或原子处 于力的平衡状态,而表面 层上的分子或原子受力不 均匀,结果产生指向液体 内部的合力,这就是表面 张力产生的根源。
可见,表面张力是质点(分子,原子 等)间作用力不平衡引起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个固体表面的液滴 因固体材料种类的不同,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概 括来说,有四种: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 熔点 • 温度 • 溶质元素
表面活性元素
能够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 可起润湿,渗透,净洗,分散,乳化, 等作用

第一章 固体表面讲解

第一章 固体表面讲解
用粘附功描述粘附程度:
WAB A B AB
表面污染影响很大。如铁若在水银中断裂,裂 开面可以再粘合起来,而在空气中就不行。
1.5.5 吸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莱宾杰尔效应
由于环境介质的作用,材料的强度、塑性、耐磨性 等力学性能会下降。
原因
1. 不可逆物理过程效应 如:腐蚀不改变力学性能,通
5 一般表面
由于表面原子的能量处于非平衡状态,一般 会在固体表面吸附一层外来原子。
除Au以外,金属经机械加工后,在常温常压下会 发生氧化。因此,在固体表面会吸附一层外来原 子。氧化皮
大部分表面覆层技术在工艺实施之前,都要求对 表面进行预处理,清除掉表面的氧化皮,以便提 高覆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
1.3、表面晶体结构
在表面科学中,任何一个二维周期结构的重复性 都可用一个二维布拉菲晶格(点阵)加上结点(阵点) 来描述。
实际表面结构并不是完整无缺的,存在着很多缺 陷。
典型的TLK模型分析:
考塞尔(Kossel)-斯特朗斯基(Stranski)表面晶 体结构物理模型 平台(Terrace)---台阶(Ledge)—扭折(Kink)模型
•气相外延,如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液相外延,如电化学等。
④化学键结合界面
覆层材料与基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成分固定 的化合物时,两种材料的界面就称为化学键结合界 面。如Ti合金表面气相沉积形成TiN和TiC薄膜。
特点
•结合强度较高,但界面的韧性较差, 易发生脆性断裂或剥落。
典型工艺
•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离子注入、 化学转化膜等技术
过减小尺寸使性能下降
2. 可逆物理和化学过程效应 使表面自由能下降,力学性能发 生变化--莱宾杰尔效应

摩擦学ppt

摩擦学ppt

对于尺寸在毫米以下甚至毫微米级范围的微 型机械,如可清除血管内壁沉积物的微型机器人 等,此时表面效应非常明显,摩擦则是重要的因 素之一。 在通讯卫星中,天线需要精确的定位机构和 展开机构,要求轴承扭矩在7—10年内不变,经过 107 次循环使用后精度不变,此时必须研制新型 润滑剂以减少微观尺度的摩擦力和磨损的变化。
纳米摩擦学研究方法
(1)现代表面分析方法 纳米摩擦学的实验广泛应用表面力仪 (SFA)和扫描探针技术.包括扫描隧道显微 镜 (ST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检 测摩擦力显微镜(FFM)。它们用于测量原 子尺度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微观动态力学行 为.在微磨损、微划痕、纳米磨损与超精 加工以及分子膜边界润滑等研究中发挥巨 大的作用。
2.表面形态与混合润滑理论
摩擦学现象发生在极薄的表面层, 因此对于摩擦表面形态的形成、变化 和作用的分析,将深化摩擦学机理研 究,并就改善使用性能寻求合理的表 面形态和工艺方法提供依据。研究内 容包括:表面形貌的表征及其摩擦学 效应,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在摩擦、磨 损过程中的行为与变化等。
分析表明,工程中大多数摩擦表面是 处于混合润滑状态,即部分润滑膜与表面 粗糙峰点相接触同时存在。磨损的发生是 混合润滑状态的特性。 目前有关混合润滑的设计尚停留在半 经验阶段,因此建立工程适用的混合润滑 设计理论是当前急迫的任务。这一领域的 研究集中在:部分膜润滑和微观弹流润滑 理论,各类润滑膜的失效准则和润滑状态 转化过程,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与载荷分 配,混合润滑的模型化和定量化研究等。
3.磨损形成机理及其控制
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磨损形成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 素,从而寻求提高耐磨性和控制磨损的措施。工程中的 磨损现象多种多样,根据形成机理可归纳为:磨粒磨损、 粘着磨损、疲劳磨损、化学腐蚀磨损等基本类型。实际 机械中的磨损大多是几种磨损类型同时发生,因此磨损 研究必须强调针对性,即密切结合各种典型零件的具体 工况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在累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磨 损机理以及抗磨损设计方法与对策. 实际零件的磨损经历着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很多, 包括工况参数、材料与表面形态、润滑与环境介质的作 用等的影响。因此,磨损研究还应强调运用多学科的综 合研究和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

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第一章-绪论-课件

材料结构表征与应用第一章-绪论-课件

1表面成分分析 (可作深度分析)
2表面能带结构分 析
3表面结构定性分 析与表面化学研究
约0.4~2nm(俄歇 约0.5~2.5nm(金属
电子能量
及金属氧化物);
50~2000eV范围内) 约4~10nm(有机化
(与电子能量及样 合物和聚合物)。
品材料有关)
1表面能带结构分 析 2表面结构定性分 析与表面化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方法或仪器
分析原理
透射电镜(TEM)透射与衍射
检测信号
基本应用
透射电子与衍 射电子
1形貌分析(显微组织、晶体缺陷) 2晶体结构分析 3成分分析(配附件)
扫描电镜(SEM)电子激发二次 电子;电子吸 收和背散射
二次电子、背 散射电子和吸 收电子
电子探针 (EPMA)
电子激发特征X X光子 射线
第一章 绪论
材料分析是通过对表征材料的物理性质或 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称为测量信号或 表征信息)的检测实现的。即材料分析的基本 原理(或称技术基础)是指测量信号与材料成 分、结构等的特征关系。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 信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分析方法。
材料结构的表征(或材料的分析方法)就 其任务来说,主要有三个,即成分分析、结构 测定和形貌观察。
7、拉曼光谱分析: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方法。
第一章 绪论
分析方法
基本分析项目与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AES)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AAS)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XFS) 紫外、可见(分子) 吸收光谱分析(UV、 VIS)
元素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对 于无机物分析是最好的定性、半定 量分析方法。 元素定量分析
约0.4~2.0nm(光 电子能量 10~100eV范围内)。

材料表界面 作业答案

材料表界面 作业答案
3 4 3 6 3 17
(cm3 )
边长为0.04μm银的立方体个数: n
0.1 1.488*1014 (个) 16 6.72*10
m v 10.5*6.4*1017 6.72*1016
0.1g银可得到上述大小的银胶体粒子数目: n
2
0.1 1.488*1014 (个) 16 6.72*10
7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分成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表 面活性剂。 4. 何谓 HLB 值?HLB 值对表面活性剂的选用有何指导意义?
(1) HLB 值是指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与亲油性的相对大小。 (2)HLB 越大表示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HLB 值越低,则亲油性越强.由此,可根据表 面活性剂的HLB 值的大小,初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活性剂类型.
二维理想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πA=RT
表面压较小的情况下成立
pv=RT
忽略了分子间互相作用力,利用理想化模型推导公式 低压、高温条件下成立
总结: 界面化学四大定律(1/ r1 1/ r2 )
P 2 V 2 M P0 r r
11
(2)单个粒子的表面积: A 6a 6*(4*10 ) 9.6*10 所有这些粒子的总表面积:n*A=1.428*10 (cm )
4 2
6 2
cm2
比表面积=
表面积 1.428*104 5 = =1.428*10( cm 2/g) 质量 0.1
(3) 0.1g银的体积: v
m 0.1g 0.0095cm3 3 10.5 g / cm
2hr 2hr WSL LG (1 cos ) , tan 2 2 h r r h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固体表面概述因为摩擦和磨损都发生在表面上,表面的状态影响着摩擦的大小、磨损的类型以及润滑剂的选择。

因此,表面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讨论摩擦磨损之前,首先需要对表面进行了解,正确判断表面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表面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两种物质的界面称为表面(在弹性力学中,表面应该满足以下边界条件:其上各点的法向应力ζn和切向应力ηn均为零)。

本文讨论的对象:几个到几十个原子(或分子)的表面膜或几个晶粒的表面层,以及几个mm的表层。

通常,这个表面层的状态是复杂的。

宏观上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微观上存在各种晶格缺陷,在一定的环境下还存在各种吸附膜、反应膜和污染膜。

人们将不存在其它任何物质(包括自然污染膜)的表面称作纯净表面。

自然污染膜是指物体表面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是自然形成的表面覆盖膜,如水汽吸附膜、氧化膜或其它异物。

这种表面可以在固体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时,或表面污染膜被破坏时可能出现,也可以在真空条件下获得。

裸露的纯净表面性能十分活泼,极易吸附其它物质的分子,或与其起化学作用。

纯净表面摩擦时摩擦系数一般很高,同时会发生粘着(有时被称作冷焊)。

1.1固体表面的几何性质1.1.1表面粗糙度表面的凹凸不平程度与表面积之比称为表面粗糙度,是表面的亚微观状况。

它直接影响摩擦系数和磨损。

对于一个工程表面,不论其加工得怎样精细,从微观角度看,总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高低起伏。

即工程表面都是粗糙的,不是理想光滑的表面。

描述表面粗糙程度的参数称为表面粗糙度(过去也称表面光洁度)。

用显微镜观察表面,如地球表面的地形。

要用三维图像才能精确描述其表面形貌。

如图1.1所示。

图1.1 表面的三维形貌图||1||110∑⎰===ni i Li Z n dx Z L CLA 21122102]1[]1[∑⎰===ni i L i Z n dx Z LRMS 图1.4 具有相同CLA值的不同形貌 1.2所示)。

由于加工方法造成的宏观粗糙度呈一定方向和波长的波形(称波度)。

微观粗糙度的波长很短,且具有不同的幅度和间距。

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称微凸体。

如经过抛光研磨等加工,这种波度明显消失,粗糙度显示出各向同性。

描述表面粗糙度,不是用其最大的波峰波谷之差。

国标(GB1031-83)规定了两种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中线平均值(CLA )和平均平方根值(均方根)(RMS )。

图1.3为粗糙表面轮廓的二维示意图。

先取一中线(x 轴),把二维轮廓分成上下两半,并满足:中线上方的轮廓与中线所围的面积等于中线下方轮廓的面积。

令从中线到轮廓的高度为Z i 。

①中线平均值(CLA )表示表面轮廓上各点相对于中线的算术平均偏差。

②平均平方根值(均方根)(RMS )表示表面轮廓上各点相对于中线的偏差值之平方的平均值的开方。

通常使用RMS 比较好,因为,同样的CLA 值其表面形貌是可以很不相同的,对摩擦磨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如图1.4。

而用RMS,图中各不相同的形貌具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

1.1.2表面微凸体用触针式表面轮廓仪可直接测得表面的起伏不平。

不过因其高度方向的放大比例远大于平面方向的。

故所得图形并不能反映峰谷起伏的实际形状。

而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表面,因其各向放大比例相等而比较真实。

由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图形可以看到,表面上的峰与谷实际上是比较平缓的,因此人们通常取微凸体为近似的半球状、锥状或柱状来进行几何因素的分析。

表面微凸体的高度各点不同,如用统计学的微凸体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图1.2 粗糙表面的二维图图1.3 粗糙表面示意图正态分布曲线 高度Z i图1.5 微凸体的高度分布曲线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画出表面轮廓上各点的高度(Z i )是个随机的变量,将其不同高度出现的频率(概率)记录下来画成光滑的曲线(图1.5),称为高度分布曲线。

凡经过一般机械加工的表面,其微凸体高度的分布通常接近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理论上应延伸到处。

而实际上在的范围内已包括了99.5%的高度(σ为分布的标准差)。

1.2固体表面的原子排列和结构缺陷经过不同加工过程形成的表面,因机械作用,往往导致材料的晶格扭歪、晶界开裂;由于温升导致金属发生相变而再结晶,使晶粒长大;或因为表层材料变形导致表层密度和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在表层的塑性变形层中产生残余应力,甚至产生微裂纹。

金属表层内种种微观性状的改变,均对其摩擦磨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需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

金属表面的原子排列具有一定的形状,对于没有缺陷的纯单晶体,表面上的原子排列应是整体材料内部原子排列的延伸。

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图1.6所示为金属的几种典型结构。

在各种晶体结构中,不同晶面上的原子密度不等。

当承受载荷发生滑动时,原子密度高(原子数多)表面能低的面上,容易发生滑移。

图1.7为立方晶系中几个可能滑移的晶面:(100)面、(110)面和(111)面。

面心立方的(111)面和体心立方的(110)面,以及密排六方的(001)面都是原子密度高的晶面,沿这类晶面滑移的阻力最小。

但是表面的原子排列,往往不是整体材料内部原子排列的延伸,原子排列得不像理想的那样整齐。

如多晶体表面有镶嵌块结构;多晶体的晶界交错,原子排列常没有规律,而且还有缺陷。

如多晶体表面有镶嵌块结构。

单晶体的表层也会出现各种结构缺陷(如图1.8所示)。

如刀刃位错,形成通向内部的线缺陷;螺型位错,表示该处形成断层,由表面伸向内部,于是在表面上产生台阶;解理断裂形成了曲折和台阶;表面上的原子可能逸出而出现晶格空位,外来的原子可能形成填隙原子;如外来原子局域表面可形成“增附原子”;加上外部的杂质原子,使大多数金属晶体出现很多位错。

这些位错在滑移时会形成台∞±σ3±图1.6 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密排六方图1.7 立方晶系中几个可能滑移的晶面图1.8 表面结构缺陷模型阶。

见图1.5。

晶体材料接触滑动而引起变形的过程中会产生位错台阶(称为表面滑移带或滑移线),滑移带的移动可能与杂质相交,生成更多的位错。

位错堆积的地方会形成早期的微观裂纹。

在有结构缺陷(位错、台阶或空位)的地方会发生晶粒长大、溶解、吸附或化学反应(如腐蚀)等现象。

这些对摩擦磨损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类结构缺陷不仅金属会有,一些非金属晶体(如层状晶体、金刚石、氯化钠和有机润滑剂等)也存在这类结构上的缺陷。

这些缺陷都比较小,需依靠现代的仪器设备才能看到。

如场离子显微镜(FIM ),低能电子衍射(LEED ),场发射显微镜(FEM )等。

1.3表面张力和表面能液体受到拉向内部力的作用,使其表面肌收缩和凝聚,这种力叫表面张力。

表面能是指将液体内部分子拉到表面上所需作的功。

当液滴落在固体表面上时(见图1.9),由于液体具有各自的表面张力,它同时受到固体与空气的界面张力(γs )、液体与空气的界面张力(γl )和液体与固体的界面张力(γsl )的作用。

当 时,液滴在表面上达到平衡,且具有一固定的形态。

不同的液体在同种固体表面上,得到不同的接触角。

接触角小的液体表面张力小。

接触角的大小衡量着固体表面与液体之间的润湿性。

图1.9(a )中的接触角小,表示固液间的润湿性好。

而图1.9(b )中的接触角大,表示固液间的润湿性差。

固体也有表面能和表面张力。

固体的表面能是指将固体拉开而形成新表面时需作的功。

如果固体表面十分洁净(未被污染,也无吸附膜等),则表面处于高能状态。

如其它固体表面与这种表面接触,将显示出高的粘着能力,摩擦明显增大。

表面能高的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具有较小的接触角,能很好地与液体润湿,使液体润滑剂能很好地与之亲和,得到低摩擦。

同种液体在不同的固体表面上,也得到不同的接触角。

接触角小的表示固体的表面能高。

是亲水性表面。

接触角大的,说明固体的表面能低,是疏水性表面。

不易与液体亲和也不易与其它固体表面粘着。

对于结晶固体来说,表面能是沿晶面解理而形成新表面所需的解理能。

由于晶体各面的原子数不同,原子数高的表面易于解理,即这些表面的表面能低,易于发生滑移。

sl l s γθγγ+=cos1.4表面膜在一般条件下,固体表面总是被周围介质所包围。

而这些介质(包括气态或液态介质)常常与固体表面发生物理与化学作用,使固体表面的结构变得更复杂。

通常摩擦副由金属制成,金属表面在大气环境中总有一层薄薄的氧化膜覆盖着,氧化膜的外层还有污染膜和吸附膜等,构成了复杂的表面层。

1.4.1吸附膜表面的洁净程度较高时,极易将周围介质的分子吸附到表面上形成吸附膜。

如果是靠范德华力键合在表面上的称物理吸附膜。

吸附的量是吸附物的分压(当吸附分子为气体时)或吸附物浓度(当吸附物为液体)和绝对温度的函数。

n s=f(p,T)n s=f(c,T)式中:n s为吸附量;p为吸附气体分压;c为吸附液体浓度;T为绝对温度。

吸附膜的牢固程度(吸附力的大小),可以用吸附热来衡量。

吸附热是变量。

开始吸附时的吸附热高,当固体表面布满吸附分子后开始第二层吸附时,固体表面与吸附分子的作用随层数增多而减弱,吸附热就逐渐降低。

直到吸附热降低到没有能力再吸附时,吸附达到饱和。

要除去这种吸附膜,除了机械作用外,用加热可使其脱附。

故物理吸附膜是可逆的吸附膜。

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发生电子交换时(即改变了吸附层分子的电子分布),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作用是化学键结合,称化学吸附膜。

其作用力比物理吸附膜强。

化学吸附的吸附热值比较高,所以脱附时需要比脱附物理吸附膜更高的温度(更高的能量)。

化学吸附常常是单分子层。

而物理吸附则可能是多分子层。

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且与吸附剂的表面有关。

所以化学吸附有一定的选择性。

而物理吸附可以在任何表面上发生。

在固体表面上吸附的还有污染膜。

润滑剂分子可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吸附膜(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例如,脂肪酸类的润滑剂,具有很长的分子链,这种细长的分子链被密集地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刚性的边界膜,把承受载荷的接触面分开。

同时,细长的分子有一定的柔性,当承载表面相对运动时,其剪切阻力很低,有明显的减摩效果。

润滑剂分子中如果电子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则分子链的形状不对称。

缺少(或多余)电荷的分子称偶极子,其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故也称为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亲和力很强,能牢固地附着在表面上。

常用润滑剂都是长链的碳氢化合物,一端带有氨基(-NH2)、氰基(-CN)、羟基(-OH)、羧基(-COOH)等极性基。

这类极性分子的吸附效果很好。

如果使用的润滑剂无极性分子,可以加入少量具有极性的分子(称为油性剂),使吸附速度加快。

但如果第一层已吸附饱和,则再加入极性分子已不发挥作用,有时反而有副作用。

摩擦面上吸附膜的存在是一种动态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