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1、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得现象及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或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或城市化的基本规律:(1)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工业化前的城市与工业化后的城市特征: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5、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及启示:特点:(1)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2)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3)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的压力,又是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启示: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

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还提出在统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城市总体规划教材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学科的发展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三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第一节城镇化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用地布局第一节城市用地评价与城市规划区第二节城市用地分类与用地平衡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五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六节郊区规划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各专项规划第一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给水工程规划第四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五节电力规划第六节其它工程规划第七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八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九节园林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第十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二节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与综合协调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第七章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与远景设想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设想第九章城市总体规划展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的组成1、基本概念1.1 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1.2 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3 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1.4 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1.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6 城市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但这对帮助认识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事物的认识,是有帮助的。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pdf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pdf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和“市”的概念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3、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人类的影响第一次:改造原始材料;开始营造简陋居所第二次:商人、手工业者出现;聚居在集市附近4、城市形成的时间与地点产生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下游具体时间: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000~5500年5、界定城镇的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体现在哪4个方面)产业构成(非农产业)人口数量(规模与密度)职能(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地域特征(建筑密度、市政设施、公共设施)6、营寨城模式:提姆加得欧洲诸多名城的雏形7、曹魏邺城:规整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的布局理念8、隋唐长安:宫城居中靠北9、古埃及卡洪城:明确的功能分区10、中外古代城市的区别:(1)城市等级体系中国:树枝状(中央集权)欧洲:散沙状(地方割据)(2)城市中心中国:宫殿、官府衙门(世俗社会)欧洲:教堂(神权社会)(3)城市功能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封建地主制)欧洲:经济中心(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4)城市在疆域中的分布中国:江河沿岸;地区中心(内向型,对内统治)欧洲:沿海港口(外向型,对外经商和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领土)(5)城市商业形态中国:集中的市→商业街道北宋(开封城)欧洲:自由形成的集市、商业街11、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发达国家:内部更新改造发展中国家:外延性扩展12、世界城镇密集地带:美国东南部;美国西海岸;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太平洋地区;英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中国13、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时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形式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相应转变: 1 2 3——2 1 3——2 3 1——3 2 1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2)功能城市化国家、社会、国民的财富随之增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16、城市化发展轨迹注:诺瑟姆曲线起步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课后习题答案PDF下载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与社会、历史与⽂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地分类及其适⽤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态与环境规划、城
关注⽂章底部公众号
回复课后答案+城市规划原理
免费获取课后答案
市⼯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吴志强作⼈员参考。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1节 城市的产⽣与定义
第2节 城市的发展
第3节 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2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与发展
第3节 城市规划⾯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第4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法的变⾰
第3章 城乡规划体制
第1节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第2节 我国现⾏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第3节 我国现⾏城乡规划⾏政系统
显⽰全部信息显⽰全部信息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PDF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具有不同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南昌大学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南昌大学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选择题:1*40,名词解释:4*5,简答:10*4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概念(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紧凑型城市(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最终依赖于由空间密度提供的使用方便的交通,以及利用这种机会的人们和机构的绝对多样性。

智慧、园林、卫生、健康城市(名)(1)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2)园林城市:符合“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之美学原则,这是园林城市的本质。

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

(3)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4)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其他观点: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5)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

基尼系数(名)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恩格尔系数(名)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学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11、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12、教学内容:见各章节具体内容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布置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4、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
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 中的结果。

5、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
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 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本书对“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二)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是具有高经济效率、高管理水平、高 质量环境的城市。 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 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 学城、旅游城。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二、城市化的形态和决定因素 三、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的城镇化
四、中国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后,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的恢复和城市化启动时间(1949-1957) 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发展时期(1958-1965) 3、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 4、城市化稳步发展时期(1979-2000) 5、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
第一、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第二、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平衡 第三、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实现城市各类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六、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 能
二、城市功能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 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在一定区 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 具有别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具有整体性、结 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融合、产城互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城市化程度。

新型城镇化将人作为城市的核心,通过建设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实现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资源、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互通共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3.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向生产、生活、休闲多元化城市转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求将生态优先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提高了城市化程度,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其次,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城市产业的集聚和优化。

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促进城市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通过统筹城市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资源,构建出标准化、智能化城市空间。

提高城市的安全、便利性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形象。

3.促进城市人口转移。

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和投资水平的提高,激发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4.推动城市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

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增长极核理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是首先集中 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 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 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 和积累的不断反复,逐渐成为 区域的中心城市。
增长极核理论最初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1966年,增长极核理论由经济空间拓展 到地理空间,认为城市就是一个带动周 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增长中心, 它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和扩 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增长极核理论已成为培育和发展城市的 理论依据,各国都积极倡导培育中心城 市以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2)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具有空间 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两方面。
a. 可达性 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 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 租及空间分布〆从水平方面:从中 心到边缘可达性降低,物质环境分 帣为商业/商、居住、工业;从垂直 方面:从下部到上部可达性下降。
b. 外部效应 城市经济学的一个突出表现,有正 负两种外部效应。
2)从职能角度,城市的含义—— 以第三产业人口结构为主≥30%, 具有现代城市人口;作为区域地区 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生 活中心的集聚场所。
5)综合而言,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 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 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 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而形成的以非农产 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特征的居民点。
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在封建时代,
中国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而在
1888~1890年, 当时的欧洲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
英国考古学家 F. 中心。
奴隶
贵族和官吏
佩特里进行发掘。 卡洪城平面为规
则的矩形,城墙
南北长约250米,
东西宽约
350米;有一道内城墙把城区分隔成东西两部
分。西部地势较低,占地不到全城的三分之
一,密集而有秩序地排列着奴隶工匠所居住
的土坯小屋;东部为奴隶主贵族和官吏所住,
并设有市场和商铺;还有一组宫殿,殿内壁 上有彩画。整个城市的布局显然经过规划, 并且强烈地反映出阶级差别。
4)经济制度——中国是地主所有制 中国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而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欧洲往往政治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 世界……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
内容看,已变为一座城市。
——刘易斯.芒福德
• 掌握 • 熟悉
• 了解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4)经济全球化理论
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 中国家不再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了 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同时 又导致了发达国家一些城市的逆工 业化或后工业化进程。
第二节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 化趋势
1.城市的物质构成
1)城市物质环境存在于公共(社 会共享)和非公共(私有)两种 领域,其中公共领域起主导作用, 两者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 应保持协调。
2)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 城市更新指的是对城市中陈旧、衰 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 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的条件,达 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精 神生活需要的目的,更加强化城市 功能体系上的重组与重构这一过程。
在二次大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较早 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城市更新,以 解决城市物质环境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正经历着城市化 的加速阶段,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快速提 升阶段。但是,有些老城市已经出现大 规模的城市更新,进入了新开发和再开 发并重的时期。
市的基本/非基本部类的就业人数比率有 所不同,研究表明大城市的基本/非基本 比率小于小城市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意 味着大城市的基本部类的乘数效应要高 于小城市,也就是说大城市的基本部类 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高于小城 市。
b. 城市的发展阶段
① 专门化阶段:城市发展最初依赖某些 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
3.古代城市的发展
1)防御因素——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而加强 了军事防御,所以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城市建设。典型以防御职能为主的城 市大量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欧洲罗马帝国盛期。
春秋时期,大 国争霸,战事 频仍,各诸侯 国莫不纷纷筑 城自卫,致使 城市数量空前 增加,大中小各
城市形成与发展 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与

城市化

镇 化
城市物质社会产 业构成及演化趋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的概念 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发展:特征动力、因素与规律
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及演化趋势 城市产业构成及演化趋势 城市社会环境构成及演化趋势
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特点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与区域关系 城镇体系
5.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1)农村推动力——工业化极大 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产生大 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2)城市拉动力——工业的发展 在城市中不断创造第二、第三产 业的就业岗位,导致人口从农村 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6.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a. 城市的经济构成
① 基本经济部类——即满足城市外部 需求、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因为城 市只有超越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状态,有了积累,才能发展起来。
论 家 刘 易 斯 ·芒 福 德 指 出 :“ 人 类 用 了 5000 多 年 的 时 间 , 才 对 城 市 的 本 质 和 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 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 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 6)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 居民点序列:村庄-镇-城市 • 乡村型居民点:村庄; • 城镇型居民点:镇和城市 • 城镇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 城镇一般特征: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市政设施和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物质环 境也经历了大规模投资,表现在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三个方面。上海城市物质环境投资 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出大体上升 趋势,表明物质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支 持能力是逐年提升的。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1)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发 展的周期有关。
城市规划原理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
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
关 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规 划
先规划后执行;
先规划后建设(可研、规划、初设、施工设计、
招标施工)。
• 城市规划Biblioteka 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 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 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 ,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 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 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3.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
1)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物质环境也经历了大规模投资, 表现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 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个方 面。物质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支 持能力是逐年提升的。
2)配合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 标以及产业结构重组,城市物质 环境的演化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可以从基础设施的投资构成和楼 宇的面积构成二个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城市的概念
1)现代汉语释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筑 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
●市——市场,商品交接的商业功 能
3)从人口规模角度,城市的含 义——将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 或具有某一特定最人口密度的地 方界定为城市。
4)《规划法》对城市的定义——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 市、市和镇”。
a. 当城市处于生长期,人口迅速膨胀 和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 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环境 的演化以向外扩展为主。
b. 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人口增长变 缓或者停止,有时甚至有所减少, 但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 多使城市居民对居住和商业、文化、 娱乐设施有更高的要求
c. 城市进入成熟期后,尽管新开发仍 有发生,但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 调和物质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再 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 主。
其平面相当规范,其中提姆加德城保存 最为完整,其平面近方形,约 325×355米。城市的中心广场(Forum, 60×100米)开向宽阔的便于操练的“T” 字形干道。街坊布置整齐,另有剧场、 浴场、巴西利卡等。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阶级分化——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 3)政治制度——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地理学:“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 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 规模大,也更重要”。例如拉泽尔就说: “城市是占据一定地区,地处若干交通 线的永久性的人类集居区.” 经济学:把城市看作是工业、商业、信 贷的集中地。 社会学家: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风俗、 情感、传统的集合。 因此,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城市的定义已 经成了著名的难题. 正如美国城市学理
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4.近代城市的发展
1)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中,生 产力十分低下,城市发展缓慢,其 主要作用是政治或军事的,而不是 经济的。 2)十八世纪以后,工业化带来生产 力的空前提高,不仅促使了既有城 市的扩张,而且导致新兴城市的形 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 空间形态。
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 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 基本完成。法、德、俄、日 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 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 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② 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 系更为快捷,改变了城市布 局结构;城市类型也有增加; ③ 三废等对生活环境造成了不 利影响; ④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 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